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作者的笔触和思想所感染,读后感就是把这种感染和思考转化为文字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1、了解消息的体裁格式和一般特点。
2、学习本文作为消息的两大语言特点:其一,凝练、概括、准确;其二,鲜明、富于感情色彩。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这是同学们首次在课文中接触“消息”这种体裁,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住“特点”二字。有关消息的格式体例应以教师介绍为主,对消息的一般特点,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由师生共同归纳。对本文语言上的两大特点,可采用比较阅读、范读、朗读的方法处理,使学生在直观上对其特点形成鲜明印象。尤其对“语言鲜明、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要点拔明白其作为消息的独特之处。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评析,试写一、二则消息,通过讲评,巩固所学。
安排两课时。
1、消息的格式要求。
2、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凝练、根据、准确。
1、指名朗读“预习提示”所列词语,注意读准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
2、提问:锐不可当当真要塞阻塞堵塞各加黑字字义。
3、指名上黑板听写,对照课文订正:芜、繁、殷、溃、签、泄、督。
1、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标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2、同学讨论全文层次结构。归纳讲解:
开头括号中的部分是电头。“新华社”,是消息的发布者,全称新华社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长江前线”,是消息的发布地点,当时是举世注目的焦点。“22日22时”,是消息发布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时”?暗示战局瞬息万变,人民解放军在迅速扩大战果。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上一则消息,播发只有二十小时,情况已有很大发展。真实可靠,迅速及时,是消息必具的特点,由电头便可以看出。
开头两句是全文第一层,是消息的导语,总括简述消息内容。第三句至本文末为第二层,是消息的主体,具体详述消息内容。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战况。导语与主体构成总分关系,清晰严密。
3、同学结合练习二,分析主体部分结构层次。
提问: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归纳: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提问:详写西、东两路,略写中路,为什么?
归纳:如“预习提示”所说,对中路军战况前此已有报道,所以本文略写中路,详写西、东两路,体现着根据实际需要选材的原则。
提问: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归纳:”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时起……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战犯汤恩伯21到芜湖督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凝练、概括、准确(板书)。
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同学们可根据报道在课本附图上一一标示(教师出示“渡江战役图”,或用投影打出)。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请以导语部分为例分析语言的这一特点。
归纳:导语部分连同电头只65字,精确时间,大军人数,战线长度,渡江区域一一报道,“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极有气势的写出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导语概述了伟大事件,洋溢着胜利豪情,突出体现着语言的凝练、概括。这是由体裁和报道内容决定的。
齐读导语部分,深入体会。
消息是简要而迅速报道国内外要闻的文体,语言凝练、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准确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归纳:“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到达”,泛,“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共”,时限不明,一般化,“24小时内”,时限明确,“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请同学们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归纳: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还有全文最后,对“要塞”则用“控制”,对“长江”则用“封锁”,对“铁路”则用”切断”,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类似例子在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到处可见。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同学齐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凝练、概括和准确。
说话,写文章都要得体,得体之一就是要适合文体。消息要求简要、迅速、真实,因此语言应当凝练、概括、准确,本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除此之外,本文语言还具有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同学们课后应结合朗读,予以体会。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
在学校“课堂模式过关”的教学活动中,我所教学的内容是《新闻两篇》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新闻的知识体系。因此,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就是新闻的结构、特点、语言。
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新闻知识建构,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由略到详地分三步来叙述新闻内容后,再由此分别引出新闻结构中的“标题”、“导语”、“主体”。学生自然地体会出新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新闻的结构。我想,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较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闻,要比由教师介绍了新闻的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要主动多了。
“自助课堂”模式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进行探究、提升和检测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助”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将“担心学生学不会而进行细致讲授”的做法丢开。学生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对“锐不可当”中的“当”的读音拿不准时,我没有直接告知答案,学生们就主动查阅字典,解决自己的疑惑;当学生需要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时,我安排他们和小组成员讨论;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慢慢巡视,学生便抓住时机,主动邀请我参与他们的讨论,研讨他们遇到的疑难。我想,这应该是“自助课堂”才让他们拥有了主动向资料、同学、老师求助机会的吧!
教学过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这篇消息就展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简介消息。
(三)、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四)、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一个特点。
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
(五)、课堂拓展。
1、毛泽东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能运筹帷幄,绝胜千里,写的文章也同样是气势不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霰王。天若有情天变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绘了一幅我军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破敌阵,锐不可当的动人画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2、体会课文中议论的思想性。
板书设计。
标题。
主体。
背景。
结语。
(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
(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
(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出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
二说教法学法 。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
五教学过程(): 。
(一)内容呈现 。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
(二)师生互动 。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 。
(三)交流对话 。
1.教师与学生对话 。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
3.学生与教师对话 。
4师生与作品对话 。
(四)链接生活 。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
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二)师生互动。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3.学生与教师对话。
4师生与作品对话。
(四)链接生活。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地址:江苏省如东县石甸中学邮编:226404。
e-mail: 。
示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貌。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简介消息。
系?
(三)、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
(四)、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
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一个特点。
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把敌军击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
(五)、课堂拓展。
面。诗人豪壮的情怀真是前无古人,独步当代。
2、体会课文中议论的思想性。
板书设计。
标题。
主体。
背景。
结语。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以上这5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是来自于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内容呈现。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力。
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西(较详)中(略)东(详)。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20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