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新发展格局论文大全(16篇)

新发展格局论文大全(16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了解一下它们的特点和优势。

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驱动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站在“两个大局”的历史关口,四川如何走好下一程?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举措和战略任务。

创新是时代的脉搏,创新驱动是发展的潮流。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党中央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谋划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让我们目标更清、方向更明、干劲更足。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充分体现了落实中央精神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五年,不仅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秩序大调整与关系大重构、全球疫情蔓延以及经济动荡动态调整,还需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四川所有发展要素的“粘结剂”和“催化剂”,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最强引擎,必须摆在重要位置加以落实、加以推进。

纲举目张,全局皆活。面向未来,国家重大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新阶段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机遇难得,挑战不少,如何迎着困难上、扛着压力冲、抓住机遇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就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应对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抓手,是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动力源泉。

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吹响了“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集结号,让创新驱动成为四川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和主抓手,作为贯穿四川“十四五”发展的主线,就要围绕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建强科技创新主体,改善科技创新生态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全面抓好落实,把创新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胜利,插上腾飞的翅膀,飞向辉煌的明天。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字

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古今中外,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没停止。我国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有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放眼世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如托马斯·莫尔、托马斯·康帕内拉等对理想社会进行的朴素描述,其中便蕴含着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我们所要追求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三大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带领中华儿女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行。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共同富裕,顾名思义,是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大众的富裕。理解共同富裕,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富裕”展现的是生产力,即社会财富的发展程度,是相对于贫穷来说的。“共同”展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即社会财富以何种形式归谁所有,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及两极分化而言的。

二是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因此,在谈到共同富裕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同一时间点拥有相同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财富。

三是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在数量上实现增长,更需要在质量上有所突破,而实现这一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在追求共同富裕的理想生活,但由于受不同阶段的社会财富总量及分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实现的。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生动体现,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国家富强的发展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在深刻。

总结。

以往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认识。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先富带后富”的方针及“两个大局”理论。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了包括“八七扶贫攻坚。

计划。

”在内的一系列反贫困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有着新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共同富裕道路做了新探索,对共同富裕理论做了新阐释,对共同富裕目标做了新部署。

但应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等方面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需要加快步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在新发展阶段奋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仍需不忘初心,继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一是坚持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行。首先,发展生产力即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先把“蛋糕”做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但对比发达国家人均gdp及实现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基础,我们仍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将我国这块“蛋糕”做更大。其次,实现共同富裕还涉及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资源分配方式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结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二是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基础需由落实新发展理念来保障。在发展中坚持创新,不仅要注重先进核心技术的突破,更要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凸显创新,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动力;在发展中坚持协调,处理好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本方法;在发展中坚持绿色,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健康发展的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在发展中坚持开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在发展中坚持共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社会基础。

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

新发展格局论文【】

2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以开启亚太经合组织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为新起点,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

这是共克时艰的中国方案,也是共创未来的科学谋划。当前,世界和亚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亚太合作未来的路怎么走,关乎地区发展,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世界未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既立足亚太又着眼全球,为新形势下亚太合作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信心。

广袤的太平洋,见证亚太经合组织合作不断深化,取得长足进展。以茂物目标为指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一起转,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探索出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务实、循序渐进的“apec方式”……经过30多年发展,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强劲、最活跃的一个板块,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引领经济全球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这是亚太大家庭精神的精髓。亚太经济合作是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亚太各成员发展高度互补,利益深度融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近年来,习近平主席顺应时代大势,立足推进亚太合作,提出一系列中国倡议。20xx年提出的“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主张,准确把握亚太发展大势,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亚太地区落地生根的具体路径。今年,在各方共同参与下,亚太经合组织制定出2020年后的宏伟愿景,为未来一个时期亚太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坚持开放合作,共创美好未来。面对亚太地区数十年来首次出现经济整体负增长的严峻形势,面对保护人民健康、实现经济复苏的艰巨任务,亚太各经济体必须勇于担当,为区域繁荣尽力,为人类未来尽责。要坚持开放包容,坚决维护和平稳定,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坚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毫不动摇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坚持创新增长,促进新技术传播和运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治理,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坚持互联互通,畅通人员、货物、资金、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坚持合作共赢,深化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立足新起点,再创新辉煌。亚太各国要进一步深化命运共同体意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开启亚太合作新阶段,把愿景一步步转变为现实,共创共享亚太和平繁荣美好未来。

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7月17日新华社)。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强调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用规则、规制等制度性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程,同时通过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破除区域间要素流动的藩篱,不断激发区域板块内生增长新动力,奋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城协调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局部问题,而是关系全局的问题。协调发展就是要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问题牵引,拿出思路举措,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问题的解决,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走出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传统思维,把互利共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合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现区域合作的全面提升和整体深化。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调空间结构,促联动推进。协调发展就是要目标明确,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条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值得注意的是,成渝跨省区双城合作步伐在加快,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基础设施更加畅通,市场更加统一有序,公共服务更加互惠共享,城市群内都市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的优势,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又创造了更大市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对发展的拉动体现在规模经济效应、高质量人才池、较高程度的对外开放、便利的城市交通以及高水平的产业一体化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加突显。区域发展战略优化调整的方向应是落实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各地区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既是发展目标,又是发展手段。通过精准发力和和精准落实,担负起区域协同发展的重任,建设成为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

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外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此后,许多重要会议都提到了新的发展模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分析了文创产业自身的高原创性、高附加值、外溢性强的特点,以及文化产业存在创新力度不够、产业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的问题,提出拓宽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创产业;产业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国文创产品飞速发展,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格局正在建立,数字经济正在与传统经济模式深度融合,产业跨界成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创业产业也逐步呈现市场化、规模化的新业态。因此,在这样的节点上,使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文创产品的发展是找到新发展格局下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手段。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拥有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聚焦产业组织与产业行为,将产业与市场等同,进行微观的组织行为分析。而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则集中于国民经济的某一行业或部门,聚焦于产业之间的发展联结以及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因此有别于西方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涵更加广泛,层次更加丰富。在学科设置上除了有相关企业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还有对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间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的探讨。(二)文创产业的内涵与特点。第一,高原创性。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其凝结在产品中的知识和创意,文创产品是通过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与图案进行物化或由此产生的各类服务。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即对知识产权的消费。单纯的模仿与简单的组合并不会得到市场认可,同时阻碍了产业资本的形成,无法扩大再生产,最终只会导致市场的萎靡。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让原创性强的文创产品为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创意市场形成稳定优质的客群,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1]。第二,高附加值。文化创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其与其他产品的高融合度。在核心的创意体系形成后,只要将其与成熟的产品进行配套研发,最终得到的文创产品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作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创产业的介入可以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藏品焕发新的生机。以台北博物院为例,通过将北宋汝窑莲花温碗进行文创研发,力求在配色、造型、质感上保持特点,结合现代人的使用场景和新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最终的产品受到了市场与同行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行业,文创产品自身的研发只是其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的文化ip更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变现能力。随着文创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将发掘出一批高价值的文化ip,并围绕此形成全新的产业布局。第三,外溢性强。文创产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例证。这源于文创产业本身外溢性强的特点。伴随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产品本身对美的追求也将逐渐影响每个人,进而从整体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社会审美水平,增强文化凝聚力,丰富精神世界,最终促进社会核心发展。同时文创产业形成的产业链也将涵盖多个产业部门。由此形成的带动能力也将促进消费结构由单一性向高层次、多样化的角度发展,从而为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引领作用[2]。

