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零散的经验和感悟整理起来,形成系统性的思考。以下是一些写得很细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总结:
王宁小朋友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平时很喜欢帮助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在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但是没当她遇到困难时,总是用大叫或哭闹来引起大人的注意来帮助她解决。针对这些,开学初我们制定了周详的计划,一学期下来,王宁小朋友遇事就大叫哭闹的不良行为有了明显的减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渐渐增强了。现在总结如下:
1、冷处理。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学习中,难免会和其他幼儿发生小矛盾。每当她大叫或哭闹时,我们都洋装没听见,旁观她会怎样处理。刚开始时她会歇斯底里地闹上好一会儿,但见没人理她,慢慢也就停止了。我们见她冷静地差不多了,才走过去,心平气和地轻声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你自己能处理吗?并鼓励她一定能行。通过反复的纠正,王宁小朋友逐渐地每次遇矛盾哭闹行为在时间上减少了,开始试探寻求别的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因为她知道老师是不会来帮助处理的,只有靠自己解决!
2、鼓励表扬为主,时常提醒。
幼儿期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为了强化王宁小朋友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我们和她达成协议:每次只要她自己解决困难就可以来告诉我们,我们会奖励她一颗五角星,到学期结束五颗五角星可以换一朵大红花。她欣然同意了,并在平时,我们会在她遇到矛盾时提醒鼓励她自己解决。到学期结束时她竟拿到了六朵大红花。
3、家园合作,共同纠正。
为了更好的纠正王宁小朋友的问题。我们跟王宁父母进行了一次次沟通:了解到王宁在家时一般遇事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帮助解决了。因此,我们与父母商讨出了一套方法:以后王宁在家遇到困难时大家不再一味帮助,而且让她自己一冷静思考,想出一种解决办法后告诉大人再继续做事。经过一次次父母的暗示提醒与讲道理分析,王宁小朋友在家的表现也好多了。
总之,经过一学期老师、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王宁小朋友遇事就哭闹的不良行为有了明显矫正,而且还会帮助别的小朋友解决困难呢!同时,她也更受其他小朋友喜欢了。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常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案例描述与分析:
改进策略一:遵循作息时间,培养幼儿时间观念。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现经过了一个寒假的孩子们由于假期生活的宽松,变得有些懒散和拖沓。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假期的生活作息中调整过来,变得爱睡懒觉。孩子的来园时间从7:30到9:30,参差不齐,这缭乱了幼儿的正常作息时间,也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更不利于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如何鼓励孩子早起来园,积极参加晨间活动成为教师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很多教师会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手段和措施,如通过早上按时来园的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吸引孩子都能早起来园。但是这种靠精神激励的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长久的效果。没过多久孩子们还是遵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早到幼儿园的还是那批孩子们,而“小懒猫们”还是姗姗来迟,促使活动达不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我们的新思路:
要改变“小懒猫们”的生活作息,仅仅凭借教师权威的发号施令,或是外界的简单激励都不够,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做法是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从内心体验到时间观念,知道要遵循幼儿园作息时间表。通过开展的教学活动《我有一个小闹钟》,让孩子学会看懂时间,并将时间与图片配对。如:早上8点入园,8点10分晨间活动,9点做操等,让孩子渐渐了解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活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前一阶段是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待幼儿都能遵守作息时间表了以后,后一阶段我们与小学老师取得联系,让孩子通过调查,询问等手段,向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预先知道小学的作息时间表。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孩子对小学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了充分的心里准备,还在调查、询问中增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案例分析: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的意义理解和时间的长短的体验教少,“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和家中备一个小闹钟,让孩子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在家时,家长也可以发挥小闹钟的叫醒功能,及结合小学的生活和孩子一起制定在家的作息时间表,适当调整孩子学习、休息、游玩的时间。家长要引导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整理衣物、学习用品,每天早上独立洗漱、穿戴、吃早餐,培养孩子按时早起的习惯,让孩子从容面对每天上学的第一个困难,通过《我有一个小闹钟》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增强了时间观念,还让孩子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满足幼儿需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如:时间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贴近生活,我们并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如讲个《龟兔赛跑》之类的故事来教导孩子好好珍惜时间,而是将关注点深入到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去,从孩子身边问题情境入手,“早上起不来,睡懒觉、吃饭拖拉”等等,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引发幼儿的意义学习,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
改进策略二:遵循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幼儿园里,家长培养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停留在自己吃饭、穿衣、叠被、洗手绢上。从小幼衔接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上小学,要自己上学、鞋带松了自己系,下雨要自己用、收雨具,自己削铅笔,自己收拾书包,天热了自己知道脱衣服,可见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需要加强。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我们通过看图讲述等活动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在谈话中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学会做一些事情,如:整理书包,收拾玩具等。家长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让孩子对那些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有自己的想法、态度、主张,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被动的接受任务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孩子形成言行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往往会让教学模式犹如“纸上谈兵”,没有落到孩子行为的实处。
