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完善。附上了一些教学计划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和声的基本练习。
3、欣赏保卫黄河。
1、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白杨和小河两个互帮互。
助的好朋友形象,学会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和声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比较初步理。
解合唱的不同表现效果。
合唱部分的学习和体会。
录音磁带,歌谱。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
1、气息练习。
模仿闻花香和生活中喘气的动作,呼吸要做到平稳,不抖动,不耸肩。
2、节奏接力。
a、出示准备好的节奏练习条,分组准备,然后进行接力练习,看哪一组最准确。
b、两个声部的节奏练习,以后面的合唱部分节奏为主,要求准确,两声部配合和谐。
3、旋律的视唱。
以合唱中的难点为例,注意声部的和谐和准确,音准,要求如同唱歌一样。
1、聆听范唱。
2、复习前面齐唱部分,强调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3、随琴分声部学唱合唱部分的曲谱。
4、视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5、分声部视唱歌词。
6、歌词的练习。
7、完整地视唱歌曲。
四、结合欣赏《保卫黄河》,讨论对《白杨和小河》的处理。
1、听《保卫黄河》。
2、谈自己听后的感受,重点是对音乐形象的认识。
3、听《白杨和小河》。
4、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说说我们在演唱时应怎样来表现歌曲,包括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
5、用讨论的结果为指导,全班演唱《白杨和小河》。
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4、过渡: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文档为doc格式。
。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
两课时。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白杨生齐读课题。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自己对白杨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与小组同学交流问题。
3、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1—3自然段。
教师指名读1-3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滩给你怎样的印象?(荒凉、没有生机)师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建设边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三个句子,学习借物喻人表现方法,体会借白杨比喻边疆建设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西部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到西部的大戈壁上看看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回顾:《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出示问题;这篇课文是专门写白杨的?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交流。文章表面写白杨实际写人。
4、文中第三13自然段最直接告诉我们文章实际是在写人。齐读13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解读白杨。
一)、车窗外的白杨。
1、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2、指名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3、指名读车窗外的白杨读出白杨的。
二)、爸爸眼中的白杨。
1、自由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想想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写出了白杨树外形高大挺秀的特点。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需要白杨树,白杨树———————————————。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写出了白杨树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风沙刮来,白杨树——————————————————。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面对洪水,白杨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二、整合思路
本课要加强朗读指导和,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会用“哪儿……那儿……”“不管……不管……总是……”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了解白杨。
2.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
3.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1.认识这种树吗?谁来介绍一下它?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白杨的资料。
2.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
板书“新疆”,指导“疆”的写法:“疆”的'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
3.同学们,在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1.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2.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估计学生会提出:
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3.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
4.播放同步资源里的录像,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5.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出示爸爸的话,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6.适应性强、生命力强概括说就是——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7.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引导学生明白:白杨生活的环境十分恶劣,还长得如此高大挺秀。
8.明白了这些,让我们来赞美这些生活在大戈壁上的白杨。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至3自然段,相机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10.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
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3.作者赞美白杨原来是在赞美建设者!
4.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5.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6.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借物——喻人)
7.生自由练读,齐读。
8.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9.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指导学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就像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学生。
10.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11.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课件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谈感悟收获。
12.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卫士!
13.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14.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15.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回顾全文
1.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2.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3.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2.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背诵
1.指名背诵爸爸的话。
2.齐背。
二、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1.出示:这篇文章通过()的介绍,表达了爸爸()的决心,以及对()的希望。
2.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你们也像白杨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不退缩,勇往直前,做一个生活上、学习上的强。
三、指导阅读《帐篷》。
步骤:采取范读,自由读,交流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口头完成小练笔。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种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背诵。
2.完成小练笔。
3.阅读矛盾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设计】
白杨————借物喻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1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西部,为建设西部贡献力量。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课前交流:你在哪里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呢?
(随处可见,是一种普通的树,很高大。)。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评价白杨树的:(课件)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家为什么赞美白杨树,他只是赞美白杨树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列西去的列车上,跟作家袁鹰一起,去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提出问题:请注意屏幕,文中的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它又长的怎样呢?(放课件)。
(环境恶劣,可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白杨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长的高、大、挺、秀。(板书)。
(生自由读)。
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出示课件:爸爸的话)。
默读,你喜欢哪一句,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自由谈)。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究竟“哪儿”会需要白杨呢?
