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应该让人读起来感受到作者的专注和深度思考,能够引起共鸣和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愿大家能够从中受益,写出更好的作品。
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和主要领导者,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杰出代表。内容如下。
刘少奇,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少年时期上过私塾(中国旧式初级学校),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从莫斯科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不久到江西省西北部的安源煤矿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随后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
1925年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此后在上海、广州、武汉参加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2017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当天,“刘少奇与民生座谈会”在湖南长沙宁乡县刘少奇纪念馆举行,“追寻少奇足迹”中国刘少奇纪念地联合展览也同时开展。
长沙宁乡县是刘少奇出生地。当天,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刘少奇亲属刘源及参加座谈会的与会代表向刘少奇铜像敬献花篮。
随后,与会代表参观了“追寻少奇足迹”中国刘少奇纪念地联合展览,并召开刘少奇与民生学术研讨会。
“我们应该向他看齐,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中国前刘少奇之子刘源24日在此间表示,他的父亲就是从百姓中、从人民群众中来,又回到人民群众中去的,“我们也应该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学习”。
。
本文目录。
各位朋友:。
大家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故居。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山青水秀、幽静宜人的小山村名叫炭子冲。
1898年11月24日,就在这寻常的小山冲里,诞生了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非凡篇章的伟人刘少奇。有诗曰:“韶山冲连炭子冲,风雨潇湘起二龙”。正如和它相距仅30公里的韶山冲一样,炭子冲也因为孕育了一代伟人而成为人民向往的地方,早在1959年,这座故居便被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8年现在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0年到现在,这里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的参观者900多万人次。
大家看到的这一坐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普通四合院始建于1871年,它们临绿水、背靠青山,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半、茅屋5间。经过一个多世经的风雨沧桑,这栋普通农舍也同少奇同志一起经历了辉煌而坎坷的岁月,可它依然基本保持着120多年前的原始风貌,这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随着参观的深入我们将会找到它的谜底。
请大家抬头看,槽门上的门匾“刘少奇同志故居”是1982年冬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
大家走进故居,可以看到这个院子里有“刘少奇同志旧居”的门匾,这块门匾是1959年故居开放时悬挂在槽门上的。在这块门匾的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刘少奇同志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他的故居很快被封闭,这块门匾连同许多的陈列物均被打的打、砸的砸,有的便堆放在公社的杂屋里,也准备予以销毁。这时,公社的炊事员怀着对刘少奇同志的敬仰之情,冒着风险偷偷地把这块门匾从杂物中拣了出来。为了保护好门匾,炊事员灵机一动,把它翻过来作为切菜的案板使用,就这样,这块门匾经过五位炊事员的巧妙保护终于得以保存下来。1980年2月,主席家乡人又欢天喜地将这块门匾悬挂在故居的门楣上。
我们前面提到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1间半,那半间就是指这正堂屋,因为与一夏姓的邻居共用,故称半间。大家看到这里的摆设颇具江南特色,请看,门檐上有一本老黄历,这本老黄历是房屋改建时安放的,一来记载时间,二来表示吉利。正是从这本历书上,我们才知道这房屋的确切时间是同治十年,即公元1871年。堂屋的正中供着一个神龛,内置列祖列宗的神牌和各种神佛的神位。旧时的江南农村,都有在节日盛典烧香的习俗,少奇同志的父母都是勤劳俭朴的农民,也不例外常常在神龛前默默祈祷,祈求人寿年丰,全家安康。可以想象,在少奇同志18岁即离乡远行、浪迹天涯的那些日子里,他的慈母曾经多少次在此烧香跪拜,为儿子的安危和事业而祷告。
大家往右走,我们便来到了少奇同志的二哥刘云庭的卧室。少奇同志共有兄妹六人,三位兄长,两位姐姐,少奇同志最小。二哥刘云庭曾参加过湖南新军,担任过班长、排长、连副等职,见多识广,思想进步,给青少年时代的少奇同志以极大的思想启蒙。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家人得知少奇同志在长沙带头“闹事”参与学潮,便制造了一场包办婚姻把少奇骗入了洞房,想以此捆住少奇同志。少奇同志极少反对,新婚夜决定抗婚远征,二哥见他志向远大,便暗中资助他远走高飞,从此,少奇同志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1949年二哥去世后,少奇同志亲撰挽词说:“你是我幼年时期学习和活动的第一个帮助者。”这是1938年,刘云庭送两个孩子去延安锻炼时与少奇同志的合影。
靠南角的这间房子是少奇同志的大哥刘墨钦的卧室。刘墨钦忠厚老实,是父亲死后家庭的主要支撑者。