(一)创新能力不足。文创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文创产业的创业活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创新亦没有深度的认知,在创新模式上多数产品只用了简单的叠加,认为将马克杯、文具等产品上涂装相应的图片标识即为文创产品,这只是简单的包装,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甚至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3]。在创新理念上对传统文化ip的挖掘没有深度和广度。现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依然囿于部分较为成熟的内容,没有深度探索传统文化中现有的大量宝藏,由此形成的诸多ip亦没有关联性。(二)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统筹与配置就需要有完善健全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文创市场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运行不畅,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分工。目前文创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仍然偏低,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产业如交易平台、经纪等和下游产品包装、配套服务等产业存在缺位,产业聚集的效应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链也缺乏更广泛地拓展延伸,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产生竞争内耗,市场未形成合理的分工。根据国外成功的文创产业发展经验,文创产品若要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形成从游戏、小说、电影等到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一系列文创衍生市场。只有拓展出更多的文创衍生产品,才能构建出更加规模化的产业集群[4]。同时,我国缺乏运用产业化方式将文创内容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人才,很多有创意、有价值的产品无法得到好的市场推广,商业转化率不高,经济价值难以实现,导致文创产品在流通和消费时受阻。(三)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目前文创市场资金使用成本较高,融资多以直接贷款、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为主,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少,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无法有效保障文创企业的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融资困难制约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创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前期投入巨大、价值评估难、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资金需求巨大,往往又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多数项目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审批手续才能产生部分收益。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文创产业的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巨大的产业投资风险。文化产权交易的不成熟也是致使文创行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核心产权为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所以在估值、质押流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阻力。

(一)拓宽产业发展方向。由于文创产业高原创性的特征,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拓展思路、转变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产业的突破发展。首先要重视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5g技术、ar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文创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创产品可以拓宽产品表达形式,互联网带来的强代入感也可以提供更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为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铺平道路。其次要盘活传统文化富有价值的文创ip。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内核,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国产ip[5]。(二)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文创产业只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运转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具有引导性的文创产业政策,并为文创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强文创产业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避免市场乱象,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政府要把握好文创市场发展的内驱力,重视市场的作用,充分考虑市场调控的内生机制。只有利用好市场化和产业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高附加值作用,促进文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推动产业升级。(三)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首先,国家应针对文创产业出台相应政策,保证金融工具的对文创产业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运用市场的手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让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外,还应支持难以上市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鼓励包括风投、基金、保险等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为文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快文创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利用现在比较普遍的包括融资租赁、仓单质押等方式,结合文创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同时,建立健全文创权益类交易平台和文创产业融资担保服务,为文创产品交易的规范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评估保障和交易机制,降低文创企业的融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文创主题投融资论坛,建立文创专项风投基金,增加金融机构和文创产业的沟通交流,推出对应的金融产品。最后,建立完善并具有针对性的文创金融法律规范,对于文创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在权利归属和价值评估等存在不确定性方面的问题,要完善知识产权,形成文创无形资产的科学评估机制,提高文创产品的金融流通性。

参考文献:

[3]郑正真.“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及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论坛,2021,32(1):1-7.

[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64-71.

[5]李雪婵.以文创产业为引导的新型实体书店设计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摘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专门设置了确保中小企业更好地共享成果的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贸易便利化条件、国际投资机遇、人才招揽机会和安全保障等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创新国际商务方式、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培育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和优势。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中小企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在全球多边规则体系遭遇挑战和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国际经贸合作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为rcep)的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系。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rcep,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rcep的签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宣告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贸易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rcep关注成员的贸易能力提升和地区发展潜力,力图通过大幅度、大范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措施改善区域合作环境。rcep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也为全球企业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rcep专门设置了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议题,以促进成员加强对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支持,增强中小企业共享rcep成果的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rcep平台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rcep覆盖了我国在东亚地区和周边的主要贸易伙伴,极大提升了我国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并通过稳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安全保障。(一)rcep提供贸易便利化条件。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最普遍的方式,rcep涵盖的我国周边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的重点目标。rcep在货物贸易方面强调从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两个方面放宽市场准入规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关税自由化降低成员国的市场进入门槛;允许特定货物临时免税入境;取消农业出口补贴;采取信息技术提高通关效率等。在服务贸易方面,主要是通过削减各成员影响跨境服务贸易的限制性、歧视性措施,实行更全面的开放承诺,对专业资质互认也作出了相应安排。rcep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为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市场准入规制的放宽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在成员国市场中经营更加广泛的业务,有助于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巩固在亚太地区产业链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关税水平的降低也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成本降低,加快了区域内的资源商品流通速度,促进更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对成员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上升。需要注意的是,贸易便利化措施也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rcep是双向互惠协议,在我国中小企业更容易“走出去”的同时,成员国的企业也会大量进入区域市场,势必稀释我国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国际竞争压力。从长远来看,rcep带来的良性竞争能够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二)rcep提供国际投资机遇。rcep是第一个专门提出为中小企业合作搭建平台的区域经贸合作协定,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利用rcep协定及协定创造的经济合作项目开展国际经营活动。rcep的投资议题涵盖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投资保护在内的四大投资领域支柱条款。成员国承诺,通过缩短通关时间、简化通关程序、促进投资信息传播等开展全方面投资合作。在投资开放方面,rcep的15个成员国均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5个非服务业领域投资做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大大提高了各方政策透明度,并承诺未来的投资自由化水平不可倒退。rcep强调均衡规则和共同发展,将促使成员国对中小企业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和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成员国之间的投资效率和贸易效率。rcep搭建的中小企业投资合作平台不但能极大减少我国中小企业对成员国直接投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于电商、轻工业、农业企业来说,rcep提供了广泛的投资合作前景。rcep加深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对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rcep有利于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加快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国际投资机会。rcep提高了亚洲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优化全球产业链供给链配置,促进先进制造业向亚洲区域聚集,有利于中小企业创造新型国际投资方式。(三)rcep提供了人才招揽机会。吸引人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而政治环境、社会文化开放程度等因素都是影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rcep对自然人移动单独设置章节,承诺将自然人类别适用范围扩大到服务提供者以外的投资者、随行配偶及家属等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均可享有签证便利,并从申请要求、提交与处理、自由人流动的合作事项、争端解决机制四个方面保障来自其他成员国的自然人的权利。rcep降低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流动人员的限制,提供了一个高度规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rcep方便了各个领域的人才在成员国之间流动,促进成员国之间产业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利用rcep对企业人才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借此扩充企业人才储备。在rcep规则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招揽不再局限于国内人才市场,能够从东道国或出口目的地招揽熟悉当地需求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人才,进而满足国际化的人才需求。rcep成员国不仅地理位置临近,而且社会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容性,能够降低国际化人才的利用成本。我国中小企业既能利用分布在rcep成员国的华侨华人和“大中华文化圈”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又能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较为发达的国家招揽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四)rcep提供国际安全保障。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企业国际化面临更大的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传统上倾向于开拓东盟市场和亚洲周边市场,由于贸易伙伴的规则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rcep从地理范围和议题范围均能覆盖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其更加均衡的规则体系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企业国际业务免受政治外交方面争端的影响,有效降低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风险。rcep提供了国际高标准自贸规则,涵盖了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涉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议题,并借鉴wto规则构建高度透明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贸易救济机制,第一次在自贸协定中纳入“禁止归零”条款,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业务提供了稳定预期的保障。rcep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协定,允许在签约之后其他经济体继续加入。当一个经贸协定涵盖的成员数量越多的时候,其区域内发生争端的可能性也会越高,因此rcep在国际安全保障方面强调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置,明确规定争端双方的磋商协调、关于调解或调停等方面的规则,还详细规定了专家组职能、专家组程序、执行审查程序等其他事项。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面向rcep区域内成员国的国际化经营具有更大的安全保障。实际上,中国与rcep成员在经贸交往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一带一路”拓展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而rcep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多边规则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制度化保障。rcep不但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而且能有效约束成员国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减少政治、社会、战争等因素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一旦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发生各种纠纷,可以利用rcep规则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妥善解决,保障企业的正当利益。

