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3、金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格林兄弟的基本情况,了解《格林童话》的主要篇目。
2.理清小王子寻找金鸟的主要经历。
过程与方法:1.掌握阅读童话体裁的基本顺序。2.探究小王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判断小王子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2.培养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性。
教学重点:掌握阅读童话体裁的基本顺序。
教学难点:1.掌握阅读童话体裁的基本顺序。
2.判断小王子所作所为是否正确。
3.培养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金鸟”为线索,叙述了小王子发现、寻找金鸟的曲折经历,表达了作者追求真、善、美的思想与愿望。本文情节曲折,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流畅自然,通俗易懂。
教学策略:由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屏幕出示问题]。
1.什么是童话?
2.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旧知识中找出新知识的生发点,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走近作者。
1.检查同学们课前对作者及作品《格林童话》的了解。
2.教师出示自己归纳的最重要的内容,请同学们关注。
[课件出示]。
雅各格林、威廉格林兄弟是德国语言学家、童话作家。著有《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玫瑰公主》等童话,以其丰富的想像、美丽的憧憬、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启迪了孩子们的心扉。
3.老师号召学生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格林及《格林童话》的资料,可到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也可去网上搜集资料,要筛选重点,选择能帮助我们学习课文的材料,如体裁特点、作者生平、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名家评论等。
4.师小结:掌握了这些内容,便于我们理解作品思想及风格,把握文章主旨,也为学习童话课文作好了充分的准备。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格林兄弟及《格林童话》的信息。
2.全体同学朗读一遍,加深印象。
3.将没有搜集到的内容补充到。
的渠道,教给他们筛选信息的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出示听读任务:
(1)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故事讲的主要人物是谁?
2.恰如其分地鼓励学生的回答。
3.明确主要人物是小王子。
4.[课件出示]。
故事情节:
开端:小王子发现金鸟。
发展:小王子寻找金鸟。
高潮:小王子被哥哥迫害。
结局:小王子得救并获得幸福。
5.[课件出示]抓住文章核心,便于整理全文脉络。
阅读童话作品的基本顺序:
(1)了解体裁特点、作者生平、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等。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2.完成听读任务。
3.学生介绍故事情节并回答问题。
4.分组讨论:围绕“小王子”这一核心人物,按故事发展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情节,看哪组做得既快又好。
5.请几位同学发言,整理并出示。
6.学生读课件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读懂一篇课文第一步是通观全文,整体把握,梳理童话情节,便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童话故事性强,按情节发展顺序梳理课文,便于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五、理清事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小王子寻找金鸟的主要经历。1.默读课文,完成任务。
2.班内交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跳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小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
2.他带走金宫公主、金马、金鸟对吗?
3.大儿子和二儿子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为什么没能找到金鸟?
4.狐狸为什么要帮助小王子?国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5.狐狸在遇见小王子时请求别杀自己,现在又请求杀了自己,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要求:每组派一个代表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1.跳读课文,分组讨论。
2.分组进行展示。
3.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交流。本环节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些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学会探究,在此基础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思维拓展:
播放几个以狐狸为主角的动画片,让学生加以比较,说出自己喜爱哪个狐狸及喜爱的理由。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有不同意见。在比较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八、小结:
[课件出示]。
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提高概括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平等语气与学生商讨,是本教案的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
吕士凯。
20、观莲拙政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周瘦鹃,了解游记散文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搜集有关的文化知识,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课前预习。
1易读错的字。
轩()蕊()淤泥()过瘾()。
别墅()赌博()附近()并蒂()。
点缀()美奂()船肪()仲春()。
娅姹()拾级()婉娈()枇杷()。
拙政园()刮目相看()剔透玲珑()淅淅沥沥()尝鼎一脔()窥见小憩()。
2.本课生字词典。
脔():切成小片的肉如:尝鼎一脔。
拾():轻步而上如:拾级。
3重要词语释义。
娅姹:
婉娈:
拾级:
尝鼎一脔:
美轮美奂:
顾名思义:
走近作者。
周瘦鹃(1894一1968),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亡。
国奴家里的燕子》和长篇小说《新秋海棠》等。
创作背景。
我国的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宝,而苏州园林则是。
整体感知。
重难点探究。
1作者观莲的顺序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景致?
