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言稿中,我们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发言稿示范,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中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做法是不对的,听了这节课,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本节课,张老师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2、由于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张老师采用简笔画、课件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张老师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5、本节课,板书设计新颖,真正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唯一的不足是教师的儿童语言欠佳。
听了戴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这一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收获很多,下面我简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戴老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卡片戴在头上,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课文中去。通过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每个角色语气的不同。
戴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通过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总之,整堂课戴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发言都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投入学习,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平实又本真的课。下面我就从项目性评价阐述一下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和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搭设了两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不一样呢?第二个是语言训练平台,你认为谁说得对呢?那你能帮小鸟劝劝青蛙吗?这两个平台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搭设的。第一个平台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为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读疑问句和感叹句;第二个平台是让学生从交流中理解寓意,知道要全面看问题。
如识字教学就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版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从而明确“井沿”的具体位置,然后教师拓展“碗的边呢?(碗沿)小河的边呢?(河沿)”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沿”的意思,然后再学习生字,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再如:对于“无边无际”一词的教学也是别有用心,在理解了“无边无际”意思是,孔老师扩展学生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教师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很好的理解“井沿”“无边无际”词句的意思,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师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收获,在读中训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同时发挥导学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要求来读书,读的有目的、有内容、有体验。
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老师让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让课堂短短的40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节课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知识。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我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听了赵老师的二年级的语文课《坐井观天》,听赵老师的语文课,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我从赵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她的认真和精益求精。使我这位语文教师了解到了语文应如何教。下面就听课后的感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赵老师语言亲切自然,感染力很强,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知,从而使学生理解寓意。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与范读,激发了学生读的激情,学生始终读得入情入味,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情感。
另外,赵老师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把握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之中,使其有种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赵老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趣味中练习说话,同时形象理解词句含义。
一个“沿”字,一个“无边无际”让我记忆深刻。学生们看着图片说“井沿”,是井的口子,就是井口的一圈,最后终于说出是“井的边”,老师顺势拓展,桌子的边叫“桌沿”,帽子的边叫“帽沿”,床的边叫“床沿”。这个训练让学生不仅深刻认识“沿”的意思,连运用也能自如了,真是拍案叫绝。“(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学生有的回答大海,也有森林,还有沙漠等等。这样的句式训练与前面提到的“沿”字,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青蛙的`感受,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办法,把纸卷成一个筒,然后闭上一只眼睛向里面看。这个方法很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青蛙的感受,便于理解。不过,在操作上应该要强调看的时候不要移动,学生喜欢这个活动,但朝筒里面看的时候都像看望远镜一样左右移动,这样就体会不到青蛙永远只是看到的一个固定的小天空。
文档为doc格式。
。
尊敬的张校,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是来学习的,所以对于吴佳妮老师的这堂课不敢说有什么高见,只想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一件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这篇课文主要由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构成,对话的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寓意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今天听了吴老师的《坐井观天》一课,我认为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吴老师通过猜图、当小导游、分享旅行中的趣事等这一些孩子非常喜欢的形式,不仅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叫“见多识广”,并适时地引出与之相反的“坐井观天”这一课题。设计巧妙。
一个“井沿”,一个“落”,一个“无边无际”让人记忆深刻。
通过摆一摆小鸟和青蛙的位置,让学生深刻认识了“沿”的意思。(是井的口子,就是井口的一圈,最后终于说出是“井的边”,老师顺势拓展,桌子的边叫“桌沿”,帽子的边叫“帽沿”,床的边叫“床沿”。这个训练让学生不仅深刻认识“沿”的意思,连运用也能自如了。)。
