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第二课预习教案(实用23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第二课预习教案(实用23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小编在收集这些范文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常见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够避免这些问题。

窃读记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林海音,女,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五岁时随父母到北京定居。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曾任《纯文学》主编,被誉为编辑和出版界的“常青树”。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是她的小说代表作。

2、读准字音:

撅()煞有介事()踱()威风凛凛()。

诅咒()众目睽睽()踉踉跄跄()饥肠辘辘()。

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

相关课程标准: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逐步加深个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注重个性化阅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窃读记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个板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板块: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二、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三、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四、回归整体,拓宽延伸。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八年级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教学难点: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

教学课时:三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掺(chan1)脊(ji1)背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导人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学生互相补充、评议。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小结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云海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积累古代诗人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3、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爱莲说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

4、陶后鲜有闻。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宜乎众矣。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句子是,。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课文内容理解。

绿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薄()阴几绺()倏()地皱缬()尘滓()。

挹()掬()什()刹()蕴()蓄棱()角。

明眸()善睐()。

2.本文的段意是什么?

蚂蚁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

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到桌面上。这只蚂蚁越过阳光地带,微小的身躯透彻晶莹,没有一点杂质。

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认真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此刻,这只蚂蚁从我面前的稿纸上面爬过,信念坚定。

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字:“蚂蚁”。

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了我丢下的一粒饼干屑,它惊奇地停了下来,快乐得就要晕过去了。蚂蚁围绕着这粒饼干屑不停地打圈子,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远远地打量这个意外的战利品。它在瞬息之间明白了运气的涵义。

我在心里想,可怜的小东西,多么渺小的幸福。它的世界仅仅是这一张桌面。它无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莫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

我并没有感到自己比蚂蚁优越。也许,另一个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一切如同我之于蚂蚁一样。

这只蚂蚁竭尽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饼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蹒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我实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乐。

蚂蚁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积累重点字词。

(2)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蚂蚁的形象,并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文中对蚂蚁的生动传神的描写,并学习文章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主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蚂蚁的形象,进而理解作者的感悟。

2.学习本文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对自我的深刻反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介绍作者。

1.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想什么呢?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让我们一起随作家南帆走近蚂蚁,去认识它,思考它。

2.介绍作者: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南帆对于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独立创造了一种散文风格并迅速风靡。他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对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躯体做文化的思考,他的散文是“智性散文”的典型代表。有评论家曾认为“读南帆,知余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南帆散文极富理趣、哲思又丰满润泽的褒奖。在他的作品中,既呈现出一个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多维对话,又有作者与自己开展的一场推心置腹地深度对谈,还显出作者对日常生活活泼趣闻的调侃;更运用他的学理来看待历史,引发读者对历史进行形而上的思考。他冷峻地审智,旨在超越抒情,突破话语的遮蔽,读来智趣无限。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一缕涵义饼干屑捻成顷刻戳破。

蹒跚感慨怜悯嗅着打量。

2.根据意思填写词语:

害怕而不敢向前。()。

为了正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回顾。()。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用尽全部力量。()。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可按照“本文通过对的生动细致的描写,引发了作者”的句式来概括。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4.明确:本文通过对一只小蚂蚁发现桌面上的饼干屑并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情景的描写,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四、品读课文,感悟蚂蚁形象。

1.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小蚂蚁发现桌面上的饼干屑并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情景?(1-5自然段)默读课文1-5自然段,画出描写蚂蚁的语句,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把你认为传神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2.汇报交流,抓住重点词句分析并相机指导朗读。(胆小、谨慎、信念坚定、自足、幸福的蚂蚁。)。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读来感受蚂蚁的形象。

3.想想作者写蚂蚁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说说运用拟人的好处是什么?

(1)交流汇报。(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形态、心理,赋予了蚂蚁人的思想、感情,更亲切、更生动,写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4.小结:

根据刚才的交流,填空:

论读书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读书的名言或名人读书的趣事:

2、你知道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吗?