作者是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入园中的进园后,用一句话概括出东部总体布局:有山。
2作者在观莲过程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文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所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文章主旨探究。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叙写在拙政园游览观莲的经过,表达了作者超脱物外的豁达胸襟。
写作鉴赏。
1运用口语,亲切自然。
2技法运用。
(1)以行踪为线索,层次清晰。
(2)本文写景,动静结合。
本文作者侧重写观莲,但在写景时,却时时处处注意景物之间的相互衬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心声,读来兴致盎然作者游览鸳鸯馆时写到:“前临池沼,养着文羽鲜艳的鸳鸯,成双作对地在那里戏水,悠然自得池中种着白莲,让鸳鸯拍浮其间,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画”这段描写,咆丽的鸳鸯游戏于洁白的莲花之间,一艳一素,一动一静,波光粼粼的水面,摇动的荷叶,互相映衬该是怎样的一处人间仙境!
吕士凯。
平乐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
王明。
教学内容:《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重难易错:。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法手段:
1、学生个人识记;2、小组合作解疑;3、教师精炼点拨。
生发问题:
1、寻找例词,进行比较赏析,加深理解巩固。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分析检测:
1、选择性提问;2、运用展台默写并纠错;3、作学案上精选习题。
教学反思: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读,写,练结合,向45分钟要效率;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饱满的兴致参与到课堂的每个环节;
3、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实现简单问题组内解决,难度问题充分讨论思考;
4、教师要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把握学生情绪,精炼点评疑难问题,与学生做好互动。
课后反思:
1、古文教学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驾驭课堂。
3、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4、课堂上可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有一些发散性思维的习题,但不能无度开放,要控制学生,把握进程。
《那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
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初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张晓风的《行道树》,那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相信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会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也有一棵树,它的命运变迁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拜读散文《那树》,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树的命运吧!
(板书:那树)。
(二)感知树的形象:
1、速读课文第1-8段,思考: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请用“那是一棵的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这样说“”。(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句式回答。
2、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茂盛的树(第2段);坚固稳定的树(第2段);沉默的树(第5段);有奉献精神的树(第3、4、5段)。
我及时做小结:那是一颗古老、坚固、执著、坚韧、茂盛的树。
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我准备指导学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句话,重读四个“立”字,读出那树执著、坚韧的品质。
4、如果学生找到了例2: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我准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那树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品质,指导他们用缓慢的语气,重读“仍”“更”,读出那树的深沉。)。
5、如果学生找到了例3: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我准备指导学生读出沉重的语气,重读“暗中”“一厘米一厘米”,读出那树的沉默品质。
6、小结: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归结,从对那树的描写中,我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啊”,朗读指导:“啊!那树!”读出赞美、赞叹之情。
(三)了解树的命运:
1、我先提问:那树的命运怎么样?
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被砍了。
我追问:那树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被砍了?引导学生细读第9段。
学生会回答:因为一场交通事故,一个喝醉了的驾驶员,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继续追问:那课文是如何描写那树行刑时的情景?
