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实用19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实用19篇)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这些教案涉及了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最后做一些练习巩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难点,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求跳绳根数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平,称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

二、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那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乘法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

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

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p36/例3(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6×9+4×9=9040×25+4×25=1100。

(6+4)×9=90(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教学能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并能正确的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呢?我做了一下几点尝试。

上课教师先出示:(1)8×(125+11)(2)(100+1)×23。

(3)648×5+352×5。

老师和同学们做一个比赛,王老师口算,你们用计算器算,看看谁能获。

结果教师又快又对,学生都很奇怪,教师顺势导入:同学们都特别想知道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用计算器都没有老师口算得快的原因吗?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出示例题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出示思考问题,学生自主探究。

讨论:

1、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等号连接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联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课件出示问题)生a:我发现左边括号外的那个数,写到右边都要乘两次。

生b: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练习的形式多样,课本上的填空题解决以后,设计了判断题和练习题,把学生易出错的问题提前预设好,而且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我特意把开始和老师比赛的题目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学生非常有兴趣,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是一节本色的数学课堂。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自主探究环节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简洁,还可以再做斟酌。实际分配律的揭示过程与教案设计顺序有些出入,感觉效果没有预想的好,上课时对于教案的熟悉程度还有待加强。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学生在进行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这两堂课的新课学习之后,不知道是教学方面的设计和学生学习状态等什么方面的原因,总感觉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存在着很多的疑惑。新教材在对于这种运算定律方面的教学没有要求从文字语言方面加以叙述,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总结的一系列基础上得出规律,尽管课堂上面学生都能够动起来,但是真正地在灵活运用方面确不能够令老师满意,所以在练习课中我们好好地研讨了练习的重点与策略,从实际效果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课堂的设计首先从学生学习的乘法运算定律入手,让学生能够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楚;其次是出示了一些在运用定律过程中要经常要用到的口算题,让学生们根据数字的特点做到选择运算定律时心中有数;然后是一系列的填空题与连线题,这些都是仿照定律的模型设计的,使学生明白套用的基本步骤和道理;紧接着接是一组动手计算题,重点是要求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去进行解答,但是这是一些基础题,学生应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够解答,老师强调解题的格式;在这一些环节的联系之后,本堂课重点的内容也就产生了,老师出示了十道带有技巧的题目,要求学生首先观察,你觉得运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简便,第一步怎样操作;可以任意选择一道题;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不同的意见和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大家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了一个综合练习;最后出示了两道与实际情景联系紧密的生活中的应用题,需要学生在列出算式之后合理的运用简便方法论加以计算。课堂有层次,练习有坡度,达到了实际的效果。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的观察,学生之间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学生们能处处留心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能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运算定律,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简算方法,那么自己的教学就成功了。尽管在课堂上也许还不能够全部掌握简算的知识,只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善于观察,自觉运用,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图植树问题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通过这次植树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重点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我们在引导中进行总结(4+2)个25的和也可以写为25分别乘以4和2,再把他们的积相加的形式,接着让同学们再次深化理解自己尝试写出几个类似的算式,由于是网上教学,没办法直接展示学生的算式,于是我在大屏幕上写出几个算式,让同学们来说一说他们的观察到的算式,从而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进而通过计算,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便。

这节课的不足:

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做题时会错误的把中间的+抄写成×,导致错误。这说明学生没有完全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进行区分,还需要再次进行强调。

这节课上对学生的主题地位有所忽视。虽然是网课教学,没办法与学生共同在一间教室,没办法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但是顾虑到时间的限制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减少授课容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本课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与先分别算5件及服和5条裤子的总价再相加,它们的结果相等;再通过例举验证,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最后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乘法分配律理解与应用。

二、反思。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追求有效的教学中我作出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1、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

为后叙对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笔。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才能有效的教学,熟悉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面参与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验证过程中形成共识。

数学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的基础上获得的,数学活动脱离了猜想就会显得没有意义。本课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为几个层次:(1)启发猜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猜想。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创新的火花。(2)例举验证。让学生围绕猜想,以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独立思考例举算式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算出得数发现两种算式结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共识。在交流、合作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多层次练习,在层层深入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后,分几个层次运用知识训练,首先是基础训练,书本55页第1、2、3题练习从正的两个角度进行,使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标。其次变式练习,我将书本55页第4题组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国松的氛围中,发现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计算方便。最后拓展延伸启迪智慧。练习中再次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与比较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一个数两个数的和,也适用于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在这层层深入的练习中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新课改的脚步在前行,新课扆的理念在深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内化新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是工人师傅为学校的厨房墙面贴的瓷砖,可以输出或算出有多少块瓷砖。

2、学生先估算: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试着估计。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和结果。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块)

生3:(4+6)×8生4:4×8+6×8

=10×8=32+48

=80(块)=80(块)

4、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请你仔细观察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3+5)×10=3×10+5×10;(4+6)×8=4×8+6×8

5、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呢?两边的计算结果师怎样的?

