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以下是精心挑选的几篇四年级教案范文,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角。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1)、定顶点。(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三、解决问题。
表内乘法(一)(二)。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二、1-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口算乘法算式。
1、补充口诀。
2、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看图写乘法算式。
三、解决问题。
1、已知每个多少和个数,求一共多少?每个数量×个数=一共的数。
2、加法和乘法对比解决问题:求一共有多少?
理解题意、仔细审题、选择方法:看单位,分方法,单位相同用加法,单位不同用乘法。
3、乘加、乘减的算法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观察方位选用不同的解决问题。先算乘法,再算加、减。
观察物体(一)。
1、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或左面右面、后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3、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认识时间。
2、认识几时几分: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一刻等时间。时针在指几是几时,分针指几,就要几乘5,乘积就是几分。
3、解决问题。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学生学具,计数器。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异同。
第3题,说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时,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数的范围。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一、导入主题。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工具。
教学ppt。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把西宁至格尔木这一段和格尔木至拉萨这一段合并起来,就是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列式为:814+1142=1956(km)。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生: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板书)。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板书)。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3、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1.51×0.30.82×0.45。
说说是怎样想的?
积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怎么办?
2、出示练习十六第1题。
精确到个位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保留整数?应看哪一位?
精确到十分位呢?
完成填写,集体核对。
3、引入。
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揭示课题:求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3。
读题、理解题意。
2、要求王大伯家去年的收入,就是求哪个数的1.6倍?
怎样列式呢?
3、你这样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会独立计算吗?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竖式。
4、积是几位小数?怎样保留两位小数呢?
要注意什么?
将书上的例题补充完整。
5、归纳方法。
在计算小数乘小数时,经常需要求积的近似数,在小组中说说怎样保留小数位数?
汇报,集体归纳。
在计算中,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积的近似值。
6、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第(1)小题中每题的得数有几位小数?要求得数保留几位小数?应看哪一位?
第(2)小题有什么要求呢?
集体讲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2、3题。
独立完成,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2、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
计算一下,看看与你估计的结果是否差不多?
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3、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独立完成计算,并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你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评价?
1、教学内容:本单元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数乘法;第二部分是小数除法。
3、教学难点:积和商里小数点的处理。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小黑板。
【具体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1、小数乘法5课时。
2、小数除法7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xx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xx的变化情况)。
