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必备材料,它能够帮助教师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下面是一些针对四年级学生特点编写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用来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折扣”的具体含义,能熟练地进行“折扣”数和百分数的互化,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折扣》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意义以及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折扣”是在商品经济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由于几折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因此,折扣也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难点是“折扣”的有关计算。
对象分析:
《折扣》这个内容是现实生活商品买卖中经常遇见的“数学现象”,无论是聋人还是健听者对它并不陌生。虽然这样,但据了解、调查,我们的聋生对它只知其形而不解其意,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学过百分数应用题,但对聋生来说,其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却比不上折扣问题的应用。为此,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百分数的应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的百分数应用的另一种既普遍又实在的生活形态——折扣。
教学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折扣》其实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我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提供丰富而带有折扣的生活图片创设情境,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教材,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媒体:
主要是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折扣现象,创设情景,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与用的相对统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ppt出示生活中打折的图片。
教师:我们经常在商场看到把商品按“几折”出售。如上图中的“5.8折”、“五折”、“3.8”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销售,也就是我们今节课要学习的“折扣”。
二、分层探究,掌握新知。
(一)折扣的具体含义。
1、思考。
(1)商品为什么要打折出售?(工厂和商场,为了促销或处理积压商品等多种原因,有时将商品价格降低进行销售,这就是平常说的“打折”销售。)。
(2)“几折”表示什么意思?
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商品打“八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八折=80℅,表示现价按原价的80℅出售。)。
(4)原价、折扣与现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原价×折扣数=现价)。
2、把折扣数和百分数进行互化。
三八折=()%五折=()%70%=()折68%=()折。
二、“折扣”应用题的教学。
1、准备题。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现价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师问:打九折出售是什么意思?(学生口答。)。
(3)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怎么计算?(原价×折扣数=现价)。
(4)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师生板书订正。
330×90℅。
=330×0.9。
=297(元)。
答:现价297元。
2、教学“例7”。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学生读题)。
(1)例7与准备题有何异同?(已知条件相同,所求问题不同。)。
(2)“要求便宜多少元?”怎样解答?(原价-现价=比原价便宜的钱数)。
(3)原价和现价题目中都给出了吗?没有给出的话怎样求?
(4)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3(元)。
答:比原价便宜33元。
思考: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打九折出售是297元,原价多少元?
(比较这题和准备题的异同,并让学生说说它的数量关系。)。
小结:分析折扣应用题和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要先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然后确定算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style="color:#125b86">教。
学目标:
。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读出下面的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亿以内的数,还有亿以上的数(课件出示),这么大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例图。
2.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七十亿、一百亿四千万二千万、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小结。
(1)师:再读这些数,边读边想,你是怎么读出每一级上的数的。(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按照个级的读法读,末尾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2)读出下面的数。
(3)师:这三个数中每个数都有很多的0,哪些0读了哪些0没读?
(4)师:综合大家所说,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4.练习:做一做。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你会读,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办?(分级)。
师:读出这些数。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师:试着写出这些数。(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0000)。
3.师:说说是怎么写的。
三亿,先找亿字,三亿在亿级上写3,其他位上都是0。
三十亿九千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三十亿在亿级上写30,九千万在万级上写9000,个级上全是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七千零三亿在亿级上写7003,二十万在万级上写20,其他位上都是0。
4.师: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5.练习:做一做第1、2题。
(三)读写法比较。
1.师: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2.师:无论读数还是写数都离不开数级,读数时要先分级按级读,写数时要抓重点字来按级写。写数与读数相反,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和其他位上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可在写数时,要把这些隐藏起来的0全部还原回去。有时题目里没有看到“零”字,写数时却写了一串,比如三亿,有时,明明只看到一个“零”字,写数时却写了几个,如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所以,读数时要注意0读还是不读,读几个的问题,写数时要注意在哪儿写0,写几个0。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4、5、6题。
2.读数游戏。
(1)你写出一个数我们读。
(2)根据学生写的,要求他们适当调整0的位置,使0不读出来,或读出一个、两个……。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
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教学目标。
(一)复习目标。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的具体措施。
1.大数的认识。
知识点:
(1)数位顺序表,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关系、多位数的读法、写法。
(2)数的组成。
(3)比较大小4、数的改写;数的省略;数的改写与省略的异同。5、数的产生(自然数、十进制计数法)。6、计算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易错点:
(1)写数时中间连续的0容易遗漏。
(2)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区别。
2.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知识点:
(1)知道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什么是线段;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知道什么是角,什么是平行和垂直,什么是距离,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四边形的集合图。
