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三年级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这些三年级教案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1、结合“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2)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3)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画图、写汉字都可以)。
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呢?(切)。
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图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
师:为什么对折?
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不说对称)。
(贴半个苹果图)。
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一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
师:那另一半苹果呢?
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为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两份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小声说说。
2、再找人说说二分之一的涵义。
3、师:我们刚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吗?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师:(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生说: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4、验证比萨饼: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5、理解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圆课件)。
6、理解形状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正方形课件)。
7、判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三、在探索体验中理解认识其它分数并写出分数。
1、我们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三分之一。
出示课件: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边说边写先写分数线,在写分的分数分母,最后写取的份数分子。
2、现在静静地想想: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中间的横线,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同桌讨论)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间的横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3、书空:用手在桌子上写写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看看谁的方法多?
师:(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馈,谁是这样折的?统计。
师: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吗?(个别要验证,较难、没有折出来的老师出示一个)。
师:你们真棒,一张正方形的纸,有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四分之一。
5、其实,除了图形中有分数,在我们身边也到处都有。例如:咱们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36)。
如果有个大蛋糕,刘宇佳这一组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6)。
如果女生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15)。
如果全班来平均分这块,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36)。
想: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还想认识那些分数?你能自己举个分数的例子吗?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对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感受数学文化。
1、分数发展史的介绍。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国家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刚刚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那现在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巩固练习。
1、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分数有了这么多了解,那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看图估一估,阴影部分大约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验证)。
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3、玲玲和丁丁在争论不休,看看为什么?
把一根火腿肠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这根火腿肠的二分之一?
4、出示课件:形状不一样、大小看不出来的三角形,还是平均分吗?
六、总结收获。
这节课即将结束,能谈谈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能够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2、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早晨几时上学?下午几时放学?
说说表上安排了哪些学习活动内容。
师:下午放学回到家,到晚上睡觉之间的一段时间,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制定一张这样的作息时间表。(板书课题)。
提问:图上画的什么?
小红几时放学回到家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4:10回到家。
提问:你是怎样根据钟面看时间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先看时针,时针过几时就是几时多,多几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格,就是几时几分。
提问:回到家后她先做什么?
拉二胡拉到几时几分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4:10回到家。
4:10-4:40拉二胡。
提问:小红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做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4:10回到家。
4:10-4:40拉二胡。
4:50-5;20做作业。
a师:小朋友们,你回到家,经常做些什么事呢?
同组内的小朋友互相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
b在班内交流。
c师:请把你的活动内容按照先后顺序填写在表格上。
a师:我们通常下午3时45分放学,你回家需要多少时间呢?
拿出钟面拨一拨,你回到家是几时几分?
然后记录在表格上的第一栏上。
什么时间做什么。
下午4:10回到家。
b师:就这样,边拨边记录。给自己的生活内容安排时间。
(1)组内同学交流讨论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
(2)指名学生汇报。
师:其余学生听听她这样安排课余时间合理不合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1、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从上午早读课是7:40开始,一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课间操是20分。
2、小组的同学合作制定作息时间表。教师巡视,参与制作过程,并及时点拨。
3、学生到展示台上展示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师生共同修正,并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对有特色的作息时间表给予表扬鼓励。
4、提出问题并解答。
如:(1)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2)从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下课,这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3)从上午7:40到上午放学,经过了多长时间?
(4)让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指定同学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引导。
我们给自己的课余生活作了一个安排,平时没有特殊情况就要执行《作息时间表》。过几天就要放“五一”长假了,小朋友可以与父母亲一起商量制定一张《“五一”作息时间表》。过寒暑假了,可以制定一张《寒暑假作息时间表》。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过程:
1、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时间的信息?与同学说一说。
2、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明刷牙需要2( )。
(2)小红系红领巾用了16( )。
(3)课间休息10( )。
(4)爸爸每天工作8( )。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完成p63页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
2、完成p63-64页第4、5题。
(1)学生独立计算经过的时间。
(2)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3、完成p64页第6题。
(1)学生先估计,填空。
(2)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验证,再填上实际需要的时间。
4、完成p66页第9题。
(1)多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2)在课本上完成66页表格。
1、在书上完成p65第8题。
(1)出示光明小学作息时间表,读时间表。
(2)分小组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提出的问题。
2、完成p64第7题。
(1)说一说你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有哪些?
