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制定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间等的一种计划指导文件。根据小编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可以了解到教学计划的结构和要点,从而更好地编写自己的教学计划。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师准备:搜集丝绸之路地图、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仍旧和时光老人回到那难忘的1998年,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请用朗读来表达你们的热情。学生齐读课题。
2.学过这篇课文,你脑海中浮现哪些词语?齐读黑板上词。
二、学习新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情况非常危机)。
2、此时此刻真是——万分危急!(课件:课文)课文中用了三个“告急”,三个“!”,还有一个“……”,让我们感受到了情况的万分危急。你能把这种情况读出来吗?指导朗读,齐读。
3、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课件:课文)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齐读)。
4、小结: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二)学习第二部分。
在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九江的大堤上看一看。
学习活动一:
过渡:一个个画面都深深的触动了我们的心,那下面我们按照顺序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感人画面。
1.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交流感受。
a.“四百多名·········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师:你对哪个词感受最深?生:从“顿时”“一声令下”“上”感受到官兵行动迅速。
师:是啊!他们在与洪水抢时间呢!请你再读这句话。
师:谁还有补充的?生:我从“一条长龙”感到了人多。
师:那这长龙是谁?不错,人民子弟兵。第一自然段也有一条“暴怒的巨龙”,又指谁?生:奔腾不息的长江水。
师:看来这是一场龙与龙的决战,这样的战斗必定会是气壮山河的。谁还想读?
b.“官兵们肩扛……..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看看这沙包,每袋足足有一百多斤重,请你再读第一句。(这沙包真是沉呀!)“穿梭”你体会到了什么?哦,官兵们行动快呀!
师:战士们这样就是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大堤,保住大堤。
生:读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师:索性是什么意思?(干脆。)你再读读,干脆点!读得真好。赤脚奔跑,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起说,大堤,保住大堤。请你读接下来这句。
师: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山石突兀、重叠。
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
c、出示“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生:团结。
师:当时情况怎样?说明了什么?
生:坚强、不怕牺牲,面对困难、危险的勇敢无畏。
师:(板书:英勇无畏)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这更是乐观的精神呀!(板书:乐观)。
师:这样的场面用文中的对联就是:(出示)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过渡:子弟兵是那么的让人敬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2)播放视频,身临其境体会战士的心情。
谈感受。
(3)带着感受练读,指名读。
(4)播放音乐齐读。
2、感悟“铁汉本色”
过渡:是啊!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么第四自然段就是对黄晓文的大特写.这就是点的描写,而上面描写的叫面,在写作中,这叫点面结合,我们以后在写作中还要加以学习)。
学习活动二: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小组成员介绍黄晓文事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同学们,在黄晓文的事例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呢?(生:黄晓文有钢铁一样的坚强的意志,黄晓文不愧是铮铮铁汉)(好,我们看)。
2)这是一组什么描写?哪些字比较重要?出示:(咬牙、拔、扯下、捆、扛、爬……)。
3)把“拔”,这是怎样地拔?(课件将“拔”放大)。
(用力地拔、迅速地拔、坚定地拔……),。
4)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你一定有感觉,一定有体会,谁来读?
5)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
小结:黄晓文拔出的是铁钉,更拔出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这样的铮铮铁汉,我们能忘记吗?(不能)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是什么说的?(指名说)。
过渡:是的,这样不顾自己安危,心系人们的人数不胜数,下面我们再去认识一些这样的人物吧。
3、学习“勇救群众”的场面。
学习活动三: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战士们的身影都出现在什么地方?小组间分句子读一读。
(1)战士们都救出了哪些人?仅仅这些吗?
