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工作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的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课时两课时。
第1、2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互动修改意见。
导入环节。
第一课时。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自学之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串讲诗意。
自由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写了什么。读后交流作者资料、写作背景。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1)小组试说。
(2)指名汇报。
(3)小结。
4、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名串讲诗意。
5、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6、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练习“王安石变法”进一步理解)。
(2)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7、体会诗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借情喻理。
8、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说说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
一、谈话导入。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捧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
二、介绍作者释题。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
供:参加。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课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
一、预习,约童趣。
1.学生搜集作者及相关时代背景图片、音乐、录像等。
2.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自己难读的生字、难理解的生词。
(2)了解本科的主要内容。
(3)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二、初读、悟童趣。
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写。)。
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学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时而。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稚子弄冰》的童趣形象。
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寒冬之际,清晨之时,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板书——嬉乐、失望。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铮、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你们就是那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杨万里不止是以旁观的态度描写儿童,他甚至和儿童一块儿玩耍、做游戏。他看到小孩子们在园子里学着栽花种草,就想参加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发现了他们修筑的一条小路,大概只有蚂蚁才能通得过。诗人真的参加到孩子们的行列中去,跟他们一起捉迷藏:“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有的小孩子藏到他的青布衫底下被捉了出来。
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四季童趣皆成诗,瞧:
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即风筝)。”(高鼎《村居》)。
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冬天,可以玩冰雪。“稚子金盘脱晓水,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罄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
童年趣事是我们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出示学生童年照片)。
所以我们都不想长大,所以又一位老人发出“不羡神仙羡少年”的慨叹,他是谁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与他相会。
第二课时。
五、辐射,理童趣。
请同学们自学并赏析《湖上杂诗》。
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请同学们把这种渴盼、惆怅的心情读出来吧。
六、扩写,展童趣。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纪趣:师生可先行各自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上网下载、打印图片文字,收听音乐,观看图像;教师则做成课件。
引童趣: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悟童趣: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想童趣:学生畅谈、展示,教师播放媒体。此举作为再现美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色彩艳丽的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彩绝轮的解说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时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此时适时让学生的感情表现出来。
延童趣:古诗词赏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理童趣: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及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展童趣: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常考题型。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导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课时。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知识点。
梳理理解古诗意境背诵并积累春天的古诗。
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课后。
反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教材分析:根据冀教版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文字处理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应用技能。第一册安排的第二个模块就是以word文字处理软件为例,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字编排、图文混排的作用,学会根据主题选择适当的信息表达方式。《古诗配画》是本模块的第二个学习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安排图片的位置,使文档图文并茂。本课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艺术学科的整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1、知识目标。
(1)练习文字输入,在word文档中输入古诗。(2)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和调整图片大小。(3)让学生学会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古诗配画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美感,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教学准备:
微机室、教学powerpoint课件。
秉着“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创造”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尝试——集中答疑,演示转播——交流评价,全课小结”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学过的古诗中把你最喜欢一首背诵给大家听好不好?
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古诗,老师对你们真要刮目相看了。老师也有几首喜欢的古诗,你们想知道吗?幻灯片《古诗欣赏》。
同学们刚才看得非常投入,听得也非常认真。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那么同学们,你们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做出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word制作古诗配画。
(二)引导探究,自主尝试。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学习小助手,她会帮助你来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师打开学习小助手简单介绍。
老师会颁给他一个优秀设计奖。请星级最多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谁还想对他的作品说说你的感受呢?说说你喜欢哪些地方,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师:其实同学们的作品都很不错,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将来成为真正的设计师。板书设计:
十七古诗配画。
输入古诗挑选图片插入图片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
1、复习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词整合归类;制成cai课件。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以“快乐大闯关”的形式走进古诗大观园(出示课件一)。
我们要一起闯六关,在闯关过程中,同一组的每一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为本组争荣誉,其中一个同学没答出,另一个同学马上接着帮他答出。记住我们的口号是“我行,我们一定能行!”我还要请两名助手,来协助我。现在,我们开始进入第一关。(出示课件二)。
(第一关:我能行。要求:抽签作答。听提示,用诗句按序号作答。)。
3、当你在公园里散步,看到满池荷花,你会吟诵什么?