rcep增强了中国与周边贸易伙伴之间的互惠互信共识,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但rcep也在国际化经营模式重构、外部竞争压力、传统比较优势冲击等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抓住rcep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转型,进一步适应国际经济规则,通过多种方式开拓rcep区域市场和第三方市场。(一)跟踪研究落地条款,掌握相关经贸规则。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密切关注成员国对rcep条款的落地实施细则和进程,通过多渠道主动学习相关内容。rcep成员国最后实行的条款还会经过多次改进更新,企业需要不断跟进这些条款的变化细则。中小企业要积极参加各种宣传培训,主动向相关部门机构和专家学者了解rcep的权威解读,学习rcep中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内容。中小企业要保持创造国际合作机遇的敏感性,抢抓rcep带来的机遇,提前了解成员国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积极调整自身战略布局和业务重点等来适应rcep。(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国际商务模式。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的优势,积极创新国际化商业模式。利用rcep鼓励缔约方通过电子方式改善贸易管理与程序的条款,将贸易流程中的磋商、订单、报关、运输等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跨境电子业务的效率,促进跨国b2b和b2c业务并行发展。根据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语言、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做到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借助rcep对临时入境的集装箱以及自然人流动限制有所放宽的规定,完善跨境物流系统,扩大海外仓储的规模,提高跨境运输效率,减少跨境运输成本,将电商模式向国际市场拓宽。严格遵守rcep针对电子商务的监管规则,保护电子商务用户的个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三)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投资开放和投资者保护承诺的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广泛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深度融入rcep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闭环,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层次和企业竞争力。积极参与海外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区域投资合作和产业合作积累跨国运营经验。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加强与大中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订单供货等形式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培育优势产业链环节,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品牌,提升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招揽国际经营人才。我国中小企业要依托rcep,抓住人才流动便利化的机遇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强化要素支撑,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在rcep区域范围内招聘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积累人力资源和弥补短板,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利用相关优惠条件合理配置国外人才。

综合考虑国际员工的文化差异,塑造一个包容性强的企业文化,促进各类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和利用rcep区域内东道国劳动力资源,提高一线生产工人素质,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以“新理念”引领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党校郑佳实。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为西部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继续做好大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加了前进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因此,顺应新时代要求,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所以,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必须更加突出新发展理念,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西部大开发全过程。

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想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就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西部创新高地。要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要推动西部地区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要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升级版。

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拓展区际互动合作。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着力拓展区际互动合作。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东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加强协同开放,积极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着力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着力建设美丽西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今年3月、4月和5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浙江、陕西和山西考察,每一次考察,都就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这也充分说明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必须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要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展现大美西部新面貌,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同样离不开对外开放,必须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坚定不移地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着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不断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增添新活力。

让“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要着力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改善住房保障条件,增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西部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着眼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

一是要把握灵魂。《建议》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就启迪我们,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格局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灵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我们所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重视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国内绿色生产和生活,更加重视开放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更加重视民生和共享发展,而不是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低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不是再回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路子上去,更不是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只有把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到位,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使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朝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是要把握主体。《建议》明确指出,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这就启迪我们,“双循环”不是平均的,也不是像过去那样以国际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是主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国际循环是次循环、是国内循环的辅助和延伸,这是新发展格局的显著标志。历史表明,大国经济只有立足国内循环实现规模经济,刺激市场主体创新,才能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深度参与国际循环,实现更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我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协调发展;就意味着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意味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要把握整体。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个相互促进的整体,这是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要害所在。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不能离开国际循环的支持,否则,就容易退回到自我封闭的老路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强调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一个整体,就是要求我们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要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加速补齐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引导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消费升级,让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前一段关于讨论新发展格局的一些文章或报道中,特别是境外一些学者和媒体担忧中国发展会走向“内顾化”、走向改革开放前的“自力更生”,这是对新发展格局的误读误解,是对国内国际循环辩证统一关系的片面认识所导致的。

四是要把握关键。坚持创新驱动,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只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国高质量发展才能顺畅进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才能良性互动,新发展格局才能加快形成。

五是要把握底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新发展格局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坚持底线思维,既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保障。在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紧迫性、重要性显著上升,要充分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人民安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性风险。《建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现实意义。

总之,我们党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内涵十分丰富,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把握新发展格局,灵魂在于新发展理念、基础在于国内循环、要害在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基本前提和保障是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全部目的在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提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理论创新意义。新发展格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主体的历史性转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引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成果。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是“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我们要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

二是实践指导意义。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不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更在于指导人类正确地改造世界。新发展格局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对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做到思想认识上主动适应、工作举措上积极谋划、实际行动上认真落实。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在全国“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深圳市“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10月12日至13日潮州、汕头等地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家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家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战场中选准自己的定位,发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党中央这一系列举措就是要求我们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觉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尽快找到本地区本部门的定位和任务,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落实落地、早见成效。需要指出的是,新发展格局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不是搞各地比如省内、市内、县内画地为牢的小循环,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互联互动和合作。

三是世界意义。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表明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当前世界经济虽然遭遇逆全球化,但世界已经回不到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我们要秉承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作,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及其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中国又一次以实际行动践行和维护了多边主义,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国号”破浪稳行。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委组织部黄绍增。

回顾峥嵘“十三五”,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区域发展的“第二梯队”呼之欲出。一个个重大战略相融共促,打通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经络”,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世纪疫情交困、百年变局交织,于深海航行,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协调发展下好“十三五”一盘棋,在惊涛骇浪中为中国巨轮掌舵领航,成为全球经济阴霾下的一抹亮色。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发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起点。着眼未来,我们要更好发挥区域协调战略对新发展格局战略的重要支撑,让东西地区贯穿、南北经济共舞,打造区域间彼此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新优势。

新增长极加速崛起,打造协调发展“多引擎”,让前行动力更“澎湃”。“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新章将启,放眼未来,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形态,而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加快培育区域性活力中心城市,崛起新的经济增长极,让中心城市龙头扬起来,是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大环境下,平衡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破局点。重大战略区域不是在图上画圈、点哪儿是哪儿,而是在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驱动和辐射下形成,并对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也必将在新崛起的强劲增长极拉动下,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统筹协调发展“一盘棋”,让前行步伐更“平稳”。“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涵,“互通”则“互利”,“畅通”则繁荣。“十三五”期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优势互补、齐头并进,区域发展协调性趋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空间和回旋余地得到极大拓展。但也应看到,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份额“南升北降”的态势依然持续,唯有各区域间“握指成拳”,积极融入国内外“双循环”大局,方能发生化学反应,不断擦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火花”。在东部凭借区位优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中西部依托丰富资源能源抢抓政策机遇的同时,各区域要渐次落地相关配套措施和细则,促进区域内各个层面的互联互通,方能让跨地区的经济活动在开放畅通的空间中更加自主自由,形成区域融合、各彰优势的合理布局。

