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北师大版分一分评课稿(专业18篇)

北师大版分一分评课稿(专业18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类作文的写作结构和内容要点。这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一分钟评课稿

张老师执教的古诗《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对张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一下几点做一些简评:

1、教学设计清晰条理,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体现在教师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领读、接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通顺,读熟练,读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注重了写字方法的指导。从题目到作者,再到生字,教师板书,学生随老师一起书空,学生掌握了写字规律。

4、注重了知识的积累。教师既注重了识字方法的积累,又注重了词语的积累。在作业中,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文章或词语,也注重了知识了积累,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5、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利用插图,让学生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画春天,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

6、注重了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鼓励学生说话洪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1、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应细细讲解,应以读悟情。

2、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

一分能干评课稿

各位老师好:

我评课的内容是李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二年级上册《一分能干什么》。

20分钟的授课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李老师的思维是灵动的,李老师的课堂是有生命的。”接下来我就结合以下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1、三维目标——“实”

目标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实实在在的目标,我们做事的积极性和效率就会越高。李老师在认真研读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恰切的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节课下来真正起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

2、设计理念——“新”

提起“喜新厌旧”这个词,我想很多人会持以批判的态度,而我则不然。我觉得喜新厌旧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有谁会说自己不喜欢新奇的事物呢?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就应该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以新制胜”。李老师这节课就给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她能够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设各种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一分有多长。再比如说李老师在开课之初就朗诵了一首自己编写的小诗,诗意浓厚,语言优美,看似简单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轻松地把他们带入到了今天的课堂中。

3、教学程序——“清”

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激情导入”——“情感体验”——“自主探究”和“思维拓展”等教学环节。各部分紧密相连,过渡自然,程序井然有序,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接受了新知。

4、教学方法——“活”

吕叔湘曾指出:“一个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那就是‘活’。”

李老师的教法活主要表现在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她为学生精心制作了新颖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具有一定情感体验色彩的学习和交际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分和秒的关系,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学法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如写黑板字,拍手等方式感悟新知,自主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虽然只有20分钟的时间,但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和她的学生已经把学习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

5、教学技能——“强”

李老师文化底蕴深厚,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面对特殊的学生能够灵活驾驭课堂,合理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愧为一名多才多艺的阳光教师。

6、教学效果——“真”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此时此刻我已不想用成功或者失败这样的字眼来评价李老师这节课,面对这个充满生命的课堂,所有的语言都显得有些苍白,于是我选择一个“真”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李老师用心备课、上课,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而学生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她的课堂,20分钟下来,师生顺利地完成了三维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坦白说,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我不是很喜欢数学,我总觉得数学过于理性、有些生硬。可是就在今天,短短的20分钟却彻底征服了我,此时我才发现,原来用心体会,数学也另有一番韵味。

今天我和李芯蕊老师还有李贵贤老师能代表本溪市来参加这次活动,我们倍感荣幸。也许我们的表现不够尽善尽美,可是我们已经将本溪老师最灵动、最闪光的一面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请相信,只要太阳依旧会从东方升起,我们本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就永远不会停息!

分一分评课稿

这节课是在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易理解,因此,王老师在设计时运用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平均分,说明分数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2的理解;之后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把分数表示出来。在认识1/2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再认识其他分数,教学中,以“放”为主,让学生主动活动、集中展示、汇报交流,收集学生的不同折法,展开对1/4本质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分数的读、写法,采取学生直接介绍、教师补充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拓展练习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充分的拓展空间,同时渗透后继知识的学习。

1、本课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本节课中,王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初步体会分数的意义,并唤起数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2、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中,王老师为学生的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先表示出各种图形的1/2,突出1/2的本质属性,然后再具体地感知其他分数。

3、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中,王老师注重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有意识地安排拓展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从自己身边、从教室内外寻找分数,尽可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4、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和全体听课者感受现代教育的氛围,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与教学相长的优越性。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给练习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分一分的评课稿

《一分钟》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戴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能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稳扎稳打,识字教学扎实。

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戴老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识字平台。有说说记住字的方法识字,如: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在游戏中识字,如:组合游戏。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在识字过程中,戴老师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词语的轻声正音。在写字这一环节,戴老师花了5分钟让学生写字,并进行展示讲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

