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规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一些教案模板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简单的游戏方案。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实验法;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想利用我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复习铺垫,谈话倒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前,体育老师要决定那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指出,体育老师必须先选择一种比赛公平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能接受。3、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出几种典型的方法(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转盘发)4、请同学们帮助体育老师找一种公平的方法。(目的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导入课题。)。
(二)自学尝试。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提纲;1、每小组选择一种你认为公平的方法,制定游戏规则,进行试验、验证。(最好每种方法各有2个组来学习),分好组之后,每组分别领取学习提示,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转转盘法学系提示:1、转盘上两种颜色的区域各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红色占三分之一。蓝色占三分之二)。
2、用力转动圆盘20次,记录指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次数?3、计算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可能性各是多少?4、结论:合理还是不合理,并提出改进意见。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设计这一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感受到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分析讨论中解决问题,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获取新知识。)。
三、展示交流:
每组选择代表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试验情况。其他同学可以对他们的展示进行提问,形成争问抢答的局面。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点拨指导:
五、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二十1、2题。
六、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指示重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交流、讨论中的表现。
老师总结,做任何事情都要公平竞争,决不能投机取巧。
板书设计:抛硬币转盘石头剪子布。
公平不公平公平。
红蓝各占一半。
文档为doc格式。
。
观摩了毕老师的《可能性》一节课,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可能性》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概率已成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它是培养学生随机观点理解世界的重要内容,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毕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本人认为这节课有以下的特点: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这节课中,毕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掷子和参加奥运“志愿者招募”的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可能性”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这节课的课堂活动中,毕老师设计的问题能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当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可能性”以后,并马上让学生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平时同学们玩的游戏规则都具有“公平性”,即等可能性,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生活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毕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找准时机进行点拨;进行表扬鼓励,这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地激励作用,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由此一次次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师爱的魅力,课堂效果非常明显。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大大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有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中毕老师就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例如老师上课时利用课件演示了“情境的创设”的画面和“转盘涂色”等内容。这样不仅形象,而且也节省了时间。
总之,毕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教师追求课堂的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情况。
2、说教材。
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方面的教学内容,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涉及确定事件(包括一定与不可能两种)与不确定事件,在不确定事件中,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虽然每种结果都是随机出现的,但出现的次数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决定了概率与统计是密不可分的,在本单元教材中也基本上是以实验数据的统计为基础来探讨可能性的大小的。
本单元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和一个实践活动,本节课是其中的例1,感受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使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的结果。
2、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爱祖国爱家乡和怎样做人的思想教育。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正确地描述这些事件。
教学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
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实验法。
课件、盒子、彩色乒乓球、节目签。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二)观察体验,建立概念。
(三)实践探索,发散思维。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下面我将一一阐述这五个教学环节: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通过猜一猜老师带来的礼物的游戏,感受可能性中的不确定事件,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的主题——可能性。接下来通过谜语的形式猜出老师带来的礼物,再次感受有些事情的发生又是确定的。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选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让每个学生投入、参与其中,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感知,而且能领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探索的需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体验,建立概念。
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的概念。
首先创设情境,因情境中活动的需要而组织学生开展了“抽签表演节目”这一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个概念,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活动:出示三张卷起来的纸条,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2、(以抽签时学生抽一张跳舞签为例)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推理能力)。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3.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纸条了。
4.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并且明确“可能”这种情况属于不确定的,“一定”“不可能”是确定的。
(三)实践探索,发散思维。
正确运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现象。接着以一个“摸球获奖”的游戏,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和事件的不确定性。
2、小结:当一个盒中全部是红球,任意摸一球,一定摸到红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当一个盒中既有红球又有红球,可能会摸到红球,也可能会摸到红球。(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兴趣、爱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可能性的三种情况提出问题,并能形象的描述事出件发生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也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下面两个练习:
1、涂一涂(课件出示)。
2、连一连(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按照由易到难分层设计,既巩固了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验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我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的提问引发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引导学生归纳: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且明确可能这种情况是不确定的,不可能和一定是完全确定的。
2.一题多解,考虑问题要全面。
3、生活中有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的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同时让领悟数学思想和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我觉得这样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二三十名学生可能有二三十种不同的反应。但是,老师一定要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是由学生发现知识而不是老师去灌输。
尊敬的亲爱的各位领导、评委:
下午好!
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摸球游戏——可能性》,
一、说教材。
1、本课地位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惟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它的前置基础是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生活经验基础,它的后继地位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为后续学习作好坚实的铺垫。
2、教学目标。
(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借助游戏活动和直观图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面向全体引领学生借助有趣的摸球游戏活动和直观操作演示及图示法进行教学。兼用小故事、猜谜语、小游戏等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通过摸球游戏,调动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激疑、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起来更直观。
三、说学法。
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索中,让每位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充分调动眼口心等各种感官,亲自动手摸,猜想,统计(画正字法),表达,归纳总结,经历统计和猜测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游戏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老师带来3个袋子,编号为甲、乙、丙,里面分别有黄色、红色小球。咱们如果做个摸球游戏,捂着眼睛从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大屏幕显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数学素养。)。
