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五年级教案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优秀安全教案,值得一看。
(一)出示图片,请幼儿从中找出小瓢虫,并用笔圈出来。
(二)讨论与验证(结合ppt画面):
1.你找到小瓢虫了吗?它们分别躲在哪里?
2.找对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3.使用放大镜进行验证。
(三)小结:放大镜真神奇啊!原本小小的图案在放大镜下会变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四)一共找到了几只小瓢虫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二、这些瓢虫一样吗
(一)你们找到的7只小瓢虫都一样吗?用刚才数数的好方法,再用放大镜仔细地看看,把相同的小瓢虫找出来。
(二)其他几只小瓢虫长得什么样呢?你们看清楚了吗?
(三)相互验证、交流。
小结:原来拿着放大镜看东西也是有方法的。
三、有用的放大镜
(一)平时谁会使用放大镜?为什么要使用放大镜?
(二)结合幼儿的讨论,介绍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使用(播放ppt)。
小结: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这么有用的小工具——放大镜,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四、延伸
(一)继续使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小昆虫。
(二)寻找生活中其他有用的小工具。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幼儿园中班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1有观察探究静电的兴趣
2在静电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静电现象。
3。了解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产生的静电现象。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木筷、塑料笔、塑料袋、铁勺、蜡烛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塑料袋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变前师: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拿出塑料袋),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变后师:“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塑料袋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能够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2。幼儿自己猜想,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四)尝试操作
师: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猜想对不对。
1。幼儿动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笔、铁勺、蜡烛分别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线、碎纸屑,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
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ppt: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纸屑、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文档为doc格式
1.播放ppt,在背景音乐声中引出情境。
师:小白兔和小黑兔是一对好朋友,他俩总喜欢一块儿出去玩。有一天,他俩一起来到一片大森林里,走着走着,远远地看见前面有一些东西。是什么呢?它们很好奇。
师:(音乐骤停)它们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小木棒!
师:你们来数一数,有几根小木棒?
师:有8根细细长长的小木棒。小木棒可以做什么呢?(幼儿猜测。)
2.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用木棒摆放的图形。
师:嗯,小黑兔也有好主意,它想到了用小木棒来搭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小黑兔搭出了一朵漂亮的花。)
师:小黑兔用几根小木棒搭出了这朵花呢?它是怎么搭的?
师:小白兔想搭一个和小黑兔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它搭出了什么?
师:它用小木棒搭了一间漂亮的小房子。它是不是也用了8根小木棒?它是怎么摆放小木棒的呢?(有横放的,也有竖放的。)
二、自主探索
1.自由拼搭。
幼儿每人取8根小木棒自主探索,在操作板上拼搭各种图形。教师巡视,鼓励幼儿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2.展示图形。
(1)共同欣赏几个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
师:你们真厉害,搭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谁的作品?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请两至三个幼儿介绍。)
师:同样用8根小木棒,小朋友们却搭出了不一样的图形。真是神奇的小木棒!
(2)欣赏立体作品,并与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瞧,这个作品很特别。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个作品和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这个作品是站着的,其他是躺着的。)
师:这是谁搭的?请问你搭的是什么?是怎样搭的?
师(小结):小木棒不仅可以躺着搭,也可以站着搭。
3.总结和提升拼搭技能。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用什么方法搭的。
三、学习新的空间造型方法
1.感知和探索。
师:看了这些方法,你有没有新的想法?
师:现在,请你们再来试一试,用看到的这些方法搭出与众不同的造型。注意:立体造型要搭得稳,别让它倒下来。当音乐停时,要小心地保留作品,然后回到座位。
(每个幼儿拿8根小木棒,在操作板上自主探索,拼搭各种造型。)
2.交流和提升。
师: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请两个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师:哦,你搭了一座小桥,桥下还有小船。你把四根木棒立起来,上面再平放一根,两边各斜着放一根,还有一根放在了桥下面。你用的方法真多。
师:还有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师:你搭的是一栋高楼。两根木棒分开立起来,上面平铺一根后,再在上面垒一层,还有两根平铺在楼房两边的地上。你用到了很多方法,搭出了很棒的作品。
师:还有谁搭的也是楼房?和他搭的一样吗?你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师(小结):把小木棒立起来向上搭建,可以运用垒高、架空、穿越、盖顶、联接、转向、交叉等方法搭建出这么多有趣的造型,太有趣了。(边说边指出有相应技能的幼儿作品。)
四、合作创意拼搭
1.产生挑战自我的愿望。
师:×××把8根木棒都用上,搭出了这个高楼。有什么办法能让高楼搭得更高呢?
师:是的,两个人一起玩,把木棒合起来,数量就多了。你们愿意挑战吗?
