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的撰写需要经常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水平。这些发言稿范文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和主题,适用于不同的演讲场合和目的。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党的十九大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x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维护国家统一和x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x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主席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有大量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通过深入研究,生动地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造就一直群众信任、政治过硬、明辨大是大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日俱增。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民族团结教育蔚然成风。说到民族团结,我的眼前忽然闪现《冰山上来客》那熟悉的电影画面,那悠扬的旋律“花儿为什么这样会红……”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因为在我们身边也住着一群,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民。他们的孩子和我同上一所小学,一个班级。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有一天,我曾高兴的对爸爸说:“我们班新转来两位哈萨克族姐妹。”也许语言不通,刚开始她们对同学们的关心显得很冷漠。独坐静想,她们需要的仅仅是尊重。不胜其烦的打扰让谁也会不高兴的。我试着用一颗理解的心去对待她们,真的获得意外惊喜:原来她们是那样的热情善良。不会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灿烂的笑容花儿般绽放。有一次,姐姐指着墙上的画问我:“张虎是谁?”我说就是我呀!她用本民族的文字把我的名字写在纸上。我珍藏着,虽然现在还无法读懂,但是相信有一天我能。
同学们,打消你的疑虑吧,现在就行动起来。走进这些少数民族同学的心中!将心比心,你会觉得天更蓝,地更宽。我们的未来更令人憧憬。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让民族之花盛开,让花儿更红。至情无言,大爱无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请付诸行动吧。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管理国家,九卿之中的“典客”就是专门掌管民族事务的职位。历朝历代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因为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寡,一律平等,这些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的确,各民族只有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发展,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才能共创民族辉煌,共圆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今在全面小康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党中央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去认识。
身为教师,身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给广大师生上好思政课,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积极贡献力量。
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的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55个民族人口流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从我国东北乌苏里江流域到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海南岛的椰树林到内蒙古的大草原,都是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这些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相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为了促进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富裕,国家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与东和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计划。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的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展开,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和谐发展。
。
 演讲是指与会人员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汇报思想工作而事先准备的演讲。这是演讲的重要准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从学前班到现在,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闫晓丹和姑丽皮亚。她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现在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闫晓丹是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孩子,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丽的大自然,更深深的爱着伟大的祖国,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位少先队员,她相信停带的思想是死水,单调的生活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放纵,无梦的人生堕落。所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她总是努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积极的思考,她要以她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来诠释她的大学梦。
姑丽皮亚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个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她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她不曾屈服过。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热爱身边的一切。她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她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她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起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她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姑丽皮亚有不懂的问题时,闫晓丹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知道她理解、学会为止,使姑丽皮亚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姑丽皮亚常常在闫晓丹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她最大的帮助,在她每次的比赛上姑丽皮亚会主动编排舞蹈,陪她一起排练,使闫晓丹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她们总以姐妹相称。当她们只身来到店里时,店里的叔叔阿姨总会问:“你的姐姐/妹妹呢?”但她们总会平淡的回答:“她没有陪我一起来。”由于每次都这样回答,至使那些店里的叔叔阿姨都以为她们真的是一对亲姐妹。
在闫晓丹烦恼时,姑丽皮亚总会为她排忧解难,逗她开心。当姑丽皮亚犹豫不决时,闫晓丹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判断。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她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如此她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团结的重要,让他们明白了团结是建设祖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只有全国人民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这些道理是闫晓丹和姑丽皮亚让同学们懂得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己生产。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不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己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说起民族团结,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我对它的感受异常深刻。可以说,在我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
民族团结在我们祖国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由于他们汉语基础较差,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
在学习中,经常遇见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或者不理解题目的要求,在作业中常常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汉族同学来帮忙了。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解答,让少数民族同学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使这些少数民族同学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啊,少数民族真是离不开汉族。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不妨让我们学校的少数民族朋友们来教教你吧:像冬不拉、民族舞等很多种民族乐器和舞蹈,每一种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那可真美啊,我们真象一个大家庭啊!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只有我们心心相连、手手相牵,五十六个民族才会融为一个直正的大家庭,如果我们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民族团结教育蔚然成风。说到民族团结,我的眼前忽然闪现《冰山上来客》那熟悉的电影画面,那悠扬的旋律“花儿为什么这样会红……”在脑海里一遍遍回放。因为在我们身边也住着一群,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教民。他们的孩子和我同上一所小学,一个班级。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有一天,我曾高兴的对爸爸说:“我们班新转来两位哈萨克族姐妹。”也许语言不通,刚开始她们对同学们的关心显得很冷漠。独坐静想,她们需要的仅仅是尊重。不胜其烦的打扰让谁也会不高兴的。我试着用一颗理解的心去对待她们,真的获得意外惊喜:原来她们是那样的热情善良。不会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灿烂的笑容花儿般绽放。有一次,姐姐指着墙上的画问我:“张虎是谁?”我说就是我呀!她用本民族的文字把我的名字写在纸上。我珍藏着,虽然现在还无法读懂,但是相信有一天我能。
同学们,打消你的疑虑吧,现在就行动起来。走进这些少数民族同学的心中!将心比心,你会觉得天更蓝,地更宽。我们的未来更令人憧憬。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让民族之花盛开,让花儿更红。至情无言,大爱无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定,请付诸行动吧。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立足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战略,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使周边少数民族敬慕依附大唐,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以中央开明民族政策而对四夷产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两者有机结合则远人自服。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1990年解体。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认为:"专制"是俄罗斯完整、巩固、强大和尊严的基础。没有它,俄国就不能存在。俄罗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领土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只能"统一"进来,不能分离出去。"民族"只是指大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民族是优秀民族,只有它才能在国家中享有统治的权利。"异民族"是"历史废物",注定成为统治的对象。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内蒙古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就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2月,著名的“百灵庙暴动”打响了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第一枪。
