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反复论证和修改,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四年级语文教学,这里有一些教案范文可供参考和使用。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1.认识“斯、惨、败”等11个生字,会写“悲、惨、兽”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通过前几学期的学习,你已经阅读了哪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生:《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
师:同学们积累的可真不少。
2.简介“希腊”神话的特点。(出示课件2)。
你们知道神有什么特点吗?今天我们要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认识一位带给人类幸福和光明的神,他的名字叫“普罗米修斯”。
3.(板书:普罗米修斯)让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外国人的名字比较长,比较拗口,注意读的时候要一气呵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斯、惨、败、惩、佩、恕、坚、锁、遭、恶、愤”(课件出示3)。
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斯、惨、锁、遭”是舌尖音。
“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3.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悲、惨、兽、佩、坚、违、抗、环、锁、既、狠、著、愤、获”(课件出示4)。
“惨”最后三撇要匀称;“消、佩、抗、环、锁、狠、愤”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4.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5.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6.生提不懂的词语,可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课件出示5)。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
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三、学习课文、概括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6)。
2.指名答,注意引导学生说得简要一些,“抓主去次”。(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
3.然后呢?这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折磨不用一一说出来,可概括为:宙斯知道后,用残忍的手段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
4.最后呢?(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5.把这三部分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生自己先练习一下,再指名生说。)。
四、布置作业,思考问题。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众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答)。
二、学习课文。
1.对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诸神,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几个神:普罗米修斯、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2.关于“普罗米修斯”:
(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课件出示8)。
有感情地读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
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着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
(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课件出示9)(板书:真正的英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
(自读、竞读、齐读)。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课件出示10)(板书:勇敢的神)。
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
(多媒体播放图片)(课件出示11)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第6、7、8自然段。
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盗取火种。(课件出示12)(板书:善良的神)。
(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课件出示13)(板书:值得敬佩)。
3.对别的神,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宙斯:冷酷无情,看到人类受苦一点也不同情。而且,他还很残忍,就因为拿了一颗火星给人类,他就用那么残忍的手段折磨普罗米修斯。
宙斯作为众神的领袖,太霸道了,他很可怕,几乎没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一旦违抗,他就会给以最严厉的惩罚。
火神: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神,他对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很佩服,并且他想救普罗米修斯。(指导读第三自然段)但是,他也很软弱,尽管他知道普罗米修斯没有错,却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板书:火神有正义感的神)。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力气很大,还很有正义感。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我想,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大概是他为正义而战,不屈服权势的原因吧。在人们心中,他是真正的英雄!(板书: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有正义感)。
三、讲述内容。
(出示上节课概括的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14)。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故事内容。
2.为了能更准确地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节课所概括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怎样适当地添加一些词语,体现普罗米修斯的无畏、为人类献身的精神。(生试着添加,师作引导)。
3.小结: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带来了希望和理想。现在,当我们读到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的时候,不仅仅觉得他是一位神,一位英雄,更觉得他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当我们叫着普罗米修斯的名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人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理想。
四、总结拓展。
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给我们列举了《神话选择百题》中的故事,大家都去读一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于美艳。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生活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到直接与间接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掌握从事物的表象探究其内部构造的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功能有较深的了解;《空气和水的力》单元以“力”为探究点,展开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时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热的传递》单元以“热”为载体,展开观察、对比实验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热在不同物质中传递的方法,验证太阳能热水器所选用的材料、摆放的位置与热的关系,体会到利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探究方法,具备独立做科学的能力;《研究与实践》单元,选用与本册研究密切相关的“食物”与“太阳能”知识,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你。
3、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借助学生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近自然、亲历探究的过程。
4、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缩空气的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和水的力的利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了解保暖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知道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利用太阳能的特点;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设想,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
1、水能溶解物质。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3、制作小火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6、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食物提出问题。
7、能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4、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单元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
课题。
1、我们的食物。
2、我们的营养。
3、饮食与健康。
4、水变咸了。
5、怎样加快溶解。
课时12111。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
么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第四单元。
空气和水力。
第五单元。
热的传递。
研究与实践。
6、做一杯饮料。
7、水里有什么。
8、植物的身体。
9、植物的根。
10、植物的叶。
(一)11、植物的叶。
(二)12、植物的茎。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5、小火箭。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17、水流有力量。
18、杯子变热了。
19、水变热了。
20、它们会生热吗。
21、谁热得快。
22、太阳能热水器。
食物里的有害物质。
目录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2第1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2第2课种植凤仙花5第3课种子长出了根8第4课茎和叶11第5课凤仙花开花了14第6课果实和种子17第7课种子的传播20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24第二单元电路27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27第2课点亮小灯泡29第3课简易电路31第4课电路出故障了33第5课里面是怎么连接的35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37第7课电路中的开关39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41第三单元岩石和土壤43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43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48第3课岩石的组成52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58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65第6课观察土壤70第7课比较不同的土壤74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79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叶。
科学探究目标1.综合利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3.解剖浸泡的种子,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4.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结构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解剖浸泡的种子,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花生、蚕豆、凤仙花等)、放大镜、镊子、浸泡一天的蚕豆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分钟)。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种子有什么特征呢?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分享原有认知。
将注意力集中到种子。
二、聚焦(3分钟)。
试着说一说你都收集到了哪些植物的种子?学生分享交流收集到的种子。
聚焦日常生活中的种子。
三、探索(27分钟)。
任务一:根据收集的种子,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任务二: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想法画下来。
任务三:取一粒干的蚕豆和用水浸泡一天的蚕豆,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并用镊子解剖浸泡了的种子,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任务四: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研讨:
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小结: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叶。
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小结:种子内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未来会发育成植物。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学生分享猜测,并画下想法。
学生解剖浸泡的蚕豆种子,并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并做好记录。
对更多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
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学生能正确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正确使用放大镜和镊子,会解剖种子。能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清楚种子的内容结构。能及时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结构的功能。
四、拓展(2分钟)。
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
根据收集的种子设计制作种子贴画。
激发学生对植物种子的兴趣。
第2课种植凤仙花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掌握种植的技能。[来源:学|科|网]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3.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4.基于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1.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
2.培养合作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种植的技能,并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花盆、土壤等种花工具,透明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来源:学_科_网z_x_x_k](2分钟)。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亲自种植一些植物,伴随着植物的生长,观察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种植凤仙花,怎么种呢?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分享原有认知。
[来源:学|科|网z|x|x|k]将注意力集中到种植方法上二、聚焦(3分钟)。
我们种下的种子,它们都能长成一株植物吗?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呢?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认识。
聚焦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观察记录。
三、探索(27分钟)。
任务一:花盆种植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的种子,种到花盆或校园的花池中。
(1)准备好花盆和土,先把小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2)用手指在土中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3)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任务二:做种植杯问:什么办法观察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方法:可以用土壤和卫生纸,也可以只将卫生纸塞进透明杯子中。种子要放在杯壁和纸之间。要保证充分的水分,但不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
注意:将种脐分别朝上、下、左和右,为观察根的方向做准备。
任务三:小组讨论,共同做一个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
引导:种养植物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植物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知道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及时记录是关键。我们什么时候记录?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呢?小结:每人准备记录本,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形成一本植物生长日记。观察记录方式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或为植物拍照,使用测量纸带。
研讨:
1.为什么要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播种?小结: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的过程叫做选种,选种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出芽率。
2.需要提供什么条件,种子才能顺利发芽?我们的依据是什么?小结:结合种植的体验和生活经验,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才能使种子顺利发芽。
3.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小结:坚持观察,及时记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花盆种植。
学生思考什么方法观察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来源:学§科§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种植杯。
学生思考并交流记录的时间、内容和记录方法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会种植的方法;
能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能基于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四、拓展[来源:z。xx。](2分钟)。
选带芽眼的土豆块、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
自选发芽土豆块等开展种植养护活动。
激发学生了解植物除了种子之外的其他繁殖方式。
第3课种子长出了根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3.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4.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3.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4.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植物油、马克笔;
种子萌发的观察记录等。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分钟)。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播种,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怎么样了呢?学生根据观察和养护的情况进行分享。
将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的长势情况上。
二、聚焦(3分钟)。
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大部分都已经发芽了,它们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学生思考聚焦本课重点:认识种子的发芽过程和根的作用。
三、探索(25分钟)。
任务一:探索种子的萌发过程[来源:z+xx+]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状态,用语言来描述一下种子萌发的过程,也可以借助自己的观察记录来描述。
小结:结合观察记录,我们发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长根,再长茎和叶,而且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长的,通过对根长度的测量,还可以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
提问:播种在花盆里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了,有的种子没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可能是温度太低了,也可能是水浇多了,种子被淹死了,还可能是种子本身就不健康,这些都是造成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
任务二:探究根的作用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给植物浇水时,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呢?请你推测一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验证实验:
实验材料:一棵带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试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马克笔。
实验方法:1.将这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将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2.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3.观察几天后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
结论: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因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蒸发后变少的,这就说明根将水吸收到了植物体内,所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以此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研讨1.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在温度、水分都适宜的环境中才会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没有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
[来源:学|科|网z|x|x|k]2.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结:水位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你能不能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找证据来说明根的这一作用呢?小结:我们试着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树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想连根拽出像蒲公英那样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在种植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植物的根因为抓住卫生纸或是抓住土壤,在取出时都不那么容易了,这些都能说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学生描述种植杯中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思考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
学生推测植物的根的作用,作出预测。
[来源:学科网]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来源:学|科|网z|x|x|k]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
认识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来源:zxx]能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10分钟)。
1.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是不同的。认识凤仙花、葱、仙人掌的植物的根的形态。
2.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植物的根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
水中的浮萍、榕树、戈壁上的胡杨。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思考植物根的作用。
认识到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第4课茎和叶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2.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来源:学科网]3.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2.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来源:学科网]科学态度目标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段凤仙花的茎叶、红色素水、烧杯、单面刀片;
黑色纸、燕尾夹;
塑料袋、细线;
课件。
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环节[来源:学,科,网]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破土而出,长成了幼苗。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结合经验交流茎和叶的作用将注意力集中到茎和叶的作用上。
二、聚焦首先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态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方法指导:
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2.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3.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4.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