2、多元评价,学习兴趣高涨。

戴老师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真棒,都读对了!”、“这会儿,xx终于读对了,给他鼓鼓掌!”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戴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戴老师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

1、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完美。

第一课时仅仅安排了识字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

2、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

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在这堂课里缺少了朗读,也就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听了戴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识字教学如此扎实,真正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非常扎实。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组织开放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我认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中有这样几个亮点:

1、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生活化。

本节课主要分5个情境展开:

情境1:两顶帽子3个娃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实物模型摆一摆,采用了4人一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有了实物的模型,可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情境2:两束鲜花4个花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说,第一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第2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学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

情境3:组织学生外出郊游,为穿什么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装与下装的搭配,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的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情境5:教师给出了旅游路线,让学生有规律地选择旅游路线。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掀波澜,本课的情境创设均来源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2、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数学课堂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本节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反思、总结。例题教学部分,教者没有对有关规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这样处理的:一是根据问题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顾学习过程的方法进一步的探索,三是采用简明的符号进行思考,通过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如: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画格子的游戏,选2种颜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让学生初涉探索过程。在第1个情境中,教师设计了动手操作的活动,用实物模型摆一摆,帽子与娃娃的搭配,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然后脱离实物,如果没有模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帽子和娃娃?并给出点拨: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表示帽子与娃娃的搭配。这里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再通过平台展示学生的创造,叙述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给予一一肯定,尊重学生的创造,通过学生经历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并相应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3、重视思维的有序性《找规律》这一课,它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体现在一个字“找”字,本节课教者在引发学生有序搭配的过程中,出示了三种学生搭配的方法:一种是无序的,学生在搭配过程中容易遗漏,从而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为基准,与其他三个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为基准与其他两顶帽子搭配;这种有序的搭配是通过学生上台展示,集体研究的结果,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而得到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后,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提升,这里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帽子的顶数和娃娃的个数与搭配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把问题抛给学生,真正体现“找规律”的“找”字,使学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规律: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经历了“实物搭配——体会符号思想——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

这种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体现,如:衣服搭配问题中,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从衣服的分类开始,学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为上装和下装2类,通过实物连线,找到搭配的种数,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律:上衣的件数×下装的件数=搭配的种数。糕点与饮料的选择上同样突出了“找”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信息繁多的数学问题中,同样有规律可循:糕点的个数×饮料的瓶数=搭配的种数。尤其是最后一个游戏中体现更加明朗,同时仍2个骰子,每次朝上的数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种,面对这个数学问题,如果一一列举显然比较麻烦,直接运用规律可以很快得出结论:6×6=36(种)。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两数相加最大是几?最小是几?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重视数学思维的有序性,不仅仅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更应成为我们教师平时课堂关注的焦点。只有课课重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较大空间的发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事情作为数学原型,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受学生欢迎。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本节课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机械传授,几乎做到了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处处迸发着思维的火花,让我懂得: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课堂上生成出来的新思想、新方法,却找不到书本原型。

商榷之处:

1、帽子与娃娃搭配的时候,投影不清楚,建议直接用实物来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课中将衣服分为2类之后,提问学生可以怎样来搭配,一学生起来回答时,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装搭配得到5种,另一件上衣跟下装搭配再得到5种,这里教师打断了学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裤子搭配。我觉得这里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回答,如果能顺着学生的回答来引导会更好,或者等学生叙述完这种方法之后,再提问还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吗?我觉得这样会更民主一些。

分一分的评课稿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围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认为张老师的《一分钟能干什么》这节课有这么几个特点:

1、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各个环节设计意图明确,针对性活动性强,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课件设计生动、有趣、实用,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一个动画、一个钟表、一段音乐,合理进行搭配,使整个课堂教学动静有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参与情境,张弛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2、能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张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导入新课时,用小学生最熟悉的迟到情境来让学生初步建立分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渗透着数学就在身边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思想。如: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估一估等活动,既有学生知识体验,又把生活知识结合其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和情境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在解释与应用中,也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学数学,还原于生活,指导于实践。并让学生了解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一分能干做的事,让学生体会一分钟虽短暂,但是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最后对名言的欣赏,以及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的40分钟有什么收获,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自然地渗透珍惜分分秒秒的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时间的主人。

