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需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进度相适应,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你还不太清楚如何编写教学计划,可以参考以下范文,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创新设计。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二,学习古诗。
1理解词语。
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蹊:小路。压枝低:把花枝压弯了腰。留连:舍不得离开。自在:自由自在。)。
2理解诗句。
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4理解意境。
三,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请大家闭上眼睛,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条小路,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望着这一美景,我们真想把他画下来。(画画,展示)。
四,课后作业。
积累描写春景的古诗。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1.初步了解“字头歌”押韵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3.朗读时要有节奏感。
试着编一编字头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读字头歌)。
瓜娃娃。
小娃娃,去买瓜。
买了冬瓜和西瓜。
甜瓜南瓜小黄瓜,
苦瓜菜瓜哈密瓜。
买回家,送给我的好妈妈。
读一读,说说这首儿歌有什么特点么?引出“字头歌”的概念。
二、学习《腿儿》。
1、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腿儿》。
2、指名读,正音。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儿化音。
三、学习《小孩儿,小孩儿》。
1、自己借助拼音读。
2、指名读、正音。
3、这篇字头歌共有几句话?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4、练习打拍子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再读。
1、指名分句读。
四、编字头歌。
每人编一句,再串起来读一读。
孩子们首次学习“字头歌”,他们大都读不好儿化音,在阅读指导时我做了强调。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练习打拍子读的形式,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蹊”、“恰”等词的意思。
3.背诵这首诗。
4.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引导学生创作。
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自读古诗3分钟左右,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指名读这一句。
(2)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多?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精读第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指名读这一句。
(2)问:黄四娘家的花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3)想家:如果蝴蝶黄莺会说话,它们看见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会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说……为什么?
5.感情朗读古诗。
三、迁移、应用。
四、作业。
抄写古诗。
简评:
在学生充分诵读诗句,深入地体会诗句的意境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园艺景点,资源,进行简单仿写诗句。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1、作者: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
2、体裁:诗歌(“小诗”)。
3、成因: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
4、内容:(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5、艺术特色: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相关练习: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5、《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6、冰心原名谢婉莹,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7、“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诗句出自福建长乐(籍贯)的冰心(作家)写的《繁星》(篇名)。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满江红·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水调歌头·冬至。
宋·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
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
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
元·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
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
过天庭。入无形。
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唐·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冬至宿杨梅馆。
唐·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
唐·权德舆。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省斋移止。
唐·武元衡。
郊庙祗严祀,斋庄觌上玄。别开金虎观,不离紫微天。
树古长杨接,池清太液连。仲山方补衮,文举自伤年。
风溢铜壶漏,香凝绮阁烟。仍闻白雪唱,流咏满鹍弦。
冬至展墓偶成。
宋·杜范。
至日冲寒扫墓墟,凄然一拜一欷嘘。
蓼莪恨与云无际,常棣愁催雪满裾。
误落世尘惊日月,谩牵吏鞅废诗书。
回头更看诸儿侄,门户支撑正要渠。
冬至日天庆观朝拜,云日晴丽,遥想郊庆成。
宋·范成大。
淅淅霜风不满旗,紫烟黄气捧朝曦。
五更贯索埋光後,万里钩陈放仗时。
留滞周南无旧事,布宣汉德有新诗。
丰年四海皆温饱,愿把欢心寿玉。
至日早雪时郊祀毕壬寅之一。
宋·晁说之。
客中至日百怀忘,欣喜遥瞻上帝乡。
雪覆紫坛天意得,风生绛节颂声长。
旧游鵷鹭浑如梦,寂对山河忽若狂。
罪籍半除犹望赦,渔阳遗种被恩光。
冬至日。
宋·苏辙。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奉和圣制冬至。