2、你能按照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这句话可以看出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说明环境恶劣。
2、从“不管……不管……总是……”感受到什么?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考验下,总是保持他的正直、坚强的品格,不软弱,也不动摇。)。
3、这句话看出白杨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
(白杨本性正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在舒适的环境中它能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照样能长的高大挺秀。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不怕风霜雨雪,不怕严寒酷暑。不管环境怎样的恶劣,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4、你敬佩白杨吗?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敬佩吗?
指导学生朗读(一生读——师范读——生再读———齐声读)。
5、让我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来直接赞美白杨吧!
爸爸妈妈很早就来到了新疆,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开始创业。
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1、他们全家都到新疆来,他们准备干什么?
2、新疆很偏远,环境很恶劣,他们就不怕吗?
因为他们有高尚的情怀,有奉献精神;因为他们生命力强,有奉献的本领;因为他们坚强不屈,不怕这里环境恶劣。祖国的边疆需要他们。他们就来到了这里)。
你明白爸爸的身份了吗?(爸爸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
你明白爸爸的心愿了吗?(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读一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哪一段?再品味一下爸爸的话。
(生读)。
爸爸为什么要赞美白杨呢?赞美白杨就是赞美了谁?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火车鸣笛)。
对呀,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这句话是写的树吗?(写的人,写的是像爸爸一样的许许多多的支援边疆的建设者们。)。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他们抛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地方,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同学们,再读一读爸爸话吧!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爸爸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爸爸又露出了微笑,他为什么笑?在爸爸的微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也许他在想,我的孩子一定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成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就看到了新疆美好的未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谁呢?是老一辈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正在成长的边疆建设的新一代。
从“一棵”和“几棵”的对比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呢?
(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才播下了奉献的种子。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不但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奉献了自己的儿女。)。
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大白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的努力,现在的新疆的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成就吧!
1、(课件展示昔日荒滩——今日新疆——建设者风采。)。
是他们,撑起了祖国建设的大厦;是他们,不讲条件,不怕艰苦;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建设者的风采,这就是白杨精神。)。
作者正式通过赞美白杨,赞美了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和千千万万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板书:借物喻人)。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和孩子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祖国需要你们,祖国的大西北需要你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本领,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一样,为开发、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你的付出,祖国的大西北一定会更美丽。
1、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19白杨(借物喻人)。
树人。
本性正直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献身边疆。
目标:
1、咀嚼语言文字,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并希望儿女立志边疆的心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重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感悟父亲与白杨的内在关系。
流程:
第二课时。
一、有这样一种写法——借物喻人。
课前谈话:
交流写景状物的古诗文、名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句子表面写景物,实际上另有所指,知道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借物喻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我们读书要读出这些来,这才叫会读书而且读得有水平。
二、有这样一种树——白杨树。
1、立足感性,初识白杨。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杨》(齐)白杨,名字好听,再读得好听一些。
(2)白杨,在我国北方人家房前屋后,田头路边随处可见。它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树。然而在这一家人的眼中,白杨又是怎样的一种树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全家人谈论白杨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
爸爸评论白杨的话(这是爸爸在评价白杨树,听起来很深奥。)。
孩子议论白杨的话(这是孩子们谈论白杨树,听起来有趣多了。)。
课件呈现: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1)谁能把这段话读得有趣些。
2)通过你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一对天真可爱的小兄妹,也好象看到了他们谈论的白杨树。明明是树,妹妹非说它是伞,大家说好笑不好笑?有不同意见吗?(体会白杨外形高、大、直的特点,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同学们了不起,读着读着我们把文字读活了,我们把孩子眼中的白杨中的白杨树,读到我们的眼前来了,我们再试着读到心里去。
2、回归理性,感悟白杨。
(1)天真的孩子们为此争论不休,谁该出场了,你会说——生:“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师:“那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的话)。
(2)课件呈现: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到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爸爸的这番话比较长,整整80个字,想要读好它,需要花点力气。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便。
2)指读。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4)齐读。能说说你读出的是一个怎样的白杨树吗?
