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大全(18篇)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大全(18篇)



面试是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面试可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面试经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面试准备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说课稿

由于本节课是基于活动教学观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简单介绍一下活动教学观。活动教学观以“以活动促发展”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认为“活动”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活动过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活动教学观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活动教学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突出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

在活动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分析,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而组织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问题解决、引导知识整理、指导练习应用、提供反馈评价。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一共由三章组成,即: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三章又分为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离子反应四节内容,而处于第二节第二大块的盐类的水解知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进一步认识。并且盐类水解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电解和物质的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结合之前所学的化学平衡的原理,化学平衡的移动,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知识,学生具备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水解平衡的能力。另外,学生经过高中两年的化学学习,其独立学习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理性认识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b.初步掌握盐类水解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b.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学会分析和归纳,体验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实验,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b.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反应。

1.首先呈现问题: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呢?是否一定显中性?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因疑惑引发的激情和想要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参与课堂活动。

2.紧接着,进行分组实验。当学生们发现实验结果与其想象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就引起了认知冲突,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并让学生获得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的感性认识。

3.在实验之后,自然会得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显酸性或碱性?盐溶液显酸、碱性有何规律?我们如何表示盐溶液显酸碱性的过程?而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整个教学环节一,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预期,明确任务。

4.接下来进行教学环节二,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向水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溶液中会发生哪些变化?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溶液中,水可以电离出……醋酸钠可以电离出……再依据碰撞理论,学生可以顺利想到溶液中将形成弱电解质ch3cooh,再考虑到ch3cooh的生成使溶液中c(h+)减少,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致使溶液中c(oh-)c(h+),于是溶液显碱性。

5.在问题2解决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氯化铵、氯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后,溶液所发生的变化。由于在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与合作分析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的原因之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盐类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能力。此时问题3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促进新知识的掌握。

6.经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盐类水解有了自己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尝试给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再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盐类水解的本质。

7.然后提出问题4盐类水解有何规律?学生根据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再回扣分组实验的结果,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即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

9.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盐加入水中有些会水解而有些不会。此时,应该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的本质、定义以及水解方程式书写的印象。该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10.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静态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并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活动经验结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练习获得有关知识理解的反馈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为此,我精选了尝试性练习和创新应用性练习两种类型的习题。尝试性练习帮助学生知识再现,创新应用性练习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重新组块。

11.通过课下对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了解学生对该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反馈和评价。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2.再根据提供的反馈评价对教学设计进行改组优化。

13.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温度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温度计是学生真正认识的第一个测量工具,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学好它并会用它对今后其它仪器的学习很有帮助,也是今后继续学习热学知识的基础,并在生活、地理和化学学科中都有一定的益处。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生活中,学生接触天气预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摄氏温度的读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加一引导。摄氏温度的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点,但只要把读的问题解决了,写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学生可能不能一下子用正确的方法,要在学生错误的读法上引导学生正确读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四)教法分析。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我选择了如下的教法:课堂介绍加“问题导学式”以及实验操作相结合。整节课由3个具体问题串接组成,大问题套有子问题,环环相扣,在解决问题当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思考和合作中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本节在内容上作了简化,去掉了温度计的分类和体温表的讲解,将它们作为开放性作业进行了分层次处理,以减轻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压力,也便于留出更多时间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五)学法分析。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通过自主老师教学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等形式,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个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一)导入新知。

“秋去冬来,天气逐渐变冷。早上我们感觉很冷,而中午又觉得很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接着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温度高的物体和温度低的物体,让学生体会冷与热和我们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温度计。

(二)探索新知。

1.温度计。

(1)实验体验:让学生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中。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靠不住的,从而引出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实物展示:初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全面。因此,我会实物展示各种温度计,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认识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用温度计量一杯水的温度,让学生读数。此时,学生在读法或单位上可能会出现错误,教师及时更正错误并向学生介绍摄氏温度的定标及读法、写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资料”了解自然界的一些常见温度,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难点通过读、讲、练,逐步突破。

