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写作技巧。这些范文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层次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王开岭《古典之殇》。
几块砖,几片瓦,几条柱子,这就是老屋。老屋首先是要有树的,这样才有自然味,小孩可以在树下刨刨新鲜的泥土,斗斗活跃的小虫,追追受惊的小鸟。我总以为有植物的家就有生机与活力,家仿佛就涂上了快乐的色彩;况且,一棵树难道不是一所房子的形态吗?就像歌里唱的:“好大一棵树,好大一个家。”
老屋的第二个要素是邻里关系好。门前小巷纵横交错,从巷头到巷尾,邻里间可以随意到人家门口驻足歇息,不用预约随时可登堂入室。尤其是夏夜,月光下,老树边,躺椅加圆桌,大家人手一把大蒲扇,喝喝茶,聊聊天,叙叙旧,其乐融融,比呆在空调房里有趣多了。
我们家正对着弄堂。记得右边住的是卖猪肉的一家,都不用去菜场,直接去他家里称。男的长得粗犷极了,老是用大手来摸摸我的头,整齐的冲天小辫子会歪到一边去。他老婆喜欢化妆,比较浓的妆,却老是想来抱我。老远看见就放出两只手,直挺挺地向我戳过来,以至于我小时候一见她就别过头去哭。家里有个儿子,大不了我多少,总是去找他玩。左面住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总是拿着把大蒲扇,坐在门口的小木凳上晒太阳,见着人就讲上半天。
老屋因紧挨地面而更接地气,门口有深色的水缸,微润的青石板,绵长的藤蔓,绿油油的苔藓,班驳的春节对联,还有老人精心侍弄的花草。
一切都是曾经,一切都会过去。
老屋只是个影子,那是我十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一个长长的梦,也是一直萦绕我耳畔的一曲忧伤的歌。
我的老屋、老树、青石板、好邻居,他们都留在了乐清东门那条悠长悠长的箭道巷里。不过,忠节门一带几年前已全被拆迁,一幢幢方方正正的高楼大厦已气派十足的站起来,而那一棵棵虬枝盘旋的老树却无声无息地倒下去,白得耀眼的水泥铺出了一个个宽敞的露天停车场,连我出生时就存在的老菜场也被改建成了一个大型超市了。
与忠节门几步之遥的箭道巷也被列入了拆迁计划,拆迁就可以赔到新房子,而且面积加大三倍以上,更值钱,会算这笔帐的人都知道,何乐而不为?老屋定是留不住了。
一切都变了,变化是如此之快,连老屋都没有了,让我到哪里去寻找童年的记忆?
今天的我住在高楼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走路只需电梯,家家有防盗门,猫眼,监控,楼内有24小时巡逻的保安,一回家门一关,门外就连天塌下来也与我无关,一个多么安全又安静的地方。但这样的环境,住了十几年,我连对门家里有几口人都不清楚,更别说去他家坐坐了。
原来的我们与爷爷奶奶一起住,每天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团团围坐着吃饭。我在院子里养过黄灿灿的小鸭子,放在一个很大的纸板箱子里,潮湿的缘故箱子总是软软的。黄黄的一团在里面滚,滚着滚着就长大了。后来爷爷奶奶搬走后,鸭子瞒着我被爷爷吃掉了。虽然长大了的鸭子不及小时候好看,而且年寿已尽,我还生了很久的闷气。
晚饭后,爷爷总牵着我穿过悠长迂回的小巷,与碰面的每户邻居打招呼后,来到一个长满野菊与月季的小院里看鸟。那是另一个阳光普照的彩色的世界,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看见我俩来了,就撮起嘴发出清脆的鸟叫声,惹得笼子里色彩斑斓的鸟儿叫得更欢了。他还常常把鸟从精致的笼子里放出来,而鸟儿们也乖巧得从不跑远。踩在松软的草坪上,我追着鸟儿一直跑一直跑,直到暮色降临。
现在爷爷也搬进了另一幢高楼,和奶奶两人空守着那几百平米的大房子,犹如金丝雀关进了鸟笼一样,与老邻居失去了联络。爷爷总盼着周末,很高兴我们半个月一趟去他那儿热热闹闹的吃顿饭,他总拿新出台的“常回家看看”的法律威胁我爸,说要告他。每次看见爷爷桌上的大堆红红绿绿的小药丸,心里不免几分酸楚,甚至怜悯他们的孤独。爷爷总是在餐桌上乐此不疲的絮絮叨叨我爸儿时在老屋的臭事,我们都听过不下千遍了。他还反复感叹:“一年易过,一天难过。”我觉得他更想说一生好过,人生苦短,难道他们就这样孤独而终吗?我以后也要以这种方式来安度晚年?想想就觉得人老是件多可怕的事。
老屋及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老屋的人情世故。当我们周围被城市化建设规划的太完美时,我们的地域特色也在逐渐消逝。城市化建设克隆出千千万万个相似的城市,让我们在不断前进的途中,逐渐忘记了自己人生的起点。老屋只能成为记忆中的一个影子,存在幻想里,存在曾经的曾经里。英国人以自己家的房子有几百年的历史为荣,我们老是因为买了新房而洋洋得意,吃酒,送人情。
会不会有一天,人们也会变得越来越相似。
夜晚的时候心情特别容易平静,四周是一片被黑暗吞噬的空旷感。总是这时候精力旺盛的吓人,想着“哎呀,要死了吧,怎么总不想睡呢?明天还要去学校呢”“这谁啊,才凌晨就睡觉啊!”“完了完了,我别想长到173了”很多古灵精怪的想法会在这个时候汹涌而出。
以至于在极度空虚的时候在qq签名上写下“好想找耶稣来聊聊天”“太阳公公怎么还没来交接班”这样的句子。我说了吧,最近真的不正常了,人总要给自己留点疲惫的时候是吧,精力旺盛的时候比如现在,就难免要乱想了。甚至同样在线的朋友也会来问一句,怎么了啊,有心事啊云云我那个同学也是一空虚的主,大晚上的咖啡喝多了泡网上看电影所以觉得一向有觉必睡的我是如此的…不正常吧。
