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计划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范文中展示了如何将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唤起内驱,激发兴趣,让学生享受自由呼吸的课堂,感受三角形的特点引发思考。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并表达出来。体会三角形的高和底的相互依存性。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学段,内容包括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特征、定义、高和底的含义,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多边形,学好本课将会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数学课标解读中说: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有助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时我善于强调现实背景,联系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经常运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猜想)、作图设计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应用意识。
1、知识与能力: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联想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方法与途径: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底和高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与评价:认识到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4、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板、导学案、多媒体课件等。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们玩一个猜图形游戏好不好?
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什么形?
没有角,像个车轮转转转,像个钟面圆又圆什么形?
三个角尖尖的,三条边直直的,三角三边紧相连什么形?
提问: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过三角形?
出示:关于三角形的图片并欣赏。
揭示: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三角形。
1、激趣:想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吗?首先,我们要明确活动要求。
出示要求:(1)用你手中的学习材料,做出一个三角形。
(2)小组成员比较所做的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2、操作: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指名某组代表上台介绍,别的小组补充。(材料:小棒、三角尺、方格纸、点子图、白纸)。
4、画: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画在展评单上。
5、概括特征:
得出: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板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出示课件: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6、理解意义: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7、感受围成: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的伙伴感受围城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由4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什么形?五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呢?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6边形?我们利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认识更多的多边形。
活动二: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自学课本66页,同伴交流,组内探讨,完成展评单上的活动二,比一比,哪组同学最会学习。
1、从三角形的一个到它的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
2、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3、独立完成:画出每个三角形底和高。
交流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把一条直角边看作三角形的底,另外一条直角边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
完成检测反馈。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板书设计:
(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五、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习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六、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
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三角形表示法;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教学分析:
(一)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
基本内容: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通过生活实物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性质的发现和归纳过程,并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知识。二是三角形按角分类,采用直观呈现的方式,分析讨论方法,让学生理解三种分类。
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三角形有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它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其它性质的基础。三角形内角和性质是平面几何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它在研究其他几何图形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论证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和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以及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有关知识,三角形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几何图形,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对学生的评价。
第一,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二,采用发展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能利用性质准确地进行角度的计算,并通过独立思考,认知合作,对性质的应用有更深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推理、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想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突破难点的关键: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演示,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讨论——归纳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参与探究性学习。
四、教学媒体的应用。
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操作,直观演示,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物演示,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特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用拓展——反思归纳”的教学模式,侧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多向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三角形是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图形,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三角板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引导学生计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并提出疑问:是否所有三角形都具备这个性质?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探究讨论,发现新知。
在研究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时,设置了折纸法和撕纸法两个活动,让学生动手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到一起,观察特点,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归纳”的探索过程。在参与中,激发了兴趣;在实验中,积累了对数学的感知;在思考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探究中,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猜想,敢于发现的精神。
3.变式练习,熟悉新知。
为让学生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习题:用心填一填,灵活用一用和开动脑筋想一想,及时给出练习,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有利于新知识的内化。本环节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应用拓展,继续探索。
为了进一步探究新的知识,我设计了猜一猜游戏,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反证法的思想,从而概括出三角形按角分类的三种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三角形形状,并通过动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辨别三角形形状的能力。然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得出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结论,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从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利用练习“比一比看谁能过关”巩固所学知识。
5.学习小结,自主评价。
本环节我采用学生自主回忆并叙述的方式,让其梳理知识,既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训练了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知识体系。
6.课外探究。
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六、教学反思。
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不易理解。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这种探究归纳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得出特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理解这种归纳的方法。本节课要特别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性质的探究与归纳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知识体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想法与设计,谢谢大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能够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关知道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欣赏的意识,感受生活中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仔细观察:看看这些事物中都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欣赏两遍)。
(三角形、圆形、梯形……)。
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三角形。
(2)(准备小棒)现在想想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听要求:请用手中的小棒快速地摆一个三角形。(生动手摆三角形,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
2.三角形的特性。
(1)师拿出准备好的插接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
师拉动长方形,问: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变化了,说明它不稳定)。
(2)拉一拉刚才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变化,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稳定性。
刚才我们动手摆了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认识三角形了吗?
