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借鉴。
活动目标:。
1、练习套钻的动作,发展幼儿的柔韧性和灵敏素质。
2、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
活动准备:准备直径为50厘米的套圈12个,小红旗四面。
活动过程:。
1、游戏前带领幼儿做全身的准备活动。
2、向幼儿交待游戏玩法。游戏开始,排头幼儿从起点出发向前跑,跑到圈处,将圈拿起,从头部经躯干套到脚下脱出,表示蛇脱皮,然后将圈放回原处。用同样的方法套完其余两个圈,绕过小旗,跑回本队排二名幼儿的手后排至队尾。第二人。游戏方法同第一人,依此类推进行下去,以先完成的队卫胜。
3、教师讲解示范套圈的动作,再请几名幼儿做套圈动作,教师给与指导。
4、带领幼儿站到起点先后,讲清游戏方法和规则。游戏可进行两遍,每轮比赛完教师要宣布胜负。
总结分享:请幼儿说说套圈时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学习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细节描写,叙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重点:从桑娜和渔夫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续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阶段目标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复习前节的内容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穷人》这课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
师板书
等待丈夫:温暖、舒适
抱回孤儿:探望西蒙、
坎坷不安 一、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二、桑娜发现西蒙死了把她的孩子抱回了家。
二、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知主要内容。
深层研读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归纳这部分内容,师板书 (1) 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
(2) 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朗读
三、理解这部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共同研究,讨论,回答这些问题。
生: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抢回孤儿,夫妻不谋而合。
(1)渔夫回家,为什么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她?
(2)当渔夫问她 “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又娜的神态如何?
(3) 两个沉默是什么意思。
(4) 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的脸变得怎样?为什么?
(5) 渔夫是怎么决定的?
四、评读 评写法学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取感人?为什么?
说说渔夫和桑娜各是怎样的人?
指名学生总结全文写了什么?
续编《穷人》的故事注意两点。
(1)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思想不能变。 描写桑娜坎坷不安的心情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渔夫:憨厚正直,关心他人的美好的心灵。
本文讲的是
反映了
表现了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例文,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
2、通过新闻报道的习作,对高年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进行培养。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
1、留心观察或积极参与学校最近举行的重大活动,也可以班级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作文、辩论等)。
2、收集各类报刊,注意浏览上面的新闻报道。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的你,了解新闻吗?咱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是生活中的新闻小记者。(引只是连连看)。
生: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的是当之无愧的新闻小记者呀!
生:畅谈。
生:新闻报道。
师:看来,一则好的新闻报道会让人们了解你身边发生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新闻报道。
(揭题:学写新闻报道)。
二、学习例文,了解新闻的特点。
(一)、怎样写好新闻呢?《诗经》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引阅读)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新闻报道是怎么写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读读这篇报道,你一定会有启发。
a、题目。
1、轻声读例文,说说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什么?
2、其实它的内容在报道中有醒目的表示,谁找到了?(生读标题)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题目就已经告诉我们报道的主要内容了,再去对照全文读读,体会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题目突出主要内容)。
3、这个新闻报道的题目形式上与我们平时看到的题目有什么区别?(有两行)老师告诉大家,这上面的一行叫——主标题,下面的一行叫——副标题。如果还有一个题目在主标题的上面——引题。
4、新闻报道的这标题的学问还真不少,每个词语都代表了它的意义所在。为什么它会有这些特点,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联系我们看报纸时的实际想想。(吸引人的注意力;报纸多,节省时间,吸收大量信息„)。
b、开头。
1、自由读读第一段,写了什么?(板书:主要内容、交代结果)。
2、题目已经写了内容了,这里又写了新闻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还写了新闻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情况)。
c、中间、结尾。
1、第二段写了什么?