接下来,我们便来到了少奇同志父母的卧室。照片上这位慈祥的妇女就是少奇同志的母亲鲁氏。江总书记参观时曾仔细地端详着画像说:“少奇同志很像他母亲哟。”鲁氏是一位善良贤惠、精明能于的家庭妇女,少奇同志的父亲刘寿生于1910年即46岁时去世后,母亲便承担起抚养6个子女的重担。少奇同志非常尊敬他的母亲。作为一位致力于救世济民的革命家,他很难尽到为人之子的孝道。1925年,少奇同志回长沙时,曾把母亲接去治病,并补做60大寿,还专门请人为母亲画了这张像。这像片陪伴着少奇同志南征北战,度完他整个非凡的人生。少奇同志母亲于1931年病逝,终年66岁。而此时少奇同志正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这间横堂屋就是农家的客厅了。它的一面与天井相连,所以光线特别亮堂。1961年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时,乡亲们纷纷来到这里座谈、聊天、侃家常。在少奇同志面前,乡亲们痛快淋漓地说出了许多心里话座谈会上,少奇同志取下蓝布帽、露出满头银发,恭敬恭敬地向大家鞠了一躬,诚恳地说:“我将近40年没有回家了,现在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生活很苦,我感到对不起大家。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在基层干部座谈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人民受了这么多苦,要为他们分忧啊,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在这里,他深深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生活极端困难的原因的确如乡亲们所说的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就在这里,他做出了解散食堂、顶住“五风”这一重大决策,也就在这里,少奇主席办理了一桩私事:他回乡时,当地政府就修缮故居和创办经念馆的事向他请示,他坚决予以拒绝;同时他看到公共食堂拆掉了一些民房,好几个村的村民无屋可住,他把这些村民召集在一起,说要把房子分给他们住,村民们摇头摆手决不接受。少奇主席恳切地说:“拜托大家,帮我守屋好不好?”主席诚心诚意,村民无法推辞,于是六户村民分别往进了刘少奇旧居。这就是为什么旧居在“文化大革命”中居然能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原因。这样,也就找到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一个谜底。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照片就是1961年少奇同志回乡时的真实写照。
与横堂屋相联的是少奇同志的三哥刘作衡的卧室。刘作衡曾做过湖南政府的参议员。
这一间是饭厅,1961年回乡时,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说:“你了不起哟,以前我家来了客人,母亲和小孩子都只能在厨房里吃呢,现在是妇女半边天了……”
这间十分敞亮的房子是碓屋,这是贮存粮食的板仑,这里有春米的推子、碓子,还有风车。这是个斛桶,类似北方的斗,是一种量具,一桶30斤。青少年时期的少奇同志非常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用这个斛桶量米邻居时,总是堆得高高的,遇到贫困的邻居买米时,他还偷偷地把钱埋在米里边。乡亲们这九伢子心肠太好了(少奇同志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1961年,王光美随少奇同志回乡时,曾饶有兴趣地在这个斛桶旁留影。
这里有一间僻静的小屋,窗外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小院子。青少年时代的少奇同志常在这里读书学习,由于他酷爱读书博闻强记,被当地一博学之士誉为“小书柜”,所以少奇同志就有了个“刘九书柜”的雅号。1917年,少奇同志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决心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寒暑假便在这里学习,在窗外的院子里练棒习武。
迂回曲折地转一圈后,我们又和碓屋隔井相望了。这中间隔着的是个小天井,小天井是用来采光和排水的。
少奇同志家里人口多,厨房也就很宽敞,锅灶俱全。这边还有一间专门放腌菜的杂屋,旧时没有冰箱,旺季的蔬菜经过盐浸处理就能保质到淡季时食用,而现在腌菜已成为特殊的风味小吃了。隔壁还有个小小的烤火屋。这个叫梭筒钩,别的地方见不到的稀罕物,它利用杠杆原理,下端可以挂水壶、饭碗等,根据火力的大小还可以上下调整。参观者对此大都格外好奇。江总书记曾亲自试了一试,还称赞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呢。大家往上看,梭筒钩上方横着一根竹竿,农家通常用它悬挂鱼肉,下面的火气一薰,鱼肉黄灿灿、香喷喷的。这边有菜罐、酒罐,刘家人很好客,一壶米酒、一杯好菜,把客人招待得舒舒畅畅的,现在我们宁乡的农家也都还有这个习俗。嗨,这里还有一个草鞋马,茶余饭后,可以围在火炉边编草鞋,当时的草鞋用途还蛮大的呢。少奇同志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勤劳、俭朴而又较为殷实的普通农家里。
返回目录。
各位朋友:。
大家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故居。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山青水秀、幽静宜人的小山村名叫炭子冲。
1898年11月24日,就在这寻常的小山冲里,诞生了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非凡篇章的伟人刘少奇。有诗曰:“韶山冲连炭子冲,风雨潇湘起二龙”。正如和它相距仅30公里的韶山冲一样,炭子冲也因为孕育了一代伟人而成为人民向往的地方,早在1959年,这座故居便被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8年现在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0年到现在,这里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的参观者900多万人次。
大家看到的这一坐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普通四合院始建于1871年,它们临绿水、背靠青山,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半、茅屋5间。经过一个多世经的风雨沧桑,这栋普通农舍也同少奇同志一起经历了辉煌而坎坷的岁月,可它依然基本保持着120多年前的原始风貌,这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随着参观的深入我们将会找到它的谜底。
请大家抬头看,槽门上的门匾“刘少奇同志故居”是1982年冬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
大家走进故居,可以看到这个院子里有“刘少奇同志旧居”的门匾,这块门匾是1959年故居开放时悬挂在槽门上的。在这块门匾的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刘少奇同志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他的故居很快被封闭,这块门匾连同许多的陈列物均被打的打、砸的砸,有的便堆放在公社的杂屋里,也准备予以销毁。这时,公社的炊事员怀着对刘少奇同志的敬仰之情,冒着风险偷偷地把这块门匾从杂物中拣了出来。为了保护好门匾,炊事员灵机一动,把它翻过来作为切菜的案板使用,就这样,这块门匾经过五位炊事员的巧妙保护终于得以保存下来。1980年2月,主席家乡人又欢天喜地将这块门匾悬挂在故居的门楣上。
我们前面提到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1间半,那半间就是指这正堂屋,因为与一夏姓的邻居共用,故称半间。大家看到这里的摆设颇具江南特色,请看,门檐上有一本老黄历,这本老黄历是房屋改建时安放的,一来记载时间,二来表示吉利。正是从这本历书上,我们才知道这房屋的确切时间是同治十年,即公元1871年。堂屋的正中供着一个神龛,内置列祖列宗的神牌和各种神佛的神位。旧时的江南农村,都有在节日盛典烧香的习俗,少奇同志的父母都是勤劳俭朴的农民,也不例外常常在神龛前默默祈祷,祈求人寿年丰,全家安康。可以想象,在少奇同志18岁即离乡远行、浪迹天涯的那些日子里,他的慈母曾经多少次在此烧香跪拜,为儿子的安危和事业而祷告。
