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可以展现作者的才华和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
1、学习本诗中“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学写“陵”字。
2、有感情地读古诗,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1、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预设:
(1)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补充:在古代,交通和信息不像现在这样便捷,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示彼此的深情厚谊。
(2)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别的。(你知道了地点。)。
(补充)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3)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齐读“孟浩然”)。
2、广陵:这是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
写字:陵,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3、你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懂的吗? 比如“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 谁)在( 哪 )送别友人( 谁)到(地点)。
题目中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是不是可以赶快读读诗句了?不着急!老师课前给大家留的预习任务都完成了吗?来和大家交流一番吧。
(李白、李白典故、创作背景、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情)。
小结,板书:这叫“知诗人”
1、出示全诗,要求读正确即可。(请三四位同学)。
2、大家一起帮助同学读正确。
3、小结: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之下,我现在能“读诗文”了。板书:读诗文。
是不是觉得光读正确没什么味道?那是因为里面还有你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生边提,师边副板书)。
1、提问,预设:
(1)、西辞。
(2)、孤帆远影碧空尽,整句都不懂。
(3)、下。
(4)、唯见。
(5)、天际。
(6)、烟花三月。
(7)、故人。
2、同桌研讨(通常用什么办法?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句……)。
3、汇报。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吧。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武汉的黄鹤楼在长江和汉口的交汇处)。
烟花三月: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碧空:有点发蓝的天空。
尽:消失了。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整句诗有人说也可,无人说就直接出示)。
4、这叫解诗意。板书:解诗意。
5、当我们懂得了诗的意思,再来读读。(全班齐读)。
似乎比前面读得有味道了,让老师听出了两位友情深厚的诗人依依惜别的情绪。
1、这李白专门约孟浩然到黄鹤楼饮酒,肯定有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他们会说点什么呢?(老孟……小李……)。
2、还有一点我觉得李白喝多了,作诗也出错了。(孤帆)。
3、整首诗里似乎没一处写明诗人和朋友友情多深厚,每一处写他送友人时多么依依不舍。那是怎么让我们感到的呢?(板书:借景抒情)。
4、现在,我们仿佛才深深体会到了诗句中两个好友之间的真情。让我们也站在滔滔江水边,陪李白一起送送好友吧。(配乐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5、板书:悟诗情。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孤帆”是什么意思?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
。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知识拓展]。
师: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别?古人是怎么写送别的?下面我们开始准备上课,可以吗?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首古诗,学过了吗?几年级?
大屏幕:
古诗两首。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生:景中。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送别。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时间关系暂时停下,现在谁能说说你刚才自己收获的体会,收获的发现,关于这首诗当中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我今天发现后面的几位特别的用心,也特别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知道这边有没有?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哪些词语,你说说看?
生:(一女生)浥轻尘和柳色新。
师:你能说说它们怎么表达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们在告别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王维写得好!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生:(一男生)现在要好好地看看这里美好的景色。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古典背景音乐响起,师领读)。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这首诗写道: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
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特点.宋方回论李白诗曾说:“最于赠答篇,肺腑见情愫”(《杂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情惊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有本作“孤帆远影碧山尽”,或“孤帆远映碧山尽”.但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说,还是通行本的文字最为贴切.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而“孤帆远影碧山尽”,以山做参照物,诗人与孤帆的距离便受到限定.若把“远影”改作“远映”,更将船行的情景坐实,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题为《送别》的诗中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诗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虽诗语较“孤帆”两句更为质朴,情绪也较低沉,但以此为注脚,正可体会李白的思维方式与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底韵.