2、学生可能会找到例1:
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b、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锯末。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a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被b句中加点的词语替换?指导学生从中体会人类对那树的残忍,感受那树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要求用轻声读,读出那树举重若轻,坦然领死的品质,更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层的痛苦之情。
学生可能会找到例2:
a、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b、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个长满根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断了所有的根须。
我准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问学生b句的用词是否比a句更好?在肯定a句更能体现人类的残忍及作者的愤恨之情后,指导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出作者的悲愤与痛惜之情。
3、在此基础上,我再次进行归结,联系课文标题,加叹词“唉”,朗读指导:“唉!那树!”读出痛惜、悲愤之情。
(四)主题探讨:
学生能从文中找到:鸟语、孩子的歌唱、乘凉的人们、驻足的情人。
追问:发挥你的想象,消逝的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人们劳作的身影、归乡的游子……。
2、我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随着他们逝去的还有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江南景致,还有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朗画面,还有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幽静情韵,还有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还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游子之思。
我们明白了,随着那树消逝的,不仅仅是这些物、景、人,还有我们的古典情思和文化的根!(板书:根)。
3、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台湾《国文教学手册》上的一段话,引发学生的思考:
荫庇人类、护卫大地,可其后却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老树的坚固稳定,何尝不是传统文化根深叶茂的表征?奈何时移事迁,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五)布置作业:
德州的山水风韵渐渐消逝了,民俗文化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生活正行走在一片消逝之中……请任选你感受深刻的一个点,写一篇随感。
周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朗诵、合作研讨。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3、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思路。
了解词的知识,提供文字,声像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听录音,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诵课文,师生研读词的上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查阅资料即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毛泽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板题】:
17、满井游记。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5、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6、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具准备:u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放录音。
二、导入。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三、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四、课文简介: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五、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教授」这种官职。而满井这地方刚好和我的居所距离近,我的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4)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例子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如我们学过郦道元的《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也就是说,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如作者写“柳条”,只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8个字,但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文字也极为简练。这种简练的白描,有赖于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这个比喻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再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六、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写景:早春之美--用词生动传神、修辞巧妙自然。
抒情:满井游前--局促不出郁闷。
满井游时--脱笼之鹄喜悦厌倦官场、寄情山水。
满井游后--自此始游自由。
城中余寒------(叙事)----欲出不得。
----总:全景---微润、空阔。
心情---若脱笼之鹄。
满井春色------(描写)。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结束全文-----(议论)-----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七、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八、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教后记:
吕士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此种一些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3、掌握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2、感受伟人的豪迈气魄,树立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和抱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导入。
二、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1、词又称为长短句,词的一段叫做一阕,两段分别叫做上阕,下阕。
2、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叫词谱,词谱的名称叫做词牌。
3、让学生指出本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
1、听视频朗读,注意听准字音、语速、节奏和韵律。
2、提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找出问题并作以评价。
3、检查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
4、结合前面指出的问题,再听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二)疏通词意。
1、学生自读,并结合注释疏通词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合作解决。
2、检查重点词义的理解情况,并作以明确。
3、指名学生疏解词意,其他同学及老师纠正。
四、深入理解。
齐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上阕)。
2、上阕哪些句子总写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对雪景的具体描绘,由哪个词引起?(望)。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点?(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山、原)(颜色:白色)。
5、上阕除了写望到的'这些景物,再有没有写其他景物?(须晴日……)。
6、这些景物是不是作者看到的?(不是,想象、联想到的)。
总结:词的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面。通过对北国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词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面?(江山如此多娇)。
8、这句话是对上阕的一个总结,是一个承上句,有没有启下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9、作者引出了哪些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10、对这些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字作了评价,请找出来(惜)。
11、惜如何理解?(惜中有褒,惜中有贬,惜中有)。
12、既然作者惋惜这些千古帝王都在文治方面有所不足,那么有没有在武功和文治方面都有卓越贡献的人?(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总结:词的下阕通过对历代帝王的评价,表达出当今无产阶级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
五、艺术特色。
1、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心声》教案。
沱牌实验学校谢淑容。
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辩证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心声”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李京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心理描写,调动生活体验,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研讨教育现象,领会文题“心声”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构思:以“心声“为切入点,利用问题创设情景,说出三个心声:李京京的心声、读者的心声、作者的心声;获得三个方面的启示:文学欣赏的启示、人生的启示、写作的启示。
一、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理清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了人物形象,请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
1、《心声》主要表达的是谁的心声?
2、本文主要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呢?
3、初步感知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三、问题探究。
1、李京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获得朗读机会的?他在举手前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波澜起伏?你支持他举手吗?说出你的理由。
2、你觉得这个机会稳当吗?说出你的理由。
3、李京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为什么又想起了爷爷和妮儿?
4、小结“心声”的含义。
5、李京京的朗读成功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四、体验反思。
1、李京京的朗读为什么能感动大家?从中你获得关于文学欣赏的什么启示?