(3)欣赏图片。
(3)出示关键词,试背课文。
飞向飞向飞向。
(三)走出战场,情感升华。
过渡:是啊,我们会铭记1998年夏天的这场大江保卫战。这些人们子弟兵你们会忘记吗?齐读最后一段。
1、激情朗读“大江,永远………。”
2、《为了谁》这首歌,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这首歌,永远记住这群英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设计意图:注意问题的生成性应该是我们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说说你知道的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一起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
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
(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3、按自己的理解给自己分段,理清课文的层次。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层次,为下一步有层次地学好课文打好基础)。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只起适当的点拨作用,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重点理解张骞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思路清晰,内容全面。)。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激情启发: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气氛中复习课文内容,为我们的丝绸之路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爱国教育。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分层作业:
1、每个同学从一个方面整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作为学习小卡片。
2、把关于丝绸之路的有趣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课后反思:
本课课文层次清楚,语言浅显,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不应该主导过多,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目的:
1.会认九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读懂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师生各自搜集古丝绸之路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2.了解丝绸古道上的风土人情。
3.阅读段万翰等编著的《世界五千年》。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2.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另外课文后边的资料袋里也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它。
3.是啊,我国的西部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享誉世界,而且它的沿途有着美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欣赏石雕,激发想象。
2.播放课件(由课文中的插图和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组合而成),生边观察,边与同桌叙述。
3.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4.今天,这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就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作者也对它们进行了简单的描写。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
5.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6.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栩栩如生、矗立、飘忽"的理解。
三、深入了解,明确意义。
1.在漫漫黄沙中,一条丝绸古道从古都长安向远处延伸,一直延伸到罗马。商旅的频繁往来促进了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这巨型石雕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师板地图促进理解)。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小组交流:
(1)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你还有什么补充?
教师适时板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动物植物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3)哪些人和这条丝绸之路有关?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他们的故事。
5.全班交流。
6.教师可补充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经历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形成的艰难,以及张骞所做出的贡献。
四、回顾往事,追忆历史。
1.浏览课文第2至12自然段。思考课文介绍了些什么?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迎接--见面--赠礼--表演。
建议:小标题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如:这部分课文讲了哪些具草原风情画体的内容?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然后根据学生的概括板书。
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写在课文的旁边。
4.全班交流。
(1)"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
从这些描写安息国军民隆重的欢迎仪式的句子中感受他们对汉朝使节的尊重,体会到两国的友好往来。
(2)"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从这些描写中了解当时彼此交流的物品。
(3)"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看得惊呆了。"感受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以及他们对汉朝来使的尊重。
……。
建议: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及时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传递出来。可采用个人读、有相同感悟的学生一起读和全班齐读的方式。
五、总结全文,畅谈感受。
1.得到安息国军民的盛情接待,中国使者发出怎样的感慨?学生齐读。
3.学生自由谈感受或体会。
板书设计:
西域--------------------------中国。
(商贸、文化交流)。
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动物植物……。
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迎接--见面--赠礼--表演。
课后作业:
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摘抄文中好词佳句。
3.继续阅读了解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准备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4、阅读教师推荐的《中国通史故事》中的《张骞通西域》。
教学提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且跨越时空、内容丰富。本课时教学是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来设计的。因此本课学习之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建议课前预习从以下方面着手:1.广泛地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如:丝绸之路的历史,曾经的文化、贸易,丝绸之路的地图,丝绸之路上的名人佚事等。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现实--回忆--现实。尤其要多读课文中跨越时空的汉代往事,了解历史,读通课文。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浏览文章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中以资料交流引入,以看图说话激qing,再以读课文后部分为线索,让学生从书和资料上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最后在阅读历史故事中思想得到升华,并畅谈自己的感悟。对于文中多处场面描写,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并配合想象来理解。
针对略读课文这一特点,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和交流,尽力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在整理为灾区捐赠的物品时,看到了毛毛熊和发带,就想到了珍藏在家里的两张剪纸,从而感受到了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3、这节课让我们接着走进课文,去感悟童心的美好。
二、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铅笔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给学生时间读书、交流)。
2、汇报交流。
预设一:第五自然段。
(1)你从哪个字或哪个词体会到“欢喜”?
“竟”字感受到了什么?“高兴地欢呼”说明了什么?
(2)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情。
预设二:第六自然段。
(1)你觉得废墟掩埋了什么?(房屋、亲人,还有他们童年的乐趣)。
(播放地震课件)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让他们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快乐,你能体会到灾区孩子们此时的心情吗?(孤独、恐惧、无助……)。
(2)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两张剪纸给一个可怜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所以丈夫动情地说,那是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你能动情地读一读丈夫说的这段话吗?
2008年5月12日,汶川遭遇了8.0级特大地震,你曾向灾区的孩子赠送过什么吗?(你给灾区的孩子带来了快乐与安慰,你的心情怎么样?所以你和灾区的某个孩子就共有了一个快乐的'天堂。)。
你们和文中的捐赠者一样,都拥有一颗善良而纯真的童心!