2、它与我们平时写的比赛经过有什么不同?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关于篮球比赛的段落,你比较一下。(板书:语言简洁大致经过)。
3、结尾可以怎么写?(板书:相关信息)d、根据板书小结新闻报道的特点。
(二)、(出示三则新闻报道)看看,老师分别是从《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上截取下来的几则新闻,读一读,再来体会新闻的特点。
三、选择材料,指导写作。
1、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一些精彩的活动,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回小记者,把这些活动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写下来。先闭上眼睛静思默想片刻,有哪些是值得你去写的?(写字、朗诵、歌唱、拔河、篮球比赛„„)。
2、想好了,就跟小组的同学去交流交流,你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3、在练说的过程,你发现哪一部分相对较为困难?(标题和经过)。
a、指导写标题。
1、看,老师这里有几个关于刘翔夺冠的新闻标题(上海滩巅峰对决刘翔后来居上13秒07再夺桂冠23日看刘翔独舞刘翔食指冲天:王者之争,舍我其谁永不放弃的最后一跨近乎神奇的逆转拒绝悲情自家地盘飞人玩“心跳”翔粉皆呼惊魂)。
2、看这么多个标题,有什么感受?(同一件事,标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写法)。
1、根据刚才同学的讲述,你说说你觉得他说时有什么缺点?(一是过于详细,面面俱到。
二是过于简洁,含糊不清)。
2、以上两点是要避免的,写比赛是语言要简练,要把比赛双方胜败的原因概要地介绍出来,并且能相对的“点面”结合。
3、再指名练说,师生共同点评。
四、方法点津。
每周一招。
生活处处新鲜事,新闻报道写发现。
画龙点睛选标题,吸引读者引兴趣。
叙述清楚细展现,比赛场面现眼前。
新闻的特点:
1、用事实说话。(真)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作者的观点不是明白无误的表述出来,而是隐藏在对事实的描写之中。
2、迅速及时,讲求时效。(新)新闻贵在“新”,反映的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不是陈年老账。比如,我们学校现在举行的各类活动,你及时写出来了,就是新闻。明年这个时候再写今年的事,就不是新闻了,甚至这个星期下个星期写。
新闻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部分组成。新闻的内容,通常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个要素。
一、标题。
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阅读的兴趣。新闻的标题主要有两种形式:
1、双行标题。是由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组成。正题一般都有实质的内容,因此也称实题;副题和引题一般是对气氛的烘托、意义的阐述,因此又称虚题。双行标题一般是虚实结合、彼此呼应、互为补充的。例如:
力量的凝聚,胜利的曙光。
——××学院班级拔河比赛成功举办。
2、单行标题。单行标题指只有正题的标题。这种标题要求突出主题,简明、醒目。例如:开展和谐校园活动。
二、导语。
新闻的主要内容,揭示新闻的主题,使读者对新闻内容先有一个总的概念。新闻导语的写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叙述式。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它是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最有吸引力的事实,高度概括地加以叙述。如:
永嘉二中在该校语文组和团委的组织下,于12月9日晚在综合楼举行了“爱国.爱乡.爱校”主题诗歌朗诵比赛。
2、描写式。对某一个富有特色的事实和一个有意义的侧面,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描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
在这秋高气爽的九月里,我们迎着秋日的阳光,伴随着收获的季节,迎来了欢快精彩的校运动会。一大早,全校师生就来到了运动场,他们有的安排场地,有的整理服装,有的安放运动器材,忙得不亦乐乎,原本寂静的赛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3、意义式。将新闻事实的结论,在开头部分写出来,开门见山,反映事实的意义。如:
为推动教育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学生创造一个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日前,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
三、主体。
时序结构。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一个鲜明、完整的印象。
四、背景。
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对新闻报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有人说,新闻背景是新闻中的“维生素”,是新闻写作的“敲门槌”。
五、结尾。
结尾又称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结尾的作用或收束全文,深化主题;或说明结果,指明意义;或指出发展趋势、展示未来;也有的言之已尽,没有结尾。
结尾的写法有以下几种:
1、小结意义式。对所报道的事实或意义作简要概括,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
长歌当哭,在莘莘学子真情的朗诵声里,蕴含着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祝福,同时也歌颂了中华民族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英雄本色和热爱祖国、勇敢拼搏的革命精神。这也是对学生的一次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教育,一次心灵的洗礼。
2、展望式。在报道完主要事实后,进一步指出事情发展的必然趋势或必然结果。如:
此次运动会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们期待下次运动会的顺利进行。
五、思路导航。
题目:《xx小学拔河比赛报道》《激烈的拔河比赛》《》„„。
