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应当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b.刀生锈c.菜腐烂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b.木头制桌椅c.汽油挥发d.灯泡发光e.香水挥发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b.导电c.燃烧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铁生锈。
d.煤的燃烧干冰升华。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实验的探究。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40%。
水55%。
双氧水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m溶质=?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4.4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目标教学法。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1课时。
【
前提诊测: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1-4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7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