学习目标:

1、梳理并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谈谈你对本文的读书观的理解。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体会比喻、对比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法指导:

这是培根的著名随笔,见解深刻。对于仅接触过两篇小议论文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要认真复习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同时学生间应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在合作中深入理解文章较难句子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建议你积累这些生字词:

消遣()驰惰()狡诈()挑剔()。

吞咽()咀嚼()狡黠()烦琐()。

运筹()辩驳()蒸馏()辩证()。

二、建议你查阅并积累关于作者培根的生平简介。

培根:

三、初读课文,自主探究:

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第二课预习教案

(一)朗读最后一段。

(二)问:上节课我们好像在探讨“怎么写好景物”,谁能告诉我,到底要怎样才能写好景物呢?(板书)。

--细致地观察;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采用恰当的修辞;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等。(板书)。

(三)问:但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让大家来帮我解决。你看:

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还有: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肃穆的欢悦”是太阳自身的状态,还是作者主观的感受?

--事实上,本文许多句子都是这样。要写好景物,除了准确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以外,一定还要有本人心灵的加入。才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那份感受,才能让文字活起来。(板书)。

古人说:“以情观山,则情满于山”,不论观什么,都应如此。我们今天讲的,可以说是“以情观天,则情满于天”吧。

--才五分之二!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引用别人文章,还有五分之二左右是写自己在印度和黄山两个地方没看成日出。(板书)。

问2:把这么多的文字花在这些方面是不是跑题了?

--不是跑题。这样写使文章的表达丰富了。用别人所经历的日出来烘托自己经历的日出,用自己两次特意等待日出却终竟失望,来蓄势反衬出这次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显出此次观赏的弥足珍贵。

这样的写法也是散文常见的写法,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

(五)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写文章时不要为了“形散”,而没有主题地随意乱侃,或虽有主题,却没有按照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那样都会使文章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六)总结:如果说,上节课我们完成探讨的是“怎样写好景物”,那么本节课我们探讨的是--“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板书)。

1.记住无论描写什么,都要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有自己心灵参与,文章才可能活起来。

2.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和增加文章内容情感的丰富性,谋篇布局可以采用烘托对比的写法。

(七)现在我们就牛刀小试一下。

当堂完成小作文修改:将小作文发给大家,上边已经有老师对一些需要修改的语句画出的批改线条。要求大家根据所学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小作文,然后誊抄在作文本上,作为正式作业。

爱莲说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甚蕃()淤()泥濯()清涟()而不妖亵玩()。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

九、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_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_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_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_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_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论读书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关于“读书妙悟”的,而《论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传世佳作,是一篇精美的思辨文,对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理论与时践相结合的读书方法。语言洗练,善于修辞,条理清楚,节奏分明,读之朗朗上口。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的设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3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重点:

1体会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作用。

难点: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这篇思辨文的精美,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批注式阅读法、朗读法、讨论探究法、卡片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培根大师对话。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卡片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式导入,其目的是调动学生阅读的激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时大约2分钟。

2、掌握培根的有关文学常识,让同学们自主交流搜集的资料,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用时约3分钟。

3、整体感知,先是让学身在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体会诵读中的语气、情感,再是分小组讨论、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思考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用时约15分钟。

4、品味欣赏,让学生边读边体会经典格言,感受哲学家敏锐、精辟、深刻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用时约10分钟。

5、拓展阅读,通过让学生试着写一段读书的感悟或体会,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性思维来驾驭语言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用时约8分钟。

6、结束语,其目的是为了再次激励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用时约2分钟。

晏子使楚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

2、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机制善变的才能。

【重点难点】。

1、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

2、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机制善变的才能。

【自主导学】。

1.给下列字注音。

酣()诣()枳()耶()。

2.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词。

(1)王曰:“何坐?”坐:

(2)晏子避席对曰避席:

(3)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4)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齐人固善盗乎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d.系向牛头充炭直。

4.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

(1)楚王闻之之:

(2)何以也以:

(3)缚者曷为者也曷:

(4)人楚则盗则:

5.翻译下面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滁州西涧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分析、点拨.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滁州()西涧()黄鹂()。

2、朗读诗歌。

(二)课内探究。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仔细揣摩作者对“鹂”的态度?

4、“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操守品行?

