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初二数学教案一次函数大全(21篇)

初二数学教案一次函数大全(21篇)



教案要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资料和实验器材等。以下是一些初二教案的案例,供教师们参考,为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数学教案-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和代数式以及方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仍然是函数,同时,等号的两边又都是代数式。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代数式有很大区别。首先,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都只能存在两个变量,而代数式可以是多个变量;其次,一次函数中的变量指数只能是1,而代数式中变量指数还可以是1以外的数。另外,一次函数解析式也可以理解为二元一次方程。

数学教案-一次函数

2、把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

3、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

4、将求得的待定系数的值代回所设的函数解析式,从而得到所求函数解析式。

例、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点(1,-2).

(1)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此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

分析:一般一次函数有两个待定字母k、b.要求解析式,只须将两个独立条件代入,再解方程组即可.凡涉及求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时,一般方法是将两个函数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就求出了交点坐标.

解:(1)设函数解析式为y=kx+b.

(2)当y=0时x=3,当x=0时y=-3。可得直线与x轴交点(3,0)、与y轴交点(0,-3)。

评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求直线的交点均与解方程(组)有关,因此必须重视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

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图4-1及相关问题,并由学生讨论完成题目.

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大量存在.函数就是研究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函数的相关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师:层数n和物体总数y之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给定层数,就能求出物体总数.

(2)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2题.

师:在关系式t=t+273中,两个变量中若知道其中一个,是否可以确定另外一个?

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时的函数值.

理解函数概念时应注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

(2)这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变量x取一个确定的值时,变量y的值就随之确定.

(3)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它对应,如在关系式y2=x(x0)中,当x=9时,y对应的值为3或-3,不唯一,则y不是x的函数.

师:上述问题中,自变量能取哪些值?

指出要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y=。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课本p119练习、

由学生自我本节课的表现、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

练习:

一次函数的应用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

(2)试求降价前y与x之间的关系。

(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

二、问题解决。

l1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l2反映了该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根据图意填空: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能够正确解方程(组),初步掌握了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了函数的初步思想,对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也有所接触。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准确画出一次函数图象,能够认识和接受函数解析式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互相转换.在过去已有经验基础上能够加深对“数”和“形”间的相互转化的认识,有小组合作学习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综合应用.通过探索“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一次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不同数学知识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四、教法学法。

1.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建立“方程与函数图像”的模型;第三环节典型例题,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初二数学教案《一次函数》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以及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问题情境引入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研究,首先通过直观猜测判定的方法,再次通过几何证明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4.总结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互转化,学会基本的添辅助线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经历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通过探索式证明法开拓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1.灵活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合理添加辅助线;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合理转化。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模板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的符号法则去化简代数式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等活动得出去括号的符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2、通过例题讲解,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班级:初一四班nn。

1、数学知识:

2、数学思想方法:布置作业:板书设计nn教学反思nn。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在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一次函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教案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内容解析。

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是初中函数学习的重要内容,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也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函数,要通过对正比例函数内容的学习,为后续类比学习一般一次函数打好基础,了解研究函数的基本套路和方法,积累研究一般一次函数乃至其他各种函数的基本经验.

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学习,既要借助具体的函数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即实际问题的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这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是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核心;也要加强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即根据实际问题构建的函数模型中,函数和自变量每一对对应值的比值是一定的,等于比例系数,反映在函数解析式上,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积的形式,这是正比例函数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写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观察比较概括出这些函数关系式具有的共同特征,根据共同特征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模型,归纳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再用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对具体函数进行辨析,对实际事例进行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经历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建模思想.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知道自变量和对应函数成正比例的特征,能概括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变量间的正比例函数关系式,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模型,体会函数建模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正比例函数是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初等函数,由于函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函数基本概念理解未必深刻,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过程中,需进一步强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即实际问题的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这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关键是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要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写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函数具有的共同特征,即函数与自变量的每一对对应值的比值一定,都等于自变量前的常数,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积的形式,再根据共同特征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模型,归纳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归纳过程学生有一定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归纳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引言。

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函数的最基础的知识,知道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象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重点研究一种最基本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本节课先研究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

问题12011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km.设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km/h.考虑以下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是典型的行程问题,数量关系是学生熟悉的“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模型的能力,初步体会函数建模思想.