我们的新思路:
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的辩论,孩子们各抒己见,让我相信孩子们是在问题的交织中成长和提升的。在活动中,孩子议论的场面是热烈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争论中,达成共识,接受了同伴的观点,最后形成与入小学相关的认知经验。针对问题一,有些孩子并不完全理解这种变化,有些孩子认为,小学不是有课间休息的吗?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把玩具拿出来玩,并不影响上课啊!通过辩论使孩子共同关注这个问题,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上小学后可以带一些体育玩具,但是不能带其它玩具,并愿意在未来的小学生活中遵守这一规则。针对问题二孩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上小学后,放学回家稍休息后,应尽快完成作业,不能只顾着玩,将作业留到很迟才完成。通过问题三,孩子更明确地了解了幼儿园的生活较为自由、松散,小学较为严格,有规律。孩子也都表示上学后上课尽量不要随意喝水,或去小便,这样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上课,应在课间十分钟做好这些课前准备工作。
除此之外“利用幼儿的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看功课表,并尝试整理书包”是为孩子入学之所急。在孩子们参观了小学之后,孩子们对功课表上写着什么、书包里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等问题产生了兴趣。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并生成了《整理小书包》这一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讨论“小学生每天要带什么书?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关键性问题的提出,引出功课表,接着让幼儿学看功课表,最后学习按课程表整理书包。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让孩子学会整理书包的方法,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了物品的分类,和整理幼儿园教室里的玩具、图书的方法,平时我们看到教室里凌乱的物品时便会及时提醒孩子去整理。这样有利于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和责任感,加快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改进策略三:遵循生活习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主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而且要学习虽不感兴趣,但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和游戏比较起来,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不够自觉,导致孩子们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学习。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了在家长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孩子吃力,大人更吃力。所以我们应该在幼儿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提高幼儿学习的自觉性。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为了让孩子入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教师会将幼儿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节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的老师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我们的新思路: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中着手。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才可以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学会认真倾听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表演,使幼儿得了更多锻练语言的机会。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言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机会。时常布置一些口头作业给孩子,如:要求孩子第二天带植物角的东西,并鼓励表扬及时完成作业的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回家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我有时会布置孩子完成一副美术作品,要求孩子一回家先画画,等画好了再出去玩。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及时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
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将孩子的学习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环节中,并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和培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和监督,逐步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反思:
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时代的发展,富于了教师全新的角色,教师已不仅仅是传统教育中课程的实施者而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方面有以下的思考:
一、内容的选择——满足需要、贴近生活。
“幼小衔接”内容的选择其关键就在于要处理好幼儿发展需要和兴趣经验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时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同时能敏感的判断教育内容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在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在尊重幼儿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的基础上,优选出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的一生发展具有长远、持久的积极影响的课程内容。。
二、活动的设计——吸引幼儿、富于挑战。
