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研究文学、语言和写作规律的重要素材,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范文范本吧,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以培训大量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方式方面的落后,就必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改变落后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虽然现在各高职院校都有较为完善的教材系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的教学过程较为完整,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难以突出重点内容。教学方式上,各院校都采用了傳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也制约了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计算机应用知识,使学生能紧跟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所提高。这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所教授的课程是学生儿时就学过的知识,已经无法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落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内容的落后,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没出校门就已宣布过时,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老师还在为学生讲解windowsxp系统,稍微先进一点的讲windows7系统,但这两个操作系统已经严重过时,现在市面上卖的电脑已经开始普及windows10系统,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应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一)在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的层次性上要加以重视。
现代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后,其他方面的内容学习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老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制定适合每一名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时,使知识更具层次性,通过知识的层层深入,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扩展学生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办公软件基本操作的讲解,重点要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例如在向学生讲解excel数据编辑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进行数据扩展说明,并做项目化的实训和考核,促进学生对数据处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加强教学的时效性。
进行针对性教学。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的高速更新换代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在最先进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得到普及后,及时将这一技术在第一时间向学生讲解传授,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会有学无所用的感觉,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针对学习难度大但应用较少的知识,例如vep等难度较大且应用少,非计算机专业可适当的进行简化,要求学生了解即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进行重点讲解,使其能熟练掌握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关于互联网知识的讲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如网络银行等内容被“边缘化”,为有效解决这一不利现象,高职院校应将互联网技术列入教材大纲中,使学生能学习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模式的革新。
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传授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大胆的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比如可以选择在课程中增加实训模块,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也称任务驱动教学),指老师在日常讲授过程中,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不直接进行讲解,而是给学生安排相关学习任务,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注意事项,将所学习的相关知识与学习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一)改革教学资源和教材。
眼下最紧急的是教材的更新,要选择内容最新的,与现实常用技术最接近的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以及理论性,重视教材和辅助材料的选择。现在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其内容的编排上还是以介绍window操作系统的基础操作、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虽然这些知识在计算机基础操作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有许多知识变得落后使用率低。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系统已经过时,可以直接换成更先进的windows8或windows10系统。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对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对非计算机专业可以将专业性较强内容删改,如outlook对有些专业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用到。相反,ppt演示、office办公系统等常用软件可能天天都用,要加强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如在ppt演示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会使用flash制作流程,将是一场灾难。
(二)进行课堂组织改革。
对传统课堂组织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总体学习效率。提倡分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的应用水平,在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同时,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应用水平会更加巩固,从而提高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应用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及时对现有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对相关技术的教学更新,加强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以保证教学资源不落后时代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面向的对象是所有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不具备主动学习的习惯,大多缺乏学习兴趣,基础也薄弱。而《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一门操作性和逻辑性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在中职学校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和实训上机相结合的讲授模式,讲授也大部分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等。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或是课余自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时,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做不到及时地沟通,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地解决。
2什么是微课。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micro-lesson)”这一概念。在国内,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于2010年在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首创微课学习的平台,引起强烈反响。微课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将课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主要方式是制作播放长度只有几分钟的一段“片段化”教学视频。目前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在校中职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学校局域网络或是移动互联网络进行个性化化学习,移动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反复学习。微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目标明确、资源丰富、易于交互。
3微课的应用特点。
3.1趣味教学,提高效率。
计算机课程往往逻辑性较强,比如一个实例,教师先讲授一遍操作步骤,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记住了这一步却忘记了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使用微课教学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一节制作完整而精美,并且充满趣味性的微课视频能使学生在观看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有遗忘可以反复来播放视频加深记忆。微课能突出教学重点,基于一个核心问题来编排,没有烦琐的理论,突出实际应用,突出操作技能,实效性高,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增加互动,促进交流。
和传统教学的师生交流欠缺相反,微课的交互性能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的放矢。微课的互动交流区还可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都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做到交流和沟通。制作完整的微课系统不仅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应该有课后反思,课下作业,互动分享等内容,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及时解决。
3.3延伸课堂,随时学习。
目前,中职生中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也比较普及,另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这些都为微课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学生甚至能够利用课余或者其他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微课能使我们的传统课堂得到延伸,也符合了当前国家教育部门提倡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理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摘要:移动学习是我们新提出的一种在移动设备上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学习一些知识,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就成了一种无线终端。而我们移动网络是基于“微课堂”,利用微课的一些资源去做,然后让他在移动网络中迅速发展起来。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难点,而传统教学体系下,我们的学生感到疲惫很正常,因为无法做到在“动手中学习,学习中动手”的教学理念,所以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微课加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而我们在微课的基础上又提出微课的移动教学,这将是一个更大的革新。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职教育。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下,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大肆推广,使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学生与我们共同进退、探索、交流的过程。我们还将移动平台加入到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解放我们教师本身时,也更加激发学生对我们这门课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不断动手实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缺乏学习兴趣。
在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老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学生自然会感到身心疲惫。为了让学生对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更加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加入了关于微课教学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移动平台,利用这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为了提升课堂的张力,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致力于中职计算机微课教育的根本。
(二)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据不完全统计,每所中职学校的学生最少有五百人,而配备的计算机老师只有十人左右。因此,中职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由于师资紧张,每个人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又差。计算机应用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是一种需要很强逻辑思维的文化基础的课程。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比较差,记忆理解比较差,因此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心理,又受到更多的外界诱惑。由于学生多,师资有限,又是大班教学,所以造成这种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三、学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
传统教学理念下,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信任,也基本没有什么交流,见面的机会就是在课上这几十分钟内,下课后也不会再去办公室进行交流。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微课程这一先进理念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首次提出的。微课堂的运用一般都是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所以我国是在美国普及几年后才引进的概念,就是将教学和学习混为一谈,将这个新型理念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我国一些专家认为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课程。它的主要优势有三点。首先,在时间上,节约了我们教学时间,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去给我们的学生交流讨论,一个微视频的时间一般只有5~10分钟,所以,我们老师讲课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他们可以去做更多的辅导工作。其次,我们可以用微课一大特性———内容上的精短来解决我们课堂上的一些重点难点,反映我们教学策略或者是主动活动。最后,微课教学可以集合多种理念,在我们的主题和配套的微课相结合,这是微课堂的微型化,也不是传统的教学视频,而是具有明确指向的教学片段的集合,省去了大量无意义的缀余。鉴于我国现在无线网络和有线光纤的覆盖,我们可以利用廉价的网络资源创造无限的能量。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和学生交流,展开答疑,这样就实现了信息教育在中职中移动平台的试用。
四、利用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是我们对中职生教育的基础,夯实学生文化的基础,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差,而计算机操作逻辑性强,许多学生只记得第一步第二步,后面的就记不住。所以我们要在讲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十分有成就感,而喜欢上我们的计算机微课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创造短而精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观看我们提供的资料的同时,认真学习,完成操作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程度。利用移动平台的优势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使我们原始的课堂得到新的生命。移动微学习就是指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没有任何限制地进行学习。在我们这些中职学生中,提供更加完整的学习时间,利用学生们手不离手机这个特点,结合智能手机的优点,加上我校全网覆盖的便利条件,使得移动微学习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而我们的微学习,主要体现在短而小的教学模式上,虽然说每节课我们只讲述一点点的内容和新的知识,但是我们有利于学生的吸收,这样日积月累静水深流,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理解也会越来越透彻。最大的便利之处就是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解决,充分地解决了我们现在教育资源不均匀的现状,十几名老师绝对有能力解决上百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这就是微课堂通过移动平台推广的好处,既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又让我们的老师解放了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五、结束语。
我们作为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以新的教学目标、新的出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创造新式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为我们的祖国培养新型技术人才,促进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还受到高中学习惯性和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存在着目标单一的情况。例如为了获取奖学金,学生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也会因为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例如学生上网不是为了练习打字或者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主要是为了娱乐。教师受教学时间所限,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外,就很少安排单独的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管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模块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发现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熟练的应用他们。此外,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学生缺乏时间进行重复的复习和理解。这些阴虚都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操作技能不熟练,或者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2.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在进入大专院校之前具备的计算机基础不同。例如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这些在教学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却发学习兴趣,而有的学生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而对其它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对计算机的认识更为模糊和有限。因此,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学生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