更多。
诗,永远是美妙的代名词,《古诗》,更是以其深邃古朴的意境感染着我们。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的那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更是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山水,或沉醉于江湖。诗中离别依依之情跃然纸上,怎不叫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如何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意境,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呢?我想:只有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把送别场面拉到孩子们眼前,让他们模仿课文,自编古诗,来开拓和深化意境的创造,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
一、从初读里了解古诗。
情境教学的基础必定是建立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底蕴又如何可以体会美好的情感?诗是有韵味的文学,没有熟读成诵,又怎么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呢?于是,在介绍完诗人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读的环节。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我要求孩子们动起笔来画一画,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懂笔墨不读书啊!”。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二、在细品中理解诗意。
完成初读后,再次细细品味诗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果然不错啊!在反复诵读的学习活动中,原本生涩的诗句已然渐渐清晰明瞭,如同拨开浓雾一般,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此时,我适时地让学生展开质疑,“你们真行,初读古诗就可以了解这么多。那请你们再放声的朗读一遍,这次把不理解的用你常用的符号画出来。”紧接着进行集体讨论,结合课文注释解决发现的问题。(我在一旁适时地点拨了一些,发现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最后,利用小组汇报的机会,让孩子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虽然孩子们的语言并不准确,也还不能感悟到诗中的美,但听了他们颇具文学性的译文,我知道他们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已经揭开了诗中之“意”
三、在想象内领悟情感。
情感,往往是厚积薄发的,特别是在这一篇诗作里,诗人李白并没有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他把这份情感巧妙地融进了黄鹤楼周围的美境里。一江春水,一叶孤帆,无不处处蕴含着这位大诗人对孟浩然无比向往之情。遗憾的是,学生稚嫩的心灵有怎么能理解呢?这时教师的“导”便应该不失时宜的出现。在教学设计里,我将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大致叙述了一番,让学生稍微了解了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的铺垫如同一块小小的碎石,必然会泛起层层涟漪。我适时地抛砖引玉,一层层剥开诗作中蕴含的真情:从“这样的朋友远行,李白的心情将如何?”——“若是朋友要去的地方美丽无比,李白会伤心吗?”——“如此说来,李白会把孟浩然留住吗?”连续的几个问题,并不是盲目的,它们引领着孩子们的思维,一步步走向诗人情感的最高峰——“向往”。是的,正是这向往之情,当李白意欲同行而又不能时,才会面对滚滚江水,写下这感人的诗篇。让孩子们从对古人的崇拜中,走进意境,走进诗句,感悟到诗人对朋友那种真挚之“情”。
四、游情境中感悟延伸。
诗的教学本该结束了,但文本的结束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他们仍然激动着,渴望着。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情感,朗读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更近一步的创设情景,用舒缓的语气引导孩子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李白此时想对孟浩然说些什么?”“祝你一路顺风!”“我多想和你一起去扬州啊!”……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着这份不舍,不仅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更在语言上得到了训练。接着便是我的引导: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是一个喜欢山水的人,他多希望也能到扬州去玩玩。更主要的是,他多希望和自己敬佩的朋友——孟浩然一起去游山玩水。可是现在他只能看着孤单的小船远去,烟花三月,长江上本该是千帆过尽的,可是他的眼里却只有孟浩然的那艘小船,心里还在为朋友的远行依依不舍。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下这首诗。是啊,那小船最后也渐渐离开了李白的视线,只能看到奔腾不尽的长江滚滚东流而去。他无不感慨地再次吟诵了这首诗。
有人说这只是一首写景的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东流,这明明是写景啊,可是,它真的只是单纯写景的诗吗?(不是)那它写了什么?(写情)写了什么情?(依依惜别之情,写下了诗人对自己敬佩之人一种向往之情。)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诵一次这首诗。
学生的情感在朗读里得到了抒发,或舒缓,或若有所思的长吟,无不体现着孩子对诗文的理解。在这时,我适时地要求孩子们进行背诵,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诗句,如果不通过背诵来积累,将会在下课铃拉响之后烟消云散,背诵能使这样的情感逐渐融入、内化。当然对学生们来说,背诵是多么枯燥而又无味的事情啊,只有展开翅膀飞将开去,才是他们所期盼的,那就让他们也作作诗吧!我把自己写的诗展示了一下,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起来,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带着浓厚的兴趣,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大作”,而其中更不乏突出的作品。(见附)孩子们的心情在飞扬,思绪在膨胀。我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我相信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终于走进了古诗深邃的意境中。依然身临其“境”了。