能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落”,让学生体会到小鸟飞的很远,非常辛苦劳累。
通过出示“大海、沙漠、田野、天空的图片直观地来理解“无边无际”,并相机出示句式进行训练“无边无际”,指导学生把学过的词语进行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举一反三。再回到文本反复进行朗读练习,对词语理解到位而且拓展得当,可谓环环相扣。
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对问号、感叹号的理解深刻到位,掌握了根据标点来表达语气。
吴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自由朗读、男女生赛读、齐读、指名读、同桌合作朗读、教师示范读、表演读等,可谓非常丰富。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吴老师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抓对话,第二次对话,在学生初步理解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天只有井口大”之上抓住“说大话”“井口大”两个点,理解什么是“说大话”,哪句话是大话,进而引出青蛙对天的认识:“只有井口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吴老师通过换一种说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反问句与陈述句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不过语气的程度不同。小鸟对青蛙的少见多怪并未反唇相讥,它诚恳地指出善意地纠正:“你看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2.第三次对话则抓住了两个“笑”:“青蛙笑了,小鸟也笑了”。同样是笑,笑的含义是不同的。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盲目自信的',小鸟的笑是无可奈何的。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整堂课吴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发言都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投入学习,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老师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这节课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知识。
“读、说、写、用”四步三曲是我校语文课改的基本模式,今天早上,滕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坐井观天》一课,对于这篇故事简短、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我个人觉得她上得非常成功,整个课堂都洋溢着她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心、细心、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滕老师展现出来的亮点很多,比如:教案设计合理、重难点分明;能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青蛙、小鸟奖励卡片;能用动画形式展示故事内容;评价语言及时、丰富等等,不过,我现在最想讲的还是她大胆创设实践空间,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诸多能力的做法。
1、“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青蛙非常坚定的观点。“纸筒里的世界”这个游戏很好的解决了青蛙因视线受阻而所看范围有限的难题。
2、利用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品读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小鸟与青蛙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一个谦虚有礼、态度平和,一个傲慢无礼、自以为是。
3、假如青蛙能跳出井口来,它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尝试编写青蛙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这个环节,既是对文本的巩固,又是对课文的延伸,由于有前面滕老师的“无边无际”词语的训练,到这个环节的时候确是水到渠成了。
滕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课堂张弛有度,“读、说、写、用”落到了实处。我们学校的课改,就是需要她这种敢想、敢做激情飞扬的老师,祝滕老师的课越来越精彩。
建议:假设青蛙能跳出井口的环节是否也能做成动画效果呢?
文档为doc格式。
。
本课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以实物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形象、直观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中“井沿”、“无边无际”等词句的意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地把课文分解成若干问题,注重层次性,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让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让他们把书卷起来看天花板。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了青蛙为什么会弄错的原因。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说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这样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建议:
1、在突破寓意这个教学难点时,搭建的两个语言训练平台还需斟酌:
之一:小鸟为什么说对了?青蛙为什么说错了?此处引导指向模糊,对于二年级学生提问需要直接明了,改为“小鸟和青蛙为什么看到的天不一样?”会更好些。
听了戴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这一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收获很多,下面我简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戴老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卡片戴在头上,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课文中去。通过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每个角色语气的不同。
3、以读为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戴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通过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总之,整堂课戴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发言都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投入学习,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第12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今天第一节是青年教师研讨课,我讲的是《坐井观天》,正副校长、书记、主任、年级组长都去听了我这个稚气未脱的新老师的课,说实话,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虽然之前自己也曾精心准备,但是相对于老教师而言,差距不言自明。
当然,上课自然不会紧张,这是我一贯的特点。也许真是应了那句话,凡事最怕认真二字。自己进入角色了,神马都是浮云!言归正传,说一下课后各位领导的评课,以便日后时常翻阅,借以自省自励!
去找毕校长的时候,毕校长有事,事情比较多,不过毕校长还是抽出了自己宝贵的时间,跟我聊了一会儿,大部分时间都是鼓励我这位新人。
孙老师是我们二年级的年级组长,主要从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提出了意见。
1、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在写之前指导,而不是学生写完了之后。(平时上课没有注意,有点小随意了,故公开课的时候把次序颠倒了)以后上课要严格要求自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对自己严格点,说不定自己之后就是严师兼高徒了!
