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心得是对自己阅读过程的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书籍中的观点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走亲访友,短途旅行,避暑纳凉暑假里的每一天就在欢欢喜喜、充充实实的高温天气中悄然度过。眼看着假期一天天接近尾声,心里不由得暗生焦急之情《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原处。终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忙不迭地翻看了这本书的第一页,照本书说来,大概可以称为最后通牒效应吧。
本以为心理学之类的书很枯燥,都是些抽象的专有名词和概念,没想到每篇文章正文前的经典实验、故事及问题情境,唤起了我阅读正文的兴趣。看此书,就像在听一位哲人娓娓道来,书中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效应和规律阐释得如此清晰明了,连我这种理解能力欠缺的人恍若也读懂了其中的道理,受到了些许启发。那些案例似曾相识,几乎都发生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而很多效应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不过,冠之以头脑风暴效应、南风效应、蝴蝶效应等专业名词,我们的教育活动似乎也凸显出它的深度和价值来了。
读到书中真实的谎言一文,我不禁对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让上了名单的后进生在8个月后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种效应在教育中也屡见不鲜。
我班上有个姓马的男孩子,年龄偏小,贪玩好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成绩在班上差不多稳居倒数第一,孩子们嫌弃他,不愿和他玩,常常喊他大笨蛋。为了纠正孩子们的错误想法,为了使马同学重拾自信心,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些许进步,我努力让马同学感受到我对他的期望。一年级期末评语栏内,我这样给他写道:大凡后来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小时候大都是调皮又聪明的,不过他们后来都是把聪明仔细地用到学习上去了.新学期,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会越来越棒在课堂内外,相比其他孩子,我更关注马同学。上课时,他偶尔会专心听讲,我立即表扬他:你们看马同学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哦做作业了,他偶尔字写得比较工整,我马上夸奖他:你稍一认真,字就写得端端正正,真能干尽管他差不多每次最后一个把课文背出,每次测试成绩总在六、七十分间徘徊,可我仍然没有放弃对他的期望,坚持指导他背好每一篇课文,订正好每一样作业,每一张试卷。也许我的不离不弃感动了马同学,小家伙在期末复习阶段给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铅笔字:周老师,您放心,我会努力的,我的目标是90分以上!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要求上进的孩子!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暖流,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果不其然,这孩子在期末考中取得了90.5的好成绩,位居倒数第二,他那胖乎乎的小手兴奋地拉着我的衣角说:周老师,我考到了。虽然马同学目前仍然属于班中的后进生,但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次较大的进步。
我想: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学生一定能感受到这种期望,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优秀的,从而提高自信心,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我们何不用一种发现的眼光,期望的心理,鼓励和培养的态度和行动,用我们的智慧启发每一个孩子,孩子身上一定会产生独特的罗森塔尔效应。但愿我们真实的谎言下,能创造出更多的神奇。
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名为互悦机制的心理效应也很有教育价值。班级里的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表现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相互喜欢,我认为这种两情相悦应建立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之上,从而彼此产生好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班级和谐的氛围。
班上有个学生姓金,是个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孩子,加上块头大,经常把同学弄哭。金同学的家长又常把过错强加到别人孩子身上,既不承认孩子的错,也不接受老师的建议,以为老师故意找家长的茬。这样一直惹事生非的孩子,几乎没有孩子喜欢他,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感到很恼火,要说喜欢谈何容易。这样的孩子,这样的情况,置之不理肯定行不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金同学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饭量大,不挑食,每次就餐表现最好的就是他,也许这是唯一能树立他良好形象的地方。因此,我推荐他担任他们桌的桌长,孩子们也同意了。金同学工作非常热情,尤其在我面前更加干劲十足,吵架也罢,担任桌长工作也好,无非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体现他个人的价值。一次,他这桌的孩子把饭倒翻了,我赶紧拿了扫把打算清扫。金同学立马放下手中的调羹,扯着大嗓门向我喊道:周老师,让我来,你去吃饭好了!说着,一个箭步过来就把扫把拿走了,很快就把地上的饭粒扫得一干二净。看着他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对他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回到教室,我第一时间表扬他:金同学虽然年纪小,却工作认真,勇于承担责任,真是个小小男子汉!从此,他努力以男子汉的标准要求自己,脏活重活抢着干,还主动为班级、为同学干这干那。金同学还会和同学吵架,我故意把原因归结为因为块头大,力气大,才不小心把同学弄哭,还给他戴上高帽子:你是班上的大哥哥,一定能保护好班上的同学们。每次,他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渐渐的,孩子们喜欢上了金同学,金同学也喜欢上了大家。正如书中所说,走进教室,回到家里,告诉我们的孩子吧,他们是被接纳的,是被喜欢的,也许这会成为孩子新生活的开始。这就是你喜欢他,他喜欢你的心理效应带给我们的惊喜。
几小时囫囵吞枣般的阅读仅仅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读,其中的道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好书不厌千回读闲暇之余,一定会再次走进它细细研读,对心理效应达成真知真信,并自觉自愿地将它们付诸行动,从而产生教育的效应。而每一个孩子,无论优秀还是后进,无论喜欢还是惹人厌,都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本本生动的图书,需要我们用爱接近,用心体会。只有读懂了他们,我们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效应。让我们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点亮智慧,在读书中,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共同行走在快乐的成长道路上!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一书,由玛琳.嘉伯.林德曼(美国)著。那到手的时候,我大略地翻看了一遍,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深深感到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只有枯燥理论的教育丛书,而更像一本实用的教学手册。此书一共分为四大部分:
其中阐述了美术在我们世界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详细记叙了各学段学生学习目标,美术特长学生教学计划等等。
度观察模特头像,画三幅轮廓线画或动态素描,然后将三幅画叠加,让画面相互交叉”……
这让我想到了,一年级中《画自己》这一课,我着重对抓住自己五官特点这一方面,通过观察几个不同小朋友的脸,或者照照镜子仔细观察五官、用手摸摸感受自己的五官等方法,来感受每个人五官的不同特点,但是,就算是同一个人,当他的表情不同时,五官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内容深深启发了我,为何不来一个喜怒哀乐的表情对比呢?在课前可以收集一个小朋友不同表情的照片,或者是笑或者是大叫甚至在哭泣、打哈欠……在课堂中,假如有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在课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同学,并发现原来人的表情是这样有趣,画自画像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表情画出来,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
从作者的这些小创意看,美术作业仿佛如同游戏一般有趣、随性,结合书中插图来看,教学活动更在意着学生的感知能力、学习动力、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地对作品加以成人的审美观来看待。
观赏美术作品并作出回应——历史、分析、审美。这里也包含了各时期,各派别美术作品的简介。其中从古代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当代美术直到现代美术作了简要的记叙,包括各个时期艺术家的简介和作品介绍。这一章节中,作者还为老师们提供欣赏作品的方法,一幅画,怎样去欣赏?欣赏些什么?评判是否有标准?怎样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包括作品主题、视觉结构、历史意义、理解、美感等方方面面,比如:“作者是如何驾驭各种美术元素和构图原则的?注意观察作品的线条、图形、色彩、明暗、空间、图案和质感,以及它们与平衡、比例、主次、节奏、和谐、统一和对比的构图关系。这些美术元素和构图原则在作品中是如何安排的?”我想,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也会有借鉴作用。很多学生在到了高年级美术课堂上就仿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不会去思考而只是等着老师为他灌输知识,而我感到,我们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他们应该要能说、敢说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到了高年级,学生应该自己去思考探索,教师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学生从线条、图形、色彩、空间等方面去初步感受,谈出自己的想法,欣赏才有意义。
计划、评价组织、提问。
在全书中,作者还很贴心地设计了各种实用附录,供教学时使用,如:著名艺术家、博物馆及其他资源、静物画参考素材,肖像画比例等等。虽然是关于美国小学、美国式教学的书籍,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
有幸拜读《做卓越的教师》一书,读后感受颇深,这是一本提升教师本事,超越自我的书,是一本受益匪浅,蕴含教育意义的书。此书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启发,读完此书,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以下几点感想:
我此刻所带的班级基础较差,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很沮丧,当我走进教室才发现其实并不是别人想象的那样,于是我便觉得很有期望,对他们要求十分的严格。可是没过多久我发现仅有严格还是不行的,还需要爱心,要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们。
从此,我不再因为某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取而代之的是,走到他旁边,问他为什么要讲话,此刻讲话合不适宜,他也很坦诚地说,他想学习,可是基础太差听不懂。我就对他说,就算听不懂也不能讲话,我们达成了共识。此后他一讲话,我就盯着他,他就不讲了。
我此刻的班级基础普遍不好,于是我每次先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再设计有坡度题目,先运用基础知识再稍微提高本事,最终出一个中档题目做思考题,题目做完后,让学生自我演排。我也趁机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同时也纠出他们在习惯上和规范解题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还有不懂的,我再给他们讲解,一遍不懂,二遍、三遍。下次上课时,我针对上次讲课的重点资料出一个题目,让他们当场练习,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提升了他们的解题速度。
经过下课和学生聊天,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景和性格喜好都有所了解,我发现其实他们也有可爱之处,有同学写得漂亮,可是不喜欢学习,我就让他到黑板上抄题目,并且表扬他的写得好。有些同学自制力差,一不细心就走神了,或是搞其他事情去了,我抓住他想搞学习,追求更高分数的心理,不断提醒他,督促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学习上。还有部分同学追求提高,由于基础差,学习相对来说也有些吃力。于是我上课下课不断地鼓励他们,提醒他们要坚持,有时给他们布置任务,并且还要检查。一旦有提高,就表扬他们,并且还给他们订立更高一点的目标。
当你一心只想着付出的时候,你会收获更多。我没想过我会有多么大的成就,而事实上,我班的学生却给了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让我觉得付出没有白费。
提起龙应台,相信喜欢看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吧。初次接触她写的文章,还是在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当时因为女儿在备考时,很多时候的阅读会出龙应台写的文章,因为孩子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曾经苦恼过(女儿因为提前上学,年龄小),为此,我也看书读龙应台的文章,以便和女儿一起了解她,读懂她。
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台湾、德国多所大学。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三年春为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现任教于香港大学及台湾清华大学。著有《野火集》、《银色仙人掌》、《百年思索》、《我的不安》、《孩子你慢慢来》等十多部作品。
读她的文章,慢慢感受她的文风,感受她的文字,关注多了,就想走近她,于是读了她写的书《目送》,六十八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自己在读时,时时感同身受。因为女儿备战高考,曾经让我一段时间忘却了她,在同学组织的读书会群里,看到了她推荐给家长的书有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突然想起我的手机里曾下载了此本书的电子版,由于手机不离手,读起来方便,于是让我以电子书的方式再次与龙应台的文字相遇。
