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和良好的沟通。掌握好教学计划的编写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这里有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你把谁教得好,把谁教得一般?
2、你教什么教得好,什么教得一般?
3、差距在哪儿,优势在哪儿,已经实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实现?
4、我们如何与学校中的学生和所有教师一起树立一个共同成长的概念?
5.应学会与学生交流,而不仅是独白。
尽管教师需要传授信息,尽管讲座的形式的确有效,尽管教师是应该要比学生知道得更多,但是同样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学习。
这种“倾听”可以来自于倾听他们的问题、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学习策略、他们的成功、他们与同伴的互动、他们的输出,以及他们对教的看法。
时下占据课堂教学主导地位的独白也许不会对比较聪明的学生产生害处——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能获得更多的学习策略,也能够进行学习方面的自我对话。
但独白式的教学不能满足在学习中挣扎的学生,也不能满足后进生和学困生,不过它对聪明的学生是很有效的。
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对话和独白的最佳比例,尤其是什么时候一种教学优于另一种,哪一种最适合表层和深层的学习。我们也需要多料及对话本质的效应。
6.教师应乐于挑战并绝不止于“尽力”
在大多数课堂生活中,每天都是一个挑战,我们必须接受这一挑战,并将挑战变成我们期望的存在。
教学的艺术在于对某一位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事务,对另一位学生就不一定了因此教师要不断关注个体差异并追求共性,从而使学生与同伴能够和教师共同协作以带来改变。
教师的作用不是决定挑战,然后将挑战“打散”为可管理的、对学生来说更简单的小模块,相反,教师的作用是决定如何使学生加人学习的挑战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强调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因为当学生理解它们之后,他们就能明自那些对成功学习至关重要的挑战的目的所在。
7.好的班级环境绝不仅仅只需要欢乐的气氛。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我们关心班级氛围,但往往会忘记建立这种充满温暖、信赖与共情的氛围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到犯错误或不知道答案都是没问题的,是要建立一个将错误视为机遇的氛围。
学习在错误中得以成长: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找出错误概念、错误理解和缺乏的知识。尽管教师也许有温暖的人际互动,但这不是重点所在。
重点是:
学生是否认为班级氛围是公正的、共情的和值得信赖的?
学生能否及时指出他们的不知和不理解,且没有同伴会因此讥讽、轻视和嘲笑?
同伴的力量是有说服力的,而建立适当的班级氛围在很大程度就是建立欢迎错误并从中学习的安全港湾。
同样,学校领导创建一个安全的教师办公室氛围也很重要,从而使所有教师能够谈论教学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8.教师应带动家长共同参与教育。
在日常互动过程中,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承担着应当由专业人员承担的责任。
我们是导游、银行职员、售货员、博客新闻写手,等等。这种协同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这几乎没有影响到学校。
我们仍旧将家长视为一年两次报告的受众,因为家长的责任是在学生醒着的另外八个小时内监控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也有不监控的),提供食宿,喂养并照料学生。
尽管所有家长都希望找到方法帮助教师共同教育他们的子女,但不是所有家长都知道如何去做。
对于做不到的家长来说,主要的障碍在于他们不熟悉学习和学校的语言。
在他们中的许多人看来,学校的经历并不总是最令人满意的。
我们发现,如果家长学会了学校教育语言,会产生很多积极结果。
家长了解了当下课堂学习性质的语言,知道如何帮助他们的子女上课并参与学习,知道如何与教师和学校人员交谈。
家长在合作中理解可以练习和专心的重要性、表层和深层理解的差异,一级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的性质之后,能够与他们的子女进行更多的对话。
教给家长有关学习的语言会增进学生对学校教育体验的参与,提升学生的阅读成就。
如果学校想要在显著影响所有学生学习和学业成就方面获得成功,那么这八个教师核心素养是学校需要关注的核心观念。
这也是一种会带来改变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从寻找那样“东西”——项目、资源、教学方法或结构上转变。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
相信能就一定能。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健康文档放心下载放心阅读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相信能就一定能。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由社会、公民、国家三个方面组成。因而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面一方面需要培养其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与当下国情相结合,发展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理念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与知识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包含有受教者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关化学的观念、概念、方法以及原理等等,同时受教者的品性和中心技能也含有相关的学科特质。需要引导学生在化学信息、化学思维、化学学科、跨学科综合创新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整合能力。所谓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做到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现阶段的教育学习主要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基础实操没有相关培养,对于学生的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给予一定的放松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相关学习,成绩测验也只有片面的知识点理论等。过分依赖老师的相关教学,而少有自身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意识。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此能力是指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化学信息意识,利用化学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能力。当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学生要会正确使用相关网络通信工具存储、传递、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学会如何使用相关的应用信息能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寻找相关学习资料,获取相关信息文件。获取、识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能力。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检测主要还是依靠卷面分数来看,当下的高考相关化学题目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化学信息素养,新型的题目需要学生有相关的分析、处理以及总和信息条件的能力。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会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守法,形成信息伦理。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生要学会如何逐步筛选、整合、生成、应用相关化学基础信息,同时以相关化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相关化学题目,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思想。在整体的教学培养中,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要自主学习吸取有利相关信息、排除不良信息。
2.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化学基础技能以及基本知识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演到学习相关的化学理念、概念等等,从而掌握相关的化学基本规律,有自主的化学学科学习思想,同时能够实操进行相关化学实验。化学思想。何为化学思想?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能够运用到与之相关的思想意识,有对化学特征、价值、本质的相关认识。如守恒思想(质量、能量、原子、电荷守恒);对立统一思想(微观和宏观、量变和质变、定性和定量);控制变量思想;一般与特殊、归纳与演绎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以致用思想等等。化学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高度综合地将多种方法运用于化学研究中,如把物理、生物及数学等方法移植于化学方法之中并加以融合。于此同时,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要踊跃吸收整体论的相关思想,有新的学习开年,构建化学相关的新理论、新概念,以此促进当下化学的进步。
2.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现阶段的教育只着重于相关知识的摄入,老师往往将很多的动手实践都改换成只有知识的输入学习,学生没有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没能得到很好施展,有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动手才能学习到,而学生并没有动手实操导致知识点的学习不完全。因而需要加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增加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相关知识,让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得到解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猜想、提问和设计以及实验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探究能力。
2.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学习不能只靠老师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在整体的教学当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方面的相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在工作中能够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等等。竞争与创新能力。有竞争就会有新的思想产生,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常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竞争,让学生快速、独立、正确思考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陈出新。合作互助能力、团队精神。当下社会的发展十分需要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自古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个人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协作,在学生的相关教育培养当中就需要培养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团队协作的能力看作一项重点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要开展相关的团队合作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相关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结语。