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
综上,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校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再者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2]王柯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训与测试[m],北京:湖南教育出版社,
[5]方向_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i],计算机教育,(5)。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学习为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奠定基础,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传统意义的课外活动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内容的预习梳理和复习巩固。课前学生对照教材学习知识点,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预习的进度和效果缺乏有效的监控;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普遍采用誊抄重要知识点、完成练习等作业形式巩固教学重难点,作业完成后还以教师书面批改或口头讲解为主,呈现出形式单一、思路狭窄、评价简单等特点,而忽略了知识的外延性、拓展性、综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笔者对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15级各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较少进行该课程的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学生反馈的课外学习活动:23%的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复习,61%的学生漫无目的,无从下手。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好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外学习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值得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移动教学技术的变革。蓝墨云班课作为一种即时反馈互动教学app,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教师邀请学生加入自己创建的班课,通过手机端或pc端向学生推送课程信息(通知、调查问卷)和资源(微视频、音频、图片、导学案等),为学生课前预习搭建支架。课前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或电脑登录班课,通过微视频、课件、图片等资源的在线学习和参与教师组织的答疑/讨论、头脑风暴等在线活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初步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课后学生在成果展示、即时测试等活动中增进师生交流,提升自信,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利用移动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内化知识做出积极贡献。
1.课前铺垫。
(1)掌握学情。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学生具备从事每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就越积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对学习结果及其以后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应提前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知识储备等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2)共享资源。
基于课前学情调查,教师有针对性地制作和整合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资源,如微视频、课件、动画等,及时推送给学生。学生登录云班课,学习微视频、课件等各类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记录,及时提醒和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3)答疑解惑。
云班课提供了包括即时测试、答疑/讨论及头脑风暴等师生交互活动方式。教师在学生资源学习基础上组织典型问题的答疑、讨论和测试等交互活动。教师可实时参与答疑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正向引导,同时通过测试活动的即时成绩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课前内化情况,以便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通过课前先学,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初步知道了学习要点;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基础及学习难点,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变盲目教学为有针对性教学。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前完成初步的认知活动,积极思考遇到的问题,能激发在课堂上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2.课后交互。
(1)多元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成果最终多以电子文档形式呈现,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缺失。运用云班课的“作业/小组任务”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上传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展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可适当点“赞”。同时教师对学生成果存在的典型问题在“答疑/讨论”模块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在交互中提升自信,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传统测试的评价往往滞后且无法面面俱到,而运用云班课平台发布知识点测试,可实现学生即时答题,即时评分。教师在平台上发布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测试题,学生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测试,测试完成后可以给出成绩并分析总体情况,比如每个学生的分数汇总表、每个问题的正确率统计等。这样教师能够即时看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能省时、高效、全面地分析课堂状况。
(2)巩固拓展。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业因环境限制多以抄写为主,无法达到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内化及问题反思。教师通过云班课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上的差异,把作业设计成基础作业与拓展作业两个层次。基础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为学生必做;拓展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由学生量度自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作业素材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ppt等多种形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学生登录云班课完成电子作业后,教师及时回复学生。优秀作业通过群发的形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而有些批评性评语只能由学生本人看到,以保护学生自尊心。教师利用学习的平台指导学生作业,与学生交流情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作为即时反馈教学app,云班课为教师分享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课前资源,如微视频、课件等,使学习重点容易掌握,难点轻松突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测试成绩等实时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易监控,成效易检测。除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外,云班课将师生交流从课中拓展到课外,搭建了师生沟通新途径,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的融合。
在体验云班课带来便捷的同时,云班课学习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课前对发布资源的科学整合、学生课前资源学习的真实效果、讨论等交互活动参与度的有效把控、学生移动设备的科学使用等问题,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肖海彬.布鲁姆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借鉴与启示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
[2]周云虹.基于云班课平台翻转课堂英语口语教学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3).
[3]廖素清.课外学习活动的评价与管理策略——以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10).
[4]张锰.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初探——云班课翻转课堂[j].职业,2016(2).
[5]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6(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给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和总结,借以浅析高职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本,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组织课堂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细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带一”教学互助方法,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演练、示范操作。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有接触过计算机并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和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课吃力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比如汉字输入法、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具体方案为:
(1)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8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
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的课程特色,在实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笔试,增加平时机考小测验,并将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让学生运用平时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考核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快速地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快速从一个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制造大国,并引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和分工体系的深刻变化。如何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40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成就,明晰未来产业发展航向,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业发展成就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对其历史进程和成就进行解读。如,黄群慧(2018)以市场化改革为阶段划分标准,梳理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要素变革,把40年改革开放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探寻阶段(1978-1993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完善阶段(1994-2013年),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2013年之后)。王岳平(2018)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业结构“拨乱反正”阶段;二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以消费升级驱动的轻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中国产业结构基本上步入了正常演变的轨道;三是21世纪头10年以投资主导的重化工化阶段;四是2013年以来以追求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高加工度化与服务化阶段。这里试图从驱动力的角度进行划分,重点分析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及阶段特征。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2000年),是一个以加快改革为动力释放改革红利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2001-2012年),是一个以扩大开放为标志释放开放红利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2013年以后),是一个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释放创新红利的产业发展新时代。
1978年改革开放一声惊雷在安徽小岗村拉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总基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土地改革、国企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逐步放开搞活、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并在创办经济特区方面,鼓励“杀出一条血路”。到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确立。随后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也明确了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市场体系培育的要求,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阶段,长期以来束缚我国产业发展的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极大扫除,全社会生产力和产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释放,除少数年份外,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从经济总量看,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得到快速跃升,从1978年3678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超过10万亿元,跨越了两个数量级。按gdp排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第10名上升到第6位,提升了4个位次。
从产业结构看,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7.7:47.7:24.6调整至2000年的16.4:50.2:33.8,呈现出快速工业化的特征。分行业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红利效应,农业制度变革的驱动力显著,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显著,从1978年的353元/人快速增长到1985年的820元/人,增加了1.3倍,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也比较高,由1978年的27.7%上升到1984年的31.5%,期间,1982年达到最高点,占gdp的32.8%。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占比才逐渐下降,2000年已降至16.4%,约为1982年的一半。工业占比稳中有升,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矫正了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优先战略造成的结构失衡特点,形成了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驱动的纺织、缝纫、服装、食品等轻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例1978年为43%,到1981年就已经超过50%,并一直在50%上下波动一直到2000年。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增长较快,连锁经营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超过9个百分点。
从产业体系看,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已经基本建成独立完整的,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涵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并保持快速增长,在轻工业领域拥有一批量大面广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突出,在重化工业领域,一批国有企业快速壮大,并加快“走出去”部分,做好了拥抱全球大市场,整合全球资源的准备。
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非常突出的大事件。事实上,在2000年中国就已将“走出去”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只有加入wto,融入全球大市场分享全球化红利,中国制造的成本、性价比、门类齐全和规模化生产等优势才得到极大的发挥,中国快速成为世界工厂,多种产品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甚至以高科技产品为口径的全球出口排名中超过美国跃居第一并保持长期顺差,2005年就已超过2000亿美元,并加速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值得一提的是,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于2001年在多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日子正是11月11日,和现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在全中国范围内兴起并连续多年刷新成交记录的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双11”正好是同一天,历史就是这么巧合。
从经济总量看,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0万亿元级的平台上继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10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接近54万亿元,增长了4倍多。按gdp排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实现新的跨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发动机和重要引擎,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相比2000年继续提升了4个位次。
从产业结构看,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6.4:50.2:33.8优化至2012年的10.1:45.3:44.6,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明显,累计提高接近11个百分点,几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6.2和4.9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吸纳就业的稳定器。这一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鲜明的重化工化特征,特别是居民消费升级进入新阶段,城镇居民需求由过去的以吃穿用为主转向汽车、住宅等耐用消费品为主,带来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转型。与此同时,这一阶段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取得巨大成效。加入wto以后,中国出口增长率连续多年在30%以上,到2009年中国出口货物贸易总量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的比例达到11%(刘伟和蔡志洲,2015)。利用外资额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2017年达到1310亿美元。