2、你喜欢李京京吗?从他的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你明白作者的心声吗?
五、拓展延伸:
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封信,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说给最想的人听。
谢叔容。
1、知识目标:掌握“逆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有关“序”这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与性格特点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李白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的热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积累体会文中的优美词语与句式体会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
一、导入。
师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聚会的场所,一起来品读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二、新授:
1、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望题生义: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由于文章篇幅短小,作者就把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作者与诸从弟)、事件(宴饮)等都在题目中一起交代了,这样就为在文章中写序的原因留下了空间。这样安排,重点突出,凝练集中,结构紧凑。
2、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兰亭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3、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字词。
【归纳总结】。
(1)投影出示卡片式学习表(见表1),指导学生在文中勾画标记答案,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表1:(斜体加粗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2)投影出示重点文言词语、通假字,涉及典故简单讲解。
师生交流总结文章内容:赏美景、序(叙)天伦、高谈转清、饮酒赋诗。
三、赏析词句,感悟诗情。
1、诵读赏析。学生诵读、点评,说说为什么这样读。通过诵读品味诗人情感,体会诗人的豁达胸襟。
2、品析佳句。
(1)你认为哪个句子或词语用得好?通过这些词语或句子你能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如“阳春”“飞”“芳”“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等等。
(2)同学们在完成课文的解读以及诵读之后,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之归入什么性质?(积极的还是消沉的?)。
3、对比阅读烘托主题。
(1)媒体出示:(教师朗读,扫清阅读障碍)。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孙绰《兰亭集后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陶渊明《游斜川序》: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2)总结提升。李白写游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它别开生面,自是锦心绣口之文。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以昂扬乐观的心态诵读这篇序文。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摘抄3―5则古人关于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或语段。
先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
老师介绍,适当补充。
屏显。
提醒学生注意字音。
学生结合注释,老师点拨。多媒体显示学生掌握。
本文用典颇多,分析文中典故的运用,意在帮助沉重了解一些常见典故的来源以及其中的含义,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
学生边读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教学目标:
1、能专心聆听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
2、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哼唱一两首作品的音乐主题。
3、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联想欣赏法、引导表现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用组织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列举我国五种民族乐器。列举我国五种传统乐器。列举我国五首优秀民歌。
2、设置情境:组成“音乐文化交流团”赴亚洲各国交流传统音乐文化。
3、展示亚洲地图,确定“访问”方向。(学生在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豪之余产生对亚洲各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二、感受与表现。
(一)东亚音乐欣赏。
1、在去东亚的“旅途”上,播放歌曲《樱花》让学生感受日本音乐的特点。
2、播放日本传统器乐曲《五木摇篮曲》。
3、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提问:这首乐曲使用的乐器与中国哪些民族乐器相似?(展示课件)。
5、引导学生尝试用一种中华民族乐器来演奏旋律或乐曲。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踏上”旅途,学生轻松的得到审美感受。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演奏一首乐曲有些难度,只要能奏出一些旋律来就足以得到表扬,因此第5步我尽量亲切地鼓励更多学生来尝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二)东南亚音乐欣赏。
1、“坐轮船”去印尼,播放印尼歌曲《鹦鹉》。
2、组织学生讨论印尼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3、鼓励学生哼唱歌曲的主旋律。
(学生在哼唱歌曲主旋律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
(三)南亚音乐欣赏。
1、“乘飞机”去巴基斯坦,“空姐”介绍著名的巴基斯坦歌曲《美丽的国土》。
2、播放歌曲。
3、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4、提问:能不能说出一两首赞美和歌唱我们祖国的歌曲。
5、坐上飞机再去上印度,欣赏《拉格》。
6、西塔尔乐器及《拉格》曲式结构介绍。
(四)西亚音乐欣赏。
1、“坐上骆驼”迈向沙特阿拉伯,播发沙特阿拉伯舞蹈音乐《阿拉伯舞曲》。
2、鼓励学生随音乐律动。
3、学生随乐曲律动,体会阿拉伯人民的生活情趣。
4、“骆驼”走向土耳其播放土耳其歌曲《厄尔嘎兹》。
5、和全体学生一起随歌曲旋律歌唱。
(学生在听赏各国音乐之后,能大胆、自信地参与各种表现活动。)。
三、讨论与评述。
用表格的方式展示答案,并肯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展示课件)。
四、整合与拓展。
请学生课后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国家,搜集该国的风土人情及图片,下次课交流共享。(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乡愁四韵.故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她是我们生命的根。出门在外的游子谁不思念故乡?罗大佑唱的这首《乡愁四韵》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
这首《乡愁四韵》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刚才我们听的《乡愁四韵》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著名的怀乡诗《乡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乡愁》,划出诗的节奏,并初步感知诗的情感。
2、学生再读《乡愁》,完成下列任务:
(1)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2)标出重音,并说明理由。
(3)确定朗读的语速、语调。
3、(1)学生相互讨论。
(2)师生共同探讨,明确。
a感情基调:忧郁深沉或哀伤怅惘或深沉中带着哀伤。
b重音:
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教师顺势讲解:(托物寄情)、(渗透诗人情感的形象要重读)。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个人的故乡之思--祖国之思)。
乡愁。
(托物寄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能否删去?
