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论婚姻的本质论文大全(16篇)

论婚姻的本质论文大全(16篇)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提高。

心理本质论文范文

某女,33岁,知识女性,学时曾经有一个富裕的男友,各方面都不错,因为自己坚持读研,不愿结婚,最终两人选择分手。参加工作后,也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些朋友,可是自己总觉得不适合,要不条件不高,要不素质不行,比自己的前男友差多了。加上自己工作比较忙,这样拖来拖去,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就蹉跎了,一转眼已经三十多岁的了,自己还是单身。在这类案例中,我们看到个体的人格类型倾向于完美主义,追求完美的近义词叫过分挑剔,总是不满意,总是患得患失。这类人格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活在自我世界与标准中,当外在的客观条件发生改变时,我们内心的标准还没有改变,还在跟以前比较。就象很多优秀的单身一样,总是以自己年轻时候的标准去选择,不愿意面对现实。

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欠缺导致单身。

某男,今年33岁,10年前大学毕业后留在重庆某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现在是公司主管。因为幽默风趣、口才俱佳,他像一只花蝴蝶般穿行于艳丽的花丛中,_于许多优秀的单身女性之间并游刃有余而自动选择保持单身的状态。他的心声是———“我有很多女朋友,每一个都有各自的优点,也各有缺点。我就是享受她们的优点。他对这种幸福生活乐此不彼,不愿意选择一颗树木而失去一片森林。在这类案例中,个体不愿意走进婚姻建立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恋爱讲感觉,婚姻是相处,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讲的“花心男”,不愿意走进婚姻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特别是80后的独身子女占多,在成长过程中挫折的训练与经历少,很多人的内心还没有担当与面对的勇气。其实在表面的光鲜背后,内心深处还是比较孤独的,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也不愿意去付出与行动。

对婚姻的恐惧导致单身。

某女,34岁,公务员,她在20出头的时候也曾经有个很相爱的对象,在快要谈婚论嫁的时候,因为恐婚选择了分手。她说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我对婚姻有种恐惧感。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为了一点小事都会吵得鸡犬不宁。在我12岁的时候他们离婚了,妈妈一直在我面前说父亲的各种不好,这让我从小就对婚姻有些排斥。后来也谈过好几个男朋友,但没有一个能让我对婚姻产生憧憬感。我并不是玩弄感情,每次恋爱都陷得很深,但当对方提出结婚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后退,并强烈反对。最终,我和他们都一一分开了,每到过年过节看到别人的阖家团圆更映衬着自己的冷清凄凉,心里也很不好受。另一位女士,今年40岁,26岁结的婚,婚后两人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这种状态持续4年后,两人终于结束了婚姻,离婚的时候坚信是老公的错。过了不久,谈了一个男朋友,两人好了一段时间,后又因为性格原因分手了。何女士很伤心,怎么自己命这么不好,尽是遇到些不好的人。自己都是正确的,没有错,可受伤的总是自己。这两类情况均为婚姻恐惧症。主要是对婚后生活相处的担心害怕,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离婚的经历让她有了“家庭是要分裂的”,“两性关系是不可靠的”等诸多来自原生家庭的决断,让她很害怕重新导演父母的悲剧。第二是自己情感创伤的经历导致。婚姻可以让人变成天使,也可以让人成为魔鬼。一段创伤的经历有时让人很难忘记,有的直到终身,因为情感的创伤是最深的。也许婚姻是美好的,可是如果再受伤,自己宁可不要这份美好,宁可孤单寂寞,这是大多数人的心声。第三是对于婚姻中问题的出现,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处理,过分强调对与错,过分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婚姻,这样,自己总是没有错。可是,也许你都是对的,你赢得了道理却输了感情。所以婚姻不是过分讲对错的地方。四是对婚姻动机的害怕。这主要是针对条件好的男女,担心对方是冲着自己的物质与金钱来的。因为这种情况不少,所以财富变成一种负担,财富成为一种罪过。

单身之所以成为一个受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现象,说明单身现象不适合社会主流文化,也不适合人性的需要。从人字来看,就需要两个人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特别是在中国人眼里,结婚是人生的必须,有一个家。单身代表一种残缺,单个人不成为一个家。要解决单身问题,让单身不成为一个问题,个人认为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合理单身合理单身主要针对不想结婚,但又迫于外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找一个人在一起,甚至出现过年租男友女友回家的现象。很多人就是这样,自己并不喜欢,可是没办法,这样违背自己意愿的告别单身其实是一种痛苦。所以社会也需要能接纳单身一族,给他们这个群体一个空间,特别是一个理解的空间成长的空间。现在单身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大家也慢慢接受了。只是做为单身人自己,要有这种观念,单身也是合理的,单身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不要有更多的内心冲突,不要觉得单身就是失败的代名词。如果觉得自己什么都经历过了,一个人的生活也很好,就坚持下去吧。过分在意别人,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进入婚姻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自己的人格相对成熟,目标相对清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选择什么,这样进入婚姻就不会盲目和盲从。不要利用婚姻走所谓的成功捷径,到最终你还是要重头再来。也不要过分抱怨社会对物质的需求,过分愤恨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我做起,不要乞求别人标准的降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行。同时,要在单身阶段做好婚姻家庭方面知识的学习,需要对未来的家庭角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适应,这方面我们以前的老师没有教过,所以要去学习。

———对于选择有冲突的大龄青年,之所以迟迟没有结婚,一方面是因为创业错过了最佳时间,另一方面是内心完美的个性。所以呢,我们需要回到现实中,创业给我们带来了事业的成功,也让我们更加成熟,我们今天的选择为时并不晚。关键是对待选择的态度,现在的社会选择太多,如果你心中坚持更好,你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所以这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自我人格的成长过程。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抛弃的过程,看看自己完美追求的背后是什么,在意什么。看看自己是选择成功的婚姻还是选择成功的伴侣,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人在一起不适合。如果是选择对方,则忽视自己;如果是选择婚姻,则会把两个人放在婚姻之中。当然还有逃避的个性,不敢去承担。这种个性的人在心理发展阶段还处于一种儿童的状态,以儿童的心态、成人的身体与人交往,这也是需要成长的。当你成长了,你的选择答案自动呈现;当你成长了,幸福就会向你招手,不在乎你有多少岁。六十岁,你还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爱人。

———对于婚姻恐惧,如果是在原生家庭中感觉到的,则需要从内心潜意识去修复,要重构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当你的思维观点是负性的,你会收集所有证据去证明你观点的正确性,这叫注意力等于结果。对于在婚姻中有过创伤经历的男女,痛苦让人难受,但不是沉迷于痛苦,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痛苦是人生的财富,没有体验过痛苦怎么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呢!痛苦会让我们去反思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去明白。要去觉察自己,要增强自己内心的承受力,要降低对婚姻的预期,要增加内在的安全感。而不是抱怨,不是一直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当你以受害者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人都是可怕的,不安全的。对于条件好的男女,不要过分去怀疑别人跟你接触的动机,自我保护不要太强。因为我们的婚姻法已经对我们的财富进行了保护,你需要以一种平常心、平等的方式去交往。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合理看待婚前婚后的变化,合理看待恋爱与婚姻的区别,恋爱是感觉的.舞蹈,婚姻是相处的艺术。当你了解了,你就会有接受差异的心理准备,并做出合理的心理调整。