(2)会用量角器量角、画角;会用三角板画角,拼角,能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掌握各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3)会画垂线、平行线、长方形、正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易错点:
(1)用三角板拼角求度数易错。
(2)垂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欠灵活。
(3)梯形的高画法。
3.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知识点:
(1)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注意因数末尾有0的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掌握估算的方法,具体问题中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4)能利用三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7)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
(8)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易错点:
(1)利用因数和积的关系进行计算。
(2)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竖式简算时,横式余数忘补0。
4.统计、数学广角。
知识点:
(1)再一次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的方案。
易错点:
(1)条形图上不标数据。
(2)不认真看图例答题时把内容填反了。
5.解决问题。
知识点:
(1)熟练解决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连除应用题、乘除混合应用题。
(2)解决综合性问题。
易错点:
(1)不答题,或答题不完整。
(2)数量关系错,导致解决问题的方法错。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二)能力训练点:
1、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
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内容。主要是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在描述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根据具体描述找到相应的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可能得出几种答案:
(1)从前往后数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兔。
(2)从后往前数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猪。
(3)从前往后数第四排,从右往左数第二个:狗.。
(4)从后往前数第四排,从右往数第二个:猪。
……。
提问:咦,我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你们怎么会找出这么多呢?什么原因?(学生讨论)。
小结:看的方法不一样,找出的动物就不一样,看来要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必须确定它的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1、第几排第几个。
(1)出示小猴和小熊的话:
(小猴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熊说:“我在第二排第二个。”)。
提问:哪是第一排?你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上台来指)。
小动物一共站了多少排?我们一起数。
横着的是第几排,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确定第几个。
(板书:第排第个)。
确定了方法,那你现在能肯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呢?(学生说)。
(2)练习。
a、用第几排第几个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哪里?
(出示:我喜欢,它在第排第个。)。
b、请同学说出最喜欢的动物在什么位置,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出示: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排第个,它是。)。
2、第几组第几个。
小动物有自己的位置,那在教室里同学们也有自己的位置,我们是以第组第个来表示的。(板书:第组第个)。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时间单位,探索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协同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运用网络的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研究的持久兴趣。
4、通过网络的在线交流和协作研究,使学生初步适应网络中的情感交流,积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个时间单位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收集资料。
二、导入,汇报交流。
1、说说你对时间有哪些认识。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世纪、年、月、日、季度、周等。
3、说说你对哪些知识还有疑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自主探究。
1、你想知道的更多吗?你想学的更开心吗?就让我们驾驶太空飞船到时间的宇宙中去探索和遨游吧!(进入网上学习)。
2、教师预测需要集体层面讨论的知识。
(1)每月的天数。
问:通过你的观察,你知道一年中的12个月,每月各是多少天吗?
(2)认识大、小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多吗?有几种情况?哪几个月是31天?(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哪几个月是30天?(板书)其中还少了哪一个月份?那二月是多少天?(28天)有和他不一样的吗?(板书:二月28天29天)(苏亚星全屏广播一起观看二月份的天数)。
说明:二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是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板书小结: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每个月都有30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3)记忆大月、小月。
问:你是怎样集注这些月份的天数的,能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方法吗?
学生介绍方法。
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方法的?
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要做学习的“有心人”,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教师介绍拳头法、歌诀法等。
游戏:老师说月份,学生举手判断:左手大月,右手小月。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二月是28天的是什么年?二月是29天的是什么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张表格。
(2)平年、闰年判断的方法。
大屏幕观察1989―的二月份的天数。
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
质疑: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你知道这一年是什么年吗?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的平年、闰年出现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猜想:平年、闰年的年份数可能与几有关系呢?
学生假设――验证假设。
练习: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78年。
引导学生质疑:1900年的年份数除以4,也没有余数,为什么不是闰年?
打开资料库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时,要除以400。
四、归纳小结,交流心得。
问: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弄明白吗?
五、开阔视野。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综合实践或再线测试等版块。
教学要求:。
1.在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这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媒体课件,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导入新课。
1.煤体出示口算题目20道,学生口算,统计两组的口算成绩。
2.小黑板出示两组口算成绩。
第一组。
姓名白雨晴孙源耿润田徐凯文。
做对题数20121420。
第二组。
姓名张文洁公维金王玉平许文卓王乙健。
做对题数2010182020。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一些?
3、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小结引入:。
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题数,用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平均数”。
二、实际操作,学习新知。
(一)分组操作感知。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小棒的游戏:。
1.小组长把准备的12根小棒按要求摆在桌面上:第一排摆2根,第二排摆3根,第三排摆7根。
2.小组观察:每排摆的小棒根数一样多吗?
3.讨论操作: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移动小棒,使每排的根数一样多?