2、自由读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读完。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读的慢,如何协调操作好,以后要多学习。
3、字词句段篇的读,方法单一,不能光齐读的形式,学生容易疲劳,失去兴趣。可采用开火车、个体读、男女分读、领读等方式进行。
房书记主要从大的方面来评的。房书记原先教理科,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能用在此处不是很合适,嘿嘿。)房书记跳出了语文的范畴,站在了语文的圈子外面来看待,视野也就自然有些不同了。
1、优点:书写工整、沉稳、课堂常规较好等。
2、学生读的时候方式单一,如上。
3、提出了一些长期有效的管理学习的方式。
首先,对于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有时候不是吝啬,是不知如何表扬,以后这方面要下大力气学习)而且,表扬的语言要隔断时间变换一次,不然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其次,识字方式多种多样,学习无处不在,要树立学生的这种学习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像如:利用汉字的演变过程给孩子讲解,易于记忆;上学放学经过街道的商店名称是否全会认读等等。并推荐了一个网站,学乐中国。很不错。
最后,班级分组,好学生带差学生,分担教师的担子。一个班50人,一堂课35分钟,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总有个别学生学习的不到位,知识点不明白。这样就显示出小组的重要了。每组可分为4到6人,可采用大组套小组的形式,配合着小组间的竞争评价,采用分头管理,组员评价、相互帮助的原则,每堂课留出5分钟左右时间小组内交流讨论学习,共同进步。
谢老师主要从文章的思路上讲解,听完后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引导教学,之前自己的那种自认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原来还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谢老师解开了我许久以来的一个困惑。
谢老师主要从生字、课文朗读与理解、文本的使用三方面系统细致耐心的教导我这位新人。
1、生字
(1)字音。齐读和个人读的方式相结合,更便于找到学生的薄弱点。
(2)字形。
首先识字方法要多样化。像如:比一比、加一加、减一减、编谜语等形式,同偏旁、同部首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自己找出规律,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来说。
其次指导写字要具体。哪一笔是主笔,从哪里起笔,落到格子的什么地方,都要讲解具体。(诸如此类的公开课挑几个重点字讲解即可)
2、课文朗读与理解
注意此环节的每一遍读课文都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
(1)前两遍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漏字掉字。
(2)第三遍读课文:板书关键词,让学生尝试复述。
(3)第四遍读课文,细读:以引导为主,每一环节都要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4)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3、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也就是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慢慢渗透。像如此篇对话比较多,可以发现对话多的文章基本上是每个人说的话自成一段。写作的时候要让学生注意。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第12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文档为doc格式。
。
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自以为是的做法是不对的,听了这节课,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本节课,张老师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2、由于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张老师采用简笔画、课件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张老师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5、本节课,板书设计新颖,真正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听了戴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这一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收获很多,下面我简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戴老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卡片戴在头上,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课文中去。通过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每个角色语气的不同。
3、以读为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戴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通过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总之,整堂课戴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发言都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投入学习,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陶诗倩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生动,气氛活跃,老师富有朝气,学生参与积极。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下面我来谈谈这堂课的几大亮点:
陶老师非常用心地制作了课件和头饰,准备了青蛙和小鸟的贴图。为完成教学任务赢得了时间,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正能量。教者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预设的问题得了突破,整堂课教学环节紧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朗读课文和理解寓意的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具体表现有如下亮点。
陶老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很多问题,如:初读课文部分的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细读课文部分的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不同等等,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得到结论,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陶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通过三次对话,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有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读、师生互动读.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大话”和“无边无际”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课文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今天的朗读来看,二年级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都很高,我相信这不是今天这一节课指导的成果,这与陶老师平时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陶老师在教学生理解“井岩”时,又举一反三说到了“床沿”、“桌沿”、“窗沿”、“河沿”。在教学生理解“无边无际”这个词时,她还进行了口语训练,指导学生可以说“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平常的说话中和以后的写作中去,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学生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陶老师都及时做出了评价,这样就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下次提出问题就会更主动的思考,更积极的发言。
当然,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一堂课都会有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陶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还有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1.初读课文部分,在讲解青蛙和小鸟有几次对话时,陶老师就是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找不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最好是明确告诉学生第一次是哪几自然段,第二次是哪几自然段,第三次是哪几自然段,并让学生标记出来,这样也更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2.可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说“无边无际的大鱼”时可让学生集体评议对错。学生说出这个词,是不是就可以断定他对这个词还不理解或者说理解不够透彻,这时老师就可顺势让学生来评议,检测全班到底有多少人弄懂了这个词,也可起到巩固的作用。在学生朗读完后,也可让学生互相评价或自我评价,这对他们的朗读水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提高。因为他们通过评价就会更了解什么样的朗读才是更好的,更高水平的。
3.评价语的泛化。学生读完课文后,陶老师的评价一般都是“你真棒!”那到底棒在哪里呢?很多学生不明白,评价语是不是可以更具体、更多样,比如说你的声音真洪亮!你把青蛙自以为是的语气读出来了!你的疑问句读得真好!而对那些声音较小的学生也应进行提醒: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或者请你再大声地说一次。而不是每次回答问题或朗读完后,就是评价“你真棒!”“你真聪明!”