快乐单身大家谈论得多的单身一般都有特指,主要是指要结婚而没有结婚的人,或者离婚没有再婚的人,年轻人不在此列。作为已在单身状态下的男女,每个人赋于这个词的意义不同,感受会有不同。自由潇洒可以随性而为等,我们感受到的是积极向上阳光;孤单孤寂无依无靠等,我们感受到的是消极的情绪。怎么样去感觉,取决于个人心态。不想结婚的,就享受独身的快乐,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高品质去享受。以后准备结婚,首先也要让自己快乐起来,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希望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未来那个人身上。因为一个人只有自己快乐,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婚姻中的两个人带来快乐。如果你还带着创伤,希望通过新的婚姻来医治,这本身就不公平。所以,离婚的男女最好不要在过短的时间内进入一段新的恋情,更要慎重闪婚,因为这个时候还处于不理智的状态。好好思考一下,修复好自己的内心再去对生活重新作出选择,才是对自己和别人都负责的态度。

单身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和阶段,没有好与坏的分别,也没有对与错的划分,重要的是个体对此状态的自我接纳如何。如果自我能够很好地接受单身的生活状态,单身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果自我对单身状态存在内心冲突,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内心,提升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

创新与创新思维。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企业家、政府官员,我们大学教授,我们在座的同学,几乎都念念有词地创新,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那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是一种优化组合多种思维方式来取得新成果的综合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相对于日常思维而言,创新思维是一种超出已知的认识范围、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它意味着一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站在与他人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而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案。

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多层次的。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出新,在于创造以往思维中所没有的新成果。这是思维之所以成为创新思维的最根本的依据,是千差万别的创新思维中共同的、本质的规定性;从结构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主体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调整与顺应,使自己的思维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结构;从机制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逻辑与非逻辑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创新思维是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是思维在逻辑的制约下向非逻辑的跨越。这是创新思维的最深层次的奥秘,也是创新思维最深刻的本质。所以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其中,实现思维的出新是它的功能性本质;实现对原有思维结构的超越是它的结构性本质,在逻辑与非逻辑统一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素材的超逻辑组合是它的过程性本质。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这三个层面的本质的统一。

心理本质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搭建教学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对知识的需求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1]这表明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是不能够被忽视的。但是笔者在一所乡村小学实习,很大程度上连师资力量都不完备,教师往往是一身多职,更不用说顾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在这种境遇之中,笔者尽力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为他们呈现出不同的教学,下面就教学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一、心理学知识渗透之教学。

(一)认知规律。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表明:人们对那些已经非常熟悉的、习惯了的事物注意力不集中,反而对没有接触过的、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摒弃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敢于尝试创新,大胆突破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针对《小英雄雨来》这一较长的课文,笔者决定让学生以小组结合表演的形式呈现,这样做有三个原因:一是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身心投入角色;二是文章太长,带领学生通读浪费时间,并且教学效果不显著,很难让学生掌握主要情节;三是小英雄的年纪和五年级学生的年纪相近,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角色中,更容易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将手头的东西“变”为道具,装扮自己,表演得生动极了。

(二)学习技巧。

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初始期,还没有能力总结成熟有效的学习技巧,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呈现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在一次自习课上,笔者在班里巡视学生背课文的情况(《狼牙山五壮士》),发现一个男孩子声音特别大,但是明显能够看出来,他没记在心上。我俯身对他说:“其实记忆东西不必死记硬背,要找特点,这个段落是描写五壮士英勇就义的场景的,你可以在心中想象出一幅画面,像演电影似地在脑海里呈现,这样就容易多了。”男孩在我的指导下尝试背诵,果然速度快了许多,后来,他在日记中还提到这个小片段,令笔者感动不已。

(三)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五年级学生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的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一方面自我意识萌发,向往自由,渴望脱离学校、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自我控制能力差,导致情感行为容易出现偏差。笔者在处理班级事务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本着民主的原则让学生制定班规,不料最后的局面一塌糊涂,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不想做的,很少从大家的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总结出来的“班规”不像话,最后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下,由笔者亲自设计班规供以实施。由此看来,民主不是绝对的,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情况下,在分析民主对象自身特点的情况下实施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民主。小学生需要一定的规则意识进行自我约束,老师也要意识到这一点。

二、心理学知识渗透之人格。

“心理暗示的本质在于,施加心理暗示的一方希望产生期待效应,还学生自我教育的权利,因为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所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2]。对学生的尊重是心理暗示的基础,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让他们在享受别人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

(一)自尊是成功的基石。

笔者班上有一个调皮的男孩,记忆力超强,同时异常懒散,几乎每次背诵都拖到最后。针对这个情况,笔者采取三步战略,软硬兼施:在全班同学面前鼓励他,让他立军令状;利用校讯通给家长发信息,表扬他的进步;课间找他谈话,赞扬他的优点。在第二天正式上课之前,他履行了承诺,《胡杨林》全篇内容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有一瞬间,教室里静得出奇,随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难以置信这个最爱拖后腿的学生怎么会完成如此“艰难”的任务。自那以后,这个男生每次的背诵速度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老师的肯定,家长的赞许,同学的尊重,都是他改变的原因。

(二)言必信,行必果。

小学生事事以老师为榜样,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是莫大的“荣耀”,但是一次笔者犯了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自习课上揪出一个不学习的“捣蛋鬼”,惩罚她写一课的生字,第二天检查,随后的几天这个学生一直闹情绪,排斥语文课。笔者苦思冥想不知为何,在交谈之后才得知,原来是笔者自身的失职:该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接受了惩罚,但是,第二天却没有被要求检查,感觉劳动成果受到了忽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每念此,笔者都惭愧不已,原来自己的分量在学生的心目中如此之大,教育工作真的容不得半点走神。

教育要遵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根本抓起;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位老师都任重而道远。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

近年来,白酒行业整体有所上升,但是白酒行业仍处于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日趋饱和、营销手法日趋同质化的尴尬态势中,做低端白酒产品,无利润;做中档产品,竞争激烈,区域品牌占据区域市场;做高档产品,门槛高,大品牌优势明显等等,市场难度大,白酒企业若想有所作为,最关键的就是不断进行营销策略、运营模式创新。

那么,应该如何创新呢?在过去的,众多白酒企业给了我们许多惊喜和启示。五粮液成立“品牌运营商顾问团”,从战略层面深挖经销商价值,从追求“量、质”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增长;茅台俱乐部成立,从关注产品、关注销售的“以产品为本”的营销模式到关注消费者,关注消费者购买、消费产品的感受的“以人为本”的营销模式的转变;华致酒行开辟全国专业化连锁零售渠道,升级渠道资源;丰谷酒业设立“千万创业基金计划”帮助经销商成长,突破招商困境;白云边精耕细作“消费者工程”,主攻消费者,成功运作九江市场;泸州老窖整合资源战长沙等等,都给市场日趋饱和、营销手法日趋同质化的白酒行业以惊鸿一瞥,给白酒企业以启示。

无论是营销模式的创新,还是区域市场突破策略的创新,其根本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因地制宜的进行元素聚合重组。五粮液“品牌运营商顾问团”和丰谷“千万创业基金计划”的实施,代表的是企业战略的转变,代表的是厂商关系的根本变化,五粮液由注重市场上量到突显品牌与渠道相结合的战略;丰谷打破了传统的经销商定位,使厂商之间由传统的隶属关系发展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销商不只是替厂家卖货赚钱,更是在与厂家一起建品牌,做事业;无论是茅台俱乐部的建立,还是白云边“消费者工程”的实施,其本质都是从“以产品、销售为本”的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模式,这都是基于市场营销的根本是消费者这个大前提的;五粮神“金三100”工程的实施,其本质就是将销售团队、传统通路、特殊渠道三者相结合,做的深透、做的彻底,从而才占据了温州市场。