明确:(这几个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3、“这头、那头”;“里头、外头”:
明确:(无比思念,却不能见面,真令人销魂。)。
c语速: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语速应快;
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语速应慢;
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语速应不快不慢。
语调:深沉而哀婉语调类型例举:激昂悲壮深沉舒缓柔和……。
三、朗读《乡愁》,深入领会诗人情感。
1、学生练读,要求读出诗中的情感。
2、请学生逐节朗读(操作模式:学生读--学生评点、示范--老师评点、示范)。
教师讲点a:1、“候”(轻声)、“头”(轻声重读);“母亲”前(平直)-后(深情)。
2、“啊”、现在的“在”(语调低而带拖音)。
3、“外头、里头”(语调极深沉而带拖音)。
4、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语调极深沉、语速极慢)。
b:读出情感的变化(生离:淡淡的哀愁--死别、永隔:深切的哀伤怅惘)。
3、老师示范读--学生自读。
老师请人读--老师指导示范。
4、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
5、学生齐读。
四、比较阅读。
1、出示课件:席慕蓉简介、席慕蓉的《乡愁》、
3、对比阅读:
(1)自读席慕蓉的《乡愁》,明确它的感情基调(深沉怅惘)、确定朗读的重音及语速(缓慢)语调(深沉)。
播放朗诵录音。
(2)两首诗有何共同点,又有何不同点?
1、主题:主题相同,相比余的《乡愁》较席的《乡愁》深刻。作者的情感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2、手法:都运用了以实写虚的手法。
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个单元中的内容限定在中外影视音乐上。既有影视主题歌、插曲,也有器乐音乐。从选材的角度看,有较大的难度。这不仅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人们的`喜好程度与掌握材料的范围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着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我们力求从音乐与影视这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点出发,将音乐与影视不同的结合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力求突出音乐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由于影视音乐的特殊性,它的画面被美术编辑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移植了进来,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课时。第一课时可安排“唱歌”,第二课时为“欣赏”和一些参与性音乐活动,第三课时可安排欣赏和情景剧表演等。在教学中应结合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如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等),并能够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
本节课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雪绒花》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在家中被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惊呆了而唱;第二次是全家出逃时慌称去音乐节上演唱,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以欣赏电影《音乐之声》部分优秀歌曲为主,其中重点学习歌曲《雪绒花》,使学生对电影歌曲及音乐产生兴趣,同时希望通过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歌曲为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旋律朴实感人,格调优雅恬静,赞颂祖国和祝愿祖国之情贯穿全曲。
【学生分析】: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处于小学升中学的过渡阶段,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音乐教育主要以游唱和律动为主,初中的音乐受种种因素的限制,游戏和律动相对小学要有所减少。而学生在演唱歌曲的情绪上比较喜好走雄壮路线,对于抒情歌曲的情感处理把握的不太好,而且对出现在小节中部的休止符处理不太到位。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截取了大量电影歌曲片段,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音乐的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3/4的强弱关系、划拍方法,知道电影音乐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为重点。
2、体验二声部的学习,进而能更深入的感知音乐为难点。
【教具】:电子琴或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组织上课。
二、导入:。
出今天的主题《音乐之声——雪绒花》。
三、简介电影:
1.简介电影《音乐之声》的获奖状况。
教师: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罗德杰斯与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1959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该影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2.简介影片《音乐之声》故事情节。
教师: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教堂的修女玛利亚性格活泼,会弹吉他、喜欢唱歌。后来,玛利亚到特拉普特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上校用军队管理方式管理七个失去母爱的孩子,玛利亚却用爱心与音乐和几个孩子相处得很好。在上校离家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歌声深深的打动了上校,在家庭聚会上,上校也情不自禁的演唱了《雪绒花》。
四、新课:
播放《音乐之声》中第一个片段的《雪绒花》。
教师:在播放前,老师这里有三个问题。
1.这首歌是几拍子?强弱关系怎样?