开头:直接点出比赛的时间、地点以及参赛的人员,结果怎样。
中间:按照时间顺序把比赛的整个过程写清楚,结尾:补充交代有关情况,并点出比赛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
板书:
学写新闻报道题目。
突出主要内容开头。
交代结果中间。
语言简洁大致经过。
结尾。
相关信息。
[案例评析]。
1、激发兴趣,导入习作。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本次习作教学从学生乐于接受的谈话开始,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学生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做到“情动而辞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次习作。
2、用好例文,指导习作。首先,新闻“主体”部分的写作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受以往写记叙文的影响,往往会把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绘声绘色。教学中,利用两段文字,一段是记叙文式的详细描写,一段是新闻式的概括描写,让学生进行品读、比较,使学生感悟到新闻主体的写作要领是:用概括的语言写出大体经过,为学生后面的习作练习做好铺垫。其次,新闻报道的“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先对例文上的标题进行品评,再在后面练说遇难时,运用“刘翔夺冠”的几个标题进行品读,发现其特点。这样以后,学生对于标题的拟定就找到了一块摘果子的跳板。
3、取材生活,落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次习作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周围的生活。由准备时的看新闻,到上课伊始的说新闻到品析标题,再到最后写新闻,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习作学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愁煞。
1通过指导、练写与评讲让学生掌握抓住人物特点来写及以事表人的方法,激发习作的成功感。
2通过回忆、描述、赞美爸爸的优秀品质,懂得欣赏爸爸、感受亲情。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教师播放歌曲《父亲》,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从歌曲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母亲是生我养我的最亲切最温柔的亲人,她对我们无私的爱也许还能摸得着、看得见。但是,据科学研究的报道说,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形象与品格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我想,今天我们就以“爸爸真--”为题,走进爸爸的世界,为父亲送上一份心灵的礼物。
老师先作一项心理调查:认为爸爸是一位好父亲的举手;爸爸让你自豪的举手;老师带个头,赞一赞自己的爸爸;(幻灯)谁敢响亮地赞美爸爸。(用爸爸真--说题)。
2)范文引路:赞美爸爸不能空喊口号,要把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地方--也就是人物的特点抓住,(板书)才会赞得理有据,有事有实。究竟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呢?--先看这篇作文(教师朗诵,学生思考:爸爸是怎样一个人?哪些地方写出爸爸的特点?(点出特点)。
深情回忆:过渡: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说爸爸,你这篇作文已经成功了一半。但人物性格特点的表现并不是像外貌那样作几句精要的描写,必须通过真实具体的事才能表现一个人,这叫着--以事表人。(板书)特别是这件事关键时候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尤其重要。让我们深情回忆自己的爸爸,值得自豪的爸爸。
真情表述:学生说事,教师评。
情系笔尖:学生练写,教师评奖。
总结语: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母亲以温柔女性的形象给我们以无微不至的爱,这份无私的爱像涓涓细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田,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但父亲,在社会家庭的角色负担心理压力尤重的父亲,一个有苦自己尝,有泪不轻弹的父亲往往对家庭的对子女的爱表现得更为严肃与深沉,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注意观察和研读自己的父亲,从父亲和其他亲人的身上汲取更多的人生营养,这是老师在这两节课后交给大家一辈子的功课。
一、游戏材料。
细竹竿或木棒、纸棒等。
二、游戏层次。
第一层次:在一根竹竿的两侧行进跳,尝试多种跳法。
第二层次:在两根平行摆放的竹竿间行进跳,尝试多种跳法。
第三层次:在三至四根平行摆放的竹竿间有创意地跳。
三、游戏指导。
1、此活动中孩子跳的动作仍是你要关注的,可以在跳跃之前让孩子们做一些准备运动,以防扭伤。
2、可让孩子尝试多种跳法,如并脚跳、单脚跳、分脚跳、跨跳,还可以各种方法结合起来跳。跳的距离和次数可以通过竹竿的多少和长短来调节。
3、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尝试和讨论得出“怎么玩比较好”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游戏规则。
大带小游戏-体育游戏。
设计意图:
1.现在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缺少责任心和自信心。小朋友一起游戏时大孩往往不知道谦让,而小孩也胆怯自信心不足。
2.许多幼儿做不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不明显,突出地表现在游戏时不互相配合.
3.孩子入园一段时间后,跟班上老师,小朋友都熟悉了,为了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有语言交往,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设计了大带小游戏.这类活动对大孩子,小孩子都有益处.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跃过,钻过拉绳.
2.学习跟大孩子,小孩子交往合作游戏.
