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教育教学原则,注重兴趣引导和启发思考。下面是一些符合教学要求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您一些参考。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在操作中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找到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4、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圆的面积--含义: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活动二:猜想比较:
出示图。
活动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引导转化:
师: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分别怎么推导出来的?
2、动手操作:
(1)分小组动手操作,把圆剪拼转化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好,拼出的图形多。
操作引导:
a、剪--怎样剪?剪成几份?
b、拼--怎样拼?拼成什么?
(2)展示交流并介绍,选出最合理的剪法。
(3)拼成后的近似长方形和标准长方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把边再变得直一点?
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会是什么情形?(课件演示)。
(4)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边越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3、自主推导。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1~2个图形,尝试推导公式。
(2)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推导过程。
(3)教师板演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4、情景延续:
(1)如果绳长为5米,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
(2)将绳子加长为原来的2倍,那么羊能吃到草的面积也是原来的2倍。对吗?
5、小结:同学们通过大胆猜想和动手验证,终于得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你们真了不起!那么,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呢?(是否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
活动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1、量出自己带来的圆形物体的直径,并计算出面积。
2、社区公园有一个圆形水池(中有假山),请想办算出水面面积。
活动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等分圆教具。
分成十六等分的圆形纸片。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聚宝小学教学楼前面的一块空地,我们学校计划在这块空地上,铺一个圆形的草坪。它有多大呢?要求有多大?实际上就是求圆的面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
二.游戏激趣,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
生:男生涂的圆大,女生涂的圆小。师:你们所说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板书: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叫做圆的面积。
师:现在大家知道男生为什么涂得慢呢?
三.探究合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切割成两部分,把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哦,请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2.演示揭疑.把一个圆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在把每个半圆平均分成四份。就把整个圆平均分成八份,每份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这些近似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如果老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你又会拼成一个近似的什么图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仔细观察如果老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它就会更接近哪个图形?(长方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儿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什么图形?长方形。那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和圆之间会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请看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齐读问题明确要求。
3.合作探究,推导公式小组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讨论完成学习卡上的内容。你们明白要求了吗?现在开始吧!学生进行汇报师:板书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四.巩固新知,实践运用。
1.俗话说学关键是用好,做游戏时,你们说男生涂的圆大,女生涂的圆小,现在来算一算用数据证明你们的说法是对的。
2.现在你来帮助老师算一算我们学校要铺的草坪面积是多少?又需要多少钱?
五.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你们不但学会了求园的面积,而且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你们的一个了不起。另外,你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的第二个了不起。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教学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绳子、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启发。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动画故事:小白兔和兰精灵进行跑步锻炼,争论谁最先到达原来的起点。(正方形和圆形跑道,正方形边长20米,圆形直径20米、跑步的速度相同。)。
2、讨论:小白兔和兰精灵到底谁最先跑回原来的出发点?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周长)。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源面积计算公式的退到。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一、情景导入。
1、师:看一看图中这幅画,工人叔叔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所有的草坪铺满将是一个什么形状?
那么求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就是求什么了?
引导学生说出求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圆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
师:看着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法?想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
二、导入新课。
1、师生总结板书?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圆的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
板书:圆的面积与半径r有关。
师:总的来说,先把他们剪切,再拼接,最后转化成熟悉的图形。
板书:拼切——转化——化未知为已知。
师:那么你们可以把这种转化的思想运用于求圆的面积上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那你想怎么切,怎么拼,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自己动手做一做。有想法的请举手告诉老师。
师:由于操作的局限性,我把大家拼接的效果用电脑展示出来。
首先,首先先把圆等分成8份,再拼接在一起,它大致像一个什么图形。
(平行四边形)。
师:总结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小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
板书:近似。
三、推导圆的公式。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
这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从公示中得出,圆的面积大小和什么关系密切,验证了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所以在学知识的时候,不仅要大胆的猜测,还要用实践去验证猜测。
练习题。
1、求出下列圆的面积:
2、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练习十。
六、3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四、总结。
1.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
生:
1、羊走一圈有多长?
2、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
3、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a:启发猜想。
师: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最大是圆形:
1、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猜猜看;
2、试想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
3、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生试说)。
b:分组实验,发现模型。
学生分小组将平均分成16等分、32等分的圆放在桌上自由拼摆,拼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摆好后想一想:
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2、你摆的图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请小组长汇报拼摆的情况,鼓励学生拼摆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师课件展示动画效果)可以拼摆成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种情况。
三、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1、师: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2、运用公式计算面积。
b完成课后“做一做”
c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d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3、应用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知识应用)。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今天学了什么,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来的,你懂得了什么?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交流,学法迁移等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主动探究圆面积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并借助学生的想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圆面积的两种推导方法,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在练习设计时,选用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利用迁移,探究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答师板书)。
师:它们的面积公式分别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答略)。
师:除了长方形用“面积单位”去量之外,其它几个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圆形与以上几种图形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生:圆形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能不能也用“面积单位”去量呢?