只有孩子最懂得孩子,小小的礼物看来并不起眼,可带来的是却是两个心灵的碰撞,那就让我们在读中去体会这份真情,感悟这份快乐。(配乐)。
预设三:第九自然段。
(1)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2)作者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但是刚开始见到剪纸时,态度是这样吗?(第三自然段)。
(3)从哪儿还能看出作者被感动了?“贴在胸前”“无声地淌下泪来”(指导读第七自然段)。
相信此时被感动地不仅是作者,还有我们,伸出你的手,假如这两张剪纸就在你的手上,请你把它贴在胸前,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说:“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这两张剪纸的赠送者,多么希望童年时的一次赠送被人刻骨铭心地牢记着,越来越成为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大屏幕出示,齐读)。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童心的可贵与美好,深深感动了作者,作者也希望自己给别的小朋友带过快乐和幸福。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大屏幕)。
小结:充满友爱的童心真是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啊!
3、作者看到毛毛熊和发带,就想到了珍存在家里的两张剪纸,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2)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毛毛熊和发带,就仿佛看到了什么?从文中找一找。(板书:友爱深情欢乐幸福)。
我们不知道这毛毛熊和发带会给灾区的哪个孩子带来欢乐和幸福,但我们相信这两个孩子的心会连在一起。板书:
大屏幕:我不知道这毛毛熊和发带会使灾区的哪个孩子高兴得欢呼、流泪,也不知道又会引出一个怎样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我只知道,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真正的天堂”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欢乐与幸福,是充满童心、童趣的。
三、思维拓展。
1、童心的世界里充满了童真童趣,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爱心卡片上。
请同学们把爱心卡片贴在黑板上,(贴成心形,播放《感恩的心》)。
2、故事没有结束,感动还在继续,灾区的哪个孩子会收到毛毛熊和发带,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课下请同学们续写这个充满爱的故事。
3、老师还要向同学们推荐一篇文章,是冯骥才先生的《大地震带给了我什么》,搜集不到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借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
《江雪》《题秋江独钓图》。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
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
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
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
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
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
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
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__泛舟江湖。
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
六、作业。
1、习作:改写《渔歌子》。
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二、认识作者:
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2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色欲流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拨转马头鄂温克姑娘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勾勒:正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陈巴尔虎旗:读准音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
(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
(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
写的。(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读句子。
(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
(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
(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
(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9.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
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色欲流。
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理清文脉。
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
(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
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
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
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
2.“迂回”是什么意思?
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个别读。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
(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
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
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
(个别读――齐读)。
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四.把洒联欢。
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
(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
(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三、总结全文。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
五、课外作业:1、背诵第2自然段。2、阅读《林海》。
板书设计:
草原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
相见。
风光美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人情美款待(把酒联欢)。
联欢。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高鼻凹眼戎装缫丝冶铁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1-2片段介绍。(自由练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热情)。
四.深化感悟。
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1.积累四字词语。
古朴()()()()如生不()其()浩浩()()。
()道()迎绫罗()()五彩()()。
()山峻()丰()多()美()美()。
2.和同学交流搜集的丝绸之路的故事。
迎候――会面――赠礼。
友好热情。
教学反思:
3白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x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x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板书:古怪淘气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性格古怪。
(1)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b.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在学习中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在语文课上增强语言意识,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通过教学,引领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也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进行了仔细地思考、斟酌。我觉得一节课的定位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这才是真正的“教语文”。
《藏羚羊跪拜》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动物之美”中的第二篇课文。《藏羚羊跪拜》,一篇震慑人心的文章,一位藏羚羊母亲为了给腹中的孩子而向老猎人跪拜求生,但最终并没有逃脱猎人的枪口。而当老猎人明白这一切时也为之感动,这位藏羚羊母亲的跪拜,唤回了老猎人对动物生命的敬重,从此不再打猎。这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
在初稿与终稿的设计中经过认真思考做了一些调整:
1、在小结中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习方法的运用。
2、读写结合的位置有所改变,原来放在“细读跪拜,呼唤母爱”环节之后,可是思考时认为这样会冲淡了情感线索,所以修改至文章全部内容的品析之后进行小练笔。
3、增加了“拓展阅读”,感受动物小说的特点,并进行推荐阅读。
二、创新体现。
1、注重策略导向。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2、提升个性化阅读的品质。抓重“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和“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两条线索进行研读,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
3、增强语言意识。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注重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创新价值。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再一次感受了如何在阅读中透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能够抓住描写藏羚羊、老猎人的重点词句仔细品读,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理解神态、动作描写对表现藏羚羊深深的母爱和老猎人复杂心理的作用。并且学会了在阅读中批注。
四、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尤其抓住文中描写藏羚羊和老猎人神态、动作描写的词句,通过圈点、勾画和批注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藏羚羊深深的母爱和老猎人复杂心理。
3、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和“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的含义。
4、建立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透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及建立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感。
教学活动步骤:
第二课时。
一、解读跪拜,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藏羚羊跪拜。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藏羚羊跪拜》,请同学们和我一起书写课题,一定要注意“拜”字的写法。
2、解读跪拜。
同学们,跪拜指的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或者在电视上你见过跪拜的场面吗?