从产业体系看,得益于扩大开放的红利,中国经济的外向度极大提升,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2010年以后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高达26.7%,几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的总和。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中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在500多种工业品种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魏际刚,2015)。并且,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产业体系的开放性和全球产业链的关联不断增强,既快速地推进了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又对全球产业链的构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2013年至今: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成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着力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四个对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这一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阶段性特征。从经济发展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突破82万亿元大关,并不断缩小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差距,约为美国的66%左右,但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0%以上的高速区间下降到6%—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2013—2017年经济增速分别为7.8%、7.3%、6.9%、6.7%和6.9%。从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迅速提升,并成功地实现了“两级跳”,一是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增加值跃居首位;二是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大关。2012—201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快于gdp增速0.7个、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0.8个、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到2015年第4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14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增速,连续15个季度超过gdp增速。三次产业结构也从2013年的9.3:44.0:46.7调整至2017年的7.9:40.5:51.6。服务业正在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新依托。
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大物移智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新能源革命成果不断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中国创新创业活力强劲,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并带动了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改善和提升,有利于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盛朝迅,2018)。根据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在128个经济体中名列第17位,成为第一个跻身全球20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从创新投入看,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继2010年超过德国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从创新产出看,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受理数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5%,排名均高居全球首位。
主要经验启示。
40年来,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变化,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遵循“改革—开放—创新”的产业发展逻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之路,在世界产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发挥好两个作用。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取得的成就,是政府和市场充分互动的结果,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结果。这其中,中国式产业政策通过补贴、税收、法规等形式直接支持、扶持、保护或者限制某些产业发展,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赶超,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功不可没。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深化体制改革,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瓶颈制约,聚焦产权制度改革、商品和要素市场改革、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这四大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公平竞争、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效保护和激发了各类经济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何立峰,2018)。
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开放合作是我国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我国开放遵循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开放路径,从沿海起步,由东向西渐次推进,最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我国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不断扩大先进技术、理念、人才、经营管理和模式等“溢出效应”,并把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开放领域从制造业逐步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放宽,加快形成高水平深层次开放新态势。我国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提高“引进来”质量的同时,加快推进“走出去”步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不断创新对外合作内容和方式,加大国际产能合作力度,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技术、服务输出转变,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向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随后,我国先后制定了“科教兴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在科技研发投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积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和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未来方向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新动能规模较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重道远,主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等问题仍然很突出。下一步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协同”的产业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一是坚持“一条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加制度供给,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最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财税、金融、投融资、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抓好重点领域去产能,统筹做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项工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深刻变革,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二是面向“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要坚持产业为民,发挥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优势,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接全球高水平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和做法,缩短负面清单长度,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促进外贸优进优出,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竞争力,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持续举办进口博览会,搭建与世界深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不断增强全球技术和产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促进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支持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三是加快“三大变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适应阶段变化,调整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从原来主要考核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等数量指标转向考核全要素生产率、税收贡献、就业、利润等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要系统推进先进制造、垄断行业、流通等领域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数字信息、高端研发、商务服务等高生产率行业,以高生产率行业替代低生产率行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行业效率提升。要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和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激发土地、金融等要素活力,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要深入推动流通革命,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互联网+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牌,打通流通“中阻梗”,切实提高流通效率。通过质量变革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形成“中国品牌”,获取更大的市场规模和附加值,推动我国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通过效率变革强化设计和新产品研发,着力培育自主品牌和打造营销网络,推动我国产业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动力变革着力将产业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和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
四是促进“四个协同”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要改革现有科技体系,真正释放科研人员活力,提高企业科研决策话语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金介用深度合作、军民融合、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着力攻克一批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乎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继续开放创新,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国际领先企业,获得知识与技术的溢出。要加快现代金融要素培育。支持现代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互动的产业生态圈,发挥现代金融的资本媒介功能、跨期风险配置、财富管理、并购重组和高效支付服务等功能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分散科技创新和创业风险,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要加大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厚植创新沃土,重点加强企业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中高端技能人才等“三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吸引和培育一大批有经验和影响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投身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产业发展协同。同时,通过重塑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不合理的金融体制和教育体制,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障碍,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增强人力资本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形成实体经济与高端要素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在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格外重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已成为如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此门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95%以上。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些来自偏远地区或信息技术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还包括一些计算机的核心内容,比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ip地址、域名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繁琐,知识更新快,课本的内容更新没有跟上发展。
二、课程学习情况。
大多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仍然对计算机基础操作不熟练,比如:硬件软件安装能力差,打字速度慢,文字排版不熟练,excel操作缺乏技巧等。这都说明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还不够。学生都明白,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办公设备,熟练计算机基础操作是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当中,很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或应付等级考试拿证书,并未花更多心思练习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讲授法,只是把老式的授课方式“黑板+粉笔”变成了现代多媒体技术“ppt+投影仪”教学。高校教师因科研项目多,教学任务重,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部分教师也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比如:学生个人差异明显,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差异又要力求学生全体发展,教学任务较为艰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新快,教材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体系无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源主要为教材文字描述,配合图片和相应教材教辅上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优质的教学资源较少;计算机课程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操作。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将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学习办公软件打下基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
2.考核方式。从“理论+上机”考核,变成各个章节的综合操作。每一章节设计好题库,学生只有把每一章节要求的相关题目成功完成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才算顺利通过。考核内容应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比如员工工资表、企业产品登记表、销售表、企业ppt简介、word的字体编排等。
3.采用目标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的目标进行案例设计,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索,最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要:针对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和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改革思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同时,思考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了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下大力度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在,确实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经济环境不同,中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导致新生入学后计算机基础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与学时压缩相冲突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使用的的教学软件的版本都已经更新,内容也有一些变化,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四个部分,其中大部分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要在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上机48课时)内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熟于操作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1.2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在公共基础课范畴内,针对全院新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没有结合各个学院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以我院的医学美容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两个院来说,所开设的专业就有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会计、电子商务等等,各个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且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也不同,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
要培养出既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网络知识、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又能自主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在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建议从以下3个面进行教学改革。