很奇怪呢,很小的时候记得是很怕一个人的,不敢闭着眼睛,不敢一个人在黑暗里,就怕一个人遗漏在黑暗深处,被黑暗毫不留情的吞掉,害怕黑暗席卷而来的无助感,害怕自己的渺小(呃,虽然现在还是很渺小啦…)而现在,‘不要一个人’的句子似乎变成‘如果能一个人的话就好了’把黑暗看成享受,把孤寂看成幸福。这说明什么了呢?我长大了?我孤僻了?很多事情真的不知不觉的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无法估计。以前那个会在黑夜里哭泣的孩子终于学会微笑了吗。这又算做什么呢。不懂啊。
很多事情不用明白。但那个曾经害怕黑暗的,会哭的孩子,就这样被我丢弃了吗。现在的这个精神旺盛的.,会在黑夜里微笑的孩子就是我想要的吗。失去呢,还是得到呢。说不清。
还是想着明天的吧。在这样的时候。明天吃什么呢,还有几门功课没做,是**的生日了吧。繁琐的事情不断交会在冷静的(或者说是安静)大脑里高速运的思考。算是企盼吧。希望,新的一天。
那,让我们一起,企盼朝阳。
【后记】。
恩,就是这样了,这是一篇真正的随笔啊。简单。有点无厘头。有搞笑的成分(我觉得有…)在黑暗泥泞的时候总需要释放的出口,免得过于压抑,这算是很好的倾诉吧。不会所有人喜欢,但也不会所有人讨厌。我想……还不赖吧。这是我喜欢的样子啊,嘿嘿。
古朴却又厚重,这是我对老屋的第一印象,门前的碎石小路,几棵高大挺拔的铁杉,门檐下堆放的柴垛,青灰色的瓦片,瓦片上还有着点点青苔。灰暗的格调,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可是,他却依然矗立在这,见证着时代变迁。
推开沉重的大门,“吱,吱,吱”的响声扑面而来,伴随的,还有几丝古老的气息。映入眼帘的是平坦的地面,上面的一道道裂痕,犹如一只只眼,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小时候的我,曾最喜欢在地上,打滚,跑步。地上永远布满着灰,薄,却又有些厚重。每每我在地上玩耍的时候,衣服上总会有一层薄薄的灰,我早已见怪不怪。墙壁永远是斑驳的,记忆中的墙,永远是灰白相间。墙的死角处,总会有一层青苔以及几株小小的植物。那一抹青绿,使灰暗的老屋多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左边,是客厅。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张床,简单却又令我感到温暖。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坐在椅子上,一边吃零食,一边听外婆讲故事。椅子随着我的摇动,总会有几声“格叽,格叽”的声音。“格叽,格叽”的声音与婆孙俩的笑声,时时回荡在客厅。夏日的夜晚,我喜欢躺在床上,感受着外婆扇来的丝丝凉风,耳边听着外婆轻轻哼唱的歌谣,就这样悄然入睡。时隔多年,歌谣与故事我早已忘却,可我却仍然可以听到回荡在屋里的笑声,和那轻轻哼唱的歌谣。
后院,永远是我儿时的天堂。一条水沟,一个水缸,几个菜篮,以及那永远散发着淡淡白光的灯泡。这一切简单的东西,却又构成了一个不平凡的世界。曾何几时,我最爱做的事,就是蹲在后院的地上,赶着外婆养的一群群鸡,看她们孵蛋。后院的地上,深褐色的泥土与青苔混合着。稍不留神,就会滑倒。那时,脸上,手上总会沾满泥土。当外婆呵斥我的时候,我总是笑着跑开。我也喜欢劈柴玩,将柴放在木桩上。挥动着自己稚嫩的双手,用力的劈。有时一不小心劈到手,总是哇哇大哭。这时,外婆总是一边安慰我,一边帮我擦药。外婆那布满老茧的手,确时时让我感到温暖。我还喜欢烧柴,当一缕缕炊烟升起,我总会跑到后院,一捆捆的添柴。虽然脸上时时布满黑灰,却乐此不疲。
“达达,你怎么了?”耳畔传来母亲的问候,“没事。”我摇摇头,倾刻间,却泪流满面。
永远难以忘怀的是,昨天我们曾拥有诚信的朝阳。讲诚守信,源于中华,自古成为塑魂、养德、处世、待人、成业、业邦的行为准则。伫立在祖国历史的长廊上,我看到至圣先师们的身影,孔子的“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的伟大思想光照千秋,启迪后人;我听到热情奔放的唐代大诗人李白高声吟唱着《侠客行》中“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不朽诗句,颂扬着那些将承诺看的比五座大山还要重的人;我领略了讲诚信的典范――孔子的学生曾子的风采,他的杀猪换诚的事迹,誉传千古。在《礼乐记》上的“着诚去伪,礼之经也”,在《周易?系辞上》中“人之所助,信也”的谆谆教诲中,我接受着诚信的滋养;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的佳话中,我追寻着诚信的足迹。
掩卷沉思,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讲诚守信,着诚去伪,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携着“有求必应,面无难色”的演出信条向我款款走来;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冒着漫天的沙尘如约来到一所幼儿园,她在告诉我“不,我不能失信,我应该遵守诺言”;少先队员程千里不远万里为阿婆送照片,用心传承中华美德;“诚信投注站”的一名下岗女工胡开春以其至纯至美的情怀为我们诉说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诚信故事……我叹服,我震撼,是他们,带我的心灵步入一座诚信之美的殿堂;是他们,为祖国诚信的史册谱写了多么华美的篇章,赢得了多少赞誉啊!
