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主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思考和人性的探求让我感慨良多。请大家静心聆听一下面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体味不同读者对书中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子列子问关尹曰(1):“至人潜行不窒(2),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3)。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4),非知巧果敢之列(5)。居(6),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7)?夫奚足以至乎先(8)?是色而已(9)。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10),夫得是而穷之者(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12),而藏乎无端之纪(13),游乎万物之所终始(14),一其性(15),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6)。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7),其神无郤(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19)。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20),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21),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22),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23),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24)。不厌其天,不忽于人(25),民几乎以其真!”
记得小时候,面对可怕的事物时,我经常有种恐惧感。总想变得更加勇敢,但又没有很好的办法。这里正好有篇文章为人们克服恐惧感给出了一个奇妙的答案。道德修养完善的至人潜于水中不会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却不会感到灼热,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感到恐惧。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大概是保全精神,把自己藏于自然,获得完整的心态而忘却外物,这样就没有什么外物能够侵袭自身了。庄子用了醉酒之人不会感到死、生、惊、惧为例,说明了人从醉酒中保全心态,而忘却了外物。进而谈到,如果从自然中保全心态忘却外物就更棒了。
看了文章,我突然对自然突然有种既敬畏又亲近的'感觉,感觉自然也是活的,自然———不言不语却总向我们传达着某些信息。我们向往着,好奇着,痛苦着,无聊着,无奈着,劳累着,愁苦着,寻找着。然而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糊涂,迷失着看不清方向。原来心智的通透和心灵的纯净也是一种智慧。宁静貌似很简单,但宁静又非常难。人,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权威化,看扁自然;人,你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低下,洒脱便是自然,自然才能洒脱;自然才是真实,真实便是自然;真实也可以浪漫,浪漫也是真实。
《庄子·齐物论》中说: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与死,是人的一生中开始与结束的两极。一般来说,人们是乐生恶死。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理所应当的事。但读了《庄子》上述文字却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庄子说的意思,死后去的那个世界不一定就不好。这就如同做梦一样,好梦不一定是好预兆,而坏梦也不一定就是坏预兆(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庄子认为,对于未知的事没有必要忧伤。他给我们讲了丽姬的故事:她开始被晋国掠去,因而哭泣(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后来成为王妃,享尽荣华富贵(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就为曾经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庄子借此告诫我们:有可能到了那个世界后,我们会像她一样,后悔当初哭泣。而且还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生与死所在的两个世界到底哪个更好些,恐怕无人说得清。
婴儿出生时,都是哭来到人世间的。有人说,一落生就啼哭,是说婴儿知道苦难的人生开始了。此话虽不科学(科学的说法是:环境骤然变化的生理反应),但确有一定道理。确实,极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顺,处处有圣人帮扶。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是为生存奔波劳碌的一生。有过不完的坎儿,着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与婴儿本人相对应,人们大都以欢笑来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既然人生多苦难,旁人为何还笑,是笑又多了一个陪着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没多大道理。
死后要去的那个世界,外国人称之为“天堂”,佛法称为“极乐世界”,按说是应不错的。但一个人故去时,本人哭者有之,平静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极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绝不能笑,笑则一定招骂。
由此说来,以往我们认为正常的表现好像没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生,就让我们快快乐乐地生(生活)。死,也快快乐乐地去迎接死。还是那话,快乐每一天!每天快乐,一生快乐。
读《庄子》有感庄子是我国古代以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今天能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庄子》,心中感到异常兴奋。在读完之后心中有几分感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吐为快。但终究是学习有限,故不能精确的明白,但也深的几分味道。庄子,原名庄周,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县人。庄子的主要思想是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其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赞叹不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