2.1加强分级教学改革。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学顺序进行授课,会造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别比较大。鉴于此,在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摸底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级,分为普通班和提升班。对于普通班学生,教学目标是快速掌握基本操作再提升加速,适当减少计算机原理知识,加大windows7文件管理和office基本操作的教学时间,提升网络应用和计算机安全方面内容的深度;对于提升班学生,教学内容应重点可放在office综合应用上,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实践告诉我在进行office2010办公软件教学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就很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就浅入深的先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完成的小任务,最后再交由学生根据给定主题自己完成一个模块的综合任务。在word2010讲解表格时,我就设计了一个主题是“个人简历”电子表格的任务。针对本任务来说,就把表格的插入、表格编辑、文本输入、表格布局、表格美化和页面布局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学生完成个人简历的过程中,就把这些知识点和操作熟悉了一遍;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排版和美化表格,就为学生后期综合设计打好基础。在调整授课内容时若还能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日后工作所需计算机知识、以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素材等,相信一定会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必定会得到改善。举例说明,针对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可放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上,选取授课素材多围绕现代美容技术、美学原理、美容产品;而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则要放在office的综合运用上,选取授课素材则可以多围绕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公司。
2.3完善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已不太适合。在分级教学模式以及任务驱动的上机实践框架下,就需学院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机环境;然后,必须建立和完善过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分级的情况,普通班和提升班采用符合各自教学难度的考核内容;重点是要以上机考核为主,减少理论知识考核;增加平时作业考核、专题模块考核的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完成实验情况的分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地总体评价体系。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更新很快的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而改革课程结构、内容的目的是使高校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工作和学习中的日常事务,同时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是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
参考文献。
作者:梁莹单位: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选择项目时应以工作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使这个项目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立知识联系。项目不必过大,过大会涉及较多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一个零件的铸造、一次服务的完成或者一个故障的排除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可将一个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但项目不同于任务,任务没有完成的作品,而项目一定要有呈现结果的作品。以“软件word”为例,教师与所在市三甲医院护理部沟通,与护理部医护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2]。
2.2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应依据所选项目,梳理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融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表面上没有讲解理论知识,实际上是把知识讲解贯穿于学生操作全程,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主动查找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准备素材。
完成项目所需的素材可由学生自主搜集,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教师可根据项目预先准备所需素材,如操作要求、项目文件完成样例等,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发放给学生。
2.4预演项目实施过程。
教师亲自制定项目文件,预想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操作过程验证自己提供的素材是否符合学生需要。
2.5教学实施。
基于项目的'教学步骤:导入情境—分析项目,分解任务—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知识归纳—新任务(难度提升)—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总结汇报(技巧、知识)[3]。以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为例。2.5.1导入情境王平受护理部领导指派,制定一份面向新入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及安全告知资料(可提供样例),内容包括入院注意事项和各科室时间安排,然后面向全院科室印发。假如你是王平,能否做出这份宣教告知文件?2.5.2展示任务目标可将本项目细分为3个任务:建立入院宣教告知文件,编辑入院宣教告知文件,对入院宣教告知文件进行格式化处理和排版。2.5.3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2.5.4任务实施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把课堂归还学生。教师不需要详细讲解和示范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只需根据项目难易程度有选择地给予操作提示或示范,向学生提供任务实施所需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项目细分的3个任务难度逐步提升,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边做边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予以监督[4]。2.5.5总结汇报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予以补充。2.5.6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教学中,应以是否完成项目任务、任务完成质量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以“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制定情况作为衡量学生课堂表现的标准,而不是以某知识点如“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是否掌握作为考核依据。该评价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3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缺乏主动思考,教学效果欠佳。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3.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项目任务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环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但其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职业院校的“万能”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章炳林,赵娟,刘艳丽,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刘美凤.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对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敬而远之。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爱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呢?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师生关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好的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有通过当今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到一席之地。但要看到的是,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底子较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当然,也应该看到的是,学生对计算机普遍还是有兴趣的,中职生也不例外。只不过中职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玩游戏、看电影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上,对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当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教学设计是否有不足之处,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上课时,是否真正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呢?如若尚未做到,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计算机基础课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多方面进行阐述如何提高學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主导,而学生则是主体,教学效果的'达成要通过学生的学才得以体现。因此,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和默契的配合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古语所言的“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不能因为偏爱部分优秀学生而冷落另一部分后进学生。只有真心实意的热爱和关心学生,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表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上。与学生经常性的沟通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沟通可以是教学方面的,亦可以是思想和生活方面的。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能够体察到教师所具备的专注精神、充沛情感、坚强毅力等积极的职业特质。而高尚的人品和娴熟的沟通技巧也能让学生对教师心生敬佩,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经常与学生沟通,特别是与新生的第一次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水平,为以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好铺垫。另外,学生也乐意与笔者谈论思想、生活、职业等方面的事情。如此良性的互动,保证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并且为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奠定了基础。
2.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在教学中显现出来的优越性已愈发明显。作为中职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首当其冲,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来辅助教学,这便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一般配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上也有大量的参考资料。教师借助各种各样教学效果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声、形、感等多种不同感官,对所学知识产生全方位的感知,从而加深印象。
3.投其所好、正确引导是上策。
爱玩是人的天性,对于十六七岁的中职学生来说,玩更是占用了他们平时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精力。现在的学生很多都热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听音乐、看电影,这在中职学生中尤甚。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的这些爱好为突破口,因势利导,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融入游戏的成分,势必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紧密结合本专业是动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普及类课程并不是为某个专业开设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对所教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服务,例如,针对文秘专业的学生,提高文字录入速度并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应作为重点去关注;而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显得更为重要。笔者长期从事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由于专业的特点,会侧重讲解电子表格的运用,重点加强对函数的使用尤其是财务函数的介绍。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与专业相关,势必会促使他们更加自觉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不管学生学得是什么专业,只要教师能够围绕专业特色,对所教知识做适当延伸,学生的求知欲也会得到激发。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计算机基础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探索。如果学生不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定会爱上计算机基础课,那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陈艳红.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2]宋锦飞.如何提高高职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j].教育信息技术,2011(05).
[3]王永梅,王冬平.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2015(15).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国家出台各类政策促进就业和升学。其职业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那么中职学校必须做出调整和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由此看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必要。
模块化教学法大大增加了组织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控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
1.模块划分。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要“按需施教”,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其他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提高学生岗位应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为以下五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模块内容包含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组成;各种进制间转化;操作系统。模块目标是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等。文字处理软件应用模块:模块内容包含文字录入、字符和段落设置、页面设置和打印、word表格、图文混排的技能训练。模块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文字处理能力,掌握文档排版技巧。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模块:模块内容包含表格基本操作、字符和表格的格式化、数据计算和处理等,模块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数据处理能力,能够熟练进行数据计算、排序、筛选、汇总等操作。演示文稿软件应用模块:模块内容包含幻灯片基本操作、幻灯片版式设计、插入对象的编辑、动画设置等,模块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演示文稿制作能力,能够独立设计演示文稿电子作品。网络应用模块:模块内容包含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模块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使用网络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2.教学案例。以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模块为例,设计教学案例。
(1)案例导入:新年在即,各商场计划统计一年来商品的销售情况,建立数据档案,以备来年参考。建立“某电器商场20xx年度销售统计表”,以excel数据处理为依托,完成每季度电器的销售额、各电器年度总销售额、各电器年度平均销售额、各电器销售额的年度百分比、本年度销售前三名的电器名称等操作。
(2)案例分析:对比excel电子表格与word表格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体验电子表格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通过执行表格中数据录入和计算处理任务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掌握各部分的知识与应用能力。
(3)教学目标:学会创建电子表格及其基本操作,掌握数据录入的方法,掌握并熟练运用电子表格数据处理功能。
(4)教学步骤:首先给出样表让学生建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掌握电子表格建立、编辑等技能;其次分析数据,以便在计算时选择正确的函数,在进行数据处理时理清思路,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进行。
3.效果评价。为了证明模块化教学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进行教学时分别设置了对照班和实验班。两个班由同一老师授课,学生情况相同,班级人数大致一样,教材相同,课时相同,教学内容相同。通过模块化教学法的实施,实验班学生期末测试成绩及格率比对照班高,而且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对照班强。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对实验班的学生就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学期末,同样的问卷却有不同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自我评价高了很多。
模块化教学法能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了的切入点,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但在实践时还应注意:。
1.模块划分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方法都是为育人服务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所以划分模块时务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专业特征,设置难易适中的模块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虽不再占主体地位,但模块化教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反而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大量教学案例。所以教师有必要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灵活地开展教学。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足以体现教学成效,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从各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完善评价体系。改变一贯以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评价的模式,增加学生评价、小组互评等形式,可以考虑从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逻辑能力等多维角度进行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也不要执行“一把尺子”,要根据授课对象知识水平、专业要求等因素设置不同的标准,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从而为模块化教学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1.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大连116023,2.大连人民广播电台,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税收优惠是各国常用的减轻税收负担的措施,它具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给企业提供宽松发展空间等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单纯强调优惠而忽略了整体投资环境,减免期限不科学,优惠手段单一等。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税收优惠存在问题之后,提出了改进的原则和对策。