观察结果:凤仙花植物的叶在茎上是交叉生长的,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都是交叉排列,伸向四面八方,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
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观察一株凤仙花,测量植株高度,说叶子的数量,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的叶的分布,并做好记录。
聚焦到对于茎和叶的生长。认识到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三、探索引导语:我们知道了凤仙花随着植物的生长,茎不断长高长粗,它总是将植物的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使得它承担这样的功能呢?请你根据前面学习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和对叶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一下茎的作用,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任务一:探索茎的作用从外部观察茎的变化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叶,放到装有红色素水的烧杯中,放置大约30分钟,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凤仙花的茎变红了,叶也慢慢变红了。我们可以推出红色素水是通过茎到达叶的,到底是否如此呢?我们来进一步实验,观察茎的内部变化。
从内部观察茎的变化将变红的凤仙花的茎用刀片分别纵向和横向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和横切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是的,通过观察可以看到纵切面上有一条条的红线,横切面上有许多红色的圆点,这都能说明红色素水在茎内流过。
基于对茎的外部和内部的实验观察,可以得出茎的作用是运输分水,植物的茎除了运输水分还能运输养料,也就是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任务二:探究叶的作用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方法: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被遮住阳光的这片叶子变黄了,因为这片叶子长时间没有见到阳光,以至于变黄了。这说明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方法: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一天后的现象,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这表明叶子上的水分蒸发了,遇到塑料袋变成了小水珠,这说明植物的叶还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研讨1.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呢?小结: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
2.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学生结合经验推测茎和叶的作用,并写下想法。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结合实验观察描述茎的作用。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能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结合实验观察能认识到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能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1.认识不同形态的叶。松树、仙人掌、水稻和香蕉树的叶,同学们可以根据植物的叶想一想这些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比如仙人掌,叶子又细又小,它的生活环境一般是水很少,阳光又很充足的地方。
2.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像牵牛花这样的是缠绕茎;
向日葵爱这样的茎是直立茎;
土豆这样的茎是变态茎;
西瓜这样的是匍匐茎;
葡萄这样的茎是攀缘茎。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思考植物茎和叶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来源:z§xx§]能认识到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以及认识更多茎的种类。
第5课凤仙花开花了科学概念目标1.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2.根据花的结构,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3.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解剖花,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特征。
2.观察雄蕊和雌蕊,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想它们的作用。
3.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花的结构以及雄蕊和雌蕊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要解剖的花、镊子、放大镜,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同学们,相信你们精心照顾的凤仙花都相继盛开了吧!细心地同学应该都观察到了一株植物从发芽,长叶,生长,开花的过程。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结合自己观察的经验分享花的样子。[来源:学科网zxxk]将注意力集中到花上。
二、聚焦植物的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认识花的结构是关键。解剖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一般方法。如何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花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生思考花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花的结构。
聚焦花的结构上。
三、探索任务一:观察花的结构——学习解剖花实验材料:一朵完整的凤仙花或一朵完整的其他植物的花、镊子、记录纸。
活动指导:
1.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将花的各部分剥下来。
2.将它们分类排列在纸上。
3.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及名称。
小结:对花进行了解剖研究,可以观察到,一朵完整花的结构一般包括四部分:从外向内依次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
任务二:观察雄蕊和雌蕊借助放大镜来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看一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可以看到雌蕊上面有液体,用手摸一摸,有种黏黏的感觉。
提问:你是否想过,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花的构造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呢?小结:细心的同学可能观察过,结果后花瓣都凋谢了,说明花瓣不能形成果实。经过观察得知雄蕊上的花粉又小又轻,而雌蕊上面是有黏液的,当花粉掉到黏液上,就很容易被粘住,这其实就是花的传粉过程。当传粉过程后,雌蕊就会进一部分发育成为果实和种子。所以花蕊,也就是雄蕊和雌蕊是花最重要的结构,有了花蕊,植物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因此花蕊在植物的繁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任务三:观察更多植物的花桃花:观察桃花,会发现它和之前解剖的花一样,具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在科学上,我们把这四部分都具有的花叫做完全花。
百合花:百合花是没有花萼的,把它叫做不完全花。
南瓜花:观察南瓜花,会发现在花瓣里只有雄蕊,而没有雌蕊,像南瓜花这样,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叫做单性花,它也属于不完全花。
小结:桃花是完全花,因为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这四部分都具有。而百合花和南瓜花是不完全花,它们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
研讨1.雄蕊和雌蕊分别有什么作用?小结:雄蕊上有花粉,雌蕊上有黏液,花粉落到雌蕊上就完成了授粉的过程。
[来源:学*科*网]2.花的哪一部分将来有可能发育成果实?小结:经过对雄蕊和雌蕊特征的观察,可以得知花的雌蕊部分将来可能发育成果实。
学生根据解剖花的方法,亲自动手解剖一朵花。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雄蕊与雌蕊,推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来源:z|xx|]学生观察更多的花。从花的结构上对花进行认识。[来源:z&xx&]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能认识到花的结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能认识到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来源:zxx]根据花的结构,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有雄蕊和雌蕊,有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四、拓展1.试着给花进行人工授粉。
授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对花授粉,另一种的用毛笔蘸,都是将花粉涂到雌蕊的黏液上。
2.认识更多的传粉方式。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授粉的过程。比如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可以帮助花传粉,自然界中的风也能帮着传粉。只有完成授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
学生根据教师分享的方式课下开展授粉活动,并收集认识更多的传粉方式。
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第6课果实和种子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2.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2.在解剖观察植物的果实的过程中认识果皮的作用。
3.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形成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凤仙花的果实、各种其他植物的果实、水果刀、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用呢?学生结合自己观察的经验分享凤仙花果实的样子。
将注意力集中到果实上。
二、聚焦我们观察一朵即将凋谢的凤仙花,我们会发现,花瓣和花萼都脱落了,雄蕊和雌蕊也不见了踪影,但我们却看到了雌蕊下端逐渐膨胀起来,这就是凤仙花的果实。
学生观察。
聚焦植物的果实。
三、探索任务一:认识植物果实的生长变化(1)观察凤仙花植株上不同阶段的果实,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果实形成后形状有一段时间是不变的,形状像水滴,成熟之后果实会开裂。果实是由小不断长大的,从还有花的果实,到花刚刚凋谢的果实,再到种子逐渐成熟的果实,最后果实成熟了,也就是果实成熟是一个生长变化的过程。
任务二:认识果实的结构[来源:z|xx|](1)摘下一个快要成熟的凤仙花的果实,观察果实的结构。
用手轻轻拨开凤仙花的果实,很容易就看到了它的内部结构,凤仙花果实的内部有棕色的小种子,种子外面就是卷成团的保护它的果皮。我们可以看到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2)除了剥开果实进行研究,还可以将果实切开研究。取两个还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分别将其纵切和横切来观察果实的结构,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纵切时凤仙花果皮卷曲了,种子在果皮的里面,横切时果皮将种子紧紧的包裹起来,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在观察中你是否发现了果皮的作用?果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弱小而没有成熟的种子。
任务三:数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1)认识完凤仙花果实的结构,再来数一数一个凤仙花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一株凤仙花大约又可以收获多少粒种子?(2)经过观察,每个凤仙花果实里种子的个数是不同的,一个凤仙花果实中大约有10粒左右的种子,一株凤仙花大约能结出10-20个不等的果实,这样算下来一株凤仙花可以结出上百粒的种子。结出上百粒种子的一株凤仙花是当初我们播下的一粒种子长成的,这正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真实写照。
任务四:观察更过植物的果实,比较异同。
(1)在研究时,可以使用解剖的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果实,根据果实的不同,可以用手将果实剥开研究,也可以将果实横切或纵切,切开来研究。在观察时,同学们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
(2)通过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会发现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果实都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研讨1.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小结:果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可以保护弱小而没有成熟的种子。种子则起着传宗接代,繁殖后代的作用。
2.植物结出许多种子有什么意义?小结:我们种下的一颗凤仙花种子,又收获了许多的种子,这些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长出许许多多株凤仙花,每株凤仙花又会结出许多种子。凤仙花的种族就是这样延续并壮大的!学生结合图片或实物观察果实的生长变化,比较异同。
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的结构。
学生观察横纵切后果实的结构。[来源:学科网]学生数凤仙花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