3.温度计的使用。

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在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体现主人公的地位,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物理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电流和电路》。

《电流和电路》是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从前后联系来看,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电荷的知识后,可以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而在本节课里学生要知道电流的形成和方向规定,电路的构成,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和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为后面的电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初中学生对“电”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由于电是摸不着,看不到的,所以学生对“电”还是感到非常神秘,这为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前提;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连接过电路,再加上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在连接电路、理解电流的形成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3)能辨别通路、短路和开路(断路),并能说出短路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电池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也许你会感到它很神秘,为什么录音机通电就能播放音乐,冰箱通电就能工作,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实际都是由最简单的元件组合而成,让我们走进这个电的世界,利用我们手中的器材,怎么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首次连接电路,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1)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2)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断开。在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科书中的实验警示,并对他们示范,老师再一次提醒如果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线的电流会很大,会将电源烧坏。在学生做实验时,要有科学的实验习惯,必须有正确的实验操作,先结合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操作,(利用教师给出的一些器材即两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和一些导线来连接电路,小灯泡亮)。

实验结束后让完成“灯泡亮”的学生展示电路,利用学生展示的电路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电流的定义、电流方向的规定,以及在电路中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在归纳过程中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辅助学生的理解)。

然后,教师设问:“刚才连接的电路中有哪些元件?在教师引导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元件的作用。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容易分析归纳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以及导线。并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各种电源、用电器、开关,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平时的观察,列举知道的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并说出它们的作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电饭锅内部的复杂电路,引出画电路图的必要性。(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由于学生首次学习画电路图,所以对学生要求规范十分重要。进行规范的画图示范,结合元件符号的特点,针对学生容易马虎的地方,提出画好元件符号的要求。规范画电路图的电路图的要求,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验,让同学们把实物连接电路画成电路图,学生经过训练,认识电路、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能力会有较快的提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最后,教师再次设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小组的同学满怀信心地连接了电路,并与电路图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闭合开关后却发现用电器不工作,原因何在?”从而引出电路中的断路(开路)、通路、短路三种状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介绍短路带来的危害,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讲完如何画电路图和电路的三种状态后都设置相关练习题,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回顾、梳理,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电阻》。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4)了解半导体及超导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认清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

八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学互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应用演示实验,将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闭合开关后,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变化呢?从而引出新课——《电阻》。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是因为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而电流发生变化是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而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强调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体是否容易导电来划分的,导体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从而提出电阻的概念。

由于电阻的概念较为抽象,教师可以与河床对水流的阻碍或者道路对车流的阻碍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

新概念的得出后,顺其自然会介绍新概念在物理中的符号、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电阻,让学生了解电阻单位的大小。

教师介绍在电路图中电阻的表示符号。

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猜想,例如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例如,与车流对比,像道路的结构、道路的长度,道路的宽度都会影响车流的速度;高压输电所用电线又粗又直,而电炉丝却不是。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去伪存真,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交流与总结;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得出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为了更好理解影响电阻的因素,可以将高中所学的公式告诉学生,并对公式进行简单阐述。

教师对探究实验中所用的方法进行讲解,得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强调该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说课稿

20xx中考物理考纲中列出了初中阶段的14个基本实验中电学实验7个: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测量、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电动机的原理、如何产生感应电流。要求:能说明其实验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实验器材;均在实验室动手做过;能规范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理解基本的实验步骤,以及如何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而现状是:九年级学生对电学实验比较“怵”。所以有必要安排一节专题复习课。

根据对近几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分析,实验探究题始终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题型,这也正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实验题考查题不仅突出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查,同时还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几年来我市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本专题主要考查以下四种类型:

1.基本实验的考查。

通过例题来体现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2.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如电压表没示数:电压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压表以内发生短路;电流表没示数:电流表以外发生断路或电流表被短路。