采莲曲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原诗: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1.作者简介: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题材以边塞和宫怨为主,形式多绝句,尤共七绝。

2.本诗描绘了人面荷花相映红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欢乐的情景,表现了采莲女美丽活泼、勤劳能干、纯洁天真、欢愉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美好青春和对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赞美与向往之情。

3.诗人采用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有色有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人美景美,意境清新优美,引人遐想。诗中“向”“开”“入”“闻”“觉”“来”展现了采莲女在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中若隐若现、忽出忽没的生动画面。

望岳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就写于这一时期,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报复。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骗术,使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两首古诗《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望岳》读上三遍。指名两位同学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绵延不绝,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一联是远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丽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有阳光,故说晓。山北不见阳光,在晓犹昏。“割”字用的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这一联是近望泰山所见。一二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层层的云气飘荡在胸前,形容泰山极高。眦指眼角,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写泰山的幽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它不仅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曹刿论战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持人:上节课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庄公同学们当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他寡谋少断,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指的就是他;一种认为他有谋有智,长勺之战大败齐军,作为主帅功不可没。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让双方的见解充分接受挑战,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准备一场小型辩论赛,辩题为:庄公有无“远谋”。正方观点是:庄公无“远谋”。主辩为殷秀平同学,助辩何孔明、何大静同学。反方观点是:庄公有“远谋”。主辩是程国香同学,助辩方习贵、何钱源同学。现在让你们智慧的花朵在赛场上绽放,让你们思想的活水在论辩中激荡吧!

正方主辩平:我方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政治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指挥调度有板有眼;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茫然不知胜因。这些“远谋”,庄公具备吗?没有啊。我们看到的只有庄公被动应战的无奈与慌乱,看到的只是庄公处处受制的狼狈与张惶。若不是平民刿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远谋”拯国于危亡,那么庄公园破家亡、沦为臣虏的命运必定是不可避免的。怪不得曹刿感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了!(掌声)。

反方主辩:正方辩友,首先我想阐述的是,作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不能相提并论。纵观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并不是本人如何谋略过人,而是善用有“远谋”的人才。选准了人,用对了人,就是有“远谋”。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不及诸葛孔明,但谁能即此断言刘邦、刘备就是无谋的呢?就鲁庄公而言,他用曹刿,确有胆识过人之处。从身份看,曹刿不在“肉食者”之列,而庄分贵为一国之君,这一贱一贵能够超越森严的礼法等级走到一起,外因是国难当头,外患骤至,内因从曹刿一面说,是他感于匹夫兴亡之责鼓足了勇气,从庄公一面说,是他放下诸侯的架子,广开言路,不以身份取人,不拘一格,打破了常规。他让曹刿越过三“关”,实现“三级跳”——得以入见、纵谈国事乃至直接参与指挥。这样的大手笔,非具备超乎寻常的胆识、从谏如流的勇气、知人善任的眼光不可。因此,我方认为:单就慧眼识才、超常规破格使用曹刿这一点来看,庄公确有“远谋”。(掌声四起)。

正方助辩: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么他为何病急乱投医,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佑和近臣的拥护上?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眼前的“近谋”啊!(众笑,掌声)。

反方助辩:对方同学问得好,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庄公与曹刿的谈话看成他政治上昏庸无能的表现。我方恰恰认为这是他治国有方,政治上成熟的显示。不错,前两问两答,庄公说到了神,说到了近臣,但能据此认定他政治目光短浅吗?不能,因为这样的看法是那时的大部分国君都有的,庄公当然不能免俗。可贵的是,庄公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他高于别的国君的地方,这正是他有“远谋”的具体表现啊!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对话过程中,不是庄公问计,曹刿作答,而是曹刿反客为主,一步紧逼一步,庄公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回答,其耐心、沉着及远谋不是于此尽显了么?倘若无视庄公精彩的第三次回答,只抓住前两次未能点出要害的回答,就断言他“病急乱投医”,那岂不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掌声)。