生:不能。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生: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
师:那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用什么方法得出圆面积公式的。
生(看书后),师指定一名学生借助教具介绍书上的推导方法,(师板书)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借助想像,感悟“极限”
师:同学们,你们听了他的介绍后,心里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个拼成的图形好像真的是长方形吗?
生:既然形状是近似的,那这个图形的计算结果也是近似的。这里的计算公式也不能用等号表示了。
师:那我们得想个办法,把它变直,谁有办法?
生:等分的份数多一点?
师:究竟能分多少份?16份?32份?64份?
生: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生:拼成的图形就真的变成长方形,因为边越来越直了。
四、小组合作,拓展思路。
(学生回答,师板书)。
师:下面,请你们每四人组成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拿出事先等分好的圆片,一边讨论,一边操作,写出推导过程。如果你们不选择以上的方法,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更好。
上来汇报的小组派出两位代表,一位拿出拼好的图形在投影仪上介绍推导过程,另一位在黑板上写出推导过程。
师: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知道,如果把这个近似长方形无限等分下去,确实就是长方形,其中1份可以看作是三角形,只要算出这1份三角形的面积再乘以份数就是圆的面积了。
师:你真聪明,能不能以16等份为例写出推导过程呢?
(生写出推导过程)。
生:一个大三角形。
师:真棒,这个大三角形的底就是什么?高就是什么?
生:这个大三角形的底就是圆的周长,高就是圆的半径。
师:同学们真厉害,能不能写出推导过程呢?
(生写出推导过程)。
师:大家真了不起,竟然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学习就应该这样,要敢于向书本挑战,要善于探究。
五、联系生活,应用知识。
师:现在你们会解决校门口花坛的草坪面积了吗?
生:条件不够,要知道半径是多少?
师:好,半径是5米。
学生计算,师提醒学生注意计算时r2不要算成2×r。
师:直径是10米行吗?(指名汇报)。
师:不管给你们什么条件,要求圆面积,只要先求出什么就可以了。
生:半径。
师出示深化题,学生练习。
2.半径是1米的圆,面积是3.14平方米,半径是2米的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圆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教材首先设计了估算飞标板面积的活动。呈现了两种估算方法:一是先估算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再估算飞标板的面积;二是把飞标板剪开,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飞标板的面积。接着是,小组合作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用刚推导出的面积公式计算飞标板的面积。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方法,体会极限的思想。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时,已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法,把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探究推导直线平面图形的面积。因此教学本课时,可引导学生用以前学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在推导学习中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观念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良好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初步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猜想————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运用转化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把曲线平面图形转化为直线平面图形,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圆面的剪拼,境况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课件展示,学生通过猜想然后再用合作学习法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教学手段:利用游戏、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学习的乐趣。
多媒体课件一套、圆形纸片。
两个完全一样的圆片、透明胶带、刻度尺、量角器、剪刀、小刀。
一、复习引入。
1、幻灯片出示复习题目。
2、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请你们欣赏一幅图。请看!(课件出示)在欣赏图的同时,思考右面的问题。学生猜想牛最多吃多少草是什么的图形?(课件出示)是一个圆形,要求牛吃多少草也就是求圆的面积,引出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圆面积定义。
2、圆面积公式推导。
那么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我们知道圆有大有小,如果用面积单位直接。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过程,通过课件演示出转化的过程。
想一想: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可以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谁能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把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小组汇报并展示所拼图形)。
小组1:我们平均分成了8份,拼成的图形非常像平行四边形。
小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图形也像个平行四边形。
小组3: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图形很像一个三角形。
小组4:我们拼的图形像个梯形。
小组5:我们平均分成了4份,拼成的图形像平行四边形。
学生回答: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拼成的长方形与圆的关系,小组讨论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圆的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3)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4)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推导出面积公式)。
小组内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师板演。
小组合作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汇报交流,师演示课件。
小结:同学们通过大胆猜想和动手验证,终于得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祝贺大家取得成功!那么,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呢?(半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那么圆的面积公式到底有什么用呢?