1945年9月,乌兰夫同志“单刀赴会”前往温都尔庙,说服了成立“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的补英**等人,阻止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统一。
1946年4月3日,东西部蒙古族革命组织在承德共同召开“四三”会议。会议协商撤销“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各方同意放弃“独立”的目标,在中共领导下实行民族自治,实现东西蒙的统一。
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也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课件的几张图片所展示的就是:“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场景,这些都是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的生动写照。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国外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边疆地区的跨界民族,以宗教自由为掩护,以民族问题为借口,加大了颜色革命的力度。比如西藏问题、新疆问题、香港台湾问题都是有外国势力的参与,目的就是像通过颜色革命分裂我国,遏制我国发展。
“三股势力”也有所抬头,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所谓“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煽动民族仇恨,制造宗教狂热,鼓吹对“异教徒”进行“圣战”,大搞暴力恐怖活动,挑起暴乱骚乱,制造社会恐慌,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企图在乱中实现分裂国家的目的。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搞恐怖活动,制造社会动乱和民族仇恨,以消解日益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的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因此要在确保国家政令和法令实施的基础上,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既要保障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总之,在自治地方要营造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为我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典范。从茫茫草原出发,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制度设计,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与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信心与定力。
(二)着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的根本体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倾斜帮扶,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解决的是物质力量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多处于边疆地区,区域发展相对落后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集中于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因为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水平较低,科技教育文化水平也都比较落后,这些因素都严重限制着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区域差距进一步加大。那么如果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就容易加深社会发展的地域分化,不利于团结,就必然会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为了加快边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差距,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对口支援”等,可以说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迎来了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但因为我们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起点低、基础差,发展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这就给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挑战。
(三)着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四)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五)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保障民族团结和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五个着眼点分别是坚持“一条道路”、坚持“两个共同”、坚持“三个离不开”、坚持“五个认同”、坚持“五个维护”
第一个坚持是坚持“一条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前总理:尼古拉雷日科夫2007年说过“我们当时应该走中国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另一股势力占了上风。我羡慕中国人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现在世界上没有人怀疑中国取得的成就。”这段话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第二个坚持是坚持“两个共同”。指的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办发2018年65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三个坚持是坚持“三个离不开”。指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我国一以贯之的一项民族政策。
第四个坚持是坚持“五个认同”。指的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的。
在课件中有一张表格,这是中国青年报社曾经做过一项关于民族自豪感的调查,在调查中,各年龄段的参与者都给出了接近满分的成绩,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第五个坚持是坚持“五个维护”。指的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五个维护”既是党中央对以往处理少数民族地区涉及民族问题的经验总结,又是今后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问题的指导原则。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具体而言,从由何而来来看,中华民族是历史共同体;从缘何自觉来看,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从国际互动来看,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从发展需求来看,中华民族是建设共同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费孝通先生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所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依赖于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才能谈得上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如期实现,而且是全区域、全体国民的小康。“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让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有精神,与世界上其他共同体比较,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历史特征的共同体。
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辉煌历史。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使其区别于19世纪以来出现的西方各类共同体。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东亚这一块大陆和西欧相比,在这方面大不相同。西欧至今统一的局面还没有形成,甚至所谓‘共同体’也不牢固,而我国统一的主流是没有断过的。”费孝通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克1932年访问中国时的印象中得到佐证。当时,帕克被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深深打动,他说,“中国就是这一种有机体。在它悠久的历史中,逐渐生长,并在地域上逐渐扩张。”在帕克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完成了的文明,它的文化、习俗、制度相互搭配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帕克这一印象也得到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证明:“秦汉时代,一个庞大的共同体网络终于形成。这一‘天下’格局,以其开放性不断吸收与消化外来的影响。”这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典型特征之一。
中华民族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勾画了“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吹响了各民族一起迈向伟大复兴新征程的进军号。中华民族既统一于文化,也统一于共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将逐步在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共同体。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标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必将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用五个“集中体现”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
伟大抗疫精神是战疫取得重要成绩的决定因素,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特殊时刻,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以国家和人民的名义向那些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功勋模范致敬,给予他们国家最高荣誉和褒奖,宣扬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奋力拼搏作出的丰功伟绩。一是为铭记,铭记这临危受命的国士担当,闻令而动,无畏逆行,下沉一线,挺身而出,拯救祖国人民于水火;铭记这艰苦卓绝的突出贡献,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社会迸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切都来之不易;铭记这舍我其谁的巨大努力,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以共产党人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安全指数”。二是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锻造当代民族之魂,把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传承好、发扬好,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当践行,要把这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战疫英雄楷模树起一座座崭新的精神丰碑,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他们赋予了伟大抗疫精神以时代内涵,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中华民族仍然行进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上,需要我们继续以伟大抗疫精神为指引,坚定实现我们这一代中华儿女的时代使命,朝着共同的目标拼搏、奋斗、努力!