总之,抓住本质、创新制胜,对于竞争日趋激烈、营销手段日趋同质化的老的行业、企业来说,不断创新才能让企业焕发新的活力;对于新的行业新的企业来说,要占领行业制高点,更要靠不断的创新和突破。因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将市场做深做好,才能从困境中脱颖而出,找到新的增长点。而创新源于务实,创新的根本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因地制宜的进行元素聚合重组,上述企业的成功案例,相信,可以给很多企业以启示。

原文发表于《糖烟酒周刊》酒版第2期。

简析大学特色的本质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特色不仅具有一般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而且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特有的基本属性,即生成性、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实效性。大学特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标定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

加强大学特色建设,既是大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特色是有关“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大学”的问题,涉及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等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探讨大学特色的内涵,把握大学特色的本质,是开展大学特色化建设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关大学特色的探讨并不少见,但就什么是大学特色,尚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专有性或显著性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显著特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有人认为,大学的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有学者指出,从本质上讲,办学特色就是高等学校凭借其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来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而不同的社会需求是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得到满足的。有研究者以布列钦卡关于概念的意义分析理论为指导,从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两个维度,就人们对“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总结归纳出“经验――描述”的大学办学特色论、“风格――概括”的大学办学特色论、“特征――分析”的大学办学特色论。但这三种大学办学特色论所使用的“大学办学特色”概念并不严密,多数情况下,等同于大学特色。

特色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大学是传递、发现高深知识的社会组织,传递、发现高深知识是大学的本质,大学特色应客观必然地反映这一本质,一方面要彰显大学区别于其他事物所独有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大学对大学本质的不同体现,反映大学个体的独特风貌。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特色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特色指大学作为传递、发现高深知识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整体的品质和风貌,是对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大学整体风貌的概括。如德国大学“既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又是一所进行所有高层次的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学校”,“研究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赋予了德国大学与众不同的个性”。而美国大学整体上表现为“多样性”、“个性化”、“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强”等。狭义的大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传递、发现高深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独特的、稳定的,被公认的品质和风貌。当今世界著名学府,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如牛津大学最大的特色是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本科生导师制;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特色是精英教育,对学生不颁发任何文凭,学生入学后还需到其他大学去注册各种学位的学习;耶鲁大学以“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为教育理念,实施教育目的的多重性,坚持人文主义精神和“自由教育”原则;北京大学“提倡‘兼容并包’,有‘民主’、‘自由’之风”;清华大学“提倡‘厚德载物’,有‘严谨’、‘认真’之风;南开提倡‘允公允能’,有‘开拓’、‘活泼’之风”;等等。

大学特色彰显了大学的个性,是大学在社会中的醒目标志。大学特色不仅具有一般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而且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特有的基本属性。大学特色的基本属性是大学特色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大学特色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我们认为,大学特色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1.生成性。大学特色的形成依赖于大学本质,建立在大学主体选择、实践的基础上,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历史过程。大学的内在本质规定既是大学特色形成的客观基础,又为大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社会对大学发展的`需要是通过人们一定的价值选择作用于大学,一旦人们作出适合大学发展的某种选择,大学特色的形成就逐步由“无意识”走向“有意识”,逐步把某种“可能的特色”孕育孵化为现实的特色。正如英国学者e・阿什比所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2.整体性。大学特色是大学要素某种特殊结构的体现,各要素在这一结构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发挥着整体功能,但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可有差异,优化某一要素,必须同时优化整体。大学特色既可以是大学整体的个性风貌,也可以是大学某一个或某几个核心工作方面呈现的稳定的个性风貌。就后者而言,这类特色能够辐射和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呈现出这一特色,从而反映学校整体的办学风格和教育质量。特色的整体性说明,大学特色的创建是一项整体性的发展战略,决不是权宜之计,更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经过系统、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将局部特色的形成与整体特色的彰显结合起来,实现局部对整体的促进。

3.独特性。独特性是大学特色的核心属性,表明大学特色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和独创性,即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独特性是在与其他大学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起源、历程、条件、传统,同时,大学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大学教育的特殊需要等,都给大学打下了独特的烙印。大学在寻找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与途径过程中,总是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独特的选择,形成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的特色。独特性说明,大学特色只有鲜明与否,没有水平高低之分;大学特色的形成必须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改革创新,整体优化;既要考虑大学的一致性,又要克服大学的“趋同”现象,要突破千校一面的办学格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一定要结合实际,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办出特色。

4.稳定性。大学特色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必须是稳定的,已形成的特色,其结构与功能又处于动态稳定之中。大学特色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形成的,是建立在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经过选择、生长、磨砺、优化、沉淀,循序渐进,执着实践的结果,有时要经过一代、两代或更长时间才能使之臻于完善。特色一旦形成,就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稳定,不因领导的变更而消失,甚至会对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哈佛大学是培养政治家的摇篮,以其鲜明的特色彪炳于世,正如哈佛大学名誉校长陆登庭所言,“即使现在没有校长,哈佛大学也一样可以正常运转。”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大学特色也在不断丰富和调整。大学特色的稳定性告诉我们,大学特色不是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也不是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而是实实在在、长期实践积淀的结果。

5.实效性。大学特色是大学优质的品格和风貌,这种优质性以能够最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能够促进大学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前提。大学特色之所以“特”,不仅仅在于与其他大学的区别,还在于有功效,没有功效不能称之为有特色。大学特色的功效也不仅仅体现在大学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上,更集中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上,可以说,大学特色越鲜明,大学就越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越能够更好地发挥三大职能。大学特色功效的大小取决于构成大学特色要素所形成的结构,取决于大学主体的价值选择,取决于大学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贡献的大小。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大学没有及时对已形成的特色进行进行丰富或调整时,大学特色的实效性不仅会降低甚至消失,此时,大学主体必须改弦更张,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

大学特色是大学本质的反映,标定着大学的身份,显示大学之间的差异,大学特色鲜明才能形成大学间相互协作、互补共生的良性发展局面。特色鲜明的大学,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方向正确,具有强劲的生存竞争力和持久的发展动力。大学特色对提高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一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功能。

1.标定功能。

大学特色标定着大学的组织特性,标定着大学之间的区别和优势。大学特色既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标志,又是一所大学形象的重要标志。大学特色不仅将大学与大学区分开来,更是大学的品牌,大学的无形资产。大学特色凝聚了大学办学的所有信息,为大学在竞争中获得了一个强劲、稳定、特殊的优势,是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必然为社会所称赞,必然赢得社会社会公众良好的口碑。当人们说起某所大学的时候就自然会联想到该大学的特色,当谈到某大学特色时候自然也会想到该大学。大学特色标定着大学办学优势。虽然特色未必是优势,但是特色蕴藏着优势,优势是特色形成的着眼点,当优势地位确立,全校形成围绕优势办学的氛围时,优势就发展成特色。如“在实践中学习”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创始人威廉・巴顿・罗杰斯校长提出的办学理念,在14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麻省理工学院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早在二次大战前,就已敏锐认识到新的高技术公司代表一种重要的技术转移方式,学院各实验室的技术创新成果通过追求利润的技术公司将其商品化,在工程、计算机科学、理科等领域取得了卓越进展,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特色的标定功能并不意味着有了鲜明的特色就成为了一流大学。一方面,一流大学在特定的可比较范围内具有完全可比性,而大学特色则因校而异,相互之间无法比较哪个“质量高”哪个“质量低”,至多只能比较哪一个更鲜明,另一方面,特色并不代表水平,特色鲜明并不一定水平就高,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凡一流大学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大学特色的形成有助于一流大学建设。