大家往右走,我们便来到了少奇同志的二哥刘云庭的卧室。少奇同志共有兄妹六人,三位兄长,两位姐姐,少奇同志最小。二哥刘云庭曾参加过新军,担任过班长、排长、连副等职,见多识广,思想进步,给青少年时代的少奇同志以极大的思想启蒙。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家人得知少奇同志在长沙带头“闹事”参与学潮,便制造了一场包办婚姻把少奇骗入了洞房,想以此捆住少奇同志。少奇同志极少反对,新婚夜决定抗婚远征,二哥见他志向远大,便暗中资助他远走高飞,从此,少奇同志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1949年二哥去世后,少奇同志亲撰挽词说:“你是我幼年时期学习和活动的第一个帮助者。”这是1938年,刘云庭送两个孩子去延安锻炼时与少奇同志的合影。
靠南角的这间房子是少奇同志的大哥刘墨钦的卧室。刘墨钦忠厚老实,是父亲死后家庭的主要支撑者。
接下来,我们便来到了少奇同志父母的卧室。照片上这位慈祥的妇女就是少奇同志的母亲鲁氏。江总书记参观时曾仔细地端详着画像说:“少奇同志很像他母亲哟。”鲁氏是一位善良贤惠、精明能于的家庭妇女,少奇同志的父亲刘寿生于1910年即46岁时去世后,母亲便承担起抚养6个子女的重担。少奇同志非常尊敬他的母亲。作为一位致力于救世济民的革命家,他很难尽到为人之子的孝道。1925年,少奇同志回长沙时,曾把母亲接去治病,并补做60大寿,还专门请人为母亲画了这张像。这像片陪伴着少奇同志南征北战,度完他整个非凡的人生。少奇同志母亲于1931年病逝,终年66岁。而此时少奇同志正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这间横堂屋就是农家的客厅了。它的一面与天井相连,所以光线特别亮堂。1961年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时,乡亲们纷纷来到这里座谈、聊天、侃家常。在少奇同志面前,乡亲们痛快淋漓地说出了许多心里话座谈会上,少奇同志取下蓝布帽、露出满头银发,恭敬恭敬地向大家鞠了一躬,诚恳地说:“我将近40年没有回家了,现在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生活很苦,我感到对不起大家。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在基层干部座谈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人民受了这么多苦,要为他们分忧啊,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在这里,他深深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生活极端困难的原因的确如乡亲们所说的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就在这里,他做出了解散食堂、顶住“五风”这一重大决策,也就在这里,少奇主席办理了一桩私事:他回乡时,当地政府就修缮故居和创办经念馆的事向他请示,他坚决予以拒绝;同时他看到公共食堂拆掉了一些民房,好几个村的村民无屋可住,他把这些村民召集在一起,说要把房子分给他们住,村民们摇头摆手决不接受。少奇主席恳切地说:“拜托大家,帮我守屋好不好?”主席诚心诚意,村民无法推辞,于是六户村民 分别往进了刘少奇旧居。这就是为什么旧居在“文化大革命”中居然能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原因。这样,也就找到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一个谜底。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照片就是1961年少奇同志回乡时的真实写照。
与横堂屋相联的是少奇同志的三哥刘作衡的卧室。刘作衡曾做过湖南政府的参议员。
这一间是饭厅,1961年回乡时,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说:“你了不起哟,以前我家来了客人,母亲和小孩子都只能在厨房里吃呢,现在是妇女半边天了……”
这间十分敞亮的房子是碓屋,这是贮存粮食的板仑,这里有春米的推子、碓子,还有风车。这是个斛桶,类似北方的斗,是一种量具,一桶30斤。青少年时期的少奇同志非常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用这个斛桶量米邻居时,总是堆得高高的,遇到贫困的邻居买米时,他还偷偷地把钱埋在米里边。乡亲们这九伢子心肠太好了(少奇同志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1961年,王光美随少奇同志回乡时,曾饶有兴趣地在这个斛桶旁留影。
这里有一间僻静的小屋,窗外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小院子。青少年时代的少奇同志常在这里读书学习,由于他酷爱读书博闻强记,被当地一博学之士誉为“小书柜”,所以少奇同志就有了个“刘九书柜”的雅号。1917年,少奇同志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决心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寒暑假便在这里学习,在窗外的院子里练棒习武。
书房的两边是杂屋。刘家田土不少,农具十分齐备,称得旧一个古色古香的农具展览馆了。那是犁耙、水车,这些农具上也许还留有少奇同志的手纹吧。那边是猪栏,等会大家在门口还可以看到牛栏。
迂回曲折地转一圈后,我们又和碓屋隔井相望了。这中间隔着的是个小天井,小天井是用来采光和排水的。
少奇同志家里人口多,厨房也就很宽敞,锅灶俱全。这边还有一间专门放腌菜的杂屋,旧时没有冰箱,旺季的蔬菜经过盐浸处理就能保质到淡季时食用,而现在腌菜已成为特殊的风味小吃了。隔壁还有个小小的烤火屋。这个叫梭筒钩,别的地方见不到的稀罕物,它利用杠杆原理,下端可以挂水壶、饭碗等,根据火力的大小还可以上下调整。参观者对此大都格外好奇。江总书记曾亲自试了一试,还称赞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呢。大家往上看,梭筒钩上方横着一根竹竿,农家通常用它悬挂鱼肉,下面的火气一薰,鱼肉黄灿灿、香喷喷的。这边有菜罐、酒罐,刘家人很好客,一壶米酒、一杯好菜,把客人招待得舒舒畅畅的,现在我们宁乡的农家也都还有这个习俗。嗨,这里还有一个草鞋马,茶余饭后,可以围在火炉边编草鞋,当时的草鞋用途还蛮大的呢。少奇同志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勤劳、俭朴而又较为殷实的普通农家里。
现在我们又回到了前坪,记得1991年江总书记在参观完旧居后感叹道:“革命前辈真伟大呀!”这一声感叹也许正是我们此时此刻的心里话。刘少奇,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山冲里出发,踏过泥泞的乡间小路,投入到滚滚革命洪流中,成为世人瞩目的一代伟人。又记得日本中国现代史寻根访问团的友人也曾感叹道:“花明楼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可不到的地方。”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事业兴旺,欢迎您再次光临。
。
刘少奇同志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这些思想理论观点,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至今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内容如下。
这个故事发生在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读中学的时候。刘少奇所在的班级,有个姓徐的同学,在读初一时,跟刘少奇关系一般,但进入初二后,突然跟刘少奇近乎起来了。一天,他对刘少奇说:“现在的人想在社会上谋个事很难,没有靠山是不行的。”
刘少奇对他这番话感到莫名其妙,便说:“你是不是也想找个靠山?”