3.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总结规律。

重点培养学生物理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的能力。

4.根据要求设计实验。

重点对测量性与探究性两类实验进行复习。包括源于课本和课外内容的探究实验。

近年来中考实验探究命题改变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考查状况,已把重点转移到了对探究实验过程的考查上,把考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评估的能力等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在所有的考查题型当中,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源于课本的测量性、观察性和探究性实验,大多数学生会做,不容易丢分;但课本实验的变形题、创新类的探究题,相对考查难度较大,这也是考生最易失分,失分最多的题型。

针对学生以上现状,采取的对策有:

1、搜集考查内容,全面复习。

深入研究今年中考物理说明中12个主题考点要求,找出源于课本的实验探究的考查内容,全面归纳所考查的探究性和测量性实验的主要步骤,全面温故所考查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今年本专题考查内容围绕7个考纲规定的基本实验,补充了2个实验。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经常考的电阻和电功率的测量重点复习,对探究性实验的七个环节,特别是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等环节,力争突破难点。

3、对比复习,找出异同。

教材的很多实验的知识点是互相联系的,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到。比如“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两实验设计,实验电路图等大致相同,但两个实验的原理不一样,实验中的操作环节与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要区别对待。

4、理论复习与结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

将物理中考的实验探究内容,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进行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各个实验探究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1.时间安排。

1课时。

2.复习方法。

在第一轮全面复习课本物理知识,包括实验内容后,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在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方面:

重点针对近几年安徽中考的实验与探究题精选择8个实验探究题,围绕考纲,进行逐个分析,让学生领会这类题的特点,并掌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

初中物理说课稿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初中物理说课稿

“电阻”是学习了电流、电压以后紧接着学习的一节电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与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初步概念一样,理解电阻概念的初步含义及其决定因素,是变阻器、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串、并联等后续学习的必要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重视探究方法培养,注重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了解什么是电阻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分析、处理得到相应的结论。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

4、重点、难点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据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而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建立。

现在,学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对一个陌生的探究课题时,还是有困难的。结合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演示一,个小实验: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

(通过创设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设疑分析,突破难点。

看来导体之间是有着某种区别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看看区别到底在哪里?

实验前提示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电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纷纷讨论,但所提猜想缺乏针对性,于是教师设置情景,进行诱导。

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从而总结出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电阻”这一物理量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教师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同时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换算,水到渠成,轻易化解难点。

另外,投影出示欧姆简介和电子产品中各种各样的电阻器,目的是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

3、科学探究、突出重点。

在了解电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不同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提出猜想: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体积、颜色等,要让学生懂得控制变量的意识。各小组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然后选代表讲解。在获得同学肯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将所需导线与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填写实验报告,通过比较得出探究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性质有关。并定性地指出有什么关,系。

最后补充:导体的电阻除了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外,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演示: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废灯管灯丝串联起来,用酒精灯给灯丝加热,观察现象。

问: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得出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4、课堂练习,深化知识。

教师讲述: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几个问题。

(1)家用电源线通常用铜丝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或银丝?

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课堂上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也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初中物理说课稿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

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初中物理说课稿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四个方面——学情分析。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有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案例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过渡语:第一个方面我要说的是——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欠佳,在他们的逻辑思维上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案例3:《熔化和凝固》。

过渡语: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保障。因此,我的说课就从学情分析开始。

一、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自然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虽然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和总结;在课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悟科学,应用科学。

案例4:《电流的磁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学生的心智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起刚接触物理时有了很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一分为二去看待,初三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一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积极、灵动地调动。

案例5:《牛顿第一定律》。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由于初二学生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案例6:《二力平衡》。

过渡语:下面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力平衡是学生感受较多,生活经验也较丰富的知识段。对于二力平衡条件中的部分内容,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凭经验就能正确说明(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会去深究经验中是否有漏洞。对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要求他去研究,大部分学生也无法科学地展开研究,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明确定义,指导研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论体系中去,然后是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7:《大气压强》。

