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下是一些小学教案的模板和示例,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3、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一)教学例8。
1、教师谈话: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王国,这里有几种动物,你觉得哪种动物最高?
2、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3、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比,谁高?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
4、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我给大家提个问题:长颈鹿的高度是5厘米还是5米?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5、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5厘米就只有这么长,长颈鹿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5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长颈鹿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长颈鹿的这个高度,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5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长颈鹿的高度应该是5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练习,巩固新知。
1、问:学校的旗杆高是13厘米还是13米?
2、同桌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
2、辨析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猜一猜。四人小组讨论,小军的身高是多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3厘米13米。
铅笔旗杆。
比较短、小比较长、高。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通常用米作单位。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师:请同学们拿出橡皮量量自己的书,拿硬币量自己的书。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线段的特征。
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尺子、课件等。
创设情景。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课件演示:将图形分解成线段。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测量线段的长度。
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线段“直”的特征。
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指导线段的画法。
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第1题和第3题)。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展开。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
(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作业安排:略。
反思。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1角硬币回形针小方快小刀。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1)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略
一、 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文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很高, 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多媒体课件、米尺。
4课时。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
多媒体课件、米尺。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认识厘米。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2.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2.用厘米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1.感知米的实际长度。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练习一第3题)。
2.估一估(教材练习一第4题)。
3.介绍卷尺和皮尺,(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二)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三)情感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一、情境引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第4课时认识线段。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一、情境引入。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1、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正确掌握测量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体会m的含义,建立1m的实际长度观念
实物展示台、米尺等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第55页情境图。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同学们有办法吗?
(3)操作: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你有什么感觉?
(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书55页。
2、教师介绍米尺。
(1)认识米尺,1米的长度。
(2)小结:量 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3、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观念
(1)小组活动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长?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馈: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划一下,1m大约有多长?
(4)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 ?
(5)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二、 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学习例1 。
小朋友还记得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的方法吗?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把结果填在书上。
(1)小组活动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组活动
(2)反馈
2、找一找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
(2)独立活动。
(2)小组 活动
(3)反馈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第75、76页练习十六第5-12题、思考题。
1、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一步掌握量长度和画定长线段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简单换算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推理能力。
小黑板。
一、揭示课题。
1.前面几节课,我们都是学习的长度单位,学会了单位间的简单转换.谁来把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说一说。(板书:长度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长度单位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
1.依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并让学生举出实例。
学生回答。
1米=()分米=()厘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千米=()米。
3.说一说量下列物体用的长度单位。
黑板的长、公路的长、课本的长、火柴盒的厚、课桌的高。
4.完成练习十六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
(复习画线段的步骤)。
注意:从0刻度鲜画起,有两个端点。
(1)完成“练习十六”第8题,集体订正。
(2)。
单位换算时,先看前后个是什么单位,想它们之间的进率,在推算出结果是多少。
三、应用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1题。
分2人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引导理清题意,学生读题。
第一问:提问:要求的是什么,已知了什么,用什么方法?
第二问:要求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
指名一人板书,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四、解答思考题。
1.提问:从第1棵到第2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3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10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100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250棵跑了多少米?换成用千米作单位是多少千米?有1千米吗?为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
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 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 活动:要求 2 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拼学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以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四)量黑板的长和宽
1.学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有多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1)抽生汇报:在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时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对齐;卷尺要和黑板的边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五)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
1.抽生汇报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身高?
2.学生思考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测出本组所有成员的身高。
4.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成员的身高。
5.教师抽测其中一组,检验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
1.填空(大屏幕出示练习题目)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这节课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学会了测量规则物体的长度,那么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怎样测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下次上课请同学来汇报。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单元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单元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三、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认识厘米。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2、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2、用厘米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米。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三、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1、感知米的实际长度。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练习一第3题)。
2、估一估(教材练习一第4题)。
3、介绍卷尺和皮尺,(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七、课后反思。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我觉得教师要想上好这类课,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来源,形成的认识,缺乏自己的体验,因此很难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盎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估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通过组织学生估测,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展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能够相互借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文档为doc格式。
。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1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