“不是的。”姓徐的说:“我完全是为你好!”
刘少奇说:“多谢你的关心,现在我还小,到社会上找饭碗的事,想都没有想过呢!目前,我只想多读一点书。我相信,有了知识,将来总会派上用场的。”
姓徐的不好再说什么,就走了。后来,刘少奇才知道,姓徐的有个哥哥在外面当兵,干了几年还是个小班长。暑假中,姓徐的得知,他哥哥所在部队的副营长,就是刘少奇的六哥刘云庭。因此想通过刘少奇给他哥哥弄个一官半职。然而他想错了,刘少奇平素最讨厌趋炎附势的人,他才不干这样的事呢!
。
刘少奇同志在华北地区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北方局书记,深入敌后,坚持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山西抗日新军的创建工作。一九三八年底,他南下担任中原局书记,组织和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同志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与陈毅同志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领导华中军民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迅速改变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发展壮大了华中地区的革命力量。一九四三年春,刘少奇同志回到延安,进入中央领导核心,成为中央书记处成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科学地概括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精辟地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正是从这次代表大会起,我们党在党章中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刘少奇同志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毛泽东同志的一位主要助手。此后二十多年,他一直工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岗位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期间,刘少奇同志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他根据形势的急剧变化,果断地主持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适时地指导在东北实施“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部署。
。
刘少奇同志组织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出色完成党交付的发展华中的重任。刘少奇同志长期担任我们党的重要领导职务。内容如下。
我从十九岁开始,在少奇同志身边担任了十一年警卫员。有幸能常常聆听少奇同志的教诲,感到无比幸福和温暖。
一九四七年,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年,我就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团的一个警卫队,后来到了西柏坡,担任少奇同志的警卫工作。
记得第一次上岗,我心想:这回可得好好看看首长是个什么样子,准是又高大、又魁梧,穿着呢子大衣大皮鞋……正想着,门吱扭一声开了,从屋里走出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人来。只见他上下穿的是普通布衣,胳膊肘下和膝盖上都打上了补叮比我们穿的也不强。他在院子里散了一回步,走到我面前,清瘦的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亲切地问我叫啥姓啥,家住哪里,多大了,上过学没有。我紧张的心情渐渐松弛下来,郑重地一一作了回答。他就是敬爱的刘少奇同志。一个党的领袖,一点架子也没有,以平等的态度这样和气地同我们谈话,我当时多受感动呵!少奇同志对我们警卫人员很关心,一遇到坏天气,他担心我们受风或挨冻,总要我们到避风的地方去站岗。他晚上出去开会,我提着马灯给他照路,每次他都亲切地道声“谢谢”。
一九四九年春天,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
我也随少奇同志来到北京。一九五四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少奇同志当选为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一天,他把秘书和我们几个服务、警卫人员召集到一起,严肃地对我们说:“进城了,为了工作需要,给我安排了个职务,但今后你们还是要叫我少奇同志,不要称职务,这是我们党的传统。”少奇同志穿着朴素,平时仍穿着带补丁的布衣。遇到接见外宾或开会,才将布衣换去。他的一件内衣,上面足有十多个补丁了,光我就给他缝补过三、四次。每次我们动员他换件新的,他总是笑哈哈地说:“缝缝连连还能凑合几年啊!