文档为doc格式。
。
很多高中生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高一盲目,高二狂妄,高三醒悟。高一时,初三的“余威”尚存,最初的几个月里,给老师的印象总是最乖的。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同学对新环境不太适应,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味道。高二就不一样了,学校、班级里的一切都了然于胸,知道谁不好惹,谁好欺负,各自在班级的角色和位置都已基本定位。也有不满现状的人,于是造反的造反,十八般武艺齐上阵,闹得个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高三就不一样了,升学的压力陡增,同学们开始收心,目光从课外转向了课内。除了“绝望”的几个,都开始“夹着尾巴做人”,热闹的校园又换了主人。在笔者的印象中,到高三醒悟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
且说这些醒悟过来的“大侠”们,有的有真才实学,有的却技艺不精,眼高手低,急于求成。一些上专科都玄的同学,虽不说非清华不去,眼睛却盯着名校不放。这时,往往会演绎出种种“悲情故事”。这次想给大伙说的,就是这么一个主——姚远,某省级示范校高三学生。
姚远的初中是在一所示范校的初中部念的,所以,对于现在“屈就”的这所省级示范校,他心有不甘,从来不肯承认自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即便在三年高中生涯就快结束之时,跟老师说话还一口一个“你们学校”,可想而知,对于没有升入“国重”高中部,姚远一直耿耿于怀,对于这个“省重”没有认同感。其实这也罢了,只是他的这种心态,并没有激起他的斗志,让人多少有些遗憾。但仔细一想,或许这也只能算是旁观者的看法——说不定姚远在高一阶段,也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之时,并且痛定思痛,暗下决心:三年后,老子又是一条汉子。其实,单看姚远的中考成绩,可以说是与“国重”失之交臂,几分之差而已。三年过去,竟落到这般地步。三本无望,心中焦急。
姚远跟他老妈闹腾起来也有些时日了,可以追溯到初中时期,在那个以严厉而著称的学校里,姚远有时也忍受不了繁重的学业负担,不时开点小差、上上网、逃点课等迹象在初三已初现苗头。不过还好,在老爹老妈的“威逼利诱”之下,总算通过中考。
高一高二时,姚远虽然不太认同学校的老师,但是主科还是听的,至于作业,如果不是太忙,也会做一些。其实姚远有自己的小算盘:高一高二学的那么点东西,高三都还得再来一遍两遍。姚远常想,就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一遍足矣。加上个子也长高了,超过了老爹,“家庭暴力”早已失效。姚远他爹早就声称对他绝望,任其自生自灭,不再管他。姚远妈虽不死心,但也只有哀求的份儿。也算给老妈面子,尽管任性,姚远至少还呆在学校。
高一高二很快就说“拜拜”了,高三一来,数理化早早地结束了新课,开始第一轮复习。就在这时,姚远下了决心,要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完成别人三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以此来证明自己——这也是姚远常给他老妈的“承诺”。
于是,姚远开始努力,这让他爹妈好不高兴,希望之火再次燃起。姚远爹妈又开始为他的吃喝操劳,每天都给姚远准备好饭好菜,只等他回家,吃完饭立马开始学习。为了不影响他学习,家里取消了所有娱乐活动,连电视都成了摆设。就这样,姚远坚持了将近一个月,学校举行了一次很正式的诊断考试。原本学得很苦的姚远,被无情的现实击晕,连自己最努力的数学都只考了70多分。希望落空,无论姚远妈怎么劝,姚远就是不应声,生活状态又回到了从前。姚远被逼急了,也跟他爹妈吵闹,恨他爹妈管得太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家人都不得安宁。姚远妈找到心理老师,说:“老师,你帮帮忙,我们现在不求他考一个什么好学校,只希望他心理别再有啥毛病。”
故事先讲到这里,读者可别对号入座。至于怎样来帮助姚远,这是很严肃的事情,还得正儿八经来说。
首先,现在对姚远进行“抢救”还为时未晚,即使时间不多,也要尽量准备,即使“血染”考场,也不枉高考一回。不然,还没上“战场”,胜负已决,多没意思!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在高考之前就缴械投降了。其实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往往有意外收获。有这样一个同学,高考之前一个多月,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班主任不客气地说:“你这种成绩,明年还得来找我。”意思是:来年你得来复读一年,今年是没希望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高考分数一出来,这位同学居然上了重点线,考入了大学。对高三同学来说,不到高考结束,希望就还在。有时候,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其次,姚远有几笔“账”得算清楚。一是学习的时间。别的同学从高一就开始了,而姚远认真学习的时间才一个多月,这一点就不能比。二是所学知识。对于姚远来说,掌握的只是第一轮已经复习过的内容,而诊断考试考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全部内容。所以,在比较的时候,姚远应该看看自己复习过的东西在考试时掌握没有。我们建议他多跟自己比,也跟高考的要求比,这样才能比出信心。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童谣大家也许早已耳熟能详了。在我的心中,“外婆桥”不仅仅是儿歌中一个童真的意象,还蕴含了一种特殊的情愫。