(初步交流,相机指导朗读,读点上的小句子。可以解决“从来”一词)。
(3)爸爸的这段话很深奥,我们读出了不少感悟。但是同学们,这还不够啊。想想:旅途辛苦,长路漫漫,一家人可以酣然入睡,也可以以书报为侣,怎么会想到谈论白杨树呢?看课文开头的几个小节。谁来谈谈。
1)抓住描写大戈壁荒凉的句子和描写白杨的句子交流。
3)呈现白杨图片,对比参读,感悟白杨“高大挺秀”。
1)预计学生会谈到白杨生命力强(抓住“哪儿……哪儿……”我想你们在读到哪儿这个词的时候,不仅仅是两个字了,它会变成一幅幅画面,想想白杨树都会长在哪儿?会遇到什么困难? 无情的干旱 洪水的冲刷 可怕的孤独烈日的烘烤凛冽的寒风 是啊,这就是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扎根!)。
2)预计学生会谈到白杨的不怕不屈不挠(今年夏天我们这里刮了台风还记得吗?当台风暴雨袭来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可是,当白杨树能逃吗?能躲吗?哪怕是枝折叶落,哪怕是遍体鳞伤,哪怕是粉身碎骨它也毫不动摇——让我们把白杨树读到我们的心坎里去。
三、有这样一种人——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2、引领学生质疑: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爸爸和白杨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读读后四节,在感触深的地方写下批注。
(1)交流:预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孩子是小树那爸爸就是那个大树。白杨长在荒凉的沙漠上,爸爸工作在贫苦的新疆。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扎根,哪里需要建设,爸爸就到哪里工作。(教师始终扣住爸爸与白杨哪里相似,并相机指导朗读句子。)。
(2)感悟爸爸的品质,提升爸爸的形象:能不能从白杨和爸爸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来说,二者的相似之处。白杨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是大自然的力量,而爸爸选择了茫茫的——大戈壁是自愿的。他本来可以享受——内地的优厚条件,但他选择了茫茫的——大戈壁,他本来可以过着灯红酒绿、花前月下的生活,但他选择了茫茫的——大戈壁,而且无怨无悔。
(3)回读爸爸的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到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爸爸?请学生结合句子谈。
2)相机课件呈现:
你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像爸爸这样的建设者何只一人,你想对千千万万象爸爸一样的建设者说点什么?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段话,回读爸爸的话。
四、有这样一种生活——像白杨一样的生活。
1、正是由于建设者一辈子,几辈子的努力,如今的新疆风景如画,高楼鳞次栉比,厂矿多如满天繁星,牛羊成群,瓜果飘香……是塞北好江南,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我们的国家很大,我们从小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江南,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富庶,然而我们看到还有这样的地方。(图片呈现边远山区的贫穷落后。)。
2、今天西部开发的浪潮又一次席卷全国。徐本禹、廷八特尔用自己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中国,他们就是那茫茫大漠中的一棵棵白杨树啊!我想在不远的将来,在千千万万白杨树中会有你们的影子。到那时你们也会自豪地说——回读爸爸的话。
1.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课前布置预习。
2.有关作者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第1课时。
(一)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课文的朗读。
2.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三)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2.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五)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白杨。
第一段(1-3)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4-15)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四段(18)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
。
1依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通过联想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2体会“从来、哪儿、就”等虚词带动全文的作用及“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等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体会白杨的特点。
3结合上下文、文章历史背景、当时当地情况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走进爸爸的内心。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生1:
生2:
师:父亲和孩子们在去xxx的路上议论白杨树的特点(板书:议论——白杨树)。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高段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我在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训练,在这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文章内容同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二、进行父子认识对比,体会关键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深入体会白杨特点。
师:那么在父亲和孩子们的眼中,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打开书,读一读文章写孩子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再读读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勾画一下。
首先读读作者写孩子们眼中白杨的句子。
生:老师,这是写白杨树。写白杨树白杨树高大挺直的特点。
师:白杨树高大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式?
生:比喻。
师:打比方的方式,它强调了白杨树怎么样?
生:高大的特点,还强调了非常“直”的特点。因为妹妹分辨说“你看它多直”,是想说它是大伞,因此,“大伞”也强调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师:非常高大,是吧?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生:
师:高、大、直,好,老师把它写在这儿,这是孩子们眼中白杨的特点。(板书高大直)。
体会比喻这种修辞对表达事物特征的作用。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一起把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师:父亲眼中的白杨与孩子眼中的白杨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又是什么?
相同点:
生:(齐答)直。
师:那么它们不同点是什么?
生: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师:那么我们先把它写在这儿,(教师板书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父亲是不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呢?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课件再次出示父亲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将句中的“从来、哪儿、就、哪儿、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用红色突出。)我们先读读这段话的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齐读)。
老师把其中的几个词变成了红色,我们先看“哪儿”什么意思?你们自己把这句话读一读,想一想。
生:任何地方。
师:任何地方,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好哇,那就是说把这句话换成你的话。
生:白杨树在任何地方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任何地方需要它,它就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不是?好,那么我们接着看下文,我能不能这样改一改这个句子“不管是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土地,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不行。
师:为什么。
(学生会发现作者所说的都是恶劣的天气,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出白杨树的特点)。
师:那么作者描写的白杨树是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
生:(顿悟,齐答)任何恶劣的地方!