“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适宜性需要教师强调脉络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去理解幼儿,关注幼儿的身心特点,努力去了解什么是孩子感兴趣的,乐于尝试的。真正使课程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中介。如:活动《整理小书包》在孩子们参观了小学之后,孩子们对功课表上写着什么、书包里该放些什么、每天怎样整理书包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根据时间的适宜性开展了本次活动,让活动深深吸引着幼儿,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和责任感,加快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幼小衔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长期的任务,需要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共同来完成。在教育观念上能形成共识,在教育行为上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对儿童实施良好地小幼衔接教育,只有当我们能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个别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话的精神,才能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最近,我班区角“超市购物区”热闹极了,孩子特别喜欢上超市购物,小朋友购物付款时,小明不小细心撕破了阳阳一张壹佰元的纸币,阳阳汪汪地大声地哭喊起来:“恩,恩,我的钱,我的钱被撕破了。”顿时,小朋友纷纷都拥挤而来,要瞧个究竟,教室里小朋友议论纷纷起来,你一句,我一问。小明说:“这张壹佰元是纸做的哦!”阳阳说:“纸也可以做钱呀?”“太好了,我也回家要做很多很多的钱,可以买好多玩具啦!”章强笑着说道。孩子们也被撕破的纸币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就回到孩子们旁边对他们说:“你们想知道纸是怎么变成钱的吗?”有的孩子甚至到别的区角去找和纸一样材料的东西,表现出对纸的强烈好奇心。王小朋说:“纸可以做成钱(纸币),纸的用处可真大。”棒棒说:“那纸还能做什么呢?”等等问题。
看到幼儿对纸如此的兴趣,因此,我及时地捕捉到幼儿对纸的这个兴趣点,我准备围绕着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有关纸的问题,与幼儿一起,并且发动家长搜集有关纸的各种资料,于是,一个纸的探索型的主题活动就在小朋友的疑惑中产生了。看到孩子们对“纸”这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番的争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在幼儿对纸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若让孩子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加深幼儿认识对纸的理性分析是极其有价值、有意义的。我认为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实际参与“纸”的探索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也是符合新《纲要》有关科学领域的要求。于是一个《纸的妙用》主题活动就在小朋友们质疑中产生了。
一、纸的由来。
主题确立以后,幼儿开始了探索关于纸所有纸的活动。由于此次活动是由幼儿自主发动的,因此,幼儿的兴趣高、也表现的很积极。幼儿在教室环境布置中,自主找有关纸做的图片、幼儿看到了各种各样纸的同时,明明说:“这些漂亮的纸到底怎么来的呀?”怎样做成的?等出现了这些问题。一下子孩子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朋友几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每位幼儿的心理都被隐藏着这个谜团。
正在这时,明明站起来说:“听我爸爸在《十万为什么?》这本书有说到纸好象是有个人发明的,这个人叫蔡伦。”于是,冷静的教室一会儿就活热起来,亮亮说:“对,对,我妈妈也对我说了,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小红说:“老师以前的纸和现在的纸一样吗?”接着我说:“那纸到底是不是古人蔡伦造出来的,是怎么造的呢?还有现在我们用到的彩色纸又是怎么来的?”下午,我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或到图书馆找资料、问长辈等活动。老师和你们一起找翻阅图书,上网找资料,看谁先找到答案。此时此刻,又一个谜团产生了。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小朋友对纸的兴趣就更加浓厚兴趣,此时,有的家长从网上下载了蔡伦的图片,与以前在树皮上写的字,及龟壳上写的字,还有以前纸的制作过程图;就在这时,我请孩子们观看vcd光盘《造纸的过程》,小朋友带着疑惑的心,所以,听得就更加认真了!同时,我说:“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想不想和蔡伦一样发明更多对大家有益的东西呀?”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班级里的孩子已经大班下学期,可以说幼小衔接是这学期的重头戏。这不,为了让孩子更加熟悉小学生活,体验当小学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模拟小学生活活动,如:在规定时间内来园、每天背书包、按时上交“作业”、每天整理要带的物品、课间十分钟休息等。这次的故事就发生在课间十分钟。
“好了,下课。”随着我的这一下课口令,孩子们欢快地跑出教室,开始属于他们准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瞧,有的和伙伴玩耍,你追我赶;有的摆弄自己带来的玩具;还有的神气地整理自己的书包。
“老师,李琪亮动我的东西!”妙妙大声向我报告。平时妙妙讲话细声细语的,是个温柔的女孩子,这次怎么这么反常,听得出很气愤呢。我急忙走过去,问:“怎么啦?”妙妙生气地说:“李琪亮没和我说,就拿我的东西!”我忙问:“什么东西?”“是水晶宝宝!”(一种放在水中吸收水分从硬变软的小玩意)松了口气,问到:“水晶宝宝能拿到幼儿园吗?”妙妙嘿嘿嘿地笑起来,说:“我都放在书包里,没拿出来,是李琪亮没和我说,就拿出来的!”我继续问:“是你亲眼看到他拿了吗?”“是!”妙妙很肯定的说。
这里先打断,介绍一下我们的男主角——李琪亮小朋友。小朋友不管三七二十一,遇到做错的事情都说是李琪亮做的。为什么?因为他有很多次“前科”,例如把小朋友的玩具弄坏、把书撕破、漱口时,故意把水吐到别人杯子里等。小朋友们知道他这样,都很不喜欢他,有什么东西都不给他玩。刚开始我都是在小朋友不注意的时候叫来亮亮,和他谈谈心、说说道理,他也很快认识到自己做错了。虽然时好时坏,我还是相信他能慢慢改正。但是后来,这类事情日渐增多,我也逐渐失去了耐心,好几次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每当批评完,我心里都不好受,相信他心里也不好受。很后悔,觉得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多点耐心和关心,一起帮助他,他哪里想这样做呢。
这次,我强压着火,让亮亮走到我身边。问道:
“妙妙有没有让你拿她的东西?”
“没有。”
“没有经过同意就拿别人的东西,对吗?”
“不对。”
“知道不对,为什么还拿妙妙的东西?”我继续问。
“帮别人捡东西是好事,妙妙怎么会告你的状呢?”亮亮低头不说话。
“你有没有和妙妙说,是你帮她捡起来的呢?”我继续问。
“没有”亮亮轻声说到。突然觉得自己冤枉了好人,我轻轻把亮亮拉到身边,对他说:“帮别人捡东西是好事情。下次帮人捡东西,要和主人说,他会很感谢你的,如果不说,会引起误会的,就像刚才那样,知道吗?”亮亮点点头。于是我把妙妙叫过来,和她说了事情的经过,妙妙不好意思地笑起来,说:“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说:“这次妙妙有做不对的地方,没问清楚;亮亮也有做不对的地方,没和主人说这么做为什么。以后要问清楚、说清楚,好吗?”“好!”两人同时回答。我摸着亮亮头,说:“我喜欢诚实的亮亮!好了,去玩吧。”
“乖孩子”、“好孩子”、“淘气包”、“捣蛋鬼”这些词儿,老师虽然不会说出后两种,但孩子们会根据老师说话的语气,给自己下定义。致使周围的伙伴也认定他是这样的人。记得我在上幼儿园时,特别羡慕有些小朋友,因为老师对他们特别好,心想要是老师能对我这么好该多好啊!假如以后自己成为一名老师,一定要爱自己的为一位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一名老师,我还是这么想的。看过《床边的小豆豆》人都感动豆豆有这么好的童年,更羡慕她有这么好的老师,即使做得不对,也能理解、帮助她。其实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孩子很重视的,也许他还小、不懂,但这评价会无形留在他心中,直到长大成人。我们可能不能完全做到《床边的小豆豆》所说的美好,但你要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为了孩子好,如果是那就坚持做下去;如果不是,请赶快改正,就像我们经常教孩子的——人总有犯错的时候,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让我们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让自己多点耐心,这耐心从何而来?爱!