关键词税收优惠税收杠杆国民待遇投资环境。
税收优惠是指税收主权国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或经济目的,通过制定倾斜性的税收政策法规来豁免或减少经济行为或经济结果的税收负担措施。
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质改变了三种税收关系。一是税收优惠导致了双方财产利益的增减变化,即国家将部分税款根据有关的税法(或税收政策)的规定返还给受惠方(纳税人)。二是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受惠方可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但国家为其提供的服务并未因此减少,这些费用便转移到其他纳税人身上,增加了其他纳税人的负担。三是税收优惠使受惠方得到了经济援助,在受惠方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员工素质等方面并不一定高于一般企业的情况下,竞争力得到加强。
具体而言,税收优惠在实现税收调控功能中的作用体现为:。
第一,税收减免措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该条第三款对设在特定区域内的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或者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的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商投资兴办的先进技术企业,在税法规定的减免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延长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大大缓解了高科技企业资金困难,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提倡靠市场调节经济,但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企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反应始终表现的比较迟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对需要下大力、急需发展的产业予以税收优惠,而对限制的行业不予以优惠或者实施高税负,就可以给所有市场行为主体一个比较明确的产业信号,从而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加速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1][2][3][4]。
翻转课堂的出现更新了人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认识,它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有课堂教学顺序进行反转,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反而取得意外的收获,使广大学生非常欣喜地接受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外时间的学习利用率,更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这种模式必将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课堂教学长期坚持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课堂主导,通过灌输式教学,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堂转变为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场所,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指引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翻转课堂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1)教学视频短小精悍,一般只有几分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它能够重新建立學习流程,它是学生在课前完成的学习过程,教师不仅提供视频,还可以在线进行辅导,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在课堂上加以针对性辅导。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反转了原来的课堂教学顺序,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间都放在了课下,有效地节约了课堂的教学时间。传统的教学是将新知识在课堂教学,然后课下去巩固提高,问题是到下堂课再一一解决。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一弊端,让学生逐步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时代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跟随潮流变化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对传统教学变革的要求,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兴趣。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活动放在课外,学生能够自己安排学习实践,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更积极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素养。
翻转课堂的出现,让教师可以更好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展开互动交流、小组讨论、一问一答等活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多一些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友好情感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微视频作为载体,通过精心制作的微视频传播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达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微视频的特点是简短精致,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其学科知识的传达,时间稍长会带来乏味之感。微视频的制作需要教师精心制作,要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编排,把知识点的语言缩短凝练,表述清楚。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难度并不是很大,课前的自主预习更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预知。这要求我们教师应当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正确地引导学生预习新知识,在预习的基础上再配合教师提供的微视频教学,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
自学和微视频教学已经解决了大部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但这还不够。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关键之所在。教师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疑问,提前设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论是问答互动还是小组讨论交流,都要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讨论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还能锻炼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也使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为轻松。虽然这种方式依然为大众学生所接纳,但我们教师仍旧不能放松自己,要时刻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新的课堂教学知识,大胆地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总之,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会越来越顺利,其也会成为计算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课程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格外重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已成为如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此门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95%以上。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些来自偏远地区或信息技术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还包括一些计算机的核心内容,比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ip地址、域名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繁琐,知识更新快,课本的内容更新没有跟上发展。
大多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仍然对计算机基础操作不熟练,比如:硬件软件安装能力差,打字速度慢,文字排版不熟练,excel操作缺乏技巧等。这都说明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还不够。学生都明白,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办公设备,熟练计算机基础操作是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当中,很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或应付等级考试拿证书,并未花更多心思练习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讲授法,只是把老式的授课方式“黑板+粉笔”变成了现代多媒体技术“ppt+投影仪”教学。高校教师因科研项目多,教学任务重,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部分教师也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比如:学生个人差异明显,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差异又要力求学生全体发展,教学任务较为艰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新快,教材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体系无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源主要为教材文字描述,配合图片和相应教材教辅上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优质的教学资源较少;计算机课程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操作。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将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学习办公软件打下基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
2.考核方式。从“理论+上机”考核,变成各个章节的综合操作。每一章节设计好题库,学生只有把每一章节要求的相关题目成功完成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才算顺利通过。考核内容应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比如员工工资表、企业产品登记表、销售表、企业ppt简介、word的字体编排等。
3.采用目标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的目标进行案例设计,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索,最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都很重视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重视度随着市场需求增长而逐渐提高。本文以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和教学改革措施进行论述。
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的特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既要保证实用性,还要保障其先进性。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而言,可以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并将整合后的课程作为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基本知识框架,从而使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如今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对课程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应当继续坚持知识充实和技能实用的教学原则;并在课程整合下,实现对基础知识教育的良好分层,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作为主要层次,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打下基础。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教学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教育教学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术能力也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不过,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下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1、缺乏实操课程建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发展过程中,很多学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对教学课程整合下的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度相对比较低,对于一些实操类课程如多媒体技术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操开展不足,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的效果得不到较好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只有理论知识,但缺乏良好的应用技能。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且教学模式单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在如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计算机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快。在快速更新的趋势下,目前的课程教材比较落后,即使开展课程整合工作,但始终取得不了较好的发展成效。而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和听课效率,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加之在课程整合下,教学的内容和信息量日渐增多,留给学生们消化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此更需要对课上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进行提高,进而实现学生课下学习压力的缓解,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自主发展。
3、缺乏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掌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下,原本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被整合到了这一本书中,因此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程度的考验比较大。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知识的储备上,因为受到了地域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差异性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再加上受到课程安排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因为课程内容比较综合,加之教师对整合下的教材的解读不到位,导致目前计算机教学主要是针对于一些学习基础相对比较稳固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问题愈演愈烈。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下,各方面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为了实现课程整合效果的提升,教师就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下面笔者就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几点问题,谈一下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本节的论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发展打下理论研究基础。首先,作为高校的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融入如今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实现学习思想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并让学生逐渐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对于目前的两极化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与新型的教学方法结合,从而尽可能地缩短两极分化的差距。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的多媒体控制台可以进行个别演示以及分组播演的教学,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选择做好相应的教辅课件,然后通过控制台进行分层教学的实施,并随时随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实现在同步教学的同时进行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革,例如在word、excel、powerpoint等课程的教学上,可以选择实验教学法;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进而实现学习和练习的同步发展。实验教学法加上教师的深入研究,设置多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再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计算机教学之中。最后,在课程考核的改革上,教师可以设置分层测试、合作测试、技能测试等考核方法,转变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考核机制缺失的问题。对于分层测试,教师可以采取当堂考核或者课下线上答题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学习阶段上自己的提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合作测试而言,可以针对一些大型的设计类考核项目,如用vep设计一个管理系统等等。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学会合作,进而在考核学生水平的同时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技能测试而言,主要是将测试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根据现阶段大学生职业技能需求情况,结合行业特点进行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随着目前计算机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高校计算机教学尤其是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定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保障学生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快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技能的应用。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一定要注重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通过师生交流、师企交流来保障教学模式与时俱进,保证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中等职业院校的硬件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学生们的水平无法得到更大层次上的提高。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素描基础差、造型能力不强、理解能力较弱,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无法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进行抗衡,很难达到更加理想的职业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中等职业学校着力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毕业之后能尽快的上手操作,毕业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的可取之处。