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是根据当前社会现状和文化教育特点提出的,同时还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反映。以整体来看“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其主要中心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可以在学习当中获得的,是可以塑造、培养、维持的。
参考文献:
[1]黄成梅.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
[2]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6).
文档为doc格式。
。
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妙灌核心素养之田,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2、丰富资源,寓教于乐。
丰富课堂资源,构建灵动课堂。启迪我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教学即人学,对话心灵。
教学即人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代表着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
4、借助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谨慎、合理、适时、巧妙作用网络资源,将品德课上活,上出特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拥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当前英语的教学现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下面我结合阅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书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去教,仅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一种工具性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与创造性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良好品德。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学《icanhelpcleanupthecityparks.》时,我先介绍sarah的话语:“hello,boysandgirls.iamsarah.i’mhelpful.icansweepthefloor.icanpickuprubbish.areyouhelpful?”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表达自己通过做志愿活动而获得的劳动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等优良品德。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可利用四级制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t)―助手(ta)―组长(gl)―组员(gm)”的小组模式下,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彰显人格魅力,启迪习惯养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任务型活动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使其分清是非对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创设情境,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品质。
五、整合学科知识,引导正确发展。
英语教师要整合学科知识,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错误行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从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现代网络,向学生传授核心素养的内容。例如,教师可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较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故事,“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传统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了解、理解、掌握的程度,而未来的评价除了考查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2015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数学领域的监测标准中就提出:不要求计算速度,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达成。这些标准就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关注。
那么,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题目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一道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出的题目:有甲乙两个居民小区,有一条直路连接这两个小区,计划在这条路边为这两个小区的居民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设计在哪里?为什么?类似这样的题目,评价原则和评分标准是思维与结论一致。只要学生的思考和他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回答就是正确的;如果有些学生分析得更深刻,答得更好,那么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因为我们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题目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能硬编。
如果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就必将会出现“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教育教学局面。那一天,我们就能自豪地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把所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应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应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应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一、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般认为,数学素养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不少学生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早已忘记,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理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刻,做事思路清晰、行为干练,这应该就是使人终身受益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从通俗的角度讲,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具体说来,就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专业的角度讲,指的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以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本文试着从教学过程的维度,思考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一般指知识取向(这里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双基”,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文化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所关注的,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准确无误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最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从教师和教材那里获得知识。文化取向的教学设计关注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数学教学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等。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事实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互融合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文化教育涵盖了知识教育,两者本身并没有根本的冲突。“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
2.课堂教学: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思维,数学就失去了生命与活力。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教学评价: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试题(作业)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形式(当然还有课堂表现性评价等),如何设计,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与评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核心素养导向?试题(作业)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反映该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维度,是指要考查哪些知识、技能;梯度,是指要有递进性,对不同的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相关度,是指要在知识的交汇处,既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交汇处等。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由社会、公民、国家三个方面组成。因而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面一方面需要培养其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与当下国情相结合,发展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理念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与知识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包含有受教者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关化学的观念、概念、方法以及原理等等,同时受教者的品性和中心技能也含有相关的学科特质。需要引导学生在化学信息、化学思维、化学学科、跨学科综合创新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同时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整合能力。所谓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做到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现阶段的教育学习主要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基础实操没有相关培养,对于学生的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给予一定的放松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相关学习,成绩测验也只有片面的知识点理论等。