[来源:zxx][来源:学科网]学生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异同。
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
[来源:学科网zxxk]在观察不同阶段的果实中,认识果实的生长变化。
能认识到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
在数果实中种子数量的过程中感受种子的作用。
在观察更多植物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四、拓展思考: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呢?比如我们常吃的西红柿、梨就是植物的果实,而瓜子和栗子就是植物的种子,课下同学们可以再辨认更多的果实和种子。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及生活经验分辨果实和种子。
有继续探究果实和种子的浓厚的兴趣。
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从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联想到其传播方式,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要观察油菜种子,在捏油菜果荚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
第二,观察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将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l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l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l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演示:椰果,水槽、电扇、卷尺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果实和种子、放大镜、尺子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集中话题谈话:孩子长大了都要告别妈妈,四海为家。动物们有的擅跑,有的会跳,还有的能飞,植物妈妈的孩子们是怎样完成它们的寻觅家园之旅的?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了解学生原有概念。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出示观察材料。
猜想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并说出依据。
继续了解原概念启发思考:怎样为自己的猜想提供科学的证据?[来源:学科网]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讨论学法。
巡视指导观察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特征,用画图或文字描述等方式记录下来。
搜集并保留证据。
提出质疑整理记录,进行交流。
预期:学生能结合果实和种子的特征推想植物靠风、动物、人、水等传播种子,具有把传播方式和结构特征建立联系的意识。但认识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可能会有困难。
在观察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使认识从直观向抽象发展,但此时所形成的观点还不够清晰,有待证明。
板书:风、水、动物(人)、自身弹射归纳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及与其对应的特征,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
散播种子方式与结构特征关系的研究启发思考:怎样证明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结构特征有关呢。
出示实验和测量工具。
提示:可以捏一捏,吹一吹,量一量……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实验和测量工具的出示对学生设计实验有启迪与提示作用。
抓住典型问题,启发集体思考。
全班交流,修订完善。
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巡视指导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来源:学§科§网z§x§x§k]整理现象,交流,质疑。
小结: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征往往有利于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散播的意义在于繁殖后代。
回顾与拓展启发思考:如果果实成熟了就落在植物脚下,会是什么结果?自由讨论(辩论)。
感受传播种子对植物繁殖后代有重要意义。
用泡泡图或表格等形式把植物散播种子的主要方式及与之对应的结构特征记录下来。
内化知识。
观看视频:蒲公英的旅行布置作业观察社区中常见植物是怎样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
发展学生研究植物散播种子方式的兴趣。
板书设计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轻、带翅或绒毛——风力 炸裂、弹射——弹射 圆形 散落——跳动(滚动)。
内部有很多空气——水力 有钩刺、味道鲜美——动物(人)。
学习指导l观察记录表观察对象推测传播种子的方式果实或种子的特点实验证明结果[来源:zxx]活动小结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______种,这些方式与____________有关。
教学评价评价依据:
1.观察记录表2.测试结果3.梳理概念的泡泡图或表格4.课堂表现及交流水平教学后记[来源:学+科+网]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凤仙花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3.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科学探究目标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
2.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
3.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2.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
3.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的整理,认识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的图片,ppt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个人观察记录或观察记录表【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分钟)。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的过程,并且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展示种植过程中的图片。
观看活动图片,回忆种植活动将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种植活动上。
二、聚焦(2分钟)。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分析我们收集的信息,看看能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准备自己的种植观察材料。
聚焦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指向对植物一生的了解。
三、探索(30分钟)。
任务一:展示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任务二:结合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照片,可以将其按照生长变化的顺序进行排列。
结合排序可以看到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任务三:根据对凤仙花的生长记录,我们来计算一下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久时间。
任务四:根据凤仙花不同阶段植株的高度,绘制统计图,分析凤仙花高度生长变化的规律。
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研讨:
1.凤仙花生长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呢?小结:结合种植经验进行说明。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以后形成的,果实里有种子,种子的存在使物种得以繁衍后代。
3.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运用我们的观察记录说明凤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
小结:结合种植经验,可知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大约在5个月左右,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旺盛期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汇报。
学生结合凤仙花的生长记录描述凤仙花的整个生命周期。
学生计算凤仙花每一阶段经历的时间。
学生绘制统计图,观察凤仙花高度生长规律。
基于学习成果,研讨相关内容。
认识到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凤仙花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认识到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四、拓展(6分钟)。
1.课下找材料,做一个凤仙花实物模型。
2.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进行比较。
寻找材料制作模型;
结合种植经验比较。
增强对凤仙花植株的整体认识。
第二单元电路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到电与生活紧密相连。
2.电很危险,我们要注意安全用电。
科学探究目标1.头脑风暴分享交流关于电所了解的内容和想知道的问题。
2.调查家中的用电器。
科学态度目标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乐于参与调查活动。
2.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勇于接受不同人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获取学生初始想法,意识到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海报纸、马克笔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用电器调查结果表【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聚焦(5分钟)。
谈话:
通电后,电器就能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提问:
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关于电的知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思考、交流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电的主题上,明确研究问题。
二、探索(25分钟)。
任务一:用讨论的方式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头脑风暴原则:
1.不要抱有成见,应该开放心态接收各种观点。
2.对其他同学贡献的观点不要批评或妄加评论。
3.努力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联系起来。
任务二: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这些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安全用电提示:
1.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触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能直接触摸。
2.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只用电池来做实验。
3.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裸露的电线。当看到断开或者裸露的电线时,要马上报告家长、老师或者有关人员。
班级讨论、头脑分享自己的观点班级分享调查结果调取学生初始想法,使得尽可能多的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三、研讨(10分钟)。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思考、交流感受“电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第2课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1.连接简单电路2.观察、描述、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的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灯泡的工作原理,感受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
【教学重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灯泡、导线、电池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聚焦(5分钟)。
谈话:
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小灯泡就亮了。
提问:它是怎样亮起来?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用示意图表达想法将话题聚焦到:如何点亮小灯泡二、探索(25分钟)。
任务一:1.观察小灯泡。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里;
想一想小灯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任务二:2.用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有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安全提示:
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观察:小灯泡,明确各部分的名称。思考各部分的作用。
探究: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探究结果牢记在心:安全提示探索、记录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增加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三、研讨(10分钟)。
