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写作时参考一下优秀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灵感和思路,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1、学会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2、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板块整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文本研读。
一、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84),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书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学家、森林学家,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猎人和观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隔年,他的《沙乡年鉴》出版,这是他思考的结晶,也是他的忧和爱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利奥波德的一段经历。他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沙乡),带领全家在那里种上树,尽管这些树不停的死去,但最后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长了,生命再一次进驻沙乡。
二、初步感知。
利奥波德以诗意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询问。
三、思考。(它们是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学会换位思考)。
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一次次的为我们的无知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习惯于先破坏殆尽然后再慢慢整理,我们开始对身边那些生命的消失无动于衷,此刻,心中充满了悲凉。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学会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东西,学会正视自然的价值,学会珍视天地生灵。或许,我们该换一个角度去寻找。
假如,现在我们赋予山以灵魂……。
1、阅读全文,思考:
贯穿全文的是那一声狼嗥,课文第1小节,是对狼嗥的特写镜头,体会作者传神的描写。
“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
文章开篇即以“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样一段描写震撼阅读者。
2、这一声狼嗥,对每一样生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第2小节,“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那么,对山来说呢,这一声嗥叫意味着什么?(小组讨论,组织回答)。
——野性的呼唤,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为什么会考虑到这些,先看他的一次经历——一只狼的死亡故事。
阅读第4-6小节,作者写的是一只狼的死亡。
(1)仔细品味其中一些具体的字词,标识出其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词语,并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人与狼的关系。
人对狼的恐惧和狼的恐惧。
《天下无贼》中的傻根。
4、失去一只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后果是什么?(阅读7-9小节)。
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芜。
学生归纳:各个生命之间的关系。(注意课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猎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会。
狼杀鹿,人杀狼似乎是天经地义,那么,问题出在那儿?
5、阅读第3和第10小节,思考:
人是怎样看待有狼的山的?秘密看法是什么?
毛骨悚然。
秘密同时守护这座山。
由此,这些意味着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6、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层层铺垫,首尾呼应。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从狼的嗥叫中,领悟隐藏的内涵——只有山是一种永恒,静止在那里,看待人类一举一动,
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
8、借用纪伯伦的话“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们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板书)。
在这个世界,似有太多的“智者”和自作聪明的人。愚人越来越少,似乎所有的愚人都否认自己是愚人。而我,似乎本为愚人,“聪明”久了,便累了,于是卸下了一身“聪慧”,好好当一回愚人,以愚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像愚人那样思考。既为愚人,便与这个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城市之中,处处高楼林立,有若迷宫。车水马龙,总忘记哪该停,哪该行。只有如无头苍蝇一般在城中绕了很久之后,终于回到了我的小区。进入了小区,似乎更迷糊了。四方的高楼似乎都是同一副嘴脸,阴沉着脸,打量着进进出出的人们。身旁的人似乎都对它们视而不见,若无其事地在小区中走动。而我似乎特别不习惯被它们监视,只得埋头横冲直撞,完全不认识脚下的路,记不得回家的路。突然,一个穿警服的人走了过来。我便迎了上去,问路。那人面无表情,似乎生来就不会笑,用近乎零度的口气回答了我,而那双空洞的双眼似乎从未对过焦。全身散发出来的阴冷气息,让我不禁打了个哆嗦。
。
但是看了那一则材料后,我才发现上述的成功只是表面的成功。那何为真正的成功?我认为真正的成功是经历了人生所有酸甜苦辣之后所达到小我的境界。
要达到人生的顶峰,大致有三个过程。
第一步,初识花花世界。在我们还未长大成人的时候,我们一直都躲在“父母”这个安全的避风港内。安逸的生活让我们没有过多的烦恼,因此在我们心中对世界充满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对这个花花世界充满了好奇。这只是人生的起步,并不是所谓的成功。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父母用努力换来的,也许,这仅仅代表着我们的父母成功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
第二步,体味五味杂陈。长大后,一切都要靠自己克服,这磨砺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就是踩出通向成功的足迹的过程。这一步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若在这一步上半途而废,一切都只能归零。项羽的一生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风华正茂的项羽用兵如神,终结了大秦帝国,但是,最终却被出身草芥的刘邦打得一败涂地,这也就直接导致项羽乌江自刎。试想一下,若项羽能冷静地分析形势,学会卧薪尝胆,学会忍辱负重,等待东山再起,也许,中国的历史就会被改写。因此,遇到挫折,不应该选择逃避,而是应该拿出坚持不懈的态度,再苦再累,也要一直走下去。
第三步,感受海阔天空。成功并不代表着拥有的多与少,成功只是来见证你在克服困难时所积累的财富。居里夫人可谓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她的科学发现,更在于她对待成功是泰然处之的态度。她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世界,甚至将自己获得的奖牌给女儿当玩具。她让自己变得一无所有,但是,她脱离了名誉的牵绊,得到了海阔天空,成功地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山,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向顶峰攀爬的过程。每个人只有经历了这三个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地诠释“成功”这个词。也许,山顶的景色不如山麓美丽,山顶不像山腰上有路可退,但是,你若达到了山顶,回想起攀登的过程,将自己置身于海阔天空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升华。