正方助辩:我方很佩服对方辩友敢为庄公翻案的勇气,但很遗憾的是,你们热情有余,理智不足。请你们看看以下事实吧。长勺之战的前前后后,庄公的所言所行,丝毫显不出“远谋”的样子,有的只是处处被动:一开始“将战”,疲于应付,被动挨打;战斗伊始又急躁冒进,不知深浅就要“将鼓”;敌军一败,即“将驰”。请大家看看吧,这哪里像一位有“远谋”的三军统帅,倒像一只被掐去了头到处乱撞的苍蝇嘛!(众笑,掌声)。

反方助辩:对方同学,你们只看到庄公“将战”“将鼓”“将驰”的无奈与被动,为什么看不到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从善如流的果断与气魄?从指挥过程看,庄公是主帅,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意见,庄公“将鼓”时,刿曰“未可”,庄公虽不明就里,却能惟曹刿谋略是从,用人不疑,胆识可谓高矣,谋略可谓远矣!齐军大败,庄公“将驰”,曹刿又曰“未可”,庄公先从后问,当机立断,正确发号施令,终于大胜。反推一下,若庄公故作深沉以显“远谋”,非要刨根究底,或顾及自己权威固执己见,都会坐失那稍纵即逝的战机,鲁军焉能以弱胜强?总之,战争中庄公的果断、从善压倒了被动、无奈,这是庄公有“远谋”的又一有力证据。

正方主辩总结:我方认为,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非虚言,文中庄公所言所行恰恰印证了曹刿的话。庄公身为一国之主,三军之帅,战前不知作政治准备,头脑中存着天真可笑的幻想,战时不会调兵遣将,全靠曹刿的过人谋略,鲁国才险渡难关。正是这样一个缺谋少智的人物作反衬,曹刿的形象才显得光彩照人。与曹刿相比,庄公真的无“远谋”。最后要问对方辩友:你们认为庄公有“远谋”,那么曹刿的话错了么?(掌声)。

反方主辩总结:我方认为,庄公确实是作为曹刿的陪衬出现在文中的,但是正衬,而不是对方辩友所说的反衬。鲁庄公是正面的人物形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有“远谋”。对方辩友问,曹刿的话有没有错?我方认为,当然没错,错的是你们,你们理解错了。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到底是指谁呢?结合全文,我方认为是指庄公周围的大臣,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大臣们受恩惠很多,“养兵千曰,用兵一时”,在国难临近时,理应为国解难,替庄公分忧。可是他们尸位素餐,不能为庄公设一计一谋,与不食君禄却为国建立奇勋的平民曹刿相比,他们这些“肉食者”才是反衬。(热烈的掌声)。

夜雨诗意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3、了解两种文体(抒情散文和纪实散文)。

4、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2、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的魅力。

3、把握行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对夜雨所赋予的含义,感悟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学习、发扬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评价任务:

1、能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概。

2、能抓住经典语段赏析并体会其作用。

3、能感悟人生并发扬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刻苦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夜雨诗意》。

1、题目解说。

2、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浙江余姚人,大陆著名美学家、学者和散文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夜雨诗意》自读提示。

一、了解作家作品。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浙江余姚人,中国著名美学家、学者和散文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二、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解词。

纂()斫()色彩斑斓()死心塌地刀刃入鞘()船楫下锚()改弦易辙()逼仄()喧嚣()熨帖()涟漪()憬悟()敕令()。

斫改弦易辙。

憬悟顾影自怜。

熨帖蕴藉。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

1、理出课文结构,并概括出课文的段意。

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10)。

第三部分(11—16)。

2、课文内容提示:

《夜雨诗意》,一个富有诗意的题目,作者是一位具有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素养的当代名作家,其在诗册中翻出“夜雨”这一题目而引出文章,而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而引出开篇话题。文章分为三小篇,每篇讲的话题不尽相同,但作者将它们连接得天衣无缝,使文章浑然一体。这篇文章讲的不是单纯的夜雨,也不是单纯的诗意,而是一种自然美。文章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家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透过文章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望岳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雷雨前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新词,整体把握文意。

2、体味作者对天气闷热的妥帖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和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4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二)文章主旨。