师:你们结合上下文是不是读出了这个意思呀?
生:是。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字“哪儿”,使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并体会关键词语能带动全文的作用,从而对白杨树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师:那么我们从父亲对白杨的介绍,能够看出父亲对白杨树态度怎么样?
生:赞美。
生:(齐答)敬佩。
师:好,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把父亲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都读出来。
师:好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能不能读出敬佩和赞美的感情,开始。(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生1:感情朗读。
师:好,你们听赞美和敬佩来了吗?她有哇,你听出哪儿读出来了吗?
生2:
师:她怎么读的?你学学。
生2:学着生1读了“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突出了“从来”。
师:还有吗?
生2:”
生3:再次感情朗读。
师:读出来了吗?
生:(齐答)读出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出我们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来读(学生齐读)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要注意让学生的朗读真正有所改变,可以让听的同学说感受,这也是倾听的训练。
生:(齐答)内在。
师:你看,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谁才有的?
生:(齐答)人。
师:人才有的特点,是不是?而作者又把人的特点赋予在了谁的身上啊?
生:(齐答)白杨树。
师:对呀!这是什么修辞?
生:拟人句。
师:白杨树像人一样具有这样的坚强品格,值不值得敬佩?值得。
师:值不值得赞美。
生:(齐答)值得。
读设计意图:体会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三、借助整体联系,揣摩父亲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文本主旨。
xxx和平解放,10月1日。
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
生:(齐答)72.41万人。
生:(齐答)浑黄一体。
师:浑黄一体,连天和地的界限都不是那么清晰。而一批又一批地边疆战士、支边青年、知识分子,还有复员转业军人就是到了xxx,到了当时这样的地方去开垦,区建设了。
生:又有大批的建设者到来了,人们在列队欢迎。
师:(指第二幅图、第三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挖渠)。
这是一个塑像,塑像表现的是怎样的情形?
(生:人拉犁耕种。)。
师指第四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齐答:挑土!)。
生:是帐篷。
师:除了住的是帐篷以外,你还看出什么呀?大人、还有。
生:(齐答)孩子。
生:全家人拖家带口都在xxx,在建设着。(教师课件出示如今的兵团建设基地图片)。
师:是啊,当年的xxx建设者们,拖家带口,靠着双手和肩膀,长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建设着祖国的边疆。我们来看一下,当经过了多少年以后,人们建设的xxx,现在的xxx的环境怎么样?景色怎么样?(课件出示现在兵团驻地和农垦区景色照片)。
生:(齐答)非常美丽。
生:把xxx建设的美景如画!
生:(齐答)实现了。
【原文: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我找同学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好,父亲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内心呢?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有吗?没有,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这个意思呀?
生:突然从他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实际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父亲的眼中大白杨是谁?小白杨呢?(提示学过的小苗与大树)。
师: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小白杨已经怎么样?
生:(齐答)扎根xxx。
生:扎根恶劣的环境中了。
师:是啊,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在xxx扎了根,成长起来了!
师:想孩子的什么?充满担忧吗?为什么?我们再联系前文。
体会虚词“也”得表达效果。
生:这样才能更加强调那个“也”字。
师:妈妈能在你身边,但妈妈也在xxx工作,你心眼里是什么样的?乐意吗?
师:你说他们这俩孩子就非常乐意吗?
师:然后还要做几天汽车。你说,心情是什么样的?烦躁不烦躁?
师:这种烦躁的表现,你说孩子们会不会传递出来呀?会不会呀?
师:而父亲要把孩子们带到那儿干什么?
师:父亲希望他们长大建设xxx,但是现在内心在想什么呀?谁想说就说。
师:哦,这是感到欣慰,但是说父亲沉思的时候是感到欣慰吗?