《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位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这本书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我认为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这本书以《蝴蝶结》作为序,描述了她看着一位五岁的孩子为自己包扎一束花,因为花枝太多,而孩子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人又偏偏想打一个蝴蝶结,反反复复打不起来,阿婆的着急,我的耐心等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坐在石阶上,耐心等候孩子扎蝴蝶结的母亲的画面,这是一个多么有耐心的母亲,无论外界如何纷乱,我只愿做一个愿意等孩子慢慢来的妈妈,是多么的恬静,温暖。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当她成为了一位母亲,当她感受温柔的小生命时,当她陪伴这个小生命慢慢长大时,她深深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幸福;从孩子认识“啵”(鸟)开始,妈妈就逐步带着他认识了宇宙,认识生活的世界。世界之大,许多事情孩子都在探索,从牙牙学语中到“龙”带给孩子的想象,从认识黑人到认识自己的身体等等,妈妈都陪在身边,一同感受着孩子的点滴成长,感受着作为母亲陪伴孩子成长的幸福。
本学期读了《与体育教师谈心》这本书,觉得很有体会,具体感想如下: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提到了“自我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抒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的指导作用。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思,做“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省的能力。即在“思更新发展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思型体育教师需要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思之门。做法如下:
1、要将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2、要讲究科学的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思方式,以提高思的效率。
3、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
4、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这本书中还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当然也要让学生知道体育室中考科目之一,分数也很重要要计入中考总分的。
1、学生需要的品德教育。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
教师要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天将降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应该是面对现实,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通过自身每一次运动成绩的提高,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改进,每一次拼搏中困难的面对、克服,去审视自己所蕴含的潜力,即是战胜了自我的极限,超越了自我。在于拼搏的过程,依靠比别人多流的汗水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才能最终从失败中崛起,胜利后也不会目空一切,努力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
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体育教师的具体情感包括:
一、热爱之情(包括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
二、期待之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在体育课堂上和三操活动中积极进取,为我校的健脑健体贡献力量!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
做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
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知识,愿意学习,还需要教师先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中,当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时,当他们听到老师一句句亲切鼓励的话语时,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什么是爱,同时懂得学会去爱别人,在这平等和谐、充满爱的环境里,他们也一定会对学习充满信心。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不能光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发生影响,把爱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懂得爱,接受爱,传播爱。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
当今社会流行的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已不合时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我读了《给教师的提议》一书,书中每一条提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三点读书感悟。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我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供给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可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明白,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所以,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资料,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提议》一书,我们能够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提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坚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经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仅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就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就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就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就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的时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据此,保罗.韦地概括出作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有如一个大的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耐性。"她绝不会放弃,直到你能做到为止。"
—兴趣广泛。"她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