3、加强活动体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由于时间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和充分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独特的体验感悟“秒”。并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地进行体验,逐步熟练、准确地运用自己的方法来感受时间,在充分的内化使秒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例如:认识1秒时,师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1秒时,孩子的回答直叫人耳目一新:甩一下头是一秒,跺一下脚是一秒,原地跳一下是一秒,弹一下手指是一秒,喝一口水是一秒等等。在估计一分时,学生都是边做喜欢的事边数数,他们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估计一分,部分孩子数数的速度太快,导致估得快了,张老师适时评价引导,使估计一分这个教学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在体验一分钟有多长时,教师先设计了“看一看”这一环节,让学生静等一分钟,再看动画一分钟,以两次活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说说对两种活动过程的不同的时间感受,让学生明白感觉时间的长短有时还与心情和喜好有关。最后安排“做一做”这一环节,一系列的活动都让孩子们欣喜不已,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孩子们真切的体验到一分的长短,并把一分的概念用自己的动作或语言来代替,内化为自己的数学知识。

4、引导学思结合、学法提炼,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整合,注重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发现、估计等数学能力,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活动等学习方法,所有知识都在学生活动中形成,学习效果好。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有意识让学生带问题思考,注意学法的引导,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分钟评课稿

袁老师执教的这节课《送行》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疑为学之始。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聆听袁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魅力及与学生和谐相处的那种非凡的亲和力。

1.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袁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且足能看出这种魅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夫。

2.导课借用古诗词名句,一下就把学生拉到了一种优美的境界之中,让学生对浓浓的亲情、友情油然而生。

3.授课理念前沿,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恰到好处,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

5.做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能充分大胆地给每位学生发挥的空间。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本人有以下几条建议,敬请袁老师鉴纳:

1.个别词语的发音不够精准,这一点做起来实属不易。

2.学生点评略有不当之处,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

3.有关文章的主旨不必深究太多,可以留给学生课下思考。

一分钟评课稿

评课内容:

《一分钟》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戴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能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稳扎稳打,识字教学扎实。

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戴老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识字平台。有说说记住字的方法识字,如: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在游戏中识字,如:组合游戏。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在识字过程中,戴老师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词语的轻声正音。在写字这一环节,戴老师花了5分钟让学生写字,并进行展示讲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

2、多元评价,学习兴趣高涨。

戴老师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真棒,都读对了!”、“这会儿,xx终于读对了,给他鼓鼓掌!”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戴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戴老师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

1、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完美。第一课时仅仅安排了识字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

2、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在这堂课里缺少了朗读,也就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听了戴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识字教学如此扎实,真正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非常扎实。

一分钟评课稿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

教学。

中。本文篇幅5段,分为原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戴老师执教第一课时,重点为识字、写字。

听完本课之后,我对本学期的教研组研讨主题有了新的思考:像这样的识字课,如何探究问题指向性呢?因为在本节课上,涉及到的问题仅为:游戏一分钟后,请说一说一分钟后的感受。在执教过程中,戴老师的问题指向明确,但课堂操作过程中却操之过急,学生一分钟为坚持完毕就开始谈感受,从而使问题没能落实。

根据本节课的识字、写字教学,我结合“目标细化”主题,发现戴老师在课堂上较好地体现了:

1、趣味识字,学生是主体。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戴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识字,使学生乐于学习。同时戴老师还特别注重识字巩固,通过“找朋友游戏”“连一连”等内容,让识字过程生动、丰富。

2、写字教学,基础在夯实。本节课,戴老师用10分钟的时间重点教学识字,从笔画的写法、结构、组词等角度进行多角度的引导,并在写字过程中注重重点突破、全面普及。尤其是反馈过程,戴老师还特别采用中后生的作业进行反馈点评,对后进生帮助挺大。

但是我也发现,戴老师本节课的教学是宽泛、无主题的。结合目标细化,浅谈以下几点:

1、目标一是“学会本课欠、元、包等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钟、零”等9个生字。”虽然目标一写法为通用格式,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多样丰富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回顾本节课,戴老师引导学生采用的识字方法较为单一,同时教师也未能对生字进行及时的归类整理,使得生字教学各个独立,无通篇意识。