过分依赖老师的相关教学,而少有自身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意识。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此能力是指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化学信息意识,利用化学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能力。当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学生要会正确使用相关网络通信工具存储、传递、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学会如何使用相关的应用信息能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寻找相关学习资料,获取相关信息文件。获取、识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能力。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检测主要还是依靠卷面分数来看,当下的高考相关化学题目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化学信息素养,新型的题目需要学生有相关的分析、处理以及总和信息条件的能力。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会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守法,形成信息伦理。在化学信息交流合作中,学生要学会如何逐步筛选、整合、生成、应用相关化学基础信息,同时以相关化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相关化学题目,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思想。在整体的教学培养中,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要自主学习吸取有利相关信息、排除不良信息。
2.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化学基础技能以及基本知识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演到学习相关的化学理念、概念等等,从而掌握相关的化学基本规律,有自主的化学学科学习思想,同时能够实操进行相关化学实验。化学思想。何为化学思想?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能够运用到与之相关的思想意识,有对化学特征、价值、本质的相关认识。如守恒思想(质量、能量、原子、电荷守恒);对立统一思想(微观和宏观、量变和质变、定性和定量);控制变量思想;一般与特殊、归纳与演绎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以致用思想等等。化学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高度综合地将多种方法运用于化学研究中,如把物理、生物及数学等方法移植于化学方法之中并加以融合。于此同时,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要踊跃吸收整体论的相关思想,有新的学习开年,构建化学相关的新理论、新概念,以此促进当下化学的进步。
2.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现阶段的教育只着重于相关知识的摄入,老师往往将很多的动手实践都改换成只有知识的输入学习,学生没有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没能得到很好施展,有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动手才能学习到,而学生并没有动手实操导致知识点的学习不完全。因而需要加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增加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相关知识,让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得到解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猜想、提问和设计以及实验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探究能力。
2.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学习不能只靠老师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在整体的教学当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方面的相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在工作中能够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等等。竞争与创新能力。有竞争就会有新的思想产生,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常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答题竞争,让学生快速、独立、正确思考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陈出新。合作互助能力、团队精神。当下社会的发展十分需要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自古就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个人的成果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协作,在学生的相关教育培养当中就需要培养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团队协作的能力看作一项重点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要开展相关的团队合作活动项目,培养学生相关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结语。
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是根据当前社会现状和文化教育特点提出的,同时还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反映。以整体来看“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其主要中心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可以在学习当中获得的,是可以塑造、培养、维持的。
参考文献:
[1]黄成梅.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
[2]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6).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听了郭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一堂数学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时,不忘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思想是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的灵魂,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整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
数学学科是一个联系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抓住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这一要点。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循序渐进,及时过渡。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深入研究,挖掘数学思想程资并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把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出。并且在教学的最后我们要逐步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知识点完成后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已达到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处理好“教”与“学”的设计。实施基于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我们应当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实施主体,既要设计好教师的“教”行为,又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的表现,实现“教与学互相融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
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咱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练习,比如学过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后,就“路边摊上的食品”、“快餐食品”、“腌制食品”、“零食”等问题,让学生做调查、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
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后,能够较为理性看待这些食品,一般不会只为口感而不顾卫生和健康。这样为学生形成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并且影响着身边的人。再有就是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从生物课本上传授的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结构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也会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就不会轻信一些电视上、报纸上的虚假健康知识讲座,还能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受骗,特别是家里的老人。
通过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作用,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比如说到当前的环境问题,上头条的一定是雾霾。
其成因复杂,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人人都向往好的生活,就会有向自然过度所取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事实,两者不断加剧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雾霾只是后果之一!在学习过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后,学生们在现实的诸多例子面前,会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路途遥远,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如下:
2.1开展小组合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虽然思维不够缜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所缺乏的不是刻板固守的强硬纠正,而是有力有效的方向引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想要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正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实验教学[2]。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督促更加有效,例如,教师要进行实验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名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这名同学不动手操作,而是指导小组其他成员亲手操作,出现疑问时可以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2.2结合生活实际。