师:是啊,他感到困惑,能适应吗?能够扎根吗?他头脑里有一些个困惑,是不是?但是他看到小白杨,于是他内心就怎么样?就敞亮了,高兴了。好我们把父亲内心态度的变化读出来,读生:学生练读最后一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其实,父亲已经把白杨树看成了自己的化身,那么我们再读这段话的时候,除了读出对白杨的尊敬和赞叹以外,还要读出自己也是具有像白杨一样品格的建设者的一份自豪,是不是?那么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一起来读这段话,注意把老师丢得那句话加进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读师生共读父亲介绍白杨树特点的一段话。
师:作者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实际上在写父亲,在写像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
师: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
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关注孩子、关注文本”是语文课的根本,《白杨》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我们学校地处安徽省平原地区,加之又在县城,学生对白杨、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少,对事物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很难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所以,对体会文意、人物高尚情操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白杨树与建设者们的想通之处,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而且,理解并掌握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更为学生今后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二、智慧导学学习目标:、复习巩固本课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智慧导航: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白杨》。
2、复习词语。强调“疆”的写法。
(二)、感悟爸爸的心。
2、(品读课文爸爸的话,分析特点)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些都是孩子知道的,那么孩子们不知道的。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
应该怎样写?
4、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5、虽然边疆的条件这么艰苦,可是爸爸依然选择留下来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相应板书:扎根边疆)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6、为什么接孩子们?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
7、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然后再来读课文。定会读得更好。(自由读课文至结束)
8、爸爸还有一桩心事,谁明白?交流:为什么沉思?为什么嘴角露出微笑?
小结: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好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啊!是的.,在爸爸的眼中,白杨树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是坚强不屈性格的象征。爸爸的希望一定能实现,我们再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三)、拓展写话,借物喻人。
1、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2、相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我们班的“小白杨”也一定能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将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他们是谁呢?交流让我们尽情的讴歌他们,请用上:出示:()从来就这样()。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说一段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陶醉在你们充满智慧的话语里,不管是说“援藏的老师”还是“铁路工人”,不管是说“在守卫边疆的战士”还是“默默无闻的护士”,都能正确流利地说出很有思想的句子,真让人佩服。老师深信,我们班的“小白杨”也一定能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将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五、教后反思: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1.出示杨朔《荔枝蜜》。
二、学习新课。
(一)回顾课文主要事情。
生:一个新疆工作者在旅途中向他的子女介绍长在戈壁滩上白杨树的情况。师:就是写了这样一件事,那这位边疆的建设者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呢?请打开课本画一画。
(二)白杨树的特点1.小组学习师: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找到的句子,并说一说爸爸介绍了白杨的那些特点?2.小组汇报交流(一人读,一人说感受)。
主持:我们小组认为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读“”这里边有三句话,每一句话都写出了白杨树的一个特点。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高大挺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适应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生长范围广)。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抵御灾害、很坚强、生命力强、白杨树能抗拒各种各样的'灾害)。
师:课文中写爸爸透过车窗看到的白杨树是生长在哪呢?生:戈壁滩。
师:对,大戈壁,你们找一找课文哪一个自然介绍了大戈壁的景色?(指名读)。
老师这有一幅图,你们边听边看,体会一下大戈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一看看不到边,很荒芜。
(2)像沙漠一样,没有水也没有山。(3)没有人烟,无法生存,很荒凉。
师:总之,这个环境是非常得恶劣。但,就是在这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直,就像同学们刚刚说到的它生命力强(板书)。
生:读13段。
思考:既然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那么孩子们现在只知道什么?师:那孩子们只知道什么?生:
师:孩子们只知道这些,那他们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怎么讨论,由组长来读这三个只知道,每读完一个就停下来,思考他们不知道什么?)。
师: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结。同学们读三个只知道,你们每读一个只知道,我就读一个同学们总结出来的不知道。
师:孩子们不知道,但是你们通过上节课老师介绍给你们的时代背景,你们知不知道?
生:服从祖国需要,来到边疆建设工作。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来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荒凉、穷(50年代的城市都很差,更别说新疆了)。
生:1-2句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树一样服从国家的需要,扎根边疆,献身边疆。3句爸爸想告诉孩子,以后遇到困难,都要坚强,不退缩。
过渡:同学们,正是在当年,这些千千万万的儿女他们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城市,
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来到了艰苦的地方,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有些人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建设者怎能不令人敬佩呢?他们不正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么?请你们自己来赞美一下这些建设者吧。
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刚才爸爸透过车窗看着窗外的白杨树陷入了沉思,他实际是想到了谁?(千千万万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生:赞美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
师:那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
赞扬。
高大挺直。
远大志向生命力强。
抵御灾害。
奉献精神。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建设边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三个句子,学习借物喻人表现方法,体会借白杨比喻边疆建设者的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课件。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西部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到西部的大戈壁上看看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回顾:《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出示问题;这篇课文是专门写白杨的?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交流。文章表面写白杨实际写人。
4、文中第三13自然段最直接告诉我们文章实际是在写人。齐读13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 ,解读白杨
一)、车窗外的白杨
1、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2、指名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3、指名读车窗外的白杨读出白杨的。
二)、爸爸眼中的白杨
1、自由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想想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写出了白杨树外形高大挺秀的特点。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需要白杨树,白杨树———————————————。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写出了白杨树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风沙刮来,白杨树——————————————————。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
面对洪水,白杨树——————————————————。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荣辱不惊 踌躇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平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平、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西部吗?(大屏幕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西部戈壁图) 为改变这一现状,许许多多的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西部建设者的图片)这些是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新疆建设者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19 白杨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来朗读课文?