每当这首童谣在我耳边萦绕的时候,我的思绪总会插上翅膀情不自禁地飞向那不知名的小河边外婆家的旧址。
如今这块地方已经被一位阔气的搞螃蟹养殖的老板给承包了,那矮平房早已伴着堆土机的轰鸣声灰飞烟灭,那座石板桥顽强地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终究还是逃不了厄运,在半年前塌了。
现实中的外婆旧宅早已荡然无存,然而在我那记忆的长河畔,它却始终英勇地矗立着,永远地守卫着那令我魂牵梦萦的土地,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回忆。
寻根究源,发现许多欢笑都从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上生长出来——那就是农历春节前后,围绕这小小的房子,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腊月二十六,是我们馋嘴的孩子们最喜欢的一天。那天按照家乡的风俗,是要炸狮子头、蒸水糕的。午饭刚过,妈妈、舅妈、外婆就开始张罗各种各样的食材,吱吱响的木橱柜里拿来馒头屑、磨好的糯米粉,赶到街上采购回鲜肉、发酵粉,其他的调味料也在热火朝天地准备着。
大人们忙着做吃的,而我们小孩子就在老屋的前后追逐玩耍,玩累了就坐在土灶旁歇息。
那时的我总是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常常主动请愿烧柴火。虽然对小孩子来说这有点儿危险,但毕竟过年过节,大人也难得拒绝。往往最后火灭了不说,我还弄得灰头土脸。好在大人们一般不会苛责,只是在老屋旁那口冬暖夏凉的井里打来一盆水,一边给我洗脸洗手,一边故作生气地说我太调皮。我知道实际上,大家心里都高兴得很。
渐渐地,夜幕降临,深邃的夜空中疏朗的星星发出寒冷清幽的光,老屋旁光秃秃的枝桠上早已听不到乌鸦的叫声。而屋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蒸腾的雾气如同一群穿着洁白纱衣的芭蕾演员,在房梁上跳着轻盈的舞蹈;土灶里沸腾的水仿佛在唱着悦耳动听的歌,伴着屋里人幸福的喧闹声,组成了一首无比欢腾快乐的春节序曲;大人和小孩们品尝着美味的狮子头和水糕,没有人脸上不露出微笑……这逼仄的厨房竟成了温暖汇聚的中心。我想,此时此刻这座老屋大概是全国节日氛围最浓的地方了。
大年初二,按照风俗是回娘家的日子,我常常和母亲一同来到外婆家。热情淳朴的外婆每次都会设宴款待我们。穿过贴着大红春联的木门,走进老屋,总会看见佳肴盛宴杂然陈列。
外婆年近六旬,但还一边坚持上班,一边照顾中风的外公,甚至有时还得去田间务农。或许是因为过度辛苦,眼睛腰脚都落下了毛病,一年到头还挣不了几个钱。但她一直乐呵呵的,她说好歹还有个孝顺的女儿,自己这一辈子就不愁了。
外婆一年难得办几回酒,但大年初二这一次必定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次。许多亲戚都来吃饭,平日里愁没玩伴的我那天可高兴了。最喜欢跟表弟在老屋前的.庭院打羽毛球了,每当这时我就可以趾高气扬地欺负球技很差的表弟了。
不过这座老屋常常会和我们耍恶作剧,有时不小心把球打到屋顶上,它便死死拽住不让它下来,我们只得架梯爬上去取球。那时候觉得老屋的高度太不合理了,它应该更高一点儿或者干脆被夷为平地,免得妨碍我们打羽毛球。
后来,老屋真的被夷为平地了,心里却万分惆怅,为什么当初不珍惜和老屋相处的时光呢?
是的,老屋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甚至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方式,如今早已伴随着老屋消逝在烟云中了。
老屋就是个博物馆,它里面有老式缝纫机、搪瓷痰盂、黑白电视机、藤椅……在其中生活,会有一种身处上个世纪的感觉。尽管要完全融入这种生活对我来说几乎不可能,但我还是很享受其中的一部分的。
有年夏天,不知中了什么邪,冒着烈日来到外婆家。到了中午,酷热难耐,外婆在客厅铺了一张凉席让我午睡。说起来也怪,老式吊扇嘎吱嘎吱的响声和蝉儿无休止的鸣叫在我耳边充斥,燥热的穿堂风夹杂着草腥味在我身上拂过,我却睡得比在空调房里还香,大概这才是最自然和绿色的睡眠吧。
而如今,老屋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还记得与老屋的最后一次接触是在前年秋天——那个寂寥的季节。我吃力地行走在老屋的废墟上,看到那土灶的“遗迹”,再怎么欢乐的回忆也触动不了我心中愉快的神经,我顿时想要落泪。忽然听见外婆的声音:
“外孙,咱们去稻田看看,今年我们又丰收了!”
