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能够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 如果您正在备课,以下的二年级教案范文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无论是排列组合还是简单的推理,学生都是初步接触它,可能有点吃力。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和推理来解决的问题,因此注意安排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1.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能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经历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全过程。
有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和方法。
课件、数字卡片。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公园吗?公园好玩吗?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比公园更好玩的地方,它就是数学广角,为了把数学广角的每个地方都游玩一遍,我还特意请来了我们的好朋友,瞧!它来了。(课件: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蓝猫,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游玩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蓝猫提示数学广角的大门是由1和2这两个数字摆的两位数,这道门的密码可能是哪些数?
生:12、21。
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数字交换了位置。
师:密码到底是哪个两位数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密码跳动,跳到12时门不开)。
师:12不行,那肯定是多少呢?
生:21。
师:为什么一定是21?
生:因为1和2能组成两个两位数不是12,就一定是21。
师:密码到底是哪个两位数呢?
(1)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操作,边摆边记。
(2)学生汇报。
生:12、31、32、23、13。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还漏掉了一个21。
师:观察得真仔细!要想使排列的数不重复不遗漏,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把1放在十位上,组成12、13,把2放在十位上组成21、23,把3放在十位上组成31、32。
生2:把1放在个位上,组成21、31,把2放在个位上,组成12、32,把3放在个位上,组成13、23。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归纳总结。
排列的方法是,先把第一个数放在十位上,把其他两个数放在个位上组成两个两位数;再把第二个数放在十位上,其他两个数放在个位上再组成两个两位数;最后把第三个数放在十位上,与其他两个数组成两个两位数,这样排列组合,就会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把六个两位数列举出来。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摆数字卡片,边摆边记,摆出两张卡片求出和是多少,然后把结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想到的方法。
方法一:填表法。
加数557799加数795957和121412161416方法二:连线相加。
师:同学们想到的这两种方法都很好,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利用例1的方法先找到两个数,然后再相加。
师:噢,原来是这样。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两个数相加得到的和中有没有重复的?
生:有。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生:因为两个数相加时,有的是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和没变。
师:两个数交换位置,和没变,这说明了什么呀?
生: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有关系。
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因为两个数交换了位置,虽然有六种情况,可得数却只有三个。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为蓝猫解决了问题,任意选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只有三种可能:12、14、16。
归纳总结。
如果从三个数中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有关系,得数只有三种可能。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出现问题,师生共同纠正。
2.教材第98页做一做。
第1题,由3名学生根据情境图做表演,其他同学看,同桌两人互相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第2题,由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付钱方式,出现问题,师生共同订正。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板书设计:
搭配(一)。
例1:先固定十位:12、13、21、23、31、32。
先固定个位:21、31、12、32、13、23。
例2:方法一,填表。
方法二,连线相加。
结论:例1和例2的方法相同,但例2求任意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有关系。
教材第98页的内容。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难点: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课件、数字卡片。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排列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的另一个问题——组合问题。
1.明确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种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师: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
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
(2)全班展示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
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
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4.总结。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1.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分组汇报表演。
2.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3.搭配衣服。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9页,看到“练习二十四”第3题,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问题,如乒乓球的比赛场次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教材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如在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握手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数字卡片、课件等。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去数学广角参观一次比赛。板书:数学广角》在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呢!碰到困难时,我们共同解决,好不好?我们去车站坐车吧。每张车票是2.50元。现在我们有这些面值的钱,可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方法?(课件:1元、5角、2角、1角)。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多种答案,如一张2元一张5角,两张1元两张2角一张1角等)。
这些与顺序无关的,叫组合。板书:组合。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展开活动,探索新知。
(一)探索1、2组成的两位数。
师:你们要上车呀,还要猜出密码才能把门打开,这扇门的密码,是由一个两位数组成的,猜对了就可以打开车门。提醒你们这个两位数是由数字1和2组成的,(生再猜,12和21,)这个两位数与10很接近,你们说是多少?(12)。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比较快的把数排列出来)。
(二)探索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1、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2、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
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3、引导学生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4、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5、小组汇报。
6、师生总结:按照一定顺序找的数多而不重复。
7、小结:这些与顺序有关,我们叫排列。板书:排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能一次把这些两位数排列出来,通过动手并记录找出排列的最佳方法,可能有学生会想到用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握手。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衣服搭配。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2件衣服,2件裤子,一共有几种穿法呢?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打开书本101页,可以摆一摆,也可以连线,也可以用序号的方法)。
3、比赛场次。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3位运动员,每两人比一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呢?生看书上101页第2题。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如果我也参加比赛,四个人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呢?