1.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2.分析那些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你认为电池和小灯泡怎样连接,小灯泡才能亮起来?观察连接图你认为哪些能过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3你认为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展示、交流探究结果根据探索结果,总结归纳出小灯泡点亮的方法第3课简易电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1.用电池盒和灯座以及开关点亮小灯泡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简易电路的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电路的组成部分,并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灯座、开关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聚焦(5分钟)。
提问: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回顾:
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
将话题聚焦到:如何组装一个电路二、探索(25分钟)。
任务一:1.组装一个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把小灯泡安装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
任务二:2.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把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
任务三:3.画电路连接图小组合作完成电路的组装,并在电路中安装一个开关,最终在记录本上完成电路图的绘制。
通过动手组装一个电路,明确电路的组成部分。并在电路中安装开关,了解到电流是可以被控制的。并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三、研讨(10分钟)。
1.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2.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将想法用箭头在连接图中表示出来思考、交流根据探索的结果分享交流在电路中,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最终明确电路是一个闭合回路。
第4课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科学探究目标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所学的电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故障电路2.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学生准备:
科学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聚焦(5分钟)。
讲解: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提问: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怎样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呢?思考、交流如何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将话题聚焦到:
如何找到和排除电路故障二、探索(25分钟)。
任务一:1.电路的故障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把我们的想法都记录下来。
任务二: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把简易电路中的开关拆除后,就形成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提示每次检测前,先将两个检测头互相接触一下,看看小灯泡能否亮起来。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任务三:3.每个小组检测一个有故障的电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同时,将电路故障检测表补充完整班级交流:电路的故障和如何进行故障检测制作电路检测器注意安全用电检测故障电路,记录检测结果。
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并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并记录电路检测的结果。提示学生有序的进行排查三、研讨(10分钟)。
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你是怎么知道的?又是怎么排除的?交流检测情况根据探索结果,交流分享如何查找故障以及排除故障电路的方法第5课里面是怎么连接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有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3.体会有序检测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接线盒2.电路检测器:电池、灯泡、导线、电池盒、灯座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聚焦(5分钟)。
谈话: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
提问:如果看不到电路,我们能知道各个部件是怎么连接的吗?思考、交流将话题聚焦到:看不到电路,如何知道各个部件是怎么连接的?二、探索(25分钟)。
任务一:检测一个打不开的接线盒,并推测它的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1.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记录检测结果。
(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
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要检测两次)。
任务二:2.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说说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在检测前测试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并记录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推测内部的连接方式。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推测。培养学生有序测试的能力,以及有依据进行推测的能力。
三、研讨(10分钟)。
1.下表是一个接线盒的检测记录,你能用示意图说明接线盒内部是怎么连接的吗?2.如果5个或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的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
绘制示意图分享、交流:怎样毫无遗漏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通断的情况。
培养学生缜密思维,意识到有序测试的重要性。
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检测认识到有的物质易导电;
有的物质不易导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电路检测器、20种检测材料学生准备:
科学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聚焦(5分钟)。
提问:
在连接电路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思考、交流将话题聚焦到:为什么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二、探索(25分钟)。
我们可以借助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选取身边的20种物体,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记录下来。
1.先检测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
2.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
3.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物体的两端,检测物体的到导电性,做好记录,并与预测进行比较。
4.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放在一边,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放在另一边。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又什么异同吗?提前检验、预测、实测、记录、分析比较用电路检测器检测20种物体通过测试搜集证据,发现有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有些物体则不容易让电流通过。通过测试、比较和分析最终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三、研讨(10分钟)。
1.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2.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3.下图中的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整理检测记录分享交流、发表观点阅读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的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脑上。
根据探索结果,讨论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哪些物体不可以导电。归纳总结出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合理运用解释生活种的现象。
意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第7课电路中的开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科学探究目标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回形针开关2.简单电路学生准备:
科学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聚焦(5分钟)。
谈话:生活中,我们能安全、方便的使用各种电器,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元件控制着电流的通和断,这个元件就是开关。
提问:电路中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倾听、思考将话题聚焦到:电路种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二、探索(25分钟)。
1.观察小开关这个开关的制作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开关。
想一想,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通和断的?3.做个回形针开关像图中那样,用小木板、回形针和图钉做一个简易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放在木板上,用笔在伸开的回形针两端各描一个点作为标记。
(2)先把一个图钉固定在木板的一个描点上,再用图钉把回形针大的一端固定在木板的另外一个描点上。
(3)把回形针开关连接到电路中,看看它能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不亮。
观察开关,并把这个小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思考按照操作说明制作回形针开关通过观察和制作发现开关的特点,搜集更多的现象和证据发现开关是如何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三、研讨(10分钟)。
1.回形针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2.你还能用其他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小开关吗?你是怎样制作的,你的小开关有什么特点?根据研讨的问题进行班级讨论交流根据探索结果,通过交流最终发先电路种电流是可以被控制的。
四、拓展将红色、绿色玻璃纸分别包在小灯泡外面,并将它们与电池、导线、回形针开关连接起来,做成红绿灯。试着用我们制作的回形针开关控制这组红绿灯。
如果想在红灯变绿,绿灯变红灯的中间再亮起一盏黄灯,应该怎么办?课后完成:制作、思考将所需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需要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
2.开关可以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科学探究目标1.设计房间照明电路,根据设计图纸完成制作。
2.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设计图,进行反思和完善。
3.经历过程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倾听和表达设计的的想法。
2.乐于将所学的电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完成指定的任务。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
并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科学实践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套装盒材料袋鞋盒(自备)灯泡、导线、电池学生准备:
科学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聚焦(5分钟)。
谈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连接一个电路,怎样用开关控制电流的通和断。
提问:现在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模拟安装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吗?回顾、思考将话题聚焦到:如何安装一个照明电路。
二、探索(35+40分钟)。
1.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在纸上画出房间的平面图,标出书桌、床和窗户的位置。
(2)房间需要安装两盏电灯(照明灯和阅读灯),并由两个开关分别控制。在房间平面图上标出电灯、开关的位置。
2.班级交流阐明小组设计的合理性,并倾听他人意见。修正和优化小组的设计方案。
3.模拟安装照明电路(1)画出小组设计的电路图:电池(房间电源)、两个小灯泡(两盏灯)、两个开关各在什么位置?怎样组成一个电路?(2)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3)检测电路。检查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是否有使电源短路的错误连接。
4.与其它小组进行分享明确设计要求,小组讨论,完成房间设计图纸。