2.导向功能。

大学特色不仅指示着大学的发展方向,也制约着大学的办学行为。大学特色是大学独特的、稳定的品质和风貌,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并被实践证明符合大学实际,有利于大学自身发展,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特色客观地作用于大学发展。大学在确定发展目标、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必然应围绕大学特色,突出大学特色,彰显大学特色,丰富和完善大学特色。大学没有特色就会随波逐流,就会“赶热门”、“抢市场”,流行什么迎合什么;大学没有特色就会出现“趋同”现象,造成“千校一面”,毕业生生“千人一面”;大学没有特色就会出现办学的“迷失”,就会“重术轻道”,重工具价值轻理性价值,就会不考虑自身的特点,全盘模仿别人的发展模式。特色鲜明,预示着大学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证,甚至有研究者指出,“特色是大学生存的前提,没有特色的大学常常会处于危险之中”。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凡是注重特色建设,坚持特色、弘扬特色,自觉地维护特色,遵循特色发展的要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无,大学的发展就顺利,大学的职能就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反之,凡是不注重特色的凝练,抛弃已形成的特色,违背特色发展的要求,与特色的弘扬背道而驰,大学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就要走弯路。

3.凝聚功能。

大学特色是生成的,是在大学办学的过程中积累、提炼、凝聚的结果。大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是大学理念、办学方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要素在长期的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独特的结构,并不断得以集聚、提升的结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时,由于他们确信这个学科的巨大的研究潜能和应用前景,因此就让学校里的每个系都尽量去和生物原子挂钩,如机械系、电机系、化工系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去配合它,从而为该大学创出自己的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色鲜明的大学总能够吸引和保留优秀的教师,并被优秀的学子青睐和选择,也能够赢得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和相关企业、基金会的信任与合作。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当普遍的不景气发生时,没有特色的院校除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作为一个可与其他院校相互代替的院校,可能被负责削减预算的官员选作多余的单位动大手术或破产拍卖。各种各样的公共当局更可能试图褒奖那些想办出特色的院校,而不是安于故常的院校。有许多理由促使胆怯的公共院校回避在象征方面平淡无奇,而是力争表明在特定的品质和服务方面和与外部支持群体的关系方面的独特性。”

4.激励功能。

大学特色能够激发大学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努力实现大学的发展目标。大学特色的形成是大学人共同实践的结果,对来之不易的特色,大学人不仅会倍加珍惜,而且会自觉地加以维护和发扬。大学人还把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形成的大学特色自觉地看作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大学特色具实效性,能够使大学很好地发挥三大职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大学人的这种自身需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对大学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出现增力的效果。大学特色有助于大学人将个人的发展需要与大学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使大学人在努力实现个人需要的同时也在实现大学的发展需要,在推动大学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发展。不仅如此,大学特色是大学的品牌和形象的标志,以大学特色为核心所形成的大学文化,倡导积极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改变和塑造大学人的认知、思维、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大学人生活工作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不仅产生自豪感,而且使个人目标符合大学发展目标的要求,并自觉、主动的思考大学发展目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接近和达成目标。当然,大学特色激励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大学人对大学特色的深入理解和认可,只有当大学特色真正是大学人的亲身实践结果并予以接受时,大学特色才能发挥如此激励功能。

心理本质论文范文

识神-主司意识思维活动“识神”原是佛教的概念,指轮回思想中接受世间因果报应的灵魂实体。道家借来表示思虑、意识等心理活动,故也称其为“思虑之神”,《医学衷中参西录》“: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盖用识神则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深,实有着迹象之弊。”它是以元神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活动,产生后还可以扰乱元神。故道家养生,多排斥“识神”。现代医家多认为识神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也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的体现。大脑具有加工各种生物信息的功能,且大脑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可以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然后通过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快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欲神-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所谓“欲神”,泛指人源于其个体生物本能的一类欲求冲动及相应的行为,食、色、性及趋利避害是其主要体现,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紧密相关。从实质上说,此种行为在动物中多为生理性的,是在无意识下引发的,多数情况下,机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类冲动的萌发,并借助意识作出相应调控,同时还伴有某些情绪体验。

2三神与心身关系层次。

心身关系是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对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追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三神学说对中医学心身关系和心身结构的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也为心身疾病的辨治提供了重要的靶点,这主要体现在三神学说与心身关系层次紧密相关性上。

从“身”到“心”关系层次-欲神这是一个低层次的身心关系,在这层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多是躯体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控制这类行为的调节中枢位于古皮层、旧皮层,也称边缘前脑。可以说本能性的欲求冲动多为这些系统的功能所控制。然而,传统理论多认为:“识神”可以诱发或抑制“欲神”。从生理原理来看,则是大脑皮层的感知及意识等活动所伴有的皮层神经电化学反应对皮层下较低层次中枢调控的结果。本质上,这种关系是皮质电化学反应对边缘系统功能的下行性作用,这是“身”与“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一些医学家则认为“欲神”亦可以沿着神经通路向上扰乱元神,影响大脑皮层的精神心理活动,但从侧重的要点来看,上行性有可能次于并弱于识神对欲神的把握。

从“身”到“身”的关系层次-元神就解剖构造而言,元神与欲神位置接近,不仅包含低层次的内侧皮层(边缘系统)也囊括了脑干、下丘脑等局域结构的调控作用在内。且这些部分主要依赖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对内脏的功能进行调节。这些功能多是与生俱来的,其调控中枢为边缘系统。故多认为“元神”是一种神经电化学活动,属于“身”的范围,而且这种活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即所谓“识神”主宰“元神”。因其解剖位置相近,且有的则是同一结构的不同功能,故欲神与识神之间多是紧密关联的。

最高层次的身心关系-识神识神多被看成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所产生的感知觉、思维、意识等高级精神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多是以皮层下较低层次的脑的活动(亦即元神)为物质基础,并接受了大量外界刺激后产生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意识、思维、感知觉等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大脑皮层乃至全脑整体的神经活动为前提而彰显出来的;皮层下的结构对感受到的神经信息起到了向上传递和向下通达的作用,也可以使皮层始终处于觉醒状态。这些均是思维、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相关研究也证实,大脑半球后部的皮层和神经电化学活动是直接引起感知觉和意识等心理现象的最终整合部位,而且上述的心理现象则是依靠其余地方的神经活动引起相应部位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电化学活动的最终产物。由此可见“,识神”是心身关系的最高级层次,也是最为错综复杂的。由于意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是在大脑皮层及整个脑部神经电化学活动的基础上凸显,故“身”是“心”发生的基础,而“心”则赖“身”来表达。就这一层心神关系而言,大脑皮质及其活动即“身”是物质基础,意识、思维即“心”是“身”凸显的结果。但识神一旦突现,又会对“身”及低层次的心、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神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说,通过对三神的内涵与外延及三神与身心分层关系的探讨,我们不难看出,三神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身心疾病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对于临床心理性疾病的诊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的唐僧有一颗菩萨心肠,西天取经的途中他遇到了无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在他眼中都是善男信女;而孙悟空恰恰相反,遇见谁都用火眼金睛检验一番,仿佛每个人都是妖精。我欣赏唐僧的唯美主义,但不敢像他那样是非不分;惊奇于孙悟空火眼金睛的精确无误,但我不认同他的苛刻!在十多年班主任的实践工作中,我觉得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拥有唐僧的心、孙悟空的眼,用火眼金睛去发现学生身上一点一滴美好的地方,精心培育,细心呵护,用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的成长,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菩萨心肠看优点。

有一句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有的学生优点明显,人人都可以看见,有的学生缺点十分明显,还经常犯错,常给班主任添麻烦,所以做班主任工作就需要班主任有一颗非常宽容的心――一颗像唐僧一样拥有大爱的菩萨心,用欣赏发现他们的小优点,用关爱忘记他们的大缺点,用智慧培育他们的好习惯,时刻激励学生奋勇向前。