五、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7×5=7×6=3×7+7=。
7×4=7×7=7×2=7×1=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四、课堂总结。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的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全过程。
难点:有序排列的思想和方法。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羊村要举办嘉年华,大家想不想去看看?
师:因为羊村经常受到灰太狼的攻击,所以大门口新装了一个密码锁,想要进入,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可是密码到底是多少呢?(课件出示密码条件)。
师:大屏幕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引导学生要说出1、是用1、2、3组成两位数;2、十位和个位不能一样,也就是像11、22、33这样的数不符合要求)。
师:请同学们同桌一组,分工合作,一人拿出数字卡片摆,另一人就在纸上把摆的数记录下来,看看这道门的密码可能是哪些数,比比哪个组写得最全。
2、小组合作。
学生两人合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先出示一组没找全且无序的,让孩子们评价。
(2)交换位置:12,21,13,31,23,32。
师:谁来评价一下它们组的?他们组是按什么规律摆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不重复,不遗漏)(将这几个字板书)。
(3)固定十位:13,12,23,21,31,32。
师:谁能说说他们组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4)固定个位:21,31,32,12,13,23。
(这种方法如果出现就讲,如果没出现一带而过)。
4、总结。
师:看来我们在进行排列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生:能。
1、第一关:用0、5和7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让孩子们自己在练习卷上回答后集体订正)。
2、第二关:用3种颜色给羊村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自己在练习卷上,然后集体订正)。
3、第三关:照相问题(让孩子们先同桌互相说方法,然后找学生到前面板演)。
4、第四关:搭配衣服问题(自己思考,然后找学生板演)。
师:同学们太棒了,让我们一起来参加羊村嘉年华吧。(播放音乐)。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板书设计:
搭配问题。
不重复,不遗漏。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后,使我受益非浅,感受颇深,现粗浅的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所思。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分东西来引入,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通过操作将余数概念教学直观化。
余数的产生和意义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先让学生感知能够平均分的现象,然后进而安排了:“有23盆花,为装扮教室想把这些花平均分成5组,每组最多摆几盆,还剩几盆?”让学生体验不能平均分的现象——余数的产生。刘老师教学这个环节中并不是让学生凭空的去想、去算,而是通过用圆片代表花,让学生去摆去操作,自己发现什么时候能平均分,什么时候不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时候就产生了余数,余数就是平均分后剩下的数。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学生形象化得理解了余数概念,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
在整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4、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竖式的学习中可以适当的渗透试商的方法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要求,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王小红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时,还注意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老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努力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施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营造良好氛围,自主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能明显的看到老师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和关爱,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指导和激励。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朋友,真心地帮助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很轻松、自然。学生在这样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能独立学习、合作探究、与人交流。
二、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
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根据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应用恰当好处。
教学中,老师通过演示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理解求排列数、组合数的规律。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使人人都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尝试体验中感知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学内容:教材第10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学会简单的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目标解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课的学习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体会逻辑推理的含义,学会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一)学生游戏,猜物体验。
1.“随意”猜。
老师两手握拳,一上一下放好。让学生猜一猜上面手中有什么礼物?下面手中有什么礼物?
2.“犹豫”猜。
教师提示:礼物是橡皮和转笔刀。让学生再次猜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
3.“确定”猜。
继续提示:下面不是橡皮。
(1)学生独自猜测。
(2)同桌交流猜测结果,并说说猜测的理由。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三个不同层次的猜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先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小红、小丽说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引导审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思考: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
3.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全班交流。
预设1:阅读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预设2:连线法。
引导学生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每一个条件分别连线。
预设3:表格法。(如下图,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
(四)总结方法,求同引思。
1.思考: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让学生体会,由“小红拿的是语文书”的条件将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推理,即“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因此由三个人拿三本书转化成两个人拿两本书。所以推理首先要抓住关键的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2.追问:你为什么能肯定小丽拿了品德与生活书,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实际推理的时候,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信息中选择关键条件推理出某个结论,重点掌握用连线法和列表法辅助推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读题后在书上完成,完成后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完成后着重让学生思考“你先确定谁?为什么?”
(三)游戏拓展。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拿出3样文具,在组内设计“猜一猜”的游戏,先在组内玩,然后全班表演,请其他同学猜。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了有趣的练习和游戏,思维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训练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3、学会判断。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53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