评价:你拥有一位具有孝心的父母;孝顺之礼;普渡众生之跪拜;祈福之跪拜……。
3、跪拜是神圣的,是庄严的。今天,这位行跪拜之礼的是一只性格刚强、从不向自然界任何灾难屈服的、被人们称为“草原精灵”的藏羚羊。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再来读课题。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4、齐读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作者将满腹的情感融入了课题中的这几个字,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这一跪拜浓缩着藏羚羊深深的母爱,由恭敬地读题目、深情地读题目,激发情感,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题目即是文章的眼睛,这一写法提醒学生注意。
二、细读跪拜,歌咏母爱。
过渡:故事中哪个情节展现的画面最令你感动?
师:是呀,藏羚羊的跪拜蕴含了伟大而真挚的情感,快速浏览课文,哪一部分描写了藏羚羊跪拜的情节。
(一)聚焦语句。
“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2、谁来说一说最令你感动的是哪处?
(二)感悟情感。
1、“乞求的眼神”
(1)理解“乞求”,体会表达效果。
你能给“乞求”找到近义词吗?(请求、哀求)。
在这里能不能换成“请求、哀求”?
是呀,乞求是苦苦的哀求,语意更重。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寻找近义词,但要注意他们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2)体会情感。
联系下文,藏羚羊用这种乞求的眼神望着老猎人,它想传达的是——。
它用这种苦苦哀求的眼神,想要表达的是——。
(3)指导朗读。
就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
2、“前行两步”“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1)一个猎人扣动他的扳机需要多长时间?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刹那,一瞬间、一转眼……)。
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藏羚羊这扑通一跪说明什么?(说明藏羚羊跪得是毫不犹豫,非常坚决)。
(2)体会情感。
这毫不犹豫的、坚决的“扑通”一跪,跪出了什么?
是呀,正有如作者所说的这样——(课件出示)“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3、“两行长泪”
(1)流下的那两行长泪,这位母亲又要哭诉的是什么?
(2)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3)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是在乞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齐读——“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流了出来。”
4、总结写法。
(1)这只藏羚羊并不会说话,那它内心这些丰富的情感我们又是怎么去体会到呢?(板书:动作、神态、情感)。
(2)小结:就是通过这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藏羚羊那份伟大的母爱和它内心这丰富的情感,你看作者廖廖数语便可传情。
5、这一跪拜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因为——“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分析描写藏羚羊跪拜的情节,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藏羚羊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藏羚羊伟大的母爱,从而总结写法。
三、品析转变,呼唤仁爱。
过渡:同学们都用文字诠释了母爱的伟大,藏羚羊的这一跪也唤起了老猎人对动物生命的敬畏,内心情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你默读接下来的内容,按顺序画出描写老猎人情感变化的语句,用心体会老猎人的内心感受,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一)聚焦语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他双眼一闭”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觉得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其中最后一句变红)。
1、引导学生抓住“久久难以入眠”“颤抖”体会老猎人的痛苦、自责、不解。
2、同学们,标点符号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这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表静默或思考)。
3、引读,体会心情。
老猎人久久难以入眠,他的眼前总是看到这样的一幕——(课件出示描写藏羚羊跪拜的句子:注意是从那只肥壮的……)。
4、课文高潮。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1)让我们再来大声地来朗读这一自然段,你能体会到老猎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吗?结合相关的词语说一说。(忐忑不安、痛苦、自责、震惊、醒悟)。
(3)这一段中的省略号在朗读时怎样处理?(震惊的时间之长,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停顿一段时间,)。
(4)齐读(配乐)原来藏羚羊的下跪是为它尚未出世的孩子乞求生的机会,面对敌人的猎枪,它没有逃跑,而是向敌人乞求孩子的生命,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力量啊!“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命呀!”