过渡语: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人是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案例8:《浮力》。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9:《电与热》。

过渡语:继“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之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以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传播速度,是本章中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可以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光的反射、折射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节课中教材还设立了演示实验,能够使学生的观察总结归纳能力逐步提高。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本堂课的学生刚接触光学,但对于生活中光的感性认识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抓住这种优势。他们思维较敏捷,但理解能力都较缺乏。基于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设计了更富有启发性的教学。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通过观察光在水槽中传播的演示实验,提高观察总结归纳能力。

3.体会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光沿直线传播。

【难点】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问答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

首先是新课导入部分,我会组织学生观看《星际穿越》视频片段,体会飞船在宇宙间穿梭掠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充分吸引学生兴趣。并让学生思考光是怎么样传播到人眼中的,由此引入新课。

接下来是新课导入环节,首先是第一个知识点光源。

我会播放阳光普照大地、夜晚星光璀璨、萤火虫闪烁等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瑰丽的景象,观察总结出这些物体都能发出光线,此时运用讲授法提出光源以及人造光源的概念,初步获得感知。再让学生回忆思考生活中的某些光源,如led灯、深海中的灯笼鱼。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也是重点部分,光的直线传播。

在学生了解光源的概念后,再次回到导入中光是怎样的传播到人眼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以往的生活现象入手。学生能从教室现场的投影仪发现光束是直线,窗外透过树丛的光束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之上,我会引导学生猜想光是否为了沿直线传播,接着拿出激光笔并打开,学生能够观察到在空气中的光束是直线。根据这一现象,接下来我会提问学生液体中是否具有同样现象。带着疑问进行演示实验,在滴有牛奶的盛水玻璃槽中使用激光笔进行照射,学生观察现象并能总结出光在气体和液体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我会加以强调条件必须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然后使用讲授法介绍表示光传播过程的方法,即光线的概念。

最后是第三个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

我会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到光的传播速度大小。提问学生在春雷滚滚时,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见雷声,学生能利用光速和声速的大小进行解释。再向学生讲解我们是如何接收到古老的光,拓展思维。

然后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思考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的中应用,如枪械瞄准的准心。再补充修建隧道利用激光保证施工角度不出偏差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结作业,我会请一位学生总结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课后去查阅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下节课进行分享。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采取的方式是提纲式。重难点清晰,一目了然。)。

初中物理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好学教育:

(四)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一)学情分析。

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三)学法。

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从抽象到形象。

好学教育: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好学教育: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评课稿范文

本节课的亮点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

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值得商榷之处有:

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初中物理说课稿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紧张的电学根本物理量,是向来初中物理讲授的重点,也是下一章学习《欧姆定律》和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条件和基础。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要在一段电路中孕育发生电流,它的两头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元及单元换算,记着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标记,知道准确利用电压表的规矩,能辨认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准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压表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常见电压值,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了解电压的作用。

八年级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联系实际——演示实验——对比学习——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拓展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会使用电压表,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幻灯片2)。

课堂结构设计:(幻灯片3)。

(一)视频导入,创境激趣;(二)师生互动,认识电压;。

(三)尝试探究,测量电压;(四)实践创新,升华电压;。

(五)归纳小结,能力提升。

设计活动:

1、学生观察:《举起手来》视频片段。(幻灯片4)。

2、教师提问:视频中是一种什么现象?(放电现象)是云层和大地之间产生。

了很高的电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章第一节——电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既自然地过渡到课题,又体现出物理学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设计活动:

1、教师提问:生活中关于电压你知道哪些内容?提取电压名词。

2、演示实验:灯、开关、电源组成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现象,演示电压的作。

用。分析原因;生答:灯亮了,有电流通过;拿掉电源,再闭合开关,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生答:灯不亮了,没有电源(没有电压)。