2、游戏前奏,运用素材,猜测感知。
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大家是不是急欲知道答案,老师现在不告诉你们,请根据你的经验大胆猜测一下,从三个袋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分别会是什么颜色?(课件大屏幕显示)。
答案不一,也不好确定,到底是什么结果呢?我们来动手试试好吗?(好奇引发猜测,猜测促人探究,让学生根据情况大胆猜测,在培养他们猜测意识的同时吊足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结果的胃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3、游戏进行,合作交流,验证猜测,建构概念。
分小组合作,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始摸球;交流结果,怀疑全是红色;倒出验证,果然如此;老师及时表扬鼓励,敢于质疑,一个个真像科学家!(板书:确定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从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分小组合作活动,并根据记录表用画正字法统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体会画正字法进行统计的优越性)猜猜看,乙袋中球的颜色有什么样的?既有红色又有黄色;倒出口袋验证结论。(板书:不确定的)。
(3)解决第三个问题,从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这次游戏有变化,先直接打开袋子看看里面红球、黄球各有多少个(4红1黄)。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验证猜想(个别会出现黄球多,摸的次数越多,还是摸到的红球多)因为红球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黄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看来可能性真的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4)举生活中例子老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大家大胆猜想自己动手验证的就是我们学习的新内容: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个游戏环节给我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探索空间。恰当地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观察、质疑、验证、反思、交流、感悟这样的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1)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
(3)小故事阿凡提与金币。
(本环节通过基本练习,巩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改变可能性大小”、“听故事”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5、课堂总结,交流收获你有哪些收获?(引导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
(教师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信心和乐趣,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6、游戏“再见”(大屏幕显示游戏要求)。
(在结尾处以“再见”游戏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灵活反应、发展思维的目的)。
7、板书。
摸球游戏——可能性。
一定发生。
确定的。
不可能发生大。
(板书画龙点睛,提炼出一堂课的精华,配合教学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增强效果。一幅独具匠心的板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件艺术品,是学生认知的“脚手架”,是教师教学的“导游图”。课件也不能替代。把本课的重点表现得一目了然)。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p64—p67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分类和统计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感受确定和不确定现象,为五年级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存在各种可能性。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摸球、抽纸牌游戏、装球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体会可能。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四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球、摸扑克牌等活动来理解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在活动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环节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
师:在老师没松手之前,你估计硬币在老师哪个手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可能性的知识。(板书:可能性)。
环节二:探究可能性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一)、摸球中体验“可能”
1.1-4组请这几组同学分别说说你们八次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指名回答)请这四组的组长拿出来看下袋子里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1个红球和1个黄球)。
在这样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呢?。(红球或黄球)指名学生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任意摸一次,都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大家真棒,猜的十分的准确。这个袋子里确实装了两个红球。
在这个口袋里摸球,结果会怎样?任意摸1个,可能会摸到哪个红球呢?让学生完整的说。
小结:在这个袋子里摸,一定摸出红球,可能是1号红球,也可能是2号红球。
师:大家真棒,又猜对了。这个袋子里确实装了两个黄球。
在这个口袋里可能摸出红球吗?(不可能)。
小结:在这个袋子里摸,不可能摸出红球。
(二)、摸牌中感悟“可能性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棒,看,谁来了?出示刘谦的照片?这是著名的魔术师刘谦,他呢准备给大家来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那我们一起来看下,看他给我们带来了四张扑克牌,分别是红桃a、红桃2、红桃3、红桃4,思考一下,从中任意摸1张,可能摸到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先让学生思考,再交流。(不能确定,有四种可能)。
师:下面我们把牌合上,魔术开始啦,魔术师把红桃4变成了黑桃4,现在4张牌中有3张红桃和1张黑桃,现在任意摸1张牌,可能摸到哪一张?(红桃a、红桃2、红桃3、红桃4)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还是黑桃的可能性大?(红桃)为什么?(红桃的张数多)。
我们同学都同意吗?(同意)那这是我们的猜想,我们要证实我们的猜想,我们需要(试一试)那我们来进行摸牌游戏吧。摸之前老师来给大家明确下摸牌的要求。
这次要请组长进行合理分工,一人洗牌,一人记录(用写“正”的方法,最后写成数字)另外六人每人摸5次,共摸30次。
红桃共()次。
黑桃共()次。
4.组织交流。看到这六组同学的摸牌记录,你有什么想法吗?(摸到红桃的的次数比摸到黑桃的次数来的多)。
师小结:现在摸出的牌共有4种可能,红桃有3种可能,黑桃有一种可能,所以红桃摸出的可能性大,黑桃摸出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环节三:巩固练习。
师:老师想看看我们的同学的掌握情况,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摸出梅花10和8的可能性(相等)。
3、装盘中也存在着可能性,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转动哪个转盘,指针偶尔落在红色区域呢?偶尔是什么意思呢?(很少,可能性很小)。
(2)转动哪个转盘,指针经常落在红色区域呢?经常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可能性很大)。
(3)转动哪个转盘,指针偶尔落在红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呢?指名回答。
环节四: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师: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老师打算奖励大家再玩一个游戏,实践操作。
1.装球:往口袋里装6个球,要求从中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蓝球。(学生小组合作装球,装好之后展示,组长分别说说)上面的同学能根据摸到蓝球的可能性大小排排队。(大到小依次站)。
师小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展示你知道吗,知识拓展,摸硬币实验,硬币抛出之后,有几种可能呢?(两种)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环节五:链接生活。
其实,像这样藏着“可能性”的游戏生活中还有很多,元旦期间超市准备开展回馈顾客活动,凡是在超市一次性购物满1000元的均可以转动转盘一次,一等奖自行车一辆,二等奖电水壶一个,三等奖护手霜一支。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你怎么设置一、二、三等奖?指名回答(绿色一等奖,蓝色二等奖,黄色三等奖)。
师:大家都十分的精明,长大后一定都会成为出色的老板。
环节六:全课小结。
大家今天表现的十分不错,老师准备送一段话给大家作为奖励,我们一起来看下吧,但是其中有几个空需要大家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补充完整,你们能做到吗?(能)。
我们从出生到长大(一定)得到了周围许多人的关爱与呵护,时光(不可能)倒流,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不要怕,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可以”。
板书主要就是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的一个思考过程,比较清晰,简单,能突出说出这节课的重点。
可能性。
可能。
一定。
不可能。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材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预设。基于对本课的设计理解,我认为我们应从数学思考、数学意识的层次上解读可能性,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学生整体的学习氛围比较好。
《可能性》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书第八单元的3个例题及课堂活动的练习题。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评课内容:
他在教学本节课时,精心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数学的魅力,领悟数学的生活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他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校教师学习与借鉴:
1、精心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这一节课中,他精心设计了九个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这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游戏活动,学生逐渐地、有层次地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丰富了对可能、不可能、一定的现象的亲身体验。如在教学"一定"这个概念时,林主任在透明网袋里放入三个红球,非常直观,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很快地说出答案,可能性是1,一定能摸到红球。能因势利导,得出了"一定"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游戏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本节课教学一开始,就从平时学生课间游戏"石头、剪子、布"入手,提出游戏是否公平,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上所设计的一系列游戏,如摸球游戏,翻扑克牌游戏等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理念,又用本节课中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游戏是否公平的问题,体现了数学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学习了可能性是多少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并进行交流。即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各种游戏中感悟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全部发现都是由学生在思考与交流的情况下得出来的。如:"你们认为呢"、"你说呢"等。话虽不多,但每一句都很精炼,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到课堂上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也能俯下身,蹲下来进行沟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实际距离,更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时,教师不时地俯下身来与学生轻声的交流,较好地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授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为我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创设了摸棋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测―实践―验证的过程,从而感受到这一点,设计的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最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思路清晰明确。