《古诗》——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我和孩子们的互动中活化了教学过程,通过读诗文——解诗意——感诗情——入诗境这样的教学过程,重新焕发了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把孩子从生涩难懂的诗文中解脱出来。可提倡的是:形成了一次有趣的语文活动,加深了孩子对古诗的印象,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孩子从毫无实际意义的诵读中走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中华文化的宝库才有可能被他们挖掘,被他们稚嫩的思维所接受。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的语文学习经历,能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弄懂诗的意思,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于诗中难理解的字和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中营造的意境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学生更加不好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并反复诵读诗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这两首诗歌情感浓烈,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易读易诵,是品读入情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友情的深厚,感情的升华,同时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再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拓展文本,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使语文学习生活化。
学习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借助汉语拼音和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能准确无误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在生生评价中规范书写“孟、浩、陵、辞、唯、舍、君”7个生字。
2.通过自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4、通过思考品味、全班交流、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5、通过品味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思考品味、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着眼语言的积累,着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以“对话”促感悟;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
教具准备。
1、黄鹤楼、广陵、渭城、阳关的图片。
2、《阳关三叠》的曲子。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分别”,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你们知道古代的好友是怎么分别的吗?
按照唐朝惯例,分别时,往往要陪着好友走上一天,在客店住上一晚,第二天清晨才正式分别,所以,唐代的诗中有许多都是写送别的,这样的诗就叫做送别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唐代的送别诗。(师板书:古诗两首)。
二、自由读,弄懂诗意。
1、指名读文,正音。相机指导“朝”、“舍”的音和义。
2、自学,质疑,弄懂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4、全班交流。
“西辞”是个难点,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了解黄鹤楼、广陵、渭城、安西、长安这几个地名及在地图上的大致位置,并板书示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西辞”的意思。
5、指导个性朗读。
三、比较不同。
观察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
1、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诗的类型相同,都是送别诗。
3、都有写景的诗句。
师引导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4、两首诗中都有“故人”、“尽”这两个字。
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尽”字意思不同,第一首诗中“尽”是消失的意思,第二首诗中“尽”是饮完、喝完的意思,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同。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中“故人”的意思。
四、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由“故人”一词入手,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好友关系。
引导学:“故人”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才算“老朋友”?李白和孟浩然算不算老朋友?(出示《赠孟浩然》)。
生默读,自学理解,弄懂大概意思,体会诗中感情。
2、再回到原诗,看哪里体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交情很深?
(引导学生抓“孤帆”“尽”“唯”这几个关键词谈理解和体会,再借助朗读表达体会到的内容)。
3、创设情境,反复诵读,加深感悟。
(1)故人的船越走越远,李白站在岸边看不见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那条小船了,他就匆匆地跑上岸,向远处望去,看到了还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李白又匆匆登上黄鹤楼的第一层,放眼望去,看到的依旧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李白登上黄鹤楼的第二层,看到的仍然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2)故人的船再也看不见了,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向东流去,有人说此时李白流泪了,有人说李白此时没有流泪,你觉得呢?为什么?侠骨柔肠的李白流泪了,你来读。(多指几名学生深情读)流泪的李白,让我们一起来送送我们的朋友吧。(生齐读)也有人说,李白此时没有流泪,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因为情到深处是无泪,再请你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情感,体会心情。
李白的心情孟浩然此时知道吗?