体制机制保驾护航,织密协调发展“保障网”,让前行道路更“畅通”。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呈现新特点、新矛盾、新趋势、新突破。市场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开始超越行政边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主体发展观念各异,原有体制机制难以适应现行发展要求,唯有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长期稳定实施,才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积极探索政府间协调机制,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区际利益补偿,鼓励区域之间通过资金、项目、对口支援等方式开展横向补偿,逐步摆脱政府资金内循环现状。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地区间更加精准、富有弹性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要健全区域战略统筹联动机制,提高产业、环保、人才等政策的区域有效性,促进四大板块差异化精准化发展,有序推进东中西、南北方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

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范文

摘要: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分析了文创产业自身的高原创性、高附加值、外溢性强的特点,以及文化产业存在创新力度不够、产业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的问题,提出拓宽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创产业;产业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国文创产品飞速发展,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格局正在建立,数字经济正在与传统经济模式深度融合,产业跨界成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创业产业也逐步呈现市场化、规模化的新业态。因此,在这样的节点上,使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文创产品的发展是找到新发展格局下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手段。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拥有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聚焦产业组织与产业行为,将产业与市场等同,进行微观的组织行为分析。而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则集中于国民经济的某一行业或部门,聚焦于产业之间的发展联结以及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因此有别于西方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涵更加广泛,层次更加丰富。在学科设置上除了有相关企业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还有对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间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的探讨。(二)文创产业的内涵与特点。第一,高原创性。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其凝结在产品中的知识和创意,文创产品是通过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与图案进行物化或由此产生的各类服务。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即对知识产权的消费。单纯的模仿与简单的组合并不会得到市场认可,同时阻碍了产业资本的形成,无法扩大再生产,最终只会导致市场的萎靡。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让原创性强的文创产品为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创意市场形成稳定优质的客群,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1]。第二,高附加值。文化创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其与其他产品的高融合度。在核心的创意体系形成后,只要将其与成熟的产品进行配套研发,最终得到的文创产品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作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创产业的介入可以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藏品焕发新的生机。以台北博物院为例,通过将北宋汝窑莲花温碗进行文创研发,力求在配色、造型、质感上保持特点,结合现代人的使用场景和新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最终的产品受到了市场与同行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行业,文创产品自身的研发只是其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的文化ip更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变现能力。随着文创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将发掘出一批高价值的文化ip,并围绕此形成全新的产业布局。第三,外溢性强。文创产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例证。这源于文创产业本身外溢性强的特点。伴随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产品本身对美的追求也将逐渐影响每个人,进而从整体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社会审美水平,增强文化凝聚力,丰富精神世界,最终促进社会核心发展。同时文创产业形成的产业链也将涵盖多个产业部门。由此形成的带动能力也将促进消费结构由单一性向高层次、多样化的角度发展,从而为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引领作用[2]。

(一)创新能力不足。文创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文创产业的创业活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创新亦没有深度的认知,在创新模式上多数产品只用了简单的叠加,认为将马克杯、文具等产品上涂装相应的图片标识即为文创产品,这只是简单的包装,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甚至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3]。在创新理念上对传统文化ip的挖掘没有深度和广度。现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依然囿于部分较为成熟的内容,没有深度探索传统文化中现有的大量宝藏,由此形成的诸多ip亦没有关联性。(二)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统筹与配置就需要有完善健全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文创市场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运行不畅,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分工。目前文创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仍然偏低,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产业如交易平台、经纪等和下游产品包装、配套服务等产业存在缺位,产业聚集的效应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链也缺乏更广泛地拓展延伸,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产生竞争内耗,市场未形成合理的分工。根据国外成功的文创产业发展经验,文创产品若要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形成从游戏、小说、电影等到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一系列文创衍生市场。只有拓展出更多的文创衍生产品,才能构建出更加规模化的产业集群[4]。同时,我国缺乏运用产业化方式将文创内容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人才,很多有创意、有价值的产品无法得到好的市场推广,商业转化率不高,经济价值难以实现,导致文创产品在流通和消费时受阻。(三)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目前文创市场资金使用成本较高,融资多以直接贷款、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为主,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少,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无法有效保障文创企业的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融资困难制约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创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前期投入巨大、价值评估难、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资金需求巨大,往往又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多数项目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审批手续才能产生部分收益。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文创产业的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巨大的产业投资风险。文化产权交易的不成熟也是致使文创行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核心产权为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所以在估值、质押流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阻力。

(一)拓宽产业发展方向。由于文创产业高原创性的特征,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拓展思路、转变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产业的突破发展。首先要重视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5g技术、ar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文创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创产品可以拓宽产品表达形式,互联网带来的强代入感也可以提供更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为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铺平道路。其次要盘活传统文化富有价值的文创ip。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内核,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国产ip[5]。(二)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文创产业只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运转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具有引导性的文创产业政策,并为文创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强文创产业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避免市场乱象,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政府要把握好文创市场发展的内驱力,重视市场的作用,充分考虑市场调控的内生机制。只有利用好市场化和产业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高附加值作用,促进文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推动产业升级。(三)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首先,国家应针对文创产业出台相应政策,保证金融工具的对文创产业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运用市场的手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让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外,还应支持难以上市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鼓励包括风投、基金、保险等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为文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快文创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利用现在比较普遍的包括融资租赁、仓单质押等方式,结合文创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同时,建立健全文创权益类交易平台和文创产业融资担保服务,为文创产品交易的规范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评估保障和交易机制,降低文创企业的融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文创主题投融资论坛,建立文创专项风投基金,增加金融机构和文创产业的沟通交流,推出对应的金融产品。最后,建立完善并具有针对性的文创金融法律规范,对于文创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在权利归属和价值评估等存在不确定性方面的问题,要完善知识产权,形成文创无形资产的科学评估机制,提高文创产品的金融流通性。

参考文献:

[3]郑正真.“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及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论坛,2021,32(1):1-7.

[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64-71.

[5]李雪婵.以文创产业为引导的新型实体书店设计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

时光匆匆,2020年仅剩下20天时间。回望这一年来,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展望未来,明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点,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非常值得期待。

即将过去的2020年,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总方针,扎实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中国智造的魅力和实力充分彰显;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创造为动力,确保了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浪、胜利前行。

即将过去的2020年,我们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逆势向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蓬勃生机,我国的疫情防控经验被各国争相效仿。我们狠抓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一系列决策体现了我党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智慧和能力水平。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困难。

即将过去的2020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年终岁尾如期实现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即将圆满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们紧紧围绕人民所急所盼所想,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攻坚克难矢志奋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即将迎来的2021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关键一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向“十四五”,我们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勾勒出前进的框架图,让发展有章可循,制定出实施目标的施工图,让发展稳中求进,部署好着眼长远的路线图,让发展行稳致远。

即将迎来的2021年,我们要进一步凝心聚力、排兵布阵、攻坚打擂,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进一步充分扩大就业,释放消费需求,打开发展空间,于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让中国经济社会迈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论文

以“新理念”引领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党校郑佳实。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为西部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继续做好大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加了前进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因此,顺应新时代要求,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所以,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必须更加突出新发展理念,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西部大开发全过程。

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要想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就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西部创新高地。要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要推动西部地区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要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升级版。