2、学生分析。
(1)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不确定事件,但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领悟形成理论知识尤为重要。
(2)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爱玩好动,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玩中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结合己有的经验与活动情境,理解、辨析“一定”、“不可能”、“可能”发生的事件,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难点:
(1)、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方面初步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有趣的活动,如摸球游戏,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教学理念。
结合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恰当的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的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教法学法。
采用情境激趣、组织引导、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手段。
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下面我对各环节展开加以介绍。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学生喜爱的“守株待兔”故事,设疑激趣,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索。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四个板块来进行: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二是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
1、小组活动一,体验“一定”。
盒子里放的全是红球,那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一定吗?(师板书:一定)。
2、小组活动二,体验“不可能”。盒子里全是黄球,没有红球,那我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可能是红球吗?(不可能是红球,因为里面没有红球)(师板书:不可能)。
3、小组活动三,体验“可能”。通过刚才摸球,你们发现能从盒子里能摸到黄球吗?(能)一定能摸到黄球吗?(不一定)也就是说我们摸到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红球。(板书:可能)。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摸球游戏”的情境贴近学生,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是非常有益的。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判断生活中的事件。
为大家展示课本练习二十四的3种现象,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2.深化提高。
拿出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每人一张,进行涂色比赛并贴在黑板上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涂色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维。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生活里的事,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在的事,使学。
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
教师即兴的口语评价与引导,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以问题为主线,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经历了“质疑—探究—建模—形成概念”的过程学习,使得教学思路一脉相承、水到渠成。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这种设计遵循了数学概念教学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他在教学本节课时,精心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数学的魅力,领悟数学的生活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他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校教师学习与借鉴:
在这一节课中,他精心设计了九个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这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游戏活动,学生逐渐地、有层次地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丰富了对可能、不可能、一定的现象的亲身体验。如在教学"一定"这个概念时,林主任在透明网袋里放入三个红球,非常直观,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很快地说出答案,可能性是1,一定能摸到红球。能因势利导,得出了"一定"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游戏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本节课教学一开始,就从平时学生课间游戏"石头、剪子、布"入手,提出游戏是否公平,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上所设计的一系列游戏,如摸球游戏,翻扑克牌游戏等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理念,又用本节课中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游戏是否公平的问题,体现了数学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学习了可能性是多少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并进行交流。即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这一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各种游戏中感悟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全部发现都是由学生在思考与交流的情况下得出来的。如:"你们认为呢"、"你说呢"等。话虽不多,但每一句都很精炼,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到课堂上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也能俯下身,蹲下来进行沟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实际距离,更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时,教师不时地俯下身来与学生轻声的交流,较好地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授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为我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星期五听了师专二附小孟庆甲老师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使我清晰地感受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层层紧扣,并有以下四个特点: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可能性》这一堂课,孟老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乒乓球在哪个手里;”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学习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孟老师安排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让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从而自己用所学知识去揭开这抽奖的奥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孟老师让学生设计大转盘游戏,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转盘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在巩固练习当中孟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成语写出它说隐含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所学课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兼容性的,即所谓的语文里有数学知识,数学里也会有语文知识。
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只是个协作者。整节课,学生都表现的很好,教学也起到了预想的效果。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材的结构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中的一节,是小学阶段学习可能性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等可能性;游戏规则公平”等内容。因此,将可能性大小的描述性语言转化为“数”来表示,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游戏公平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初步的体念,能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的可能性事件,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使学生理解到为什么要用数表示,用哪个数表示,为什么要用这个数表示。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不可能”、“可能”、“一定能”的描述性语言转化为数据表示。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想不想玩?
[激发学生兴趣。]。
课件出示:
游戏规则。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从1(a当成1),2,3,……8这八张扑克中抽牌,抽出第一张扑克,将数字写在十位或个位上,(选定不能更改)再抽第二个数字。
2、组成一个两位数,组成的数大的一方获胜。
[1、通过男女生对抗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会到等可能性的应用,唤醒学生旧知;
3、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
师:玩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想法?
生:有诀窍。第一次摸到较大的数(像5、6、7、8),应该在十位;摸到较小的数就放在个位,这样获胜的的可能性要大些。
[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师:看来这个游戏还有诀窍,我也想来试一试。老师来一次,好吗?
摸到“7”(“7”已做提前做了暗记),我放在哪一位呢?
生:个位。
生:十位。因为“7”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在这八张扑克中摸到比7大的可能性比较小;而摸到比7小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最好把7放在十位。
师:非常好!许多同学都能用数学语言“可能性”来说明这件事,有谁听懂了,再来说一次。
(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部分优等生的引领,在激烈的争论中,使所有学生都明白可能性有大小。]。
课件出示:a到8八张红心。
师:在这八张扑克中,有可能摸到“9”吗?
[抛出问题,启发建构]。
不可能摸到“9”,那么,怎么表示这里摸到“9”的可能性呢?
生:0。
(板书:数)。
师:能干,学数学,用“数”来表示的想法非常好。用数字“0”简洁、准确地表示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师:我们说,从这八张扑克中不可能摸到“9”,我们就说,摸到“9”的可能性是0。
师:有可能摸到红心吗?
生:一定能摸到红心。
(板书:一定能)。
师: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争论中完善建构]。
生:齐说。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明白了用数0来表示不可能,用1来表示一定能]。
师:举例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0,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1?
课件出示:1张红心1张梅花。
师:在这两张扑克中,任意摸出一张,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课件出示:1张红心2张梅花。
师:此时,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师:如果将1张梅花换成1张红心。
课件出示:2张红心1张梅花。
师:任意抽出一张,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师:现在我再加入2张梅花。
课件出示:2张红心3张梅花。
师:任意抽出一张,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红心和梅花各加入1张。
课件出示:3张红心4张梅花。
师:任意抽出一张,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师:观察黑板呈现的信息,你有什么发现,相互说说。
生1:可能性的大小界于0到1之间。
生2:可能和不可能的大小之和等于1。
生3:摸到目标球的所有可能和摸到所有球的可能的几分之几就是摸到目标球的可能性的大小。
师:现在想想,老师在摸牌游戏中,第二次摸到7的可能性是多少?