师讲:因势利导,讲授电压的作用。即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的准确概念,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没有过高的要求。课改前的老教材是用水压类比的方法引入电压,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压强,水压都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类比电压就更难于理解。因此,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高压电线的电压,直接提取电压这一物理量。然后通过示教版演示实验,观察灯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电压的作用。这样从实验入手,学生即能观察到物理现象,体会出电源、电流的关系,从而来理解电压,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道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感到对于电压的认识有趣且有用。

3、自学电压的概念:自学教材p4,完成学案内容(电压——自主学习)。

4、展示汇报:师考核学生单位换算情况,补充铅蓄电池的电压。介绍常见电压值,同时解释导课中的现象,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在上学期已接触过电流这一物理量,对于所有的物理量基本都要从定义、单位及其换算,常见值等方面来描述。所以这部分内容我采取了一般规律法来教学,让学生用学习电流这一物理量的方法来学习电压,并用在自学电压的同时,学生也能很自觉的与电流相对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活动:

1、引问:“一节新的干电池的电压为多少?想知道手头这节干电池电压怎么办呢?”(由上边已经知道的干电池的电压引出电压表)。

2、类比电流表的使用自学电压表的构造: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电流表的构造,观察电压表的构造,分析出电压表的3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及其每个量程的分度值。

设计意图:

学生已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电压表与之相似,学生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意识。

3、电压表的`读数师拿着自制的大表盘,提问:“在某次测量中,如果指针指到了这个位置,你能不能读出求数呢?你是怎么读的呢?(一生读数并说出读数方法。)然后换量程读数,再指出已知求数。

设计意图:

利用自制的表盘来练习读数,直观形象,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全员参与,最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电压数逆向思维,进而摆出指针的位置,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仅从多角度,深层次地练习了读数,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加强了记忆。(这个教具你带着)。

4、尝试使用学生应用桌面实验器材,结合学案甲、乙、丙三个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同时注意观察灯是否发光,电压表是否有示数,将看到的现象填写在学案空格处。

5、展示汇报:

(1)、生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师提问:“你认为电压表应如何连接在电路中?为什么?”生答“并联,否则灯不亮。”

(2)、师问:实验中你还遇到哪些问题,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启示?

学生能答出电压表的指针反向偏转,电压表的量程选大了,电路的故障等,这样就得出了电压表的使用规则,而对于电压表可不可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可以直接提问。

6、电压表的使用规则生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电压表使用规则。

7、练习电压表的使用课件出示习题,一道选择,一道找错。

设计意图:

电压表的使用这部分教学,是我的创新之处,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教材中是让学生阅读说明书,总结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我认为学生已经学过电流表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电学知识和动手操作连接电路能力,再加之电压表不同于电流表,可以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并不能损坏电压表,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环节,让学生尝试使用电压表。而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电路,连接实物图的能力还停留在初始阶段,需要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图。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三个电路图,另外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乙图)电路状况问题在今后的电学学习中会经常遇到考核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连接,还能直观的看到电压表不坏,且接近电源电压的示数。

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对比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等等;而教师则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设计活动:

1、制作水果电池:将铜片,锌片插到水果中,作为电池的两极。

2、继续练习使用电压表:用电压表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

设计意图:

开阔学生的视野,造就学生的动手本领,表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善于发明,更要善于冲破通例,勇于实验和探索。

计划运动:

1、讲堂小结:重点电压表的读数与利用。

2、训练反馈:见学案。

初中物理说课稿

物理研究的是力、热、光、电等现象的。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现象及其规律,而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是光学实验的一个开始,所以做好这个实验也为后面的光学规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还不具备很好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不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求太严。根据学生前一节的学习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光的反射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反射现象和反射规律学生还很模糊。所以这节课应多鼓励学生勇敢的进行合作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根据本节的内容和学生情况,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一些生活现象知道物体的表面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能通过实验得出光的反射规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知道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识目标)。