(5)读到这你是否产生过怨恨老猎人的想法?(出示:杀生与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6)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埋葬藏羚羊部分的描写,追问:老猎人埋掉的仅仅是杈子枪吗?
(二)发现写法。
1、我们是如何体会到老猎人复杂的情感变化呢?
除了动作、神态所表现出来的,老猎人倍受煎熬的是自己的——心,(心理活动)。
2、老猎人内心情感变化正是他内心对动物的“仁”念的回归。
(三)读写结合。
1、身体上的跪拜容易理解,然而无数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女能够健康成长所放弃的个人追求,甚至肯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上的跪拜更是崇高的!齐读——“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把你对这句话的感悟记录下来。
2、指名读。
(四)保护动物。
1、播放保护动物的宣传片。
动物也是有生命的,生命就应该是平等的,我们来看一段短篇,看能否带给你启发。(播放视频)。
2、谈感受。(板书:保护动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老猎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通过引读、上下内容联系起来读,体会老猎人内心仁念的回归过程,并从中发现、总结写法。加深学生的感受,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健康情感。
四、拓展阅读,体会特点。
1、生命之间有一种东西是相通的,那便是爱。人有情,动物也有情。有人曾经说过(出示课件):“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沈石溪”
2、推荐读物:如果你想更深刻地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阅读他的这些作品(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沈石溪的作品。
五、总结收获。
在写法上有什么收获?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刻画人形象也将更加生动,同时这也是动物小说的一大特点。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推荐书目来体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本课内容回顾,畅谈收获,在受到情感熏陶时引导学生同时关注写法上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第一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做)。
第二项:课后思考与交流的第二题(必做)。
第三项:阅读沈石溪的作品,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人性的优点和生命的亮点。
【板书设计】。
藏羚羊跪拜。
跪拜神圣。
敬重生命。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出使西域的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张骞才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国王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并帮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于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投笔从戎的班超班超少有大志,常欲效张骞立功异域,效命疆场,遂投笔从戎。(《史后汉书·班超传》)。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骑射,骠悍骁勇,进如鸟飞,顷刻毕至,退如烟云,须臾消逝,每当秋高马肥,即四下掳掠,中原一带不堪其扰。西域一带有五十余小国,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御匈奴的侵扰,就必须控制西域各国,斩断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并奏请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国王先恭而后倨,班超推断匈奴也派使者来了。情势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为强。班超集中随从36人,乘夜火烧匈奴使者的住所,杀死30余人,烧死100余人,鄯善国举国震恐,首先归汉。接着,班超马不停蹄出使于阗、疏勒,镇服两国,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龟兹两国的进攻,恢复了与汉朝中断了65年的关系。
班超决心长期留驻西域,从公元87年起,又陆续平定了莎车等国的叛乱,击退了大月氏王朝7万人的进攻,保护了西域南道各国的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9194年,龟兹、姑墨、温宿、焉耆、尉犁、危须等国先后臣服归汉,西域大小50国全部归属,汉章帝封班超为定远侯,西域从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纵横捭阖,使西域与内地联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西天取经的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著作家。贞观三年,他深感佛说分歧,难得定论,誓游西方,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经,探求答案,以释众疑。贞观十七年,带657部经论返归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唐太宗将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译经,又在寺内专门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带回的经典,这就是现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从西域丝绸之路的中道出国,从西域南道回国,历时,游历三十多个国家,行程五万余里,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中国和印度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记》记叙了沿途见闻,为我们了解西域、中亚、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历史情况,了解丝绸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历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玄奘精通梵、汉两种文字,其译著准确翔实,开一代新译风,并培养了许多翻译精英,使盛唐的翻译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罗(朝鲜)的佛学者还有传承关系,在国际上亦有重大影响。
