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17篇)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17篇)



教师可以通过对初中教案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观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初中教案,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2、红磷。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

(1)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2)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初中化学教案参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学会提出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一、从问题开始。

[学生阅读]体验科学始于问题。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你对“化学之迷”的看法。

[交流共享]把你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讲解]金刚石、石墨、c60的有关知识拓展。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天地]以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探究为素材,体会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

化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并实验。

4.收集证据。

5.结解释与结论。

6.反思与评价。

[学生活动]请你提出一个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并进行探究活动。

[多识一点]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行后而三思”。

[学生自学]化学探究实验报告的规范格式。

[学生活动]分析p16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1.较高的蜡烛燃烧时间短;。

2.同一根蜡烛燃烧时间逐次减短。

[学生分析]上述结果如何解释?

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教师走入学生中倾听讨论。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后作业]。

针对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并借助家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课后记]。

教材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在轻松的气氛中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

初中化学说课教案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结束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我进行指导并归纳总结,从而引出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表4-6“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结束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

学校:龙南中学教师:刘平课题:一氧化碳2004年4月第五节一氧化碳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从比较一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差异入......

初中化学教案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c.21升d.21%。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的`健康,影响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氧气()(3)氮气()(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2.认识有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

3.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电化结合;2.讲、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引言]: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设置情景]: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

[叙述]: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

[引出课题]:燃烧与灭火。

[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实验,思考回答。

[投影]:1.为什么是放在金属板上的白磷先燃烧?

2.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盖。

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本课通过学生深入生活和经历市场调查入手,充分感受到表示溶液组成有多种方法。接着又配置三种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过观察颜色的不同来感受溶液的浓稀,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所学知识上来。让学生从三种不同的经历,即市场调查、实验操作、生活经验,来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随后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即为所配置的溶液设计标有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标签。学生发现在多种表示方法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显得较为简单,从而归纳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认识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接着进行了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些应用,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最后通过创设模拟社会现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化学教案202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察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观察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较下面变化的区别:

1、凉水烧成热水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5、水结冰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4、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或。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变化和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色化学的理念是。

当堂测试:

1、发生的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消融b.沙尘暴c.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d.汽油挥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教室中的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a.陶瓷地板b.铝合金门窗c.玻璃d.木质桌椅。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瓷瓦破碎。

b.煤炭燃烧;水的蒸发。

c.酒精挥发;食物腐烂。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

5、几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从事的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建筑房屋b.磨制石器c.用麻织布d.烧制瓷器。

6、下列广告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的矿泉水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

7、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只是在。

和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就可融化,这是变化,温度再高就可燃烧,这是变化。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8页后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例如我们熟悉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

3、什么是元素?水、氢气、氧气分别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4、什么是化学?

化学就是在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及其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交流共享:想象一下:一桶水如果无限次的分下去,最后我们会得到什么?

合作探究:完成课本第9页挑战自我2。

归纳总结:

1、宏观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又是由极其微小的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等。

3、分子都是由构成的。

当堂测试: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

d.把每一类原子称之为一种元素。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的存在的。

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5、下列广告用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补血口服液”可补血补铁,防止缺铁性贫血。

b.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d.矿泉水中含钾、钠、钙、镁等元素,是一种健康饮料。

6、打雷闪电的时候,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o2)变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氧气和臭氧不是同一种物质。

7、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8、人类的下列活动中,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a.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软件。

b.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提高品质。

c.提炼石油,生产各种燃料。

d.利用指南针航海。

9、“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

10、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化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泰安市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行绿色销毁。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a.泼上汽油焚烧b、倒入大汶河中。

c.埋入土中d.碾碎后回收再利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化学《水》教案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 沉淀 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 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 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 沉淀(加絮凝剂) “一贴”

2. 过滤:小的走,大的留 “二低”

3. 吸附:物理变化 “三靠”

1. 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 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 软化:煮沸: 家庭

蒸馏:液 气 液

初中化学教案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中学生上台展示预习的内容,在课中实验活动探究中,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生来展示自己当堂所学,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分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另外,让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

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来攻破教学难点。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对课本的实验[3-1]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实验室中水电解器上的电极有问题不能做实验),这样全体学生都能看到,避免了演示实验时有一部分同学看不到的敝处,而且现象比较明显,还节省了时间,当然不能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验。这个探究过程中贯穿以“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知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环节,学生对这个探究实验很感兴趣,参与度较高,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我们的地球,同时展示没有水的火星,在强烈的对比下,让同学们体会到水对我们地球上一切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一种情感。

此外,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后,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有待提高的方面,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例如,在课堂达标检测中,有的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未能当堂及时给与指正和评价,这些存在的问题若能及时向学生指出,则更有利于他们下一阶段的发展。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顺畅,教学节奏还行,语言的感染力有点欠缺,需要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以下两个方面也有待改进:

初中化学教案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2o c. na2co3 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oh)2溶液b.na2o2固体c.盐酸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化学教案-碱金属

初中化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探究氢气。

讨论。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

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

引导描述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教案参考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式进行计算分析,让进一步理解有关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初中化学教案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

教师准备:

1、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

1课时。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五、图片展示。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3、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4、资料“绿色化学”。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初中化学教案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初中化学教案

: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案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2课时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总结演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记忆定律内容 初步记住定律。

教 学 过 程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 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 学生归纳并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识的运用

程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 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