成功——经历人生,积累精神财富。
2.德育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美育目标: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决办法:情景设置法、朗读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师生活动设计。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独到见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电影片段《后天》。
尽管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却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中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2.解题。
本文是节选自《沙乡年鉴》。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饿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3.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默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要点。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4.再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
刚才我们像山一样的思考了一回,现在我们像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样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不必经历像电影《后天》中情节。
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思考,最好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例如长兴的水污染问题。
六、作业布置。
1.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2.拟写一份有关长兴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让地球充满生机。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主题: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叫人深刻反思,强烈呼唤保护生态平衡的散文。该文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第二单元,作为散文单元的教学,如何体现散文的教学风格,又能让学生充分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我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课文导入这一环节,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学生显示出极大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能把兴趣投入到课堂,接下来的一切都好办。课文导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强烈鲜明的对照,当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的时候,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自然就清晰了。
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步骤。以前缺少专门的练习,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在阅读这一环节,我尽可能在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的情况下,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通过寻找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形式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并且学会筛选式的阅读方法。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主旨的归纳为重点,以筛选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词作铺垫,同时让学生发散思维,与以前所学习过的生物、地理知识相结合,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又可与文中的“狼”形成比照来彰显主旨。并以类似仿写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简练地概括主旨。
当然,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遗憾。比如,作为一篇理性色彩较浓的文章,这么多的内容(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整堂课的内容含量过大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领悟。同时,对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估计过高,致使在第一环节中花去了较多时间,因而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不得不忍痛割爱。这些都需在今后的备课中努力改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二、词语积累。
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
二、文本研习。
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三、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四、作业。
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板书设计。
狼嗥。
鹿……猎人希望、恐惧、山、草原、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
在这个世界,似有太多的“智者”和自作聪明的人。愚人越来越少,似乎所有的愚人都否认自己是愚人。而我,似乎本为愚人,“聪明”久了,便累了,于是卸下了一身“聪慧”,好好当一回愚人,以愚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像愚人那样思考。
既为愚人,便与这个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城市之中,处处高楼林立,有若迷宫。车水马龙,总忘记哪该停,哪该行。只有如无头苍蝇一般在城中绕了很久之后,终于回到了我的小区。进入了小区,似乎更迷糊了。四方的高楼似乎都是同一副嘴脸,阴沉着脸,打量着进进出出的人们。身旁的人似乎都对它们视而不见,若无其事地在小区中走动。而我似乎特别不习惯被它们监视,只得埋头横冲直撞,完全不认识脚下的路,记不得回家的路。突然,一个穿警服的人走了过来。我便迎了上去,问路。那人面无表情,似乎生来就不会笑,用近乎零度的口气回答了我,而那双空洞的双眼似乎从未对过焦。全身散发出来的阴冷气息,让我不禁打了个哆嗦。我问完之后,便快速地逃开了。那人走了,依旧冷冷的,似乎什么事都与他无关,他要做的只是一圈一圈在小区中巡视,如一个被上了发条的机器,在固定的轨道上转动不停。
。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一课时。
多媒体。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
2、关于重点字词。
三、文本分析。
明确:(人类或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明确: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明确:1、在那些年代里……2、那时,我总是认为……;“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明确:不但导致牛群和鹿群的减少,连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学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啊?也就是这些事物之间形成的生态链条?