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深刻领悟伟大抗疫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时代意义。铭记生命至上背后彰显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扎实解决群众难事,为群众办好事。体会举国同心历程中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力量,在新时代实践中进一步弘扬和践行伟大团结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为民族复兴凝聚共识。锤炼舍生忘死以奉献护卫安康、以生命践行使命的顽强意志,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把尊重科学这一实践品格融进踏实工作、爱岗敬业全过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抓落实。将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地缘基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兄弟关系的传承自然也始终蕴含着携手并肩共同捍卫祖国稳固统一的坚强力量。这是因为凝聚着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民族在任何时期都明白“有国才有家”,祖国统一才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凝聚一心方才可以胸怀国家,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仅有经济的腾飞是远远不够的,其必须具有在经济环境保证的情况下,伴随精神上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条件产生的凝聚作用,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其内在属性就是精神上的集大成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这一特性是秉承着先祖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个被这片土地烙下深深烙印的中国人民血液中的优良品格和光荣传统,是先祖给予我们最大的精神精髓,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动力,更是鼓舞人民守护这片土地及精神家园的行动力。随着文明之火五千年来在这一方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燃烧,历经苦难磨砺而愈发坚定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个过程是由自远古时代而起的依靠地域不断勤劳创作而逐步征服自然达成宜居环境,从而依托地缘特征发展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环境及习俗,这个过程中民族意识开始产生。随着时间推移生存能力发展,一次次突破地域限制的飞跃,形成了跨地域的交往交流。在长达几千年的交往与交流中,习俗、文化等相互磨合迸发出了极多具有创造力的飞跃与繁荣,各民族间的长期共存与共同进步一直是发展的主旋律。
历史归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国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就处于一个由于广袤地域导致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混居形式共生发展的状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人作为这样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时间考验而不朽,并不仅仅是依靠坚韧卓绝的智慧及忍受苦难的决心,更多还是依靠溶于骨血中对各民族间的包容与团结。伴随历史上一次次朝代的更迭,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才成就了一次次文化的繁荣与突破,才能在战与火的淬炼下形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隐忍而不失风骨的独特存在,并让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一次又一次力证了中华民族长存于历史之林的必然性,其底气来源于这历史长河中一步步溶于骨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以历史的延续性,承托了相同语言、地缘、文化及心理状态等要素,并以此来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框架,纵深层面依托悠久历史所拥有的意识视野,从民族到国家到全世界的共同体格局的展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努力改善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内蒙古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0多年来,内蒙古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载体构建、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深层的民族文化精髓。
政治引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在近现代历史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反抗压迫与奴役、寻求民族解放的步伐从未停止过。直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才摆脱束缚,真正沐浴了自由平等的阳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内蒙古地区就已经有了少数民族中最早的党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奋起抗击,一大批蒙古族青年奔赴延安,成长为党的各级军政干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摆脱束缚和压迫,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策略与政策,就没有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也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民族平等、团结、自治、发展为核心内容的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主要内容的民族工作的原则、方法。从党的民族政策可以看出,我们党所着眼的大格局是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探索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强烈认同、高度信任和衷心拥护。
道路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进而为实现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我国当前坚定奉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代代先驱在不断结合我国特色,依据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先进原理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而成的,在现今世界格局环境下最适合当下及以后我国发展道路的制度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对我国所走的政治道路的笃定。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如一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适时性,坚定不移地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各民族成员紧密联结,激发并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时刻保持创新活力,激发其蕴藏于精神中的内涵理解、情感共鸣、价值导向等作用机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练发展更加生生不息。其中,内涵理解是情感共鸣与价值导向之间不可缺少的润滑连接剂,情感共鸣是内涵理解的外显与价值导向产生作用的承接载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紧密凝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力粘剂,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这就是共同体意识,它对我们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非常重要。
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中,各位专家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对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精辟的讲解和阐释,通过学习,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院以主题团日活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坚持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学生。而辅导员,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要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把这“四个重在”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立足实际,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范文“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通过专家讲授、领学自学、交流研讨等形式,本着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的原则,我更加深刻地领会和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并为今后工作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我们要通过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夯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我们要把专题培训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实际成效,在理论武装上有新收获、在政治能力和党性修养上有新提升;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扎实做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4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