2.演唱者演唱整首歌曲运用了哪几种演唱形式?
3.歌曲唱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希望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来认真观看这一片段。
五、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一:
简单介绍3/4图示拍的打法,课件中展示出雪绒花的歌谱,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习。
回答问题二:
学生:合唱。
学生:齐唱。
一遍,同学们仔细听,第二遍同学们跟着音频和老师一起唱(注意分析难点与正音)。
教师:现在大家已经学会了二声部的旋律,接下来老师要请右边的同学演唱。
第一声部,左边的同学演唱第二声部,我们组成一个小合唱,感受合唱的魅力。
六、情感分析。
回答问题三:
在回答第三个问题前,老师要先向同学们介绍接下来的剧情。
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生活安宁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非常激动。他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播放电影片段)。
师生共同分析:这首歌曲前后两次出现的地点、对象、内涵有什么不同。
教师:同一首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不同的地点、对象,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在不同的场景下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老师引导,同学思考后回答)。
教师:当然,电影音乐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在以后的课堂我们再去更多的学习和了解它。
七、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赏、合唱,齐唱三个方面对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进行了学习,相信这首来《雪绒花》已经深刻的印入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音乐之声》的插曲除了课前同学们欣赏的《哆来咪》,我们今天学习的《雪绒花》之外,还有很多,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孤独的牧羊人》)这是一首很好听、很有生活情趣的歌曲,以后我们会学到,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只有在歌咏或舞蹈者本人对音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浓烈的情感,才能对音乐进行精彩的表现和创造。本课充分营造情景:教师充满深情的故事讲述和故事片插曲《雪绒花》演唱片断的欣赏,将同学们带进一个神圣的殿堂――有关于美的音乐的,有关于爱国的,有关于人间挚爱与真情的??学生体验各不相同,共同的是他们的情感得到了一次荡涤。由此,他们产生了浓烈的学习愿望,在赏、唱的教学环节中,他们尽情展示着对音乐的理解,表现着美的情感。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在课堂上得到体验和升华!