明确:消灭狼群,让鹿大量繁衍;草场退化,最后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遭到破坏。
明确:荒野就是人类未涉足过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明确:像山那样去思考,去对待狼,把狼看作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待自然万物要如此。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问题时,能够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万物。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像山那样,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确:胜利——狼死,鹿安全。报复——环境恶化。
13、老师在课下还搜集的一些图片,他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佐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祸及自身的。
(描述图片)看了这些图片的确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痛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浪费水电,践踏草木,食用野生动物等)。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大山的思维来衡量狼对自然界的价值,那么在小动物的眼中,人类的某些做法又能给它们留下怎样的感悟呢?课后,请大家以拟人化的手法(或叫泛灵),以-“-----------眼看世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主题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发人类保护自然的决心。
在这节课的最后,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环保的道路上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学反思。
1、关于课文的选取:这是一个我从课文选取之初,一直到公开课结束都不停思考的问题。因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并不熟悉哲学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会有些不同,导致文章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但是作为一篇自然随笔,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且意境深远,特别是文章中关于环保这一主题的阐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所以我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我真正走进课堂的第一节课。
2、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此类比较难理解的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觉得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那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这样,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会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讲解中,我始终紧靠我们身边的环保事件,并从中得出最后的观点。
3、关于作业的布置:这是一个我比较满意的部分,自己感觉比较新颖独特。既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这种通篇拟人的手法,在学生看来非常有趣。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也正是印证了我的想法,同学们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
4、关于板书和课件:课件的设计我是力求新颖却不花哨的,所以我没有选择软件提供的模板,而是从网络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和图片,争取让学生眼前一亮,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至于板书,这一点比较惭愧,因为我的粉笔字书写水平的确有限,这就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板书书写过慢、字的规格过小等问题。这些问题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正。
多年以来,不断有人询问成千上万的成功人士:“你通常是怎么思考的?”
他们的答案在全世界范围内往往都是一样的。成功人士多数时间在考虑他们想要的以及他们如何去取得它。这样思考的结果是他们比一般人取得了更多的成就,虽然开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特殊的优势。
考虑将来。
你能够从自己身上挖掘出来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状态是将来取向。将来取向是成功人士的又一个最普遍的特性(另一个乐观)。
你怎么辩别一个人是否是面向将来的呢?只要问他或她:“假如从现在开始五年之后你的生活是美满的,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你也可以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成功人士对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将来如何获得有着极为明确的想法。不成功的的人通常对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想要去哪里没有把握和感到困惑。
想象一下自己具有所需的全部知识和经验;想像一下自己具有所需的全部资金和资源;想像一下自己具有所需的全部朋友和关系;想像一下所有的机会和可能都对你敞开胸怀----想象一旦有了梦想,自己就能够实现它。
制定一个梦想的清单,写出将来某个时候在生活和工作中,你所希望拥有的一切,就好比你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已得到保证,只要你能够把它们弄清楚。
创立一个五年设想。
就像商业圣人彼得.德鲁克所说的:“我们大大地高估了自己一年以后能够做到的事,但我们却大大低估了五年以后自己可能做到的事。”
五年设想创立之后,就可以通过提问“怎么样”来制定策略。
“怎么样”是你一生中能学会和应用的最重要、最有力量的的词汇之一。一旦你对自己想要什么有了清晰的设想,你要问的惟一问题就是:“我怎么样实现它?”