设计意图:由于自变量t是列车运行时间,作为实际问题,自变量的取值是受限制的,应对其取值范围作出说明.

对问题(2)的分析解答过程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追问1这个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试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量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体会函数关系蕴涵在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对理由的说明学生可能有障碍,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函数概念的学习过程,用函数的概念来回答:问题中的两个变量,当其中的变量t变化时,另一个变量y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于变量t的每一个?定的值,另一个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追问2请你写出y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分析解析式在结构上是什么形式?

追问3对于自变量t和函数y的每一对对应值,y与t的比值,

八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教案

本节内容共安排2个课时完成。该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综合应用。通过探索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要注意的是由两条直线求交点,其交点的横纵坐标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要得到准确的结果,应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确立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即方程,再联立方程应用代数方法求解,其结果才是准确的.

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学习本节知识困难不大,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和形间的相互转化,从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问题可以通过形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3)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2) 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 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2.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3.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1.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建立方程与函数图像的模型;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

内容: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 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 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如下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方程x+y=5和一次函数y= 相互转化,启发引导学生总结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

效果:以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前面研究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相应的一个一次函数的关系,现在来研究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和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顺其自然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内容: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 和y=2x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1) 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 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意图: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两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打下基础.

效果:由学生自主学习,十分自然地建立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形来处理,反之形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数来处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 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 如图,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是 .

意图:设计例1进一步揭示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形来处理,但所求解为近似解.通过例2,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由形来处理的困难性,由此自然想到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把形的问题转化成数来处理.这两例充分展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下一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

内容:1.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的交点为 ,则 .

2.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 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 的面积为( ).

(a)4 (b)5 (c)6 (d)7

3.求两条直线 与 和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意图:4个练习,意在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效果:加深了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就是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转化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 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3种: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 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意图:旨在使本节课的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习题7.7

附: 板书设计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以及应用代数方法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楚图像解法的局限性,这是由于画图的不准确性,所求的解往往是近似解.因此为了准确地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常常把它转化为代数问题来处理,如例2及反馈练习中的4个问题.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

1.有一个两位数,个位数比十位数大5,如果把这两个数的位置对换,那么所得的新数与原数的和是143.求这个两位数.

3.甲、乙两人练习跑步,如果甲让乙先跑10米,甲跑5秒就追上乙;如果甲让乙先跑2秒,那么甲跑4秒就追上乙.若设甲、乙两人每秒分别跑x、y米,列出的方程组为.

7.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后相距3千米,再经过2小时,甲到b地所剩路程是乙到a地所剩路程的2倍,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物投影。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1] [2] [3]。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复习训练题

一,填空题:

1。为鼓励节约用水,某市规定:每月每户用水不超过10立方米,按每立方米1。5元收取水费若每月每户用水超过10立方米,则超过部分每立方米另加收0。5元。设每月每户的用水量为(立方米),应缴水费为(元),试写出当用水量超过10立方米时,水费(元)与(立方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户某月交水费25元,则该用户当月用水__________立方米。

2。某市市内电话费(元)与通话时间。

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

所示,则通话7分钟需付电话费元。

3,直线可以由直线向平移个单位得到。

二,选择题。

1。汽车开始行驶时,油箱内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5升,则油箱内的余油量q(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应是()。

(a)(b)(c)(d)。

2。如图,oa,ba分别表示甲,乙两名学生运动的一次函数图象,图中s和t分别。

表示运动路程和时间,根据图象判断快者的速度比慢者的速度每秒快()。

a,2。5米b,2米c,1。5米d,1米。

3。(四川省)汽车由重庆驶往相距400千米的成都,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时,那么汽车距成都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应为()。

abcd。

a。1个b。2个c。3个d。4个。

5两个一次函数和图象的交点坐标是()。

(a)(2,3)(b)(2―3)(c)(―2,3)(d)(―2,―3)。

三解答题;。

1,已知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一次函数的图像交于点p(3,―6)。

(1)求,的值;(2)如果一次函数与轴交于点a,求a点的坐标。

2,先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并求出这两条直线与横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