刚刚说的这三点都是一些小问题,并不影响这堂课成为一堂优秀的课。我从陶老师身上看到了她扎实的教学功底,超强的课堂把控能力和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次感谢她为我们带来了一堂这么精彩的课。
听了戴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这一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收获很多,下面我简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戴老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卡片戴在头上,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课文中去。通过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每个角色语气的不同。
3、以读为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戴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通过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总之,整堂课戴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发言都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投入学习,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读、说、写、用”四步三曲是我校语文课改的基本模式,今天早上,滕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坐井观天》一课,对于这篇故事简短、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我个人觉得她上得非常成功,整个课堂都洋溢着她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心、细心、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滕老师展现出来的亮点很多,比如:教案设计合理、重难点分明;能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青蛙、小鸟奖励卡片;能用动画形式展示故事内容;评价语言及时、丰富等等,不过,我现在最想讲的还是她大胆创设实践空间,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诸多能力的做法。
1、“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青蛙非常坚定的.观点。“纸筒里的世界”这个游戏很好的解决了青蛙因视线受阻而所看范围有限的难题。
2、利用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品读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小鸟与青蛙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一个谦虚有礼、态度平和,一个傲慢无礼、自以为是。
3、假如青蛙能跳出井口来,它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尝试编写青蛙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这个环节,既是对文本的巩固,又是对课文的延伸,由于有前面滕老师的“无边无际”词语的训练,到这个环节的时候确是水到渠成了。
滕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课堂张弛有度,“读、说、写、用”落到了实处。我们学校的课改,就是需要她这种敢想、敢做激情飞扬的老师,祝滕老师的课越来越精彩。
建议:假设青蛙能跳出井口的环节是否也能做成动画效果呢?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的故事。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根据课文内容,说教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猜猜生字的意思。如“观”“答”“别”“弄”等字可用此种方法;再看插图理解,例如“观”(看的意思),图中指谁坐在井底观天?(青蛙)又如“沿”,可以通过插图“井沿”理解。最后用检验字义。
识字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字义是识字的关键。通过“联系上下文猜义—看图解义—证义”是理解字义的'一种好方法。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两幅插图,说出图意:
(1)小鸟站在井沿上,望着井底。
(2)小鸟和青蛙在谈话。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回答:小鸟和青蛙在说些什么?
“轻声读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观察插图”,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读回答”,这是第二次的读,既理解内容,又能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寓言以话为主,引导学生同桌和分组分角色有表情朗读,注意标点符号的语气。再让学生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为了“天的大和小”)它俩谁说得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鸟说的对,从“飞了一百多里”看出;青蛙不对,从“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出)然后讨论:青蛙错在哪里?(错在它生活在井底,看到的地方很小(有限),人家告诉它,它听不进去(很固执),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最后讨论:你读了这篇寓言想到什么?(有的人明明自己所见有限,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所见很广),这是不对的)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通过分角色朗读,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辨别是非,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揭示寓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识字、朗读、理解到揭示寓意,都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听了赵老师的二年级的语文课《坐井观天》,听赵老师的语文课,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我从赵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她的认真和精益求精。使我这位语文教师了解到了语文应如何教。下面就听课后的感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赵老师语言亲切自然,感染力很强,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知,从而使学生理解寓意。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与范读,激发了学生读的激情,学生始终读得入情入味,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情感。
另外,赵老师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把握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之中,使其有种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赵老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趣味中练习说话,同时形象理解词句含义。
一个“沿”字,一个“无边无际”让我记忆深刻。学生们看着图片说“井沿”,是井的口子,就是井口的一圈,最后终于说出是“井的边”,老师顺势拓展,桌子的边叫“桌沿”,帽子的边叫“帽沿”,床的边叫“床沿”。这个训练让学生不仅深刻认识“沿”的意思,连运用也能自如了,真是拍案叫绝。“(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学生有的回答大海,也有森林,还有沙漠等等。这样的句式训练与前面提到的“沿”字,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青蛙的感受,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办法,把纸卷成一个筒,然后闭上一只眼睛向里面看。这个方法很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青蛙的感受,便于理解。不过,在操作上应该要强调看的时候不要移动,学生喜欢这个活动,但朝筒里面看的时候都像看望远镜一样左右移动,这样就体会不到青蛙永远只是看到的一个固定的小天空。
这位老师也设计了一个精典的提问:青蛙跳出了井口,会看到什么?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为学生将来能够续编这个故事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赵老师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给学生以轻松的上课氛围。学生听课不累,课堂氛围融洽,使学生沉浸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总之,听了赵老师的课,我感受很深,收获颇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深挖教材,开展教学,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恰当的运用电教化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本学期的研讨课中,我们选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坐井观天》进行研讨。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学生知道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习课文中的三次对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比喻义,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短小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在上一节课的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成功地让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寓意,会读出对话,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及时题目归纳和小结比较深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在第二次上课中,我把教学中的小结改成让学生易读、易懂的句子,呈现出来让他们更加了解这故事。而且还回归课题,引用了日后形容一个人见识少的可以说是坐井观天或井底之蛙。为了适合二年级小朋友的爱好,我还制作了一些头饰让他们在练习对话时更加有趣,更加积极参加到课堂中去。