2、目标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本节课中,戴老师重视识字教学,却忽视了朗读。对目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没有有效落实,也没有有效的检测方式,学生一节课后的学习结果无所知。

3、目标三是“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目标指向本身就不明确,学习哪个环节未能点明。同时本节课设计情感教育的时间过少。

应该说,本节课突出了识字、写字,却忽视了朗读;看到了优美的书法,却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知道了课文进行的“珍惜时间”的载体,却没有了“珍爱时间”的情感体验。课堂本就是艺术,让我们一起在艺术殿堂里摸索吧。

分一分的评课稿

20分钟的授课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李老师的思维是灵动的,李老师的课堂是有生命的。”接下来我就结合以下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目标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实实在在的目标,我们做事的积极性和效率就会越高。李老师在认真研读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恰切的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节课下来真正起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

提起“喜新厌旧”这个词,我想很多人会持以批判的态度,而我则不然。我觉得喜新厌旧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有谁会说自己不喜欢新奇的事物呢?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就应该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以新制胜”。李老师这节课就给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她能够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设各种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一分有多长。再比如说李老师在开课之初就朗诵了一首自己编写的小诗,诗意浓厚,语言优美,看似简单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轻松地把他们带入到了今天的课堂中。

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激情导入”——“情感体验”——“自主探究”和“思维拓展”等教学环节。各部分紧密相连,过渡自然,程序井然有序,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接受了新知。

吕叔湘曾指出:“一个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那就是‘活’。”

李老师的教法活主要表现在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她为学生精心制作了新颖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具有一定情感体验色彩的学习和交际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分和秒的关系,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学法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如写黑板字,拍手等方式感悟新知,自主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虽然只有20分钟的时间,但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和她的学生已经把学习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

李老师文化底蕴深厚,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面对特殊的学生能够灵活驾驭课堂,合理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愧为一名多才多艺的阳光教师。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此时此刻我已不想用成功或者失败这样的字眼来评价李老师这节课,面对这个充满生命的课堂,所有的语言都显得有些苍白,于是我选择一个“真”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李老师用心备课、上课,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而学生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她的课堂,20分钟下来,师生顺利地完成了三维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坦白说,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我不是很喜欢数学,我总觉得数学过于理性、有些生硬。可是就在今天,短短的20分钟却彻底征服了我,此时我才发现,原来用心体会,数学也另有一番韵味。

分一分的评课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在孩子们的认知结构还是很模糊的,是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段,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听了李艳老师一节数学课《分一分》真是受益匪浅,从中总结出以下几个优点:

通过旧知引发新知,教材首先出现分苹果这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半个怎么表示?”再用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如画图、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半可以1/2用来表示”并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数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我把认识、感知分数,分数的意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生活中的实物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空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半个苹果怎么表示?”,这样学生人人能参与,发现,既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又能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数学在新课改中的教学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以活动、游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李艳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通过动手折画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玩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最后一分钟》评课稿

在1856年,英国又接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攻打广州。法国则借口法籍主教在广西系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落后则挨打!当时正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才签定了如此之多的不平等条约。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未来为祖国出一份力!

《最后一分钟》评课稿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情感交织,既感到无比自豪,但又感到无比愤怒。

香港原是我们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就这样,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那时的中国既落后又贫穷,清政府又懦弱、无能,中国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我愤怒英国人的贪婪、无耻、霸道、可恶、残忍!

197月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百年的耻辱终于在这最后的一分钟散尽了!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感到祖国正在愈来愈强大!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一定要奋发图强,为祖国强大而读书!

一分钟评课稿

《最后一分钟》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已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孙老师上课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

第一环节、观看中英两国政府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录像资料,引入课文。

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这里主要分2步完成。第一步,交流预习中学生字词的难点,主要抓住“脊梁”“深入骨髓”两个词,感悟诗歌词语的深刻含义,并随机拓展“首脑骨头腰杆眉目”进行选词练习。第2步,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交流概况诗歌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感受这首诗歌一个特点_结构清晰。