背景:
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社会道德行为的机会。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反映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体验他们的情感。而相应的,孩子们有了这些经验的沉淀,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很好地去遵守规则,而且会主动要求身边的人也要严格遵守。
实录:
片段一:
和平时一样,孩子们在社会活动室有序地游戏着。突然,在“超市”工作的瑶瑶气呼呼地大喊起来,“银行的工作人员去哪了?谁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孩子们被她突如其来的大声吓了一跳。
只见元元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头上还戴着一顶假发。“怎么了?我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呀。”
“那你怎么不在银行里?”瑶瑶生气地问到。
“我,我,我明天要去喝喜酒,要设计一个新发型呀。”元元也不服输。
“你在上班,怎么能随便跑出去呢?”
“那我头发那么长,喝喜酒去很难看的咯。”元元委屈地说着。
…………。
“我家来了很多客人,我来取钱买吃的,你不在,我怎么取钱?怎么招待我的客人?”瑶瑶理直气壮。
听完瑶瑶的控诉,大家纷纷指责起元元来。
孩子们之间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凝重。
“你不好好工作”我对元元说,“上班时间去理发,被开除了。我来做银行的工作人员。”
听完我的话,元元马上放下假发,跑过来,“我再也不跑开了,我会做好自己的工作的。”
“不行,你没有责任心,这样的员工没有工作的资格。”我一点也不退步。虽然在对元元说话,可明显感觉到周围其他孩子探究的眼神。
“热闹看完了,快点回去工作。”我冲着孩子们说到。很快,所有的孩子都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
自从这次“开除”事件以后,孩子们在游戏时,再也没有发生过擅离岗位的事情,他们的角色责任心也慢慢变强了。
(元元的这种行为,明显是缺少角色责任心的表现。很多孩子,在游戏时,想法很多,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于是,就模糊了自己的角色任务。这个时候,老师及时进行了惩罚,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惩罚让他们记忆深刻,是对游戏规则的重申。推人及己,对他们的约束力必然会更强。)。
片段二:
在游戏活动结束前地讲评活动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自己的工作和自己发现的一些事情进行着交流。
“悠悠做营业员一点都不认真。他都不整理超市的货物,乱七八糟的。”多多义愤填膺地说。
“是的是的。”其他孩子异口同声,“让他帮我们拿东西,他还老是不耐烦呢。”
“他对顾客一点都没有礼貌。”
“老师,他不会做营业员,别让他做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悠悠,你知道做营业员该做些什么吗?”我不动声色地问他。
“要……要整理货物,热……热情接待顾客,还……要把仔细结算钱。”悠悠被孩子们的控诉吓了一跳,说话也开始结巴起来。
“那你会有礼貌地招待顾客吗?”
“会的。”
“那请你把这里当成超市,做个有礼貌的、有责任心的营业员,向大家表现一下。”我拍拍他后背,鼓励他。
“您好,请问需要什么?”“希望您购物愉快。”“欢迎光临。”……悠悠开始在我们面前很好地扮演起他的角色。
“孩子们,悠悠会做营业员吗?”
“现在会了。”
“那我们再给他一个机会怎么样?”