班级交流小组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安装照明电路班级展示小组的最终成果说明:
本内容分两课时完成,设计和交流;
制作和分享。
此环节希望学生经历1.工程设计的全过程:
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2.把学到的电路知识运用学到实践中。
第三单元岩石和土壤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研究岩石和土壤的意义,即为什么人们一直在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研究。因此,用“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故事”这一活动贯穿本课的学习,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它们的故事,认识到岩石、土壤记录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种子长出了根》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3课。
教科书中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本课的研究任务: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类型和作用。书中安排了大量的主题研究活动:1.研究植物根的生长。这是一个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观察前一课中已经种下的种子的变化,因此前一节课的课后延伸与本节课的课前作业是一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凤仙花根的发展变化的过程。2.分析归纳根的类型。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带根的植物,让学生全面观察,利用简单的表格对根进行记录、分析、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研究根的作用。我们从教科书中遴选部分资源,再结合本地植物根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植物不同的根以及根的作用。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两课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单元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承上是需要用到前两节课学生种植后对植物的观察记录,启下是为后面能够有序地研究茎和叶的变化及作用做好铺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根部变化,从根的生长、类型和作用三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引发学生对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种子可以萌发成幼苗。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总是向下生长。
根能够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维持植物生存。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
能够基于观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
能以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为依据说明根的作用。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生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通过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前一节课的课后观察记录表,凤仙花种子发芽实验观察杯,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师准备:种在玻璃杯中的凤仙花的种子,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聚焦观察、寻找规律。
1.谈话:通过精心培育,我们播下的凤仙花种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凤仙花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1)通过交流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长小芽,这个小芽逐渐长大就会变成根,凤仙花的根就是由这个小芽长大形成的。
(2)大家能不能给这个小芽起个名字呢?
学生:对,这个小芽叫根芽!
教师:你知道根芽是种子里的哪部分变成的吗?(胚根)。
2.上节课,大家观察了不用种子也能发芽的植物。现在,我们来交流讨论一下自己的发现。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根生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我们发现,根都是向下生长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种的时候怎么放种子,它的根永远是向下生长的。同时我们还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几天时间就长出来了。
二、针对问题、分析归纳。
1.说一说,除了刚才观察的凤仙花的根,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学生回答)。
2.老师课前让大家带一些比较完整的植物的根,大家带了哪些呢?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葱、菠菜、香菜、狗尾草、胡萝卜、甘薯等常见植物的根。
3.观察植物的根,填写实验观察表。
植物名称。
根的形态特点。
4.先根据植物根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起个名字。
5.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直根系、须根系、变态根这三种根的类型。
6.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的根,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根。
三、实验总结、发展思维。
1.同学们想想,植物为什么能固定在土壤中?它的什么部分起了关键的作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证据证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8页右下图,种子萌发先长出了根,推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5.小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应用、实践体验。
1.课后了解植物根的有关知识。
2.制作不同植物根的标本。
3.不同植物的根,形态特征不同。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根的图片并分类,说说根在维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继续观察实验瓶里植物吸水的实验,想想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再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种子长出了根。
胚根—根芽—根。
生长变化根向下生长。
速度比较快。
直根系。
植物的根类型须根系。
变态根。
固定植物。
作用。
吸收水分。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游戏里的科学”、“太阳与时间”、“电的本领”、“我们的身体”、“动物王国”、“研究与实践”等五个单元。
教材贯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把教材的表现主体和使用主体都落实在学生身上.力求使教材成为“学材”.即学生能够自主使用教科书、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教材的语言表达和插图“伙伴化”;内容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符合儿童心理。三、学生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1/3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五、教学进度表(每周2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
课题小车的运动玩滑梯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指南针。
第二单元太阳与时间。
认识太阳太阳和影子用太阳计时制作计时工具。
第三单元电的本领。
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谁的本领大安全用电。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骨骼关节肌肉。
蚂蚁。
课时(建议)。
1111111111121121111。
2/3第五单元动物王国。
它们都是鸟猫和兔多样的动物。
1222研究与实践电在生活中的应用(饲养小。
动物)。
3/3。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提问提供话题:你喜欢运动吗?最喜欢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活动,教师加以鼓励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情境展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比赛的成绩单)。并出示如下信息: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2.出示课件巩固练习。
3.知识迁移。
这样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出示运动会上110米栏成绩单完成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能把四边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方面: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转化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大部分学生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悟中创”,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形式的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运用直观的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将情景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和快乐教学法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密室闯关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比较法、交流法来学习知识,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合,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五、说教具准备和学具准备。
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突破了难点,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又准备了本节课所需要的12个图形、表示图形之间关系的集合图和学生练习环节所需的图形和剪刀,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做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六、说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多媒体显示四根不同长度的线段,问学生:用这四根线段你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从而引出四边形的概念。紧接着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并且指出,无论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都是四边形。告诉学生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
这样,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观察课前准备好的12个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
(3)反思评价。多媒体展示将12个图形分为三类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图形的对边的特点,从而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引导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将练习环节与综艺节目“疯狂的麦咭”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进入密室闯关,设计了“抢答密室”(问学生下面的图形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哪个是梯形?);“拼图密室”(下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长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梯形?)和“魔术密室”(让学生用剪刀动手操作,只剪一刀,将告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剪成不同的两个图形),这三个习题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的理念。
4、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如何?让学生学会评价,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吧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体现,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标题《四边形分类》醒目的写在黑板上方的正中间,在标题的下方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准确的书写出来,并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用集合图的形式展示在定义的下面。整个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人直观、醒目的感觉。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数、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数、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体现正数、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出示本课目标:
1、正数、负数怎么读、写?