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这篇文章的主体表达了庄子的思想,以及他对当官的见解。反应了庄子不追求功名的消极的态度。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种妄想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是—种消极的、不可能实现的绝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些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就理解了庄子的出世观。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竞”,庄子在其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与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庄子认为想要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纵观《齐物论》,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就是乌托邦。他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是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们感触颇深。
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纷杂繁多的诱惑也实在太多,如何摆脱贪念,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实现理想往往成为人们思索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我们也许可以通过理解《庄子》来回答这些问题。
《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意为: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相互倾轧,而人类用于提升自我、改善生活的知识技巧在此时就成了斗争的工具,人自身最终为名所困。古人说,普通的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常常为欲望吵架,欲望满足了,就不吵了;知识分子则不单单是为欲望,欲望满足了也要吵。但是在争吵时,知识分子看似是在争是非,争对错,实际上争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名声。在现实生活里,人们难免犯“德荡乎名,知出乎争”的毛病,这便是“名心”在作祟。人若想要从名利场中抽身出来,就应该把“名心”抹平。
如何把“名心”抹平,这就要提到《大宗师》里的一句话:“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南怀瑾先生认为这里的“藏”可以理解为执着,即抓得很牢。但是人生又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也总有些难以被抓牢的事物,因此有时不必太执着。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也正如名利,名利是一根向上攀岩的绳索,握得越紧,越容易在原地停留,拽得越紧,越容易绳断身落。诚如庄子所言,只有昧者才会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一切藏得严严实实。其实,呱呱坠地时,我们浑身赤裸;撒手人寰时,我们两手空空,既然如此,又何必偏执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呢?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有时必须放下“执着”。当把“执着”放下,“名心”自然会离我们而去。
但是这里的“执着”并非是指理想追求,而是指人们容易贪求的东西。举个例子,钱固然不可缺少,但我们没有必要去执着于追求花不完的财富。量需而行,量力而行,切不可贪多求全。《大宗师》中“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就恰好指出了这一点。古时的真人都是一切不贪求,一切不计谋,一切顺其自然。虽然这样的境界我们难以企及,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承担起我们自身的'责任,不要麻烦任何人为我们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第二,看淡成败得失,看淡他人评价,注重于“养中”即可。过分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个四处卖笑的戏子,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量力而行,不要制定高到令人望而生畏的目标。
放下不必要的“执着”,有利于我们在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迷失方向。《逍遥游》中提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有志气的青年往往像鲲鹏一样拥有远大的理想,但是理想的实现需要由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成功累积而成,因此我们要有远大的计划。有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只有将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当,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但是生活中,常常有人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貌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短暂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望远方,去寻找更大的空间。然而事实往往证明,只为眼前利益的人,会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精彩人生,享受智慧人生。
简而言之,我们要正视自我,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要注重自身的内心情感,重视“养中”;放下不必要的“执着”,抹平“名心”,坚定前行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通过远大的计划将一个个小目标连接汇聚,使之最终化身为理想的实现。
世俗名利和青山绿水之间,你选择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钓碧泉绿潭;权力富贵和草舍茅庐之间,你选择了宁静致远,晓梦翩跹姹紫嫣红。
阴暗朝廷是鸢飞戾天者的翅膀,但却是束缚你灵魂的锁链;计谋社会是追名逐利者的天堂,但却是折磨你身心的地狱。为了恪守那一份淡雅,你毅然决定步入山林,感受鸟语花香的自然气息;为了保护那一份清静,你决绝离开官场,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烦扰。你放弃了楚王的盛情相邀,宁曳尾于涂中,不展翅于仕途;你原谅了惠子担心威胁的陷害,宽容了这唯一的一份友情。
一间草舍,一幽清梦,将你带到五彩斑斓的花间,化身为淡蓝的蝴蝶,飞舞、翩跹、悠然,忘却世俗烦忧,只是一直简简单单的蝴蝶,与同伴一起,快快乐乐地徜徉天空,可以永远不受精神和身心的束缚,自由自在、恣情率性。
在最贴近自然心灵的山中,在最能体会到虫鸣鸟叫、高山流水的世外,你成为了真正只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你也真正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最成功的人,你恪守了最纯真、最无欲无求的本质,而那些被名誉金钱所蒙蔽了双眼的人,才是那个时代最可悲、最最让你不屑一顾、也最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们最终得到的所谓的在你看来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他们却拼命向往的虚华,而他们失去的,远比得到的重要和有价值得多。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你只在乎闲云野鹤般的采菊东篱、身心自由,置身置灵魂于旷野,高声吟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悠悠然永远地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利禄的隐者。
迷蝶,在午夜梦境之时;洒脱,在淡然无悔之刻。
踯躅,在绿水佳林之间;化仙,在灵魂升华之日。
只恋你化身的蝶,淡蓝,不失信仰……。
只寻你走过的路,坚决,不变方向……。
永远的蓝蝶,永远的庄子!