—公正。"她会给于你应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幽默感。"每天她会带回来少许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有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坦率。"当她发觉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读书当然不仅是为了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读书活动中使我受益非浅。现将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读了一本《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的著作,感慨颇多。本书从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地沟通、提供有效地帮助、应对职业挑战、避免职业倦怠、积极反思、敬业共九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所写内容贴近教师的生活,话语真挚,说理透彻,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最近我读完之后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经常翻阅的书籍。
优秀教师从教时不仅用脑,而且用心。做事井井有条,具备管理才能;及严于律人,也严于律己对教学或纪律的问题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情待人,善解人意。要成为课堂上的高效能教师,就必须像在校外一样善于待人处事。并提醒我们进行沟通时应牢记的五项原则:
1、提供真正关心的基础。
2、所有学生都是有效地沟通者。
3、制定促进课堂有效沟通的计划。
4、促进面对现实的课堂沟通。
5、定期开展促进有效沟通的实践活动。
著名的哲学家艾果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引导。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书中第三章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才是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会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今后我也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努力做到严而有格、柔中有刚,真正走近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犯错误后能从心底里接受我的批评,并在今后的行动中改正错误。
大多数的时间我们总是在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我们发现创设换位体验情景,不仅可以促使师生间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言行,来总结教育的得失。在工作总也要不断的自我总结,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想,我们也会向优秀教师不断的迈进。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
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
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
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最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务必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忙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职责帮忙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构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向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刻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刻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持续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能够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能够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个性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联,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务必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就应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闲暇时候,读了郑金洲老师的《教育碎思》,摘录了一些、感悟了一些、反思了一些,也收获了一些——凑成了一读书笔记,当然更多的是看时的一种无法言说、过后就忘记的感想,既然无法回忆了,就把能够记得的记录下来,也算是当时的一种思索。
本书为作者教育随笔的结集。内容包括:对教育概念和现象的分析、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的思考、透析教育现象、反思教育理论、聚焦教育实践等。本书对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中小学教育实践有较大的启发。
“案例”,这个前几年在中小学教育中还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词语,最近已成为广大教师的“通用语言”。如果在近来教师研究及教师教育领域中有什么新的动向的话,同样,案例的开发与教学也可以说是其中突出的表现。案例正在越来越密切地与教师结为一体,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实,案例在一定意义上讲并不是一个时新的事物,对案例的关注也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甚至教育领域对案例的研究远迟于其他相关的一些领域。
之所以说案例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是因为案例所反映的教育事实,揭示的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列举的形形色色的教育事例,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有些是在以前若干年就存在着的,只不过没有用“案例”的字眼来表述,没有用“案例”的形式来表达而已。案例存在于教育事实之中,隐藏于教育现象的背后,只要存在着教育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存在着案例的素材。既然案例早已存在,那么,今天再提出案例是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呢?在这个问题,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存在事实与在观念形态上揭示这种事实,并不是同一回事情。将以往案例的事实与现象做“概念化”处理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思维上进一步彰显其独特意义和作用的时候。