现在我们会求牛最多吃多少草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外思考。(幻灯片出示)。
已知一个圆的周长,你能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计算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英寸?(课件出示3个车轮)通过计算,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3.(课件出示一个池)一个圆形池的周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投影仪展示答案)。
4.(课件出示摩天轮图)它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后在全班交流)。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电化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四、画一画,想一想。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四小节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3.教学目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连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4.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5.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五、说课过程:
第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出示两幅学生作品)。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色彩鲜艳的蝴蝶图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p121的枫叶、蜻蜓、天平三幅图)。
(电脑操作)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进行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学习。)。
第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1、(电脑演示)并让学生同步进行模仿操作。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教师板书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电脑出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找出对称轴,(投影出示p122页的方格图)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折一折之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就是本圆的直径。
(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找对称轴,运用电脑演示练习1的1一6题。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一、)综合练习。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3、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
abcdefgh。
(2)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工用中由日直水清甲。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能举例说出哪些汉字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吗?)。
(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配乐剪轴对称图形比赛。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彩色纸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白纸上。并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图形较美?为什么?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竞赛,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5、观察并说出下图的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a与a、b与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这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归纳小结。
设问: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新课后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
现在能把两侧大小不同的蝴蝶图画成一模一样吗?(教师拿着新课引入时的不对称的蝴蝶图)。
(前后呼应,解答课前疑难,目的是检查学生活用知识的情况。)。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附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和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组合图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的分析。
多媒体课件,各种基本图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外放内圆”“外圆内方”的设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图片。(生欣赏完后)师提问:这些图片美吗?(生:美)。
师:这些图片的设计中包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生:圆、正方形、长方形等)。
1、教师出示例3的两幅图并出示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
(1)上面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2)右图中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圆得直径有什么关系?
(3)上图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的半部分的面积吗?
生汇报问题(1):这两幅图都是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左图是外圆内方,右图是外方内圆。
生汇报问题(2):右图中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圆得直径相等。
生汇报问题(3):左图阴影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列式为:s正=2×2=4(m2)s圆=3.14×12=3.14(m2)4-3.14=0、86(m2)左图: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1/2×2×1)×2=2(m2)3.14×12=3.14(m2)3.14-2=1.14(m2)。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可我又有问题了,若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那结果又是如何呢?生派代表回答:
左图;(2r)-3.14r=0.86r。
答: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面积是0、86m、右图中圆与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1.14m。
四、总结引导,知识生成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p73第10、11、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出示教材p70做一做。
2、完成教材p72第9题。
板书。
左图:s正=2×2=4(m2)右图:(1/2×2×1)×2=2(m2)。
s圆=3.14×12=3.14(m2)3.14×12=3.14(m2)。
4-3.14=0.86(m2)3.14-2=1.14(m2)。
1.通过这节课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如果老师问喜羊羊和灰太狼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同学们可怎么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有没有其它方法?(学生可通过计算解决,也可直接观察两个图比较)。
3.师:种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确定谁走的路程长,所以当喜羊羊得知这一结果后,直喊比赛不公平,于是老村长为它们又重新设计了一种新的赛跑路线:问:如果喜羊羊和灰太狼沿这样的路线赛跑,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呢?(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说学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是小学数学第()册第()单元的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它是()的继续,同时对后续()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好()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理解(),掌握()。
2、能运用()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3、经历()的学习过程,体验()在生活中应用价值,初步具有敢于尝试、乐于交流、善欲反思的学习习惯。
依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我把()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教学我拟定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利用知识迁移,实现自主构建;提供有效材料,鼓励探究发现;及时总结归纳,实现思维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我将适时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渗透:
依托经验,自主建构;尝试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一、情境引入。
以往的学习生活已经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一方面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原有学习历程的体验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经验起着引领作用,本着这个想法我决定创设()的情境,具体通过以下()个环节完成:
1、
2、
3、
4、
----------------------。
情境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敲门砖”,而且还要有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以上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知识再造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探究新知。
知识不能简单的依靠教师传授而获得,在新课程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和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依据自己先前经验,在不断反思、不断思维提升的推动下,构建新知识的意义,从而使自身的知识系统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这部分我打算分()环节来教学:
1、(),这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层次来完成。
a、
b、
c、
d、
-------。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
2、(),这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层次来完成。
a、
b、
c、
d、
-------。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
31、(),这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层次来完成。
a、
b、
c、
d、
-------。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
4、(),这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层次来完成。
a、
b、
c、
d、
-------。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
通过以上()个环节,学生经历了()学习全过程,深刻的理解(),体验到(),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开展合作互助、各种交流,在对数学的态度、学习数学的方法、习惯等方面获得深层的发展。
三、知识应用。
第一层次:(填一填)。