“好吧,如果他又不会做了我们一定要开除他。”孩子们一个个很有主见。
接下来几天,悠悠果然很认真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且得到了“每周服务之星”的荣誉称号。
(很多孩子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对于角色的扮演很粗糙,没有角色所担待的任务的自知,责任感缺失。大班的孩子已经能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比老师更强的约束力。所以在活动后,让孩子们自己来当小评审,无疑更能规范他们的角色行为,增强角色责任感。)。
分析:
责任感缺失。
在片段一和片段二中,都出现了责任感缺失的状况,元元随意离岗,悠悠马虎不尽责。
幼儿在角色游戏时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1、在实际生活中缺少责任心。
现在的孩子,责任心缺失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任性浮躁,自高自大,做事不考虑后果,不替别人着想,一旦犯了错也不愿负责。
2、对角色的认识不够。
孩子们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在片段一中,元元很随意地就离开自己的岗位去做别的事情,就是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够导致的。他不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些什么,随便走开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3、教师没有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比如,规则没有强调到位。制定的规则没有落到实处,没有给孩子们惩戒的作用。孩子个个都是“鬼灵精”,一旦制定的规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想让他们继续遵守,那真是难上加难。
一天,在离园前自选活动时,我们班的孙越和何易洋在积木区为一辆小汽车争抢起来,开始我并未马上介入,希望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可谁知正处于情绪激动状态下的两个孩子谁也不让谁,竟要大打出手了。我赶快走过去,果断地将汽车拿到手里,告诉他们:“你不让他,他也不让你,干脆放我这儿吧!”他俩见状都噘着嘴摇摇头,看样子很后悔。我又故意说:“反正你们老抢也玩不成,放我这儿不是挺好吗?”孙越说:“我们不抢了。”何易洋也点点头期盼着看着我。我缓和了一下口气问:“怎样才能俩人都玩上,又不打架呢?”孙磊说:“商量,我玩一会儿,他玩一会儿。”我又追问:“什么叫玩一会儿?”孙磊说:“20圈。”考虑到时间太长何易就玩不成了,我建议玩7圈,他们同意了,两个孩子又玩起来。
二、分析与措施:
幼儿游戏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什么是适当指导,怎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呢?我想,观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关键的一环。因此,在区域游戏中,多数时间我是观察者,观察幼儿玩的内容,交往情况,玩中有什么问题等。幼儿玩得很好,交往正常,我不会介入。我认为盲目介入会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游戏,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依赖或反感。只有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以下几种状况时,我才会适当介入,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孩子深入开展游戏。
当孩子发生争执可能出现危险时,我用结果反馈法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由于我的适时介入,不仅解决了矛盾,更重要的是我用结果反馈法让孩子们意识到不轮流不谦让所带来的结果是两个人都玩不成,从而让他们理解了轮流、谦让对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
三、结论: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护愉快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观察图书区投放图书后幼儿的阅读行为及表现。
小涵。
小涵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书,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可是过了不久就翻来翻去,感觉没有耐心看了,我走过去问,“小涵你怎么了”?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我走过去告诉她,在看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认识书里面的字宝宝,等区域结束之后再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在故事书里面认识的字宝宝,之后不时有幼儿加入她的队伍,一起翻看的图书。
我们班的区域活动特别吵,区域活动应该是安安静静的,这样小朋友才能安静的创作,我觉得在进行区域活动的时候必须交代给小朋友任务,还要让孩子知道进每个个区域的目的,还可以在进区域之前先安静听会音乐,让孩子安静想好自己想去哪个区,进去了该做些什么。特别是图书区要和家里互动“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可以让小朋友在家阅读,回到幼儿园在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1、我觉得区域的重点在于孩子进区域里面收获到了的东西,和养成良好的进区习惯,能安静的思考。
2、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
3、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
4、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
5、在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给些报纸认识里面的.字宝宝。
6、进区域的时候可以先让幼儿听安静的音乐,走走线,让孩子心情平静,想好进区域该做些什么。
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1、阅读无处不在,促进了整体发展。通过对“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的研究,我们更加宽泛了阅读的概念,脱离了阅读作为一种书本阅读的局限性,将“阅读”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阅读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有的作为导入阅读,有的作为结束交流分享,有的作为活动中间提示回答,也有的在活动前后呼应,给幼儿很多遐想的空间。阅读拓展活动不仅包括正规的学习活动,也包括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非正规的学习活动,可以说阅读无处不在,渗透在一日活动之中,也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阅读已经变成每个人自觉的行为习惯。
2、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而从小对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以后的正式阅读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将阅读拓展作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和基础课程相结合,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主题式的拓展系列,注重幼儿的主动表现。这种主题式的拓展活动能让教师们积累了综合、整体思考幼儿教育的经验,促进了课程园本化的发展。
进一步的思考: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也有孩子之间的能力差异。怎样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加得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自信“我真棒!”?怎样让生生互动、让孩子在自己的优势才能上发挥教师般的作用?怎样减少或弥补孩子间的差距?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思索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在幼儿生活中开展“分享阅读”拓展活动是能够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当今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共同作力于幼儿教育,会事半功倍。至今为止的分享阅读,家庭方面仍属于应用型阅读活动,怎样挖掘家庭的资源、发挥家长潜力,促使家庭也向拓展型阅读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听到“你怎么这么讨厌呀?”“你看你,怎么老是做坏事,新买的汽车又弄坏了?”等等的责骂声,那一定是成人在训斥比较顽皮的孩子。而结果呢,成人是满脸的无奈与愤怒,而孩子则满脸恐惧,不知所措。xx就是这样一位调皮的孩子。