说起阅读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庄子》,对于《庄子》中的思想,有许多都是对我们生活有所启发的。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人们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样提倡人们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因此庄子的思想里对于“人为”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态度,而对于“天然”的事物,则是给予了最大的肯定与赞扬。与老子相类似,他也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下面我想谈一谈我阅读《庄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谈一谈有关于庄子有关于崇尚自然与自由的思想。在结合庄子对于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后,我想到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是说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却还是要有所依赖。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庄子否认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也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且妨碍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因此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次,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思想。在庄子《知北游》中这样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里强调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语言、不发表谈话、不附加解释的。这个观点表达了庄子认为人所表达的文字也好,音乐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间的“大美”。庄子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美。“大美”实为主体以自然为宗,在自由关照中获得一种美的体验。所以庄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强调我们对于真正的美应该如何把握,认为应该否弃人力,追求自然。
结合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庄子同样的强调“虚静”。庄子在老子的理论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斋”与“坐忘”。庄子强调主体应该由虚而明,达到无知无欲,不受外物干扰,空明宁静的心灵状态。而“心斋”和“坐忘”在我看来是一种达到“虚静”的方法或者是过程,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心灵洗涤,读后感m提升自己的心灵修养,从而达到“虚静”。而庄子在“虚静”的状态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论。庄子曾在《齐物论》中说到:“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我与蝴蝶之间必定有所区别,而这个区别正是“物化”所在。庄子在认为“虚静”正是为了达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体与客体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还是物,亦不知是物还是我。同时提出“物化”是一种审美特征,是主体对对象生命情趣和本质的感知,是“体通”的境界一种创作过程中的主客关系。
以上的感受都是我通过阅读《庄子》所体会到的,对我的生活有许多的启发。因为爱上阅读我才会阅读《庄子》,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热爱阅读,将阅读变成生活中的习惯,真正做到爱上阅读,手不及卷。
读他,如涓涓春水融化万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误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却似曾相识;品他,却是独倚高楼道不尽万古的悲凉。
《庄子》——千百年来落寞文人的心灵港湾。他用他的逍遥拂去尘世的伤痛,用他的达观换来心灵的皈依。他用他的乌托邦俘获了我的灵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却读出了那潇洒的外表下一颗饱含无尽痛楚的心灵。
世人说他逍遥,我却说那是一种无奈。
楚人请他为相治国,它却持杆不顾,以乌龟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赞他淡泊名利,参透凡尘,我却看到他的矛盾。为何为相就定会如庙堂龟壳?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乌龟一样逍遥。难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难吗?他所希望的是没有冰冷的杀戮,没有生灵的涂炭,没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无出入之分,处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如果这样,纵使居于庙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遥。可是,世界却被巨大的利益所划分,出世与逍遥成为了永不相容的对立面。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无法改变,他剩下的只有抉择和抉择后深深地无奈。面对曾经的逍遥世界,他只能无奈地说声抱歉,转身离去,留下悲凉。
世人说他达观,我却说那是一种逼迫。
庄周妻死,他却鼓盆而歌。世人问他为何不哭,他却笑道妻子已经超脱尘世,回到快乐的故乡。人都说他对情达观,我却看到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着的时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乐的世界,这是多么的悲凉!为什么活着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乐,任何生命快乐的生,快乐的死。这样的生死无差别,这才能真正的超脱生死。可是,当世界充满无尽的杀戮,人们用自己的脚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个漠视生命价值的时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乐,因为,生就意味着无望。与其说他是达观,倒不如说是他被逼的不得不达观,这是一种无情的逼迫。
世人说他浪漫,我却说那是一种反抗。
列子御风而行,而凡人为何不能御风而行呢?是因为列子能够与天地融为一体。而是什么让我等凡人和天地分开呢?是一种对尘世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杀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惨象。
庄生梦蝶,却不知孰是庄生孰是蝶。为何蝶是那么的惬意快乐?因为庄周不快乐,他向往快乐,所以向往化蝶。
每一笔浪漫的色彩下,总会有悲凉的阴影。而这阴影便是他无声的反抗。
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当这个世界荒唐到灭绝人伦时,庄子则要写出更荒唐的故事。因为他要反抗,看看他与世界究竟谁荒唐。当这个世界的生命已经没有价值可言,他便要超脱生死。他要告诉你:面对生命,我早已经超脱,我比你更看轻生命。当这个世界已然到处充斥着腐臭,他也会抬起高贵的下巴,告诉他们,宁肯饿死也不践踏生命。