外婆笑眯眯的,穿着崭新的衣服,好像年轻了十岁。
在路上,外婆告诉我,她已经开始着手建一座新房子,在舅舅和舅妈的支持下,很快就能建好。路过新房址时外婆脸上的微笑真的深深感染了我,我终于明白,房子只不过是一个庇护所罢了,房子也许会不断变迁,而人是不会变的。
我想,外婆也不是对老屋没有一点留念,只不过她早已看惯了沧海桑田,这笑容其实是一种大智慧。
老屋所在的地方早已竖起了一道铁丝网,非养殖场工作人员不得入内,但这铁丝网却割不断我对老屋的怀念以及对商业利益影响乡村的深沉思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平坦的心田渐渐形成了洼地。野草嚣张地向每一块净土蔓延。怒火横扫而过,它欢快地在野草上跳跃着。摇曳的野草在几秒钟内迅速失去光泽,颓唐地倒下,任凭火焰从它身上跨向周围的同伴。怒火中烧。她感到阵阵抽搐。内心被熊熊的火焰烧得体无完肤。她深深地相信她已被怒火烧得扭曲了心态。,她以为她已不再是那个乖巧的孩子。
她在明媚的春光中轻轻叹息。
巨大的广告牌上,模特妖艳地笑着。她犹豫地踱步,却被热情的服务生拉入店内。她低着头,涩涩地说:“剪。”在舌尖与上颚相触的那一刻,她突然发现一切都没有转回的机会。她麻木地躺下洗头,睁着惊恐的双眼,她确实不知道为何心里烧干了的野草又以光速发芽,生长,杂草丛生,恐慌之感从她心头掠过,摇摆的野草在她的心谷里讪讪地笑着。她无助地紧握双拳,温暖的水流穿梭在她细密的发丝间。
在那一瞬,她想起了w。
炎炎的夏日,凉爽的河边,浓密的柳树梳理着它青绿的柳条。疾走的风,卷起青石板上卷曲的柳叶,齐齐地落在她的头上。w伤痕累累的的手轻轻地抚过她的马尾,夹落下一片片叶子,放在水面上,随水流远去。
如今看来,那些被水流淹没的叶子,也许正暗示了她与w的渐行渐远。一辈子好朋友的约定也成为泡影。留下的只是记忆里转角远去的`背影。
想到这里,她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轻柔的毛巾将头发牢牢地束成一团,有几根划落下的发丝畅快地落着水滴,她不禁想起河边的台阶上,w手上掉下的水滴,在苍白的台阶上阴暗了那么一瞬,便连水渍都没有留下,那么干净彻底地消失。那时不可一世的自己。又何曾想过今日的这般无奈。那时骄傲的孔雀,现在沦落成在涅磐火焰中烧光了七彩羽毛的乌鸦,扇动着漆黑的翅膀,奋力挣扎。她失去了面对一切的勇气,只想逃避,远远地离开。
父亲走了,老屋老了,无日可忘,是为心丧。
——题记。
万物有灵。我是相信的,比如父亲一手盖起的老屋就不乏灵性。
老屋依山而建,青瓦,土墙,木门,孤庭独院,远离邻舍,惟有门前蜿蜒而过的开阔田地如小狗般依偎在老屋脚下。当初,父亲或者奶奶为什么会把老屋建在这么偏静的地方,我不清楚。也许,60年代政治运动中那些无情批斗的邻里让父亲厌烦了聚居;也许,自家孤门独姓让奶奶觉得远离大姓旺族更为合宜;也许,数易宅地后才找中了这个安适所在……许多年前,我曾有大把时间闲读,发呆,游逛,从没意识到这些;而今琢磨这些时,却永远无法求证。可能人生原本如此,无补于时的廉价后悔总多过契合时机的正确行止。
在生产队里,老屋房间数量最多,进深和开间最大,也数它最气派。想当初父亲决计兴建老屋时,必是怀着要争一口气的劲头与决心吧。听哥哥们说,盖老屋那两年,从平整屋场到制烧窑瓦,从伐木取材到担土夯墙,从起梁架屋到整修院落,父亲带着他们起早摸黑干活儿,大年初一都不停歇,让他们度过了两个极其牢骚、疲惫、难忘的春节。对费尽心血、汗水和艰辛建起的老屋,父亲始终爱护有加,年复一年查漏补瓦、搪墙修檐,更勤植桃、杏、梨、核桃、大枣、杨槐、梧桐、翠竹等林木于房前屋后,一年四季花光树影,遮风蔽日,珊珊可爱。西哲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亦创造人。我想而今自己多少有些散淡情趣,未至面目可憎,与父亲栽培的老屋庭院环境应有些许联系吧。
古语说: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若此言不谬,老屋带给我家的吉祥理当应验论。父亲识字不多,但在儿女读书上学方面却有“扒房卖瓦”的识见和心力。种地,养牛,槛猪,父母亲不仅拼命劳作攒粮挣钱,在我们日常学习上更是煞费心血。犹记儿时每天傍晚放学回家,父亲总要查问我是否完成了作业。一旦没有做完,晚饭罢即督促我看书写字,母亲常常一旁作陪。那时候顽劣不懂事,经常在完成作业后看小人书或连环画,让母亲误以为我一直在作业,延耽了她无数夜晚的'休息。数十年来周而复始,父母亲就这样供我们兄弟姊妹一个又一个读完中专或大学,次第在城市扎根生活。乡亲们羡慕不已,为此都说我家老屋风水好。但我知道,并不止于老屋风水好。也因此,父母亲守着偌大的老屋,迟迟不愿意进城居住,说是老屋宅吉不能没人住。我参加工作前哥嫂们曾多次接父母亲来堰,以免在老家受苦,可他们始终不答应,坚称等我毕业了再定。等我参加了工作,又改口说待我结婚后来堰。前年好说歹说把他们接了来,可父亲竟然病了。病了的父亲坚持要回老屋,我们都劝他病愈再回去,自以为花钱就是尽孝,不由分说安排他住院,手术,疗养。
郎平、张蓉芳、孙晋芳、周晓兰、陈招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还记得你们年轻时朝气蓬勃的模样。
还记得你们站在领奖台上的荣光。
我们曾经为女排的三连冠热泪盈眶。
我们曾经在电视机前一起呐喊。
当繁华退去。
当容颜渐老。
当惊闻招娣姐的离世。
简直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
多希望这只是愚人节的玩笑。
前两年还和招娣姐合影。
大大小小的姐妹们把您围在中间。
您一身戎装恬静的微笑。
当时我还和周围的人说快看这是我当年的偶像。
如今偶像走了。
招娣走好……。
怀念招娣姐……。
高三:睿贝。
在这个小村庄,有许多老房子,它们要么是深黑色的木头结构,要么是浅红色的窰砖结构。虽然后者比前者略显时尚,但仍承载着深沉的情意。
这种房子结构十分简单,正前方望去,红色的墙上只有两个窗户和一个门,在门楣上订着一块写着“光荣烈属”或“退休光荣”或“卫生光荣”字样的牌子或什么牌子都没有。
虽说这个小村庄的房子大抵都相同,但各家自有各家的特别。
我家的老房子,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六个相框,上排居中的是一张遗像,那就是大伯,左右两边的相框中的是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另一张是三等功的证书,下面三个相框中的是大伯在部队中的照片和这一大家中其他人的照片。
大伯在1979年光荣地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了保卫边境,于1979年2月19日不幸牺牲。于是,政府补助了这所房子给我家,于是这座房子就诞生在这个小村庄。
小时候,我经常是早上六点左右就起床,接着拉张竹椅子往外跑,从门外晒谷场的这一头拉到那一头,又将那一头的几块砖头装在椅子里拉回来,如此往复。爷爷看到就说:“又在锻炼身体吗?”