(出示:《送杜十四之江南》)。
这是孟浩然送别他的好朋友杜十四时写的一首诗,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4)过渡:在同时代还有一位孟浩然的故人,他就是王维。
(出示王维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哭孟浩然》。)。
生自读这首诗,体会其中感情。
过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不,又有一位老朋友要远去了,诗人王维不远千里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老朋友元二了。(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五、研读《送元二使安西》。
1、品词析句,初步体会。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引导学生抓“更尽”“酒”“无”“故人”这几个关键词谈体会)中国是个有悠久酒文化的国家,酒是情感的桥梁,酒是沟通的纽带,人们的千言万语都融在了酒里边。“更尽”一词可见离别的不舍之情。
(播放《阳关三叠》)(曲尽出示三幅图:图一,清晨王维送元二走;图二,元二打马扬鞭远去;图三,只留下王维一个人独自徘徊。)。
师:少了哪幅图?听了音乐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不舍。
师:是啊,这是一杯不舍的酒。
生:我体会到了伤心。
师:这是一杯伤心的酒。
生:我体会到了深情。
师:这是一杯深情的酒。
生:……。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体会融入诗中,再来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齐读。)。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升华情感。
故人远去了,只留下王维独自一人徘徊。两首诗放在一起,你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看来,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老师也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出示师自写的一首小诗:字字含真情,句句吐心声。与君离别意,尽在相送中。)让我们再饱含深情齐读这两首诗。(生齐读)。
2、拓展延伸。
在古人眼中,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究竟是什么?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用一生去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除了友情,世界上还有许多种情把我们包围着,你还知道哪种情?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种的情,我们的人生才更加丰富有内涵。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熣灿的明珠,愿你课下多读诗,读好诗,丰盈自己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的文化人生添色。
3、搜集有关人间真情的古诗,并积累下来。
前几天我去了武汉人基本上都不去的黄鹤楼,黄鹤楼可是武汉的名片,著名的黄鹤楼烟和酒都是以它命名的。
我们乘电梯上直接到了黄鹤楼顶层,在那可以遥望到长江,使我不由的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作文对面是龟山,中间则是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就像是一根扁担,挑起两山。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颢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就是伯牙和子期曾经在那弹琴的晴川阁。。
从黄鹤楼下来,我们见到了“黄鹤归来铜雕”。它位于黄鹤楼以西,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两只鹤由龟和蛇托着奋力向上,仿佛呼唤着一去不复返的同伴早点归来。
黄鹤楼的游人真的不多。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黄鹤楼这么美丽壮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武汉人都不去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它,外地人还会来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
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生:景中。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
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送别。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
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四人小组讨论)。
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哪些词语,你说说看?
生:(一女生)浥轻尘和柳色新。
师:你能说说它们怎么表达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们在告别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
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王维写得好!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师:很好!客舍在柳树的映照下全部变成绿的了,如人间仙境,那柳色变得焕然一新,如刚长出来的那样,那么鲜嫩,那么美丽。同学们,这都写出了渭城的美啊!
生:(一男生)现在要好好地看看这里美好的景色。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古典背景音乐响起,师领读)。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
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
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字,会写“孟、浩、陵”等三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
2、通过《赠汪伦》引出新课。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生试读全诗。教师板书全诗。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重点学习“陵”字。
3、再读,体会并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4、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
三、学习古诗总结学法。
1、“知诗人解诗题”
(1)学生交流对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认识。
(2)齐读诗题,解释“之”,标注在诗题中。
(3)请同学说说诗题的意思。
(4)总结学法“知诗人解释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应该抓的字眼并划下来。
(2)以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
(3)。
读懂诗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如:介绍李、孟,说诗句的意思,逐句朗读解释,结合画面阐述,表演等形式)。教师检查——投影出示练习。出示图片,绘制地图。
(4)总结学法。
3、入诗境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结合图文并茂的板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投影出示练习。
(4)总结学法。
4、归纳古诗学习三步法: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入诗境悟诗情”
四、背诵并默写。
五、拓展知识诵读古诗。
课下搜集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整理、背诵。
一大早,起床收拾好东西,不到六点,我们便直奔目的地――武汉黄鹤楼了。
可能出门比较早的原因,高速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一路顺畅,十点左右我们就到达了位于武汉武昌区的黄鹤楼。
取到票,我们随着人流再次排队,进了黄鹤楼公园,此刻终于感受到了五一出游的“人山人海”。
公园里,到处都是游客,原本很大的公园,似乎比平日小了很多。走着逛着,逛着看着,转眼间就到了黄鹤楼脚下,可是,排队登楼的人似乎比刚才门口购票的队伍还要壮观许多。于是我们最终决定,这次只在黄鹤楼脚下转转看看,仰视黄鹤楼,不再登楼,这也算是给这次武汉游留下一份美好的遗憾吧!