出示:
根据刚才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围成”)。
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猜测: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什么?(边)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3条边)。
每两条边线段的交点叫什么?(顶点)三角形一共有几个顶点?(3个顶点)。
仔细观察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之外,还有什么?(3个角)。
谁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生回答师板书。
三、三角形的分类。
1.分类。
看要求:(课件演示)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要求:
(1)给每类三角形取个名字。
(2)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取名?
生运用学具小组合作,老师巡回指导。
生汇报,师总结板书:
锐角三角形1个?3个?
直角三角形1个。
钝角三角形1个。
3、小游戏:
猜角游戏师只露出一个角,生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说说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考考你:
选择:
(1)由三条()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a直线b射线c线段。
(2)()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a有一个角是锐角b有两个角是锐角c有三个角是锐角。
判断:
(1)有三条线段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2)任何三角形里都有两个锐角。
(3)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
(4)有位同学看到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就说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学科领域:数学,并涉及劳技、语文、美术、信息技术教育。
智能领域: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沟通。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教材)。
所需时间:1课时。
2、理念概述。
通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日常教学,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一直是我校的教研特色。本学期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考验和磨炼。如何用好这本教材,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体现,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在“几何小实践”这个单元中,涉及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选择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设计时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与单纯的数学知识讲授相区别。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智能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发挥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潜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的探究结果用演示文稿来呈现,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通过动手、判断、辩论、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再次动手操作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正确、完整的概念,使得他们的智能水平在平常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边之间的关系给三角形分类并用信息技术进行汇报。
(2)通过动手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探究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注:这是贯穿我们日常学科教学的长远目标)。
对应的新课标:上海市二期课改三年级数学(实验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4、教学准备。
(1)学生基础: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3)设计学生探究的模板。
(4)制订教学评价和智能发展评价量规。
5、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具备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计算机及因特网、音响。
(3)上海市小学数学二期课改(实验版)提供的资源课件片断(三角形初步认识)。
1、导入新课。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播放学生课前收集的三角。
形建筑和物体图片,确定要探究的教学主题。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出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本环节涉及:语言、人际沟通、身体运动、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做示范,并提出学生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2)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搭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
(3)学生小组合作搭三角形。
(4)学生交流研讨。
本环节涉及:语言、数理逻辑、人际沟通、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演示电脑课件,提出任务:将做好的三角形分类。
(2)学生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初步进行分类。
(3)师生间互相交流(电脑演示学生分的结果)。
(4)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放入集合圈。
(5)学生用拍手来表示赞成和反对:在“涉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时,学生间会对其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产生意见分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用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6)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揭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7)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4、折一折,画一画。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智能。
(1)教师取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动脑筋来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
(2)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腰三角形,并且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3)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得出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最简便方法。
(4)教师再次取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利用好方法进行判断。
(5)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6)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进行巩固练习。
5、小结并拓展。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语言言语智能。
(1)教师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布置作业:(拓展)用长方形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1.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底和高相互依存的关系。
2.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一、走进生活,导出课题。
提问: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结合举例出示自行车图等)。
揭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了解特征。
1.激趣:想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吗?首先,我们要明确活动要求。出示要求:(1)用你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
(2)小组成员比较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2.操作: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指名某组代表上台利用实物投影介绍,别的小组补充。(材料:小棒、三角尺、方格纸、点子图、白纸)。
4.感受围成提问:刚才有同学是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那么摆一个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出示开口和出头的两种摆法:这样行吗?不管是摆还是画三角形,都要注意三条边首尾相连。(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
提问:我想来画一个,你有什么需要提醒我的吗?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5.概括特征。