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拓展区际互动合作。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让“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着力拓展区际互动合作。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东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加强协同开放,积极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着力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着力建设美丽西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今年3月、4月和5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浙江、陕西和山西考察,每一次考察,都就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这也充分说明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必须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要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展现大美西部新面貌,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同样离不开对外开放,必须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坚定不移地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让“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推动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着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不断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增添新活力。

让“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要着力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改善住房保障条件,增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西部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论文

摘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专门设置了确保中小企业更好地共享成果的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贸易便利化条件、国际投资机遇、人才招揽机会和安全保障等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创新国际商务方式、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培育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和优势。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中小企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在全球多边规则体系遭遇挑战和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国际经贸合作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为rcep)的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系。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rcep,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rcep的签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宣告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贸易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rcep关注成员的贸易能力提升和地区发展潜力,力图通过大幅度、大范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措施改善区域合作环境。rcep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也为全球企业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rcep专门设置了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议题,以促进成员加强对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支持,增强中小企业共享rcep成果的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rcep平台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rcep覆盖了我国在东亚地区和周边的主要贸易伙伴,极大提升了我国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并通过稳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安全保障。(一)rcep提供贸易便利化条件。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最普遍的方式,rcep涵盖的我国周边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的重点目标。rcep在货物贸易方面强调从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两个方面放宽市场准入规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关税自由化降低成员国的市场进入门槛;允许特定货物临时免税入境;取消农业出口补贴;采取信息技术提高通关效率等。在服务贸易方面,主要是通过削减各成员影响跨境服务贸易的限制性、歧视性措施,实行更全面的开放承诺,对专业资质互认也作出了相应安排。rcep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为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市场准入规制的放宽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在成员国市场中经营更加广泛的业务,有助于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巩固在亚太地区产业链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关税水平的降低也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成本降低,加快了区域内的资源商品流通速度,促进更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对成员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上升。需要注意的是,贸易便利化措施也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rcep是双向互惠协议,在我国中小企业更容易“走出去”的同时,成员国的企业也会大量进入区域市场,势必稀释我国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国际竞争压力。从长远来看,rcep带来的良性竞争能够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二)rcep提供国际投资机遇。rcep是第一个专门提出为中小企业合作搭建平台的区域经贸合作协定,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利用rcep协定及协定创造的经济合作项目开展国际经营活动。rcep的投资议题涵盖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投资保护在内的四大投资领域支柱条款。成员国承诺,通过缩短通关时间、简化通关程序、促进投资信息传播等开展全方面投资合作。在投资开放方面,rcep的15个成员国均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5个非服务业领域投资做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大大提高了各方政策透明度,并承诺未来的投资自由化水平不可倒退。rcep强调均衡规则和共同发展,将促使成员国对中小企业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和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成员国之间的投资效率和贸易效率。rcep搭建的中小企业投资合作平台不但能极大减少我国中小企业对成员国直接投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于电商、轻工业、农业企业来说,rcep提供了广泛的投资合作前景。rcep加深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对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rcep有利于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加快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国际投资机会。rcep提高了亚洲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优化全球产业链供给链配置,促进先进制造业向亚洲区域聚集,有利于中小企业创造新型国际投资方式。(三)rcep提供了人才招揽机会。吸引人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而政治环境、社会文化开放程度等因素都是影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rcep对自然人移动单独设置章节,承诺将自然人类别适用范围扩大到服务提供者以外的投资者、随行配偶及家属等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均可享有签证便利,并从申请要求、提交与处理、自由人流动的合作事项、争端解决机制四个方面保障来自其他成员国的自然人的权利。rcep降低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流动人员的限制,提供了一个高度规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rcep方便了各个领域的人才在成员国之间流动,促进成员国之间产业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利用rcep对企业人才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借此扩充企业人才储备。在rcep规则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招揽不再局限于国内人才市场,能够从东道国或出口目的地招揽熟悉当地需求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人才,进而满足国际化的人才需求。rcep成员国不仅地理位置临近,而且社会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容性,能够降低国际化人才的利用成本。我国中小企业既能利用分布在rcep成员国的华侨华人和“大中华文化圈”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又能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较为发达的国家招揽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四)rcep提供国际安全保障。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企业国际化面临更大的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传统上倾向于开拓东盟市场和亚洲周边市场,由于贸易伙伴的规则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rcep从地理范围和议题范围均能覆盖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其更加均衡的规则体系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企业国际业务免受政治外交方面争端的影响,有效降低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风险。rcep提供了国际高标准自贸规则,涵盖了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涉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议题,并借鉴wto规则构建高度透明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贸易救济机制,第一次在自贸协定中纳入“禁止归零”条款,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业务提供了稳定预期的保障。rcep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协定,允许在签约之后其他经济体继续加入。当一个经贸协定涵盖的成员数量越多的时候,其区域内发生争端的可能性也会越高,因此rcep在国际安全保障方面强调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置,明确规定争端双方的磋商协调、关于调解或调停等方面的规则,还详细规定了专家组职能、专家组程序、执行审查程序等其他事项。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面向rcep区域内成员国的国际化经营具有更大的安全保障。实际上,中国与rcep成员在经贸交往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一带一路”拓展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而rcep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多边规则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制度化保障。rcep不但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而且能有效约束成员国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减少政治、社会、战争等因素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一旦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发生各种纠纷,可以利用rcep规则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妥善解决,保障企业的正当利益。

rcep增强了中国与周边贸易伙伴之间的互惠互信共识,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但rcep也在国际化经营模式重构、外部竞争压力、传统比较优势冲击等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抓住rcep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转型,进一步适应国际经济规则,通过多种方式开拓rcep区域市场和第三方市场。(一)跟踪研究落地条款,掌握相关经贸规则。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密切关注成员国对rcep条款的落地实施细则和进程,通过多渠道主动学习相关内容。rcep成员国最后实行的条款还会经过多次改进更新,企业需要不断跟进这些条款的变化细则。中小企业要积极参加各种宣传培训,主动向相关部门机构和专家学者了解rcep的权威解读,学习rcep中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内容。中小企业要保持创造国际合作机遇的敏感性,抢抓rcep带来的机遇,提前了解成员国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积极调整自身战略布局和业务重点等来适应rcep。(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国际商务模式。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的优势,积极创新国际化商业模式。利用rcep鼓励缔约方通过电子方式改善贸易管理与程序的条款,将贸易流程中的磋商、订单、报关、运输等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跨境电子业务的效率,促进跨国b2b和b2c业务并行发展。根据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语言、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做到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借助rcep对临时入境的集装箱以及自然人流动限制有所放宽的规定,完善跨境物流系统,扩大海外仓储的规模,提高跨境运输效率,减少跨境运输成本,将电商模式向国际市场拓宽。严格遵守rcep针对电子商务的监管规则,保护电子商务用户的个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三)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投资开放和投资者保护承诺的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广泛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深度融入rcep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闭环,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层次和企业竞争力。积极参与海外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区域投资合作和产业合作积累跨国运营经验。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加强与大中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订单供货等形式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培育优势产业链环节,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品牌,提升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招揽国际经营人才。我国中小企业要依托rcep,抓住人才流动便利化的机遇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强化要素支撑,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在rcep区域范围内招聘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积累人力资源和弥补短板,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利用相关优惠条件合理配置国外人才。

综合考虑国际员工的文化差异,塑造一个包容性强的。

企业文化。

促进各类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和利用rcep区域内东道国劳动力资源提高一线生产工人素质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

体验是一种在感受之后的书写,主要用来记录你的想法和感受。它是一种在阅读和学习实践之后的感觉写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做的《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他从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四个大的方面来深刻阐述新时期特别是十九大到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具有特别强的指导意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开辟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要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本领,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质机制。