1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所以速写在素描教学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对于速写的内容和形式还有时间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研究,以最完美的形态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们对速写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才能有所高。强调学生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理解能力,强化造型基本功,要求学生理解透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对结构素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对以线造型的能力培养;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刚柔等的对比与变化;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物体的透视、比例的正确观察与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严谨造型态度,避免浮光掠影,曲解物体造型。
2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原则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重视素描习作教学训练过程。实践训练时最关键的部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速写或造型的课程开的多好,多生动,请得教师多么有名,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想要成才也是枉然,所以实践的教学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们应按部就班的进行培养,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训练目标以及阶段性训练目标,同时还要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牢固地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的知识,获得灵活而又熟练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物象的技能。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守“注重基础,抓好实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又可以带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硬件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社会大生产中一颗合格又优秀的螺丝钉。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基础教育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法,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美院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又要有很大的差别。各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基本都是根据自身条件参考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相关课程来设置的,缺少权威范本。作为基础课,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并不断向高等学校学习其教学方法和硬件设施配置,做到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应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同时,更关注其将来的就业发展和未来出路的将来毕业生的现实出路,为国家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为主线,通过严谨的课堂组织和科学的辅导方法两方面进行论述。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基本的信息查询、交流工具,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在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成为中技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技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除了计算机老师的精心的演示讲解之外,还应注重学生的亲自操作练习。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合理地安排“教”与“学”,从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上计算机课前,教师先要了解清楚所带班级及本班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课堂纪律如何等等。
计算机基础课老师必须首先掌握好基本情况,然后再因材施教,准备好上课的内容,由简到难安排教学过程:认真分析弄清学生将会在哪里容易出错、如何解决,然后提前设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妥善分配好学生独自练习的时间、老师巡回指导及检查作业的时间和老师集中释疑的时间,最后还要给学生一部分时间消化难点。做好了这一步,老师才能胸有成竹地走入计算机实训室。
以往的计算机课存在这样的情况:老师在不停地认真地讲授、演示操作,学生一直在听,但是等练习的时候,学生拿着鼠标在桌面上左点右点,不知该做些什么。上完一节课后,学生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又学会了些什么。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笔者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太杂,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并且如果老师没有非常明确地布置任务的话,他们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因此,每一堂课,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应分层次,逐一讲解,即老师讲授演示完一个操作,就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消化吸收。另外,老师还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练习任务,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练习。
但是有时布置了任务后,上完课后,仍有学生提出疑问:“都不知今天学了些什么,感觉什么都不会”。因此,为了上好每一堂计算机课,老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
首先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上课要做些什么,要掌握哪些内容和操作,这样才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劲头。
其次要耐心地巡回指导。为了避免有的学生上课偷懒,不练习,或是有的学生遇到难题卡住,所以老师,应不停地巡视课堂,为每一位学生耐心地答疑,同时提醒不练习或练习不认真的.学生。
再次要给学生及时中肯的评价。在每一位学生做完练习后,老师都应给每一位学生检查、打分,肯定学生自己的练习成果,对成绩高的学生多鼓励,耐心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分析原因,教他们改正,这样学生每上完一堂课,都会对自己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最后总结,让学生自查、自改。下课前,老师应把当堂课中所出现的难点,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大家集体讲解一遍,以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为接受慢的学生创造一个复习的好机会,让大家在自查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改正错漏。
对于任何一个老师,上一堂课容易,但要上好那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而且要组织好一堂课,更加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一是任务驱动法。即每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目标,以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操作。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讲授演示法,它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三是巡回指导法。很多实习指导老师都习惯用这种方法,它也是实训课基本的教学方法。四是“小老师”指导法。有时带的班人数过多,一时间需要答疑人数较多,但老师又要检查学生的作业,所以在分身乏术的情况下,笔者大胆起用了“小老师”,也就是找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做助手,帮着笔者检查作业,同时还可以帮其他学生答疑。用了这个方法后,老师可以有更多时间集中辅导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接受能力差的学生。
总之,不论是理论老师还是实习老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主,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努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培养技校学生综合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主要课程,具有应用性强、操作性敏捷以及知识更新快速等特点。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已逐渐从技能训练向信息化素养教育的方向转变。在对技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建立一个满足技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和特点且具有积极作用的教学体系。
技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众多教育机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下,技工教育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在信息化时代,加强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技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由于高考失利,使其自信心不强。而计算机的多变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技工学校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技工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基本原理和理论上,从而忽视了实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等内容,这就使教学内容与具体的职业知识存在对接上的问题。
2.教学的形式过于陈旧和传统,大部分还停留在单向的“老师教学,学生听讲”的基本状态,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缺失,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由于不同地区教学的方式和经济实力存在差异,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具体应用水平也存在高低之分。
知识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是可以将其归类为人们在对世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以及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包括事实、判断、方法论等方面,是人们对数据及信息的综合思维和处理能力。在过程化、机构化、直观化知识的基础上知识地图得以全方位的建立,其是一个具有相互交流特点的开放式交流系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方法、经验和知识的获取,对需要了解的知识以及相关资源进行准确快速的获取。
以知识地图为基础的技工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地图构建的具体原则、功能以及模型。其中,构建的具体原则包括发展性、合作性、导向性、主体性原则,主要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构建导向,以学生为构建主体;功能主要包括导航、评估;而模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因素,知识的`重点、存储的要素以及相互关系。知识地图运用中计算机基础学习模式如下:
通过分析,可以将知识地图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根据目标和实际应用方向来分类,根据应用具体场合的不同,学生将应用和知识进行结合,并且以原有概念为基础,对知识的概念以及结构进行构建,从而实现教学实际目标。二是根据目标情况的不同,其可以分类为针对社会关系、能力、程序、概念等几个方面。技工学校教育是目前我国进行技术教育的主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高素质的人才,根据学生教育以及知识程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质的职业技能及知识培训和教育,而技校计算机类教学是指在技工学校的基础教学中加入计算机基础专业的相关课程。
(一)知识地图的应用现状分析。
知识地图的准确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提出的,在技工学校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教学中还是处在初级探索的阶段,因其将信息互联网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结合,使得可以利用的资源变得丰富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习积极性进行了促进。学生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索和理论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将多媒体与信息互联网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且最大限度上将二者的优点进行发挥,其主要的特点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增强了学习的意义。教师首先以关键词入手,对课堂或者单元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行整体模式的构建,促进学生进行联想和记忆,将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提高整个技校类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知识地图的具体教学概念图制定。
知识地图具体在技工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检索、提取等几个方面,知识的检索功能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以及教师的多种形态教学提供了主要的途径;另外信息数据的提取方式分为自低向上、自顶向下两种;知识数据的获取主要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对知识地图的信息进行挖掘。
另外,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知识也特别广泛,知识地图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计算机教学实践的空间。由于知识地图的含义和内容清晰,在实际的运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更便于学生进行记忆。而为了将学生的短期记忆转变成知识的长期记忆,就需要对教学的步骤进行合理的设计:
1.课前做好教学设计。知识地图是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备课,对文字进行结构图的编程,使之可以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图2(搜索引擎概念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将知识地图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师的课前备课同样十分适用。概念图的制作使得知识的重点和结构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这种方式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的记忆。
2.课堂上掌控好教与学的节奏。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基础,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以教师的单方面教授,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也是被动学习,加上计算机教学本来就较为复杂,因此学生很难投入其中。而知识地图的引用,使原本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学生成了学习的发起者和主体,知识点内容和关系一目了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做好课后的总结。课后总结包括测试环节和评价环节,其结果能够对教学的情况进行反馈,知识教学的逐渐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计算机知识进行了解。其中,评价体制一直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充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便于及时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行测评,并且根据结果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方向,而在计算机综合教学中引入知识地图的概念和内容,已经成为目前具有独特意义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且成了目前重要的教研对象。因其具有透彻、直观、清晰、生动等优点,所以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但是知识地图在技工学校计算机具体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中职学校项目教学是中职师生通过实施项目工作进行的教学活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文章主要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期望能够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项目教学,计算机教学,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本课程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项目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解决学生身边一些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岗位上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从事自己的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项目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该项目任务是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项目任务应是开放的,即给学生充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得到发展。项目任务应是真实的`,即将学生置生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项目任务应是结构不良的,即这个问题是一个未加明确说明的既定状态,一个并不十分明确但希望达到的目标状态,而且不一定有现成的、普遍赞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确定方法。结构不良的任务往往有多个可接受的结论,要求学生必须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然后才能得出一个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在解决问题后,学生各方面得到的提高也很大。
这一阶段是学生按照制订的计划收集解决问题资料的过程,这一阶段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技巧,还要保证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并很好的合作。在项目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与项目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动画和案例等。其中案例是重要而典型的资源,它可以支持学生回忆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经验,有效弥补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经验上的欠缺,有利于学生与要解决的项目任务加以比照和模仿。例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这部分中,先展示一个事先做好的演示文稿《我的家乡》,让学生在幻灯片中看到真实的照片和相应的介绍,美丽的画面和动画效果,再加上背景音乐,无一不引起同学们的赞美和好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为项目任务的学习提供了参考。