30年代的中国,社会极其黑暗,1934年,国民党政府加紧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对革命力量大举围剿的一年,而此时荡涤一切污浊的风暴却正在酝酿,即将来临,黑夜即将过去。本文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人们常把它和高尔基的《海燕》相媲美。

雷雨前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二、学习新课《雷雨前》了解作者茅盾(184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腐蚀》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革命文学奠基人之一。

三、识记本课重点字词。

字音字形:帐幔揩汗水门汀呕吐龌龊踱步模样剥落噤声乘隙。

字义词义:水门汀猛可乘隙龌龊不折不扣泛淘淘咆哮晚快边。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按时间变化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清早(1——10段)。

上午(11——12段)。

下午(13——20段)。

五、赏析文章中描写闷热的语句,分析其妙处。

(分别从环境描写与人物感受两方面进行赏析)。

六、本文仅仅是一片写景散文吗,联系本课写作背景。

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七、拓展训练。

比较阅读《雷雨前》与《海燕》有无相似处,谈谈你的看法。

夜雨寄北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唐李商隐诗作之解难,古有微词。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李诗往往因其意蕴之深邃、情感之深厚、用词之瑰丽、情调之逶迤、色泽之艳丽、笔法之宛曲,常令人置身于莫衷空灵而至美的审美气氛中。他的许多诗作都是至美而又难解的炙口名篇,《夜雨寄北》就是其中之一。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用了此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寂雨时。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诗是这样理解的。教材的注脚中有:诗人当时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教学参考书“中这样理解:此诗是寄给谁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寄给妻子的,一种说法是寄给长安友人的。我们采取后一种说法……这首诗象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从这两个理解可以看出,教材是把此诗作为思友诗理解。我以为,这样理解欠妥,意蕴分析过于表面化。按照新批评学派以文字自身作用的“细读”方式,单从字面解读,此诗亲切明快,写出了设想归后与亲友秉谈此时此地的情形。但,由于此诗主体与对象的隐在性,时空转换的限制无伦次,使此诗的真实意蕴与字表义有较大的距离,可以说是一种曲折的表意方式。

窃以为,此诗仍为抒臆诗,抒发的是一种无奈的企盼。

要解读此诗应与李商隐先贵后寒先宠后贬的人生际遇联系起来。李是才子,他的发迹得于他文才达豁,被牛党孤楚赏识,后直线辉煌。李是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因牛李党争,使他清寒潦倒、远离贵官、客死汞阳。这种前后质的变化,使诗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痛。川东环境的凄清、生活的清寒,怎不叫他魂牵繁华富足的长安?政治的失意,际遇的落拓,怎不叫他痴想昔日的威风?与故交新贵的分隔,怎不叫他倍感孤独与无助?因此,在川东的此地此情此景,总企盼有人能伸援助之手,使他重回昨日的天地,对于一个受宠惯了的多情诗人,就不足为怪了。诗人在《安定城楼》中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再创辉煌的高远抱负。长安,就是诗人欲回的“天地”。然而,现实就是现实,此时的诗人只能是无奈,只能是苦笑,在痴想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由此可见,“北”应指长安,指诗人苦思冥想的能发挥诗人才能的地方。“君问归期未有期”,采取的是一种委婉的手法,是诗人的扪心自问,是诗人无奈无助的感叹。第二句突出了此时之苦,秋雨夜滴,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则写出了诗人的期盼,色调也现得较明快,而这种明快则反衬出诗人那种欲求不得的挣扎心理。

诗人矛盾、烦闷、苦虑的内心世界,使此诗的意蕴沉厚晦腻含蓄,使诗的色调也灰暗与明快各半,前两句的灰暗与后两句的明快。这种笔法上的矛盾统一,又反衬出诗人的苦楚与企求。

总之,李商隐在本诗种是有所渴求的,他的渴求又是无奈的,是不能实现的企盼。如把此诗看作是爱情诗或是思友诗。

敕勒歌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作业:

1、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2、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三、诗歌朗读:

1、听范读录音。

2、学生自己读,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气语调。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简单评议。

四、问题探究:(投影)。

2、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五、小结:

1、齐读诗歌。

2、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

3、展示学生作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