他西行取经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变成了神话,后来经明代作家吴承恩写成小说《西游记》。唐僧及其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玄奘实为我国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国际交往中享有极高声誉的历史人物。
:引导学生做小实践,揭开自然视象中的谜团。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重难点:导学生初显身手,选择题材写作。
:三课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不怕鬼这一主题讲故事。教具准备用于实验的必需品。
一、师讲述故事引入。
二、揭示本课教学内容。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
三、开故事会。
四、做实验室。
1、过渡。
2、生自由汇报。
3、动手做实验,请注意安全。
(1)师表演;谈观后感受。
(2)阅读课文,了解奥秘。
4、分组做实验。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围绕四个选材进行写作。
一、评讲作业。
二、出示本次作文要求。
1、读要求。
2、选择自己的意向。
3、按选择的题目分小组讨论。
三、写前辅导。
(一)、选择“报告”的如何写作。重点汇报“报告”的格式。拓展思路,寻找写作材料。
(二)、选择写“经历”的如何写作。
四、习作过程。
:指导学生欣赏佳作,修改病文,掌握“报告”的写法,提高叙述、修改能力。
(一)点评此次作文情况。
(二)共同欣赏。
(三)选择病文或片断,指导修改。
(四)课堂活动。分小组修改。各自读改,进行对比。抄写习作。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7个生字、会认的10个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习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近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习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生:(齐答)卫士!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白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昂首挺胸、炯炯有神、精神焕发、龙马精神、兴高采烈。
气宇轩昂、生龙活虎、喜笑颜开、局促不安、面红耳赤、呆若木鸡、没精打采。
心旷神怡、心花怒放、欢天喜地、乐不可支、满面春风、落落大方、惊慌失措。
愁眉苦脸、大惊失色、如坐针毡、有气无力、嬉皮笑脸、油腔滑调、悠然自得。
漫不经心、垂头丧气。
适合五年级摘抄的短句。
1)春风仿佛是一种生命的动力,它可以唤醒万物,也可以成为人的力量。春风扑面而来,使我想起了“一年之季在于春”春给人带来了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人生目标……一阵春风吹来,我的头脑顿时清醒了,明白了人不仅要学,还要懂得运用。用春风来唤醒自己心中的渴望,让它告诉自己应该努力发奋,为自己的渴望而发奋实现这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要珍惜这种源之动力之风。
3)母亲河长多公里,宽多米。河水是蔚蓝色的,远远望去母亲河就像一张蓝色的地毯。树木非常茂盛。很多喜欢钓鱼的人常常在树阴下垂钓母亲河的中央有一条长长的小桥,桥的俩旁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如:双龙戏珠,神龙摆尾。母亲河两岸有花,有草,还有不同叶的树。
4)下了车,撑着伞,我们来到了中山公园的大门。匾上写着四个龙飞凤舞的字:中山公园。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我眺望着周围,没发现几个人,四周一片寂静。平常的中山公园人山人海,喧闹极了。但今天,中山公园特别安静,人也寥寥无几。
5)脚踩一方水土,你可曾记得这是开垦者的汗水,是土地付出而凝结的智慧。伫立之上,尽情的沐浴着温柔的阳光所带来的舒适。那样流畅,似乎每一个倒影都述说着不一样的故事。
6)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7)昔日四座破烂的校舍不翼而飞,崭新的教室和会议室屹立在屏障似的围墙里面,小巧玲珑的传达室守卫在大门西侧。
8)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9)我一点也不孤单,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已经足够热闹了。
10)只见十余株又高又大的枫树,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
11)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12)春天使大地焕然一新,春天给学校满园春色,春天给我们欢乐和希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
13)风,轻悠悠地吹拂着竹林,竹叶在微微地颤动着,真像一张张细长的嘴巴在喃喃细语。
14)从温暖的楼里出来,刚到楼门口,一阵寒风猛地刮来,我立刻感到浑身冰凉,好像一下到了北极。
15)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16)傍晚,湖面平静了,微风吹来,波纹阵阵,我把脚伸到湖里,让湖水舔我的小脚丫,很有一种舒服感。
17)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18)微风吹拂着我的脸,好凉爽啊!肯一走进芦笛岩洞口,阵阵冷风迎面扑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19)春笋,一个个像尖锥似的,披着淡绿的嫩衣,在春风中微笑,在春雨中淋浴。
20)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1、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2、春,就像一个魔术师,用那奇幻的魔术仗,把单调的树枝长出新绿的嫩芽。
4、如果说四季是一首歌,春天就是最动人的乐章;如果说四季是一幅画,春天就是最亮丽的色彩;如果说四季是一朵花,春天就是最美丽的那一瓣。春天的味道是丰富多彩的,我感悟到了许多许多。
5、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6、金鸡有匀称的体型,矫健的双脚,头戴黄冠,颈部装饰着金黄色的“项圈”,两肩有金光灿烂的披肩。
7、夏天来了,小花园里的花苗苗争着开出了美丽的花儿,红色的、黄色的、粉色的、紫色的、白色的、五彩缤纷,好看极了!