”他的伙食很简单,他夜间办公,白天休息,每天吃两顿半饭,他的夜餐就吃白天剩下的饭菜,合放在一个小锅里,由我们或王光美同志在电炉上热热。如没有剩饭,就由大师傅郝苗同志做点面汤。这就是日夜繁忙的少奇同志的伙食。有时,他忙得边吃饭边阅批文件,一直工作到天亮。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与群众同甘共苦,首先带头不吃肉和蛋类食品。每次外出视察,他都对我们说:“无论到哪里,先要同地方的同志讲清楚,不能搞特殊,要注意节约。”他这些亲切教导,至今回想起来,还在耳边。
。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内容如下。
“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我6岁。记忆中的父亲,连面孔都是模糊的。
回想起与父亲相处的日子,至今仍感觉到气氛的沉重。他往返于饭厅和自己的房间,都会经过我的窗前。那高大、无语的身影,就是我对他的记忆。然而,父亲对我的影响又是巨大的,虽朦胧无形,却几乎无处不在,融于我的家庭、人生路途和整个社会环境之中。他给予了我的一生,使我经历过艰辛,感受过委屈,也沐浴过爱。
“文革”前的家,是一个大家庭。爸爸妈妈、老外婆和众多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各自做着自己的事,忙碌而又热闹,我所感受到的世界,充满了欢乐。
“文革”开始不久,父母在住所被隔离,哥哥姐姐们又离去,不准回家。最后,我和保姆赵阿姨也被赶出了中南海。因为我们是最后走的,住校的哥哥姐姐们天天去中南海门口,要求见见小妹妹,却不知我早已不在那里了。一家人,彼此都不知道各自的下落,生离死别,天各一方。
只有艰辛中的爱,才显得最为可贵。我和赵阿姨搬到中南海工作人员宿舍,靠每个月25块钱生活费,相依为命。上小学了,有些不懂事的小孩子骂我狗崽子,偶尔扔几个石子,时常是追在身后围观。每天上下学路上,宿舍院里的小朋友们就把我围在他们中间,不许外面的孩子碰我;邻居叔叔阿姨的单位里发水果了,他们就会分给我们吃;学校里的任何活动,从未拒绝让我参加,音乐老师还义务教我拉手风琴。恢复高考后,老师长期为我加课复习,从未要求过任何回报。正是在这种逆境和委屈中所得到的帮助、安抚和爱护,使人更感真挚,给人更多震撼。
那时,为父亲平反是不可思议的事。邻居、老师、小朋友如此帮助我,纯粹是出于正直纯朴的同情心,出于普通百姓能包容一切苦难的博大爱心。今天,那么多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无一人找我索要过什么报答。大家早已是天南海北,或许他们早已忘记了我,忘记了曾惠予我们家的情和事,倒是我们还常常想起他们,心中充满感激。
按理说,我们一家和我的不幸,都来源于父亲。但我们家没有谁因受株连而怨恨他。奇怪的是,即使批判声浪不绝于耳,我也从未感觉到人们对父亲有什么痛切之恨,从未觉得自己真是个狗崽子,我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从未遭到真正的破坏。
岁月流失,父亲的面孔越来越模糊,而他的形象却越来越分明。作为女儿,我自然特别留意父亲的一切。在我周围,常有人谈起他的生活、他的事业、他的性格和作风。听到这些往事,我时而感到钦佩,时而疑虑,更多的是满怀自豪。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父亲具有纯正的信念,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事业,坚信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自然是要不断地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始终以维护工农劳动大众的切身利益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身为,他真正把老百姓的小日子当作“一切工作的中心”,把老百姓的小生活,当作所思所想的一切事务中首当其冲的“第一要务”。为此,他付出了一切,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父亲终生不渝,以自己的言行作为,实践他的理想,也实现了一名共产党人最重要、最可贵的品质——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真挚的爱。
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衡量?金钱、地位都不是最终的标准。最终的功过是非,要经受长期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审判。这不仅要自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满意,更要人民群众满意,让写历史的人,让忠实反映民心的历史满意!
比起那些自诩公仆、标榜为民,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在人民利益之上的人,父亲的光辉形象如日月经天。尤其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现实,改革开放的道路,证明了他的正确,也更展现出他的赤子之心。父亲的一切,日益被广大民众所熟知,所理解,进而,大家也更思念他,钦佩他,尊敬爱戴他。父亲从湖南的乡间走来,走进人民大众之中;他虽早已离去,足迹却愈来愈深地印在人民的心中!
今天,父亲的遗志已得到继承,正是在他付出艰辛探索、以血肉之躯铺就的道路上,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父亲的在天之灵,定会无限欣慰。人民胜利了,他最终成功了。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个忠于自己信念、勇于负责的人,是一个有极为深邃的思想、又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的人,是一个有爱心,爱得深沉、爱得永恒的人。
想起他,心中充满了爱。
。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者之一,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这些经验和心得体会不仅为他个人成长和革命事业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思考具有深刻的启示。本文将分为五段,分别从刘少奇对共产主义道路的认识、革命实践中的善于调整和总结、恰当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争取和发扬团结的重要性以及解决任何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来阐述刘少奇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介绍刘少奇对共产主义道路的认识和追求。刘少奇一生主张共产主义,认为它是最先进和最有利于人民利益的社会制度。他在理论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展群众性斗争、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为这是走向共产主义的正确路径。同时,他也非常注重中国革命的本土化和实践性,主张扎根本土、联系实际、开展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斗争。他强调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发掘和总结经验,涵盖全人类的科学文化和文明成果,并把它们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这种追求共产主义和注重本土化、实践性的立场,是刘少奇心得体会的重要方面。
第二段,阐述刘少奇革命实践中善于调整和总结的能力。刘少奇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和战术,总结经验教训,发挥一个科学家的思维和风格。他在毛泽东时期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期间,曾经有效地推动国家主席刘伯承、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刮“五风”的倡议,帮助中央政治局从过火的“阶级斗争”中回到起码的“红旗下的新政治”的主题。他强调抚恤政策,降低税费标准,顾及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人民的生活,避免农民起义和工人罢工。这种善于调整和总结的能力,使得刘少奇在革命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加显著的胜利,这也是刘少奇心得体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段,剖析刘少奇恰当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贡献和思想。刘少奇强调恰当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极左思想和极端主义对人民利益的损害,这也是刘少奇心得体会的重要方面之一。他主张以“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处理矛盾,同时非常强调坚持理论统一和行动的团结。他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和平解决的,中央也应该明确剥削阶级在内部斗争中的立场,使其知道在革命实践中要有所收敛,而不致滋长对抗情绪。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对毛泽东的“清除四旧”运动提出了有力的批评和反对,警醒人们避免无限制的“阶级斗争”。这种恰当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贡献,对当今世界的诸多社会矛盾的解决具有深刻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四段,探析刘少奇争取和发扬团结的重要性。团结是任何一次革命的重要保证,也是刘少奇一生所强调的。刘少奇希望把团结发扬成一种力量,通过这种力量推动革命进程。他批评了“打倒一切”、“斗倒了一切”和“万丈红旗始终飘扬”的极左思潮,警示人们不可偏离团结的路线。他认为,团结的目的是为了团结人民的力量来推动革命,任何违背人民利益的,都是偏离了团结的路线。他认为,革命成果的实现需要齐心协力,需要把不同的力量团结在一起,而不是把其他的政治势力赶出局。这种争取和发扬团结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政治局面也具有很高的直接现实意义。