1、知识目标:.掌握“逆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有关“序”这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与性格特点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李白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的热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积累体会文中的优美词语与句式体会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
一、导入。
师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聚会的场所,一起来品读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二、新授:
1、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望题生义: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由于文章篇幅短小,作者就把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作者与诸从弟)、事件(宴饮)等都在题目中一起交代了,这样就为在文章中写序的原因留下了空间。这样安排,重点突出,凝练集中,结构紧凑。
2、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兰亭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3.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字词。
【归纳总结】。
(1)投影出示卡片式学习表(见表1),指导学生在文中勾画标记答案,整体感知文章结构。
表1:(斜体加粗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2)投影出示重点文言词语、通假字,涉及典故简单讲解。
师生交流总结文章内容:赏美景、序(叙)天伦、高谈转清、饮酒赋诗。
三、赏析词句,感悟诗情。
1.诵读赏析。学生诵读、点评,说说为什么这样读。通过诵读品味诗人情感,体会诗人的豁达胸襟。
提示:如“阳春”“飞”“芳”“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等等。
(2)同学们在完成课文的解读以及诵读之后,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之归入什么性质?(积极的还是消沉的?)。
3.对比阅读烘托主题。(1)媒体出示:(教师朗读,扫清阅读障碍)。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孙绰《兰亭集后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陶渊明《游斜川序》: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2)总结提升。李白写游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它别开生面,自是锦心绣口之文。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以昂扬乐观的心态诵读这篇序文。
五、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
2.摘抄3-5则古人关于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人生感慨的诗句或语段。
先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
老师介绍,适当补充。
屏显。
提醒学生注意字音。
学生结合注释,老师点拨。多媒体显示学生掌握。
本文用典颇多,分析文中典故的运用,意在帮助沉重了解一些常见典故的来源以及其中的含义,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
学生边读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板书设计。
1、运用典故。
2、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
3、运用对偶,语言凝练。
未带地图的。
课题音乐之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讨论。
点评课时安排1。
教学活动设计补充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表述。
三、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串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六、布置作业。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课后反思审阅人签字。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是一个浪漫的人。浪漫的人的具体表现为思想跳脱,如水流奔腾,任意东西,不可遏止。读其《行路难》,读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苦闷抑郁,马上就转变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跌宕起伏。读其《蜀道难》,说景观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说地势则曰:“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想象奇特。而其文亦能见浪漫风格。相比于苏轼、陆游等人的以文意作词,李白则是典型的以诗境为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便是其中典型。
要读懂这样一篇文章,首先要对其中几个词语和几个典故要有所了解。逆旅、过客、秉烛夜游、大块、文章、惠连、康乐、转清之“清”、金谷酒数。此处不具体展开,只在具体论文时候,略言之。
读文先观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体裁上是序文。序文很多种,此处很显然是诗文序。类似于《兰亭集序》。内容是什么呢?春夜时分,桃园开宴,从弟入席,各抒己志。诗言志,抒发己志,诗歌最宜。以此序文,引诸佳作。
第一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感慨人生,若生若死。仿佛视死若归,却明显有着一种低沉的意味。于是下一句顺利总结“浮生若梦”。在此基础上,纵然是及时行乐,又能为欢几何?但聊胜于无。遥想古人抱着烛火,继续白天未竟热情。昔日如此,今日依旧如此。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然行为也有共同之处。秉烛夜游。不尽兴,不放弃。这样一种极端的'做法,却是一种别样的奋斗。在一种逆境下的某种反抗。由此再看,后文由阴沉压抑到欢乐尽兴就顺理成章了。行文至此,我们看到了作者夜晚游玩开宴的内在原因——人生苦短,不得不“日以继夜,夜以继日”。
下一句开始,又是另一番境况。“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况且阳春烟景烂漫,造化万物奇秘。外在风光如此美妙,当飞思其间,神飘意荡。作文以记之,作诗以咏之。如斯美景,岂可不盘桓?更需于此刻抓紧,漫笔抒写。此为夜间开宴的造化原因——天时地利,不得不“时刻必较,只争朝夕”。而从弟聚集,天伦难得。又“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才华横溢,足揽风采。开宴之人和亦业已具备。此皆外在原因。
从文章来看,初始低沉,颇多及时行乐之语。后综以大化风光,人文风采,化低沉而高昂。待到幽赏转深,更思哲学,便转平和。李白情绪总是在两个极端飘荡。此间欢乐,却归于平和,殊为难得。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化低沉之困境为美境,化美境为神境之能。言语诗画在眼,情感在人更在仙。俗事成雅事,俗情成真情。浪漫情怀,充溢于纸。
李白,真诗仙也。
1、知识目标:.掌握“逆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有关“序”这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与性格特点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李白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的热情。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积累体会文中的优美词语与句式体会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
一、导入。
师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聚会的场所,一起来品读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二、新授:
1、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望题生义: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由于文章篇幅短小,作者就把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作者与诸从弟)、事件(宴饮)等都在题目中一起交代了,这样就为在文章中写序的原因留下了空间。这样安排,重点突出,凝练集中,结构紧凑。
2、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兰亭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3.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字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8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