首页 > 范文大全 > 评语寄语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热门14篇)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热门14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希望以下教案模板的范文对您编写教案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帮助。

故乡第二课时说课稿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很有影响的一篇文章。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课文都包含了深刻的如何做人的道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字,新词,用词及表达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结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0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本课时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难点是:初步了解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感悟交流”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者。在学法上,本课以引导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自主,合作,探究地来读懂课文,调动学生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4个步骤。

1,创设问题,明确重点。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一家人的这么多的话题,那么作者一家人到底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呢?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本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2,整体感知,辨析重点。

本环节我会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并说一说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学生积极发言后,我引导总结课文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记叙的,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议花生为详写。

3,重点学习议花生,感悟做人道理。

本环节我首先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最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期间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语句和中心思想的体会和把握,从而感悟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道理。

4.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让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运用此写作手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脉络清晰,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买——翻——播——浇。

收花生:居然收获了。

尝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

议花生:好处:味美榨油便宜。

特点:埋在地里不好看很有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故乡第二课时说课稿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美丽的景象,都化做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本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19,那时正是俄国19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据此,我以深层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与众多的修辞格也是朗读时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体会文中对比、衬托象征等写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二、目标引领。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细致的描写分析海燕形象。

(2)体会本文运用对比、衬托、象征写法的运用。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燕的第一课时,初步的了解了海燕的形象,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继续学习第二课时,细致、具体深入地理解海燕的形象。

三、自学精导。

1、自学指导一。

任务:跳读全文,分析海燕的形象。

方法:在文中勾画出描写海燕的句子,简要赏析并做好批注。遇到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前3分钟自己勾画,后2分钟小组讨论)。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抽各小组代表回答回答,朗读所找的语句,分析全面加2分,不全面加1分。

2、自学指导(二)。

任务: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分析写其他动物的作用。

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的4----9段,勾画出描写其他动物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并做好批注。

时间:3分钟。

检测方式:找同学汇报自学结果。

3、自学指导(三)。

任务:文中只是单纯的写海燕吗?如果不是,那作者想写什么?填好表格,总结文章主旨。

四、目标测试。

1、完成当堂训练一题、二题。

五、作业。

教师下发阅读材料------郑振铎的《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

《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艳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鱼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喜爱翠鸟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

本课准备分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四〉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难点: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一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境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导读第一段,相机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合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具准备:插图、教学课件)。

〈一〉导读。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2、展示翠鸟图,引导观察,感受外形美。

3、图文对照,阅读感悟。

(1)读一读第一段课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想一想文中描写的翠鸟是什么样子的?

(3)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4)品一品文中那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学法。

〈二〉自读。

〈1〉自读2—3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学:

(1)自由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语句,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一想,这些词句突出翠鸟的什么活动特点?那些词句用得准确、生动?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

(2)相机导引,学习佳句。

4、指导朗读。

〈2〉自读4—5自然段。

2、交流明理。

〈四〉诵读。

1、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五〉作业。

(2)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1)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2)搜集其它鸟类的资料,准备编辑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13翠鸟。

抓特点颜色:像……像……像……。

外形:眼———透亮灵活喜爱。

嘴———又尖又长。

准确、生动动作:疾飞箭一样。

秋天第二课时说课稿

《秋天》这一课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拼音教学之后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主题编排了《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4篇课文,《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全文有三个自然段,每一段观察角度、观察的对象各不相同。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读正确就是能读准字音,读出轻声、儿化等。读流利就是不单字读,要努力做到连词读,不丢字、添字,能正确停顿等。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个课文单元,从一开始我就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提醒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通过倾听、模仿和比较,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目标:(1).巩固“秋、飞、会”等10个生字,会写“人、大”2个生字。(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3).结合图片,感受秋天的特征。

教学重点:1.知道正确书写“人、大”2个生字。2.指导学生读熟、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结合图片感受秋天的特征。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结合图片,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课堂中采用教师师范读、学生借助图片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爱学、乐学。采用目标教学法教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复习导入,巩固字词。通过复习生字、词、短语,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其中有儿化和一字的变调以词语和短句的形式出现,在课前复习阶段给与强化训练,为后面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打基础。