第五段,总结刘少奇解决任何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并对其思想进行深刻的评价。刘少奇极具决心和信心,他认为只要我们带着正确的信仰,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去解决问题,我们就能够取得胜利。他强调“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阶级观,他也坚信要把革命引向胜利,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而不是盲目轻信极端理论或追随突发事件。他总是在迅速正确地处理事情后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并想办法使其变得更完善。这展现了刘少奇解决任何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我们今天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也提供了启示。
刘少奇在革命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他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五段分别介绍了刘少奇对共产主义道路的认识、善于调整和总结的能力、恰当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争取和发扬团结的重要性以及解决任何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道路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借鉴。
刘少奇故居是一个旅游景点,很多人都喜欢来参观这个景点,导游结合特色,会详细介绍景点的知识给游客了解。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刘少奇故居。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刘少奇故居位于花明楼镇炭子村。坐东朝西,前临水塘,后倚青山,土墙小青瓦、土结构的四合院农舍,大大小小有二十余间。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刘少奇旧居为省级重点文刘少奇故居物保护单位。刘少奇故居在“文革”中被迫关闭并遭到破坏,1980年少奇同志平反后再次恢复对外开放。现在的故居为原状陈列,除按原貌恢复了原有的茅房和瓦房外,还陈列了190余件展品,通过这些展品,再现了湖南农家的典型风貌和刘少奇在这里学习和活动的部分场景。1982年,邓小平题写了“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少奇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人称“九满”。“九满”从小就热爱劳动,怜贫恤寡,酷爱学习,有“刘九书柜”的雅号。1920xx年,少奇考入玉潭高等小学校。1920xx年5月,当他听到袁世凯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时,义愤填膺,毅然将名字改“渭璜”改为“卫黄”,表示誓死捍卫炎黄尊严,振兴中华民族,并率领同学们罢课游行。1920xx年春,考入湖南讲武堂学习军事。1920xx年春赴苏俄。1920xx年从莫斯科回国;同年9月,到安源煤矿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位少年就心怀大志、一心报效祖国且刚正不阿的“刘九书柜”从此走了风云际会的革命征程。
湖南刘少奇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在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中。为土木结构,泥砖墙上粉饰着糠壳泥,屋面是一半小青瓦、一半茅草。门前有清澈的池塘,屋后是山峦。刘少奇1920xx年去长沙读书以后,寒暑假回家居住。1961年5月,他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一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居被毁坏。1980年对故居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当年的卧室、书房、开调查会的横堂屋内展出了实物、照片数百件,重新对外开放,供人瞻仰参观。
湖南刘少奇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在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中。为土木结构,泥砖墙上粉饰着糠壳泥,屋面是一半小青瓦、一半茅草。门前有清澈的池塘,屋后是山峦。刘少奇1920xx年去长沙读书以后,寒暑假回家居住。1961年5月,他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一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居被毁坏。1980年对故居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当年的卧室、书房、开调查会的横堂屋内展出了实物、照片数百件,重新对外开放,供人瞻仰参观。
景点简介。
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坐东望西、土木结构的内套四合院式房子,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刘少奇故居,有茅瓦房30多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庭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年环抱。
故居正门悬1980年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庭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还挂有一张刘少奇与刘云庭、刘允斌、刘爱琴、刘允明的合照。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刘少庭奇1961年5月回故乡时曾在此住宿办公。出此卧室可至酒房,这是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刘少奇故居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刘少庭奇的父亲刘寿生1920xx年病故,刘少奇母亲1931年病故。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值得一说的是,刘少奇的故居专设有书房,足见刘家对子女读上书的重视。此刘少奇故居,在县城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东距省会长沙50公里,南距韶山市毛泽东故居37公里,西距县城3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
炭子冲屋场坐东朝西,前临水塘,后倚青山,为土木结构的四合农舍。共计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正堂屋与邻居各半)、茅屋5间,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从炭子冲屋场外坪入槽门经内坪登阶即为正堂屋。正堂屋往右刘少奇故居第一间为刘少奇胞兄云廷卧室。第二间为刘少奇青少年时期的卧室。由此室过酒房为刘少奇父母卧室。出此室便至横堂屋,再依次为烤火房、厨房、碓房及猪栏屋、牛栏屋等杂屋。
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旧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发"刘少奇同志旧居"木质红底金字匾额悬于槽门门楣。同年,炭子冲屋场旧居对外开放。1961年,公共食堂解散,社员住房拥挤,刘少奇决定将旧居房屋及桌、凳、锅、灶、仓库全部分给社员。"文化大革命"初期,炭子冲屋场横遭破坏,文物散失。1966年10月历1日被封闭。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中共湖南省委与宁乡县委立即修缮故居并收集失。
散文。
物,当地群众纷纷献工献材。同年3月5日,故居对外开放。1982年冬,中共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
刘主席(1898年.11.24——1969年.11,)祖居湖南宁乡县花明楼,住宅为甲山庚向,房后为山,房前为大鱼塘,符合风水座山有山,向方有水的格局,座山为东,在风水上东方代表一、四、七位的兄弟,刘主席在家里兄弟当中排行老四,此房屋大利于他,西方又有水,正应甲山庚水出文武贵人,西方水又主财运,因此家中财运定然不错,在房子的西北方乾位为来路和农田为虚水,乾方有水为文昌水,主文化水平高,声名高,名气大,加上刘主席的出生好八字,当然是飞黄腾达,风云际会了。
刘少奇曾祖父刘再洲(一七九一年至一八七五年)乙亥岁即葬于坐午向子兼丙壬张宿六度(木局)的山。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后裔重修时,其曾孙刘少奇十三岁,一九八七年再重修。依据实地风水勘察记于下。
龙祖无法勘察,平龙从东南巽巳方来,坤申、庚酉方旱流,实测水口,丑艮宫。不符合杨筠松正统古法风水术,杨筠松(逐吉赋)云:“如见曜方冲至,应见合室遭刑。”在坤申为词讼之凶,主应杀身之祸。杨筠松(玉尺经)云:“临官流破,丧成材之子,”当主损丁。刘少奇在文革期间蒙冤,其父亲刘寿生,生于一八六四年甲子岁,于一九一零年庚戍岁病故,终年四十六岁。其长子刘允斌于一九六七年丁未岁十一月自杀身亡,终年四十二岁。
在汉口友益街尚德里4号。1920xx年10月——1920xx年7月,刘少奇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房。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湖北省总工会的部分领导同志也在此居住过。