之前只要想到武汉想到黄鹤楼,就想起了李白和崔颢,想起了唐诗,今天自从跨进这个公园的大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些诗句不停地在脑子里涌动。此刻,站在黄鹤楼脚下,我便情不自禁吟诵起来《黄鹤楼》,女儿当然也不甘示弱,一遍遍地背诵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的黄鹤楼之游,虽没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但是在这里读读诗打打卡,也一样会让人刻骨铭心的!
。
前几天我去了武汉人基本上都不去的黄鹤楼,黄鹤楼可是武汉的名片,著名的黄鹤楼烟和酒都是以它命名的。
黄鹤楼位于武汉的蛇山之巅,与湖南省的岳阳楼和江西省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成。进了黄鹤楼公园,我们就直奔黄鹤楼而去,黄鹤楼建筑群金碧辉煌,黄鹤楼主楼有五层,非常雄伟壮观。我们乘电梯上直接到了黄鹤楼顶层,在那可以遥望到长江,使我不由的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对面是龟山,中间则是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就像是一根扁担,挑起两山。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颢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就是伯牙和子期曾经在那弹琴的晴川阁。
从黄鹤楼下来,我们见到了“黄鹤归来铜雕”。它位于黄鹤楼以西,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两只鹤由龟和蛇托着奋力向上,仿佛呼唤着一去不复返的同伴早点归来。
黄鹤楼的游人真的不多。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黄鹤楼这么美丽壮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武汉人都不去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它,外地人还会来吗!
我不爱北京的鸟巢,也不爱北京的水力方,我却爱武汉的黄鹤楼。
进入黄鹤楼,入我眼帘的是一片池塘。池塘里有好多的鱼,花的、白的、黄的、金的……大小不一。再向前走,就是黄鹤楼了。黄鹤楼前有一条蛇、一只龟、一只黄鹤的雕刻,它们立在一座被水围着的小岛上。水里有小鱼,它们一会儿一起游,一会儿一个人游,可爱极了。开始爬黄鹤楼了。我一步一步向上爬,爬到二楼时,我看了一下又向上爬,接着是三楼、四楼、五楼……终于到了楼顶,我很热,想到外面的走廊里去吹吹风,可是我很怕,因为这儿很高,在走廊上很可能跌下去,不过我还是去了,因为太热了,我还要锻炼自己的胆量。看了一会儿,我们就下去了。刚下来,就看见小岛上有水雾,我们马上拍了一张照片,就走了。在往回走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巨大的石头,上面有很多的洞,真美呀!我马上爬上去,和石头来了一个合影。走到池塘那儿,我们看见一个小朋友在给鱼儿喂饼干吃,她给了我三块让我喂,把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把饼干分成小块的,给鱼儿吃。鱼儿们争来争去,没争到的鱼儿垂头丧气地走了。
黄鹤楼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啊!下次我一定还来这里游玩。
8月18日,我和家人一起登上了武汉雄伟又壮观的黄鹤楼,真是百闻不如见面!