3.体验游戏中愉快的情绪.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互相问好。
二、老师讲解游戏名称,方法:今天咱们一起玩绳游戏,每两个大班小朋友一组面对面拉绳,小小班小朋友从绳下跳或钻过去。
三.开始游戏:
游戏1:跳绳.
目标:练习双脚向前跳,发展平衡能力.
玩法:引导大班小朋友蹲下把绳平放在地上并鼓励小小班小朋友从绳上双脚跳过.
游戏2:迈绳.
目标:能掌握好重心;增强腿部肌肉力量.
玩法:大班小朋友把绳抬高30~40厘米,小小班小朋友从绳上迈过去.
游戏3:钻绳.
目标:手膝爬行,增强四肢及躯干部位肌肉力量及而耐力.
玩法:大班小朋友把绳抬高40~50厘米,小小班小朋友从绳下爬过去.
游戏4:老爷爷怎样走.
目标:学习低头半蹲走,锻炼膝关节及周围韧带肌肉.
玩法:大班小朋友起立身体站直拉绳,绳距地面约70~80厘米.小小班小朋友从绳下低头弯腰走过.
游戏5:学做解放军。
目标:能向前自然大步走.体验游戏乐趣.
玩法:大班小朋友把绳抬高至90~100厘,小小班小朋友从绳下学习解放军走过.
游戏6:看谁摸得高.
目标:练习纵跳触物,发展弹跳能力.
玩法:大班小朋友把绳举高过头,小小班小朋友从绳下跳跃手触摸绳。
四.游戏结束.
请幼儿说玩得怎么样,带领幼儿说:明天再跟我们玩吧.互相再见。
玩法:
1、两名幼儿选择一处为起始线,两人同时站在线后,规定另一处为终点。
2、游戏开始时,先猜拳。即拳头表示锤子,伸出食指、中指表示剪刀,五指分开表示包布。剪刀可剪布,布可以包锤子,锤子可以敲剪刀。
3、猜拳时,参加者先将右手握拳放在背后,同时说“包、剪、锤”,再迅速做出“包、剪、锤”的手势,一旦做出,不得更改。例如一方出锤,另一方出剪,则“剪”败了。出锤的一方,可向前跨一大步。如双方出相同的手势,则不分胜负,再来一次。
4、猜拳游戏重复多次,胜者可向前跨。最后以谁先到达终点为胜。
揭示: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
1、 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舒适、搁板、帐子、呼啸、健康、抱怨、厉害、忧虑、揍一顿、熬过去、自作自受等词。
3、 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 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 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单幅投影三框。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请齐读课题。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 检查预习
请一个同学把预习朗读一下。预习中有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出示投影。
(三)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点将读课文。回答问题。
1、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
2、 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学生讨论后回答
板书:桑娜 勤劳 善良
渔夫 勤劳 善良
西蒙 善良
3、 用笔划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并板书。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指导朗读。
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桑娜家很贫穷?从哪看出桑娜很勤劳?
这段桑娜的内心独白应怎样读?试一试。
学习第三段,正当桑娜忐忑不安时,桑娜的丈夫渔夫回来了,渔夫会怎样对待这件事呢?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出示投影,提示: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 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四) 小结:课文使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感人的故事情节,更因为桑娜、渔夫这样的穷人身上所蕴涵的人格魅力。是什么呢?那就是勤劳和善良。他们都是穷人,他们的穷仅仅是财富上的穷,象桑娜、渔夫、西蒙,他们是千千万万穷人的代表,我们在叹息他们的贫穷是却敬佩和崇尚他们的人格高尚。这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
(五)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桑娜拉开了帐子,他们的生活又拉开了崭新的一页。五个孩子,七口之家,如今又加上两个这么小的孩子,一家的生活重担,渔夫怎样挑起,桑娜怎样挑起,渔夫的五个孩子如何接纳这两个孩子,这都是我们续编的情节。续编时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出示。
1、 抓住原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2、 抓住原文中的情节主线。
3、 续编的故事情节发展要合理,想象要合理,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中心思想不能有本质上的变化。
9、穷(财富贫穷) 人(人格高尚)
小屋温暖舒适
桑娜 从早到晚干活 勤劳 善良
抱回两个孤儿
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
渔夫 魁梧黧黑的外貌 勤劳 善良
不顾自己帮助别人
西蒙 孩子身上盖者她的衣服 善良
脚上包着她的头巾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我改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渗透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板书:
穷人
桑娜 又收留了两个孩子 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理解不懂的词语。
3、通过补充省略的内容,提高想象能力。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1、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
2、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放课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教师评价。
(这一步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并从中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提出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桑娜和渔夫那么贫穷,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它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讨论交流,自行解决。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激发想象
学生读8~11自然段,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1、指名读划的句子。
