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古诗二首说课稿大全(21篇)

古诗二首说课稿大全(21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材料和资源,提供给学生参考。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案模板范例,供大家学习。

古诗二首教案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古诗二首

《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虽说他少年即中进士,但朝廷党派争斗激烈,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表述心绪。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汉宣帝建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原可望长安,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某天傍晚,诗人不知何故,心情郁郁难以排遣,于是驱车游原,见夕阳美好,万物披辉,然感夜暮将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起笔阴郁,以“向晚”“不适”二词点明了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为诗人之后的心情发展设下了埋伏。第三句宕开一笔,极赞夕阳照临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时夕辉正盛,诗人虽未写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丽的天空、雄伟的长安城关和秀美的山川田野,尽在眼底。第四句笔锋顿转,写黄昏临近,诗人无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叹。“无限好”与“只是”,二词一放一收,将诗人无限惆怅与惋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后两句意味深长,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尽相同,有指对唐朝国是日非之虑,有指对良辰美景短暂之感伤,有指对身世沉沦年逝之忧。还有人认为“只是”意即“正是”,一扫惋惜之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坚持理想的一种“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当时他离开家乡已两年,只身在京都长安求学,谋取功名,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朴质而又深情,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九是极阳之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在我国古代,重阳节很重要,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长安繁华热闹,但于诗人而言,毕竟是“异乡”,在心里始终有距离感,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写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身在异乡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阳,正值家家团聚、人人欢庆,第二句用一“倍”字写出诗人此时思乡比平时更甚,平时思乡不一定显露,而一遇佳节,诗人积聚已久的思家怀乡之情再也无法遏止,“每逢”二字说明诗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个良辰佳节都在思念里度过。前两句情感来得直接、激烈,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为最能表现思乡情感的名句。后两句不说自己,想象兄弟们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时,发现少了一个兄弟后的情景。“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插在头上或衣襟上,据说可以去邪避毒。诗以“遍插茱萸”的圆满对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们的遗憾与思念来迂回曲折地表达“我”的遗憾与思念,看似平静的语言下面实则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句,读通读顺,在读中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2.在教学时扣好“线头”,才能顺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诗题中的“忆”,第一首诗句中的“不适”。要借助工具书及学生已有经验,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通过朗读、联想等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乐游原》写游原赏景,抒发了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怅与惋惜之情。“乐游原”只是地名,在教学时可以注意一下学生的理解。前两句说明了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不愉快时的感受。诗人在乐游原见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教师此时抛出对乐游原的介绍,恰当地为学生的想象说话作准备。然而诗人仍然游原不“乐”,美景当前,他产生了什么感慨?教师再相机介绍诗人有关背景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角色体验,知诗人之“不适”“不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节日所感,抒发思乡之情。教学前两句要让学生理解,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体会到诗人独在他乡的孤单无依。再让学生化身为两地相处的“兄弟”和诗人,进行角色体验,去体味作者遗憾的心情,然后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课生字的识记宜放在语言环境中与教学同步进行。

5.拓展与实践。第一首诗学完后可以依照唐诗素描的形式让学生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并找些李商隐的其他诗作来读一读,如《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第二首诗学完后可让学生收集王维的诗作与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参考资料]。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入题。而今又到重阳,诗人王维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难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打动了许多游子的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小诗。

3.读题,解题。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在华山之东。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读写“茱”“萸”二字。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我独自在外乡,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时,佩戴茱萸,会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读感悟。

交流:心情——孤独、思亲怀乡;

表现——倍思亲、遥想。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品味“独”“异”二字。

创设情境想象:王维还会在什么日子或佳节,思念亲人呢?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3)指导朗读,读出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齐读三四句,思考: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在欢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缺了点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4.学生练习朗读全诗。

四、延伸拓展。

1.背诵默写本诗。

2.你还了解王维什么?师补充诗人简介及推荐其作品。

3.搜集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异乡异客。

每逢倍思亲孤独与思念。

遥知。

遍插少一人遗憾与期盼。

古诗二首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诗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 残酷。

醉几人回?悲苦。

第二课时。

《示儿》。

1.自主识字2个,练习写好2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3.默写这首诗,积累其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重点。

诵读,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问:你们听说过遗书吗?遗书一般交代哪些内容?