环节2、整体感知,读通课文。教师请三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意识。

环节3、图文对照,感知变化。课文是典型的秋季自然现象,我给学生相关的图片,丰富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一阶段力求朗读形式多样和内容全面,创设多种情境朗读,借助板书及插图达到背诵的程度。“一”的不同读音是朗读的难点,也是这一课时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引导读“一”的变调时,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通过倾听、模仿和比较,我教读词组“一群大雁、一会儿、一字”指导读好一字的不同读音,然后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中指名读,读好“一”字变调,不断提高朗读能力,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回归全文,感情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环节5、指导书写,展示评价。书写“人、大”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发现异同,从而学生发现两个撇、捺书写的区别,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写字习惯。

环节6、课堂小结,课外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能让学生了解秋天、观察秋天、感受大自然,还能体验在大自然中探索、发现的乐趣,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会学习,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用三种颜色板贴,清晰直观,力图直观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让课堂充满智慧,让智慧充满思想。

丰碑第二课时说课稿

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学习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感知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雪交加的情景,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联系上节课所了解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析题:

课件)。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多媒体课件,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2)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课文怎样描述的?

a、画出重点词: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笑笑自己的理解。

c、你想象一下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将军思索什么,疑虑是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2、抓住重点段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看课件感知当时的情景,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这些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你知道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将军知道吗?他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心情怎样?(用课件联系有关句子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

郎读,读出将军的感受。

(4)当将军知道被冻僵的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在想什么?(学生回答后听课文录音,感受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比较句子,体会军礼的庄严,感悟无比崇敬之情。(见课件)。

(5)理解丰碑的含义。

联系13段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呼应开头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丰碑的本义和比喻义,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将军和战士及我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一座丰碑。

(6)假如让你为这位军需处长在雪山上立一座碑,你会怎样设计这个碑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为这为军需处长在心中画一座碑吧!(放课件中的音乐)。

学生描述后出示课件中设计的碑。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结合最后一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且受到鼓舞,因此为充满胜利的信心为步伐坚定。

(2)看课件,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战士们无比坚定的信心,体会这个信心是军需处长的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理己的精神所带来的。回答了将军最出的疑问。

(3)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小结:

军需处长用不朽的形象回答了将军最初的疑问,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得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腾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雪中的主体行和创造行。因此,本课设计时我是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出发,以学生雪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按由扶到放的程序来安排课堂结构。

1、时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及审美情趣,背诵指定的段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

难点: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我采取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引导质疑、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

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得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去感悟。因此,我从以下三点来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已喜欢的原因。这时出示课件,按照顺序依次出示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的画面,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谈出自己的见解。

2、抓句子,谈感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己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小组中都,推荐都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朗读展示自我对课文的见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课文。

三、悟“环保”

《鸟的天堂》确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今天,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究,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实质: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真是一举两得。

首先这儿生态环境好。

1、这儿环境幽美。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色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

2、这几天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而有生机。

3、这儿资源丰富。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谷类虫子繁殖旺盛,因而鸟儿的食物丰富。

4、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叶繁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其次、人们保护意识强。

这儿的人们不许捕鸟,因此鸟儿们得到了保护,能够无忧无虑的生活、繁衍

四、综合实践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我们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会搜集,学会应用、学会交际。《鸟的天堂》一课有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综合实践作业。“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使学生做到三练:

1、搜集材料,练“查阅”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上网、去图书馆、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2、学写解说词,练“习作”。为“鸟的天堂”录像配上适当的解说词,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学写一段解说词,写清楚导游的身分,旅游的地方及这个地方的特点,力求写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

3、学做导游,练“交际”。

这时出示课件,对比展示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为学生导游解说提供画面。

《麻雀》第二课时说课稿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麻雀》,自由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哪儿?课文提到几只麻雀?讲了一件什么事?(简笔画:林荫路板书:猎狗一小麻雀一―麻雀)。

2.明标:这节课我们就要从这个故事中探讨它表达丁什么感情,继续练习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试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默读,质疑: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师边听边梳理。

二、读议课文:

1.指名读1~3自然段,问:老麻雀为什么要救小麻雀?从哪些词语看出小麻雀弱小?

议:“无可奈何”、“拍打”、“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给“分明”换一个词代入读。

2.弱小无依的小麻雀多可怜哪!你能读出对小麻雀的同情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3.引读:在小麻雀遇到危险,需要搭救时,猎狗怎么做?齐读第4自然段:“猎狗慢慢走近……”一句,这是什么样的危急时刻?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4.这时谁出现了?齐读下文“突然……”

你有什么问题?(或引出质疑中有关的问题)组织解疑。

5.读句子,想问题(投影1)。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猎狗面前?)。

议:(老麻雀落下来的动作又快又猛,力量很大,落地很重,气势很猛,看出它着急紧张,救子心切。)。

指导读这一句。(语速要快,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

(投影2)。

小麻雀,阻挡猎狗的进攻是没有把握的,但它仍尽力地保护自己的幼儿。)。

试背诵第4自然段。

7.老麻雀这样做是为什么?默读第5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8.小组讨论解疑:

班内汇报:读句子,谈理解:(投影3)。

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发出嘶哑的声音”说明什么?)。

讨论:(说明老麻雀不顾一切、用尽全力尖叫,心情紧张、着急而造成发音沙哑,表现它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奋不顾身,不畏强暴。)。

师指导朗读长句(投影4),指名读。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9.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最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

自由读、指名读、看投影填空(5)读,试背诵。

老麻雀用掩护着(),想()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它小小的身体(),发出()声音。它()不动,准备着()。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哇!可是它不能()站在()没有()树枝上,一种()使它飞了下来。

10.母爱的强大力量使来势汹汹的猎狗怎样了?齐读第6、7自然段。・。

议:如果你是猎人,你怎么想?

三、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放声读一读。

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板书:

伟大的母爱。

麻雀。

胜救(简笔画)。

猎狗要吃小麻雀。

《检阅》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检阅》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而选编的。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技能目标:以读促悟,以读引写,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学重难点:

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二、说教学设计理念:

1、抓住重要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让整堂课有一条明显的知识链,体现语文课的整体性。因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贯穿了整堂课。让这两句话像一根线把课堂的几个环节串连在了一起。

2、注重感悟方式,提高感悟实效。教学策略的选择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入充分地感悟博莱克的自信、自强和儿童队员们那颗善良、美好的心灵,我设计了多样化的感悟方式:一是让学生了解检阅的盛大场面,明白到博莱克不得不做到与队伍保持一致。二是想像博莱克在训练的场面,明白做到与队伍保持一致不容易;三是让学生走进故事,充分与儿童队员对话,在与文本、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感悟他们的人文精神。四是以写的方式让学生延续自己的情感。

3、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曾有教育专家说过:“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一定不是一堂好课。”本节课我将会努力实践这一句话。整堂课我会在不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感悟法:创设情境,引导转换角色,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博莱克训练的艰辛,儿童队员的思想挣扎,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人物的形象。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闯关游戏导入,既能巩固了第一课时的字词,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情境感受,作好铺垫。

播放我国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的场面,感受检阅的要求之高和队伍的整齐划一。从而为学生感悟博莱克在检阅中的表现之棒作好铺垫。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紧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了解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给了学生一次归纳能力的训练机会。

(四)精品细读,感悟人物。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

1、深入文本,感悟“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立足文本,读中感悟。先找到文中描写博莱克在检阅中表现出色的语句,课文的第12段,并有感情地朗读。接着我让学生了解到国庆检阅的场面之盛大,观众之多,朗读10和13自然段,理解博莱克的表现必须要做到与其他队员保持一致。最后就是走出文本,想象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博莱克训练的镜头。让学生明白到博莱克的出色表现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切身体会到博莱克身残志坚精神魅力,有了这种深层的理解和感受,那么对句子:这个小伙子真棒!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朗读也就不成问题了。

2、重现画面,感悟“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9自然段,初步感知俱乐部开会的情形。接着我把儿童队员的会议重现课堂,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儿童队员的身份重演会议的全过程,在充分的交流反馈中感悟儿童队员的思想斗争。以读为本,设计多次的朗读训练,并且每次都是在不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充分体会儿童队员从矛盾到坚定的心路历程。深刻理解到“这些小伙子真棒!”的人文思想。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小练笔)。

课文学到这里,我相信博莱克自信自强的精神和儿童队员美好的心灵一定触动了每个学生,所以我希望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再次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想象思考,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读写结合,在写中积淀语言,在写中升华情感。充分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安排了以下两个小练笔让学生选择:

(1)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和队员们,我想说:“……”

(2)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六)情感延续,回归生活。

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能以课文为基点,走向现实,走向生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外作业: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2、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故事读一读。

五、说板书设计:

14 检阅   。

棒!                       。

尊重  关爱。

自信  自强。

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棒”字,着实的文字起到了统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易于领会课文的人文思想。

我这节课的设计力图使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体现语文课应有的激荡的情感味和率真的儿童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所以我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真正地充满了语文味。那么学生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个性的发展。

《葡萄沟》第二课时说课稿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小朋友学得怎么样?开火车读。

葡萄新疆茂盛维吾尔族吐鲁番吃个够。

2、上一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葡萄沟盛产水果。特别是葡萄,非常有名。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葡萄沟看一看葡萄是怎么样子的。

二、学习新课。

(一)看录像,自学第2自然段。

1、看录像。

2、自学第2小节,出示要求:(每人发一张)。

自学要求:(1)先读第2段,数数这段共几句话。(2)说一说从第2句到第4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请你用“——”划出来。

3、检查自学。

(1)数好了吗?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啊?