6、人们赞美小草,赞美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常常引用白居易的哪一句诗呢?
(第二关:我是小法官。要求:不仅会判断,还要能说出理由。形式:抢答。)。
1、《出塞》是宋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他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2、“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的形式就是“行”。()。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中“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阴山”指阴山山脉,在现在有内蒙古境内。()。
4、《七步诗》诗人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兄弟的残酷迫害。()。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也就是说是他一生中写得最快的一首诗。()。
6、“报得三春晖”意为报答母亲之恩,“三春”指三个春天。()。
老师小结。接着我们进入第三关。(出示课件四)。
(第三关:诗句对对碰。每一组都有四句诗,全对才能得分。)。
第一组:
世事洞明皆学问,————。欲穷千里目,————。
秦时明白汉时关,————。停车坐爱枫林晚,————。
第二组:
落红不是无情物,————。大漠沙如雪,———。
少壮不努力,————。问渠哪得清如许————,
第三组:
谁知盘中餐,————。谁言寸草心,————。
山穷水复疑无路,————。劝君更进一杯酒,————。
第四组:
春色满园关不住,————。孤帆远影碧空尽,————。
黄中娘家花满蹊,————。飞流直下三千尺,————。
第五组:
不知细叶谁裁出,————。粉骨碎身全不怕,————。
欲穷千里目————。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六组:
千磨万击还坚劲,————。纸上得来方觉浅,————。
墙角数枝梅,—————。海内存知己,————。
老师小结。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关:古诗大荟萃(出示课件五)。
(第四关:古诗大荟萃。抽签选题,再依次作答。)。
第一组:根据下面四组成语猜出四位诗人。
a、百步穿杨万古长青一日千里。
b、光怪陆离釜底游鱼。
c、一穷二白居高临下易如反掌。
d、张冠李戴白驹过隙。
第二组: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3、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向日开。
4、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三组:用“春”、“夏”、“秋”、“冬”分别说出一句诗。
第四组:说出“描写山水、反映边疆将士、送别、珍惜时间”的诗句各一句。
第五组:用“日、月、雨、鸟”分别说出一句诗来。
第六组:分别用“红、绿、黄、白、青、紫、蓝”各说一句诗。
(出示课件六)。
(第五关:走近诗人。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70首古诗,。这些古诗以唐诗为主,宋词次之,“杜甫、李白、孟郊、陆游、王安石、王昌龄”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请从中选一位你们最喜欢的诗人,作答。)。
(出示课件七)。
(出示课件八)。
2、陆游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至死也不忘记祖国的统一,他的绝笔诗叫什么?请你背诵全诗。全诗通过一个什么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写诗人遗嘱的诗句是什么?(出示课件九)。
3、“钟灵敏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一句王安石的一句诗,这句古诗是什么?它的题目又是什么?诗中“绿”字传说作者先作过“过”、“到”、“入”、“荡”,为什么他最后用的是“绿”?(出示课件十)。
4、王昌龄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人度阴山”选自他的哪一首诗?请你背诵全诗,这首诗表达诗人许多心愿,你能说出几种吗?(出示课件十一)。
5、送别诗在我国古诗中占重要地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等等,请你先背你所选诗人的送别诗。再说说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出示课件十二)。
6、歌颂母爱是个永恒的主题,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让人至今难忘,请你先背背这首诗,其中哪一句最能表现母爱的伟大?哪一句最能表现儿女想报答母亲的恩情?再说说你有何感想?(出示课件十三)。
老师小结。下面我们走进最后一关。(出示课件十四)。
(第六关:摘取桂冠上的明珠。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两首回环诗,你会读吗?可以任意先一首.)。
1、松苍浴日晚随风塑雪红。
2、明山映月照泉亭晓雾轻。
老师总结。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不计其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如何又准又快地记忆所有的古诗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归类列表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1)回顾古诗分类的依据。(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朝代分等。)。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朝代诗人所写的诗篇(4)组织学生根据题材对古诗进行归类。(提示学生可参考六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二和《古诗词背诵》板块。)。
(5)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
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
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5.回忆交流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方法。师板书: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感谢母爱时,我们吟——依依惜别时,我们吟——赞美柳树时,我们吟——喜迎春节时,我们吟——观赏瀑布时,我们吟——第四关:金睛火眼。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设计情境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古诗运用到平时生活和习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二首。
课件。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一、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小结:关注查阅资料的方法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态度。
提出本节课的要求,联系运用查阅的有价值的资料体会学习,及时做好批注笔记。
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齐读课题。
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
2、知诗人,解诗题。
3、方法活,晓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谁知道?