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正比例平行,且通过点m(0,4)。

若点(―8,m)和(n,5)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试求m,n的值。

求,的解析式。

求点a,b,c,d的坐标。

初二数学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设计

3、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1、做图像时要标准、精确,近似值才接近。

先自学课本,用心思考自主学习部分,努力独立完成,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未明白的内容。课上展示,针对自己不明白问题多听多问。

自主学习部分:

问题1.(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组?写出其中的几组解。

(3)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们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5)由以上的探究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2.

(3)由以上探究过程,我们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除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还可以用法解方程组;我们还发现可以利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合作探究:

1、用做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直线y=4-2x与直线y=2x-12交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也能整体系统地审清题意,能从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中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也基本能够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二、教学任务分析:

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学任务:

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

3、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祖国文明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读懂古算题;。

2、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典型例题;第三环节:闯关练习;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感悟和收获;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1:例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提问:

(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什么?\'下有九十四足\'呢?

(2)你能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吗?

写出解题过程,让学生讨论对不对,有没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最后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用多媒体课件,给出正确的答案.)。

一次函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教案

11.如图,图中的曲线表示小华星期天骑自行车外出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小华八点离开家,十四点回到家,根据这个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几点?离家多远?

(2)何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多长时间?

(3)小华在往返全程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平均速度最快?最快速度是多少?

(4)小华何时离家21千米?(写出计算过程)。

初二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在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绞尽脑汁的去想解题方法,仍旧解不出来,参照答案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某某定理理解的不到位,某某公式记得不全面。

将笔记上的重点知识标记出,进行一下系统的记忆之后,可以对一个的找一些专题进行一下系统的训练,最好多找一些综合题,因为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更能够发现自己的薄弱项。从而进行强化,让自己无懈可击。

同学们可以跟自己的同桌或者同学进行合作,互相出题为难对方,一个会出题的人必定会解题,如果题出的非常严谨,证明你已经升华了。

锻炼出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自己对知识、对考试的不同认识,让自己站在出题老师的角度上去思考一道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视野会更加的开阔。

三元一次方程组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

1、学习什么是三元一次方程和三元一次方程组.(2)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消元方法、消元对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解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比较等活动去发现一些规律,体会一些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经过本课教学进一步熟悉解方程组时“消元”的基本思想和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等重要方法.

教学难点:

针对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最好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引入新课。

甲、乙、丙三数的和是26,甲数比乙数大1,甲数的两倍与丙数的和比乙数大18,求这三个数.

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四个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预备知识,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础课,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其他学科(如: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体会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作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相关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重点。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通过学案与课件,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乐趣。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情景问答法、讨论法、活动竞赛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完成本节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拓自己的创造思维。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也符合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nba篮球联赛情景再现,利用世界男篮亚裔球星林书豪激励学生相信自已能够创造奇迹的励志教育,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调动学生顺利引入新课。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学,不纠缠于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类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由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经很了解,我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学,强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通过学案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以题组形式分层渐进式训练,让学生明晰概念,巩固概念,强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循序上升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生动活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脑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当堂检测,强化概念。

通过课堂随机选题的形式答题,通过合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营造宽松、民主、竞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结,回归概念。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已去学数学”。只有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建立对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本节课,我致力于让学生自已去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但教无止境,课堂仍然留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加强对课堂的研究:一是加强对学法研究、学情研究,让教学方式与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实际;二是重视学生课堂的学习感受,营造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三是提高教学机智、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北师大版数学初二教案

过程与方法。

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初步体现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从而“变陌生为熟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小组合作探讨学习,使学生领会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5525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