xx刚进入幼儿园,他的顽皮就时常显露出来:满地爬、抢玩具、打人、午睡时几乎天天尿床。如果你对他提出要求,他就会紧皱眉头瞪大两眼看着你,透着一丝倔强、一点反叛。这学期家长会我与家长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将孩子在园的情况给家长做了介绍。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家长平日工作比较繁忙,接送孩子都是请的钟点工,对孩子的引导不够,在观念上主张顺其自然,致使今天孩子是非观念淡漠,不良行为较多。一番沟通,使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
虽然xx很顽皮,但孩子是无辜的,我们开始用心的去接纳他。为他建立了赞赏本,通过发小贴画的方法来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家长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家长会后的第二天,xx就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来到幼儿园。为了防止孩子尿床,我们天天午睡时,叫醒xx上小便;集体活动时鼓励他;自由活动时教给他与人交往的方法;只要他有一点点的进步就给他发小粘贴奖励。这一周,我们还让他当上了小桌长,当我们告诉他要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小朋友时。他坚定地点点头说“我是好孩子”。
从xx的身上,我感到接纳“调皮”的孩子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理智的爱孩子;
第二尊重孩子,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第三,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
观察周期:9月——10月。
个案基本情况:
连续几日我班整体午睡情况都较好,可有一小朋友却有点“个性”,这种情况引起了我对他的好奇。班级中的行为表现:小安是名大班的幼儿,基本上午睡不睡的,但他会遵守幼儿园的规则,那就是每到睡觉时间他会乖乖的睡觉,就算看到他,眼睛也是闭好的,过不了几分钟也会不断翻身,比较好的是他不会影响其他的幼儿。这孩子脸上没什么血色。虽然这样,但他的精力还很往旺盛。午睡时所有小朋友都睡了,但他还是不睡,就躺在床上玩一个中午。这样玩不会影响其他的幼儿午睡,只是他不睡而已。情况稍好时可以观察到他睡了十几分钟左右。
原因分析:找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小安从小就不喜欢睡觉,在睡觉方面父母没有给他更多的要求,特别是时间上比较忽视。因为他比喜欢睡觉,晚上也睡得比较晚,所以个子不太高,脸色不好看。
9月2日——9月24日。
开学前几天的时候,小安根本没法静静地躺在床上午睡,东转西翻,在床上手舞足蹈。我觉得有点影响其他小朋友,所以就制止了他。他的表情看起来很难受,于是我就陪着他,悄悄地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他慢慢的安静下来,我告诉他如果再动的话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他朝我点点头。
分析:孩子只在情绪很主动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意见,懂道理,所以我采取了先讲故事后陪他的.策略。
10月11日——10月22日。
小安能够安安静静躺在床上睡觉了,这时,我开始试图尝试让他睡觉,于是我守着他,拍着他的背,几分钟后睡着了。
分析:由此推测,孩子不想睡觉可能是因为没有对他进行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也发现就算守着他,睡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最多半小时,但至少也算可睡觉了。
11月15日——11月19日。
起床的时候我开始和他谈话,谈话了解他自己不喜欢睡觉,他告诉我他在家确实也睡得比较晚,我问他既然不喜欢睡觉,为什么幼儿园午睡的时候躺在床上,他说的话令我很意外,他说,我想睡但我睡不着,所以我就不喜欢睡觉。
分析:这孩子可能是先天性睡眠少,加上老师和家长对他没有严格的要求,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情况。孩子不喜欢睡觉是因为睡觉睡不着,而并不是真的不想睡,其实她也很无奈。
措施:
和家长沟通,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配合调整他的睡眠时间。
幼儿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了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使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师煜兴奋得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这不是吗!”边说师煜边把一块拼图放在了合适的地方。浩浩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拼图,他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浩浩拿起了其他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适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后面,看看标记,很快找到了对应的地方。当收区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浩浩看了看没有拼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处。
分析:对于简单的四拼、十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了解还不透彻,目标过高,导致幼儿跳起来也没有摘到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由此问题,我们改变了材料,投放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并对已投放的拼图增添标记的方法,降低了拼图的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中等能力的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图过程;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完成一部分拼图内容后,又根据拼图标记拼摆了一半多,这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都不错。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
〈1〉投放新的拼图材料,分块数量在20件左右,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2〉在大型数量的拼图上作相应的标记符号,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并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和已有水平,在拼图小卡上标记数量或图形符号,使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2、在区域活动时,可以有目的的对益智区玩拼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学习观察和分析两拼图之间联系的方法,能根据事物之间的颜色,图案等进行判断,使其学会学习。
“小鹏,别插队”我站在活动室门口正在组织男孩子们饮水,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小阳手里拿着水杯也插口道“小鹏,你这样不听话,会把老师累坏的”然后又向我“王老师,你不累吗?你也喝点水吧!”“谢谢!小阳”他的胖脸上马上乐开了花。
个案观察2。
“高子清,你怎么了?”组织孩子们上完厕所回来。我正在弹琴,稳定孩子们的纪律,孩子们听到琴声也安静地开始听琴做韵律活动了,忽见小阳站起身走到前排俯身关切的向趴在桌子上的高子清“你不舒服吗?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告诉我,我去告诉王老师!”我也忙走过去问高子清怎么了。后来高子清身体有点不舒服。我忙带她去医务室作了处理。想多亏了这心细的小阳呀!