去黄鹤楼前,妈妈就说起黄鹤楼的美景。黄鹤楼屹立在长江武汉大桥的桥头,俯视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和气势恢宏的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来到黄鹤楼前,我静静的看着它。金色的琉璃瓦把楼点缀得金碧辉煌,原来这就是黄鹤楼呀!黄鹤楼共有五层楼,进入里面,它的一砖一瓦,一字一画,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随处可见的壁画都在叙说着黄鹤楼的故事。
我站到黄鹤楼的最高层,果真如妈妈说的一模一样。我看到了横跨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上层的车辆来来往往,下层不一会儿就有一趟火车穿过。桥的前面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山,两旁高楼大厦林立。江上烟波缭绕,江上的船只如同在画中游,像人间仙境美极了!换个位置我又看到了不同的景色,怎么看都看不完这些美景。这些景色让我不禁想起了诗仙李白写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的美景让人陶醉,历久弥新印入我脑海。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秋十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游玩。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和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江西的滕王阁被称为四大明楼。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黄鹤楼,姥爷告诉我黄鹤楼总高52米,相当于五层楼那么高。黄鹤楼属于木制塔式,每一层的房檐上都铺着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琉璃瓦发出耀眼的光芒,看起来非常壮观。
参观完黄鹤楼我们沿着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来到了搁笔亭,姥爷告诉我,古代很多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参观游玩,他们被黄鹤楼的美景打动,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句。例如,崔颢的《黄鹤楼》。后来伟大诗人李白也来到黄鹤楼,他被眼前的美景打动了,正准备写一首关于黄鹤楼的诗词,突然他看见了墙壁上崔浩写的诗《黄鹤楼》,于是李白放下笔,感慨的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有趣的故事,就修建了这座搁笔亭。
夕阳西下,美丽的夕阳给黄鹤楼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套,我喜欢黄鹤楼,喜欢它的雄伟壮观,更喜欢它的悠久历史。
7月19日,是个难忘日子。天空万里无云,我参观了湖北省著名旅游景点——古朴清雅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长江大桥边的蛇山上,黄鹤楼共有五层楼,不论是飞檐流阁,还是雕梁画炼,金碧辉煌,巧夺天工,非常壮观。
来到黄鹤楼前,气吞云梦“四个大字”给你气势磅礴的感觉。登上顶层,江城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之水碧波荡漾,浪花翻腾,所向披靡,赛过湖河,敢比大海,气势雄伟。我不禁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黄鹤楼对面是龟山,蛇山把守着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则是横跨长江,驾于两山之间。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颖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的就是格调优雅的晴川阁。宽阔的沥青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卡车川流不息,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雾,一派时尚的都市景象与这历史悠久的黄鹤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黄鹤楼更有历史价值。
在楼中,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让你应接不暇,个个别具一格,精巧华丽。
下楼后,接着向前走,有一个大钟,来撞钟的人络绎不绝,钟声雄浑悠远,响彻蛇山。
再往里面走,会有许多道口,走到最后有一座岳飞的铜像,牵着一匹骏马,后边的石头上还刻着还我河山的字样,下面落着岳飞的款。
啊!黄鹤楼,你依着蛇山,傍着长江,点缀了我国这只大公鸡的心脏,你不仅是我国亭台楼阁的一块瑰宝,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焦点,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啊!