他用他的秃笔与诸侯的剑比试,他想用热心去感化世界。而世界所给他的,却是执迷不悟与无尽的冷眼。他只有借逍遥的躯壳,写下自己的无限悲凉。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拿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我们知道庄子是百家争鸣时代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具体的生卒年月无从知晓。《庄子》这本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本经典之作,现在流传下来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以前上中学时学过他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遥游》和《秋水》,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许多语句我至今还记得,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读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束。读完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到释然,恬淡,清净,类似庄子的“乘物以遨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过离这种境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也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迈进这种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许多东西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遗忘已久的已经苏醒,我把它们重新拾了起来,装进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为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承担的责任很重,要面对的失败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不少。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从《秋水》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一个故事就可以看出: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日:“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神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二人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对于名利,庄子所表现出的是何等淡泊的境界啊!所谓:天下煕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的确是一道不容易迈过的坎,多少人为了它奔波一生,为了它耗尽心力,最终陪伴自己的还不是一坯黄土!有多少人因为利而青史留名?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享受幸福?多少人因为利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没有对利的追求,我们如何创造社会财富;没有社会财富,我们如何拥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我们如何获得上层建筑?我得申明一下,我上述的看法只是表明我们不应为利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丧失了自己的方向,正如庄子在《骈拇》中所说:“袅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要回归本真,回归本心,回归自然。
在庄子的文章中,更是折射出了庄子的大境界。在《逍遥游》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大葫芦籽儿,我在家就种了这么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大葫芦来,看起来十分饱满,有五石之大。可是这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也没有。我要是把它一劈两半,用它当个瓢去盛水的话,那个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么东西都不行。想来想去,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呢?什么都装不了。所以惠子便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的无用,我把它打破算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于是便对惠子说: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他的心中承载的是大的境界,他并没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来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只有这种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规思维,才能真正有可能去体会庄子那让人憧憬的“逍遥游”。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谈论创新,创新来源于何地?也许有时就来源于这种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独特思维。其实我们的眼睛有两个功能:对外,看到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对内,看到的是一颗无比深邃的内心。只可惜,现在许多人,往往只意识到第一个功能,而遗忘了第二个功能,错过我们眼睛最为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可庄子却充分认识到了眼睛的这两个功能,从而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是啊,我做到了吗?我一次次的问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答案。镜子与玻璃的区别只不过是多了一薄层的水银。这一小小的区别,引发的境界确大不相同。透过玻璃,我们只能看见外部的世界;但透过镜子,我们不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还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层薄薄的水银,带来的却是大境界,实属一大创造。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一直拥有这样一双眼睛,一面镜子,来时刻告诫自己,认清自己。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交给我们后人的永远不会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们期待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打个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无为。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认清自己,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来一次次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辨别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辨别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内心始终有一种秉性。诚然,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中,决不能脱离社会。而物质与世俗又是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的,我们能超越它吗?答案是肯定的!古语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是可以摆脱物质与世俗,视之如云烟,哪怕自己就身在闹市。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见,只要我们坚持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外化而内不化,就能摆脱物质与世俗的困扰。在面对内心世界时,要有所坚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要做到通达与顺应。