摸到大于7的可能性是多少?小于7的呢?
你现在能否解释“不可能”和“一定能”为什么用0和1来表示?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0,你会带雨具吗?为什么?
2、一副扑克牌共有54张(大王、小王各一张,红心,梅花,方块,黑桃四种花色各13张)去掉大小王后,背面朝上,任意取出一张。
(1)是大王的可能性是();
(2)是梅花的可能性是();
(3)是点数6的可能性是();
(4)是红心6的可能性是();
3、课件出示:
(出示:红心2,3,4,5;梅花5,6,7,8;方块9)。
你能提出哪些与可能性相关的问题?
4、讨论:
在一个盒子中,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各若干个,(总共不超过50个)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7,那么,总球数可能是()个,红球可能是()个。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能性——谁先走》。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可能性——谁先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等可能性,能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感受不确定现象并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在之前已经进行了初步了解,并且之前也学习了如何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研究统计学相关知识,事件发生的概率等内容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原则,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方案。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原则,教学难点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原则的应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利用大屏幕展示“谁先走”主题图,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替他们想个办法,决定谁先走吗?”学生畅所欲言,采用这样设疑导入的形式引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中。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新知探索环节我适时设疑“谁能够想到一种绝对公平的方法来决定谁先走呢?先走小明和小红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来判断一下他们的方法公平吗?”
组织学生前后桌结成一个小组共同探讨两种方法的公平性,说一说理由,并对不公平的方法进行修改使它变得公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我也会走到学生身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维持课堂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组活动持续约五分钟后,我将会提问小组代表,询问其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会得出小明的方法公平,小红的方法不公平的结论,为了让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对两种方法有深刻的理解,明白两种方法一种公平一种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此时我会加以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样追问的形式,挖掘问题的本质,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对事件的等可能性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我会再次进行设疑“哪位同学能帮助小红对方法进行修改保证该方法对双方都公平呢?并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刚刚对小明和小红方法的剖析可以顺利的得出修改方案。点数大于3,小明先走;点数小于等于3小华先走。
为了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多角度的解决数学问题接下来我会鼓励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再设计一个方案使它对双方都公平。对于正确的方法我会给予鼓励称赞对于有瑕疵的方法我也会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本质进行改正得出正确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事件的等可能性这一原则接下来我会利用多媒体出示“扔瓶盖”的小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扔瓶盖的方法来决定哪个小朋友跟着智慧老爷爷去看比赛是否公平”此时课堂进入一半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有所分散通过播放动画短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恰当设疑,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继续学习。
接下来组织学生小组间进行实际实际操作扔瓶盖的游戏,并对全班的结果进行记录。接下来引导学生对游戏结果进行思考,这个游戏是否对双方公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虽然扔瓶盖的结果是两种可能性,但是盖面更加重一些,所以盖面朝上的次数更多,导致游戏不公平。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我会利用大屏幕展示练一练的题目1,组织学生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事件等可能性原则及其应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还有什么问题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学生反思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调动学生将所学知识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兴趣。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设计一个转盘,并确定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事件等可能性原则及其应用想。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且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公平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分数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证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其中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学习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充分经历、体验“可能性相等”的过程。因此教学关键就是创设各种试验活动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理解可能性与游戏公平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依赖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教学过程。灵活采用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式教学等辅助教法做突破点,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抽奖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猜测也许跟数量的多少有关,使之获得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教学中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应用“动手操作、参与实验、观察分析、迁移类推、互动交流”等主要学习方式,探究新知、掌握新知。真正做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动中悟,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密切结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促“参与”)
为了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针对学校门口的小买部买5角钱一包的卡片,常常用以抽奖游戏吸引学生去买的例子创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抽奖箱里面装满奖票。(媒体出示:共100张奖票,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94张全是鼓励奖。)
(这样,学生在抽奖活动中,初步感悟到可能性大小跟数量有关?明确了探究问题的方向,激起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探究问题的欲望,轻松愉快地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探索活动)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互动碰撞成“高效”)
1、联想猜测,探寻策略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收集信息,猜测游戏是否公平。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出:硬币只有两个面,抛一次硬币,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正面朝上,另一种是反面朝上,用分数表示每一个面的可能性是1/2,所以都会说游戏公平。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公平”的数学含义,教师追问:真的很公平吗?请大家拿出硬币,抛两次。一定有一部分同学,会出现两次正面或两次反面,可能性不是1/2了,怎么办?学生思维上产生了质疑,激起再抛再探究的欲望,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抛更多的次数来验证硬币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此时,也正是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的最佳时机。
2、动手操作,收集数据
4人一小组合作,开展抛硬币活动:每人每次抛出1块,记录员在记录表中记录抛得的结果,每人抛5次,抛完后换下一位继续抛。每组一共抛20次。(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行间巡视,收集信息,适时调控小组活动。)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全班交流,让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实验所得,互相补充,互相质疑释疑,取得共识。结论如下:
1次、2次、20次、40次、60次……120次,通过汇总全班小组数据,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就越来越接近1/2。从而说明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的,是全世界通用的公平办法。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情境题:抽到一、二、三等奖及鼓励奖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用相对应的分数表示。(1/100/2/100/3/100/94/100)
(这样的设计上努力体现的是学生认知上的一种递进,学生经历了联想猜测、动手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前呼后应,学以致用。)
(三)模拟练习,扩展应用。
1、解释应用(调控课堂保“及馈”)
(创新改编课本习题)为:
1)转转盘决定谁先开始游戏,是否公平?请说明理由。怎样设计才公平?根据可能性的知识动手改装,使之公平。(不公平,因为红色区域是四份中的二份,指向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4,而指向其它区域的可能性只有1/4。把其中一份红色的染成绿色等不同颜色。
2)当设计公平后,再提出:如果转100次,估计大约有多少次指针是停在红色区域里的?(100/4=25次)检测可能性与平均分及分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可能性的认识由定性感受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过渡。
2、快乐游戏,扩展延伸。(成功喜悦激“乐学”)
1)游戏一:老鹰捉小鸡游戏
掷橡皮决定谁当老鹰公开吗?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动手实验,发现可能性不但跟数量有关,还扩展延伸到跟面积的大小也有关的结论。
游戏时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乐中学,从中感悟公平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游戏二:开门见虎
有四个洞,其中一个洞里有一只放生虎,老虎可凶猛呀,谁敢打开它,(不敢),补充说明:不用怕,这可是四个放生洞,老虎也许已经会从洞的后门跑到大森林去的,老虎还在吗?请打开看看。从学生中选出三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每个人得打开一扇门,谁要先打开,(生一定争着要打开,因见到老虎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大的,从1/4到1/3再到1/2,可是现实是:三个人都没有见到老虎,这时让学生再打开最后一扇门,是没有人敢开的,只好老师自己来了,哦,还好老虎回归大自然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发现可能性会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1、学生汇报学习所得。(使学生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2、教师评价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我能行)