8、看着这件全世界没有第二个的宝物,他眼睛发直,说不出话来。
9、读书就是我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就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10、我们做事不应该空眼其大而不屑其小,它会使我们变的好高务远,不切实际;也不应该念其粗而忘其细;而应该脚踏实地,粗中有细,完成任务。
11、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
12、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13、年轻的女教师姓赵,细高个儿,白净的脸上有一对温柔的大眼睛,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的,像是在哄孩子。
14、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
15、秋天,野草被风吹得渐渐变黄,草地变成了金色的海洋。
16、我把游泳圈一甩,“扑通”一声跳进了奔腾的湘江,像小泥鳅似的游了起来。
17、忽然,迎面升起一轮红日,洒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条条金鞭,驱赶着飞云流雾。
18、清晨,大风雪停下来了,不过还得过好久才天亮。几颗残星偷偷地睁开眼窥视那一片雪白的.银白世界。
19、一株株挺拔笔直的椰子树,在蔚蓝的天空下,叶子像孔雀尾似的散开。
20、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
21、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22、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
23、草叶上的露珠像镶在翡翠上的宝石,泛着五颜六色的光华。
24、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
25、风,轻悠悠地吹拂着竹林,竹叶在微微地颤动着,真像一张张细长的嘴巴在喃喃细语。
26、这只花猫的全身是白底黑斑,远看上去,像一团雪白的棉花点上了几滴墨汁。
27、极美的星夜,天上没有一朵浮云,深蓝色的天上,满缀着钻石般的繁星。
28、踩在松软的泥土上,才知道生命的温床可以如此地平实。只要季节的老人飘然而至,所有沉睡的种子,都可以在这里孕育,并赋予生命一种变换的姿态。
29、翠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春装,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30、老榆树的树身很粗很粗,树皮裂成了一块儿的,像大片的鱼鳞。
31、格本的鼻子和下巴都磕破了,他又惊又痛,搂着滑梯的支柱,吸溜吸溜地哭了。
32、我紧紧抓住缰绳,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救命稻草”的威力。一路看风景,一路听团友们开玩笑,渐渐地,感觉自己的四肢开始回归躯体,绷挺的背也开始柔软了下来。
33、落尽了叶的杨树、榆树、槐树,向灰沉沉的苍穹伸张着炭条似的枝杈。
34、骄阳当头,微风吹起,那树叶轻轻落下,单车碾过的树叶,沙沙作响。湖中泛舟,微波粼粼,那一望无际的水面,模糊眼前的笑颜,晕染一季。
35、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考好期末考。
36、李老师在工作上一点都不马虎,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
37、不一会儿,风筝被吹得无影无踪,孩子们伤心极了。
38、看我们玩得这么高兴,妈妈也很有兴致地参加了进来。
39、春天,大地从冬寒里苏醒复活过来,被人们砍割过陈旧了的草木茬上,又野性茁壮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培,它们就在风吹雨浇和阳光的抚照下,生长起来。
40、那稻子换上了富丽的金装,羞答答地低垂着头。微风吹拂,金涛滚滚。
板书:猫(齐读)。
1、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反馈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请同学上台听写。
c.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辨析多音字:“的”、“和”、“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古怪。
淘气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2、熟读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问: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谁见过白杨树?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读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这4个生字时应注意的问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3.组词练习。
戈晰()介()疆()。
弋()蜥()阶()僵()。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儿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
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读课文,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1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