我们知道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在《庄子》一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证,比如在《达生》篇中,庄子这样写道“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制情者,不务命之所奈何”。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拿当下大学生来说,正处“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一股建功立业的气势,要做到庄子所说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这并不影响庄子人生哲学的魅力,因为我们缺少经历与阅历,缺乏人生经验,还没有内敛成那种超脱的大气,不能领略达到这种境界后的滋润。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磨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庆幸我们有庄子等先贤用他们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是我们不至于走向错误,走向虚无,甚至走向自我毁灭。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颗安静的内心,一双智慧的双眼来捕捉先贤们的光芒,从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娇柔虚妄,便是坐井观天。先贤们不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总有人能领会他们,并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传承,但对于我们个体,这是一种悲哀,先贤们给予大家的同样机会,别人抓住了,而自己没抓住,这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不应忘记传统,忘记传统,怎能创造现代!不仅不应忘记,还应充分的学习掌握传统之精髓,把它创新有效的用之于现代,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荣耀,坎坷,名利等等,对待它们一个比较好的态度便是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会过去”,从而少了几分固执的眷恋,多了几分拼搏的气魄,不再为以前所得所拖累,从而真实的快乐的活在当下。佛家讲“三界”:前生,此即,来世。在我看来,不管前生如何,来世怎样,我只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当下。前生已经过去,何必留恋;来世还未来临,遥遥无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你还活着,至于怎么个活法,因人而异。我记得在一篇寓言里,一个长者告诉那些年轻人的一个活法,也即一种生活态度: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我挺赞同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我正处于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时光里,要是猥猥缩缩,胆怯畏惧,不敢对固有的还应改进的规则或潜规则发起挑战与改革,而是拘泥于现实,那么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毁了。写道这里,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的一句名言: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宏图大志,但是我们也至少要做到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这一生,要无所畏惧,但也要无所懊恼,要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方式活着,获得从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选择“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可以选择“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以选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这种出世的淡定与旷达。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选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入世的胸襟与气魄。无论选择那种生活方式,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入世与出世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容相通的,或许是构成人格理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读了《庄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颇多,说了这么多了,我们还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生命中还有多少真实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们拿什么来承受生命之重,来驾驭生命之轻?我们靠什么来提升和捍卫生命的质地?这是对灵魂的审问!
在我内心深处永远会存在一个坐标,那就是活在真实里,在生活中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庄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我正在读着,也将继续读下去,只因生活还在继续……作文。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今的我,最喜欢在深夜,燃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握一卷《庄子》,反复揣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那么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那么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对心灵进展着一次次洗礼。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论。
庄子一直在讥讽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挖苦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庄子一生贫而不穷,科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回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傲慢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也许我很向往这种生活,也许我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过多的奢求和索取,会让我们的心像无底的深渊,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遥远!
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到达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当年梦中化蝶的庄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