朗读,自由读,齐读。
知诗人,解诗题。
回答。
交流后板书。
抓字眼,看插图,多诵读,查资料。
集体交流。
指名单个质疑,同学相互解答。
4、入诗境,悟诗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完整地认识一下,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匹汉血宝马。
有感情朗读。指名互相评价。
交流。
小组交流。
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交流,将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一标记。
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这首诗歌的。提出质疑的同学是否明白,获得了哪些自学的好办法。
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想想:像学现代文分段那样,如果把这首诗歌分成两部分,怎样分?
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四、总结。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2、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集体听读正音。
2、知诗人,解诗题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集体汇报。及时小结。
3、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4、组织集体汇报。组织质疑。小结。5、组织学生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
集体听读。
自学。
集体汇报。
回答,有感情朗读、背诵。
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
三、教师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同位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小组内汇报。
组织集体进行故事擂台赛。
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小组内汇报。
总结收获。
四、总结收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交流。
作业设计。
必做:
1、抄一抄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写摘录笔记。
4、预习《巩乃斯的马》。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其他描写马的诗句或句段。
房兵曹胡马马诗。
唐杜甫唐李贺。
实写咏物外形动态健壮之马写景清冷。
虚写抒情马的品格建功立业的志向抒情迫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两课时。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竟放纸鸢。
早春。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读了这首诗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二、初读《宿新市徐公店》。
1揭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
过渡:诗人住在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出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未成阴:树叶还不茂盛,还没能形成树阴。
急跑:快跑。飞入:纷乱地飞进。
3说说句子的意思: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黄色的蝴蝶纷纷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轻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五、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展示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后两句既写了(儿童追逐黄蝶的活泼),又表现了儿童寻找黄蝶时的天真可爱。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六、作业: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的最能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境。
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小路深长黄碟飞舞儿童急追。
树头花落叶未成阴融入菜花无处可觅。
景—————人。
静—————动。
暮春。
《蜂》《悯农》《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诗歌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七言绝句,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献精神。《悯农》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
先引导学生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导学结合。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诗,展开想象,边读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1.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2.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4.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7个生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时。
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
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常年辛勤劳动到头来却只能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级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初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大家订正,相互欣赏。
3.领读:师带领学生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一)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了解诗题和作者。
2.抓重点词,明诗意。
3.透佳句,悟情感。
4.想象画面,朗读品悟。
(二)师生合作试学《蜂》这首古诗。
1.我们先来看诗题《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印象,教师随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师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诗句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对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指导。
重点词:无限、占、尽、甜。
预设需要指导的诗句:。
无限风光尽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
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蜜蜂为谁辛苦忙碌,为谁奉献甜蜜呢?
4.透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谈谈体会。
5.小结。
四.想象画面,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诵诗,悟诗。
(1)多媒体课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场主甩蜜的情形。
(2)从这两组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3)配乐诵读。
(4)练习背诵。
五.总结方法,自主解读。
1.总结学习《蜂》的学习方法:了解诗题和作者、抓重点词、画面联想、朗读品悟。
2.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悯农》《赤日炎炎》。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背诵。
5.小结。
一、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有感情的诵读三首古诗。(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试背三首古诗。
3.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思考三首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二.积累内化。
1.认字写字。
(1)认读2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课后由生字构成的词,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悯、堪、焦”的写法。
(4)练写生字,注意笔顺。
2.独立完成自选佳句。
三.拓展延伸。
1.课内阅读拓展。
(2)读后交流。
2.课外阅读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李绅的《悯农》。
(2)用自己的话把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叙事小短文。
(3)收集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的诗词和文章,再和大家交流。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两课时。
学习古诗《示儿》。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预习基础训练1。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科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课文插图。
: 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
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
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
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
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
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
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
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
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
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
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
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
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示儿》。
2.背默古诗《示儿》诗、词、句意及中心。
3.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
死 定
悲 告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8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