故居系一幢20xx年代里弄式二层楼民房。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砖木结构。大门为石框门,有天井、客厅;左右两间房,每间20平方米。楼上房间布局与楼下一致。
刘少奇住在大门右边的楼上房间,他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及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的身份在这里领导工人运动,并著有《工会代表会》等一系列中国工会建设的最早著作。
。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袖之一,他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并且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谈一下对刘少奇思想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刘少奇所奉行的马列主义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刘少奇所奉行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即是我们所说的马列主义。马列主义是国际共运理论的理论体系,是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的三大组成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初、最基础、最根本的原则和理论。
刘少奇深入学习了英文和日文,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他在1920年代初回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着眼于共产主义的根本思想,致力于把拉丁美洲的经验运用到中国。
第二段:刘少奇的思想与IBM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有何不同?
相比以IBM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刘少奇认为,企业不仅对自己的股东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他推崇的是公有制和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理念。他认为,公有制是掌握国家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反,自由市场经济更加依赖市场的力量来决定最终的经济分配,更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和优化资源配置。但从更广泛的角度,自由市场经济的失败也已经在全球范围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回归。
第三段:刘少奇对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批评意义何在?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伟大导师,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时,刘少奇对毛泽东的批评是非常重要的。他意识到那时中国的政治环境问题非常严重,要实现秩序就需要经济和政治稳定,因此,从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而言,刘少奇所批评的对毛泽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使得许多观察家看到了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分类和多样性,无法完全适应毛泽东思想的现实。
第四段:在当下,如何学习刘少奇的思想?
刘少奇思想固然有其时代背景和特定的作用,但其核心思想是具有普遍性的,也是现在依然具有参考价值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刘少奇思想,我们应该始终把马列主义作为根本理论,学习他提出的各种基本理论和思想。
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深入探究历史的社会情境和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其思想内涵。最重要的是要牢记他所提倡的公有制,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不断将之与现代中国实践综合起来,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第五段:结语。
总之,刘少奇在自己短暂的人生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刘少奇思想已经成为历史,但其思想渊源和继承,承载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文明进程。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推动及时地借助于刘少奇思想的启示,努力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加繁荣昌盛。
近一段时间的茶余饭后,我一般会在电视里浏览些新鲜震撼的新闻,抚慰一下孤寂的心跳;或者在书上读读比较轻松写意的文章,来舒缓一下大脑皮层的节奏,偶尔也有《陪读妈妈》《都挺好》等人间烟火味比较浓的连续剧可以追追,以为这样波澜不惊地消磨时光,也不失为一种情调,但当我看了几集中央一台隆重推出的连续剧《共产党人刘少奇》时,我心里的这种小优雅就悄悄地退隐,一种历史的厚重,让我情不自禁地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载浮载沉。
在载浮载沉之前,我必须要说一下我的那种尴尬和难受,甚至是“怒其不争”,因为我发现,虽然自己是少奇主席的故乡人,虽然每次在外地同学和同事面前,介绍自己家乡时激情澎湃,虽然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花明楼镇主干道,但从大的方面说,我对少奇主席的丰功伟绩知道多少呢?在大革命时经历了多少九死一生呢?从小的方面说,少奇主席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励志故事、责任和担当,我又知道多少呢?我又做了哪些宣传,把这种红色基因深种骨髓呢?一连串的反问之下,是一连串的复杂心情,好在还有这么一部史料详实的连续剧,可以让我对主席“铁肩担道义,辣笔着文章”的丰功伟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把万分的敬仰奉献在他的英灵前。
追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最大的震撼,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另一个方面,是他的党性,人民性。
一个方面来说,长期以来,在部分老百姓的心目中,少奇主席的主要功绩,似乎都浓缩在领导了一次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写了一本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上,似乎除了这两个,其他都无足轻重了。其实,这是一种不应该的认识误区。首先,正如文献记录片《刘少奇军事生涯》的编剧、军事研究员徐占权所说,真正的少奇主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从组织和壮大工人纠察队,为南昌起义准备和积蓄武装力量,到在瑞金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再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从红军长征的军委,再到一九三七年的苏区的军委,他也有一席之地。其次,他抓白区工作也是一面鲜明的旗帜,无论是在顺直省委,还是在上海,还是在北方局,都以他对全局的准确把握,以及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政策而功勋卓着。
另一个方面,是他的党性、人民性,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是清规戒律,也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在诠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在用一辈子来践行共产党员的修养。一般来说,理论是形而上的东西,要引起人的共鸣不容易,但他能注意细节,从接地气入手,从最普通的情感入手,真是大象无形,大爱无言、雨润细无声啊。比如,在顺直省委工作时,就摒弃门户之见,重用朝鲜的共产主义战士李铁夫,而且,采纳别人的`意见,把一批批被抓的干部,从国民党的监狱中救出来,这样不但解决了干部紧缺的问题,而且在当时,温暖了多少共产党人的心啊。刚到那里的时候,帮别的领导人四处寻找卖掉的小孩,在经费很紧张的情况下,还解决他小孩读书的问题,而自己和保珍烈士的两个小孩寄养在哪里,读没读书,当时都无法知道。再比如,刚到北方局的时候,发现单位邻居的妻子,居然饿得要上吊,他马上就地办公,解决别人的燃眉之急。他的心里,真是时刻装着人民,而把自己的苦难置之度外。
从小的时候,就有“九满哭纸”的故事,传遍十里八乡,对他悲天悯人的美德,乡人人人称奇,更交口称赞。后来在解放战争时,虽然经常战争如火如荼,各地忙着备战、建立政权,但关系人民利益的土改,他从不放松,哪怕有人给他扣帽子、和他吵架,哪怕摸着石头过河,到处寻找国内外资料制定完善的土地法大纲。后来在制定新中国经济政策时,哪怕受最多不公正的待遇,也依然坚持真理,这也是因为他的党性人民性,让他心里变得特别强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他的坚强的誓言。
革命先驱李大钊写给朋友的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曾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用来总结少奇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相当的贴切。