2.生交流。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4.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评议并随机正音。

(2)强调“祭”的读音。

(3)齐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4.质疑,集体解疑,师相机指导。

三、感悟诗情。

1.默读全诗。

2.谈自己的感受(或:你有什么想对诗人陆游说的?)。

3.表演课本剧,帮助理解。

(1)组内表演课本剧。

(2)师生合作表演。

4.诵读诗歌。

四、拓展积累。

1.教师推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爱国诗歌。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背诵其他的与爱国有关的古诗。

古诗二首精选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和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真挚友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文中插图,朗读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友爱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代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

3、导入  :这节课,先学第一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分句指名读诗,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学习诗中生字新词。

4、强调多音字“舍”。

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感悟。

(1)联系注解,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2)诗人是在什么季节里送元二使安西的?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3)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题目的意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春天送别的诗句,指名说意思,谈感受。

(3)表示友谊的诗句,看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1、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评议。

2、齐背古诗。

3、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去感受另一番的送别情景。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古诗。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5、了解古诗大意:这首古诗是写谁送别谁?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提纲导读。

(1)高适是在哪个季节送别董大?请找出相关诗句来说明。

(2)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3)想象诗人送别的场景,练习有感情地读读古诗。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总结比较,感悟友情。

1、对比读本文中的两首古诗。

2、说说:同样是送别友人,但又有何不同之处?

3、教师小结:留恋也好,安慰也罢,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4、齐读两首古诗,结束课堂。

古诗二首教案

1、比鲜侗究蔚4个生字。

2、庇懈星榈乩识潦歌。

3、绷私馐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绷私馍钲诰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二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3、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改革开放。

今天焕然一新。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二首。

教学媒体。

课件。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小结:关注查阅资料的方法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态度。

提出本节课的要求,联系运用查阅的有价值的资料体会学习,及时做好批注笔记。

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齐读课题。

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

2、知诗人,解诗题。

3、方法活,晓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谁知道?

朗读,自由读,齐读。

知诗人,解诗题。

回答。

交流后板书。

抓字眼,看插图,多诵读,查资料。

集体交流。

指名单个质疑,同学相互解答。

4、入诗境,悟诗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完整地认识一下,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匹汉血宝马。

有感情朗读。指名互相评价。

交流。

小组交流。

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交流,将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一标记。

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这首诗歌的。提出质疑的同学是否明白,获得了哪些自学的好办法。

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四、总结。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1、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2、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1、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集体听读正音。

2、知诗人,解诗题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集体汇报。及时小结。

3、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4、组织集体汇报。组织质疑。小结。5、组织学生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

集体听读。

自学。

集体汇报。

回答,有感情朗读、背诵。

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

三、教师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同位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小组内汇报。

组织集体进行故事擂台赛。

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小组内汇报。

总结收获。

四、总结收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交流。

作业设计。

必做:

1.抄一抄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写摘录笔记。

4.预习《巩乃斯的马》。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其他描写马的诗句或句段。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同步辅导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简介作者:(见附录)。

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

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白日……。

所见远望——照生。

黄河……遥看——看挂。

欲穷……近观——飞下。

所思联想——疑落。

更上……。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3、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们曾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歌颂春天的诗。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学生圈出会认字,看拼音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读,再分别组词。 4、学生自读古诗。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板题,说说题意。 2、学习第一句。(1)、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桌听,教师巡视。(2)、指名说一说。(3)、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句。(5)、背诵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1)、学生自读第二句,把这句话的意思讲给同桌听。(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指名读,要读出语气。(4)、大家评议。(5)、背诵第二句,背诵全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四、学习会写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 3、书空练习。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读《村居》。板书设计4、古诗二首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能初步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指名背诵《春晓》。 2、指名读《村居》。二、自学古诗,教师指导。 1、自学古诗,学习本诗中5个会认字。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三、小组学习,交流学习体会。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教师巡视。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五、想像。读完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六、巩固生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讨论识记方法。 3、书空练习。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七、拓展活动。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板书设计 4 古诗二首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二首的拼音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是一首登楼怀古思念乡土的传世佳作。首两联劈空写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末两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原来是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传说李白登此楼,本欲作诗,见楼中题有此诗,自叹不如,搁笔而去。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古诗黄鹤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

古诗二首精选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自学内容: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