师: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两个好朋友合作能不能搭出更多的不一样的图形来。请听好要求:两个好朋友把木棒都放在这个箩筐里,然后一起到后面的桌子上找一块白色小广场(大些的操作板),商量好要搭什么,再一起动手搭。作品完成后就举手,我来给你们和你们的作品拍合影。
师:注意,当音乐停时,要小心保留你们的作品,轻轻回到座位上。
2.尝试合作搭建。
两个幼儿一组,共用16根小木棒进行大胆想象、搭建(如图五)。
五、欣赏造型作品
师:老师把你们和你们的作品都拍下来放在了电视机里,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师:这是谁和谁的作品?搭的是什么?他们用到了什么方法?
(分享多幅作品。)
师: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
师:这两个小朋友把小木棒合起来就有了更多的木棒,就可以运用更多的方法搭出更多、更复杂的造型。
师(小结):这8根小木棒太神奇了,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以后,你们可以和三个、四个好朋友一起搭。也可以一个人用10根、20根小木棒来搭,看看能不能发现新的方法,能不能搭出更有趣的图形来。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幼儿园中班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汽车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汽车,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2、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3、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1、实验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2、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xx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汽车。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验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车轴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对车轴(牙签)相连轮子(圆纸板)使之能平稳滚动的感受颇深,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设计困难任务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使用工具的好处,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观察生活当中人们工作时图片发现使用工具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工具的认知到工具的使用这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利用合适的工具来完成任务,使幼儿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生活当中不好解决的难题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通过操作充分体现工具重要想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工具。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各种各样工具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
1.理解童话内容,感受小刺猬对刺猬婆婆的爱。
2.知道九九重阳节是老人节,增进关爱老人和长辈的情感。
3.认识字词:刺猬、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1.幼儿用书。
2.教师自制字词卡"刺猬、春天、秋天、冬天"。
一、请幼儿看幼儿用书,引入主题。
教师:
1.你知道这是哪些季节吗?一年四季有哪些变化?
2.季节的变化真奇妙,四季的景色真美丽。可是,刺猬婆婆年龄大了,走不动了,只能天天坐在屋里了。后来,刺猬婆婆的屋子里面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
二、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主要内容:
1.讲述故事,在结尾前插问:
(1)刺猬婆婆家中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
(2)你感觉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3)猜一猜这棵神奇的树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看图片完整地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小刺猬关爱老人的行为。教师出示字词卡。提问:
(1)小刺猬在春夏秋冬分别装扮成了什么树?为什么要装扮成这样的树?
(2)刺猬婆婆看到这些树感觉怎么样?看到刺猬婆婆高兴,小刺猬心里有什么感觉?
(3)这个秘密是怎么被发现的?
(4)刺猬婆婆发现了这个秘密会怎么想,怎么做?
三、师生共同看图讲述一遍故事
边讲述边指认"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四、师生交流在生活中如何关心老人。
讨论:
2.你为身边的`爷爷奶奶做过什么?你是怎么关心他们的?
3.你关心爷爷奶奶时,爷爷奶奶心里怎么想?你感觉怎么样?
4.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重阳节?知道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吗?这一天你打算怎样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祝贺节日呢?(教师扮作老人,请幼儿练习向老人表达祝福)
五、教师分别出示字词卡,带领幼儿认读,然后请幼儿一一说出每个季节的特征。
鼓励幼儿关心老人,经常为家中或社区的老人做一些事。教师请幼儿将自己的事画下来讲给全班小朋友听。
通过这次活动,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所做的尝试也是比较符合我班幼儿的学习水平的,因此,在以后的故事教学中,我会再次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的。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验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车轴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对车轴(牙签)相连轮子(圆纸板)使之能平稳滚动的感受颇深,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
1有观察探究静电的兴趣
2在静电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静电现象。
3。了解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产生的静电现象。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木筷、塑料笔、塑料袋、铁勺、蜡烛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塑料袋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变前师: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拿出塑料袋),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变后师:“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塑料袋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能够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2。幼儿自己猜想,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四)尝试操作
师: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猜想对不对。
1。幼儿动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笔、铁勺、蜡烛分别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线、碎纸屑,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
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ppt: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纸屑、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1.能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本特征
二、活动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大小图片若干,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图形基本特征
1、请出正方形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魔法袋,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谁要来摸一摸里面是什么好东西。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摸出袋子里的图形。
教师:他摸出来的是什么图形呀?