1.班主任要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去看学生的`优点。

以分数看待学生、评价学生是班级管理的惯性,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误区,但更多时候我们要从学生的身体、思想、兴趣等不同的角度多元地看学生的优点。比如我班的a同学成绩很差,上课不爱听讲,作业也不爱做,考试总考不好,学习很吃力,家长很着急,同学们也瞧不起他。但我仔细地观察后发觉他是个很善良的孩子,很孝顺父母,也很爱干家务活。我想他在学习上也许不是个出众的孩子,但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一个让社会放心的人。我把这样的看法与家长交流,在同学间评说,让大家认同了我的看法,评他为我班的“好孩子”,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用长处催化短处、促进转化,从而增强了该生的学习劲头和信心,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好势头。

2.班主任要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去看学生的优点。

我班b同学,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好斗、脾气暴躁、不讲卫生、说谎、偷东西……很多老师都认为这个孩子没治了,提起来就叹气,家长也想放弃。但是我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个孩子特别会拖地,拖起地来又快又干净。后来我告诉他,如果以后再想打架的时候就转移注意力去拖地,并有意识地安排他担任劳动委员。从那时起,该生从一身坏习惯转变到树立良好的形象上。于是,我把他工作的出色表现告诉了家长,并在班上开了一次表彰会,相信这个学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火眼金睛找优点。

关注、关心学生,仅仅从他们已经呈现的优点入手去激励和促进学生,这是不够的。作为班主任还需要勤动脑、多学习做有心人,主动地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隐藏的优点,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找优点。1.在学生的错误行为中找优点。

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积极发掘学生的优点,尝试用长处弥补短处,使每个人都能发挥专长。有些学生性格倔强,固执己见,但他有主见;有的学生做事拖拉,但细致;有的学生冲动好斗,但正义感很强……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其短。c同学爱挑同学的毛病,经常告状,我选他当班级卫生监督员;d同学下课爱疯逗追跑,我就安排他参加运动队;e同学喜欢大声喧哗,我就培养他做班级读报员……苏格拉底说得好:“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他发光。”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

2.在学生的必然行为中找偶然的进步。

孩子的优秀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缺点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当一个孩子一贯的某个缺点突然有一天有了改变,班主任要及时捕捉到、把握住、运用好。f同学一贯不爱劳动,偷懒,怕脏怕累,但偶然有一次主动地打扫教室,并且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对他来讲,是一个极可贵的但很微弱的进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及时全班表扬、奖励,并告知了家长。在这一系列正面方法的鼓励下,这种微弱而闪光的优点,最终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三、小题大做用优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外,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被尊重、被赞赏,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同学的欣赏和老师的肯定。要想让学生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变成大优点、养成好习惯,需要班主任有策略地用他们的优点欣赏优点,激励学生使之健康成长。

1.从“小题”培养孩子们的勤劳。“小题”就是做小事、帮小忙。给班级领粉笔、给同学带口信、帮同学做清洁等都是为班级做小事;帮老师拿本子、陪老师家访、替老师管清洁、做家长会接待员等都是为老师帮小忙。凡是能让孩子们做的事都应尝试让他们做,尽可能不让老师包办代替,让孩子们习惯替他人服务,感受劳动的快乐和光荣。2.从“大做”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大做”就是大力表扬经常宣传。学生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以后,班主任要借助一切平台表扬、和宣传他们,而且要夸大表扬、经常宣传:班会课,家长会,黑板报,表扬稿,感谢信,甚至是平时的交流和聊天,一言一行都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赞美,要让孩子在接受老师的诚意中,升华起一股自信和骄傲:“我就是最棒的,不信,去问我们老师!”学生找到了提高自己的精神支柱,找回了自信,敞开了心扉,调整好了学习心态,就会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由此自然形成的学生个体的自信与班级和谐,构筑成了一种蒸蒸日上的班级氛围。

存在论概述与学术影响论文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随着互联网不断更新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换代更新,移动学习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教育领域移动学习也备受关注,不仅仅因为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也因为移动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不受限制地利用移动设备整合学习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基于终身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探究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现状。本研究分为英语移动学习工具、英语移动学习信息资源、英语移动学习行为以及英语移动学习态度四个维度,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分析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应用情况。

全面了解了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专业、自主学习类型以及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英语移动学习工具的使用情况;英语移动学习时学者倾向的资源类型及内容、获取学习资源方式;英语移动学习行为;学习者对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利用程度、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态度。

结果发现:(1)英语移动学习工具在大学生中普及的很好;(2)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契合学习者需求;(3)英语移动学习行为在大学生中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4)多数大学生对待英语移动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5)英语成绩影响着学习者英语移动学习的效果。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的情况,提出一些意见;一是相关部门加大对英语移动学习的政策扶持;二是学习资源应契合学习者的特点,开发更多优秀、更有针对性的英语移动学习资源;三是大多数学习者英语移动学习行为主要发生在碎片化时间内;四是培养学习者对英语移动学习明确的学习目的;五是构建有效的英语移动学习策略。

关键词:英语移动学习;大学生;调查研究。

目录。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移动设备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二)教育领域移动学习研究的重要性。

(三)大学校园移动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移动学习理论概述。

一、移动学习定义。

二、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实验设计与分析。

一、英语移动学习问卷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途径。

(二)研究对象。

(三)问卷的设计。

(四)可靠性分析。

(五)研究结果描述分析。

二、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一)问卷信度及可靠性分析。

(二)英语成绩与相关因素的t检验和差异性检验。

第五章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2017学术英文论文大全]。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

创新,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游走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这个词开始变得时髦,似乎不与创新“沾亲带故”,企业就会没出息,貌似有点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味道了。

经济学家熊彼特19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1985年,德鲁克出版了他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德鲁克认为:唯有创新才能在“动态不均衡中建立社会,也唯有这样的社会才具有稳定性和凝聚力。”这不仅是对人类历史发展高瞻远瞩的总结,而且也体现了德鲁克作为社会生态学家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在两位大师的论述里,创新始终于企业家、企业家精神相互联系在一起。

多年前,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写过一本《创新的本质》,还没有拜读,

在这里谈创新的本质,有点严肃,以笔者的学识似乎有些不妥,权当表达个人观点。

创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曾有观点表述为“创新的本质,就在于是否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种说法未尝不妥,但是,笔者认为还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笔者认为创新得本质应该为:有效。在市场经济下,不论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应该有效,否则创新做得再好,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得不到实施与推广,对于企业与企业家来说,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再好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能带来应有的价值,甚至带来的负面价值,那么这样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

不久前,看到了《中国企业家》记者金错刀一篇关于“变现力”的文章,是关于李一男的。众所周知,李是技术天才,也是创新天才。他说,“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商业模式都是第一位的,技术能够‘变现’才有价值”。只有当创新有效,并产生价值的时候,才算真正的创新。这个“变现力”的说法或许是深受李彦宏影响的,李在这方面确实很出色,在短短的时间里,将一个技术型公司带到了纳斯达克。

是的,创新是需要变现的。说这句话,貌似非常的市场经济,但是,这就是创新的本质。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熊彼特和德鲁克两位大师将创新与企业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吧。

探析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及本质论文

1.1什么是反思。

dewey在1933年第一次提出“反思”的概念,他认为,反思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特殊形式,也是一个动态的、仔细的高级认知处理过程。schon(1983)首次提出了“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与“行动后反思”(reflection-on-action)两个概念,“行动后反思”在教育领域运用较广泛,主要是集体或小组行为,指教师在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在dewey和schon反思定义的基础上,fendler认为反思具有笛卡尔基“cartesianbasis”的特征,即自我认知是知识生成的有效途径。目前,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反思途径都是间接采用了笛卡儿的反思理论,当教师写反思日志或者叙事时,是将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作为解决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知识来源[5-7]。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全面、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分析,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过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是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理念与趋势。