(2)请你读一读第一句,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想看看梯田到底什么样吗?图片出示,这就是梯田。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这里和我们第一段是一样的,也是按时间的顺序写的。

请再读一读第2段,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怎样填写下面这张表格:什么季节什么怎么样。

(4)出示表格。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什么季节什么怎么样。

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低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5)、2个季节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啊?自己读读看。1/212下一页尾页。

a、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指名读,问: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再读读看。

(茂密的枝叶很多,很美。)看图。

还有愿意来读的?为什么把“绿色的凉棚”读得特别重?

b引:那有谁喜欢秋季的葡萄沟的?

先自己来读一读。谁喜欢?指名读。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a自由读。

我们来体会一下:(师范读)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b小朋友,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葡萄很多。)哪个词语看出来?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还感受到了什么?(我觉得葡萄沟很美)哪个词语看出来?(五光十色)。

什么是五光十色?我们查过字典的。谁来告诉大家?

c都有哪些颜色啊?请你用“~~~~”标出写颜色的词语。把你划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指名读。

我们大家一起来数一数都有哪写颜色。

d我们来给五光十色换个词,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看一看行不行?(行)为什么课文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呢?读一读看。

e为什么?他说得对不对呢?老师再带小朋友去葡萄沟看一看。出示各种图片,感受五光十色的美。师范读后,说:“瞧,一个个水灵灵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呢!

(行)小朋友,现在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到底用哪个词好。

(不行)小朋友,你喜欢五光十色的葡萄吗?

e、能读给大家听听吗?让大家感觉到,你是真的很喜欢这里的`葡萄的。指名读。评议,你觉得喜欢这里的葡萄吗?还有谁喜欢的?男女生比赛读。读得真好啊,我们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好吗?小朋友把这句话读得真美,那你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回家的时候也让爸爸妈妈也感受一下葡萄的美呢?真孝顺啊,先自己试着背背看吧!

指名背。

4、引:葡萄真吸引人啊。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出示(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1)你感受到了什么?(很热情)哪里看出来?(“准”、“吃个够”)你来读读看。

你还想到了什么?(真想去吃葡萄)下面老师就请4大组自己准备一下,比一比,哪一大组能够让在坐的每一位老师都听得很想去吃葡萄的。

(2)老乡真热情啊,葡萄沟里的葡萄又这么美,李老师也真想去看一看呢。哪一位老乡愿意为李老师介绍一下你们葡萄沟的葡萄呢?请小朋友先自己准备下,把第2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谁把葡萄沟读得最美。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读得真好,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如果能背过来那就更好了,看谁最能干,先自己准备一下。指名背。

真棒啊。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大家尽情美美得背一次吧!

齐背。

过渡:小朋友,你们吃过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吗?好吃吗?

老师知道啊。葡萄沟不但葡萄好吃,而且还有很多被制成美味葡萄干呢。

(二)学习第3段。

1、请小朋友默读一下课文的第3段,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上节课,老师请小朋友品尝了一下葡萄干,好吃吗?(好吃)。

看录像。

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荫房是怎么样子的?

所以只有在葡萄沟这样的房间里才能制出美味可口的葡萄干。小朋友想不想再去看一看。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所说的是《鸟的天堂》一课。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本课分两课时讲完,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采用传统的四说法。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处于核心地位。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境。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想抽象思维转变,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编者意图,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本文文字优美,为了让学生读出美感,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

到此为止我的教材分析学完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不拘一格,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的训练重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本组教材以“自然景观”为专题编写,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因此我选择了情景教学法,对比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结合本课写作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一、初读课文,走进鸟的天堂。二、再读感悟,想象群鸟纷分。3、品词析句,体会作者感情。在每个教学环节我都会设计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一个环节的问题是这样的:同学们,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找出文中的有关段落读一读。本教学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第七第八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生交流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之后,我播放了一组画面,让学生再次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同时告诉孩子们这棵榕。已经有五百多年的树龄了。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十八亩左右的河面。近看,犹如一座森林,远看,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多媒体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情景教学法,而且为学生对课文的再次的阅读、想象、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一个教学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