观察3。
观察4。
早上我正在院子里带孩子们做操,忽然发现小阳抹着眼泪。不作操了。“怎么了?小阳”我过去问。他不做声。旁边看操的姨奶奶过来拉起他的手走出了队伍。做完操回到教室发现姨奶奶正在抚摸着他的头说着什么。我刚要问个究竟,姨奶奶冲我递了个眼色,拉我到一边说“作操时,他看见张辰喧妈妈亲了一下张辰喧走了,他可能又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心里难过了”姨奶奶眼圈红了,我的心里也酸酸的。我走过去对小阳说“来,让老师妈妈亲亲”亲了一下他的胖脸蛋说“来,当老师妈妈的小助手做值日生给小朋友发勺子去吧!”“好吧!王老师”他红红的眼睛乐成了一条缝。忙开了。
观察5。
小阳是个胖乎乎、个头较高的小男孩。入园以来姨奶奶就告诉我们老师。孩子生下没几个月妈妈就丢下他走了。因为爸爸和奶奶工作忙他一直由姨奶奶带者缺少母爱的小阳感情非常细腻,幼教之友《幼儿个案观察记录》。也很脆弱。他很善良。也很有礼貌。懂事的他会在生活中主动关心周围的人。但在集体生活中他的自制力较差。集体活动中做小动作。不能很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动作操作能力较差。因此对与这个纯真、可爱的小男孩既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有一颗细腻的母爱之心去鼓励安抚他娇嫩敏感的心。一面又要有老师的理智去发现引导他改正不足。
1)与经常照顾他的姨奶奶沟通建议在家里作为成人尽量少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缺憾。不要让孩子娇嫩的心中留下自己从小就没有妈妈。自己很可怜的感觉。因为母亲对他来言是不存在记忆的、更多的信息还是来自于自己周围成人的暗示。更何况家中爱他、关心他的人也很多。有时候可以通过故事等引导他知道虽然妈妈离开了自己。但现在有奶奶、爸爸、姨爷爷姨奶奶、姑姑等许多人也在爱他、关心他所以其实他也很幸福。应该听他们的话。努力做个好孩子。
2)在园老师可以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生活中像一位妈妈一样引导他、关心他。也要保持老师的'理智。发现引导他改进不足。促进他各方面健康的发展。如生活中多一点安抚、也不妨对他的进步以亲亲额头、脸蛋予以鼓励。对他的错误也应该认真、严肃指出。
3)特别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如亲子活动中。老师可适当顾及他的情绪与他多结伴。或充当妈妈角色带他参与游戏。以避免孩子心中的敏感伤心。
经过一段时间小阳不再发生因为看到别的小朋友与妈妈亲热而伤心流泪的现象了。有时对个别新入园幼儿流泪找妈妈的样子还会关切的说“好了,我们都长大了。想妈妈在心里想一会就行了。”集体活动中当管不住自己时为了赢得老师妈妈的喜欢他也会在老师眼神的暗示下控制自己的言行。本学期“礼貌儿歌朗诵会”上虽然有许多妈妈的身影以及与宝宝亲热的场景出现但小阳能微笑地认真参加活动。让来的奶奶姨奶倍感欣慰。是的,我也相信。我们的小小男子汉户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更加坚强、勇敢、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更加懂得育人育心。
今天,是片游戏中心组来我班观摩区域游戏活动。活动开始了,我们的孩子进入各自喜欢的游戏区域开始了今天的“disney乐园”游戏。
儿童体检站里还是向以往一样吸引了很多孩子,医生们带上帽子开始了今天的工作,体检的孩子拿着体检卡开始体检,每一个孩子都很投入。
“请问,牙科是这里吗?”一位可爱的客人老师也加入了今天的体检队伍。
“是的!”做“牙科医生”的奇奇有些吃惊,但还是大方地回答老师。
“那怎么检查呢?”
“请你嘴巴张开!”奇奇认真地回答。看到客人老师有些“调皮”地动着嘴巴,奇奇郑重地命令她:“嘴巴长大,不能动!”然后,他用手电筒往她嘴里照了一照,然后严肃地说:“你的牙齿有点脏!”
“那怎么办呀?”
“你要每天刷两次牙,早上一次,晚上一次!”
“可是,我每天刷三次牙,中午我还刷牙呢?怎么办?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你应该这样刷牙!”说着,奇奇拿着牙模认真地教客人老师,最后,还不忘提醒一句:“以后要少吃甜的东西!”