他住在穷乡陋巷,斜阳草树之中,享乐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笔勾勒庄子,应当用近乎白描的悠闲飘渺的线条画他的衣纹,用灵动疏放的墨色写他的鬓发,他厌恶乱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钟情于自然的高山流水风吟虫唧。他啸傲山林,怜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绝游,知道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不如鱼之相忘于江湖。知道繁华落尽必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无欲无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飞翔在污浊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辉煌的垂天之翅,他驱散着人类贪欲,残暴和自大的阴霾。庄子的思想是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带来林林总总自然的生命与言说,欢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广博的宇宙苍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纯朴,毫无雕饰,灵动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丽,但已失之于生动。人也应该如此。《庄子》中关于东施效颦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观点。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妆,衣饰朴素,也无法遮掩她的天生丽质。有个长得很丑的人叫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娇柔无限,十分惹人怜爱。当她从乡间走过,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东施看见西施姑娘这个样子很好看,就模仿着西施的样子,也手捂胸口,双眉皱起从乡间走过,可是村里人看到她这样子,都吓得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或是远远的走开了。这丑女人只知道人家皱得好看,却不知道人家皱眉为什么好看,西施丽质天成,哪怕陷于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风韵,动人心弦。那丑女人本已很丑,再以愁苦的样子,可谓丑上加丑了。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以为庄子借此嘲笑东施的丑陋和不自量力。其实,庄子讲这个故事,不是嘲笑东施的面貌形体,事实上他也并不在意人的外在形体,在他的著作中,对于丑得奇形怪状但心灵淡泊飘逸的人,庄子都是大加赞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个自然的真人,一个诚实本色、率性、纯洁的人,一个卸掉众多虚伪面具的人。
我们都经过孩提时代,那时候饿了就哭,吃饱了就不闹,没有贪求的欲望。爱父母,亲同伴,恶坏人,全出自内心的情感而非虚饰和矫情,面对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禄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乐与悲伤、喜爱与厌恶毫无半点虚假。可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虚伪。痛苦的时候不敢放声大哭,拼命地挤着笑脸面对世人,开心的时候不敢开怀大笑,偏偏板起脸像是没有发生任何事。我们一面真实的感受生活给予的苦难和幸福,一面虚伪地掩盖面容上的喜怒哀乐,慢慢地,我们学会硬起心肠,不动声色。我们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时也失去了无所挂碍的自然的快乐。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挚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才是精神的伟人,也才是永远快乐的人。相对于宇宙来说,人生何其短暂,为什么要逼自己背负各种各样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双慧眼俯视红尘之间的财貌名利之争。看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绞尽脑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与纯朴,那它该如何悲悯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绝非人力可以全然改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人力之外的声音,强人强己都不如顺其自然,这样才能是一个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个“美”的人。
看见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叶了吗?见到鼓盆而歌的庄子吗?见到发现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苏格拉底吗?背离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让人越来越不快乐的根源啊!
心晴时,雨也晴;心雨时,晴也是雨。
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的是,天才晋升的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无底的深渊。
当我们沉迷于一片绿荫的悲伤情绪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片绿荫,还有一片森林。
山上的仁慈不仅包含了天空中的古树,而且还包含了野生的草,不仅孕育了豺狼的咆哮,而且还滋养了弱小的悲伤的咆哮。或者环抱你的手,把水变成湖,或者裂开你的身体,让瀑布倒挂在前四川。山谦卑地站着忍受时间的痛苦和折磨,仍然保持沉默,山的仁慈,在于它安静而冷漠的态度,有时山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榜样。
我们不是庄周的鱼。我不知道鱼在水里遭受了什么,它们是否真的快乐,但我们可以成为我们心情的舵手。创造一些意想不到的、合理的幸福。
像庄子一样,做一个天上的泉水,做一只夜夜鸣叫的鸟,做一棵月光下宁静超然的精神古树。
"举世名而不劝,举世非而不抑。"当你冷静下来读庄子的.时候,问问自己,我们能否平静地面对别人的各种评论;没有别人,没有我,当我读庄子的时候,我不妨问问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自己;在与庄子交谈时,我问自己是否把一切都包括在胸前,默默地理解;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我知道无限是有限的,无限的,危险的。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敢如此真实地生活,如此诚实地面对学习。庄子活出了智者的风范。活着的意义,活着的价值,活着的态度,精神的源泉不在于他。
活着,我们追求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事物和我之间的界限,知道荣誉和耻辱,区分是非。活着,我们想要什么?有追求,但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有评论,但没有争议。活着,我们追求什么?看到黑暗,但仍然坚持追求光明。轻松地生活,轻松地生活在自己身上,生活在生活的色彩中。今生没有遗憾。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欢的歌,一路唱歌,冷暖自知,只想走满格桑花,像朝圣的信徒一样,保持信仰。
至人无己,神无功,圣人无名。庄周做到了,所以他很高兴。如果我们也想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经常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常问自己是否能在宁静的月光下站成一棵精神古树。虽然充满了斑驳的岁月痕迹,但它可以根深100米,不谦虚或傲慢,让树枝在风中,站起一个安静的姿势。
我们快乐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不必与世隔绝,忘记世界的温暖和温暖,不要看到凡人的世界,不要尝到世界的痛苦。相反,它应该是看到世界上的一切,品尝世界的凉爽,在世界的沧桑之后,仍然可以闲置的云野鹤,微笑,保持安静和超然。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7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