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是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积极互动、交流和合作,促进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六年级教案范文,供广大教师参考和使用,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写法,能用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积累美好的语言。
3、整体感悟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1.学习重点:体会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难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教学。
播mv《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英国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作品里,就有一位医生,他与小镇上的人们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作品《冬夜的灯光》。
1、检查预习:
偏僻 提防 穹隆 引擎 猝不及防
辽阔 无垠 启程 领悟 婉言谢绝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事件)
2〉读了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1、导学: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
本文以“冬夜的灯光”为标题,蕴含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实指,只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层含义:冬夜喻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的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的相互关爱,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医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温暖了夜行人的心,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2、自主探究:
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
3〉文章最后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诗,有什么作用?
1〉加拿大西部的小镇虽然荒凉、偏僻,天气寒冷,却拥有淳朴而真挚的情意,这情意让荒凉的小镇和寒冷的冬夜洋溢着无限的温馨和暖意,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和温暖。
2〉文章写到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和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更好的表现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一个“冷”字和一个“暗”字,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
3〉从内容上说,进一步升华、概括了文章的主题。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了“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的传达出了西部地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这与文章主题是一致的。从结构上说,这首诗与文章第一段首尾呼应。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从表达上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引用的这几句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积累了许多爱心方面的格言警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收录在集锦本中。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你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么?以此为中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教科书第119~120页例2和第121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的第5~7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且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在老师的盒子里有5个球,从中摸出1个球,如果摸到的球是红色就可获得奖品。你希望里面的球是些什么颜色,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装些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刚才的活动涉及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可能性。
板书课题:概率复习。
(1)教师: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你还记得哪些?请在小组内交流。
(2)请学生汇报,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的,还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1.复习体会简单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
教师出示一副扑克,当众从中取走j,q,k和大小王。
教师:现在从中任抽一张,请你判断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抽到的牌上的数比11小。
学生:一定发生,因为剩下的所有扑克点数都比11小。
(2)抽到的牌是黑桃q。
学生:不可能发生,因为所有的'q都被拿走了。
(3)抽到的牌是方块2。
学生:有可能发生,因为方块2还在老师手中。
2.复习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少种。
教师:从老师手中的扑克中任意抽取一张,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呢?
教师:按照花色分有黑桃、红桃、方块和梅花四种可能性。
教师:按照数字分有1到10共十种可能性。
3.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师:抽到各种牌的可能性究竟是多少呢?请大家独立完成第120页算一算的5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
学生: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因为一共只有四种花色的扑克;还可以这样理解,一共有40张扑克,其中有10张黑桃,所有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
学生: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因为按照数字分只有1到10这10种可能,5占其中的一种,所以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也可以这样理解,40张扑克中有4张5,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
学生: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因为在40张扑克中只有1张梅花a。
学生:抽到a和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不一样大,因为抽到a的可能性是110,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
学生:在40张牌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在10张黑桃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也是110。
(2)集体交流。
学生: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质数的可能性是25,摸到合数的可能性是1120。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需注意的地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5,6,7题。
欣赏课件。
“广玉兰花美吗?作者笔下的广玉兰更美!”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感受她的美。”
学生自由读文。
“哪位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作者笔下的广玉兰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发言,教师肯定表扬。
“我们已经对这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觉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同学们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给予表扬认可。
1、出示目标,学生学习。
“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我们的目标设计大致如下”
(多媒体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逐步学习,第一个目标完成后每组安排一名同学先汇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其余同学继续进行下一个目标的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
2、目标一检查。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后安排一名同学板演。
教师针对学生板书情况,重点指导。
3、目标二检查。
“下面我们要进行朗读的展示,请各组3号同学来比一比,可以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两分钟的准备,希继续发挥合作的力量。”
学生读点评。
教师对最优学生给予配音伴读。(多媒体出示)。
“今天我们交流展示了1、2两个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第三个学习目标将为我们下节课交流展示的重点。”
“对下节课的交流展示有什么设想,小组内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学生汇报。
“课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再做充分的准备,让我们期待更多的精彩呈现。”
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米饭甜味的原因。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一、谈生活经验:
1、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2、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要语句感受怀特森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抓住我的心理活动以及我们行为前后的变化,加深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深刻体会怀特森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学习作者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探究怀特森是我最好老师的原因。
出示本课重点词句及相关问题的课件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在家都有父母的陪伴,在学校陪伴我们的是老师。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认真负责,知识渊博,关心学生。)
2、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好老师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我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自由的朗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把写怀特森先生的句子画出来。(学生读)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朗读找到有关的句子,说说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1、齐读句子两遍,“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板书:老师——方法独特出人意料)
3、课堂交流
4、讨论: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样的举动,你会怎样想?(可能会有怀疑,有愤怒,有不理解。)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出乎人的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课堂交流。(1)会使我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去思考和验证”
板书:学生————冒险挑战思考论证
(2)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接近真理”
(3)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3、一次,我把怀特森老师的方法介绍给一位朋友,他有什么反应?