2、怎样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数、负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正、负数。
1、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三组数据。
老师说几组数据,请你记在记录单上,注意你的记录一定要让别人看明白。(附:记录单如下)。
教师叙述:
第一组数据:一支球队在比赛中,上半场进了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第二组数据:本学期,我们班转入2人,转走1人。
第三组数据:王阿姨做生意,一月份赚了4000元,二月份赔了2000元。
2、展示并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四种情况:(只写数字;数字前面写字;用符号;前面加正负号)。
师选择用文字表示的,用投影展示出来。
问:有没有与他不同的表示方法?学生会出示用符号表示的方法。
问: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这两种记录方法否非常详细,你认为那种方法表示更好?为什么?当学生出现认为文字表示方法比较好的时候,我会这样引导:有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或者出现错别字,采用这种文字表示,容易让别人错误的理解你的意思,所以,我们就采用不易理解错误的符号记录。
3、认识正负数。
你们知道像+3这样的数叫什么吗?(正数)。
观察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数字前面带了一个“+”)你会读吗?
生:读加三。
师导读:正三生齐读。
象“—2”这样的数是什么数?(负数)。
观察负数你发现了什么?(数字前面带了一个“-”)你会读吗?
生:负二生齐读。
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里)在数字前面,“+”是正号“-”是负号。
4、读统计单里的后面两组数据。
5、抢读。-200、+3.8、-5.4、15、-7/8、-2/5、+5.4。
问:请读出下面的数,并告诉大家你读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并分类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生:十五。
你能总结出正数的读法吗?(读正数时,带“+”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的,这个“正”字也要省略不读。)。
师:负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观察这些正、负数,正、负数可以是什么数?
正负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三、联系生活,理解正、负数的运用。
1、到中国的热极------新疆的吐鲁番去走走。
我们刚认识了新朋友正负数,现在我们带着新朋友一起去美丽的新疆走走吧!(出示课件)。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达到49℃以上,有记录的地表气温达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堪称中国的“热极”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吐鲁番的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日平均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3)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极致,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
(4)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而新疆天池则位于海平面以上8870米。
师:(1)出示课本信息窗的第二条信息,这些信息中的温度数据你能用正负数表示吗?(学生可能回答: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那温度怎么用正、负数表示呢?“0”是正数还是负数?“0”上面是什么数?0和正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0”下面是什么数?0和负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在正数和负数的中间板书“0”)。
这里的“海平面”相当于温度计里的哪个刻度?
(3)出示数轴:观察正负数的位置。
总结:所有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正数都比负数大。
2、正负数的其他运用。
我们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高低、地势高低,还有刚上课时说到的进球、丢球、赚钱、赔钱,其实正负数还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这样相反的现象。
(1)如果上车12位乘客用+12表示,那么下车8位乘客用()表示。
(3)王叔叔三月份收入2000元,支出800元,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4)一个仓库,周一进货1000吨,周二出货360吨,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思考:每一题中的两个量都是什么关系?
说明: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自主练习1题和3题2、判断:
(1)海拔-155米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2)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3)0大于所有的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4)如果向南走记为正,那么-10米表示向东走10米。()。
五、拓展知识。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理解的正数、负数吗?
板书设计:
正数、负数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你。
3、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借助学生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近自然、亲历探究的过程。
4、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缩空气的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和水的力的利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了解保暖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知道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利用太阳能的特点;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设想,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
1、水能溶解物质。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3、制作小火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6、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食物提出问题。
7、能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4、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单元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
1、我们的食物。
2、我们的营养。
3、饮食与健康。
第二单元。
4、水变咸了。
11112。
课题。
课时。
水里有什么。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
5、怎样加快溶解。
6、做一杯饮料。
7、水里有什么。
8、植物的身体。
9、植物的根。
10、植物的叶。
(一)11、植物的叶。
(二)12、植物的茎。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2122。
1212。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研究与实。
15、小火箭。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17、水流有力量。
18、杯子变热了。
19、水变热了。
20、它们会生热吗。
21、谁热得快。
22、太阳能热水器。
食物里的有害物质。
力
践
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五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难点:
1、主动参与探究过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2、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3、能有目的的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观察结果。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情况:
本学期四年级学生共3个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接触科学课的时间,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年龄结构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的开展探究活动。
2、学困生情况及转化措施: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比较薄弱。本学期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
五、教学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苏州路小学。
赵海艳。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一、引入: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3、小组交流: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制定春游方案;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并具体生动的奥写下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课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一处景物。
两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习作。
一、导入新课。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xxx: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的教材从内容看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三个方面的内容,有的是综合单元也有专门的单元,大多数还是一个整合的单元,如《冷与热》单元就是一个整合性强的单元。从探究过程技能看其中第一次出现了假设和搜集证据的单元。
本册教材将继续以活动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共分5个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冷和热》、《奇妙的声音王国》、《吃的学问》、《排序和分类》。在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知识概念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取向等全部融入在活动中。
第二单元《冷和热》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是以声音这种物理现象是一种能的表现形式为主题,引领学生对声音展开研究,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乐音与噪音。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饮食状况和社会的食品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去衡量自己的营养行为,去思考吃什么和怎么吃,用吃的学问指导自己健康饮食,注意消化器官的保健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科学排序作为整理证据的常用方法之一,和所有其他过程技能学习和训练的单元一样,第一课注重在学生经验和习得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排序,通过观察、动手与合作,初步学习同时给多个物体的两个或多个特征排序,并得到初步的然而是专项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科学课,初步接触了科学探究。本册内容是科学课的深入,既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提问题,爱提问题,这将驱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册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有依据的推测。
2、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性质。
4、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5、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事物进行排序和分类。
四、教学思路。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把教材当作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理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而“用教材教”则是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教案,走近学生,蹲下去倾听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课堂的好坏不是看教案写得怎么样,而是看课上具体的细节,只有从细节当中才会看出教者是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是不是真正地实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把握活动的取舍,深入进行探究。
教材里的活动只是提供给你一个教学的思路,有的甚至是两三个活动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不要求每个活动都做,在实际教学中要具体对待,与其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倒不如抓住一个重点活动做深、做透。
4、课内外结合,把课后研究落实到实处。
课堂一开始往往是提出好多问题,然后师生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至于其它的,往往都是“课后研究研究”,至于真正地研究了多少,恐怕只有学生自己心里清楚。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后研究看得和课上一样重要,因为那是学生更加自主的表现,更是他们能力发展,良好科学品质形成的大好时机。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课后研究的兴趣,关注他们课后研究的状况,提供及时的帮助,定期开展一些交流研讨会,为他们搭建表现的舞台,并同学生的评价挂钩,真正地把课后研究落到实处。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意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欣赏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水的形态,体会听力障碍者的困难,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等。