作为一名医疗行业的医务工作者、党员,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创新,在岗位上要有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治疗思想和治疗特色,把治疗方法从学会到转化为自我的独特治疗技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治疗周期,为健康中国奉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中心“服务发展,提质增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动员会后,详细解读了单书记重要讲话内容,深感在当前开展“服务发展,提质增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自身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在工作作风效能建设活动中需要解决和提升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在新的一年中,首先要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提质增效”这一主题,以此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把作风效能建设摆在自身工作的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按照中心党组制定的“服务发展,提质增效”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方案”和“本职业务工作要求”加强学习、提升境界,强化自身争先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开展“七查七看”活动为抓手,采用多种办法深入查摆问题,逐一对号入座,进行整改,确保问题找准找全,并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抓好落实,接受监督。

加强药库制度建设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狠抓管理落实、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的工作宗旨,严把药品质量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解决药品供需与建立药品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把抓好药房窗口前台服务质量、工作作风以及效能建设与当前纪律作风整顿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结合起来,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为病患群众努力工作,用扎实的工作成绩全力推进中心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创新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培训班。经过近一周的培训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眼界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进一步坚定。结合学习培训,通过认真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培训班设在中国计量大学——杭州校区内,学校环境别致优雅,到处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学员们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在为期7天的培训时间里,中国计量大学为我们设定了针对性极强的培训菜单,开设课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领导能力提升、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均为中国计量大学的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等同志,授课阵容强大。在理论培训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红船”精神》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党性教育,进一步聆听了《新发展格局下的质量强国建设》、《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g20杭州国际峰会的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经验》、《“放管服”改革在浙江的经验分享》、《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等讲座,同时赴浙江优秀企业交流学习、现场教学。各位专家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精彩地论述,使我受益匪浅。

他们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妙语连珠的讲授使我思域大开、心悦诚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解让我对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茅塞顿开。在实地观看中,我们观摩学习了浙江省优秀企业的规划设计和产业模式布局。这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提素质、强能力、扩眼界的知识盛宴,使我们启发很深,收获良多。

使我进一步了解市场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当前市场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认识到市场监督管理队伍既是党的队伍的组成部分,又承担着公平市场、维护市场稳定健康的重要使命。这要求这支队伍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虽然“中国制造”销往全球、享誉世界,但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也让中国未能成为质量强国,也未能成为制造强国。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质量强国建设更具重要意义。

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表明了要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反映了省委对山西转型发展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是省委对近些年来形成的转型发展基本思路、体制政策和良好优势的深刻总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上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质量强国,标准先行,因此实现由粗放新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其中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变革是时代的强音。

(一)建设质量强国要注重发挥质量技术基础作用。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需要先进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球通认的质量认证。

(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县上下充分认识“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深刻内涵,以“四为四高两同步”为载体,狠抓落实,推进重点工程早见效,以更高水平推动发展,实现争先进位走在前,确保在全面工作上引领全县发展。时刻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进一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三)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支持技术先进型企业,大力开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积极推进省市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这次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专家们的讲授对我有很深的启发。我们回去县里后,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提高理论学习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方法,转化为切合实际工作的思路,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增强独特文化特质,以品牌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品牌。还要提升法治治理能力,严把质量安全底线等方面,通过发挥国家的体制优势、智力优势、制度优势,推广“全民质量”观念。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对党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打开了工作思路、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方法,对推进党史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史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个新题目、大题目。楚雄州党史研究工作如何有效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党史研究科学化水平,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落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党史工作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党史工作发展的基点,摆在核心位置,贯穿和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推动思想观念、重点领域、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党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一要创新工作理念。党史工作创新发展,首要的是工作理念创新,而理念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尤其是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为统领,学习、研究、记述、宣传好党的历史,及时将党对历史的最新判断和最新结论贯彻体现到党史著作的编写、专题研究、资料征编和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中去,始终做到坚持"党史姓党"根本原则。二要创新特色亮点。党史宣传教育是楚雄州党史研究工作的一大亮点,要继续抓好创新。要创新青少年党史宣传教育的载体,加快推进《中共楚雄州历史常识读本》进校园工作,争取将每年30万元的教材印刷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2017年全州每年3万多的初一新生全覆盖。要创新党史研究成果转化途径,勇于进取,攻坚克难,加快推进30集电视连续剧《滇中正罡》的定稿和拍摄工作,力争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要在提升改造楚雄党史网站的基础上,开通楚雄党史网手机版,进一步扩大楚雄党史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要创新中共楚雄党史微信的内容,打造党员干部群众感兴趣、推得开、记得住、受教育的宣传阵地。三要创新队伍建设。做好党史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干部队伍。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善党史工作者成长环境,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关爱。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扶持中青年优秀骨干参与主持重大研究课题、承担重点研究项目,注重在完成重大任务中选拔和使用人才,为有志于党史事业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以实施精品工程为牵引,把党史人才凝聚起来,形成从资料征集、研究到开展宣传教育等服务一体化的人才支撑体系。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手段,还是检验发展的尺度。党史工作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要用全面系统的思维和科学统筹的方法,把握关联性、协同性、平衡性,形成党史工作的协调互动机制,不断推动"党史工作一盘棋"发展。一要准确站位,放眼未来,以更好的状态做好党史工作。要找准党史工作在全局和大局中的位置,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务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始终把大局作为认识和把握党史工作、观察和处理党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把党史工作放到全州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谋划、去行动,定准坐标、找对座次,发挥作用。要坚持党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阶段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牢牢抓住党史工作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当前,要结合实际,制定好《楚雄州党史研究和党史工作2016—2020五年规划》,以宏伟的目标引领党史工作科学发展。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更高的要求做好党史工作。既要把党史工作同全州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紧扣"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密切关注楚雄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事关全州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要围绕楚雄州"一极一桥一品二区三基地"的发展定位,开展资政课题研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又要认真总结和运用党领导全州跨越发展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和运用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从中汲取前进力量。三要突出重点、打造精品,以更优的质量做好党史工作。在党史研究方面,既要加强党史资料征编,继续抢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资料,继续征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资料,在党史研究支撑上完备,又要坚持"一突出、两跟进",加强对楚雄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研究,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楚雄的成功实践和鲜活经验,深入研究这一时期与楚雄相关的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努力推出一批党史研究新成果,特别要尽快出版《中国共产党楚雄地方史》和各县市地方史二卷本,在推进党史研究上突破。在党史宣传教育方面,既要抓好干部群众的党史宣传教育,用群众语言讲好党的故事、中国故事、楚雄故事,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党中央的自信,又要突出青少年群体的党史学习教育,使他们全面了解我们党走过的艰难历程、创造的辉煌业绩,增强爱党爱国精神。在党史遗址修缮保护方面,既要争取各级财政每年预算党史遗址修缮保护专项经费,又要把党史遗址保护和文物保护、革命烈士优抚、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开发统筹起来,协调整合好文化部门的文保资金、民政部门的烈士褒扬资金、扶贫部门的革命老区发展资金、旅游部门的红色旅游开发资金,合力推进党史遗址保护修缮工作。在举办党史纪念活动方面,既要立足当前,认真做好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纪念活动,又要着眼长远,特别要着眼于迎接明年党的十九大召开,着眼于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着眼于2021年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纪念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凸显的是生态,强调的是环境,要求的是集约和节约。党史工作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要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优势,守好意识形态领域党史这块重要阵地,营造积极健康、清新明朗的党史舆论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一要坚定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党史研究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承担着政治和学术双重使命。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由党直接领导和掌握,承担着为党修史立传、修"红色家谱"的重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史姓党、党史为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格遵循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的基本精神,时时、处处、事事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坚持求是修史,筑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对党绝对忠诚,既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养,更是党史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党史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循党中央关于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的新观点、新论断、新阐述,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正确处理好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与宣传的关系,确保党史工作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制度和规矩开展。三要坚守舆论阵地,旗帜鲜明地向历史虚无主义"亮剑".每一名党史干部都必须强化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涉及党史的动态和问题,率先发声发力,牢牢把握党史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既要增强正史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又要敢于同各种歪曲、诋毁党的历史的错误言论斗争,特别是对敌对势力歪曲和污蔑我党历史的出版物,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党史专家有理有据予以批驳,对各种歪曲党的历史、抹黑人民英雄、散布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错误倾向、错误思潮,要及时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要求的是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量交换,强调的是在双向互动中获取最大效益。党史部门既是党史研究部门,又是各级党委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要摒弃"闭门造车",解放思想,以开放的理念引领党史工作创新发展,建立起全方位开放的党史工作格局。一要上下联动,开放合作。加强党史系统内部的合作交流,建议中央和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多到基层党史部门调研检查工作,多为基层党史事业的发展指点迷津,沟通协调各级党委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州委党史研究室要加强对县市党史部门的指导,以共同开展专题研究为牵引,促进党史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力量的统筹整合,促进党史资源、党史网络平台的统筹整合,充分发挥党史工作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党史部门的整体效能,推动全州党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二要科学管理,规范发展。党史部门不仅要研究好党史,还有管好党史。涉及全州政治性、政策性、全局性和关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党史工作事项,党史研究室必须严格进行史实审查和政治把关。全州性党史题材出版物、影视作品、重要展览,纪念场馆陈列内容,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宣传,由州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协调或者参与负责史实把关审查,并对涉及党史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活动和党史资源的保护、建设、管理及开发利用提出指导性意见。三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加强与党校、新闻媒体、大专院校、部队、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协作,争取全社会关心和参与党史工作,合力推进党史工作科学发展。要发挥好楚雄州中共党史学会的重要作用,组织会员共同开展重大党史课题的联合攻关,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使党史工作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影响力。要加强与各部门专兼职党史工作人员、与热心党史工作的老同志、与广大党史爱好者,特别是全州各级各部门200多名党史信息员的纵向联系与横向合作,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建立和完善开门办史的工作新机制。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强化的是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同获得,强调的是发展成果的全面共享、全体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党史工作牢固树立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坚持党史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加大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把党的历史中蕴含的智慧、经验、警示,记载好、梳理好、研究好、总结好、呈现好,提供优质服务,让全党全社会共享党史工作的成果。一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既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梦、中国心、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奇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科学对待党的历史,知党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又要讲好楚雄故事,把中共党史和彝州地方党史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和大力宣传党领导彝州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把党的历史转化为推动彝州跨越发展和从严治党的强大动力。二要用党的优良作风教育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的奋斗、探索历程中,不断锤炼和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及富有内涵和特色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及时代精神,这些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和精神,是我们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大力弘扬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锻造形成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切实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三要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以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时代的眼光考察研究党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积累的丰富经验,深入探寻党的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必然趋势,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推动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力量,获得做好工作的智慧和启迪。四要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党在探索中走过的艰难道路,深刻认识出现曲折、产生错误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和思想根源,不断涵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政治品格,善于从失误中汲取教训,勇于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避免和防止重犯历史错误,砥砺意志、奋发前行,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新的内涵拓展,历经新的风险挑战,如何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考验着基层党员的历史担当。在迈向新目标,开启新征程中,基层党员需拥有精神新状态,以踏实奉献的爱国心、优质高效的为民心、砥砺琢磨的进取心,迎接“三新”变化,做好基层服务工作。