得出: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板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出示课件: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6加深认识:大家请看,方格纸上有4个点,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哪三个点可以,哪三个点不可以,为什么?请在书上画一画,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有小组已经完成了,请你给大家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b.c.d三点不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因为这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所以我们发现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画一个三角形。
三、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底和高。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量的是哪一条线段,和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和底)。
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指名学生上展台演示画的过程。
出示活动二:(1)在图中给出的线段(4厘米长)为底边,画一个高是2厘米的三角形。(每一小格的边长看作1厘米)(2)小组交流画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画的多。
学生独立画完后,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在交流中明白:和底边相距2厘米的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连接这点与底边形成的三角形,都要符合要求。指出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也可能是三角形的一条边,或是三角形外。
四、巩固练习。
完成检测反馈: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交流时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把一条直角边看作三角形的底,另外一条直角边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认识?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准备。
课件,钉子板、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出角的图形。
1.创设情境,直观认识角。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手工吗?星期天,小明和小红也约好在家做手工,快到3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做了些什么?(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口答。(小明剪了一个五角星、小红折了一个三角形)。
为什么叫五角星和三角形呢?(有5个角和3个角)。
桌上还有哪些东西呢?(正方形纸、剪刀等)。
在小组中相互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学生拿着实物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谁愿意来指出剪刀上的角?(教师注意指导正确的指角方法)这圆溜溜的钟面上有角吗?(让学生找出两根针组成的角)依次指出其他物体上的角。
2.电脑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
谈话:像刚才小朋友说的剪刀叉开的地方,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三角尺上的这些图形都是角。(课件演示角的抽象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出示课题)。
3.揭示角各部分的名称。提问: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相同的地方吗?(有两条直直的线,而且两条线有一头是接在一起的)。
介绍: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角的边。(电脑出示名称)。
两条边接在一起的点就是角的顶点。(电脑出示名称)。
让学生找出剩下两个图形的顶点和边。
小结:角有()个顶点和()条边。
4.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是角的指出它的顶点和边,不是角的说出原因。
(2)找生活中的角。
学生观察,找角,全班交流。
二、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1.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谈话:小朋友说得多好啊!这么多物体上部有角,那想不想自己来做个角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想出好办法做一个角。(学生小组内动手做角,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汇报交流。(可能有用纸折、用小棒搭、在钉子板上拉,还有用塑料条做等方法)。
谈话:仔细观察一下刚才做的角,你发现了什么?(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拿出一个活动角,你有办法把这个角变大一点吗?变小一点呢?(重叠比一比)。
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引导学生意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比较角的大小。
(1)课件出示4个钟面。
(2)隐去第1个和第3个钟面,剩下第2个和第4个钟面。提问: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你还能一眼看出来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该怎样来比较。
交流各组的方法,可能有下面两种。
第一种:数格子。
第二种:用活动角做比较的工具,将活动角拉成与第一个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第二个钟面上,得出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比较过程,让学生知道可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三、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填写。
提问:观察每个图形中边与角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在小组内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总结。
总评。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让学生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量算、撕拼、折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概括、反思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和严谨科学的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从实验中得到的现象,经过简单的推理证明以后可以成为我们的一般公理,初步感受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且能应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画三角形。
2、画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60°+30°+90°=180°。
45°+45°+90°=180°。
1、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
第一种:通过度量完成。
第二种:通过撕拼或者折拼完成。
第三类:通过长方形推算得出。
其他类。
3、小结:
(课件演示)刚才同学们用量、折、剪、拼、计算、推理等这么多巧妙的方法得出,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你们真不错,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大声地读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知识升华:
三、实践检验。
2、老师不小心把墨水倒在了三角形上,你知道它的度数吗?
3、数学日记。
四、评价树。
你对自己的评价。
结束语:
数学是一棵大树,三角形只是它的一片叶子;
生活是一棵大树,数学只是它的一片叶子,
让我们欣赏着、享受着三角形为生活添得美!
1.通过“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回忆、认识任课老师,激发对老师的亲近感。
2.通过观看图片、微课等,认识其他教职工,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关系,产生亲近感,形成积极愉快的校园生活情绪。
学会与师长交往是一年级学生入学交往适应的重要内容。本课教学要打破学生认为小学老师是很严厉的初始印象,指导学生乐于与师长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校工的工作与自己的校园生活的关系,培养对师长的亲近感。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获得安定、愉悦的学校生活情绪,尽快入学适应。
进入小学,学生离开了父母、幼儿园老师形影不离的呵护,面对新环境产生胆怯、慌张心理,对新环境未知困难的担忧,需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获得安定、愉快的校园生活情绪。教学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两周,由于活动范围有限,接触到的师长多为任课老师。学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比较熟悉,但对其他教职工缺少了解。
重点:通过认识任课老师、其他教职工,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关系,激发对老师的亲近感。
难点:主动去认识校园里更多的教职员工,并形成积极愉快的校园生活情绪。
任课教师以及部分其他老师的照片,体育老师颠球视频,音乐老师的弹琴视频,认识校工的.微课,签名活动视频。
儿歌欣赏《老师老师》。
设计意图:课前,用歌唱老师的音乐快速地带领孩子进入课堂。
一、认识任课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老师,唤起他们生活的已有经验,回忆进入小学以来自己接触过的老师,激发对老师的亲近感。
(一)老师描述某一任课老师的特点,让学生猜是哪一位老师。
1.猜音乐老师。
师:这是一位女老师,她留着长长的头发,在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哪位老师呢?