一、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三、体验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未选择的路》。

诗歌导入。

出示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一、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二、思考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重在朗诵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但这种朗诵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则会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广度和深度。那麽平时如何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须老师是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阅历很深的学者,这要求我随时随地的充电;其次利用好图书馆和书店。如何达到这一步呢?指导是前提。学生应该搜集掌握哪些资料,老师必须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找到资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师指导的范畴。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2、 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4、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音乐诵古诗烘托气氛(小组同学共同分享)二、           新授 (一)师过度语:引出古诗1、介绍(绝句)2、介绍诗人杜甫(课件)(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把古诗读给同桌同学听。3、认读诗中的生字(课件)4、指导断句(1)第一句师指导标画断句(2)生独立在书上标出断句(3)根据你所标注的断句再把诗读两遍(三)理解诗意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两个黄鹂鸣翠柳根据注释教学生怎样理解诗意生:边读边思考   把你看到的景象与大家共同分享。(理解诗意)2、同样方法学习其他几句。生:边读边思考   小组互相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每小组由一名代表描绘你所看到的美景(说出古诗大概意思)师过度:(诗文、景、配乐)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3、展示学生作品、小结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三、练习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自由练习朗读小组选出一名朗读较好朗读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五、识字。

《古诗二首》教学

教学目标:

一、理解“人杰、鬼雄、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大意。

二、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四、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板书“英雄”,哪些人称得上“英雄”?(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

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李清照。(屏幕出示,师朗诵)。

在我国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杰出的文学大家。然而,这其中能够留芳千古的女性作家却廖若晨星,李清照独出群芳,是秀的一个。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写的一首小诗。

二、呼唤英雄。

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历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李清照的。

2、请同学们把这一首绝句端端正正地临写在方格纸上。(生临写钢笔字帖,师巡回指导,两分钟内完成)。

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三、赞颂英雄。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人杰、鬼雄)。

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项羽的本色。)。

4、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

5、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咱们来看一段悲壮的历史。(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赦赦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离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漓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10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年。

读了这段话,联系“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

(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

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四、追思英雄。

1、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交流)。

(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二是因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第二课时。

一、导课。

1、板书课题: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简介陆游。

二、学习这首古诗。

1、学习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习。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示儿”:告诉儿子。(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国。“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这两首古诗也较为浅显易懂,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学,然后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点词句。

《古诗二首》教学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它用高度精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富于激qing,并讲求节奏和韵律。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条哲理,一个人的理想、命运、人生、情感。《凉州词》于壮观中寓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浪淘沙》借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色,抒发豪迈的气概,表达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浪漫气魄。教学这首古诗时,分三部进行。

学习这两首古诗,我想先接触诗句,于是从识字入手,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如:“羌”、“簸”的读音,“柳”与“女”字的声母区别(就是鼻音与边音的区别),这些字音对于北方人来讲不存在问题,但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讲,读准字音就是一个难点。如《凉州词》这首诗中的韵脚“间”、“山”、“关”等字的韵母“an”容易读成“ang”。其次,反复朗读诗句,读出七言诗的节奏,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朗读古诗的方法——起承转合的方法,在读中酝酿情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采用个人展示、小组合作,男、女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达到熟读成诵,默写古诗。最后,整体感知大概诗意,采取同桌互讲,抽查的办法,在理解诗意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他独树一帜的个性,这两首诗表现两位诗人怎样的思想和性格呢?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结合查阅的资料分析诗人,如《凉州词》一首中,抓住“一片”、“孤城”、“万仞”进行赏析。“孤城”是前两句的重心,作者将“一片”与“万仞”对比,恰如苍茫大海在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城的孤单,而且展示了边塞山川的壮阔雄奇与偏僻荒凉,作者写前两句是为后两句抒情作铺垫,以景为背景,借此景,烘托出戌守者的怨情与豪迈再紧扣一个“怨”字,写出戍守边关将士的哀苦。抓住“春风不度”了解盛唐时期,达官贵人及朝庭对戍守边关、将士的冷寞态度,清晰看到王之涣“少年侠气,常击剑悲歌,慷慨有大略,人民倜傥的异才”的风格,正因为他具有此风格,才“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闪谒名公,成为未亲临沙场的边塞诗人之一。又如《浪淘沙》一诗抓住“浪淘风簸”体会明是写黄河历经千辛万苦的流程,暗示写他几经被贬为远州剌史、朗州剌史、播州剌史,连州剌史等等的人生经历。但是作者的诗多数写得比较明快,很少晦涩,无论是古诗、乐府、近体都有共同特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他“风格刚健爽朗,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凉州词》与《浪淘沙》两首诗,诗人采用不同的笔调,展开丰富的想象,前者低沉,后者高亢。