永葆“尚思为国戌轮台”的爱国心,立足“新”发展阶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往回一步看,成绩斐然,往前一步望,更要乘胜前进。国家将权力赋予我们,我们就应担起为国的重任。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名优秀党员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始终坚守在服务岗位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年轻的基层党员,应以他们对标对表,甘于奉献,厚植爱国情怀,将责任之心融入工作,把满腔热血化为报国行。

秉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悠悠万事,唯民为大。”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是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新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作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整治农贸市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如何升级改造,如何完善经营,真正地“改出”幸福感,“圆就”居民梦,作为基层党员,要结合市场发展,考虑群众需求,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便民程度,做好服务型政府的延伸工作。

怀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进取心,瞄准“新”发展格局。“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当今世界,风云激荡,破解“卡脖子”的惠民难题,新发展格局强调集合优势资源,恢复主动地位。以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工作成效,助力基层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是基层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广泛征求民意,畅通民意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把老区改出新面貌,使居民过上新生活,让城市增添新魅力。基层党员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才能在这场惊涛骇浪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在奔涌向前的浪潮里,让我们誓以“三心”迎“三新”,争当新时代的奋楫者,努力干出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把握“三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和周期性规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意味着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新矛盾、新格局,这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体概括,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跨越。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形势特征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保持定力化危为机。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将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金融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同时也不容置否,全省金融水平还存在发展程度低、短项突出、创新滞后、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局面,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信念,既要时刻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又能善于化危为机、趋利避害,确保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金融业始终稳步健康发展。

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这一新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们从多个方面来思考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不能光看表象,要看本质,才能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将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影响以及我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和分析。

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在于,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到现在的内需带动型经济转型,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好地发挥了我国的国内市场这一长期优势。这一转型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同时,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新发展格局还推动了劳动力总量和素质的结构性转化、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民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格局具有三大特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内外双循环相促进、战略性先行和开放发展两手抓。

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指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导,同时必须注重国际市场开拓,避免封闭自我。

其次,内外双循环相促进,把握世界和中国经济大势、结合中国各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加强与国际的合作和竞争。

最后,战略性先行和开放发展两手抓,一方面,要紧密团结自己的力量,以国内市场为切入点,通过创新发展稳定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开放发展继续拓展国际市场。

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既有的比如,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全民经济水平。另外,如何激发更多的市场活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等,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讲,面对新的发展格局,我们要正确把握其前进方向,积极应对变化,努力拓展内需市场、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发挥国内市场的潜在优势,实现国内和国外的优势互补。

四、个人的思考。

对于新发展格局,我相信它必定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前瞻性思考,把握发展的脉络、方向、趋势,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

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发展格局实现,我们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发扬自主创新的能力,共享优质资源,加强内部斗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稳定。

五、结语。

总之,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是我国经济走向发展的好形式,在实践中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全局出发,紧紧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变化,全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对待相关问题,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以有效推动新发展格局愈加完善和全面发展。

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一项伟大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是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话题。

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中国需要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其次是中国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们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最后是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的深入,中国需要通过多边合作和国际化布局,实现共同发展。

形成新发展格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在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和潜力,中国市场的巨大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的科技优势和领先制造业。但是挑战也是存在的,例如国际贸易摩擦和投资保护主义,制造业升级的压力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顺应国际经济大势,坚持开放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打造人才强国。

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推进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其次,要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竞争力。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人才强国。

第五段:总结。

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勇担时代重任,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我们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形成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我们要形成全新的发展格局,深刻认识新时代带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拥抱未来,努力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就此展开阐述。