(2)回家后想办法把它们的开始和结束时刻都记录下来。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时间的表情》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本册教材“设计。应用”的第一课。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未来,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利用身边可用的材料创造出富有形式美感的钟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紧贴学习的实际,通过了解钟表的历史发展以及动手设计制作钟表,增强对古代文明崇敬之情。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巧妙的加工和重新结合,可以创造出富有形式美感的钟表,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了解钟表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聆听钟声、欣赏图片、触摸时间等活动,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充分感受时间的存在,培养珍惜时光、关注生命的意识。
掌握钟表设计的基本方法,采用新颖的方法设计制作一款钟表,赋予废旧材料新的生命,表现独特的创意,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角度来评价设计,体现出设计形式美。
能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钟表装饰设计、创意制作。
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体悟钟表的个性化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1课时。
各种钟表范例、多媒体教室。
适合制作钟表的废旧材料、刀、剪、胶带等。
学生分组到钟表专卖店参观考察,拍摄各式钟表的图片,获取创作灵感,联想生活中的哪些废旧物品可以和钟表发生联系?收集这些材料,看谁准备的材料更新颖,更具有特点。
(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掌握并思考如何成功设计制作一个富有特色的钟表)。
感受一下时间在一天当中的变化,同时设想一下你在这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感受一下时间在一年中的变化。时间在我们的一生中也在不断的变化。
教师:看了这一连串的图片之后大家有些什么感受?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着,我们要好好的把握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
(在进行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合理的利用时间,把握时间,与德育穿插起来,并为下面要进行的项目做铺垫)。
a:提问:你想过要测量时间吗?你能用身边找得到的东西来制作一个简易的计时器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制作一个钟表,引出课题《时间的“表情”》。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从古到今,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出示课件。
提问:看过不同外形、不同读数、不同装饰的钟表,你对哪一款印象最深?谈谈你的见解。
(通过古时与现代的钟表对比,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到钟表所应该具有的特点和装置)。
a:思考一:钟表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钟表的外形设计。
(2)时间的读数设计。
(3)钟面的装饰设计。
出示图片引出总的归纳项目。
思考二:在设计钟表前要考虑哪几个因素?
实用:要求读数准确、易于认读。
美观:要求材料新颖、方法独特。
(通过多媒体展示归纳出设计钟表的基本方法和设计因素,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如何进行钟表设计)。
b:教师示范制作钟表。
在示范时带着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钟表的制作方法:
(1)漂亮实用的钟表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你们准备运用什么材料来设计制作?
(3)准备给钟表设计什么样的外形?
(4)加上什么样的“表情”来装饰?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教师边提问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在观看示范的时候能够参与其中,不停的思考回答,为自己接下来的设计理清思路)。
“表情”时钟店招聘设计师:
要求:具有新颖独特的设计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招聘办法:用自备的材料现场设计一只时钟模型,时间15~20分钟,设计新颖、造型独特。
(提出注意安全)。
(以钟表设计大赛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制作,更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
a:请各设计师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作品!
b:请其他设计师也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为什么?
(通过自评、互评、总评的方式评价各自的作品,让学生在评价时能够互相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引出德育教学内容,鲁迅曾经有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好好把握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要学会珍惜时间,关注生命,关注未来!
(与教学第一步相呼应,以德育穿插开始,并以德育穿插结束,更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钟表的图片,积累了视觉素材,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品,发挥材料的肌理美,始终贯彻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环保理念。选取的设计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不花钱,另外,可以选取一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材料,在设计制作时能够把地方特色融入在设计中,使作品更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小组活动时,要集思广益,分组进行,避免个别同学“单干”,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设计钟表时要考虑色彩的搭配,考虑作品的形式美,特别是外形的制作,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增加作品的情趣性。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习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四、班内汇报总结。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五、作业布置:
做课本29页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电-。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掌握北京时间的意义。
自主探索为什么同一时间,北京和新疆的小朋友做的事情不同。
了解祖国幅员辽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知道祖国地域辽阔,存在时差,理解北京时间的意义。
理解时差的产生以及北京时间的重要意义。
自主探究法,情景导入法。
课件实物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2、播放视频。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2、根据笑笑和古丽的话,将时间表补充完整。
学生看视频,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时差的知识。
(1)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3)分别计算笑笑和古丽下午每节课开始的时间和结束。
1、完成过数学书73页练一练第一题。
2、制作一个星期六的时间表,并按照时间表完成计划。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1、独立完成时间表。
2、小组中交流,自主订正。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认真计算经过时间。
板书设计:
时间表。
北京时间。
新疆的日出比北京晚大约2时。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老师手中拿的这个图形的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并指书上也有直角)。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二、探究锐角和钝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组角比直角小,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画了出来,同时也把直角描了出来。)
2、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咱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们认为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好呢?
生:这个是弟弟,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论得出:这个就叫锐角,这个就叫钝角。
3、深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请看这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学们想个办法准确的判断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用投影仪展示)
通过学生测量反复2次,这个角的一条边与直角板上的一条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个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望)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乐园里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个角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上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学生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了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找角、物体中找角、用纸折角、用手臂比划角、用身体划角)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课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教师能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图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的特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角度看
(通过让学生指出角,分类,描角,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如能正确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
3、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在练习部分中的游戏部分更为突出。
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遵义会议会址,教后的你想对老师谈点什么)。
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属于数学学习生活化特点。
4、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任务深,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样、怎么样,但这节课中多媒体的出现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课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双边活动非常到位,真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爱学习,乐学数学的效果。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4)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文档为doc格式。
。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30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