今天,孩子面对客人老师的时候,能如此从容、大方,让我真的为我们的孩子拍手、喝彩!在喝彩的同时,我更肯定我们的区域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它给我们孩子带来各方面的发展。
1、区域游戏就像是一个迷你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能够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大家要玩得开心,就会有许多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每个孩子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必须要学会适应、调整,从而让同伴接受。
2、区域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我们自上个学期开始研究区域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很多内向、胆小的孩子现在也能从容、大方地与大家交往。今天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3、区域游戏让孩子积累各种有价值的经验。在我们的区域游戏中,我们将很多有价值的主题经验、生活经验自然融入和渗透,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情境中积累经验。例如在我们的disney儿童体检站中,我们创设了耳、鼻、眼、牙、内科等区域,每个区域中将一些带情趣性的认知内容合理投放,在眼科我们投放了视力表、颜色识别卡(类似色盲检测卡)、练眼力、找不同等,在耳科,我们投放了听声音猜动物、听音计数、猜乐器等,在鼻科投放了辨别各种气味的材料等,孩子在模拟体检情境的同时,又学到了很多本领。
时间。
10月12―18日。
地点。
操场。
玩大型玩具。
小宝小朋友9月份没出勤几天,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来的时候总是哭的.不停。今日早上我领小朋友一块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小宝看到其他小朋友玩的很开心,就停止了哭声。我鼓励他也上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他大型玩具上头玩的很开心。
现象分析。
刚入园的小朋友,不管心理上还是环境上都要有个适应过程,小宝也不例外,这么小就离开了家人,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教师和伙伴还没有熟悉和信任。
实施措施及效果。
小宝玩大型玩具的时候不哭,他还是很想玩,我就这几天户外活动的时候都来玩大型玩具,离园的时候,我和他说:“明天你来幼儿园不哭,我还带你玩滑滑梯。”小宝很高兴的答应了,果然第二天他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也没有哭。
观察时间:20xx年3月28日。
观察地点:编织区。
自我园开展《合理配置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创设有特色的区域活动》以来,我们便在各个区域投放了大量的乡土材料,其中编织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这里有玉米皮、茅草、纸绳、麦秆等。今天下午区角活动时,孩子们又按照各自的意愿投入到了区域中,可编织区竟然只有两个孩子,问起为什么不愿在编织区活动时,孩子的回答是:用玉米皮编辫子时,接头的地方太难了,接不好,编起来也会断的,不好玩。通过编织活动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是我们当前活动的重点。
编织区的小欣小朋友正在用玉米皮聚精会神的编辫子,可每当编到接头的地方,就用左手拿着玉米皮笨拙的向里面塞,并且也不管其它的几股玉米皮,就乱七八糟的编起来;晨翔小朋友当编到接头的地方时,一连几次都接不进去,就是接进去,用手一编又掉出来了,还有的干脆想放弃,不编了。
实施措施与效果:
1、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编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如果引导方法不得当,很可能会使孩子失去兴趣。但编辫子对初次学习的孩子来说,接头的地方确实是个难点。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没有对幼儿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通过环境创设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方法,我先给孩子欣赏了搜集的用玉米皮编织的图片,如:小熊猫、小老鼠、娃娃头等,以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又给孩子提供了范例及图示进行示范引导,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对照练习,幼儿通过观察与自己的探索终于找到并掌握了接头的正确方法。由于这种编织方法是幼儿自己探索出来的,是经过他们的头脑建构出来的,我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针对幼儿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的迹象,我采取了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并给幼儿讲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幼儿懂得了面对困难只有勇于尝试、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在接下来的几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编织区的幼儿逐渐增多,并且编织的又快又好,基本没有断头的现象。有时幼儿还会几个一组以比赛的形式编织,看着孩子们编织的那么投入,拿着自己的作品快乐的玩耍,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区域环境,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更好的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是我们继续进行探索的课题。
大班。
班级建构区。
1.幼儿搭建过程中知道可以利用图形之间的转换找到自己需要的图形。
2.提高幼儿的竞争能力,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建构区中铭铭、京京在合作拼搭,京京看着铭铭说:“铭铭我需要正方形的积木”铭铭起身去找正方形的积木,铭铭从左到右的看了个遍,眉头一皱的坐在地垫上对京京说:“怎么没有正方形的积木啊?好像被我们用完了!”。“我再去看看吧!”京京说。京京从左往右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好像是没有正方形的积木”京京继续找,过了一会拿起两个长方形的积木大声的对铭铭说:“你看着两个长方形的积木拼在一起就是一个正方形了,我们可以找两个长方形的.积木拼成正方形的积木”。京京和铭铭开始寻找,过了一会了京京突然跑到铭铭身边告诉她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也可以拼成正方形。铭铭说:“我也来试一试!”铭铭拿起身份的两个三角形试了试说:“我的三角形怎么不可以呢?”京京看了看铭铭手上的三角形说:“你把三角形转一下,最长的面对齐就可以了”铭铭将积木转了转最后成功了,京京和铭铭继续创作他们的作品。
分析:
1、铭铭、京京在找正方形的积木过程中,铭铭小朋友没有找到正方形的积木就放弃寻找。京京小朋友第一次没有找到第二次换了一种思维去找(图形之间的转换))。
2、京京小朋友初步掌握图形之间的转换两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铭铭小朋友这方面需要加强。铭铭是班级最小的幼儿和京京是班级较大大的幼儿,两名小朋友图形之间的转换发展有差距。
反思:
1、通过集体活动《图形之间的转换》让幼儿知道两个半圆形可以组成一个圆形,两个长方形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两个三角形可组成一个正方形。
2、铭铭喜欢玩建构区,在玩的过程中或收拾整理积木时,引导铭铭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既是教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4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