1、指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1、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后标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可以用符号简单标记)
2、学生交流划出的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
生读这段话。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
句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句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 “哪儿……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强。(适应性强)
b “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河边、高山、草原……)
c 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作者描写这些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一个什么词?(高大挺秀)
句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 “不管……不管……总是”“那么……那么”(板书:坚强不屈)
b 师: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
你能这样说吗?
生:大雪纷飞,白杨(挺直腰杆,承受生生的雪压)
生:数月干旱,白杨(将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顽强地生长)
生:洪水袭来,白杨(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c 指导朗读:多么坚强的白杨 啊!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生读,评价)
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 师激情: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读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里生根了。难怪爸爸这样深情地赞美它。(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e 你能用知二人称,用自己的话来赞一赞白杨树吗?
1、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读: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 。
3、孩子们不知道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们不知道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他们不知道不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上学是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板书:无私奉献)
4、现在,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爸爸的心,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生齐读)
5、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
师: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曾经荒凉的戈壁,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屏幕出示西部今日图)相信西部的明天会更好!
1、带着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
生读。师生合作读。
2、总结写法,完成板书。(借物喻人)
3、师:《白杨》这篇课文是赞扬西部建设者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茅盾的《白杨礼赞》的部分内容,同样是借物喻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借白杨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大家还是一读为快吧!(可提示一下读书的方式)
4、课堂总结,推荐阅读杨朔的《荔枝蜜》。
19 白杨
高大挺秀
白杨树 适应性强 借
坚强不屈 物
扎根边疆 喻
建设者 建设边疆 人
无私奉献
1.学习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1.学习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问: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谁见过白杨树?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读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这5个生字时应注意的问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3.组词练习。
戈()晰()介()疆()。
弋()蜥()阶()僵()。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方法与能力】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情感与思想】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重、难点突破】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一篇什么的文章吗?
提示: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可能或者认为是状物的课文,或者认为是写人的文章,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然后引导学生从“物与人”和“物与志”两个方面来学习课文。
二、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白杨”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注意从环境、外形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加以理解。
1、通过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怎样做人的道理。
2、在初步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有一定含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多揣摩,多体会,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有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做人的道理。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或挂图)及重点字句的投影,配乐朗读录音带。
2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它们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件。(课文配乐录音,戈壁、白杨的影像或图片。)
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悄,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惰。卫士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白杨傲然挺立的样子。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那里的环境的?
(1)学生指出词语并秆词。(茫茫、戈壁、浑黄一体。)
(2)集体朗诵。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不畏艰难的品格。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1)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3)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直面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等等。)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意义。
(1)出示投影: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2)默读课文(亦可小声读),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3)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投影或挂图):
(1)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2)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力??
(3)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4)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
教师板书:爸爸的心愿: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9.教师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1)白杨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畏惧恶劣的环境,不畏惧艰难,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牛根。边疆建设者也同白杨一样,生活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在需要自己的地方顽强生长,作出贡献;(2)课文先写环境,又写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接着通过爸爸的回答,写了白杨树的内在特点,三者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环境的恶劣衬托白杨树的顽强,由白杨树的外形引出白杨树内在的品质,由环境到树,再由环境、树到人,课文的叙述条理非常清楚。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1)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1)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4)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出神 沉思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理活动。
三、识记生字、生词。
1.出示投影片,学生填空练习:
(1)车窗外是茫茫的大( )。
(2)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 ),都是浑黄一体。
(3)爸爸只是向孩子( )白杨树吗?
(4)他们只知道爸爸在( )工作。
2.请几位同学说出戈、晰、介、疆等宁识记字形的方法。
3.在练习本上写几遍本课的生字。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都干f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
(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的宗旨。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8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