虽然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等框架的制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恰恰相反,这种制约反而会使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道路,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约束的,这为教师制定了教学思维的导向,教师需要根据这一内容将实验设计得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脱离开实际的实验都是不科学的,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符,因此,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探寻物理实验的踪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矿泉水瓶瓶盖的内外径、小水杯的深度、水笔笔盖的内外径等,要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
2.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师要将这一内容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参与,加强学生主动认知与学习,物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学生参与将提升物理思维的建立能力[3-4],例如: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曾经分别让三个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第一个同学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两个摆长相等、质量不同的单摆,结果两个单摆摆动同步。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基本一样,因此得到实验结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在不同高度同时放开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实验结果两个单摆摆动也同步。同样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因此得到了第二个结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则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两个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的单摆,实验结果在第一次实验里发现两个单摆摆动不同步。这一下子,这位同学有点慌了,赶紧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只好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笔者问全班学生:“从刚才第三位同学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本来预想,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单摆的周期和摆长有关。”但出乎预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第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位同学的脸更红了。笔者想马上反驳,说结论应该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这样的话,显得苍白无力。那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么我们就请一位“高手”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在大家的推荐下,一位大家认为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重新做了第三个演示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的摆动,甚至有个不相信的同学又上台做了演示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此时,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笔者接着说:“其实,不是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而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三个同学得到的不应该是大家的质疑,而应该是大家的表扬。”疑团彻底揭开了,上台做实验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通过这次小小的“曲折”也明白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还学会了应该更深入的看问题。再如:老师在进行打点计时器实验测定匀变速运动时,首先老师示范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而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期间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2.4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时,基于本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笔者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下,然后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但有学生按教材中的原方案操作实验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后,学生觉得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实验室所提供的小车质量没有办法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实验室有质量更大的小车吗?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围着实验桌进行讨论。笔者提示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更改实验方案啊!虽然已经临近下课,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陷入了一阵思考和讨论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不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这个前提条件的创新实验方案。是的,对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蜻蜓点水地应付过去,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潜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或许会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有所创新,收获无限的知识。这也是符合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创新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的重要支持,而物理这门学科对树立学生科学观和综合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又是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涛.改进方法,提高效果———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j].技术物理教学.(01).
[2]翁宗琮.城乡结合部高中学生物理探究实验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广州市第一高中为例[j].物理通报.(s1).
[3]刘明.探究实验创新的思考———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说起[j].湖南中学物理.2015(01).
[4]张浩.重视物理实验培养物理精神———谈我对“观察失重现象实验”的处理[j].湖南中学物理.(12).
摘要: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中职数学课堂应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数学教学活动相结合,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数学教学观念、革新数学教学模式、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科学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等解决策略,有效提升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教育;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的符合个人终身学习与社会需求的不可或缺的品质与核心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是培育学生个人知识、能力等领域素养的主要方法,让学生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养人才。在数学教学机制内,不仅涉及基本理论、信息处理等能力的培育,而且包括创造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运用至现实生活的能力的培育。唯有牢牢形成“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中职数学教学才有可能成为优质的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逐步习得数学知识、掌握技术、沉淀经验、提升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获得提升,并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所以,中职学生数学学科素质的综合提升,教师数学教学成果的完善,均应立足于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对高素养人才的实际需求。
数学是一门探索客观世界空间方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时代发展需要较多的高素养人才支撑,高素养人才不但应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熟练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才能推进时代进步与发展。通过数学学习,实现让学生全面把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的目标,更关键的是在学习中,持续提升学生使用数学知识与理论处理问题的意识与水平。因此,中职数学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培育与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知识普遍应用于生活各领域,学生应用意识的激发只有在现实生活的海量数学信息中才能得以实现。在核心素养教育环境下,充分运用中职数学教学,能够培育学生找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满足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
(二)社会发展倚重数学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数学学科在各领域的应用具有推动作用,数学知识逐渐融入各个领域以及国民生活中。例如,在it技术领域,数学与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软件技术的创新开发依赖于数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展现出数学知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体现出其应用的广泛性。软件技术的发展,不但推进了科学领域的进步,而且对国民生活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和技术工具,推动着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持续完善。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仅停滞在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层次上,还应熟练掌握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能力,切实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中职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难题。
(一)数学教学内容单一。