(二)汇报交流求平钧数的几种方法。
1.说明:现在每排都有4根小棒,这个4就是原来2、3、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2.设疑: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平均数4,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选几个小组汇报演示分小棒的方法,师板书相应的式子。
(1)移多补少。
从第三排小棒中拿出2根放在第一排,再拿出1根放在第二排,也就是“移多补少”,使每排小棒的根数一样多。
(2)汇总均分。
先把3排小棒合?起来,求出总根数,然后再平均分成三份,平均每排摆4根。
(2+3+7)÷3=4。
分析各部分名称:2+3+7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4呢?
(3)假设调整。
假设每排都有2根,也就是以最少的第一排的2根为准,先从多的第二排中取出1根,从第三排中取出5根。然后把取出的6根小棒再平均分成3份,每排又可以分2根,再与原来的2根合在一起是4根。
3-2=17-2=5。
(1+5)÷3+2=4。
分析各部分的意义。
三、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看课本主题图、统计图。
2.分析讨论: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求出平均没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14+12+11+15)÷4=52÷4=13(个)。
启发引导:还有别的方法吗?
(1+4+3)÷4+11=13(个)。
师生共同分析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写出答案。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基本练习,尝试运用。
1.说明:请同学们用学习的几种方法求几组数的平均数。
2.逐一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解答,师生共同订正。
(1)6、10、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发现同学们求几个数的平均数时,都是先求出几种数量的和,再看看把总数量平均分成多少份,最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每份的数量,也就是平均数。当然,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二)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课前问题: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一些?
媒体出示答案验证小组讨论结果。
(三)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选择正确的算式。
(1)(180t200+220)÷3。
(2)(180+200+220)÷4。
如果要选第一个算式,问题应该怎么提?,。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在理解了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了怎样“求平均数”。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还能够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另外,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不能用学到的新方法算一算你们组这次单元考试的平均分?比一比哪一组成绩最好!
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
2、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内容。
2、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3、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
4、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5、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6、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巩固应用。
1、说说小数点搬家会怎样?
2、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全课总结。
2、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 40080500 14590320。
2.提问:你读得又快又准,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学生回答)。
3.请你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数位顺序表)。
4.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七百零八一千五百三十二。
5.根据学生回答,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
2.学生小组尝试写出这些数,然后交流写法。
3.根据学生发言,说明: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4.练习: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出示: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五、四百六十三万七千八百九十二、
十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亿六千四百七十二万。
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一个也没有怎么办?
教师在数位表上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读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先在万级上写出二千零五十,再在个级上写出七千,合起来就是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学生自主探究下面的数的写法。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三、课堂总结。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20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元?展开讨论。由于是求4个0.2是多少?,这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学生列出算式是没有问题的。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中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了结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不要局限于某种方法。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对整数乘法的意义基本上掌握了,而小数乘法的意义只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对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具备的。对于0.2×4等于多少的计算方法,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写成0.2+0.2+0.2+0.2的连加算式,小数加法学生已经学过,计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元、角、分来计算,即0.2元=2角、再写成2×4=8角=0.8元。这也没有多大问题。利用几何模型来计算,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涂出4个0.2,然后再看一看涂了多少。也比较好理解。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再加上教材中情境图,学生学习兴趣一定会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教材中商店购物的情境图,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从图.......看到了什么?”学生以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图上的信息。接着教师再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多让学生提一些,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提问,对于有助于本课的问题教师要板书。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列出算式。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学生列出算式,
2、讨论计算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计算方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3、试一试。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已知每千克苹果的单价,求1.5千克多少元也要用乘法计算。那么怎样计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在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
三、解释应用。
1、在前面的情境中学生独立解决“练一练”第一题。
3、“练一练”第三题。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
1、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
2、资源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小黑板等。
3、评价方式:激励性语言、自评、对照学习目标评价、教师评价等。
教学反思。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结果,书上的方法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第四种方法,他的方法是:老师我先把小数中的数当成整数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等到一个整数积,由于算式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应该有一位小数。我感到算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思维非常有益。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内容。
34—35页。
课型。
新授。
。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2.使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的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的喜欢的图案。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
重点。
使学生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从而感觉图形的美。
难点。
学生利用面前所学过的基本图形的平移知识,设计自己习惯的图案。
关键。
让学生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知识技能。
。
教学准备。
教师。
图形。
。
学生。
图形。
。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
2
17。
15。
5
1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三、练习。
四、检测。
图形设计使用上四中或四种以上的图形。
五、小结:
1.同学们,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教师先请学生们回忆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进行交流。教师把图形的图片出示在黑板上,再出示一些好看的组合图形。
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
1.教师请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这些图案,说一说,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图案?那就请你来动手试一试、看一看。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图案都是我们现在所学生的平面图形经过数字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等知识得到的,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桌布围巾花布等等,所以只要你学会观察生活就能够用知识去发明和创造使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汇报并讲解。
(1)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2)再指名讲解设计说明。
(3)小组内修改。
5.自由发挥设计。
注意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平移和旋转等。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讲解。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在设计图形中感觉图形的美。
这些图形经过人们的双手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些妙趣横生的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一个图案,每位同学都来尝试着画一画说一说,探索一下其中的奥妙。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2)指名汇报。
(3)小结并寻找规律。
学生独立设计教师归纳总结。
。
板书设计。
图案欣赏。
。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号、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1、学生自学课本65页中间第1行第2行完成学案(一)。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2)通过图形对比加深理解概念本质属性。
(3)通过判断深化理解概念。
3、师生共同小结。师: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我们还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说……强调要说谁和谁互相平行?