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以上创新处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联想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探索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学习时间在12月中旬。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一)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
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
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
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二)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三)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一)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二)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组织练习,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一)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二)根据结果设计放球方案,,说一说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红球;
2、可能会摸到红球;
3、不可能摸到红球。
(三)猜一猜:东方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练习,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又有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一、说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4—97页第八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这一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重点我认为应是联系分数的意义,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确定性事件和不确定现象。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本单元在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继续教学可能性,用分数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本课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由对可能性大小的感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当然,现在的量化只能是初步的,是为以后学习概率作准备。
3、为能争取最佳教学效果,我将准备一个硬币、扑克牌等,并事先制作好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难点。
二、说目标。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根据《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能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结果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配合使用分组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善于吸取他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逐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讨论交流、自主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有据的思考、探究、交流和评价。通过“猜一猜”“议一议”“想一想”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投掷一次硬币出现正反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
2、例1情境图后,出示问题“篮球赛中用猜正反的方法决定选择场地,公平吗?为什么?”“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启发学生在解释和交流中认识到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并让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数的意义与可能性知识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并认识到数学是规则的的制定者,是幕后的策划者,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随后的“试一试”用逐一添加球的办法,让学生明确“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并引发关于是否公平的讨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学生接受新知搭建平台,再让学生经历推理“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不但复习了分数的意义,还让学生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相应的分数来表示,为下面继续教学可能性打下了扎实基础。另外让学生通过几次不同情况下的摸球游戏变化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开启用其他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窗口,进一步感知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方法。
(二)迁移中提升。
把例2设计成摸牌游戏,第(1)题的三个连续的问题,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六分之一。第(2)题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思考的过程。我将充分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随后的“试一试”我将创设学生熟悉的摸球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自己作出的结论,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首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2题的条件进行整理,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幷出了两道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教育孩子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在充满可能性的世界里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设计意图: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拓展题的练习,能进一步积累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经验,丰富、加深用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教师提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以及“你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反思,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思考,就会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本领。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交流学习收获,能够进一步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今后更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只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研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许多新的生成。我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创设了摸棋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测―实践―验证的过程,从而感受到这一点,设计的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最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思路清晰明确。
2、学生分析。
(1)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不确定事件,但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领悟形成理论知识尤为重要。
(2)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爱玩好动,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玩中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结合己有的经验与活动情境,理解、辨析“一定”、“不可能”、“可能”发生的事件,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难点:(1)、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
1(2)、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方面初步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有趣的活动,如摸球游戏,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理念。
结合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恰当的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的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教法学法。
采用情境激趣、组织引导、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下面我对各环节展开加以介绍.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学生喜爱的“守株待兔”故事,设疑激趣,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索。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四个板块来进行: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二是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
1、小组活动一,体验“一定”。
盒子里放的全是红球,那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一定吗?
(师板书:一定)。
2、小组活动二,体验“不可能”。
盒子里全是黄球,没有红球,那我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可能是红球吗?(不可能是红球,因为里面没有红球)(师板书:不可能)。
3、小组活动三,体验“可能”。
通过刚才摸球,你们发现能从盒子里能摸到黄球吗?(能)一定能摸到黄球吗?(不一定)也就是说我们摸到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红球。(板书:可能)。
设计意图。
把教材中呈现的“摸球游戏”的情境贴近学生,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摸到盒子里的球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是非常有益的。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判断生活中的事件。
为大家展示课本练习二十四的3种现象,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2.深化提高。
拿出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每人一张,进行涂色比赛并贴在黑板上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
涂色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维。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生活里的事,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在的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教师即兴的口语评价与引导,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以问题为主线,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经历了“质疑—探究—建模—形成概念”的过程学习,使得教学思路一脉相承、水到渠成。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这种设计遵循了数学概念教学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听了柏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可能性》,让我获益匪浅。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而引出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游戏是否公平等等,这是对可能性知识的应用,教材呈现的内容不多,因此给执教柏老师带来了难度,但是柏老师能灵活处理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教师找准了新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有的放矢地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和冲突搭起了一个平台,调动起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从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由于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使用了学生喜欢的击鼓传花游戏,学生思考起来会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一开始上课让学生每组进行一次击鼓传花游戏,看传到哪个同学,那个同学就出个节目,这显然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可避免的含有“碰碰运气”的成份。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做击鼓传花游戏游戏,猜想花一定会传到哪个同学的手吗,第二个环节根据学生的猜想,再进行第二、三组、四组,从而得出,不一定会传到哪个同学的手上,而是每个同学都有可能第三个环节:第三环节猜想打篮球是利用掷硬币来确定发球权是否公平;第四个环节:让学生掷硬币验证这一疑问,既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确定性的知识,又发展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研究体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是让学生应用“可能性大小”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应用中深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柏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是在大量的活动中进行,如果活动的目的能更明确些,学生的活动将更有序,活动效果将更佳。