虽然我对教学中各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我在以下几点还做得不够:
第一、准备还不够充分。虽然说,准备时间也有一星期,可是算起来,时间还是太紧了,白天上课没时间的,晚上的时间也少之又少,而在准备教案时花了很长时间,在背的时间上就少了,所以在上课时,我对教案不是很熟,在讲课是思维有点不清晰。
第二、我上课时语速还是太快。虽然比刚开学有所进步,但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来说还是偏快一点,需有待改进。
第三、操练读课文、句子、对话的方式单一,不够多样化。
第四、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够好,没有及时纠正,可以通过表扬其身旁的同学以达到提醒开小差的同学。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改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听了戴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这一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收获很多,下面我简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戴老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卡片戴在头上,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课文中去。通过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每个角色语气的不同。
3、以读为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戴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通过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总之,整堂课戴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发言都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投入学习,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读、说、写、用”四步三曲是我校语文课改的基本模式,今天早上,滕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坐井观天》一课,对于这篇故事简短、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我个人觉得她上得非常成功,整个课堂都洋溢着她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心、细心、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滕老师展现出来的亮点很多,比如:教案设计合理、重难点分明;能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青蛙、小鸟奖励卡片;能用动画形式展示故事内容;评价语言及时、丰富等等,不过,我现在最想讲的还是她大胆创设实践空间,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诸多能力的做法。
1、“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青蛙非常坚定的观点。“纸筒里的世界”这个游戏很好的解决了青蛙因视线受阻而所看范围有限的难题。
2、利用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品读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小鸟与青蛙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一个谦虚有礼、态度平和,一个傲慢无礼、自以为是。
3、假如青蛙能跳出井口来,它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尝试编写青蛙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这个环节,既是对文本的巩固,又是对课文的延伸,由于有前面滕老师的“无边无际”词语的训练,到这个环节的时候确是水到渠成了。
滕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课堂张弛有度,“读、说、写、用”落到了实处。我们学校的课改,就是需要她这种敢想、敢做激情飞扬的老师,祝滕老师的课越来越精彩。
建议:假设青蛙能跳出井口的环节是否也能做成动画效果呢?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这是一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活泼、大方的吴佳妮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朗读和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
在导入环节,吴老师通过猜图游戏,让学生说一说旅行的见闻。由于图片中的主人公都是班里的孩子,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起各自的旅游趣事,让大家感受到伙伴们的见多识广。没有直白地解释,没有枯燥地认读,学生在交谈中理解“见多识广”,这样的教学便是“润物细无声”。
初读课文后,吴老师就让学生进行男女生比赛读,学生各个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充分展现了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的孩子读得挺投入,但也有个别孩子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纠正。
吴老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沿”组词。
“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为什么他们的说法不一样?”吴老师将大问题抛出,学生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出“鸟看到的天是怎样的?”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呢?”学生不难找出“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吴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并扩展思维,“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沙漠、宇宙、大地、草原……学生认识了一只见多识广的鸟。
在教学中,吴老师巧妙设计了两次说一说,巩固并综合运用了在课堂上学习的语言文字。如,在学习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呐!”一句后,让学生用“()得很呐!”的句式说一说,不仅进行了语言拓展,更是在语言训练中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学生读好了青蛙的固执、目光短浅。再如,“如果你是小鸟,你会对青蛙说什么?”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吴老师也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造训练朗读的空间,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特性,并且在教学设计上予以考虑,那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以后的教学也将更有新意。
首先,很荣幸能成为张xx工作室的一员,能得到这些宝贵的学习机会必定要好好珍惜。今天是工作室第一次活动,观摩了南苑小学吴佳妮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朗读指导课,让我了解到更多的朗读指导方法,受益匪浅。
《坐井观天》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井底的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是不可取的。这篇课文主要由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构成,对话的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寓意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吴佳妮老师抓住重点回归文本,以多种朗读方式渗透朗读方法,值得学习的是:
1、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到位。突出重点,贴近教学目标。
2、教态自然,语调亲切,鼓励孩子的语言很多,课堂氛围好。
3、抓准朗读定位,重点指导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语气,在第一次对话朗读中,小青蛙好奇的语气吴老师这样提问:你为什么语气上扬了?哪个标点符号给了你提示?因此引出:朗读时应该抓住关键词和标点符号,找准朗读语气。
4、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吴老师开展了多种朗读方式,自由读、评价读、上台读、全班读、指名读等等。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朗读就应该让孩子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从几个老师的评课来看,我也学习到很多,比如朗读指导可以加入现场体验,可以指导朗读姿势和朗读习惯。最后张校提到,朗读应自然,应该读出生活来,从文本中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还要有老师的给予,还可以开展朗读实践活动。希望能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感谢老师们的无私分享。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pingyujiyu/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