幼儿:正方形
幼儿:有4条边,4个角
2、请出长方形
教师:现在老师要从第二个魔法袋里请出我们的第二位朋友,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图形呀
幼儿:长方形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正方形,现在我们来一起认识长方形吧。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师顺着长方形的边一条条的摸,增强幼儿的直观形象感)
幼儿:有4条边,4个角
教师:我们刚才认识了正方形知道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那这个图形不是正方形吗,为什么会是长方形(教师拿出正方形跟长方形,请幼儿做出比较)
幼儿:长方形的四条边不是相等的(幼儿用手指出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左右两条边是相等的)
教师:小朋友们发现我们的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对面的两条边相等
3、请出三角形
教师:小小的魔术袋里还有什么图形呢,在请一个小朋友摸一摸(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摸出三角形且请他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询问其他小朋友该幼儿说的对不对,有什么不同意见)
教师:三角形有三条边,有三个角(教师顺着三角形的边一条条的摸三角形的角一个个的点)
4、请出圆形
幼儿:圆形没有角教师:圆形有没有边
幼儿讨论圆形有没有边,教师引导幼儿圆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二)、寻找隐藏在图片中和周围环境中的图形
教师:图形宝宝不见了,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找找看图形宝宝在哪里(教师打开ppt课件,展示儿童简笔画如小鱼、小鸡、花等)
幼儿根据教师呈现的ppt上的图片找出图形藏在图片的哪个部位
(三)、拼有趣的图形
教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有很多事物都是用图形拼出来的,我们用这些图形来拼你想拼的图案吧(教师分发准备好的图形,教师指导幼儿拼图案,比如用长方形跟几个三角形拼成一棵雪松等)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
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
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
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教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
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
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
(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
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
(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
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
(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
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
(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
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
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
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
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
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
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
(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活动结束: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中成长起来的,但他们不懂得去付出爱。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幼儿的爱心,感受家庭的幸福。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5以内的数,并根据物体的数量多少进行分类。
2、对分类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晨间学习儿歌《我家有几口人》。
2、房子平面图5张,分别标有数字1、2、3、4、5.
3、5以内不同数量的实物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根据儿歌《我家有几口人》,复习5以内的数。复习儿歌《我家有几口人》,回忆家里有几口人,并说出它们分别是谁。
游戏《我家有几口人》。请幼儿随意的走动,边走边念儿歌。念完儿歌时,教师说:“我家有3口人”,幼儿赶紧找3位朋友亲密的抱在一起;如果教师说:我家有4口人,幼儿就去找4位朋友亲密的抱在一起。
2、学习按物体的数量多少进行对应摆放。
请幼儿自选一张喜欢的实物卡片,与同伴交流,说出实物的名称和数量。
出示房子平面图,观察这5座房子是分别贴有数字1、2、3、4、5,请小朋友根据自己卡片上实物数量的多少将卡片贴到相应的房子里。
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查,是否有宝宝送错了家,为什么?请个别幼儿纠正。
3、游戏《找找好朋友》,进一步理解5以内的数。
结合幼儿用书,将数量相同的物品用连线的方法连接起来。
延伸活动:
课间活动或晨间锻炼,组织幼儿结合儿歌继续玩《我家有几口》的游戏,让幼儿在说说、玩玩中做到动静交替的活动。
活动设计背景
冬天到了,高原上又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一天早上由于头一天的一场大雪,使得教室门前结了很大的一块冰,来上学的时候幼儿们感到很好奇,因此特抓住幼儿的这一爱好,制定了本节课,让幼儿从活动中感知大自然的季节变化。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四季变化使得冰和水发生的变化。
2、通过认知自然变化,初步建立热爱自然的意识。
3、在活动中锻炼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冰和水的变化
难点:冰和水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若干冰块,热水几盆,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导
课前让幼儿做做热身操:小朋友们冬天到了,是不是感觉很冷啊,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做做操,让我们的小手小脚热起来好不好。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冰块并让孩子触摸冰块,向幼儿说明两点;
第一点:冰块之所以又冷又硬,是因为放在冰箱里。
第二点:冰块加热后会变成水。
2、在幼儿触摸冰块后,让幼儿说说摸了冰块后的`感觉是怎样的。(冷)
3、将热水端到幼儿的面前让幼儿摸一摸热水,摸后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5、冰块全部融化后,将冰水倒入玻璃杯,让孩子用手触摸感觉水的冰凉。
6、小朋友我们的大自然到了冬天就会很冷所以水就会变成冰块,可是夏天很热所以冰块就变回水了,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没有大自然我们就不能生存,所以小朋友要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哦。