五、教学进度。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所教四年级2个教学班。这些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本学期还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三、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24课,其中第23、24课是活动课。从知识内容分为五部分。
我们吃什么:本单元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逐步从探究科学饮食的多种活动中意识到要珍爱生命;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为学生以后探究人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知识打下基础。
水里有什么:本单元是在继三年级上册水的科学单元后,又一次以水作为探究对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与其他物体的混合和分离等特点的单元。在三年级上册水的科学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深度用学到和科学知识改善生活,进一小提高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有关水的其他特征奠定基础。
植物的生活: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各部分进行细致的研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科学探究的经历,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所以在进行本单元的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借助工具对事物进行定量观察,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再加上学生对植物比较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进行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本单元在本册书中编排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单元,能为后续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植等问题打下探究技能与知识的铺垫。
空气和水的力:本单元主要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空气及水的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热的传递:本单元主要选取了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现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如杯子变热了,煮稀饭时米粒在水中游动等进入相关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并在其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态度。
四、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植物的身体结构,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
2、实验能力: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水,加快溶解的方法了,根吸水、茎运输水分等实验,巩固对比实验方法,学习设计说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3、探究能力:学习运用探究的方法,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植物实施环割有哪些益处。
4、想象能力: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想象蒸发的本质,叶、茎的内部构造。
5、动手能力:学习制作植物动物标本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讲述火箭的发明及我国现代火箭的发展,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
六、评价工作安排:
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成立互助小组,由班级中优秀学生辅助学困生。
建立学习组织,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人尽到自己的努力。
七、教研专题及研究措施。
课题名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助推学生科学素养》。
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八、教研课安排。
根据学校及教研组的安排开展听评课活动,采取个人讲课与听课相结合的方式,讲公开课不少于1节,听课不少于15节,学习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授课水平。
九、业务学习。
第二周学习本册科学教材。
第三周学习科学课程标准。
第四周—第二十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1—17条。
十、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十一、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根据学校及教研组的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安排如下:
第九周食物里的有害物质第十四周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与原教材相比缩减了一个单元,减少了“磁铁”、“有生命的物体”两个单元,增加了“我们的身体”单元。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溶解》;物质科学《声音》;地球与空间《天气》。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
础。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本学期,四年级的学生有53个,较多的人数也为科学学习的顺利组织开展留下了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课时安排:
每周两课时,每课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
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本册的主要活动:
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对身体结构的研究,了解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和结构,以及运动情况,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同时了解食物在口腔内的变化及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动脑和动手的能力。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其中第23、24课是活动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1、我们吃什么:通过学生对食物的分类,让学生明白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对营养的观察实验,学会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懂得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最终了解珍惜食物,科学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有关水的其他特征奠定基础。
3、植物的生活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部分认识事物的规律。
4、空气和水的力:本单元以水和空气作为探究对象,探究空气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5、热的传递:了解热在固体、气体、液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保温与散热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对比实验,观察研究及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对太阳能的利用建立初学认识。
6、探究与实践:选择与本册探究活动密切相关的问题。食物里的有害物质;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与使用。通过调查研究,提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作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理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工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支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活动。
5、在科学的学习中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来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掌握基本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产生新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耐心、细心、精心做科学。
2、观察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与填写。
3、运用解暗箱的方法对未知的进行探究。
4、力求做到知识和能力并进,不可偏废。
5、强调过程的同时,要重视结果。
6、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探究,不要躲避教师的传授。
7、在动手之前引导学生多动脑。
8、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9、注意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
10、评价要中肯,不可无限制的夸张,适当的批评不可少。
五、教学进度安排: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平乐乡学校潘少荣)课题第3单元声音。
1辨听声音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与人交流,体验不同声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2、认识声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动机。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难点:1、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认识声音的多样性。方法教法: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学法:探究式准备响板、木鱼、双响筒、铃鼓、沙锤、碰钟串铃、三角铁等乐器,大小不同杯子四个,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音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二、分辨声音。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大小高低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
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
音量音调四、作业设计1、你对声音还有什么新的问题?请你课后继续研究!
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三、气温的测量。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3)。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五月的青岛》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情意交融的优美散文。本文突出了两点:一是”美”,一是“趣”。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分享美丽的五月青岛吧!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樱花开了;海棠花、丁香花、桃花争先开放;小蝴蝶花与桂竹香用它们的娇艳颜色结成了十字;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五月的山有了绿色,小野花给山谷中填满了绿色;五月的海也仿佛因为这些的衬托显得特别的绿和可爱: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的走,燕低低的飞,浪涛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街上的花香和海水咸味混到一起:在海边躺在椅子上,闻着那香味,淡淡的、香香的,看着报纸,吹着海风,再听着海水声,多么诗情画意!
五月的人们也随着花草复活了:本地的学生特别忙,换制服,开运动会,到崂山去旅行;外地的人也来旅行、参观;小孩子最快活,脱去笨重的衣服,可以到公园跑跑了。多么幸福、快乐!
让我们闭住眼睛来尽情想象五月的青岛吧!
一、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
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图表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对学生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4、耐心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七、周次及教学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1。
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日历;温度与气温。
风向和风速;降水量的测量。
云的观测;
总结。
我们的天气观察。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国庆放假。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溶解的快与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机动。
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变化;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保护我们的听力;机动。
身体的结构;骨骼、关节和肌肉。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机动。
复习。
考试。
兴合庄小学。
易金玲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
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岩石来自哪里?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4.1各种各样的岩石1、开个石头展览会2、给岩石分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1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