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许只是认为这样很好玩罢了。不过,爷爷这样一说,我就多了一个“锻炼身体”高大上的称谓了,所以,我就更勤了,加大了强度。这样,这张椅子的腿就遭殃了,硬生生的磨去了一块,脚像用刀削倾斜的削去了一边似的。那一天,有人来我家作客,拉过这张椅子坐下,当他正想靠着椅背享受一番时,却连人带椅一齐摔了个四脚朝天,一个壮汉在我的面前轰然倒下,压坏了椅子,我只得站一旁哭笑不得。尽管如此,此后的每个清晨,我拉着另一把新椅子仍是“锻炼身体”。
不过,从这以后,来我家的人坐椅子时,必先查看椅子的腿是否完好,于是那些磨掉了腿的椅子就常靠墙放着。如今,在离地面四五十公分的地方,缺了一块块的石灰,这些椅子摩掉的。
老房子里的摆设十分简单,除了几把靠着墙的椅子外,在前厅中还有一张樟木四方饭桌,四条板凳,不过,给我最多乐趣的还是那条几米长的梯子。
这一把梯子通体白色,究竟是哪一种木头做的,我也没去深究。总之,那家伙很重,我常常想顺着梯子爬上去,因为在楼板的上层,往往是我的一些画片、纸牌等小玩意的最终归宿,这是爷爷奶奶帮我放上去的。
大约在我十岁的时候,我向梯子迈出了第一步,先是将倾斜得几乎90度的梯子拖下了一些,放正放稳了一些,然后一股劲地往上爬,到了差不多两米高的地方,我猛地朝下面望去,顿时脑袋有些眩晕,我急忙慢慢一步一步地退了下来。自此后的很久,我都望“梯”却步、望“楼”兴叹了。
如今,这一所房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门外的晒谷场上总是潮湿的,青苔从边缘向中间聚拢了过来,红墙上也由于雨水和灰尘的共同作用而失去了它那明亮、可爱的颜色。
这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却没有了最熟悉的建筑。望着眼前的崭新小楼,我不禁想起了老屋,承载我童年记忆的老屋。
我想念老屋的秋千,两棵茂盛垂柳间的小小秋千。它荡得很高,高到能越过院墙,看到邻家缀满枣子的果树。炎热的夏,那里是最凉快的地方,垂柳投下了大片的阴影,一到放学时分,别家的孩子就跑到老屋,争着坐秋千,你荡十下,我荡十下,笑声充斥在不大的院落里,许久才散去。
我想念老屋的橘猫。它的年岁很高,从我出生时就已经在这定居。它有些肥胖,像一个毛球,尽管如此,它却没有偷吃过家里挂出来的`鱼和腊肉,倒是那几年,家里没见过一只耗子。橘猫喜欢卧在我怀里晒太阳,寒冬时,它就像是一个小火炉,暖烘烘的,令我十分惬意。它与邻居家的大黄狗似乎有什么过节,冤家碰头,总免不了大干一场,最后,却是谁也没讨到好果子。
我想念老屋的菜地,虽然不大,却能长出最新鲜的蔬菜。早春时节,一颗颗的菜籽被埋进土壤里,经历水的灌溉,不久便会长出嫩绿的菜芽。随着时间的推移,菜芽慢慢舒展开来,于是,整块菜地成了绿色的池塘,每每看到,心里便没来由的满足与畅快。
我想念老屋的万年青。水缸底那样大的花盆,种植着一株十七岁高龄的万年青。从土里长出来的主茎,直径约莫有四十厘米,叶片圆润,叶尖泛着晶莹的光泽,十分饱满。万年青就放在客厅门前,一进大门就能看到,以至于来家里串门的人都夸赞不已。也有人出高价想买走这株万年青,一家人婉言拒绝,只是折下一枝新枝,给那人拿走了。
老屋,将种种聚在了一起,只是,随着我们的离开,这里的种种也变成了回忆。老屋只剩下一具空壳,结局,是悲惨的。
我眼角不由地湿了,一道空灵的声音响起:“你所怀念的老屋在哪?”