2、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学生针对“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从而体会出桑娜这个人善良的本性。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出示课件)她忐忑不安地想:“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短话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想象补充五个省略号的内容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桑娜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变化的心情,二是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三是体会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大作家、这位文学巨匠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
四、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1、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
2、出示课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通过对“熬”进行换词练习,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桑娜一家岁月的艰苦、生活的艰难,体会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师生互动: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时让学生想象穷人富裕的一面,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1、学会“妻、桑、怨、寡、揍、霉、搔”等几个生字,会写本课17个生字,正确读写“穷人、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以及标点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1、 理解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以及标点,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件、人手一份自学提示、目标检测题
1、搜集《穷人》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会“妻、桑、怨、寡、揍、霉、搔”等几个生字,会写本课17个生字,正确读写“穷人、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5、学习作者怎样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6、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7、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一、检查预习,明标定向。
(一)导入
1、认识他吗?来,认识的同学大声地喊出他的名字。关于列夫·托尔斯泰你了解多少呢?
2、今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短篇小说《穷人》,来齐读课题。
(二)词语展示
1、课前我们自主学习了课文,生字会写了吗?我们试试,听写本准备好了吗?抽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本上写,注意听好我的描述。
2、我们看一下这两位同学写的好不好,先从整体上感觉怎么样?
3、对照黑板,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三)朗读展示
1、我们来看自学提示的第2题: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比较长,来谁愿意把你的感受深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同桌两个互相检查。
3、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板书:桑娜 渔夫
(四)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接下来看第4题,谁来读一下要求?
2、找到相关的语句了吗?学生交流。
3、从中你看出桑娜和渔夫是什么样的人?
善良 乐于助人 勤劳 淳朴……
三、精读示导,品评赏析
(一)环境描写的段落
1、那么作者怎样通过这些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呢?
2、谁愿意再读这段话?(出示环境描写的段落)体会外面的天气情况和室内的情况的环境描写。
3、回答:那这样的小屋真的能算温暖而舒适吗?相机引导:通过对比反衬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勤劳的品质。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展示抄写的环境描写的部分。
(二)桑娜心理描写的段落
1、看到这样的情况,桑娜毅然决定把孩子抱回家,在等丈夫回来的过程中,她都想了哪些事呢?为什么这样写呢?体会这样写感受到桑娜的忐忑不安,宁可( )也要( )的优秀的品质。
2、引导学生读文,找到这段还用到了大量的省略号,体会这样心理描写写法的好处,让我们真实看到了桑娜的善良。
3、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练读。
(三)描写渔夫的段落
1、孩子是抱回来了,那渔夫说什么了?引导学生交流。
2、从体会“熬”字,感受到用语言描写来表现渔夫善良、坚强、乐于助人的品质的妙处。
3、再引导学生这样的品质还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四)回顾表达方法
引导体会把思想感情含在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中这种表达方法。
(五)学生质疑
三、验标检测,教法反思
1、选词填空
宁可……也…… 与其……不如…… 尽管……还是……
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2、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语句,说明
2)用“ ”画出描写渔夫动作的语句,说明
3)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语言的语句,说明
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怎样的人?
3、小练笔: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上课铃响了,我站在教室的门口,
四、知识迁移,提炼升华
1、推荐读阅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2、续写《穷人》
板书设计: 27 穷人
桑娜 善良 渔夫
勤劳
表达方法: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自学提示
1、搜集《穷人》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会“妻、桑、怨、寡、揍、霉、搔”等几个生字,会写本课17个生字,正确读写“穷人、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5、学习作者怎样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6、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7、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目标检测题
1、选词填空
宁可……也…… 与其……不如…… 尽管……还是……
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2、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语句,说明
2)用“ ”画出描写渔夫动作的语句,说明
3)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语言的语句,说明
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怎样的人?