宋·晏殊。
吉序冠三正,民时顺盛成。
岁穰千亩实,气爽六符平。
肆乐遵年律,迎长蔼颂声。
云浓燕雁度,雪霁楚兰荣。
异域梯航集,诸侯篚贡盈。
尧仁敷万有,同此一阳生。
冬至祀先有感。
宋·赵仲修。
井臼辛勤又一年,仗谁齎恨到重泉。
离骚空纪高阳后,蓝缕过如`冒前。
终亦有人分鼠璞,只今无俸置豚肩。
男儿七尺须如戟,独掩蓬蒿扫纸钱。
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成语: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关于山水描写的名句及解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9月16日,根据学校教研组安排,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教研专题,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教学这两首诗歌,我除了围绕教研专题,还试图从新课标中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出发,确立了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学目标,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创情境,入诗境;3、巧过渡,悟诗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总结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抓诗眼,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间、重、还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尽管如此,本环节的教学仍然不能马虎,这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
二、创情境,入诗境。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资料的补充、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本环节的教学,我从绿字入手,“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词中能反映时序变化的两句是(2分)。
(2)赏析楼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处。(3分)。
(3)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分)。
(2)垂,准确地描绘出词人从楼上看四周,只见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情景。(2分)着一垂字,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1分)。
(3)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2分)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2分)。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1分)。
4、这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上片,前两句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仿佛作者也随着浩渺的碧空和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作者告诫自己:劝君莫上最高梯。这里没有多作说明,点到为止,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
答:前两句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光已消磨殆尽,而客尚滞留,本已不胜惆怅,何况那声声杜鹃啼,更引起羁旅之人无限乡思。忍听,实际上是岂忍听之意。全篇主旨于结尾处点明。
赏析:
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从结句看,所抒写的`当是乡情。
小令不比慢词,没有铺叙,作者复杂的感情,起伏变化的心态,都必须压缩在不长的篇幅里。因此,语言必须凝炼集中而又深沉蕴藉,才具有感人的力量,这首小令就有这个特点。
作者的立足点是楼上,从楼上看四周,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因为是晴天,没有浮云障目,极目远眺,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一同延伸到遥远的地方,无边无际,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浑然一碧,似乎融进了无限浩渺的碧色海洋里,境界开阔。垂,能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旅夜书怀》)就是如此。
楼前芳草接天涯。楼前碧色的芳草随着旷野伸向遥远的地方,伸向天涯。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在古典诗词中,芳草、春草似乎也和杨柳一样与离别有密切的关系,最早来自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白居易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后主更进一步把离恨比喻为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范仲淹词: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远在斜阳外,其实都与芳草接天涯意思相近。周邦彦将前人诗句灵活化用,便成新词。读着楼前芳草接天涯就可以想象他的乡情旅思也随着接天的芳草心驰神往,飞向远在天涯的故乡了。情思绵邈,无限低回。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作者自己告诫自己:劝君莫上最高梯。古人的思乡离恨旅愁多因登高、登楼而愈趋强烈,王粲登楼而思故土,杜甫有花近高楼伤客心(《登楼》)之叹,范仲淹也告诫自己:明月楼高休独倚。(《渔家傲》)欧阳修也体贴对方的心情。劝慰说:楼高莫近危栏倚。上述诸人的诗句、词句都紧接着在下文作了或明或暗的说明。而此词写到劝君莫上最高梯,即作为上片歇拍,不多作说明,点到即止,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蕴藉之妙。
下片写因暮春景色而引起乡愁客思。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这两句都点明时间特点,说明春天已近迟暮,春天的大好时光已消磨殆尽。春光已逝,客尚淹留,本已不胜惆怅,更何况林外子规还在声声唤不如归去!其声凄苦,羁旅之人听了更加引起无限乡思。忍听林表杜鹃啼,忍听,实际是岂忍听之意。全篇主旨于结穴处点明。回头再思索劝君莫上最高梯的原因,恍然大悟,原来也如柳永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上文的碧天、芳草、绿竹、落花等物象对词中主人公情绪上的触媒作用也不言自明了。
这首的主题很普通,无什么特殊处,而作者写来有景有情,景中含情,将广阔的空间与推移的时间交相为用,抒写曲折有致,含蓄委婉。强焕云: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用来评价这首词也颇恰当。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pingyujiyu/1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