这个“五一”假,我们全家决定一起去武汉旅游,我心里非常的高兴。我们第一个旅游景点是黄鹤楼公园,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走进黄鹤楼公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雄伟壮观的黄鹤楼,游人已经把黄鹤楼围得水泄不通。
黄鹤楼的前方有仙鹤的雕像,雕像下有一块石碑,原来,石碑上写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感动了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民安乐业。两只仙鹤俯瞰人间,非常感动,变脱胎下凡,昭普天同庆。
原来,黄鹤楼的取名还与仙鹤有关。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高,是用木材建造而成的,外表漆成了褐色,直通云霄。然后,我们登上了黄鹤楼的第五层,我眺望远方,看见了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桥有两层,上面跑着穿流不息汽车,下面奔驰着火车,另外,我还看见了房子、大森林、教堂、繁华的马路以及渺小的人……我把所有的美景都尽收眼底,真美啊!我连忙拿出照相机把这个珍贵的镜头拍了下来。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着,我们又慢慢的下楼,一边下楼还欣赏着各个楼层眼花缭乱的商品。“天下没有步散的宴席”,最后,我们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黄鹤楼公园,但黄鹤楼的美景最终还是使我难以忘怀。
趁着清明假期,我们一家怀着兴奋的心情去武汉旅游。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卧铺,还在火车上睡觉呢。小小的房间,四张床,洁白的床铺,小小的电视,就像我温暖的家。睡在火车上我觉得很新鲜,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我进入了梦乡。
早上七点到了武汉。走出火车站,一股空气迎面扑来,好像在说:“欢迎您们来到武汉。”我们找了一个酒店住下,放好行李,就出发去黄鹤楼了。到了那儿,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唐代一位诗人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爸爸告诉我: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腾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我迫不及待想爬上黄鹤楼,于是我们几个小朋友,,顺着弯弯曲曲的楼梯,一口气奔着爬上了黄鹤楼,几个人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登楼远眺,武汉的风光尽收眼底,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快看长江大桥”,顺着游人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我连连拍手兴奋地说:“我也看到了。”
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了愉快,也被黄鹤楼那古典的建筑风格所陶醉。我真喜欢这个地方。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离别类的诗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写作背景。
崔颢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
前几天我去了武汉人基本上都不去的黄鹤楼,黄鹤楼可是武汉的名片,著名的黄鹤楼烟和酒都是以它命名的。
黄鹤楼位于武汉的蛇山之巅,与湖南省的岳阳楼和江西省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成。进了黄鹤楼公园,我们就直奔黄鹤楼而去,黄鹤楼建筑群金碧辉煌,黄鹤楼主楼有五层,非常雄伟壮观。我们乘电梯上直接到了黄鹤楼顶层,在那可以遥望到长江,使我不由的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对面是龟山,中间则是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就像是一根扁担,挑起两山。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颢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就是伯牙和子期曾经在那弹琴的晴川阁。
从黄鹤楼下来,我们见到了“黄鹤归来铜雕”。它位于黄鹤楼以西,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两只鹤由龟和蛇托着奋力向上,仿佛呼唤着一去不复返的同伴早点归来。
黄鹤楼的游人真的不多。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黄鹤楼这么美丽壮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武汉人都不去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它,外地人还会来吗!
我不爱北京的鸟巢,也不爱北京的水力方,我却爱武汉的黄鹤楼。
进入黄鹤楼,入我眼帘的是一片池塘。池塘里有好多的鱼,花的、白的、黄的、金的……大小不一。再向前走,就是黄鹤楼了。黄鹤楼前有一条蛇、一只龟、一只黄鹤的雕刻,它们立在一座被水围着的小岛上。水里有小鱼,它们一会儿一起游,一会儿一个人游,可爱极了。开始爬黄鹤楼了。我一步一步向上爬,爬到二楼时,我看了一下又向上爬,接着是三楼、四楼、五楼……终于到了楼顶,我很热,想到外面的走廊里去吹吹风,可是我很怕,因为这儿很高,在走廊上很可能跌下去,不过我还是去了,因为太热了,我还要锻炼自己的胆量。看了一会儿,我们就下去了。刚下来,就看见小岛上有水雾,我们马上拍了一张照片,就走了。在往回走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巨大的石头,上面有很多的洞,真美呀!我马上爬上去,和石头来了一个合影。走到池塘那儿,我们看见一个小朋友在给鱼儿喂饼干吃,她给了我三块让我喂,把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把饼干分成小块的,给鱼儿吃。鱼儿们争来争去,没争到的鱼儿垂头丧气地走了。
黄鹤楼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啊!下次我一定还来这里游玩。
8月18日,我和家人一起登上了武汉雄伟又壮观的黄鹤楼,真是百闻不如见面!