1、“我”对怀特森老师感情的变化是课文的一条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我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感情变化。
我:怀疑——愤怒、不满——敬佩、尊重
通过对我心理变化的侧面描写,烘托出怀特森老师的与众不同,使怀特森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2、在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科学课的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之前我们没有质疑的习惯,在怀特森教我们之后,我们敢于和老师争执、议论了。侧面烘托出怀特森老师教育的成功。
在平时的写作中同学们也可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烘托想要表现的东西,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小结:怀特森老师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这是怀特森老师通过这一堂关于“猫猬兽”的课,想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怀疑。
板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意大利斜塔和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说明我们的学习都应该时刻具备怀疑的精神不要轻信权威。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和科学怀疑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选下面的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先生》
《假如我是怀特先生的学生》
《如何看待书本和权威》
21我最好的老师
老师——发放独特出人意料(用心良苦)
学生——冒险挑战思考论证使其
(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明确树立理想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学生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并认识到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
1、材料准备。查找与理想相关的名言警句。
2、明确理想。每位同学在一张纸上设计好自己的理想。
3、不要空想。当理想不付出努力时,理想就变成空想。
一、导入
可见理想之于人是多么的重要。
托尔斯泰更直白告诉我们:“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正因为有了理想,生活才变得如此甜蜜;正因为有了理想,生命才显得如此宝贵。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二、明确理想
(同学们陆续把写有自己理想的五颜六色的纸张贴到教室左边的白纸上)
学生齐答:不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实现。
不错,树立一个理想并不难,难的是去实现它。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实现它呢?
同学甲:每天都看一下理想,它就会每天都鞭策我们要去实现他。
同学乙:要制定学习计划,并努力的去完成它。
同学丙:要持之以恒,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每一个想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必定要走过一段充满挫折和失败的心路历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必然要付出自己的艰辛的努力。我所要说的是:当你制定了你的理想,你就要明白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必须有艰辛付出。
三、不要空想
同学甲:不敢想象。
同学乙:做生意。
同学丙:我觉得我们如果没有读好书,以后出去既没有体力又没有技术,可能很难找到一份工作。
…………
这个社会上有的人过的轰轰烈烈,有的过的浑浑噩噩,我不一定能够轰轰烈烈,但一定不能够浑浑噩噩的度过。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理想,并以自己全部的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最幸福的。有了物质,人才能生存;有了理想,人才能生活。生存与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动物是生存,而人则应该生活。前人告诉我们人生不能没有理想,我们也一样。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3、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一、回忆引入。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著名文学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风采,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事件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中心话题。
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更多的,全新的了解,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第六自然段)。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为客人亲自倒茶。
(2)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丰富的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可敬的处事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无愧于“人民的艺术家”的称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资料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作业。
本单元我们共同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
老舍先生一声写出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的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黑格尔的话: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
——黑格尔。
2.中华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你知道哪些剧种呢?下面我们来听几段戏曲,看看你能不能说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剧种?(课件播放,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剧种。)。
3.你能说说戏曲表演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4.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了解的这个剧种啊,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比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齐读),跟其他剧种相比,藏戏有着怎样的表演特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5.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我们先来读读学习提示,想一想这段话告诉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藏戏?(根据回答板书:形成、特色)。
二、读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3.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4.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5.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指名读前三自然段。
问号背后的东西?
(强调藏戏的特点,表达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
3、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课文哪几段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
2.默读8—20小节,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体会藏戏的面具不但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象征意义,颜色和形状还非常地夸张。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的现象啊,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赞叹——齐读课文第1句。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想想不需要舞台的藏戏简陋到什么程度?从那里体会到?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和那些以精美的舞台与华丽的灯光做背景的其他戏曲比起来,以雪山江河、草原大地为背景,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伴奏,在观众团团围坐下席地而唱的藏戏显得多么质朴、多么大气、多么豪迈啊!齐读17、18小节。难怪作者会这么赞叹—齐读课文第二句话。
5.自由读19、20小节,你还了解到藏戏的什么特点?