2、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会利用两种反射解释有关现象。(能力目标)。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这一节的重点是利用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做光路图。

1、课前准备:

上课前发放器材:光的反射实验器一套、激光手电(四人一组)。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写好小组号,同时画好上课用的光路图。

2、教学过程:

1)学生动手实验,引入新课:

先给学生演示:正对着墙照有个光点,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不对着墙照,如何让光点出现在墙上?同时对学生提出评价:看谁先做到?做到的报出你的小组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都很积极动手实验,一开始就把学习气氛活跃了起来。再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光的反射。同时教师适当的点拨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并让学生举例,加深对光的反射理解。

2)提出问题,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点)。

通过老师的一个演示反射,提出问题:通过这个现象你来猜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了什么规律?(在这个地方要把一些名称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说出猜想和后面的实验)学生猜想:为了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对学生的猜想不做任何的评价。在学生实验之前要把评价的要求和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在这个地方加入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探究思考,发现归纳,同时让相邻小组相互检查,既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意识也增强了,同时为了得到更多的结论,有的学生会去看课本,这样得到的结论能够全面一些。

学生实验之后请得出结论的最多的小组说出他们的结论,其他组补充。在学生的实验结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反射光线上的一点的对称点会在入射光线上找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利用这个结论作图。还有学生会说:既然法线是人为画上的,那么入射点就可以移动,不用总是在一个地方,教师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鼓励。有的小组会说:反射面必须是透明的,或者是光滑的,教师可以简单说明折射和反射的不同,并就势引导学生得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老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组的实验设计非常的好,应该加一个鼓励:这个小组将镜面朝下,这样做实验使得光线非常的清楚,实验效果很好。最后教师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再把光的反射规律加以明确和强化。实验结束,让学生整理好器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紧跟着一个跟踪练习:让6名学生到黑板上利用刚学的光的反射规律做光路图(也是为后面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学习做好铺垫),其他学生在下面任选一个画,同时完成后面的练习。学生的作图可能会出现不画法线的、两个角不相等的、光线漏掉了箭头的,或是将光线箭头画反了的,所以在这里也对学生的作图做一个评价,通过评价讨论总结出作图的注意事项,让学生通过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在做题中总结规律或是一些注意问题。

3)观察光路图,学习两种反射:

利用黑板上学生的作图,这个图课前画在黑板上了,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光的反射规律作图,巩固了反射定律的知识,再就是为后面引出两种反射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教师三个三个连起来引出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提出问题:入射光线都是平行的,但是反射光线不一样,思考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书自学并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教师不再做统一讲解。

4)小组交流,归纳总结: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对本节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

5)当堂达标:

学生做导学案的达标题,让做的快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答案,有不同意见的去用不用颜色的笔改,最后全班交流统一定出答案,再让同桌用红笔互批。最后小组长统计组内全部过关的得到一个对号。最后的达标评价既是对学生这一节课学习的一个评价也是对小组的一个总体评价,这样就能带动好的学生去帮助弱的学生,利用生教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我的课说完了,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好的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光现象》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的内容是通过探究实验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本次说课内容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节课内容是光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在整个光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在课前有一个良好的教材分析,还要对所教授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分析和把握。)。

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并且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我会先通过小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探究实验为主,加强直观教学。

(海灯会给行驶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船指明方向,明确教学目标也可以让整个课堂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根据新课标理念,以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三个维度。因此我指定了三维教学目如下。)。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本着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实验法。

(在确定了以上的内容之后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会进行如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进行演示实验,在茶色玻璃板后放置一支蜡烛,然后向杯中倒水,让学生观察蜡烛在水中“燃烧”现象,并提问学生其中原因,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入本节课课题。