3、赏风景。

这两首虽然都是以黄河为背景,但是其中的画面组合各有不同,读诗之后,让学生闭眼绘景。学生们意会(1)黄河从远方流来,仿佛与天间白云相连,近处有一座四周都是“万仞山”的孤城,城里有许多的戌卒,有的骑马,有的站岗,有的吹萧……每个人的表情愁苦,但却豪壮……(2)黄河弯弯曲曲,汹涌澎湃,作者站在黄河边,只见黄河水浪淘,于是他就想象逆流而上,到牛郎织女家做客……学生通过意会诗境,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追溯到远古时代奇丽风景。

教学《古诗两首》,让我和学生共同走进古诗意境,赏析诗人的独特个性,再现古老的中国黄河之景,激发了我们敬诗人爱祖国河山之情。

《古诗二首》教学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为什么呢?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说来有趣,不知是谁,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诠释:诗中的“江枫”是苏州二桥的名字,“江”就是江村桥,“枫”就是枫桥。而“乌啼”呢,就是乌啼山。对这样的解释,我不敢苟同。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的名称,是因为先有了名诗,尔后才因诗而得名的。大约在一年前,有一位学生家长来信谈到此事,我们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除了自己做了深入地考证之外,还专门派家住苏州的钱锡铭老师查找了苏州府志,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并写出了文章予以回复。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我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学生,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抽象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部分学生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我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学生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花。

千朵万朵/压/枝低。    多。

留连戏蝶/时时/舞,    花。

自在娇莺/恰恰/啼。    香。

教学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学生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己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表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学生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比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   失望。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惊喜。

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点评。

本节课教师很好的利用了教材以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中能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意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就本课的两首诗而言,前一首语言质朴,通俗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典故,青岛的学生又比较了解大海,适合放手让学生自学。于是教师调整了学习顺序,先学习第二首诗,总结学习方法后,再鼓励学生自学。将实践后总结的学习方法,用简短的几个词来概括,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加之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更能指导学生课内外的自学。

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特别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借助注释及交流互助的方式读懂诗意。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生学诗,也从诵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时,运用语言描述、图像渲染、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想像,使其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古诗二首》教学

这次的古诗教学算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新尝试。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题西林壁》比和《登飞来峰》两首古诗在一节课中整合完成。设计的基本环节是一、通读古诗,整体感知,二、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三、对比阅读,深入体会。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投入的学习感悟中,也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有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词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前我让学生们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从谈论登山的感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让学生汇报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教师通过安排交流学习方法,汇报学习收获、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活学活用等环节,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的使用力气,《题西林壁》比《登飞来峰》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学习诗意及交流学习古诗方法的重点。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的、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当学生读横看陈岭侧成峰时,没读出岭的感觉来,老师问:“岭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岭是连绵起伏的以后,再带上手势指导学生读,学生很准确的理解并读出了这种意思。

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学习完《登飞来峰》后,补充出示的另两句诗,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培养了他们这种学习的能力。还有本堂课的最后一环节,让学生将学过的诗句运用到短文中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存在问题:

在教学后,反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思考不成熟的环节:比如对比阅读环节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深刻哲理的材料不够充实,课堂上教师有时的评价语不够丰富。

总而言之,学生的精彩让我兴奋,领导的评点让我激动,伙伴的协助让我感怀,课堂的思考让我成长!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

第二课时。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朗读,懂得诗句,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体会夏日山亭和田园风光的美丽。

能力目标:背诵两首古诗。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画上的景物,出示古诗题目。

二、初步了解诗作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处。

3、小组读,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

2、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

3、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

六、检查识字。

七、实践活动。

课后积累描写风光的古诗,背下来召开一次赛诗会。

1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2.生展示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1)过渡: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马,但诗人笔下的马特点不同,各具特色,而且古诗中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借对马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