(3)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14根据我国1997—20xx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加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这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如何确定车站的位置,就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强化与理解,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垂直线段距离最短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再画出自己摆的图形,从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课看来,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悟后让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先沿边对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也可沿对角线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出现了很多折痕,由学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总之,这节课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实践操作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这节课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学生用三角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难,但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太难,我一一进行指导有的同学还是画不准确。
(1)100+()=159,()里应填59。()。
(2)18-()=18(3)()-72=100。
()=36()()=18()。
二、填表。
因数。
9
30。
因数。
7
125。
积
360。
1000。
。
被除数。
124。
900。
除数。
4
4
商
25。
30。
。
三、学做小老师(下面的题目有错吗?把错误的改正)。
(1)18□=18(2)□12=0(3)□64=0。
□=1818□=012□=064。
□=1()□=0()□=0()。
四、火眼金睛,更上一层楼(在题后的.括号中填上正确结果的序号)。
1、()64=0()2、()64=0()。
3、64()=64()4、()64=64()。
5、64()=1()a.1b.0c.64。
五、求()里的数,写出过程。
()-24=24()11=1135()=105。
()25=096()=12()24=48。
六、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16,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积为144,求另一个因数。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ppt。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米。
0.08平方米=()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4×6=7×6=8×9=。
2×4=0.4×6=7×0.06=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板书)广场花坛瓷砖。
长:30米3米0.3米。
宽:20米2米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1、一张饼两面都要烙,需要6分钟,一只平底锅每次可以烙3张,烙熟5张至少需要分钟。
2、丽丽每天晚上要背诵成语6分钟,烧开水10分钟,泡好不烫的牛奶2分钟,喝牛奶5分钟,那丽丽在()同时可以(),做完这些事情最少用()分钟。
3、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要2分钟,烧开水要12分钟,洗茶杯要2分钟,找茶叶要1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最合理的安排()分钟就可以沏茶了。
4、星期六早上吃过早饭,小明的妈妈要做几件事,请你帮她安排做事的顺序。
要做的事情大约所用的`时间次序。
刷碗整理厨房20分钟。
烧一壶水沏茶15分钟。
用全自动洗衣机洗被罩1小时。
手洗小明衣服20分钟。
把小明衣服放入洗衣机甩干5分钟。
小明的妈妈做完这些事,最少要用的时间是()。
二、解答。
1、刘英早晨起来是这样安排的:刷牙、洗脸3分钟,淘米2分钟,用电饭锅煮饭18分钟,背英语单词12分钟,吃早饭8分钟,结果用了43分钟才去上学。请你合理安排,使刘英起床后用最短的时间就能上学。
2、丽丽长大了,想和妈妈学做菜,星期天要学做一个炒鸡蛋,妈妈告诉她这道菜有以下几项工序:
敲蛋(1分钟)搅蛋(1分钟)切葱(1分钟)洗锅(2分钟)烧热锅(2分钟)烧热油(1分钟)炒蛋(4分钟)。
如果要进行团体比赛,三局两胜制,你能找出四(1)班胜出四(2)班的策略吗?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册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册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3、复习掌握部首的几种特殊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
4、复习掌握本册《词语表》中的词语,懂得意思,能口头或书面运用。
5、复习正确转述别人的话,复习讲述一件完整的事,复习听写一段话的能力。
6、复习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复习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复习课文与课题之间的联系。复习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8、复习有顺序地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事物的方法,能有条理地记述一件事;复习留言条、信件的书写格式。
1、从汉语拼音入手,正确认读、默写学过的词语,掌握一部分多音字的读音和组词,掌握拼音的标调规则,能正确区别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2、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以及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和成语。
3、根据每个单元的训练类型进行训练讲解,使学生正确掌握,灵活运用。
4、加强阅读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5、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认真审题,正确选材,叙事完整,条理清楚。
(一)“大数的认识”1、利用数位顺序表,复习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基本概念。2、复习读数法则,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读,再完成总复习第1题。3、复习写数方法,也是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写,再完成总复习第2题。4、复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完成总复习第3、4题。
(二)“乘法和除法”
1、复习乘、除法口算,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正确、快速。完成总复习第5、8题。
2、复习笔算乘、除法,让学生说一说进行乘、除法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如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应注意什么,除法试商、调商的原则是什么等等,然后再完成总复习第6、7题。