延伸活动:水是怎样变成冰的,在冰块盘上灌满水,放入冰箱,可多次重复此游戏。
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幼儿很感兴趣,但唯一的不足是整个游戏过程较短暂,使得能力弱的幼儿并没有实现目标的认知,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把游戏过程再部署的更细致些,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目标的认知。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水有浮力,有关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初步经验。
幼儿:每人装有同量温水的杯子3个,熟鹌鹑蛋,糖、盐、味精各一份,搅拌棒一根,记录表一张,彩笔一支,毛巾1条。
活动过程:
一、魔术“蛋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名魔术师,今天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你们看,这里有一杯水,我还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出示鹌鹑蛋)
(1)夏天到了,蛋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扑通一声跳下水,蛋宝宝怎样了?(蛋宝宝沉在水底)
(2)不好了,蛋宝宝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别着急,我来想个好办法,让蛋宝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棒搅一搅。
(师往杯子里倒入魔术粉,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蛋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与假设
1、请你猜一猜,我是用什么来做魔术粉的?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从魔术粉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提示幼儿)
2、刚才大部分小朋友猜的是盐、糖、味精,边说边出示图卡边贴在大表格上,我的魔术粉就藏在它们中间,那么你认为魔术粉是谁呢?(幼儿讨论)
3、教师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猜测的方法。(教师请幼儿将猜测结果用对、错符号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上)猜测记录后后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三、幼儿实验,验证猜测结果
1、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做才能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
2、教师介绍每位小朋友盒中有3杯水,蛋宝宝在什么地方?桌上的魔术粉有哪些?(提示幼儿看清魔术粉标记图)
3、请小朋友将每一种魔术粉倒进相同标志的杯子中试一试,轻轻搅拌,看一看发现了什么?每一种实验后马上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重点:观察指导幼儿轻轻搅拌,引导幼儿间相互观察、交流试验的结果,感受新奇发现的乐趣。(讨论交流分享)
请做完实验的幼儿将表格粘贴到前面。汇总结果到大表格。
四、交流试验结论,
1、说一说水里加入什么魔术粉使蛋宝宝很快浮上来?
2、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很快浮上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力呢?
五、播放ppt,揭开《死海的秘密》
2、幼儿观看视频“死海的秘密”。
3、提问:你发现了死海的什么秘密?
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不沉下去呢?
结论:(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4、教师与幼儿总结:原来,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宝宝浮上来。
师:你们不仅救出了蛋宝宝,还发现了盐的秘密。盐的作用真奇妙,它还有许多奇妙的用处等我们来发现,等你找到可别忘了告诉其他小朋友哦。
科学活动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幼儿对水的浮力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认识调料和发现溶解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并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开展科学活动教师的预操作非常重要。在活动进行之前,我为了使幼儿观察盐增加水的浮力效果明显,于是使用了约1/3杯的调料粉,通过操作,我发现分别放进去之后,不仅盐水里的鹌鹑蛋浮起来了,味精溶液里的鹌鹑蛋也浮起来了,原来味精里也含盐。为了减少材料带给幼儿的干扰因素,我有精心挑选了无盐味精,经过反复操作,我选取了刚好能使蛋富起来的盐量,在此基础上,再投放同样量的味精和盐,问题解决了。我还选取了材料较软的木质搅拌棒,并在每组材料中添放了备用的鹌鹑蛋,以备不时之需。
在材料的设计上,我们为了减少幼儿间的'材料干扰,精心制作了像小簸箕一样的操作盒,里面放置贴有三种调料标签的三杯水,标签的高度正好是水位线,另外一一对应摆放贴有同样三种标签的调料盒,这样幼儿一目了然,对应投放为幼儿操作提供了方便,避免了干扰。
在活动设计上,开始部分情景魔术“救救蛋宝宝”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在示范操作的同时还适时地向幼儿提出了操作要求,我还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支持不同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当我发现有位幼儿放在盐水里的鹌鹑蛋没有浮起来时,耐心和幼儿共同寻找原因,当发现原来是鹌鹑蛋破了时,及时为幼儿更换了好的鹌鹑蛋,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在得出结论部分,我请幼儿将表格以叠压的方式显现操作结果,便于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也很重要,如:你发现了什么?——水里加入什么蛋宝宝浮起来?——为什么水里加入盐蛋宝宝就能浮起来呢?——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点,一步一步向目标靠拢。当幼儿在盐增加了水的什么?这一点仍有一点小困惑时,我又适时视频“死海的秘密“从而用另一途径加强了对这一现象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我并没有认为这是真正的结束,有全面观察了所有幼儿的实验结果后,发现有一位幼儿盐水里的蛋没有浮起来,于是我把她找来一起找原因,发现也是蛋破了,我们有更换了一个好的,问题迎刃而解。体现了教师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教育理念。
这次活动仍由一些遗憾之处,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发言的机会不够充分,在座位的摆放上要更加有利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要大胆放开,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今后仍需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百科:食盐是指来源不同的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土盐等。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国家规定井盐和矿盐的氯化钠含量不得低于95%。食盐中含有钡盐、氯化物、镁、铅、砷、锌、硫酸盐等杂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6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