3、小练笔: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上课铃响了,我站在教室的门口,
1、能借助拼音认读“巨、甲、丛、森、跳、舞、享、弱、保、护”10个生字;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2、学习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查找生字“巨、弱、保”。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能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明白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5、尝试设计标语,提醒大家爱护绿化。
1、能在课文和其他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
2、感受诗歌语句里蕴藏的意思,紧扣题目“巨人”进行理解,懂得人应该拿出自己强大的力量,当大自然的保护神。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话说得完整、说得合理。
教学媒体生字、部首卡片;图片;课文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课文、圈出生字);查字典。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多媒体引入:美丽的草坪上,小动物们在跳舞、唱歌。
师:瞧,草坪上,草丛里,竟然也有一个快乐的'世界。有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就写了一首诗,题目是《你像一个巨人》。
2.教学生字:巨(笔顺)。
(3)中间半个口要藏在里面。在手心里慢慢地运笔,把这个字写得漂亮些,再漂亮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很想听听你们是怎样读这篇课文的,很想知道你们是不是打心眼里喜欢这首诗。
2.交流自学情况。
(1)分小节朗读文。
(2)学习生字,正音。
重点指导:
平翘舌音:藏进、森林、地震、正在、巨人、弱小。
前后鼻音:草坪、弹琴、亲情、举行。
(3)查字典:弱小、保护。
(4)教学生字:巨,部首“匠字框”。
(5)交流:为什么说“你像一个巨人”?
(三)读文思考,理解意思。
1.学习第三节课文:
别践踏它们的家园哪!
它们也在享受着亲情。
它们的世界还很弱小,
你是保护它们的主人。
(1)先自己尝试朗读,然后同桌对读。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把握好感情的起伏。第一、二行声音略轻,有不惊扰昆虫世界的意味。重音落在第四句:你/是保护它们的巨人,慢下来,渐次舒展。
2.学习第二节课文。
它们也许正在举行婚礼,
蚱蜢跳舞,蟋蟀弹琴;
如果你一脚踩下去,
就是带去一场地震。
(1)让学生尝试表情朗读课文,还可以加上动作,逐渐记住内容,把课文背下来。
(2)想象看,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婚礼?还会进行哪些庆典活动?试着自己编写课文:
如:
它们也许正在生日聚会,
蚂蚱跳舞,螳螂唱歌;
如果你一脚踩下去,
就是带去一场地震。
(三)背诵全文,进行总结。
1.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以后,你心里想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好“巨人”?
(四)复习巩固。
1.游戏:数爱心。
(朗读“爱心”上写的词语,学生读出几个,就拥有几颗爱心。)。
2.音序法查字典:弱。
3.改编课文。
课堂上的朗读我每次都有目标,且有层次感,让学生读有提高,读有收获。如在朗读课文第1、2小节时:先由学生自读,读通课文,扫清阅读的障碍;再让学生找到描写人类像巨人的句子读一读。又如学习第三节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那么快乐的小动物,你怎么忍心去伤害他们呢?该怎读呢?”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去感悟文中的含义所在。最后齐读全文,再让学生试着背一背。这样熟读成诵水道渠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1、作者为什么将课题定为穷人,课文仅仅写了穷人的穷吗?
2、板书课题:穷人
1、教师范读,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
2、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是穷人不是富人?从这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恶劣的环境、桑娜焦急的心情、桑娜的勤劳等)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1、学生默读,思考分层。
2、浏览阅读,分组讨论。
3、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这一层,你读懂了什么?从桑娜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桑娜的关心和同情)
4、轻声读第二层。思考:西蒙是个怎么样的人?哪段文字最使你动情?(指导朗读,从读中感悟对比描写的魅力)
5、自由读第三层,感悟桑娜的矛盾心理。(分组自由读,小组推荐读,从中体会桑娜的激动紧张担忧后悔坚定矛盾心理过程,启发学生找到桑娜矛盾心理的客观原因)
6、教师小结。
1、轻声速读,准备角色。
2、分角色朗读。思考:通过渔夫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教师小结。
1、设问:这篇课文叙述了穷人之间的什么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1、思考练习第三题,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桑娜夫妇的美好品质。
《大地巨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大地巨人》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文章想象丰富,描写生动,语言通俗,笔调灵活。作者以暗喻的方法,把大地比作一位可亲可敬的巨人,通过想象,将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想象巧妙地与巨人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与宽广,读来倍感亲切。
根据课文内容的语言特色,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创设多种情景,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大地巨人的形象及大自然的神气美丽。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1、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1、课件让学生走进自然。
2、指导预习时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不太明白的地方,多读一读。
1、欣赏风景交流感受。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欣赏完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课件配乐播放风景图片,学生欣赏后自由交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和蔼的大地巨人吧!”