生1: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6、举例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算式的特点,能再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如:(40+4)×25和40×25+4×25;63×64+63×36和63×(64+36)

师:这几个同学举得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内验证。

讨论交流:(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小组代表汇报。

7、教师小结。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字母表示。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两种不同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收获,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0、请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试一试”。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1)出示题目。

(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算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第(1)题: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第(2)题: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小组内数以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全班点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1)限时一分钟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有准。

(2)集体订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师:你能快速的算出算式26×21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将21看成2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自主计算58×11和47×10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板书设计

(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

(3+5)×10=3×10+5×10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设计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的感知,对所列竖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为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验证,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这个规律,不是仅仅满足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注重运用,帮助学生明白这个规律给我们带来计算上的方便,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北师大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的教学中,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很难学好。

我认为其中的不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例题仅仅是分配律的一点知识,在课下的练习题中还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类型的题(不过,这好像也是新课改后教材的表现)。如果让学生仅仅学会例题,可以说,你也只是学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的应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试题,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计算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学生完全可以计算出结果来,只不过不能符合简便计算的要求罢了,问题是学生已学过一般的方法,学生在计算时想的最多的还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其三,本节课的教学灵活性比较大,并没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来死记硬背,就是学生记住了定律,在运用时,运用错了,也是很大的麻烦,从题目的分析到应用定律都需要学生的认真分析及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从以下两个方面时行教学:

第一,以书本为依托,学好基础知识。

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虽然课下还有多种类型题,但它们都与书上的例题有着亲密的联系,所以教学还是要以书本为依托。在教学中,我引导生通过观察两个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数:a×b+a×c=a×(b+c),在引导学生经过练习之后,我还强调学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再次经过练习,在学生掌握差不多时,简单变换一下样式:(a+b)×c=a×c+b×c,走回来:a×c+b×c=(a+b)×c。如此以来,学生算是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是怎么回事,具体的运用还差很远,因为还有很多的类型学生并不知道。于是我就在第二节课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教学。

第二,以练习为载体,系统巩固知识。

针对乘法分配律还有多种类型,例题中也没讲到的情况,我上网查资料,加上并时的一些认识,把乘法分配律分为五类,并对每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提示。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p28页、练习六习题6——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区别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法:

启发引导法、归总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板书课题。

2、揭示目标: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的区别乘法的运算定律。

二、自主学习:10分。

1、同桌互相说一说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用字母式表示各个乘法的运算定律。

3、填空:

(8+2)×125=。

3×2+7×2=。

5×86×2=。

(4+2+8)×125=。

(3号发言,5号评价,1号补充)。

三、合作交流:5分钟。

1、124×99+124怎样简便计算?

(1号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四、指导练习:5分钟。

103×1220×5524×205。

五、小结检测:20分。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分配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这样设计:

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重组教材,改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更能凸显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带来的方便,也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减少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

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形成过程。对于探索简洁分配律的过程价值,丝毫不低于知识的掌握价值。既然是“规律定律”,就是让学生亲历规律形成的科学过程设计中,不着痕迹的让学生不断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归纳过程中,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主动去设计、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开放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当然,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还需做到更式形结合解释,那就更有利于模型的建立。

四年级说课稿《乘法分配律》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是计算的一个难点。因为它不仅仅是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这节课刘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没有把目标定位局限于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而是又引导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了简便计算,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老师的及时点拨,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整节课的学习氛围轻松愉悦、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刘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很科学,思路清晰,发现问题--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规律--运用规律,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知识推理方法,这节课不仅教会了乘法分配律,更教会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也正是新课标强调的对学生其中两基培养的体现。

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重组教材,改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更能凸显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带来的方便,也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减少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

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形成过程。对于探索简洁分配律的过程价值,丝毫不低于知识的掌握价值。既然是“规律定律”,就是让学生亲历规律形成的科学过程设计中,不着痕迹的让学生不断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归纳过程中,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

学生主动去设计、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开放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当然,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还需做到更式形结合解释,那就更有利于模型的建立。

建议: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更要注重其内涵。如两个算式为什么会相等?缺乏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尤其要抓住关键词“分别”加以分析,以此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否则,象38×99+38这样的形式,就会成为学生练习中的拦路虎。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实物投影仪或挂图(课文插图)。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x9+4x9=54+36=90(块)。

学生b:(6+4)x9=10x9=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x25和40x25+4x25。

42x64+42x36和42x(64+36)。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xc=axc+bxc。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x25。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x72+34x28。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38x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x29+38x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乘法结合律。

3x(5x4)=6015x25x4=1500。

(3x5)x4=6015x(25x4)=1500。

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教学挂图。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境。

2、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比较:最后结果,你发现什么?

说明:这样的两个算式可写成一个等式。

3、出示课题运算律。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研究这两个算式,找出其中隐藏的秘密。

二、探究:

1、仔细观察此算式,比较等号的两边有什么联系?

2、明确: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根据观察,你有什么猜想?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间都有这样联系呢?

列举指名口答算式齐计算感受结果相等。

4、发现规律。

5、出示公式。

三、应用深化。

1、完成1,填一填。

2、完成2。

3、完成4。

4、完成3:你能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周长吗?

5、完成5。

四、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对自主探究与有效生成几点尝试。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