设定目标。
非常成功人士的第二种状态就是目标取向。成功人士经常考虑的是他们的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不成功的人则经常考虑他们的问题,并把时间花在批评、抱怨和找借口上。
将来取向涉及的是你长期的理想设想,而目标取向则更为精确,就如同你把自己的设想从空中分离出来,把它们转变为你马上能够实施的具体行动和切实的措施。
3%,这是那些把目标写下来的成年人的大概百分比,另外97%的人则有愿望、希望和幻想,但并没有形成文字。没有目标的人注定永远为有目标的人打工。
目标设定的关键是在纸上进行思考。成功的男女手握笔杆进行思考,不成功的则不然,他们空想或根本不想。当你把事情写下来时,就在你眼前把它们变得明确切实和具体服从于积极的操作和明确的行动。
书面目标激发你积极的情绪,并赋予你旺盛的精力。书面目标释放你内在的能量,如果没有它们,这些能量将保持沉睡。把目标写下来这一行动极大地增加了你达成自己目标的可能性。设定目标要直接了当。
设定目标的七个步骤:
1.确定在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你希望得到什么。多数人从来不这样做。在这里清晰化是最重要的。
2.把你的目标清楚而明确地写下来,把它变成可衡量的文字。一个没有书写下来的目标只是一个幻想,在它背后没有能量支持。
3.为你的目标设立一个期限,如果必要,再设立子期限。你的潜能将由于设定明确期限的目标而被激发。
4.把为了实现目标而必须做的所有事情列入一个清单。你如果想到新的活动和任务,就把它们补入你的清单,不断扩充你的清单,直到完善为止。
5.把你的清单组织为一个计划。确定你需要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确定什么必须完成以及按什么顺序完成。不断改写你的计划,直到完善为止。
6.马上把你的计划付诸行动。只做一件事也可,做哪件事都行,一定要开始行动。那么多人因为没有对自己的目标和计划采取行动而最后失败。
7.每天下决心做一些事情,使自己朝主要目标前进一步,无论它此刻多么渺茫。每天做一些事情的这个原则使你能够获得并保持一种动力,增强你的决心并给予你活力。这个决心以及每日的行动,能够彻底改变你的生活。
一旦你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并把它们写下来后,就应该在早上、中午和晚上不停地考虑它们。你问的惟一问题就是“怎么样”去实现它们。
努力达到优秀。
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三种状态是优秀取向。顾名思义,成功人士对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擅长。你也必须善于做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努力达到优秀。今天就下决心在自己的领域进入前10%的行列,无论需要多大的努力和牺牲,无论要花多长的时间。
生活很像自助餐,是自助式的,没有人会帮你。你不能坐在餐桌旁,敲打着刀叉等待服务。你必须站起来,承担义务,为自己服务。
如果你想排在生活自助餐队伍的前列,有两个步骤是绝对必要的。首先,排队!下决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出色,然后排进队伍的前列。从那一刻起,每天做一些事情提高自己。
其次要坚持排队。不要只对个人提高做偶尔的尝试,然后回去看电视。进入队伍里并坚持排队,保持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每一天都要学习和应用新的东西,不断向前移动,永远不要失去动力。
好在生活的自助餐队伍永远不会消失,它每天24小时都存在。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队伍并坚持排队。任何人都可以下决心要成为自己领域中最好的,然后开始朝着目标努力。
做到这一点要花费多长时间并不重要。假如你坚持排队,假如你每一天都能不断地变得更好一点,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事情、任何人能够阻止你到达队伍的前列。(励志)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你到达自己领域的前10%。是否能够做到完全取决于你。因为你做出的或未能做出的决定,会使你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或最坏的敌人。
这里是关键点的关键问题:“在你的职业中,哪一种技能对你帮助最大,如何你才能够逐步掌握它并以一种出色的方式进行应用?”
这是你在个人和专业发展中要打“x”的地方,是你常常要思考和谈论的问题,是你整天要专心致志去实现的东西。
成为做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的高手,这将比任何东西都能够更快地帮助你实现自己的设想,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正是你梦寐以求的。
无论你想要获得的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把它作为一个目标写下来,制定一个计划,每天为它努力。从现在起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后,你将完全惊讶于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取得的进步。
着重于结果。
成功人士不断地对所期望的结果进行思考。针对最重要的任务,他们不断地写材料、做计划并设立优先顺序。
在结果取向里,你必须动手之前把每一件事情列成清单,然后根据优先顺序和价值排列清单。把你能够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挑选出来,一心一意地专心于那项任务,毫不分心,精神焕发,坚持不懈,直到完成。
1.对我而言,价值最高的活动是什么?记住,对时间最糟糕的利用就是把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情做得非常好。
2.我的主要结果范围是什么?任何工作都很少有多于五个到七个的主要结果范围。你的第一个责任是确定这些结果,给每一个结果范围设立工作成绩标准,然后使自己专心致志每天努力工作,以达到那些标准。假如你不能够对工作范围进行衡量,你就无法把握它。
3.我能够做得好,而且只有我才能做的、将给我的公司带来重大影响的事情是什么?