向不同的目标,表明宋老师课前做足了功课,对随机事件的科学把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次转盘游戏导入新课,使生活中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地走近了数学课堂;接下来的摸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借助摸球应该实现两个认识目标:一是通过统计摸球结果,验证对于可能性的已有经验,即从3号口袋里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篮球;二是即便3号袋中有红球、有蓝球,每次摸出什么颜色依然无法确定。我想第一个目标不难实现,而第二个目标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认识随机事件的关键,即一切皆有可能。就这一点,我想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往我在教这样的课题时,学生总是希望找到“确定”的结论,有的认为可以凭借手感判断结果,有的'把球故意放在固定的地方破坏随机性,有的还根据数据一厢情愿地找规律。而消除学生存在的误解正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自试验。宋老师在活动设计中有序地组织、轮流摸球,回避了上述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并通过提问“在摸球前能确定摸到的是什么球吗?”引导学生体会,虽然袋里有红球,但我们仍然无法确定下一次摸到的是不是红色,但只要一直摸下去,就一定会摸到。不过个人以为还是比较保守的,虽然回避了问题,但没能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难点,是否可以这样问: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猜会摸到什么颜色?一旦有孩子误入“陷阱”或半信半疑,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当场试验,直到曲解被“破除”,让学生深刻感悟可能性是事件发生之前的推断。第三次装笔游戏和猜棋盒游戏则由易到难,加强学生对可能性的体验,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全面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中发现。
本节课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点,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听取别人意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思考问题的过程,并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升华。“猜想、验证、归纳”是学习数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节课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逐渐掌握了探索的技巧和方法,真正体现了数学的思想和智慧。
3、在延伸中升华。
当学生认识了可能性的三种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判断生活中的现象,使课堂知识重新回归生活。最后一个抽奖游戏,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渗透了可能性的大小,使学生带着思考和再学习的动力离开教室,是课堂知识的延伸,也是探究精神的指引,这是我们数学教育应当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对于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有很多,当然也有一些困惑引发了我的思考:
1、学生在摸球前就凭借经验知道了3号袋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那么接下来的试验本身就少了一份吸引力,当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摸球活动还是极具兴趣的,但我们有必要使学生的兴趣不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更应指向对不确定性的困惑和未知。所以我觉得活动的设计是否可以将重心偏向“体会事先无法确定结果”的目标上来,即原先的“进一步理解可能”这一环节。因为这正是学习的难点。
2、在课的最后环节,宋老师设计让学生用可能性的知识来描述三个城市下雪的情况,和说说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在描述的时候是基于经验,而不是基于对数学事实的推理和判断。也就是说,哪怕是在课前让学生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造句,上述的这些素材孩子们正确描述也是没有障碍的,那么作为课尾,出示这样的生活常识性问题,就显得意义不大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可能性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跌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也是可能性的学习总是伴随的统计教学出现,冠之于“统计与可能性”的原因。它决不同于诸如“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之类的可以凭借想象和经验人为制作出来的伪命题。这一点在宋老师初次试教时就有这种感觉,现在依然持有这种怀疑。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完美地解决上述困惑,需要我们以一节课为起点,投入到更加深入和宽泛的研究和实践中。
尊敬的亲爱的各位领导、评委:
下午好!
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摸球游戏——可能性》,
一、说教材。
1、本课地位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惟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它的前置基础是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生活经验基础,它的后继地位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为后续学习作好坚实的铺垫。
2、教学目标。
(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借助游戏活动和直观图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面向全体引领学生借助有趣的摸球游戏活动和直观操作演示及图示法进行教学。兼用小故事、猜谜语、小游戏等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通过摸球游戏,调动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激疑、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起来更直观。
三、说学法。
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索中,让每位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充分调动眼口心等各种感官,亲自动手摸,猜想,统计(画正字法),表达,归纳总结,经历统计和猜测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游戏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老师带来3个袋子,编号为甲、乙、丙,里面分别有黄色、红色小球。咱们如果做个摸球游戏,捂着眼睛从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大屏幕显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数学素养。)。
2、游戏前奏,运用素材,猜测感知。
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大家是不是急欲知道答案,老师现在不告诉你们,请根据你的经验大胆猜测一下,从三个袋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分别会是什么颜色?(课件大屏幕显示)。
答案不一,也不好确定,到底是什么结果呢?我们来动手试试好吗?(好奇引发猜测,猜测促人探究,让学生根据情况大胆猜测,在培养他们猜测意识的同时吊足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结果的胃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3、游戏进行,合作交流,验证猜测,建构概念。
分小组合作,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始摸球;交流结果,怀疑全是红色;倒出验证,果然如此;老师及时表扬鼓励,敢于质疑,一个个真像科学家!(板书:确定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从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分小组合作活动,并根据记录表用画正字法统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体会画正字法进行统计的优越性)猜猜看,乙袋中球的颜色有什么样的?既有红色又有黄色;倒出口袋验证结论。(板书:不确定的)。
(3)解决第三个问题,从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这次游戏有变化,先直接打开袋子看看里面红球、黄球各有多少个(4红1黄)。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验证猜想(个别会出现黄球多,摸的次数越多,还是摸到的红球多)因为红球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黄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看来可能性真的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4)举生活中例子老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大家大胆猜想自己动手验证的就是我们学习的新内容: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个游戏环节给我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探索空间。恰当地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观察、质疑、验证、反思、交流、感悟这样的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1)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
(3)小故事阿凡提与金币。
(本环节通过基本练习,巩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改变可能性大小”、“听故事”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5、课堂总结,交流收获你有哪些收获?(引导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
(教师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信心和乐趣,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6、游戏“再见”(大屏幕显示游戏要求)。
(在结尾处以“再见”游戏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灵活反应、发展思维的目的)。
7、板书。
摸球游戏——可能性。
一定发生。
确定的。
不可能发生大。
(板书画龙点睛,提炼出一堂课的精华,配合教学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增强效果。一幅独具匠心的板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件艺术品,是学生认知的“脚手架”,是教师教学的“导游图”。课件也不能替代。把本课的重点表现得一目了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p64—p67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分类和统计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感受确定和不确定现象,为五年级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存在各种可能性。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摸球、抽纸牌游戏、装球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体会可能。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四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球、摸扑克牌等活动来理解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在活动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
师:在老师没松手之前,你估计硬币在老师哪个手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可能性的知识。(板书:可能性)。