去黄鹤楼前,妈妈就说起黄鹤楼的美景。黄鹤楼屹立在长江武汉大桥的桥头,俯视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和气势恢宏的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来到黄鹤楼前,我静静的看着它。金色的琉璃瓦把楼点缀得金碧辉煌,原来这就是黄鹤楼呀!黄鹤楼共有五层楼,进入里面,它的一砖一瓦,一字一画,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随处可见的壁画都在叙说着黄鹤楼的故事。
我站到黄鹤楼的最高层,果真如妈妈说的一模一样。我看到了横跨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上层的车辆来来往往,下层不一会儿就有一趟火车穿过。桥的前面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山,两旁高楼大厦林立。江上烟波缭绕,江上的船只如同在画中游,像人间仙境美极了!换个位置我又看到了不同的景色,怎么看都看不完这些美景。这些景色让我不禁想起了诗仙李白写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的美景让人陶醉,历久弥新印入我脑海。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秋十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游玩。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和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江西的滕王阁被称为四大明楼。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黄鹤楼,姥爷告诉我黄鹤楼总高52米,相当于五层楼那么高。黄鹤楼属于木制塔式,每一层的房檐上都铺着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琉璃瓦发出耀眼的光芒,看起来非常壮观。
参观完黄鹤楼我们沿着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来到了搁笔亭,姥爷告诉我,古代很多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参观游玩,他们被黄鹤楼的美景打动,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句。例如,崔颢的《黄鹤楼》。后来伟大诗人李白也来到黄鹤楼,他被眼前的美景打动了,正准备写一首关于黄鹤楼的诗词,突然他看见了墙壁上崔浩写的诗《黄鹤楼》,于是李白放下笔,感慨的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有趣的故事,就修建了这座搁笔亭。
夕阳西下,美丽的夕阳给黄鹤楼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套,我喜欢黄鹤楼,喜欢它的雄伟壮观,更喜欢它的悠久历史。
7月19日,是个难忘日子。天空万里无云,我参观了湖北省著名旅游景点——古朴清雅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长江大桥边的蛇山上,黄鹤楼共有五层楼,不论是飞檐流阁,还是雕梁画炼,金碧辉煌,巧夺天工,非常壮观。
来到黄鹤楼前,气吞云梦“四个大字”给你气势磅礴的感觉。登上顶层,江城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之水碧波荡漾,浪花翻腾,所向披靡,赛过湖河,敢比大海,气势雄伟。我不禁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黄鹤楼对面是龟山,蛇山把守着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则是横跨长江,驾于两山之间。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颖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的就是格调优雅的晴川阁。宽阔的沥青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卡车川流不息,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雾,一派时尚的都市景象与这历史悠久的黄鹤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黄鹤楼更有历史价值。
在楼中,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让你应接不暇,个个别具一格,精巧华丽。
下楼后,接着向前走,有一个大钟,来撞钟的人络绎不绝,钟声雄浑悠远,响彻蛇山。
再往里面走,会有许多道口,走到最后有一座岳飞的铜像,牵着一匹骏马,后边的石头上还刻着还我河山的字样,下面落着岳飞的款。
啊!黄鹤楼,你依着蛇山,傍着长江,点缀了我国这只大公鸡的心脏,你不仅是我国亭台楼阁的一块瑰宝,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焦点,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啊!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1985年在今址重建。传说三国时费祎于此驾鹤豋仙,因此得名。2.昔人:指传说中驾鹤豋仙的费祎等人。3.载:年。空:徒然地。4.悠悠:遥远,无穷无尽的样子。5.历历:清楚可数。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7.乡关:家乡。8.烟波:水波渺茫,烟雾笼罩。
诗句大意:
首联:仙人驾鹤离去杳无影踪,此地徒然留下一座黄鹤楼。(怅然若失)。
颔联:黄鹤一去不再回来,只有白云千年以来徒然地在高空中飘来飘去。(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颈联:天气晴朗,遥望汉阳,绿树清楚可数,江中的鹦鹉洲上芬芳的草生长茂盛。(美好,充满生机的景色)。
尾联:已是傍晚,遥望远方,何处是我的家乡?这水波渺茫,烟雾笼罩的江景,使人油然而生思乡的愁绪。(思乡愁绪)。
主题思想:通过写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思,抒发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绵绵的思乡愁绪。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1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