3、复习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完成总复习第9、10题。
(三)“空间与图形”
1、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
2、利用图示把各种图形的关系画出来,使学生看得更直观、清晰。再完成总复习第11、12题。
(四)“统计”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完成总复习第13题。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略
1、能熟练地进行词语配搭。
2、正确地找出近义词,反义词。找出不同一类的一个词。
二、复习过程。
1、把下列的词语恰当地用直线连起来。
精致的眼睛红红的草地。
愉快的友谊蓝蓝的天空。
热情的木船白白的雪花。
真挚的事情绿绿的'太阳。
2、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芬芳缓缓()破旧()仍旧()。
隐藏()期望()贵重()违抗()。
安静()嘲笑()梦想()纵然()。
3、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昏暗()暴露()冷清()简单()。
干燥()失败()慷慨()警惕()。
狭窄()高大()怀疑()违反()。
4、下面各组的五个词中,有四个是同类的,找出不是同类的一个打“×”。
(1)中国国家美国日本德国。
(2)阳台厨房卫生间卧室房子。
(3)上海佛山广州海口广东。
(4)冬瓜南瓜西瓜黄瓜茄瓜。
5、成语。
书声琅琅不耻下问反复推敲手不释卷孜孜不倦专心致志废寝忘食举一反三。
博古通今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才思敏捷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各抒己见目瞪口呆。
眼疾手快耳目一新鼻青脸肿眉开眼笑沁人心脾左膀右臂肺腑之言指手画脚。
咬牙切齿手足情深肝胆相照拐弯抹角严丝合缝斗志昂扬扬长避短短兵相接。
接二连三三五成群群策群力力不从心心直口快快人快语语重心长长治久安。
安步当车车水马龙龙争虎斗重峦叠嶂危峰兀立胸有成竹心安理得怒气冲冲。
神采奕奕得意洋洋垂头丧气手足情深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暴跳如雷。
6、按要求写词语。
(1)写出含有“不#不#”成语十个。
(2)写出含有“成”字的四个成语。
(3)写出含有“熟”字的四个成语。
(4)写出含有“abb”字的四个成语。如“红通通”
(5)写出含有“aabb”字的四个成语。如“平平安安”
(6)写出含有“abab”字的四个成语。如“研究研究”
(7)写出含有“abcc”字的四个成语。如“洋洋得意”
(8)写出含有“aabc”字的四个成语。如“小心翼翼”
(9)写出含有反义词的四个成语。如“博古通今”
(10)写出含有“动物”字的四个成语。如:“狐假虎威”
(11)写出含有“身体器官”的四个成语。如“肝胆相照”
2、教师范写2——3个。
老师要在田字格里写。要分析起笔、顿笔,间架结构。
茄:上下结构,注意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还有“蔬”字。
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有“碌、脆、捐”
学生描红。注意要描的像,描完再在田字格里临写。
3、再临写两遍。
4、教师检测。
5、学生互改:1号改2、3、6号。
2号改4、1、5号。
老师给写错的纠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体会“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3、写小练笔。
教学过程:
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部分词语“呼风唤雨、依赖、农耕、腾云驾雾、洞察、探索”。
2、有地朗读课文,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根据语言现象,进行语言、说话训练,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3、了解20世纪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简洁与条理的过程中,语言、积累语言,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1)解词:看到“呼风唤雨”你想到什么?为什么?读题。
(2)世纪呢?一个世纪多少年吗?我们现在几世纪?刚刚过去的是20世纪。从1900——。(你真了不起,知识面还真广!)。
想不想知道路甬祥爷爷写了些什么?赶紧让我们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读不通顺的或是比较拗口的地方标注一下,并且多读几遍。
2、反馈难读的,在反馈的过程中读词并理解。(你觉得哪些句子次读的时候比较拗口?)。
(1)在20世纪一百年的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上百万年的总和。(课件出示)。
这句话到底该读,联系上下文,读读第三自然段,自由读,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正确的理解。是的`,达到了一百万年以上的才是上百万年!
指名读,齐读。
导:长句难读,但有些句子不长,它的标点特别,这样的句子读好了,有一种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出示: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在反馈难读的句子的过程中,把“引用”这一方法也带过。
3、咱们差不多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路甬祥爷爷到底写了些什么?
其实大家表述的不外乎就是“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指——指——指,有问题吗?“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哪个地方最能体会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默读,点画文句。
预设一:
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自由读。
2、再读(以师生接读的形式),20世纪人类登上——,潜入——,洞察——,探索——,3、这么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来读一读,把你们的感受带进去!
4、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动词)我们也用上一些动词来20世纪的其他发现和发明?同桌讨论一下。
5、继续接读,20世纪,————等,这个等里还有什么?预设:举例。
出示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
预设二:
出示: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出示)。
(3)为什么这句诗被作者引用到课文中来了呢?学生说。
(4)这是用了诗语言来描述,你能不能用咱们自己的话来描述?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形容。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44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