环节二:探究可能性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一)、摸球中体验“可能”
1.1-4组请这几组同学分别说说你们八次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指名回答)请这四组的组长拿出来看下袋子里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1个红球和1个黄球)。
在这样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呢?。(红球或黄球)指名学生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任意摸一次,都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大家真棒,猜的十分的准确。这个袋子里确实装了两个红球。
在这个口袋里摸球,结果会怎样?任意摸1个,可能会摸到哪个红球呢?让学生完整的说。
小结:在这个袋子里摸,一定摸出红球,可能是1号红球,也可能是2号红球。
师:大家真棒,又猜对了。这个袋子里确实装了两个黄球。
在这个口袋里可能摸出红球吗?(不可能)。
小结:在这个袋子里摸,不可能摸出红球。
(二)、摸牌中感悟“可能性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棒,看,谁来了?出示刘谦的照片?这是著名的魔术师刘谦,他呢准备给大家来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那我们一起来看下,看他给我们带来了四张扑克牌,分别是红桃a、红桃2、红桃3、红桃4,思考一下,从中任意摸1张,可能摸到哪一张?摸之前能确定吗?先让学生思考,再交流。(不能确定,有四种可能)。
师:下面我们把牌合上,魔术开始啦,魔术师把红桃4变成了黑桃4,现在4张牌中有3张红桃和1张黑桃,现在任意摸1张牌,可能摸到哪一张?(红桃a、红桃2、红桃3、红桃4)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还是黑桃的可能性大?(红桃)为什么?(红桃的张数多)。
我们同学都同意吗?(同意)那这是我们的猜想,我们要证实我们的猜想,我们需要(试一试)那我们来进行摸牌游戏吧。摸之前老师来给大家明确下摸牌的要求。
这次要请组长进行合理分工,一人洗牌,一人记录(用写“正”的方法,最后写成数字)另外六人每人摸5次,共摸30次。
红桃共次。
黑桃共()次。
4.组织交流。看到这六组同学的摸牌记录,你有什么想法吗?(摸到红桃的的次数比摸到黑桃的次数来的多)。
师小结:现在摸出的牌共有4种可能,红桃有3种可能,黑桃有一种可能,所以红桃摸出的可能性大,黑桃摸出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环节三:巩固练习。
师:老师想看看我们的同学的掌握情况,我们一起来练一练。
摸出梅花10和8的可能性(相等)。
3、装盘中也存在着可能性,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转动哪个转盘,指针偶尔落在红色区域呢?偶尔是什么意思呢?(很少,可能性很小)。
(2)转动哪个转盘,指针经常落在红色区域呢?经常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可能性很大)。
(3)转动哪个转盘,指针偶尔落在红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呢?指名回答。
环节四: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师: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老师打算奖励大家再玩一个游戏,实践操作。
1.装球:往口袋里装6个球,要求从中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蓝球。(学生小组合作装球,装好之后展示,组长分别说说)上面的同学能根据摸到蓝球的可能性大小排排队。(大到小依次站)。
2.展示你知道吗,知识拓展,摸硬币实验,硬币抛出之后,有几种可能呢?(两种)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环节五:链接生活。
其实,像这样藏着“可能性”的游戏生活中还有很多,元旦期间超市准备开展回馈顾客活动,凡是在超市一次性购物满1000元的均可以转动转盘一次,一等奖自行车一辆,二等奖电水壶一个,三等奖护手霜一支。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你怎么设置一、二、三等奖?指名回答(绿色一等奖,蓝色二等奖,黄色三等奖)。
师:大家都十分的精明,长大后一定都会成为出色的老板。
环节六:全课小结。
大家今天表现的十分不错,老师准备送一段话给大家作为奖励,我们一起来看下吧,但是其中有几个空需要大家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补充完整,你们能做到吗?(能)。
我们从出生到长大(一定)得到了周围许多人的关爱与呵护,时光(不可能)倒流,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不要怕,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可以”。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就是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的一个思考过程,比较清晰,简单,能突出说出这节课的重点。
可能性。
可能。
一定。
不可能。
五、总结。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材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预设。基于对本课的设计理解,我认为我们应从数学思考、数学意识的层次上解读可能性,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学生整体的学习氛围比较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情况。
2、说教材。
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方面的教学内容,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涉及确定事件(包括一定与不可能两种)与不确定事件,在不确定事件中,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虽然每种结果都是随机出现的,但出现的次数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决定了概率与统计是密不可分的,在本单元教材中也基本上是以实验数据的统计为基础来探讨可能性的大小的。
本单元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和一个实践活动,本节课是其中的例1,感受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使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的结果。
2、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爱祖国爱家乡和怎样做人的思想教育。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正确地描述这些事件。
教学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
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实验法。
课件、盒子、彩色乒乓球、节目签。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下面我将一一阐述这五个教学环节:
通过猜一猜老师带来的礼物的游戏,感受可能性中的不确定事件,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的主题——可能性。接下来通过谜语的形式猜出老师带来的礼物,再次感受有些事情的发生又是确定的。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选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让每个学生投入、参与其中,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感知,而且能领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探索的需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的概念。
首先创设情境,因情境中活动的需要而组织学生开展了“抽签表演节目”这一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个概念,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活动:出示三张卷起来的纸条,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2、(以抽签时学生抽一张跳舞签为例)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推理能力)。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3、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纸条了。
4、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并且明确“可能”这种情况属于不确定的,“一定”“不可能”是确定的。
正确运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现象。接着以一个“摸球获奖”的游戏,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和事件的不确定性。
2、小结:当一个盒中全部是红球,任意摸一球,一定摸到红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当一个盒中既有红球又有红球,可能会摸到红球,也可能会摸到红球。(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兴趣、爱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可能性的三种情况提出问题,并能形象的描述事出件发生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也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下面两个练习:
1、涂一涂(课件出示)。
2、连一连(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按照由易到难分层设计,既巩固了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验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
我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的提问引发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引导学生归纳: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且明确可能这种情况是不确定的,不可能和一定是完全确定的。
2、一题多解,考虑问题要全面。
3、生活中有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的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同时让领悟数学思想和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我觉得这样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二三十名学生可能有二三十种不同的反应。但是,老师一定要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是由学生发现知识而不是老师去灌输。
信息窗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捂着眼睛摸球的情境,使学生学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模糊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摸球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能力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难点: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多媒体课件、不透明的袋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记录表格。
教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学法: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和学情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节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课堂总结知识升华。
这四大环节,其中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预设1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其实在游戏中有很大的学问也有很多的数学奥秘,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摸球的游戏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为新课的开始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预设20分钟)。
1、活动一:甲袋里6个红球。从甲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的确定现象)。
板书:事件发生的确定。
2、活动二:乙袋里3个红球,3个黄球。从乙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通过摸球的游戏,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猜测——验证——结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组汇报。老师填总的统计表。
板书:可能性大——数量多,小——数量少。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了猜测,但猜测的对不对呢?实验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谜底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揭晓。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理解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预设15分钟)。
1.下面的事件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1)地球绕着太阳转。
(2)明天会下雨。
(3)把一个石块放入水中,石块沉底。
(4)早晨太阳从东边出来。
2.连一连。从下面6个盒子中分别摸出1个球,会有怎样的结果?