“说到巨人,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想象?”(学生交流,初步浮现对巨人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文。
“现在请你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了。”
3、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连绵的山群和蔼的巨人胸肌丘陵胡须茂密的森林。
缓缓宽厚自由自在跳跃翻滚。
(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5、学生交流。
【三年级是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重视过渡的坡度。】。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中浮现画面。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方式知道学生读书。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句在脑海中形成主体画面,激扬学生情感。】。
过渡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自己的声音,大地巨人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请你按学习要求自由学习2、3、4段。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2、3、4节,思考: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是一位巨人,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把找到的诗句大声读一读。
(3)、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2、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呢?谁来把读一读2、3节?指名读。
读完这两节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随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诗句。
1、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1)、随交流,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2、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1)、指名读,理解“盖满”。
(2)、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是绿色,大地广阔的感觉。
(评价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他的'头发和胡须,是茂密的森林。
(1)、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地之大。
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
(指名赛读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4、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1)、请学生倾听自己的呼吸声。
(2)、课件演示几种风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感受大地的呼吸。
一阵微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一阵狂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过渡: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瞧!他也在做游戏呢!
1、指名读诗句。
2、交流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什么?他每天的游戏是什么?
3、指名学生表演,同座旁白。
4、全班边表演边诵读。
(三)、学生齐读2、3、4节。
1、用“…….是………..”句式想象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眉毛……..,你能用‘…….是…….’句想象心目中巨人的模样吗?”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5节。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位巨人了,你想对这位巨人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吟读文本。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这位和蔼的巨人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
【含情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通过玩贴人游戏,培养幼儿快跑、躲闪的能力。
2.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敏性。
3.提高幼儿两合作进行游戏的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练习走圆,为游戏做铺垫。
大圆走—成四队—开花走—双圈走。
(1)幼儿站成一个大圆,老师交待游戏名称与玩贴人游戏的方法、规则。
教师:“今天老师教小朋友玩一个游戏,名字叫贴人。
我请两位小朋友,一位跑,一位追,
被追的小朋友可以跑到里圈任意一位小朋友面前站住(贴人)这时后面一个小朋友赶快跑。
以免被追的小朋友捉住。
注意,跑时要在圈外,贴人要到圈里。”
(2)幼儿游戏。
教师注意观察,如果被追捉者连续贴人三次,追捉者仍未捉到,就另换追捉者。
被追到者不再当追捉者,以免太累。
(3)“结冰”游戏:
幼儿自由活动,听到“结冰”信号,幼儿不动,听到“化冻”信号再自由活动。
做放松整理动作。幼儿听音乐,边歌边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1、作者为什么将课题定为穷人,课文仅仅写了穷人的穷吗?
2、板书课题:穷人。
1、教师范读,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
2、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是穷人不是富人?从这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恶劣的环境、桑娜焦急的心情、桑娜的勤劳等)。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1、学生默读,思考分层。
2、浏览阅读,分组讨论。
3、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这一层,你读懂了什么?从桑娜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桑娜的关心和同情)。
4、轻声读第二层。思考:西蒙是个怎么样的人?哪段文字最使你动情?(指导朗读,从读中感悟对比描写的魅力)。
5、自由读第三层,感悟桑娜的矛盾心理。(分组自由读,小组推荐读,从中体会桑娜的激动紧张担忧后悔坚定矛盾心理过程,启发学生找到桑娜矛盾心理的客观原因)。
6、教师小结。
1、轻声速读,准备角色。
2、分角色朗读。思考:通过渔夫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教师小结。
1、设问:这篇课文叙述了穷人之间的什么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1、思考练习第三题,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桑娜夫妇的美好品质。
知识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认真看图和学文,分清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联系全文,感悟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人文教育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团结相处,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学习少先队员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在看懂图意、感悟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老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教学策略:
结合看图和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学习。
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亲人》。谈谈你有哪些亲人?
2、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看看图上画的亲人有什么特点?
