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3月20日下午,按区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雪》这节课。为了上这节课,我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原生态”,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预演,也没有在平行班级进行试讲。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录课,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平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阵惊呼,加之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我以为学生会因此而亢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积极的表现。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今天上完了《沁园春长沙》,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切入的,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抓住文中线索性的词,根据线索词的变化,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如“立”、“看”、“怅”、“忆”、“记”。
上片重点讲看的部分,写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加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作者写了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这首小令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和古典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写景诗的写景角度,描写手法。
写这些意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注意观察角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些意象组成的一幅什么的图景,这样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进而过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呢?抒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下片注重抒情,这就和作者的经历、精神气质有关,和知人论世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壮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抒发的是革命豪情。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学生根据板书能够分析出来,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从讲的效果来看,学生分析的很到位,但从整体来看,教学过程有一点乱,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灵活。
为了巩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题进行跟踪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寺。
幽寂、寒冷。
通过对意象描写,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寂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卜算子咏梅陆游(南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重要作用。从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表现梅花(坚强不屈、以苦为乐)的特点。
陆词:(驿外、断桥边、黄昏、风和雨),表现梅花(孤独、寂寞)的特点。
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词:乐观自信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孤独苦闷。
a“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明写梅花,实则点明作者的心境。
这个“愁”字,包含了作者几多失意,几多愁苦!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在作者,固然有“孤芳自赏”
之嫌,然而作者却以极生动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c毛词好一个“俏”字!一般来说,“俏”字略显浮躁,此处却是个。
例外,“俏”字不仅体现梅凌寒独自开的气质,更是盎然生机的反映。
d毛词好一个“笑”字。“笑”是梅花唤醒百花齐放的自豪一笑,兼。
有牡丹笑之艳丽,桃花笑之沉醉,荷花笑之清傲。
为了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鉴赏力,我把前面写景的句子改写成了一道仿写题,学生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xxxxxx,xxxxxx。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的纯粹。
学生根据沁园春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它可能是一湖水,让你领略至柔。
它可能是一线天,让你体味寥廓。
它可能是一片地,让你感悟苍茫。
从学生做是的句子中看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运用。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辽阔。
它可能是一缕阳光,让你享受温暖。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语文很感兴趣。
总而言之,对课堂的整体把握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讲完课这后,感觉教案写得不太好,又重新进行了调整。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一、问学生自己是如何学习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毛泽东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毛泽东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长赵恒剔派兵逮捕毛泽东,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毛泽东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3)语言表达应该更加简洁、有针对性。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毛泽东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毛泽东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长赵恒剔派兵逮捕毛泽东,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毛泽东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品读上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的滔滔”中的“惟”和“顿”字时,品读了作用情感,但没有即时指出该如何读。在品读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中的“略”、“稍”、“只”几个字的作用和蕴含的感情时,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我的课已上到第三节课了,《沁园春﹒长沙》已翻过去好几天了。但今天我才觉得这一课还远远没有结束。首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依然还没有消去。今天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要《沁园春》的词谱,说自己想试试用这个词谱填首词。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我立刻对他说,我的个人主页上就有《白香词谱》,当然还需要细心揣摩,填词很有讲究,相信慢慢研究你可以写一首漂亮的词来。下午我就将《沁园春》词谱打印出来送给这位同学。
他的高兴劲儿让我也欣喜不已。其次,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教学还有拓展的必要,特别是课后练习最后一题我只是草草收场,太不应该了。于是今天中午我没有休息就上网收集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打印出来。下午张贴到教室里去,让学生好好感受一下一代伟人的浪漫情怀吧。
文档为doc格式。
。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词,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毛泽东博大的胸襟与革命的豪情,这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激起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并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的胸襟。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通过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3、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4、了解词的某些知识,学习本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这样能让学生在感受诗文美的同时,体会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襟,让同样热血沸腾的学生们在这一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备课最关键的是要备学生,应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在自我探究中领悟文章的真谛,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我的这堂课中虽然有学生的参与讨论,但由于自己没能很好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课堂的提问几乎成了自问自答,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自己有些紧张,使得课程进度太快,在课文进行到三十四分钟的时候基本内容已经讲完。剩下的时间,自己提前做了预备,虽没出现课堂停顿的现象,但这十一分钟成了课堂的“垃圾时间”,没能高质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如何把握教材,从中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而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这是一个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但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多的欠缺,还没能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依然停留在自己读懂的层面上,没能深入课堂,找到师生的共通点,这将是我今后教学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文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时,只做了浅层次的分析,如果能再做深入的探讨,就更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胸襟与气概。
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培养,还包括教学语言表达的培养,爱默生说:“完美的表达=55%的面部表情+38%的语调+7%的言辞”。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愉悦,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我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身体力行,争取做一个现代社会需要的教师。
总之,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评委老师的点评指导,更让我受益匪浅,它增加了我对未来的信心。我会吸取教训,不断前进!
今天上完了《沁园春长沙》,在备课的时候我把意象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设计上想了很多的办法,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我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切入的,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抓住文中线索性的词,根据线索词的变化,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如“立”、“看”、“怅”、“忆”、“记”。
上片重点讲看的部分,写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初中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加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作者写了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这首小令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而和古典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另外注意写景诗的写景角度,描写手法。
写这些意象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注意观察角度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些意象组成的一幅什么的图景,这样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进而过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呢?抒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下片注重抒情,这就和作者的经历、精神气质有关,和知人论世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壮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抒发的是革命豪情。
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学生根据板书能够分析出来,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中显志。
从讲的效果来看,学生分析的很到位,但从整体来看,教学过程有一点乱,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灵活。
为了巩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题进行跟踪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文档为doc格式。
。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我的课已上到第三节课了,《沁园春﹒长沙》已翻过去好几天了。但今天我才觉得这一课还远远没有结束。首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依然还没有消去。今天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要《沁园春》的词谱,说自己想试试用这个词谱填首词。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我立刻对他说,我的个人主页上就有《白香词谱》,当然还需要细心揣摩,填词很有讲究,相信慢慢研究你可以写一首漂亮的词来。下午我就将《沁园春》词谱打印出来送给这位同学。
他的高兴劲儿让我也欣喜不已。其次,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教学还有拓展的必要,特别是课后练习最后一题我只是草草收场,太不应该了。于是今天中午我没有休息就上网收集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打印出来。下午张贴到教室里去,让学生好好感受一下一代伟人的浪漫情www.怀吧。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一、学生自我体验的培养发掘。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二、学生诵读诗歌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文档为doc格式。
。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沁园春长沙》。
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毛泽东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毛泽东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习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长赵恒剔派兵逮捕毛泽东,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毛泽东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 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
板书设计 。
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景。
远眺万山红遍中。
层林尽染静寓。
湘江秋景图近观漫江碧透情。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动情。
俯瞰鱼翔浅底中。
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志。
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安徽省马鞍山市安工大附中。
作者邮箱:
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60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