6.没有舞台,席地而唱,演出时戴着面具,一部戏一唱就是三五天,这在戏曲表演中是多么独特、多么稀有啊,难怪作者开篇就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来表达心中强烈的赞叹和自豪之情(齐读1—3小节)。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这么独具特色的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感人的传说故事呢,(板书:传说)请大家自由读读4—7小节。
文档为doc格式。
。
(音乐、图片)
生1:我们同桌合作为大家朗诵《千里思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2:我给大家朗诵
生3:我和我的伙伴为大家朗诵〈早发白帝城
(配乐)
生4:独坐敬亭山
生5:春夜洛城闻笛
生6:行路难
生7:将进酒
……
师:吟诵诗词,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了李白的诗才。在“走进李白”的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考问,你来我问,又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下面一起走进“我的小考题——请你答答看。”
生:自由相互出题考问。
师:看大家你问我答,不亦乐乎,我也想考考大家。我说名句上句,请你来说下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你问我答,问得巧,答得妙,你们真是智慧的小诗友啊!在走进李白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品味,我们发现,下面走进“我的小发现——请你是为证。”(出示范例)比如:我发现李白爱喝酒,有诗为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生1:李白也慕虚荣,有诗为证:〈清平调〉,李白醉酒,为贵妃作诗,极尽赞美之词。可见诗人也有虚荣一面。
生2:李白是侠客,“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拔剑四顾心茫然。”剑乃侠客之物,可见李白是个侠客。
生3:李白多愁善感,听,“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生4:李白爱钓鱼,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生5:李白爱鸟,在他文中,多次出现各种各样的鸟“白鸥闲不去, 争拂酒筵飞。”“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生6:李白爱寻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生7:李白多次写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生8:李白重情重义“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走进李白,让我们感受很多,同学们都在网上“走进李白”专栏中留下了自己的感悟,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欣赏网上留言。请留言同学朗读,并介绍心得。
李白,中华骄傲 [by: 三(1)班 ]
盛唐的土壤培育了李白,庄子的灵魂孕育了李白。李白——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矛盾的李白!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好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李白,何等潇洒、豪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好一个花钱如流水的李白,多么糊涂!真是矛盾李白!唉!
嫦娥奔月! by: 欣欣兰 ] 今天我们一起观看了“嫦娥奔月”的直播,你们猜我想起了哪句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奔向诗仙梦中的地方吧!
李白之死 [by: 跳跳糖 ]传说,李白是从采石矶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人长江而死的.想象一下,诗仙乘着酒兴,把伟大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化成了琅琅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李白永远在青天明月间向我们微笑!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体会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的关系,并感受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1课时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
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词
照耀 豫皖苏平原 围歼 黑魆魆 电钮 千钧一发 璀璨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五、品读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哪些段落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顺序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板书倒叙)
2.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
(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三个字是连接现实和往事的一根链条,因为英勇牺牲的郝副营长也说过:“多好啊!” )
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在哪里,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当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完成表格)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前的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方法指导:这是一个倒叙的写法,所谓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下学习。”)
六、合作交流,质疑并解答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天安门前的灯光,有什么深意?
(灯光象征幸福安乐的生活,课文以《灯光》为题,突出了革命烈士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赞扬了他们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七、课堂小结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倔强的小红军》。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现在
( 多好啊)
灯光 往事 (倒叙) 幸福生活
来之不易
现在
《灯光》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本课,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课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为什么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的高尚精神世界,但由于本课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课堂上,我用了很多时间去讲解当时的环境,这与阅读课文的教学思想相违背。我应该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为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准备。在这节课中,我努力的尝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的去探索课文中蕴含的内容、意境、思想。传统教学中,教学的备课、上课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上课时总是把自己的教案像背台词一样,全然不顾学生接受与不接受。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思考、说话。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真正领会到了革命先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发出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细腻的感受。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课文里的故事。
2 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悟文中讲的道理:学习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明白要领。
:1课时
1 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
1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在过去学过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先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的再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老师巡视指导。
2 基本弄懂句子意思以后,练习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情况。
(1)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老师点拨。
(2)指名朗读课文,评读,研究读好每一句话。
1 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 对照译文,看自己讲的对不对,有与译文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译文那样说好在哪里。实在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帮助解决。
3 指名讲故事,老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
1 小组交谈。
2 全班交谈,老师引导,点拨,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转化
曲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欣赏歌曲《啊,高山》。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1、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歌曲录音。
(2)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讨论。
(3)学习八六拍。
(4)复听。听后完成课后练习。
2、小结。
教学随笔:学生学习效率高,演唱歌曲时声音和谐优美。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板书:众数。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众数: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1.初步了解北美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了解北美大陆有着众多民族、发达的经济。
2.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参见第102~103页。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美国、加拿大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1.导入。“在大西洋的西海岸,还有两个大国——美国和加拿大。那里的轻快怎样呢?让我们和小文一起,从她表姐的来信里了解一下北美大陆。”
2.识图练习。在世界的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北美大陆美国和加拿大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6~47页小文的表姐——玲华的来信,欣赏教科书46~47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也给学生。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充分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47页的“资料标识”的内容,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有关美国历史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
6.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1要准备好有关美国和加拿大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要准备好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3.教学中对北美大陆的介绍,不要搞成地理知识介绍,也不要面面俱到;只要侧重于比较简单的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就可以了。
读图练习:在世界地图或两半球图上熟悉查找“环绕地球看世界”中的世界
就学生对美国和加拿大的了解程度给予口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6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