这一阶段是项目教学是重要阶段,是项目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具体体现。在这一阶段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形成自己的作品。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作品的制作。项目教学中的小组是“由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信赖且彼此通过面对面或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具有调节小组成员行为的价值与规范,小组个体根据所完成的项目任务扮演特定的角色。因此,在项目教学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小组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而虚拟环境下的交流实际上是非常普遍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借助网络做好了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获取更多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服务。学生上课用的教室是多媒体教室,实现了多种媒体教学的功能,符合教学的要求。学生上机用的实验室是由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构成。机器中装有教师讲课、辅导用的和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各种教学软件,如:有电子教学用的电子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供学生练习使用的考试系统,这样学生可以自己检测和教师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另外,可以创建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或浏览丰富的资料,以及教师制作的课件、授课录像及优秀作品,还有供学生练习使用的各种题库和常用的一些软件,为学生项目学习创造了一个优越的环境。
项目教学这种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学习了计算机知识的方式很有效。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实际存在的工作任务,他们在做具体工作的时候可以即时获得行为的反馈、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以及参与对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的创造。完成了项目后,他们了解了实际工作流程中应掌握的技能,获得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对个人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也进行了自我的认可,建立起了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职业心理。经过学习对计算机知识很感兴趣。因在学习中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这样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并且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对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理论上的知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和演示操作来教学,学生只是去死记一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很难达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况且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动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得更好。
[1]许长斌。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江苏教育,20xx,(9)。
[2]舒荣。浅谈项目式教学法在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xx,(6)。
[3]贾秀香。项目教学法在落叶树种冬态识别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xx,(11)。
[4]马百年。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j]。考试周刊,20xx,(4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论文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科技、医药、工厂、学习等。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入门学习的学科。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能力本位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对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中专学生的必修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多年来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入门学习的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
能力本位教育,产生于二战之后。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要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明确能力发展目标。职业学校通常要聘请行业中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学者来组成专业的委员会,通过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解,明确从事行业岗位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以此来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教学则是通过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实际能力,通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组织、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评价。通过全方位的分析职业活动里从业者的活动内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里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思想的目的就是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
1.教学方面
其一,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是在计算机机房中使用多媒体来教学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将课程内容做成ppt课件后进行播放,使用ppt课件的好处是教师可以避免大量的板书书写,减少因书写板书而浪费的时间,课堂内容更多更充实。缺点是,这种授课方式信息量过大,学生不易全部吸收,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肤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二,教学内容不能时时更新,课件中的内容虽然均是节选自教科书中,但是信息科技的发展是迅速的,教科书更新的速度却是有限的。所以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滞后,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其三,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评定标准是期末考试,学生只需要掌握最常见的一类题型便可顺利过关,学生往往只是在期末的时候针对某一类题型进行机械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也不利于日后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
2.学生方面
其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不够了解,不清楚这门课程与日后需要从事的工作之间有何关联。所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报以无所谓的态度,不求甚解,只求“不挂”。其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自学动手的能力差。在大部分的高职中专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自制能力弱,导致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在课堂上都是在玩手机、聊天等,在实际操作演练的环节中也多是以应付教师为主。其三,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低。一些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课较差,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与数据的分析能力较差。
1.加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时候,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任务活动,以这个活动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开展,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根据运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探索和配合,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进行任务目标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会在探索中带着任务去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来对任务进行解决,以此来获得成就,这样的话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和求知的欲望,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使之前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主角不再是教师也不再是教师的ppt。
2.上机操作的改革
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部分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具备“能源”,使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促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高效率活动;教师通过各种示例,创设“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情景,从而揭示矛盾,促使其产生探究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动脑思考。教师将新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上机操作时进行探究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理论教学的改革
高职中专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后还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要想教学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时代的飞速进步,教材研发缓慢,导致学生学习的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无法学习到最新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自主编写教材,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这也需要学校具备一流的教研团队。具备了“一手”的教材、课件后,还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的去练习实践,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对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予以改变,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获得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能够提高,让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广泛的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突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要求。这需要学校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对中职教育的要求是培养生产一线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服务人员。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中职教育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引入新型教育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用最新的技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现在的社会是“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中职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计算机的教学;由于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性,也是其成为中职教育的重点。为了使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基础迁移教学可以运用于中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本文从基础迁移教育着眼,结合中职教育的现实情况,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进行策略研究。
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基础迁移教学
中职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自然就成为了中职教育中重要的一门学科。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科采取了新颖的教学方式,故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基础迁移教学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它一直都是以理论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它的特点是重视知识的原本性和知识的目标性。基础迁移教学认为,老师不会也完全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新知识全部交给自己的学生,即使是将知识全部教授给了学生,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并消化相关的知识。故而,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将最新的知识穿插其中,这种教学发放就是基础迁移教学。
1.通过基础迁移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直接的影响,只要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情况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中职教育的学生也是如此。中职教育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综合能力相对低,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也不是很浓。针对以上情况,中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课前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学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得学生主动加人课堂的讨论,这就为基础迁移教学打下了优良的教学基础,确保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新教学教育方法
教学方式对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根据基础迁移教学的特点,认真研究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新的体验,获到新的感受。第一,老师应该按照根据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要结合新型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设备的运用,依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自身更新换代非常的迅速,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时代同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运用等技术的运用。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的内在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任何遗憾。第二,重视教学工作的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得教学的双方都轻松,确保教学的质量。
3.展现计算机教育优势
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采取操作的方式解决。计算机技术又与其他的技术不相同,计算机技术具有声音、图画、视频等动态因素。故而,在运用基础迁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优良技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信心。坚持方法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程序的设计,又例如根据现在大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小游戏的创作,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计算机科学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欢乐。
4.教给学生自主的方法
计算机时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达到几个月一次的频率,这就要求计算机技术的科技发展需要更上时代的脚步。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培训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有的计算机科技知识,还要让学生在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之上,积极创新,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确保能自行完成计算机学习。故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在离开老师后继续学习。
5.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就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专业对实践的要求很高,拥有广阔的社会基础,因而,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广度和深度,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而做到这一切都需要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支撑。第一,老师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展开评价,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又可以使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中职教育的学生基础普遍偏弱,在理解和接受方面能力普遍偏弱,故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多引导学生,多给学生予以奖励,并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茁壮成长。第二,做好教学总结评价工作,计算机教育不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育相同,计算机教育不能光看卷面的成绩,应该看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产品一一展出供老师同学观看,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来确定学生最后的成绩,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册,随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三,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水平建设。加强道德建设可以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理参加学习,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是培训学生的有效方式。
