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制定教学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学科的教学计划范例。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知识要点】。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不同点。
特征关系式。
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k(一定)。
反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x×y=k(一定)。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建议。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三、知识链结。
1、正比例和反比例(教科书六下p62例1、例2、p63例3)。
2、比例尺(教科书六下p48例6、p49例7)。
四、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122、51424。
加数1827、5166。
总吨数422610024、4。
余下吨数41259923、4。
因数35320。
因数159101、5。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那么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50千米在图上要画()厘米。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3、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4、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路程一定,车轮的周长和车轮滚动的圈数。()。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1234567……。
总价8.216.424.632.841.049.2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x/y=k(一定)。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4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5102550100。
时间(时)1251020。
表2。
速度(千米/时)1005020105。
时间(时)12510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3)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复习题。
基本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习。
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5102550100。
时间(时)1251020。
表2。
速度(千米/时)1005020105。
时间(时)12510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3)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
。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成反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自学,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相应减少;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相应增加;
(3)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二、关键点拨。
1、正比例的意义。
(1)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随着宽的变化而变化。长增加,宽相应减少,长减少,宽相应增加,长和宽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用字母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判断反比例关系的量。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新课标第一网。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3页做一做:
运一批货物,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如下表。
每天运的吨数300150100756050。
需要的天数123456。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积的大小。
(3)说明这个积表示什么?
(4)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七第46页第9、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环节: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四环节: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环节: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3、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好处和怎样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路程、单价、正方形的边长……。
根据上面的某个量,你能想到些量?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这些相互依靠的变量间的关系。
二、新课探究:
(一)、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关系。
1、课件出示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群众填表后,独立观察,发现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规律的异同点。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虽然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两个规律又有一个不同点,在变化的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不变的,都是4,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向在变化的。
所以两个相互依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二)、活动二:结合实例体会正比例的好处:
1、课件出示:
(1)将表格填完整。
(2)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情境进行研究。)。
2、交流汇报:
(三)、活动三:揭示正比例的好处。
1、这2规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持续不变。
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两个量的比值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教师随着板书完整。)。
3、结合实例说明:
表一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学生说一说表二的两个量。
4、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四)、活动四:决定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活动一中的表格:
学生自主决定后交流。
2、看来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务必具备几个条件?
强调: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我们才能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决定表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cm2。
6
12。
18。
24。
30。
平行四边形的高/cm。
1
2
3
4
5
(1)。
买邮票的枚数/枚。
1
2
3
4
5
所付的钱数/元。
0.8。
1.6。
2.4。
3.2。
4.0。
(2)。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1)把表格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决定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必须,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和长。
(4)圆的周长和直径。
(5)圆的面积和半径。
四、课堂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其实啊,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课后请大家用心去发现,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量的比值是不变。
x=ky(k必须)。
教学反思:
1.课堂流程的设计,延展了探究空间。
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初步感受”板块,在这一板块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同样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变化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让学生对正比例有个初步的感受。第二板块是选取材料、主体解读的“体会好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两则具体材料的依托,让学生经历自主选取、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评价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积累了与正比例知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第三板块是交流思维、构成认识的“概念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透过回馈具体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第四板块是“应用”板块,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后,让学生自主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这两先以表格出现,再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从直观认识向抽象思维发展。这样的设计,使探究空间却更为宽广。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丰富了体验途径。
为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给更为充足的材料,将第二三个情境作为可供学生自主选取的两则数学材料进行整体呈现。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学生能够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充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另一个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能够借助全班交流这一互动环节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和点到为止,而是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3.学习方式的选取,促进了深度感悟。
教师让学生采取选取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的点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因而学习过程便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积累了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在与同伴交流时,学生在表达中巩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收获、体会。能够说,虽然每个学生只重点研究了一则材料蕴含的规律,但却全面收获了三则材料所彰显的数学事实,这正是数学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恰当及时的教学点拨,自然实现了“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的提升。
文档为doc格式。
。
1、使学生透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好处,能决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透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推理潜力、归纳潜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潜力。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布店里自己选取一种布,调查买1米布要多少钱,买2米布要多少钱…,将调查结果记录好。
一、复习准备。
1、什么是比例?
2、下面是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好处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时间(时)27。
路程(千米)180630。
二、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数量?(时间和路程)我们还要遇到许多数量,如单价等。
三、进行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列和数据,变成例1。
时间(时)。
路程(千米)。
教师: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还能够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中有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并且时间在扩大,路程也在扩大,路程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
(1)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两种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90;时间和路程的比值都是1/90。
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什么?(速度)。
在这个表里,作为比值的速度即每小时所走的路程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说比值必须。也就是:(板书)路程/时间=速度(必须)。
数量(米)1234567…。
总价(元)8.216.424.632.841.049.257.4…。
先观察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再观察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必须。
学生分析后引导学生归纳:
(1)表中买布的数量和买布的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2)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3)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是必须的,每米布的单价都是8.2元,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写成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必须。凡是贴合以上规律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叫做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为x/y=k(必须)。
教师: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指导学生完成第56页“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小结后教师对全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创意作业。
小组四人分别出题,正比例的例子,一人回答,3人决定对错不会的可请教老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法:
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三、合作交流(5分)。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习九页第4、5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40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