数学教材是中职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中职数学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中均具备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以及编制中职数学教材的相关工作者,虽然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定调整,但整体而言,数学知识的实践案例仍不足,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特征联系程度也相对不高,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厌学以及无用等想法。例如,在软件专业中,函数知识以及计算分辨率等知识对这一专业十分重要[2],而这类知识,在中职数学教材中讲解较少,实际应用于软件技术领域的案例也不足,导致学生逐渐产生“数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进而对数学教学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二)数学教学评价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多所中职院校在数学教学评价中,仍沿用原有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大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学生数学考核成绩即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指标,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度不足,导致中职数学教学成效逐渐降低[3]。终结性评价体系的目标是检验教师数学教学进度及知识讲授情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中职数学教学导向价值偏低。同时,部分教师对数学教学考评重视不足,教学评价偏向随意,使考评失去了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价值。
(三)教学观念及手段陈旧。
因传统数学教学手段是依据数学教材内包含的知识为学生进行讲解,致使中职学生对数学知识认知产生偏差,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职业院校大多以技术教学为主,多数学生认为数学知识与自身所学专业无关,对数学学习兴趣不足。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中职教师偏重注入式教学手段,并在课堂中掌握绝对的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与教师互动机会较少。教师对本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了解不足,难以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数学教学成效也无法显着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教师革新数学教学观念及手段的意识不足,认为传统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核心素养难以提升。
(一)创新数学教学观念。
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师应创新陈旧的教学理念,依据社会实际要求,培养顺应国家发展新形势的高素养人才。原有的中职数学教育,在陈旧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中多数时间用于讲授数学各类题型,总结解题技巧,对学生创新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产生了阻碍。因此,更新数学教学理念是首要条件。中职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可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教研组讨论会、教学论文比赛等活动,引领教师自我觉醒,树立核心素养培养意识。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片教科研阵地,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在交流与反思中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革新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更多依赖于数学活动。因此,革新中职数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中职数学教师可采用“数学文化熏陶―专业情境引入―交流合作探索―多元实践活动”的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在新章节学习前讲解数学知识来源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其次,问题的呈现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设计专业性数学问题,调动学生求知欲及学习兴趣。学习中,通过分组探讨以及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以及如何运用。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探讨,总结函数极限多种应用方法。再次,在常规练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与空间,组织设计展示、技能比赛,举办数学文化及应用科普讲座。让学生体会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新问题、用数学方法研究与处理问题,学会用多种手段解决同一个问题。
(三)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不同于升学教育,数学学科地位自然相对较弱。要想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更好地发挥数学的学科价值,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养,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院校选择的相关教材,在保留教材主体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考量专业的不同,结合专业课的教学标准,合理设置数学教学内容与讲解顺序,另外增添、延伸专业课所需的数学内容,让数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相融合。例如:服务专业,教师可增加表格数据处理、线性规划等相关数学内容;软件专业,可增加逻辑代数相关数学知识,如二进制等,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机械工程专业,可增加立体几何知识,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制图以及空间想象力;电子专业,可增加复数以及函数等相关知识。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在优化中职数学教学成果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能力[4]。
(四)构建完善科学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
原有的评价体系,注重考核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及理解程度。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学评价在注重考核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还应注重考评学生品质、学生思维及学习过程。因此,中职院校应提倡多元化教学评价形式,可从课堂表现、期末测试、实践操作等多角度展开;还可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解题技能、综合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层次进行考核。例如,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日常表现计入其考核成绩中,作为最终评价的构成内容。同时,可增加线上测试,创建中职数学网络学习与考核平台。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这一平台,实时获得自身数学检测结果,以此总结自身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中职数学教师可通过检测结果,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师生有效沟通创建平台。
结语。
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提高整体素养的科学保证。中职数学学科教学只有以创新数学教学观念为基础、以革新数学教学模式为关键、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构建科学完善的数学评价体系为支撑,才能有效地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功能,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手段,为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4]唐军.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五年制高职课堂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6-9.
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前是“双基教学”,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来又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又将“双基”细化、强化为数学素养,特别关注是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次次改革,使目标更进步、更人性化。因为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我们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也不单是为高考,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要终生收益。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对于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表述和论证,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从而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论证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构的思维基础。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数学运算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础。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能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提升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养成通过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思维产物,它是高于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下面对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谈几点认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不仅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数学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时联系。如果能把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根植于情境中,将更有利于学生找到知识学习的意义,进而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适当增加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数学史与数学建模的教学,对老师的数学素养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需要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数学文化与数学建模的教育不可能真正有效。
四、要加强对学生的“会学”指导。“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如:数学阅读理解,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会学”要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2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