3.从8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1张,可能抽到哪种扑克牌?抽到哪种扑克牌的可能性最大?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通过练习,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练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有序的思考问题,以形成技能技巧。
谈谈收获;夸夸自己;赞赞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情况。
2、说教材。
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方面的教学内容,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涉及确定事件(包括一定与不可能两种)与不确定事件,在不确定事件中,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虽然每种结果都是随机出现的,但出现的次数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决定了概率与统计是密不可分的,在本单元教材中也基本上是以实验数据的统计为基础来探讨可能性的大小的。
本单元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和一个实践活动,本节课是其中的例1,感受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使学生能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的结果。
2、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渗透爱祖国爱家乡和怎样做人的思想教育。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正确地描述这些事件。
教学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
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实验法。
课件、盒子、彩色乒乓球、节目签。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二)观察体验,建立概念。
(三)实践探索,发散思维。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下面我将一一阐述这五个教学环节:
(一)游戏激趣,引出课题。
通过猜一猜老师带来的礼物的游戏,感受可能性中的不确定事件,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的主题——可能性。接下来通过谜语的形式猜出老师带来的礼物,再次感受有些事情的发生又是确定的。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选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让每个学生投入、参与其中,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感知,而且能领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探索的需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体验,建立概念。
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的概念。
首先创设情境,因情境中活动的需要而组织学生开展了“抽签表演节目”这一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个概念,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活动:出示三张卷起来的纸条,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2、(以抽签时学生抽一张跳舞签为例)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推理能力)。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3、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纸条了。
4、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并且明确“可能”这种情况属于不确定的,“一定”“不可能”是确定的。
(三)实践探索,发散思维。
正确运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现象。接着以一个“摸球获奖”的游戏,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和事件的不确定性。
2、小结:当一个盒中全部是红球,任意摸一球,一定摸到红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当一个盒中既有红球又有红球,可能会摸到红球,也可能会摸到红球。(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兴趣、爱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可能性的三种情况提出问题,并能形象的描述事出件发生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也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下面两个练习:
1、涂一涂(课件出示)。
2、连一连(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按照由易到难分层设计,既巩固了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验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我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的提问引发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引导学生归纳: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且明确可能这种情况是不确定的,不可能和一定是完全确定的。
2、一题多解,考虑问题要全面。
3、生活中有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的学习和运用它们奠定基础。同时让领悟数学思想和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我觉得这样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二三十名学生可能有二三十种不同的反应。但是,老师一定要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是由学生发现知识而不是老师去灌输。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体验事情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随机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理由。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方法目标。
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验证试验结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体会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重视数学素养和学生公平、公正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但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的了解,能用“经常、一定、偶尔、可能、不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1、教法分析。
数学问题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打算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实验探索——科学验证——实际运用”的过程,选择“探究研讨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其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知。
课件演示教科书第99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的?以抛硬币为例,重点引导学生活动、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揭示课题:可能性(板书)。
设计理念:由足球比赛开球前的情境引出游戏公平性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初步渗透公平规则的重要性。
(二)分组实践,探索体验。
1、分组实验,获取数据:首先课件出示实验要求,然后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观察数。
据,发现抛的总次数越多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越接近。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去学习,即“从做中学”,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三)实际运用,智力冲浪。
1、转盘转转转:
课件出示9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发现不公平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方案。然后把全班分成三组,采用“转动转盘获答题机会”的方式,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的1、2、3题。
2、课件出示“幸运摸奖”:假如你是摸奖者,认为这样设计公平吗?并说明理由。(最后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3、智力冲浪:教师准备1个黄球、6个绿球放在盒中。
(1)猜猜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不能确定?必须知道什么?
(2)告诉数量,说说摸出黄、绿球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3)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应怎么办?
(4)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绿球的,又应怎么办?
设计理念: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体现知识的价值,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四)回顾新知,归纳概括:
引出概率定义,指名说说生活中的可能性实例。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因此我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给每个学生活动、讨论、合作、表达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中学习的快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捂着眼睛摸球的情境,使学生学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模糊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摸球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能力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难点: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二、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透明的袋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记录表格。
三、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学法: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和学情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节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四)、课堂总结知识升华。
这四大环节,其中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预设1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其实在游戏中有很大的学问也有很多的数学奥秘,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摸球的游戏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为新课的开始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预设20分钟)。
1、活动一:甲袋里6个红球。从甲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的确定现象)。
板书:事件发生的确定。
2、活动二:乙袋里3个红球,3个黄球。从乙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通过摸球的游戏,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猜测——验证——结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组汇报。老师填总的统计表。
板书:可能性大——数量多,小——数量少。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了猜测,但猜测的对不对呢?实验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谜底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揭晓。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理解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预设15分钟)。
1.下面的事件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1)地球绕着太阳转。
(2)明天会下雨。
(3)把一个石块放入水中,石块沉底。
(4)早晨太阳从东边出来。
2.连一连。从下面6个盒子中分别摸出1个球,会有怎样的结果?
3.从8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1张,可能抽到哪种扑克牌?抽到哪种扑克牌的可能性最大?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通过练习,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练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有序的思考问题,以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知识升华(预设3分钟)。
谈谈收获;夸夸自己;赞赞同学。
五、板书设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259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