4.对我的时间最有价值的利用是什么?在时间管理中,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你都应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是把工作成绩推向顶峰的关键。
最终,获得的结果就是一切。你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你的报酬。
需要约束自己,一心一意地为最有价值的任务而努力工作,直到完成它。
乐观和高效工作成果的第五种状态是解决方案取向。你应该经常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你要考虑可以做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关注发生了什么事、追究谁。
不成功的人大多数时候在考虑和谈论他们自己的问题。越多考虑和谈论自己的问题,你就会变得越消极、愤怒和悲观。但当你考虑和谈论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你就会变得积极、乐观和有创造力。
生活就是这样持续不断的一连串问题,永无休止。它们如海浪般涌来,一个紧接一个。另外,如果你今天过着循规蹈矩、忙碌的生活,每两三个月你将会遇到一次某种形式的难关。惟一真正重要的事是,出了问题的时候,你如何有效地进行回应。
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成就和收入。这个能力决定着你在生活中能走多远,能升多高。无论名片上头衔是什么,你都可以去掉它,直接写上“问题解决者”。那才是你自己,那才是你一直要做的。唯一的问题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底如何?”
成为一名优秀的问题解决者的关键是你要经常考虑和谈论可能的解决方案。每当出了问题,要抵制生气、责备他人、或找借口的诱惑。相反,要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现在该做什么?下一步怎么办?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减少损失?我们如何防止这种问题再次发生?我们要从这里去到哪里....”
这是大脑生理学上的一个伟大的突破性发现。一个真正有效率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具备了对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回应的突出能力。这也必须成为你的目标:养成随时都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习惯。
决心“活到老学到老”乐观者的第六种状态是成长取向。
它的根据是:只有你变得更好时,生活才会变得更好。以成长取向的人们献身于自己和自己的将来。他们渴望学习和实践新的观点、见识、方法和策略。他们对新知识如饥似渴,就像海绵一样,从周围吸取他们能够吸取到的一切。“如果你没有变得更好,那你就在变得更糟”。
为了自己的将业,把收入的3%投回自己身上。这个3%规则多么神奇!你在智力方面、在使自己做得更好的方面每投资一块钱,你最终得到的回报可能是10块、20块、30块、50块,甚至是100块钱。你就是自己最有价值的财产。
成长取向的三个关键很简单。
首先,每天针对你选择的专业领域阅读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
其次,你可以在开车、锻炼以及四处走动时收听广播节目。
再次,参加你能找到的所有对你有帮助的课程和研讨会,即使你需要付很多费用或跑很远的路。
各个领域的无数高薪专业人士告诉我,他们生活的转折点常在他们做出牺牲去参加一个研讨会的时候发生,在那里他们学会了那些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思维的知识。
现在就做。
各个领域收入最高的人们的第七种状态是行动取向。今天就下决心培养工作的紧迫感。人们认为超过2%的成年工作者有紧迫感,而正是这很少的一部分人最终被提升为他们所努力的那个领域的高层人员。
今天,每一个人都行色匆匆,每一个人都显得没有耐心。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常常把速度等同于质量。当人们有需要或有问题时,假如你行动迅速,他们就想当然地以为你的工作比反应迟缓的人更好、更有价值。通过迅速行动,你就取得了竞争的优势。
当机会或需要出现的时候,要迅速行动。在工作中养成保持快节奏的习惯,时刻踩着自己潜力的加速器,让自己变成移动靶。
行动越迅速,你就具有越旺盛的精力;行动越迅速,你就能获得越多经验;获得越多经验,你就学得越快;学得越快,你就获得越多;而获得越多,你就获得越高报酬,提升越快。
行动越迅速,你的自尊、自重和自豪感就越强;行动越迅速,你在周围的人中就越受到尊重和敬佩;行动越迅速,你的生活质量就越高。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
二、文本研习。
1、快速地阅读全文。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板书设计。
狼嗥。
鹿……猎人希望、恐惧、山、草原、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3、作业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导入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郁达夫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赋。
3、写出景物特征,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则难免空洞和肤浅。本专题的文章融写景状物、抒情、说理于一体,表现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课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的思考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无论是湖的寂寞,还是山的思考,都不得不承认,就在这湖光山色的迭映交辉中,人类那一颗颗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的电光石火炙烤烘焙而日益膨胀麻木的心,在迷茫的无措中,已经在惊觉,在沉思。
狼的一声声嗥叫,像警棍一样敲击着人们日益麻木的心。也许有些人还没有听到,但利奥波德却从这声声无助的嗥叫中觉醒了!他用最犀利最真诚地文字观照忏悔着自己。一弹射出,一狼倒下,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走去。当我们看到老狼眼里闪烁着令人难受的垂死的绿光时,那久已麻木的灵魂才为之悸动,为之振颤,我们才发现了某种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狼这个生命和山才知道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正如作者开头所言:秘密。
秘密即生态规则,这个规则有点神秘。狼可以吃掉鹿群中的弱者,但人却不能为了所谓的安全而打死狼。这是自然的隐秘。可人类却不顾这个隐秘,自高自大,忘乎所以。