接着我会以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的学习,问题是这样的:作者第一次走进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不禁有些失望。可当他第二次走进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的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与小伙伴一起边找、边读、边品悟。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阅读了文本,而且在阅读交流中深入理解了鸟儿的形、色、声、姿。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会下去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在多数学生找出来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此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很好的突出了本课时的训练重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我会设计一个按原文填空的练习题,使学生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本环节的教学顺利的话,大约需要十五分钟。第三个环节我会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相机指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中心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思考并交流,鸟的天堂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加引号的“鸟的天堂”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看到鸟儿们的自由幸福,真的像在天堂生活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的的确确的鸟的天堂。同时使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到此为止,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已基本完成。但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运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分层次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题: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广告,图文并茂的向他人介绍鸟的天堂。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我力求达到以上要求,既体现了内容美,又体想了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附板书:

榕树:枝干根叶(静态)。

鸟儿:形色声姿(动态)。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当然,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境是无法预设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生成的精彩。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去发展,不断去创新,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课堂出现。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上的课是五年级第四组第16课———《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英雄形象和父亲形象。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为突破这一重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的词语句子和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死亡境地,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运用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配乐朗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为突破课文的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做批注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一些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词句,进行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尤其是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注重感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又通过读来外化。

本节课我用以下八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先写了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然后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象;接着写了作者和朋友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最后写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大榕树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感悟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受到大榕树美的熏陶,感受南国风光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进一步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中描写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

1、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三处情境:

(1):学习课文前让学生欣赏鸟的天堂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

(3):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思、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词语训练中,用解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一):引入课题。

留在你心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请自由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

1、了解课文大意。

师: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请默读课文,看你能按下面的要求说话吗?

作者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第二次看到了什么,(自由练说,指名说,全班说)。

(三)、品读感悟。

1、作者在xx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

在学习中,教师借助投影让学生理解“枝干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弄清“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体会榕树的茂盛。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充满活力,从而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在学习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之所以会有的这样的景象。

(1)你读懂了那些描写榕树的词或句?

(2)这些词句都说明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出示图画投影片,让学生看榕树近景,再出示描写榕树的词句投影片,引导学生体会榕树之“大”,说明生长年代已久远。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并及时指导朗读。

(二)品读鸟的部分。

1、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才见到鸟,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自由读课文,12、13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用我读到仿佛看到(听到、想到)。的句子说话。

3、课件出示:白鸟翻飞的景象。

此时,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鸟儿在这里生活的幸福快乐。

4、理解: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第二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四)、小结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企盼——这样的鸟的天堂、人间天堂多一些,再多一些吧!

我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理念不新颖,就是一节普通的常规课,预计学生基本都能参加的学习活动中来,着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是《鸟的天堂》一课。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本课分两课时讲完,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将采用传统的四说法。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处于核心地位。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境。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基础,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想抽象思维转变,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编者意图,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本文文字优美,为了让学生读出美感,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

到此为止我的'教材分析学完了,下面我来说一下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不拘一格,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的训练重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本组教材以“自然景观”为专题编写,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因此我选择了情景教学法,对比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结合本课写作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一、初读课文,走进鸟的天堂。二、再读感悟,想象群鸟纷分。

3、品词析句,体会作者感情。在每个教学环节我都会设计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一个环节的问题是这样的:同学们,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找出文中的有关段落读一读。本教学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五第七第八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生交流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之后,我播放了一组画面,让学生再次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同时告诉孩子们这棵榕.已经有五百多年的树龄了。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十八亩左右的河面。近看,犹如一座森林,远看,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多媒体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情景教学法,而且为学生对课文的再次的阅读、想象、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一个教学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

接着我会以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的学习,问题是这样的:作者第一次走进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不禁有些失望。可当他第二次走进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的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与小伙伴一起边找、边读、边品悟。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阅读了文本,而且在阅读交流中深入理解了鸟儿的形、色、声、姿。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会下去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在多数学生找出来之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此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很好的突出了本课时的训练重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我会设计一个按原文填空的练习题,使学生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在()翅膀。.

本环节的教学顺利的话,大约需要十五分钟。第三个环节我会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相机指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中心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思考并交流,鸟的天堂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加引号的“鸟的天堂”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看到鸟儿们的自由幸福,真的像在天堂生活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的的确确的鸟的天堂。同时使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到此为止,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已基本完成。但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运用好这个资源,让学生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分层次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题: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广告,图文并茂的向他人介绍鸟的天堂。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合一。本课时的板书我力求达到以上要求,既体现了内容美,又体想了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