一、把握新发展阶段,不断探索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其中包括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而新时代的到来更加深化了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去寻找全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从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数字经济,到绿色低碳、共享经济、新经济、创新驱动等,都是我们在探索新路径时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我认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是破解问题的关键,不断探索新路径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唯一途径。

二、坚定不移推进开放,与世界共同繁荣。

当今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密,各国关系的纵深发展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数字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我们认识到,使开放成为发展的基石对于我们未来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我们逐步组建了更加完善的开放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才让与各国的经贸往来更加健康有序,也才更好地为全世界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同为世界发展、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深化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不断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并寻求更好发展的途径。在新时代下,我们正在面临许多需要改革的方面,如农村、财税、人口、城市化等等。为此,我们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改革方案,如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通过这些改革方案的实施,我们不仅能够破解发展难题,而且也能促进社会的更好发展。

四、深化内在改革,完善各项制度。

除了外部改革,我们在内部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改革。内在改革,是对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问题根源的深入分析。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优化政府服务、提高经济竞争力、加强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改革完善各项制度,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五、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

在新时代下,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同时也存在许多竞争。而我们唯一能够在这个时代立足和蓬勃发展,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我们的国家竞争力。当然,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多层面、各领域的创新和改革。而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持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计划,促进了各个领域创新发展,并在竞争中的突围开辟了新的道路。

最后,形成新发展格局不仅是时代的必须,更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所在。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发展,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加出色的贡献。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集合

xxx**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x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范文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xxxxx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xxxxx“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章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以来,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以“新”用“心”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章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以来,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自治区党委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阐述新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要求时强调,必须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条主线。这表明新疆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就是新疆科学发展的根本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从过去的科学实践和发展中高度凝练出的理念,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更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完全符合新疆实际。即将过去的“十二五”期间,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自治区党委坚持围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与新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完全符合以来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精神,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而“十三五”时期以及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新疆也必须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各项工作,让创新在全疆蔚然成风。

我们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加发展后劲。

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必须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坚持走“两个可持续”道路,发展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新疆建成最洁净的地方。

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新疆各族人民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过去科学发展实践的高度总结和提升,是指导我们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科学发展的重大理念,对新疆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新疆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度变革。全疆干部群众一定要牢牢把握这条发展主线,一定要深刻理解、用心体会,切实提高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新疆发展新境界,为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把我们可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和谐而全力奋斗。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新的内涵拓展,历经新的风险挑战,如何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考验着基层党员的历史担当。在迈向新目标,开启新征程中,基层党员需拥有精神新状态,以踏实奉献的爱国心、优质高效的为民心、砥砺琢磨的进取心,迎接“三新”变化,做好基层服务工作。

永葆“尚思为国戌轮台”的爱国心,立足“新”发展阶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往回一步看,成绩斐然,往前一步望,更要乘胜前进。国家将权力赋予我们,我们就应担起为国的重任。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名优秀党员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始终坚守在服务岗位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年轻的基层党员,应以他们对标对表,甘于奉献,厚植爱国情怀,将责任之心融入工作,把满腔热血化为报国行。

秉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悠悠万事,唯民为大。”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是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新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作为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整治农贸市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如何升级改造,如何完善经营,真正地“改出”幸福感,“圆就”居民梦,作为基层党员,要结合市场发展,考虑群众需求,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便民程度,做好服务型政府的延伸工作。

怀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进取心,瞄准“新”发展格局。“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当今世界,风云激荡,破解“卡脖子”的惠民难题,新发展格局强调集合优势资源,恢复主动地位。以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工作成效,助力基层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是基层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广泛征求民意,畅通民意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把老区改出新面貌,使居民过上新生活,让城市增添新魅力。基层党员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才能在这场惊涛骇浪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在奔涌向前的浪潮里,让我们誓以“三心”迎“三新”,争当新时代的奋楫者,努力干出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心得范文

体验是一种在感受之后的书写,主要用来记录你的思想和感受。它是一种在阅读和学习实践之后的感觉写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连日来,三个“新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专家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我们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建堂认为,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外需贡献多等传统优势正逐步减弱,“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各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国研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说。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张占斌认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发展理念——。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过去5年,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少专家表示,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张占斌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我们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要义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目的就是使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赵昌文说。

——坚持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国研中心宏观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未来5年我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赵昌文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我国正在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一些领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张占斌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就要从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多点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专家学者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客观规律。“大国经济一个共同特征是市场规模大、国内可循环。”赵昌文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发展形势所需。张占斌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乃至受阻的情况下,强化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如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供需要匹配。“未来5年,我们要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在杨光普看来,当前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过程,“下一步要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持续推动需求回升。”

扩大内需,堵点要打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马建堂分析认为,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减少各种交易环节和成本。

——要坚持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国际循环。

“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我们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章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以来,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把握“三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全面理解丰富内涵。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要从更深厚的思想根基上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被证明是科学的思想引导。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从政治视野、用政治眼光来理解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将其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来全面深刻把握。总书记指出的要从根本宗旨、从问题导向、从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清晰指明了要从思想根基上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正确的现代化观,根本解决好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住了这个“根”与“魂”,我们的人民立场才能始终坚定、价值导向始终不会偏离;我们的发展模式才会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求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不惧任何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能够应对更加复杂困难,全面做强自己。

要从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上推进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途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要贯穿于新发展阶段全过程,要按照“十四五”时期的主攻方向,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稳固国内基本盘,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

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

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

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

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

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

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

《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

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

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

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

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

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

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

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特点,准确把握我国所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正是为此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

二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准确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落实好党中央在“十四五”和更长时期的各项战略部署,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重大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的潜在增长率;另一方面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了战略路径。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章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以来,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虽已圆满落下帷幕,多个瞬间仍历历在目。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十三五”令人回味,“十四五”战局新开,我们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力以赴,共同划动民族复兴的巨轮,开启新的“征程”,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起航。要练就“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三板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共同奋斗。

坚守责任底线,捍卫生态红线,练就生态保护“第一斧”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递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直抵人心。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已成为过去,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模式昭示着未来。我们不仅要让子孙后代享受到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还要让他们仰望得到星空,看得到青山,闻得到花香。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将守护中华大地的担子挑在肩上,将筑牢生态屏障的责任装在心里,坚定不移地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万里绿色长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让宜居生态泽被子孙。

瞄准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练就科技创新“第二斧”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东风洲际导弹亮相,我国的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实现了很多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科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当前在科技研究的短板依然突出,顶尖人才和团队相对缺乏,芯片被卡脖子,5g被打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隐患逐渐显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好“先手棋”,在“十四五”期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打好“主动仗”,牢固确定人才引领发展的意识,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生活品质,练就民生保障“第三斧”

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要聚焦民生热点、直击民生难点、化解民生堵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最完整、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的更高目标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理论、实践和发展,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的关系作出清晰的定位,也系统分析了决定这三者的“三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是我们党统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和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贯彻实施。这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逻辑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去年年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面对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引领。历史经验证明,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坚实发展,我们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我们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准确研判形势,认清历史方位,抓住重要时间窗口期,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全局,在不同场合提出和阐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党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也成为贯穿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和核心要义。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内涵、相互关系和时代价值作出了最全面、最系统、最体系化的理论阐释,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重要时点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要从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上认识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眼光作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未来30年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历史宏愿的新阶段。这就预示着,在这样一个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加着力于发展,更加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更加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全社会的蓬勃生机活力,通过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让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后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