“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天堂。”有多少人曾像作者这样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过!可是结果呢,带来的却是地狱般地恶梦。随着狼的一只只倒下,大肆繁殖的鹿群,毫无止境的争食,就像潘多拉打开了魔盒,让灾难接踵而至:山体上,美丽的灌木树林大片大片地消失;泥石流、沙尘暴随时逞威,人类全然没有了安全可言。鹿群中,同类相残,白骨累累,惨不忍睹!人类啊,原是想呵护他们一厢情愿中的生命,却不曾想残害了它们!这一切,似乎是对人类漠视秘密的一种讽刺,一种无情地莫大地讽刺。
在所有存在物中,只有人类才能倾听存在的声音。海德格尔曾这样颂扬人类。可当无知地掠夺无情地漠视酿成一幕幕悲剧时,利奥波德有了深深的忧患。是啊,人类何曾尖起耳朵去倾听去细辨狼嗥的忽高忽底或近或远?又何曾谦卑地低下高贵的头颅,去思考狼的嗥叫中隐藏着的潜在含义?狼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分子,它有感情,也有生命的尊严;山也是会思考的,它深知狼对于它的重要作用。万物都是造化的神手刻意丢下的,有灵性的啊。文中,作者似乎想告诉人类这一切。
利奥波德深知,人类只是自然链条中的一环,他们没有权利拆散破坏这个链条,甚至超拔于自然之上。人类与自然是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的关系,有共生,有寄生,也有竞争。如此,才构成了恒久的秘密系统或者说神秘的系统。这秘密和神秘,容不得人类如此地漠视和亵渎。所以,作者以最深切敏锐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心灵的惊觉和沉思,以期引起人们的警醒。应当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徐州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教案。
学习目标:1、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哲理内涵。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词句,品味诗意语言。
学习方法:情景设置法、诵读法、学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专题内涵解说引入)。
二、研读课文。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二)深入探讨。
1、请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有没有领悟到狼嗥叫的内涵?如果有,是什么经历让他有了这种感悟?
(2)狼嗥叫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3)山的理解和思考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3、研讨问题,组织交流,品析重点词句。
4、学生质疑,教师组织答疑。
阅读梭罗《寂寞》中的一段话,比较与文本在生态主张上有何异同。
四、总结。
1、文章以个性化的角度来表现哲理的特点。
2、结束语。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让地球充满生机。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主题: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画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像山那样思考》是利奥波德表明其生态主义态度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作者从生物界“狼—鹿—植被”的关系分析了某一生物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生动地说明了他的大地伦理学主张。文本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以叙述与描写的笔法来讲述一个局部的生态变化,但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由于阅读难度比较大,所以笔者三年前初上本文时,课堂处理中教师讲得多一些。最近重上该文,在反复阅读文本,加深了对几个难点句的认识后,我又查阅了较多的相关资料(如“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与“生物链”概念),教学思路也就逐渐明晰。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主要突出三个要点:一是揪住一个疑难点(课文标题的含义),二是传授一种阅读方法(“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三是强化表达训练(要求同学说一说“山的‘秘密’与狼的心声”)。重中之重在于“教读法”——因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别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不同”“在阅读教学中,阐释结论必须来源于合法、合宜的阅读方法”(王荣生教授语)。
1。在“融通阅读”中研习文本,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探讨疑难问题,领会内容的精深,并体味文章语言之美。
一、导入
1。狼的“嗥叫”中隐含着怎样的内涵?我们可能都听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听懂了,知道了。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像山那样思考》。
2。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二、把握学情
1。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经过预习,对课文读出了些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针对“读出了”与“没读懂的”自我梳理,准备作交流。
三、结合学情,锁定疑难问题
——正如同学谈到的,标题含义是一大难点。何谓“像山那样思考”?对这个问题理解到位,是我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也是破解其他疑难点的重要的突破口。
四、难点突破
1。阅读方法介绍: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换言之,前面有些句子读不懂,不妨暂时搁置,可借助后面的文句再来推知前文。
2。融通阅读第一步:明确前两段的文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这声狼嗥具有哪些特点?(圈出形容词、修饰语)
——“深沉”“骄傲”“不驯服”“对抗性”“悲”,“蔑视苦难”。(有“悲哀”也有“骄傲”。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容易感染读者。)
(2)抽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与“像山那样思考”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写不同生物包括人的反应(也可视为是一种“思考”),其特点是“明显而迫近”;与此相对的是“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即“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含义”。