在我国,反思性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受西方“反思性教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专家和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们,开始积极推进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熊川武()在《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结合“学会教”和“学会学”的方法,不断地找到解决自身、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的途径,并进行理性的教学,最终成为学者型教师[8]。反思性教学是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研究,要求教师提高自我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将反思贯穿到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反思性教学通常由团队领导者主导,由一线教师参与,共同分析教学中的亮点,课堂教学的`独特方法以及教学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最后互相交流的研究活动。

2对青年大学英语教师的建议。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师目前的职后教育现状,青年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变得非常紧迫。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性教学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反思性教学可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意识,也可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青年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积极反思。

2.1丰富反思内容,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提高自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青年英语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性思考。一方面,反思所授课程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个人特质。另一方面,反思与教学有关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定位角色,专业发展规划和职业满足感等。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培养反思的自我意识。

2.2采用多样化的反思性教学方法。

青年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反思方法。许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都提出过不少有效的反思方法和策略。richardsandlockhart()在《反思性教学在第二语言课堂》一书中介绍了一系列有助于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教学日志、课堂报告,调查问卷、音频或视频、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9]。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特定的情境和目的将这些方法结合。

2.2.1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对教学事件的记录或描述,写教学日记有两个目的:。

(1)对教学事件和想法进行记录,为事后的反思做准备。

(2)写作本身的过程有助于触发教师的教学心得。记录每节课的不同事件后,教师可以很容易从教学经验找到大量不同的主题。3.2.2课堂报告课堂报告是回顾和描述课堂教学点的结构化的清单或列表。撰写课堂报告的目的是为教师定期监测教学事件提供快速和简单程序,比如课堂的不同环节分别花了多少时间,课堂的有效率如何等等。

2.2.3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教师在短时间内收集关于教学信息的便利手段,如学生的态度、信仰、偏好和动机等。

2.2.4音频或视频记录音频或视频记录可以反映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全过程,能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最生动、最直接、最有用的信息。音频或视频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重播,可以反复检查,让我们捕获到很多课堂上通过其他方式不容易观察到的细节。

2.2.5课堂观摩课堂观摩是教师通过参与课堂或者听课的方式,观察和分析同行的教学活动。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后,可以和授课教师交换关于教学过程的问题和行为的观点,课堂观摩是一个反思、分析、综合和实践的循环过程。

2.2.6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最后改进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通过收集和分析教学材料和信息,采用自我反省的方式来做出决策并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常作为研究者和参与者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2.3注意反思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反思贯穿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素养,特别是要掌握教学反思理论,掌握教学反思的内涵、特征、形式及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等知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掌握扎实的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前提,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理论的唯一标准。教学反思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反思是否科学、有效,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进行检验。要成为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经过理论加工后,再将这些经验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因此,青年大学英语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把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力工具。

3结语。

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分析和研究自身的教学行为,解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是教师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促进自身职业发展的过程。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青年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自我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将反思贯穿到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

[摘要]《桂花》教学案例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的一次野外教学典型案例。《桂花》教学案例涵盖了情境教育的诸多元素。体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特质,凸显出情境体验的多元性和一致性,充分展示了情境的真实体验与想象体验、自然体验与文化体验以及审美体验与道德体验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张力。创新是情境教育的基本旨趣。

[关键词]情境教育;情境体验;创造性人才。

一、桂花:李吉林的人格象征。

李吉林是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却因为情境教育的开创性研究而成长为一位儿童教育家,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早在30年前,她就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构建了完整的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其教育理论被列入“发展之中的中国八大教育学派”之一,开启了中国式的“有意义的教育研究”的一个方向。

为了促进“情境教育学派”的完善与发展,加强与国际教育思想的沟通和融合,11月23-24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了“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李吉林在论坛上深情地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次野外教学活动。

记得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带着二年级的孩子到野外去上观察说话课。孩子们仔细地观察桂花。桂花的美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快乐地观察着,思考着,描述着。

观察活动结束,他们爱怜地把落在树下的桂花捡起来,一朵,一朵,聚在小小的手掌中。我知道“美”总是会激起儿童的“爱”,小小的桂花成了孩子心目中美的精灵。他们不约而同把手上的桂花,放到我的大手中。我双手捧着,原本最轻不过的小桂花瞬间变得那样沉甸甸的了。

孩子的真情催生了我的智慧。我立刻想到富有幻想的童话,于是我连忙双手捧着桂花把孩子带到草地上,请一位女同学走到圆圈中扮桂花姑娘。我走到她身边,把桂花轻轻洒落在她的头上、发辫上,衣服上。在孩子的眼前,她俨然成了真的“桂花姑娘”了。我让大家坐在草地上一起来编织“桂花姑娘”的童话。

一个孩子开了头,他很认真地说:“我想,桂花姑娘原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我觉得这开头挺有感情色彩,就顺着孩子的思路启发:“你想得很好。那后来呢?”

孩子们很动情地想着,说:“桂花姑娘长得很美。有一天,一个坏蛋带了一伙人把桂花姑娘抢走了。”

一个男孩接着说:“桂花姑娘到了坏蛋家,受尽折磨,她绝不受坏蛋的气,她决定逃跑。”

故事被编得情节曲折。

于是有个女孩子深情地说:“那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桂花姑娘等坏蛋唾了,她悄悄地开了后门逃走了。”

桂花姑娘能否逃出虎穴呢?

沉默片刻,有个孩子说:“这时好心的风伯伯来帮助桂花姑娘。”

我听到了这儿,不能不为孩子想象的奇特而惊喜。我想,风伯伯来帮助,那桂花姑娘就会飞起来了!

果不出我所料,孩子把他们自己编织的童话推向了高潮。一个男孩忽闪着眼睛,说:“桂花姑娘拽着风伯伯从地上飞起来了,她一直飞到月亮上去了……”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起来。

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孩子们的口头创作中获得了新的创意。教学到此并没有结束,儿童的情感让故事有了颇有寓意的结局。

有孩子说:“桂花姑娘在月亮上思念人间,就洒落下金色的桂花的种子,从此以后,大地上便有了桂花树。”

“为了不被坏蛋发现,开出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躲在绿叶下。”

孩子神话般的想象罩上情感的光环。他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久久不愿离去,大家在这创造美的诗情画意中一起体验着创造的快乐。

《桂花》案例引起了与会的海内外学者的强烈兴趣,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的场正美教授在演讲中还专门展示了一个关于茶树的教学案例来回应。近年来。我一直追随李吉林老师学习情境教育,曾不止一次地听她讲述过这个案例。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专家云集的国际论坛上,她再次回忆起这个案例,并将它作为主报告的第一个案例,证明这个案例在情境教育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在我看来,这里的桂花首先是一种意象。李吉林酷爱桂花,每年秋天,她都会组织学生到文峰公园欣赏桂花。所谓“桂花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是一种传统园林花木,花朵很小却能十里飘香。李吉林讲它是“开在绿叶下的一朵朵小花”,是她虚怀若谷的人格象征,她的成就很高,著作等身,却十分低调,谦虚得常常让人无地自容。中国太需要像李吉林这样的教育家了!