第三环节是朗读第一节诗歌,抓住“叩问”这个词展开质疑:“叩问”是什么意思?(热切地询问)所有的中国人在叩问什么呢?从而引入第三节的教学。为了突破重难点,孙老师主要分5步进行引导。第一步,学生细读诗歌第三节,抓住关键词语,自由说说这节都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第二步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等香港的资料,并师生合作概括诗歌的特点:用最凝练、最概括的语言,展现了丰富的内容和事件。第三步:课件回顾屈辱历史,再一次了解旧中国所受的欺凌,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激情朗读诗歌。第四步:补充资料,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篇》,再次感受香港期盼回归的急切、兴奋,并进行拓展写话:此时此刻,香港已近在眼前。此时此刻,作为中国人的你,想对香港说些什么?想对香港的未来说些什么?想给香港怎样的祝福呢?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你们的心声写下来。

在交流心声之后,进入第四环节的教学:齐诵诗歌,拓展阅读。这里孙老师想再拓展阅读香港回归时风靡全球的《公元》这首歌。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其实她的歌词中蕴含的感情也非常真挚,孙老师想在配乐中再一次让孩子们好好地读一读。

本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孙老师原本是期望通过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回顾,激发起他们对过去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激愤,对比如今香港顺利回归祖国,证明新中国欣欣向荣、日益繁盛从而产生自豪激动的情感,再结合朗读指导,把整堂课的高潮推上去。

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知之甚少,读这段话可能读不出悲愤的情感来。认知与情感脱节,认知不够,情感体会就难以到位,这是难点一。

难点二是: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概括的,甚至很多地方是抽象的。这首诗歌尤其如此。光靠学生,有很多地方学生读不明白,雾里看花,一知半解,读起来也没有底气。例如第一节导入的时候,孙老师问学生“叩问”是什么意思?学生就有可能遇到了障碍。是啊,诗歌教学不像阅读教学,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放再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一个词语突兀地拿出来问学生什么意思,学生根本说不到位。第一个问题出不来,后面的学习直接受到了影响。

一分钟评课稿

江老师能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赵州桥的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提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巧妙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教学中江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而且读的形式非常多样——轻声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读与评结合、提示朗读要点等穿插于教学的全过程。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所侧重,关注每一位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当有些学生朗读得不够好时,老师留给了充分的时间耐心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朗读得到进步。

江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例如:中心句、过渡句的认识,练说栏板上龙的图案等。

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江老师能利用现有阶梯教室的长与宽来体会,就地取材,十分直观地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对于一些关联词的运用,学生能活学活用,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教师能运用画面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一分钟评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设计理念:

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针对我班学生写作水平比较差,内容空泛等问题,设计了本次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能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习作赏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感受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能从自己和他人的习作中找到优点及需改进的地方。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由贾岛的推敲故事导入,告诉大家作文要反复修改才能更精彩。

二、面向全体,整体评价。

对《课间十分钟》习作进行整体评价。

三、佳作欣赏,指出标准。

点评学生作文的亮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归纳出好文章的标准。

四、集体修改。

以一篇习作为例,大家共同评改。鼓励学生,找到文章中存在的不足,练习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五、佳作欣赏。

欣赏一下更精彩的场面描写的片段,起到范文引领的作用。

六、自我修改。

用学到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提高习作的质量。

七、拓展。

课下把自己的习作再好好修改一下。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在引导学生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此外,我认为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因为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指导。

《最后一分钟》评课稿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却被英国和法国强行占有,并逼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岛屿,租期九十九年,将近一个世纪!文中有多少字眼刺痛我的心。那风雨归程,那血和刀光,那虎门上空的硝烟。这揪心的话语,让我不禁落泪河,联想到英国殖民者强加给中国人的不平等的条约。我心中的怒气就像火山一样即将爆发!这可恶的侵略者,竟敢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使我们香港人民过不上幸福的生活。

最后一分钟,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更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怀。

一分钟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王老师带来的《一分钟》展示课。

本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应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何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何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课文的三大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

2整堂课中何老师始终是亲切的学生交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读的真棒!”“别紧张,再想想”“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光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为了体现“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特色,何老师设计了“演一演”的游戏环节,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加了解了主人公元元当时的复杂心情。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该环节并没有完全开展,只有一位同学上台表演,相信如果全班积极加入那么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出彩。

4何老师对于本班的教学常规培养的非常好,整堂课学生都是坐得端端正正认真的.聆听,是老师的教学可以有序的进行。

听了何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课品如人品,她的课并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我也要为能成为一位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