眼泪掉了下来,我微笑着呢喃:“在哪?我的老屋,不就在这吗……”
古色古香,琴声优扬,音韵洋溢,这就是我的老屋。
我喜欢弥漫书香的老屋,而不是在喧闹的城市中繁华的屋子。
那间老屋是我生活的地方。我在这儿度过了不少春秋,老屋是我最爱的地方,也是最爱的词。每当看见,听到时仿佛空气中充满了老屋的气味,风中散发着老屋的古香。
小时候。
每当秋天我会与大人上山采桂花,那条通往桂花的小路上漫着花香,有时还会传来几声鹅那高傲的叫声,如果运气好的话可能会发现一些真菌,与一些蛋,鹅蛋。
长大后。
这间老屋常常成为我写作的素材,不仅因为它古色古香,更是因为我在这儿,有珍贵的回忆,可好景不长我的母亲很快买了新家并要求我回去,可我不想。最后我们决定每年我至少要到过年时回去一次,去那儿,过每一个新年。
正像保留一处风景就是在这儿拍一张照片,而保留时间最好的方法是在把它变为诗歌画卷,而最好的方法其实并不是这一些而是回忆。
走出院子,那树还在,那鸟巢还在,只是这时突然多了几只小鸟,戏游有于简寥的树枝上,它们还迷恋那个鸟巢,迷恋它们那个家,眼神随着风儿,到那一枝头,可笑它们不会重新找一棵高大的树啊,那样它们会过的更快乐一些,它们太傻了,也许正因为它们不是人。
有一个地方,能让我在紧张忙碌后感到一丝宁静,在激烈竞争之外感受一分淡雅,那便是老屋了。
那是姥姥的家。
水泥墙壁迎接着午后的阳光,角落里几竿竹篱为丝瓜制定好了成长的路线。院子里有几只鸡在悠闲地散步,时不时在草丛里刨几只小虫子。小院甚至还种有几株小花,红的像火球,白的像云彩。不大的小院,每一寸土地都被充分利用了。
清晨,在小院中,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花香溢满口鼻,满目的翠绿透着勃勃的生机,微风轻轻地吹拂,拂起淡淡的幽香,有时会有鸟儿演奏热闹的大合唱。在这里,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没有川流不息的汽车,没有嘈杂的噪音,有的只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就连空气也好像是清澈透明的,透露出的是一种让人沉醉的清新。我非常怀念这种浓郁的乡村味,这是我童年的味道。
傍晚,站在姥姥的小院里正好能看见夕阳西下。夕阳悬挂在半空中,照在人身上,就像给人镀上一层金;照在屋舍树木上,就好像是给它们抹了一层油。屋子显得更温暖,树木显得更有生机了。夕阳将它身边的云霞染得色彩缤纷的,而且色彩变化无穷。一会儿是天使百合色的,一会又是金黄色的',一会儿半黄半紫,一会儿半灰半红,只一眨眼,就换了颜色。这些,是我童年的色彩啊。
过了一会儿,夕阳就失去了耀眼的光芒,变得柔和亲切了。它将云朵染成暗紫色后,就和我们告别了。而我,常常深深地沉醉在这夕阳西下的景色里,陷入无限的遐想中。
童年的时光渐行渐远,而老屋和小院,一直坚守在那里。青苔和杂草遮住了它们的面容,憔悴了它们的神色,它们,因为时间太久远,被称为危房,不能住人了,但它们藏着我童年的记忆,是我心中永远的怀恋。
顺着小路,一路颠簸回到老家的村子。天色渐渐变暗,已是晚上八九点钟,四周一片宁静,这里不像繁华的大城市一样,二十四小时车水马龙,到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里的人早早就进入梦乡。天空似乎有几颗星星在闪烁,乡道两旁的蟋蟀也在不停地在草丛间窃窃私语。
临近老屋,眼前原来陈旧衰败的老屋,墙壁已经刷上了白色油漆,还散发着淡淡的油漆味,看似二层楼的屋子,其实就只有一层高,房顶上铺满了整齐的黑色瓦片,黑的瓦白的墙,相互应称,显得得格外明显。屋外门沿下的灯光昏暗灯管显得有些陈旧。
临近屋子,透过门缝,里面亮着微黄的灯光,屋里远远地飘来了黄牛骨特有的浓郁的香味。我飞快往家跑,不顾车上的行李。刚进家门我就看到有一大个铁盆放置在门厅处的大方桌上,盆里面装满了大块大块的黄牛肉和牛筋,色泽棕黄散发着浓浓的卤香。我给了起身迎接我的爷爷一个大大的拥抱,随手就抓起一块大肉啃了起来。那香浓的肉汁从牙齿缝里喷了出来,就像蛋糕里的爆浆一样,充斥着我的口腔。“嘶嘶嘶”……那极有咬劲的肉,简直就是好吃到爆,这完全就是小时候的味道。爷爷给我递了张纸巾,在一旁温和地说:“慢点吃,别噎着。”而我顾不上接手,只知道嗯嗯嗯地点头。
以前它跟我可熟了,从来不对着我吠,可能是因为两年没见的缘故吧,它或许已经不记得我了。爷爷拦住了它:“不要叫,是自己人”,它这才停住。。
吃完牛肉,起身沿着屋内逛了一圈,抚摸着面前的老土灶,我不由想起小时候吃的敲糕,那上面糊上一层厚厚的红糖,香甜无比。右边满墙的涂鸦让我想起小时候和邻居姐姐打闹的欢乐,角落里掉漆的老旧的小矮凳让我想起了奶奶坐着它在家门口教我包饺子的情景,想起了那时因为调皮拿起烟花打房子的快乐。
奶奶喜欢在老屋阳台上眺望还未归巢的太阳。
那是朦胧的西边,橘黄的余晖镶嵌在每一缕的柔云之中,似乎压在了远方群山的顶上。往下一点,则是茫茫的白雾,勾勒出其后若隐若现的青山轮廓。这么一看,整幅画面就好像一只五彩斑斓的皇冠,而那赤红的“明珠”,是它的点睛之笔。
奶奶的目光是那样的柔和,眨眼中都荡漾起爱怜的眼波。我无言地品读着奶奶的目光,心尖一颤,我已经得到了答案——那定是早已做出的选择。
只愿坚定她这一方热土、一所老屋,不愿随我们一起搬离,一生为了全家而于命运长河中随波逐流的奶奶头一次展现出执拗。她那望向落日的眼中飘出了一丝追忆,同时那如呓语的呢喃,让我知晓了这栋老屋早已溯流时光,成为奶奶心中最有分量的宝藏。
世事变迁,这座老屋屹立如常,它放出过无数的鸡鸣,承受过无数的风雨,沐浴过无数的春日,还享受过无数的欢笑。砖瓦乌黑油亮,赤墙温暖人心,更有屋内齐聚的人儿,捧出一份温情。