(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
第二层次:(算一算)。
(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
第三层次:(判一判)。
(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
四、解决问题。
知识的积累不是用简单的量的叠加来完成的,而必须把知识放新的情境中进行检验、应用,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样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建构得更加稳固。为此,我设计()个问题让学生运用学会的()来解决。
1、(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
2、(题目出示)这里是让学生()。
------------。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3、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随着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另外,再次让学生反思学习以后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学习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六、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说课结束后把板书从头开始写出来。
这样设计主要是体现出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再次回顾,同时也能体现知识系统的分布情况,便于学生记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练习课教学同样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一上课,先练习口算,然后就小明爸爸在院子里围圆形花池的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充分利用和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如操场的周长与面积,我们学校的花坛,让他们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精心设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先让学生画两个圆,找出两个圆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然后设计了两个圆之间的不断移动、变化、组合的变式练习题,发挥了同一学习素材尽可能多的功能,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课堂上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环的面积,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努力可以完成最后一题的练习,从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
一节课都是练习,学生容易疲劳,把练习题设计成测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份测试题。测试题有填空、判断、计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课堂上进行对改,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学生通过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双基”,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全对的同学体验了学习。
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课本第4页观察与思考三,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学生通过自学大多能够明白:圆形的车轮平稳。但是为什么平稳就不清楚了,至于说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就更谈不上了。对于教材中提示的研究方法,很少有人看懂。应该说这些都在我的预设之中,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去讨论各种图形的中心点的滚动轨迹,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最后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圆形的中心点到边上各点的距离都相等,中心点的滚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这样的车轮滚动时就平稳。也学会了解释为什么车轮不能是其他的形状。但在后面解决5页想一想的问题时,学生的解释再一次忽略了圆的知识。
首先,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就意味着在解释的过程中要用到圆的有关知识,学生对自己具备的圆的知识可以说是清楚地(毕竟才上了一节课),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要结合了圆的特征就可以,但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其次,这是第一次在数学课上接触用数学知识解释现象的题目,这第一次使学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让更多的学生感觉到无从下手。这也许就是学生那句“不会”后面的潜台词。
最后,从课堂上不难看出:学生更关注的是结论。车轮是圆的是因为平稳。井盖是圆的是因为掉不下去。这也许就是更多人的习惯了,我们早已习惯了标准答案,非此即彼。
教材首先提出了圆的面积概念,接着让学生尝试运用以前曾多次采用过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引导学生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再一次让学生熟悉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策略。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提供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课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会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网络工具获取知识,进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接触并更能理解极限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网络化学习,激发学生应用网络环境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感知圆的面积:(课件出示一大一小的圆)。
师: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板书:由半径决定)。
(选择两个面积不同的圆)。
师:大家看,这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吗?说明:圆的面积有大有小。
师:那谁能说说什么叫做圆的面积?
(揭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想办法表示圆的面积和比较两个圆面积的大小,以及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等途径,让学生充分感知圆面积的含义,为概括圆面积的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合作探索,交流操作经验。
1、初步感悟:
(1)课件出示:书103例7图。
师:图中每一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么?
原来我们数方格的时候,不满一格算半格,这里有两格特别接近满格,(课件闪烁)我们数的时候安满格计算。
通过数圆的面积,得到整圆的面积,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填表、计算,汇报。
小结: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得到了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想知道圆的面积到底是多少,看来还需要知道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操作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找出求圆面积的方法。
3、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以平行四边形为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利用电脑课件的演示,达到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明确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由直线图形过度到曲线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中开始新的学习。为学生开展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引导学生寻找用半径求圆面积的方法,并以此为主线展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你们想拼成什么图形,打算怎么剪拼,然后动手操作。
[注:在要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取经验,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空间,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收获和体验。
师:请大家把各自的拼图展示给大家(鼓励不同的拼法),并且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拼成的是什么图形,是用什么方法剪拼的。(学生可能出现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长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等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教材分析:圆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唯一的曲线图形。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时行教学的。教材将理解“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在活动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行探究“圆柱圆锥”的体积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飞跃,但是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类比、推理的数学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过程: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所用的方法。
2、学生回答后老师让学生上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1、教师引导观察,说说从中得到那些数学信息?
2、老师引导,找出与圆的面积有关的数学问题。
3、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圆的面积)。
(1)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2)汇报,
(3)老师引导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探索圆面积公式。
(1)学生操作。
(2)指名汇报。
(3)操作反思(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越接近长方形。)。
(4)转化思想: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那一部分?怎么用字母表示?
(5)观察汇报: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圆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并说出你的理由。
(6)总结:1、计算圆的面积要那知道那些条件。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从小养成培养自己热爱数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通过试讲觉得学生对活动的设计比较喜欢,思维活跃,教案设计基本满意。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和学校领导的悉心帮助,总结出以下不足:
一、复习占用的时间不当。
复习设计方式不够合理,教师的演示过程加上学生的叙述占用了宝贵的时间,现在反思,这一环节如此“精细”是在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
二、探究没有充分放手。
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孩子的兴趣是很高的,但在学生汇报的环节,我总是担心孩子,在孩子操作演示的时候给予帮助,造成了放手不够,造成了引导过度的现象,出现了探究一直是在我的控制下进行的。
三、没给问题爆发的机会。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6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