迁移心向是一种积极的迁移意识和迁移思维。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在迁移方面的意识,引导学生做好迁移准备工作,使学生能够构建起有效的知识框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计算机知识的迁移。第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在一般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都和教学密切相关。故而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知识,了解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完成高水平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迁移理念加入到备课、授课等其他环节,这样可以确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迁移意识和迁移能力。第二,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迁移意识。随着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故而,在中职的教育中,应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运用,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思维,积极将学习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是知识落到生活中,为生活服务。最后,加强计算机与其他专业的联系。随着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运用越来越广,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专业由于计算机的加入而变得丰富多彩。计算机应用是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培训,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可知,基础迁移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减少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对中职教育学生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薄弱具有良好的效果。
[1]陈宁宁:中职计算机应用墓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本文从创设合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知识实践应用,加深学生理解程度;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迁移思维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的策略,以期为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
在中职计算机用用基础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迁移性的引导,这样既不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应用迁移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质量。
很多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无法有效进行知识迁移,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设计趣味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从而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以复杂表格的制作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先制作两个略有差别的lfash课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等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再顺势提出课堂教学目标,这样“找不同”的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有利于让学生迅速进人学习状态,积极投人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创设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迁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讲解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计算机教师在指导机械专业学生进行word绘图工具的练习时,既要让学生进行名片、灯笼和倒福字等方面的练习,又要指导学生进行机械零件绘制,这样可以将中职学生的专业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相互结合,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迁移应用。又如,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技能比赛,比赛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常识知识、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图文混排和组织录人等,比赛可以采取个人和团队等不同参赛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观念,又可以在参赛过程中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识的迁移应用。一119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技能练习和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赛时,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专业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与巩固,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品质。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产物,其硬件和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而且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从容应对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带来的挑战。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的迁移意识,以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作为教学的切人点,帮助学生掌握迁移技巧,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例如在excel中建立图表时,可以先录人图表需要的数据源,并选择图表生成时的数据范围,依据需要表达内容合理选择图表的类型,并填写图表中的信息。又如在word中进行文字编辑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联想菜单项和命令,如分栏、段落和字体等格式菜单;图片、符号和页码等插人菜单;打印、保存和页面设置等文件菜单等。在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迁移思维的过程中,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帮助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以致用过程中,顺利完成计算机知识的迁移。
总之,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迁移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迁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中职学生顺利融人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各行各业的壮大,这也造成人才需求量急需增加,国家与社会对教学事业越来越看重。加上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这导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也在逐渐变化,特别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等专业人才,这种形势给中职院校带来发展的机会,抓住机会可以实现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中主要阐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迁移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
科学技术发展带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加上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几乎可以用一日一变化来形容,所以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以前,明显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造成教学中出现教材落后于课堂内容,课堂内容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的怪圈。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所有的知识,能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而且一旦出现技术进步,所学的知识就会落伍。造成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实行满堂灌的理论模式,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自身创造性思维被限制。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以需要构建相应的配套实践课程。但分析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教材质量普遍较低,教材中的软件落后于实际应用软件,或是对软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都是一点带过。
2.1创设相应教学环境
中职生大部分都存在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本身对学习兴趣不大,也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也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而且时间一长,学生本就不多的学习兴趣将被消磨干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教学中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借助教学用具与设备等构建相应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创设问题场景,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与实践性特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达成知识迁移目的。再以复杂表格制作课程为例,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制作好两个略有差别的flash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出两个课件的差别,等学生找到不同点后,教师顺势提出此次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趣味性,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当然教师创设相关教学情景时需要联系实际情况,不能想当然设置一些花哨不适用的情景,这就需要以教学实际为基础,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与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2做好实践能力培养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就需要教师在讲解与计算机相关理论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具现,将理论知识转为自身的技术储备,而且通过具现可以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知道机械专业学生练习word绘图工具时,除了让学生完成常见的名片、倒福字和中国结等联系外,还需要知道学生绘制机械零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达成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迁移应用的目的。再比如,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规模不大的计算机技能比赛,比赛内容包括计算机常识、网页制作和组织录入等,比赛模式可以分成个人与团队两大类。通过比赛的组织,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知识迁移。与此同时,教师组织比赛时需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技能,在赛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检验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出学生学习迁移的良好品质。
迁移心的内容较多,一般情况下可以划分成迁移意识与迁移思维,培养学生的迁移心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迁移意识,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知识迁移。通常而言,提高学生迁移心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首先教师教学水平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随着时代进步与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方法逐渐不能适应这些改变。教师就需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前沿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在其他教学环节中运用迁移理念,提高学生迁移意识与迁移能力;其次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迁移意识。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实现理论知识为生活服务的目的;最后联系其他专业。伴随着计算机专业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很多专业的基本学习工具,大幅度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促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计算机应用是教授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科,因此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培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岗位奠定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学习信心与迁移意识。
现如今计算机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改变人们生活模式,也促进教学手段的改变。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中,迁移教学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需要教师综合考虑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中端计算机人才。
[2]张涛.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xx(07):78.
[3]张云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xx(12):12.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应当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但是从该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本课程一直处于被大多数师生忽视的状态。本文从课程教学体系的方面提出改进思路,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大多数高等院校,该课程一般是从一年级开始教学,课程教学时间根据学生专业进行差异化处理,或为1个学期或为1学年。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通常是各个地区指定的统一教材和大纲,其初衷少不了为了配合相应的计算机等级或证书的相关考试这一点。这使得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为了检验教学效果,该课程的纸质和网络习题也是应有尽有。就这种教学设计体系的设计初衷而言,当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这种教学体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效。
(一)学生忽视该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在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中已经涉及,理论上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学习本课程,应该没有很大的压力。但据笔者调查,近八成学生在中学阶段上此类课程时就是以聊天和玩游戏为主,这使得他们认为本门课程在高校阶段也是以娱乐为主,从而忽视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学生不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怎么也难学好的。
(二)教材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需要在计算机等级考试、职称考试等一系列考试中进行考核,而不同的考试对知识点和技能掌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于是造成现在大多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考纲化现象严重。书中知识点极多,且编写得枯燥乏味,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连一些过时的知识点也依旧编写在教材中。即使在模块化或案例化教学的教材中,很多案例也是基于知识点拼凑起来的。学生在看这样的'教材时,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学会某种“案例”的操作与实际生活有何帮助,于是便把本门课程的学习作为应付式的学习,得过且过。
(三)教学评价体系有欠缺。
(一)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作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心态,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务必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长期以来产生的错误认知。之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拿出对待专业课的态度来对待这门公共基础课。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才能做到像口号喊得那样———向45分钟要效率。
(二)合理并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笔者不反对依据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但古训也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说法。在眼下这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纷乱芜杂的时代,若以某本不合理的或千篇一律的或因某种利益驱动而产生的教材进行教学,不仅是不负责的问题,更是对学术的极不尊重。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应当因材施教,要以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涉及的信息化方面的情景进行教学设计。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要符合学习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教师不能先对学生讲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怎样的,基于此种体系结构又提出数据总线等等概念。现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如何理解和掌握?而只能先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内部有什么硬件,这些硬件是如何配合工作的,然后在提及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之类的理论知识。相信这样教学效果会好得多。笔者理想中的情形是,学生可以把教材或讲义当作小说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天天在手机或各种pad上爱不释手。一本接地气的教材或教师的讲义,远胜于“某某规划”的教材。
(三)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我想新东方不会要求他的厨师学员必须每分钟用五笔输入法录入60个汉字,而蓝翔也不会强求学开挖掘机的学员去把excel数据透视表做得花样百出。既然本门课程是公共基础课,那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做个性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就是十分必要的。必须要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常识作为大众化的考试依据是比较合适的,如果一定要应付体制下的一些证书或等级考试,搞搞强化辅导也无伤大雅。但是在日常教学及其日常教学评价中搞统一标准无异于掩耳盗铃,有些贻笑大方了。
本文是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后提出的教改方向,核心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笔者也期望将这些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教学是要以人为本,但是不能搞形而上学的东西,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分清此人非彼人啊。
郑凤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14).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6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