二、《桂花》教学案例:凸显情境体验的内在一致性。

《桂花》教学案例涵盖了情境教育的诸多元素,体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特质,凸显出情境体验的多元性和一致性。

第一,情境体验是真实体验与想象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想象是“会飞的思维”,能够有效地拓宽儿童的思维空间。在野外的真实场景中,孩子们快乐地观察着、思考着,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爱怜地”把落在地上的桂花捡起来,纷纷放到她的手中。小小的桂花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美的精灵”,孩子的真情催生了她的教学智慧,在习习凉风和阵阵花香中,李吉林不仅导演了“桂花姑娘”的戏剧扮演,而且和孩子们一起即兴创编“桂花姑娘”的童话。她把一个真实的.体验延伸出去了,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得到了开拓和延伸,使真实场景的意蕴变得更广远,更有人文性。

第二,情境体验是自然体验与文化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野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我越来越热切地感悟到,我们应当坚定地、及早地把儿童带出校园,走向那无垠的野外课堂,那里是不竭的鲜活的智慧的源泉”。她在国内率先提出“野外情境课程”,便是强调从大自然中吸收滋养。到野外去认识桂花,这是自然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自然的体验里面,生发出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个桂花姑娘给一个坏蛋关在家里了”,这是童话的开头。于是,桂花姑娘决定逃跑,风伯伯帮助桂花姑娘逃跑到月亮上面去了,这就成了一个文化体验。“桂花姑娘”的童话所体现出来的儿童对弱者的同情、对自由的向往、对美的追求。这些文化性因素源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使自然与文化的体验非常巧妙地融汇在一起。

第三,情境体验是审美体验与道德体验的统一。李吉林认为,美能育德。在《桂花》这个案例中,无论是欣赏桂花,还是即兴创编桂花姑娘的故事,都带有很强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在这种感受中还有一份感动。因为在孩子们创编的童话中,桂花姑娘是个“穷人家的孩子”,长得很美,却受尽了“财主”的折磨,是“好心的风伯伯”帮助她在月黑之夜逃出虎穴,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很强。原本财主与穷孩子是一个老套的主题,但在这个花香四溢的特殊场景中,孩子们并没有感到“老套”,更没有人“反感”。相反,大家感到非常自然。“爱美必然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爱美”必“憎丑”,所谓“知美丑”,“识善恶”,在这里,李吉林将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情境教育的体验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具有内在一致性。

情境体验的多元统一何以存在呢?我个人以为,这是由情境教育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

首先,情境教育是回归儿童的教育。李老师自称为“长大的儿童”,“在数不尽的日子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验,我带着激情,怀着对儿童发展的美好憧憬冥想着。我觉得周围世界中美的东西都应该首先是属于儿童的,都是可以和儿童对话的。”她将教学的视野从成人转向了儿童,按照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情感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因为如此,《桂花》这个教学案例才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才学得轻松愉悦、生动活泼。

其次,情境教育是回归人格的教育。李吉林与儿童朝夕相处,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应试倾向存在的各种弊端,坚决反对“灌输式”教学,反对“题海战术”,反对以“分数”考量教学的效果,认为这是“对教育的扭曲”。在她的情境教育中,儿童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的发展,它是以教育方针为总原则,以全面提高儿童素质为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和谐发展,其重点为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在她看来,教育的任务是整体性的,而非零散的,更不是以牺牲情感与道德发展换取的“畸形发展”,她追求的是儿童完整人格的和谐发展。

最后,情境教育是回归创造的教育。传统教育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已有文化成果的传递,而创造教育却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人类文化的生成。我们反思一下《桂花》这个教学案例,孩子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一边扮演着桂花姑娘,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创编着一段凄美的童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创造教育吗?的确,李吉林以情境教育见长,但长期的情境教育研究与实践却形成了她对创造教育的真知灼见,她视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教育的灵魂”,大声疾呼“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李吉林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真正乐趣。所以说,情境教育学派发展到今天,已经迈向了创造教育的广阔天地。

如果把“儿童”“人格”和“创造”三个词叠加起来,我们就可以合成一个全新的词汇――儿童创造性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其名著《创造性才能》中说,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未必会取得创造性成就,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创造性人格。只有创造性才能和创造性人格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创造性人才。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新审视教育标准,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教育将再次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李吉林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存在论概述与学术影响论文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人类社会从诞生起,对世界认识的规律便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由“熟悉”推测“陌生”,这种由近及远的模式,就是隐喻。

隐喻是人类理解自身和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带有广泛普遍性。正因为此,隐喻思维才引导人类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范畴,不断创新,不断从把握事物的局部到了解整体。隐喻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成了语言的隐喻式发展。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说:“语言不仅是表达已知真理的手段,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揭示未知真理的手段。”

人们需要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来洞察客观世界中隐含的各种相似性和规律。

众所周知,词语的隐喻性使用是发现和创造新事物,新意义,新经验的基本途径,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已知概念的隐喻化处理来比拟或概括新生的概念或事物。科技发明创新的实施,受到隐喻性思维的影响,与语言的隐喻使用密不可分,同步进行。科学、隐喻和语言有着天生的必然联系,因此科技语言在反映人类认知的共同特点上就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以科技语言为研究载体是因为科技语言能彻底地表现出语言的本质属性,即隐喻性、高概括性、技术性、抽象性、客观性和信息高密度性。

这为我们研究不同语言的翻译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样板。下面笔者将对科技语言从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从隐喻视角看科技英语特点。

(一)词汇层面。

为了使范畴的界定精准,当代科技英语用词都规范严谨,不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其表现特征主要有:首先是多专业术语。科技英语专业术语的词根主要集中在希腊语,拉丁语等词汇上。这些专有名词大量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者的拉丁文论文。

“science科学”一词就来自拉丁语。正是英语有使用借词的传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的科技交流往来频繁,在科技语体的词汇中产生大量的新生外来词,所有的外来词按照以英语的生成规则,要么以“直接音译”构词,要么以“概念叠加”构词,要么以“首字母缩略语”的形式构词。如“mohosurface莫霍面”、“fourierseries富里叶级数”、“laplacianoperator拉普拉斯算子”和“dyi”等等。

(二)语法层面。

英语语言表意的逻辑性很强,英语是音标文字,文字符号本身是发音的抽象化表示。英语的表意,必须在语言符号上体现思维的逻辑,否则就会造成语义混乱。比如:英语中动词的形式变化是其表意的核心,动词在不同的时间,跟随不同的主语,不同的语气下都要呈现不同的形式,而汉语的动词则没有此类变化,靠叠加不同的状语来体现时间,语气等。由于符号的逻辑化程度高,英语的表意依赖语境因素小。而汉语对上下文的依赖很大。英语的表意结构中,有一个基本的表意体系(s+v:主语+动词),派生出两大基本句型:主系表和主谓宾,分别用于描述现实中事物的性质和关系以及对动作的描述。

科技语言的释理和说明,要求语言信息密度高,简单小句的堆积很难把烦琐的科技理论或模型解释清楚,还容易产生歧义。在英语科技文献的行文中,会尽量避免口语中多个小句的松散排列,而是让每个小句尽可能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列重组,使得语篇整体结构紧凑、简练。在英语科技文献中,小句较少,而长句和复合句较多。为了照顾语言的经济简练原则,大量的定语从句也往往被压缩成由分词短语或不定式短语构成的后置定语。而在状语从句中因果、递进关系较多,这主要用于说明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大量使用复合句,强化表意的信息量和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以最紧凑的结构形式包含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是英语科技语言的另一特点。