预设:停顿,让学生猜想。
师:到底是谁呢?我们接着往下听。这位老师还戴眼镜呢!她是谁啊?
师:谁来跟音乐老师打个招呼。向老师问好时,说“您好!”(板贴)。
喜欢任老师吗?你们跟着任老师学会唱哪首歌了?我们一起唱唱。
2.猜体育老师。
师:这是一位男老师,经常带着小朋友们在操场上运动。
出示体育老师颠球视频。
出示体育老师教孩子排队、做操的照片。
师:郑老师教会同学们学会这么多本领,你想对郑老师说声什么?(板贴:谢谢您)。
(二)学生描述某一任课老师的特点,让其他学生猜是哪一位老师。
预设:美术老师、语文老师……。
师:美术老师为了给小朋友们上课,在认真地准备教具呢!准备教具会花费沈老师很多时间,她经常忙到下班都没休息呢,真是辛苦啊!你想对沈老师说什么?(板贴:您辛苦了)。
回忆班主任老师与孩子共度的美好时光。
(三)反馈和小结。
白板课件,拖动老师照片到相应学科上的小游戏。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大家应该都认识了我们的任课老师,对着课程表我们一起再来大声地和老师打招呼吧!
设计意图:通过拖动小游戏,再次让学生认识相应学科的老师。
小结:不论在哪里见到他们,大家一定要亲切地与老师打招呼哦!
二、认识其他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周围还有很多师长,由于不教孩子,平时接触得少,孩子们比较陌生,利用图片、谈话带领他们认识。
(一)交流:除任课老师外,你还认识哪些老师?
(二)出示学校教师集体照。
师:学校里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你们看,我们学校一共有六十五位老师呢!
(三)认识校长,出示图片。
师:你在哪里见过她?
(四)认识大队辅导员,出示图片。
三、认识校工。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视频播放,引导学生走近工作人员,了解校工的工作与自己学校生活的关系,感受美好的校园生活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增加对校工的亲近感,培养积极愉悦的校园生活情绪。
(一)交流:学校里除了老师以外还有哪些工作人员?
(二)观看微课《校工的工作》。
微课内容:门卫、清洁工、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情景。
四、课外拓展活动:我请老师签个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指导学生有正确地、文明礼貌地参加“我请老师签个名”的活动。
(一)讨论:学校里还有那么多老师和工作人员,可以怎么去认识他们?
(二)学习微课:我请老师签个名。
(三)交流:视频中的小朋友在活动中怎么做呀?
(四)出示活动卡,布置课外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卡,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去认识校园里更多的老师。
请
您好。
谢谢您。
您辛苦了。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习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还知道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师板书: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习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
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它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三角形比内角和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折叠、拼凑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材还安排了试一试,练一练的内容。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学生分析】。
经过近四年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微机操作。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质疑猜想。
播放动画片:在图形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大家庭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钝角三角形大声叫着: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我的锐角虽然比钝角小,但我的内角和并不比你小。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
师:同学们刚才看了动画片你们知道谁说对了吗?不知道的话想一想,猜一猜谁说的对?
学生进行猜想,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之间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猜想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生1:能。我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度数,加起来是否接近180(量的时候可能会有些误差)。
生2: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
生4: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往里折,看一看这三个角是否折成一个平角。
师:上面你们说了不少的验证猜想的方法,请大家用准备好的材料用你喜欢的方法,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吧!(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标上1、2、3,以免在剪拼时把内角搞混了。)。
学生边实验边整理信息,完成实验报告单后,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验证猜想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围绕自己的猜想、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量一量、剪一剪、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想,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交流评价,归纳结论。
学生操作验证,完成实验报告单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
尺子。
剪刀。
量角器。
。
我的方法。
。
我的发现。
。
我的表现。
自评。
。
互评。
。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充分交流和讨论实验中各自使用的方法和发现,教师要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习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习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姜微微。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四、课堂总结1、[课件演示]画一个三角形及一条底边上的高,旋转三角形。
师: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看大屏幕,静静地回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