(3)仅从本段看,为什么“只有”山“才知道”?(找出几个关键词)
——三个关键词:“长久”“客观”“聆听”。这就告诉了我们“像山那样思考”需具备的条件,要“长久”(长远),要“客观”,还要用心“聆听”。
3。融通阅读第二步:依据主体部分,初步把握标题含义
(1)细读第三段到第九段,把文中凡是与“像山那样思考”有着直接关联的句子逐一筛选出来,作点咀嚼、品味。
(2)学生解读相关的四个文句(教师相机点拨)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第三段。还是读不明白:这是什么“秘密”?)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第六段。“新的东西”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这个问题容易解决:“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那就意味着“像山那样思考”,是绝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的。)
“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第八段。“恐惧”的原因除了见第八段,还应留意哪一段?联系七、八段看,人类对狼的捕杀已造成了高山植被和草原无可挽回的退化。)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第九段。这句话继续揭示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后果:因牛群数目过多,破坏草原而带来了沙尘暴等生态灾害。补充“生物链”概念:上一层级食肉动物的灭亡导致食草动物的无节制繁殖,带来植被破坏等灾害效应,人类也因自身行为而成为受害者。)
4。融通阅读第三步:聚焦末段细作品读
(2)师生探讨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梭罗的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种自足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有着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启示在荒野”,即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荒野”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警示意义。
对“像山那样思考”的解读
——“像山那样思考”是“客观思考”,而非刻意地、盲目地追求“和平”与“安全”(不同于牧牛人、猎人等只追逐眼前利益的思考)。
——山自然不会思考,实际上是作者的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性表达。
5。融通阅读第四步:文句点评
(1)明确基本格式:运用……(手法),表达了……(内容与效果)。如果觉得句中某个词用得有特色,也请作出点评。
(2)文句示例:
第四段:“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第六段:“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第七段:“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
6。融通阅读第五步:口头表达训练
(1)试以“山”的口吻说说山的“秘密”
(2)试以“狼”的口吻说说狼的心声
五、课后作业(片段作文)
有句保护动物的标语是“假如动物穿上你的皮”。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联想?请结合课文,就此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相关资料】(可在课堂上随机呈现)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强调生态伦理规范,“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2,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尊重学生的答案。
前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梭罗的《神的一滴》,从文中我们学会了“像水那样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换个角度,“像山那样思考”,去认识一下美国作家利奥波德笔下的狼。
(提示:关于文中字词、作者,请大家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请大家听范读《像山那样思考》,听的时候请用笔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提示:赏析句子可以从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方式、句子的意蕴等角度入手。)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下面短语的空白补充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__________
(提示:答案就藏在文中的第一小节中,“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
2,“狼的嚎叫”究竟是怎样的呢,文中是如何描写“狼的嚎叫”的?
3,竟然狼的嚎叫是如此的深沉、骄傲,又是如此的悲壮、具有反抗性。那么它必然会引起很多生物对它的留意。请用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第2—3小节,并思考问题:这声嚎叫究竟引起了哪些对象的留意。
(提示:“山”是“客观”的,只有它才知道那个“深刻的含义”。)
4,那么这个“深刻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看。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默读文章的第4—6小节。默读的时候,带上笔,读到让你心灵一动的句子就请画出来,然后主动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答案的丰富多彩的,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山”——“深刻的含义”;“我”——“新的东西”。在狼的眼睛里看到这一切的。)
(提示:林毁、山秃、鹿多、草荒、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进大海里去了……生态破坏、家园毁灭……)
7,第十小节中,作者有没有给我们以启示,面对沙尘暴、生态破坏,我们该做些什么?
(提示: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附: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山——深刻的含义
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新的东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22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