(三)语义层面。

英语语法中的时态,在科技语言中几乎都使用一般现在时,用于表达其描述的是客观真理,所以在行文中一旦出现其他时态成分,就需格外注意。时态的改变,凸显了表述的特殊属性,这往往用于客观现象的对比,某种意义的强化等。在英语科技语言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高频率的被动语态主要聚焦动作的受动者,所以“物体”便作为语义的焦点,这符合科学分析重点是研究物而非研究者。这样的使用也是为了追求叙述客观性和规范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科技语体论述的往往是事实、现象或过程等,因此使用被动语态可以突出动作的对象,突出所论证及说明的主旨。英语中起到同等作用的还有以it为形式主语的无人称句式,话题往往作为动作的对象或动作的本身而非动作的执行者。这在各类科技文献和论文中,尤其是在描述实验过程中尤为突出。

(四)语篇的角度。

科技语篇的交际功能主要是为了阅读对象能从语言文字中理解作者意图,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此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应高度一致。所以英语科技语篇的结构基本上都是分为“提出论题”,“列出论据”,“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等几个结构项。

在每一个结构项里,实行诸位接近与同类相聚的原则,这也符合范畴化的特点。其分析的逻辑线索要么以时间关系展开,要么以空间关系,要么以因果关系展开。而语篇的各个结构项之间多以蕴含逻辑关系的副词或者连词进行连接。

三、英汉认知模式差异在科技语言上的表现。

语言的特色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有极大关联,但不同文化的语言发展模式是不尽相同的。认知模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表达方式的不同。英语文化的认知模式“重物轻人”,强调客观实在和逻辑表征。

重“物”的价值观强化改造客观世界为本位,人在自然面前是作为施动者出现的。其语言的基本表意结构为s+v(主语+动词),并由此派生各种句式。而汉文化一直强化“天人合一”,以人和客观世界互融合为本位,这从汉语言的最早象形符号开始,都在表征着一个逻辑不太严格的混沌表达方式。

基于上述观点,汉语科技语言和英语相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差异:。

第一,汉语注重宏观,强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认识。所以汉语行文时,主要凭借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副词和连词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连接。汉语科技语言的表述往往是线性的,按时间逻辑顺序依次展开。这和英语大量使用从句,介词和非谓语动词截然不同。从科技语言的精炼性和逻辑性上来讲,汉语表达有一定劣势。同样一个概念,英语只要一个句子能说清的,汉语往往要两三句话才能表意完整。

第二,汉语表意过度强化人的主观判断,不太重视事物本身的规律和属性。反映在语言表现形式上,主语多为人,主动语态也比较多。在科技语篇中,大量出现“发现”,“认为”,“对比”,“分析”等词汇。而英语科技语言,如上文所述,常以物和抽象概念等非人称为主语,大量使用被动句。凸显了研究物本身,掩盖了研究者的施动行为,更显得客观真实。据统计,科技英语教科书里约有1/3的动词用于被动语态句,而科技汉语则大量使用主动语态。其使用频率为85%。

第三,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汉语思维较少考虑抽象概念,在名词化这一重要隐喻认知领域,变得不够充分,随着新生事物的大量出现,科技的复杂性越来越重,汉语过于注重具体的表达方式已明显不适应。近代以来,汉语新词,很多都是英语直接音译过来的科技名词。这从一个侧面也突出了英语在科技语言表达方面的优势。科技英语的特征之一就是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英语中词缀“……lization(……化)”就是典型。用名词来表述复杂的动态概念,既一目了然,也符合语言的认知规律。

综上所述,隐喻在整个语言表述中起到核心作用,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对科技语言而言,深刻受到隐喻化思维的影响。由于英语语言发展的自身特性和历史背景,近现代科技语言的描述以英语为主。通过分析,我们应当看到英语作为科技语言的优势在于补充以及它在认知模式上很巧妙地实现了复杂科技现象的语言表征。同时应看汉语的表意体系与英文的主要差异,特别在科研语言表述上的不同。掌握了这些规律和特点,不但能更有效地进行英汉科技语篇的互译,而且对科技的拓展和创新,对新技术的传播和推广都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龚玲.科技语言的隐喻特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2]高倩倩.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科技文体对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胡密密.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0,(3).

[4]健斌,励康.汉语科技论文句群及其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6,(4).

[5]吴菊红.功能翻译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6]徐存善.情感隐喻的认知功能与翻译[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7]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8]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

3.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在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斯迈尔斯。

4.作为一个未来的总裁,应该具有激发和识别创新思想的才能。——(美)斯威尼。

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佚名。

11.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郎加明。

13.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培根。

14.日日创新。——日本索尼公司。

15.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创造性想像力。——马克斯韦尔·莫尔兹。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

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实在太苦了.其苦大致表现在三方面:课业负担过重之苦,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之苦,师生关系紧张之苦,应这而生的愉快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把这“三苦”变为“三乐”(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乐从何来?乐生于情,情源于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呢?这里谈点粗浅看法.

课业负担过重之苦,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失败.这就是必须要求教师打破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法.

一、图画再现情境。

在生字教学中,“溪”因为笔画繁多,再加上学生分辨字形的能力不强,学生经常丢笔少画,把“溪”字写错.因此,我利用图画再现法,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把字幻化为图画.“溪”水,顾名思义,得用三点水作部首,关键是字的右边.我利用简笔画把右边的字头化为图中的群山,“0”字化为弯弯曲曲的小溪,“0”中的那一点,好像溪在的一块石头.溪水向前流淌,越流越“大”.这样,“溪”字便在学生头脑中幻化成一幅直观形象的图画.

二、音乐渲染情境。

作文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能力,因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想掌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学生大多怕作文,这种畏难情绪的产生,会使学生在心理上设置一道障碍.因此,也会主观上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俄文训练中,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顺应学生心理,因势利导,进行兴趣作文训练,降低作文难度.我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泻杂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之中.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让学生饱含深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他们心头涌起以妈妈的感激之情,对妈妈如何关怀自己,增强了理解,笔下妈妈的形象丰满、感人.

三、生活展现情境。

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实际教学词义,尤其是教学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

比如,《颐和园》中的“隐隐约约”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启发学生回忆:月光下,看稍微远一些地方的东西能不能看清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要求他们再想想,再说说,这样学生很快明白,“隐隐约约”是看起来不太清楚的意思.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启发理解,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学起来感到格外亲切、有趣,对词语的理解自然透彻了.

四、语言描述情境。

探析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及本质论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何上出好课,我认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加以总结和提炼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首先要认识到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其次,我们要反思哪些内容呢?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等,是反思的主要对象。通常,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分阶段确定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确定反思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角度之间一定会有交叉。

另外,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

深刻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一、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又包含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中介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体是教学内容。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各种练习是否适当;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等。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双基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4.对个人经验的反思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没有经过教学反思的经验,其意义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解读,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形成经验的过程既是对经验的解释过程也是对经验的理解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可以使用“反思档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实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

文档为doc格式。

创新情境体验的本质论文

创新思维是一种优化组合多种思维方式来取得新成果的综合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相对于日常思维而言,创新思维是一种超出已知的认识范围、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它意味着一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站在与他人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而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案。

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多层次的。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出新,在于创造以往思维中所没有的新成果。这是思维之所以成为创新思维的最根本的依据,是千差万别的创新思维中共同的、本质的规定性;从结构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主体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调整与顺应,使自己的思维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结构;从机制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就在于逻辑与非逻辑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创新思维是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是思维在逻辑的制约下向非逻辑的跨越。这是创新思维的最深层次的奥秘,也是创新思维最深刻的本质。所以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其中,实现思维的出新是它的功能性本质;实现对原有思维结构的超越是它的结构性本质,在逻辑与非逻辑统一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素材的超逻辑组合是它的过程性本质。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这三个层面的本质的统一。

2.想像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美)安东尼·罗宾斯。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