该剧的序幕里,从小时候提着煤油灯,再到工人运动时肩扛铁锹提着矿灯,到拿着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到新中国成立时拿着书昂首阔步的形象,然后被鲜红的党旗覆盖,少奇主席的形象非常高大,感人。拨开历史的重重烟云,我也仿佛看见,一代共和国的缔造者,正坚定有力、义无反顾地向我们走来。
作者简介。
邓新乐,宁乡市花明楼镇朱石桥人,就职于湖南商务进修学院,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系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喜欢阅读,写作,偶有所感,便欣然提笔!
音符。
刘少奇,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近日,我读完了一本关于刘少奇的传记,通过了解刘少奇的一生和其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深感他的伟大和卓越。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我对刘少奇传记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刘少奇传记教会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刘少奇一生坎坷,但从未放弃对革命事业的坚守。他在革命征战中,经历了军阀混战、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个困难时刻,但他始终以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困难。即使在被冤枉、被迫害的年代,刘少奇也表现出无比的坚忍和毅力。他始终相信,只要有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这种意志力和拼搏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其次,刘少奇传记给我留下了尊重与谦逊的印象。刘少奇是一位具有高度政治智慧和卓越领导能力的人,但他从不以权威的姿态对待别人,而是愿意倾听他人的声音,并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刘少奇在党内政治斗争中虽然壮烈地为自己的观点奋斗,但他并不以此为荣,他总是坚守着自己的道义准则和底线。这种坚持,不仅让我尊重刘少奇的为人,也让我深信只有真正的谦逊才能带来最大的力量。
再次,刘少奇传记给我留下了他积极探索和改革的精神。刘少奇融政治理论研究和实践于一体,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从军纪实到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他积极倡导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并推动了对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他在文化领域也发起了一系列变革和革命,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刘少奇的积极探索和改革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要勇于创新和挑战旧有的观念和制度,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最后,刘少奇传记让我深感他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刘少奇在关心人民生活中做了大量工作,他提出并实践了“发展生产、多做实事、真抓实干、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思想,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刘少奇一生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对工人农民的关注和爱护让人深感动。这种为人民付出的深情厚意令我深受感动,也激励着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努力为人民谋幸福。
通过阅读刘少奇传记,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伟大的事迹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的坚韧精神、尊重与谦逊、积极探索和改革精神以及对人民的深情厚意,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刘少奇的精神指引下,我们能够振奋精神,不断进取,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和幸福的中国而努力奋斗。
刘少奇,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被誉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读了刘少奇的传记,我深深地被他的杰出才华、坚定信念和伟大奉献所打动。以下是我对刘少奇传记的心得体会。
首先,刘少奇传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探索精神。他从年轻时期就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深受其影响。刘少奇积极倡导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其作为指导行动的理论基础。他深信党的正确路线是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为此他坚定地支持和推动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与错误思想进行不懈斗争。刘少奇的坚定信仰和探索精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和启示,使我明白了正确理论的重要性和坚定信仰的力量。
其次,刘少奇传记展示了他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刘少奇始终以崇高的政治境界和非凡的领导智慧指导革命斗争。他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他深谙群众的力量和组织的重要性,善于发动群众、团结人心,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刘少奇的领导才能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伟大领袖的形象,激发了我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第三,刘少奇传记让我认识到他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关注和扎实工作。作为共产党员,他一直以来都将保护和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根本任务。他主张农村包围城市,以农村经济为基础推动工业化进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积极推动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社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和壮大。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他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刘少奇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关注和扎实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明白了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农村问题的关键。
第四,刘少奇传记也向我展示了他勤奋学习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一生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刘少奇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广泛阅读和实践探索。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件,他不仅了解到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还从中汲取了智慧和经验,为自己的工作提供了参考。同时,他注重实践探索,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刘少奇勤奋学习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最后,刘少奇传记给我留下了一个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杰出典范。他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怕艰辛,不怕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刘少奇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使我懂得了无私奉献的伟大意义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总之,刘少奇传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坚定信仰、出色领导才能、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关注、勤奋学习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会从刘少奇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3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