奶奶的记忆与乞愿似乎都定格如此。即使墙顶已有密密麻麻的裂缝,无人看管的角落里灰尘仆仆,地面也是坑坑洼洼;并不很明亮的日光灯也使得家中显出暗沉阴森。即使爱人已离自己远去,即使已变得物是人非,但奶奶是不会放弃的。她还记得那时,有丈夫陪伴,和睦温馨;有子女绕膝,其乐融融;她还怀有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多么温暖的时光。也正是这样,这一座老屋,寄托了奶奶的全部。
生怕这座老屋被我们伤害了,我们这才发现奶奶时常看完落日后,还会在街道停会儿,静静站立着,向老屋投以慈祥的目光。她将这老屋的形,老屋的影印在心中,让老屋的声,老屋的味飘荡在脑中。每日的良久矗立,也在夕阳的光影下,成为了镌刻记忆的底片。或许某些时候,奶奶望着这老屋,这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寂寞冷清的老屋,再想想那物是人非,也会流露出忧伤,甚至凝望的眼中也会带着些许泪花吧。。
奶奶的倔强与执拗,何尝不让我们痛心。一方面是奶奶的生活,她一天天地将我带大,日日夜夜中都充满了奶奶无微不至的关爱。现在要我们留她于破旧的老屋,怎能忍心;另一方面是奶奶自己的意愿,她离开了老屋,是一定不会开心的,甚至无法想象将这座老屋当自己生命之全部的人如何能离开。我们进退两难,默默地承受这般的扎心。
我问:值得吗?舍半生贞守那温柔的回忆,既然那温情已失去,回忆岂不更令人心碎?那又为何不抛弃这令人痛苦的老屋呢?奶奶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一点又一点地加深自己心中之痛——为何要对自己如此地折磨。
思念的手臂扣响你破旧的木门如同扣响那被记忆虚掩着的童真之门。
你是那么的古老,墙角生长的苔藓和房梁上挂着的吊吊灰,表明你已经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时间是一个急迫的孩童,匆匆跑过,却在你的身上刻下岁月的痕迹,清清晰晰。
记得儿时在你的注视下顽皮的戏耍,又残忍地在你被岁月的清风刷扫过的墙皮上刻上孩童的符号,欢快地饶着你跑了一圈又一圈,完全是幼稚的不知疲倦。
可是,你无法留住我匆匆的脚步,我最终还是在岁月的风尘中离你而去。临行时捧一捧你脚下的黄土,再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下你的轮廓,因为我怕我离开后经不住思念你的煎熬。可每每叶落或是月圆,你便和亲人一同成为我心中的恋结。
游子的梦是没有根的。在穿梭与一间间水泥板房的时候,我唯一的就是思念,思念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树,还有故乡的你。又一年秋来到,落下的叶子统一着了枯黄,那正是老屋的颜色,因为在岁月之风的吹拂下你始终没有退色。
终于,我踏着落叶归来了。
近了,近了,我已经看见你身旁的那棵老树了,它正摇摆着失去叶子的枝干迎接我的到来。接着就看到了你,还是被我画在纸上并印在脑海里的模样,正如一个老妪在遥望着远方,曾经送走匆匆游子的背影,现在又遥看着他的归来。踏着落叶,我终于摸到了你的皮肤,还是那么的结实,并且留有我儿时刻下的痕迹,经过了一年又一年,那些刻痕依旧清晰可见,仿佛一直在等待着我的回来。
推开沉重的木门,踏着地上风干的苔藓,再次再次看见你时候却只有四壁皆空,所有的人都已经搬入一砖到顶的新房,可谁也舍不得将你拆弃,因为你记录着我们的欢乐,也记录着我们的悲伤。那土炕,那木窗,那依旧挂在房梁的吊吊灰,无不勾起我伸进记忆之井的绳索,提起一桶又一桶感怀的蜜露。
岁月可以掩盖很多东西,却永远无法伸出一只手,为你揩去记忆的泪水,但经历沧桑的你,依旧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站在老屋外,它旁边的建筑高而华丽,这老屋如鸡立鹤群一般,没人会去关注它。可我却能准确无误找到它。老屋啊,是你在呼唤我吗?它不答。双眸有些失神,老屋在眼前晃了几晃,似隐似现的字,可字迹却被岁月销磨得难以辨认,也许这就是父辈们才会淡忘了这间老屋吧。(中国作文网)。
我徒步走进老屋,地面凹凸不平,院子里的老树陪老屋很多年了,树上的鸟巢风吹欲倒,而且少了许多生气,就和这老屋一样。里面的房子,蜡黄而残破的墙面是风的杰作,灶台是烟的'画板,屋顶是阳光的通道,连烟囱也被时间雕琢了,看来,老屋的确老了。
我不知自己为何会来这里,以现代人的思想,我怕亵渎了老屋的古朴,也怕老屋玷污了我的安逸本性。
地上那些散乱的砖,我轻抚,尘灰不舍,沾上指尖,算是个问候,亲切又陌生,想必长辈们就是靠这些砖头修补老屋吧,可现在已经没有必要了,它“老”了。
我站起身沿这墙壁摸索,进到老屋最内的那间房间,整间屋子没有太多光线,暗暗的一片,偶是瓦出有它来访罢了,荒废,地面为绿草提供生存的机会,不惧自己肤破体裂,墙角淌入几股死水,连旁边的小草也没贪惜它,见死水,我就觉得老屋还不算可悲,至少有东西和它一样。再绕老屋走几圈,我没有什么浓浓的感情流露,只觉淡淡的温馨化为几缕缈烟。
那间房间,缈烟随我离开是消失了,我还记得这里有曾祖父的笑脸,也许它想告诉我这是我的追忆所吧,可又好像不是。
我不知道它想告诉我什么?或许我也不稀罕知道吧,我……也许岁月早晚也会把我从这个世界抹灭,即使知道也只是瞬间吧,我愚钝,还是让我的后代来寻访它想说的话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56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