(二)认识垂线。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认为在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这几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学生们自学65页中间的部分完成学案(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其中两种比较特殊的是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想一想。
生活中,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哪组直线互相垂直?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的人最多,喜欢看()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我们的手》是北师大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手"为主题来组合单元。手是劳动的工具,是创造的凭借,也是传递情感的介质。《我们的手》一课则是从友爱的角度选编的课文。全诗共四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这一意象,把手分别比做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各小节的结构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和绘画美.诗的内容浅显。但意境深远,是一首文质兼美的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以“是”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并能仿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个性化识字,鼓励交流学习经验,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的内容。
(3)学习做批注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文中对“手”的比喻,从而感知“手”也能传递人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拥有一双不平凡的手,你们都用手做了些什么呢?”(绘画,跳舞,弹琴……)。
“看来同学们有的拥有灵巧的手,有的拥有能干的手,有的拥有智慧的手。不过我们的手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手》。”(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们的手是怎样的?我们的手有什么神奇的功能?……)。
“好,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相信你们学了课文会有更大的发现。”
(在导入课文学习中,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巧设疑问,“用手做些什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来激发学生想像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是有差距的,识字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自学生字,与同学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经验。)。
2、请同学们再发出声认真自由读课文,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
(第八册的阅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做简单的批注。所以在阅读中,我常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批注。它的方法可以是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是注明理解的含义,还可以是勾画感触最深的句子……)。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新词。
(2)抽读诗歌。
(识字过程中应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才会激起学生的识字兴趣,收到好的效果,)。
(3)同学间交流批注情况后汇报,师小结并板书。
电线。
桥
我们的手是船。
小鸟。
(在此环节中,不仅要板书学生理解的内容,还要小结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以便后文的教学)。
三、细读理解。
1、(由板书导入)齐读黑板的板书。
思:句中的“是”字能换成什么字,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像)由此看来这四句也是比喻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师:谁也来模仿说一句带“是”的比喻句。
(此时,让学生造几个类似的句子,能加强对带“是”比喻句的理解和运用。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师:书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比喻句的?(师引读板书的内容,生接读相应课文。)。
2、(由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引入)学习诗歌。
(1)学习第一节。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手是电线?
个别同学读第一节的内容,其他同学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思想健康即可。)。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三、四节。
指名读。思:为什么把我们的手比喻成“桥”、“船”、“小鸟”?
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并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师适当地指导朗读。)。
(“顺着学情,因势利导”是我的教学特色。本课中,我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后,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
四、品读感悟。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我们的手是电线、桥、船、小鸟,那么我们的“手”神通广大的本领到底是什么?(传递美好的感情)。
(此问题,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采取多种朗读方试,如:赛读、表演读以体会文章的内涵。)。
2、师生接读。
3、分组对读。
4、引导学生背诵。
师:“同学们,伸出你们不平凡的双手,看看象什么?”(枫叶、海星、如来佛的五指山……)。
师:“我们还可以用手来表示什么不同的含义呢?”(再见、抱歉、ok等)。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也能模仿课文写一节诗。”(生仿写,再选择优秀的句子补充板书。)。
(学生能够读懂课文,也就有了仿写的基础,但还必须有仿写的内容,即有东西可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毕竟生活是创做的源泉。让学生在这些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自然生活中观察、分析、体悟,学会用鲜活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使之“仿”、“创”结合,写出新意。尝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此时,教师再挑选精美的句子填入板书的括号内,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样的练习既是对课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也是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总结回顾。
同学们真不愧是小诗人。只要人们心手相连,就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我们能将人们美好的感情传递下去。
六、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新词。
2、手还会是什么?仿照课文写几节诗。
3、摘录描写“手”的词语或句子。
(“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的不同,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
[评点]。
此篇课文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一个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手”这一传递美好情感的本领,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品读后,通过观察、练笔感悟出来。实现了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同构共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99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