意图:我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实验现象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为后面做好铺垫。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首先我会讲授平面镜的定义,并提出问题:平面镜的成像有何特点。然后让学生回顾平时照镜子时的情景,进而猜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像的位置在平面镜后,物与像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提问学生: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如何比较像的大小,学生根据问题可以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然后我会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包括:两个相同的棋子,玻璃板,方格纸,刻度尺,铅笔。之后我会引导学生根据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我会根据学生讨论的实验步骤,让多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到大致方案为: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观察像在镜前还是镜后;再将另一个棋子b放到镜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实验结论,我会解释虚像的定义,进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然后提问学生解释导入时小实验的疑问。

意图:这一部分的知识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探究实验的方式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之后我会进行纠正补充。

意图:这一部分的知识较为简单,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想出大致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接下来是巩固提升环节,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让学生让学生画出用对称法画出字幕“b”,“f”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最后在小结作业:我会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布置的作业为让学生课后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图:总结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本节课知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布置作业可以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提纲式的板书,清晰直观的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初中物理说课稿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上述实验。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通过多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发现uac=uab+ubc。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初中物理密度说课稿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高,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并更好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采纳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首先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这一教学方法包括了讨论、启发、探究式教学和生活实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学法是教师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好的教法,都必须能够培养好的学法。由于物理学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符合这些特点。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后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实验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

(一)导入新课:(1~2分钟)。

首先我会创设故事情境:拿戒子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同学们,怎样鉴别戒子的真伪呢?

学生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程。

(二)新课教学(30分钟)。

课堂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进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让同学们从体积和质量的角度来归纳每组图片有什么异同?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

2、学生实验,猎取有效数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密。

度概念建立的基础。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并发给每小组相应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可以节省时间,二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及科学的探究态度。学生实验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鼓舞引导及评价。

3、寻找规律,引出密度概念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经过讨论、综合分析各小组测量结果后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得出物质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物质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分布的密集程度。如实验中比值大的铁物质分布密集些,而比值小的松木物质分布稀疏些。这就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拥挤些,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分散些。因此我们把物质的这一特性称为密度。

4、举例分析,加深理解概念引导学生由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定义式、两个常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并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密度公式:

(1)弄清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记住公式及其推导公式和应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要一致。

(2)明确公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3)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应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而与质量、体积无关。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若干道相关练习题,学生认真思考独立作答,从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课堂小结:(2~3分钟)。

(四)课堂作业:(4~5分钟)。

初中物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物理组的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压强》,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主要思路,具体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首先对于教材的深入了解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压强》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从内容上看,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压强的概念以及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本章节后面的学习: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压强增大减小的主要方法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热爱和探索新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研究物理压强,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并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增小的方法和应用。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所以我会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但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比较难学,所以我会针对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他们启发思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法和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将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丰富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习热情,求知欲与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式:

同学们,上课好,同学们请坐。大家现在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照片,第一个是在茫茫雪原中,为什么两人的脚陷入雪地的深度不同呢?第二个是人躺在钉床上却毫发无损,那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吗?嗯,我听见同学们说因为压力,也有说是因为体重等等,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会了解原因的。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把注意力更多地能放在学习当中。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我会抛出问题,让同学们针对压力的作用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提出他们的猜想。而后开始我们的第一个实验,首先让同学们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感觉。而后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让笔尖接触手指,体验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实验设计能和生活相结合,同学们能更好地接受物理知识,并对此产生兴趣。通过这两个实验以此来得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随后我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结果。然后规范语言来总结结论,总结出压强的概念压强增大减小的主要方法及应用。最后我会再根据同学们学习的情况来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增大压强减少压强的例子。增强同学们对今天学习的内容的了解以及对生活物理的涉及的兴趣。

我将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本次课堂的核心内容。

1、为什么笔尖扎手要更痛,和不同力道痛感不一样的原因。

2、总结压强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压强增大减小的主要方法及应用。

在作业部分我会留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让同学们总结生活中见到或接触到的有关压强的物品或现象,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会这样设计我的板书:最上面是标题,左面是影响压强的因素,右面是压强增大减小的主要方法及应用,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以上是我所有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44449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