之所以说对案例的关注与研究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是因为案例的收集与开发在法学界、医学界和工商管理学界早已成为惯例,在这些领域中,案例成为专业人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中介。一般而言,案例在医学界使用最早,后来随着社会中对法律、法规的强调被引入到法学界,现在在法学界中存在的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一个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后者常常是以案例来立法的。案例引入到工商管理学界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在这其中,哈佛工商学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工商管理硕士是哈佛工商学院的主要目标,当时该学院的管理者及教师意识到,一味地讲授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并不为学生所接纳,学生也缺乏相应的兴趣,掌握的相关理论也甚不牢固。相反,一旦请当地的工商管理人士走进课堂,向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展示自己在管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思考或实践的解决问题的种种对策时,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一九二一年,律师出身的校长多汉姆在注意到案例在管理情境中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的前提下,推动全校教师写作并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到今天为止,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在工商管理学界最为彻底,案例经典的写作方式及对案例本身的研究也主要来自于工商管理学界。
在教育界中教师写作案例,并将案例运用于教师培训,在西方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当时,有感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的鸿沟现象,有感于抽象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少理论工作者鼓噪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要能够把行动和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景中,教师如何去从事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自身的研究就成了一个问题。显然,长篇大论的理论探讨并非教师所长,生动的、鲜活的事例是教师宝贵的资源,认识到这点,以发生在教师身边的事件为研究对象的案例就逐渐进入了研究者以及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在教师培训领域,西方教育界也遇到了一些矛盾,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培训效率低下,不能适应教师的实际需求,不能真正培养起教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教师培训的教学场景与实际的工作场景之间差异悬殊,在培训中所教的东西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的课堂当中去。处此情景,一些研究者转思其他领域,比如,培养医生不能简单地让他们去记诵理论化了的条文,还需要亲身去分析、收集各式各样的病例;培养律师既要让他们熟悉相关的法典,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能够分析、收集各种典型性的案件;而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的成功经验,更是说明案例分析的重要与珍贵;由此案例也就逐渐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成为教师培训中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虽然案例已较为广泛地被不同领域所关注,并且其存在也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但对于何谓案例、衡量案例的标准等,远未达成一致的认识,即使在案例已成为“家常便饭”的工商管理学界,也是公婆各说、莫衷一是的。
汇总相关的研究,在案例的理解上,有这样的几个方面大致是为人们所认可的:
案例是事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一个的故事,叙述的是故事产生、发展的历程,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足条件,换句话说,事件还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成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包含有问题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除了“问题或疑难情境”这样一个基本要素,作为案例的事件还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要能够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体会。
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虽然展示的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要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案例与故事也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
概括而言,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这一概括性的论述,应该说总体反映了案例的形貌。从这一概述中,可以看到,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观真实为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案例。
确当地理解案例的涵义,是开发案例、从事案例研究的基本前提。如果将案例的涵义无限扩大化,混淆案例与非案例的界限,案例作为一种独到的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其地位和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认识了案例的基本涵义,还需进一步明了一个好案例的标准,以便为案例的开发提供可资衡量、评判的基本的参照框架。
没错我也差点没弄懂作者的脑回路,一下子讲乡村教师,一下子又是讲什么宇宙什么星球,愣是啥都没看懂。不过越到结尾感觉越是恍然大悟。文中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可悲。他们说教师是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在地球上在那个星球上唯独只有那位乡村教师还在坚持着。真是感谢他在多少的艰难困苦下,在病痛的折磨下却还在坚持住。他有着地球人很可贵的品质,他在坚持他认为对的事“文明”,在他身体里,最后的那点烛光消失时,他还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读书。
读完整本书才发现除了书中那两个孩子外,好像其他人都是没有姓名的。
然后呢我觉得孩子们可能会永远记住牛顿的那三条定律吧。
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课堂教学没有既定的程序、轨迹可循,有时是个性化的行为,有时是随机产生的思维的撞击,有时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现……。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使课堂也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那就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研究,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只有在上述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xx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这些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xx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
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xx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1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