3、提出预习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看书上的图,想想图上的两个人分别是哪个民族的,各有多大年纪,他们在干什么。读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图上情景的句子画下来。
4、学生预习。
二、指导看图。
按照人物――周围事物――整幅画面的顺序进行观察,后师生交谈。
想想整幅画面表现了什么?(小姑娘尊敬老人,为老人洗衣服,老人非常感激和疼爱小姑娘。)。
课文哪些地方是描写图上的情景的?
三、指导初学课文。
1、谈话。画面表现了这一会儿工夫的情景,但。
事情的前前后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读全文了解。
2、自己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画出来。小组讨。
论解决。
3、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1)指名轮读,正音。
(2)交流自学情况。让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四、作业。
1、把课文读熟。
2、把生字新词写会。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一节课时学习的内容,衔接过度。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8课《亲人》。(板书课题)。
2、回忆图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读这一部分,想想通过阅读,对小姑娘和老奶奶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学习后,组织汇报讨论。要明确三点:
(1)“我”家是苗寨的唯一汉族。
(2)老奶奶孤独一人生活在苗寨,虽然身体硬朗,但年时已高,需要有人照顾。
(3)具体地讲了老奶奶生活中遇到困难。
(4)分析词语。
老奶奶常常遇到哪些困难?(学生说后出示投影片。)。
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能()做,该做的不能()做。
填空,读一读,想一想,没有括号里的.词能不能说清楚,加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指导朗读这个句子,注意把“毕竟”“及时”强调出来。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明朗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
2、妈妈仅仅是自己热心肠吗?(还教育“我”要帮老奶奶做事情。)。
3、引读这一段,通过读感悟妈妈和“我”是如何尊敬老人、照顾老人的。
四、习五、六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直接写了图画上的内容,请同学们再看看图,然后自己读课文,看谁通过读,在头脑中浮现出画面。
2、小组练习读。
五、再读全文,思考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1、自由读。
2、提名读。
3、想想:全文没有出现“亲人”这个词。为什么课文以“亲人”为腾题。(以“亲人”为题,深刻反映了“妈妈”、“我”对“老奶奶”的关心照顾胜似亲人。)。
六、升华主题,拓宽理解。
1、谈话,这篇课文写的是汉族小姑娘和苗族老奶奶之间的事情。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
2、出示56个民族挂图。
小结:大家看图上的多姿多彩的我国各民族的代表,他们分散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虽然各个民族服饰不同,习俗不同,但大家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就像我们课文中的汉族和苗族一样,都是“亲人”。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
2、用“及时”、“照顾”造句。
板书设计:18亲人。
只有我家是汉族。
我妈妈帮助不是亲人。
一个苗族村寨邻居老奶奶生活胜似亲人。
中常常遇到困难。
教后小结:
从本课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后要加强预习之后的交流。孩子们预习之后,非常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被老师和同学们认可。因此,预习之后的交流成为我语文课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们在预习中汇报学习收获,体验自学的快乐;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把学习的舞台真正还给学生,于是,学生成为学生的老师,学生成为学生的学生。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文字片一张。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6
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桑娜。
宁可牺牲自己。
渔夫。
也要帮助别人。
文档为doc格式。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第二课时。
1、作者为什么将课题定为“穷人”,课文仅仅写了穷人的“穷”吗?
2、板书课题:穷人。
1、教师范读,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
2、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是穷人不是富人?从这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恶劣的环境、桑娜焦急的心情、桑娜的勤劳等)。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1、学生默读,思考分层。
2、浏览阅读,分组讨论。
3、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这一层,你读懂了什么?从桑娜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桑娜的关心和同情)。
4、轻声读第二层。思考:西蒙是个怎么样的人?哪段文字最使你动情?(指导朗读,从读中感悟对比描写的魅力)。
5、自由读第三层,感悟桑娜的矛盾心理。(分组自由读,小组推荐读,从中体会桑娜的激动——紧张——担忧——后悔——坚定矛盾心理过程,启发学生找到桑娜矛盾心理的客观原因)。
6、教师小结。
1、轻声速读,准备角色。
2、分角色朗读。思考:通过渔夫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教师小结。
1、设问:这篇课文叙述了穷人之间的什么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1、思考练习第三题,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桑娜夫妇的美好品质。
穷人。
勤劳桑娜西蒙。
善良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淳朴渔夫忧虑熬过去。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