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家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三年级教案范文,了解优秀教案的特点和编写技巧。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第一课时。
引入: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校园围墙边。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流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流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学习重点】。
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观察流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学习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学习流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流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流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文档为doc格式。
。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三、回忆中的大树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级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2、科学知识: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可以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引入。
(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揭示课题,读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
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通过观察(板书:观察)。
2、说一说你平时在什么场合发现过哪些问题。
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
(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
(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
(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
三、总结。
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科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引导谈话: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第二课校园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第五课植物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七课植物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栏),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9、(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12、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风向)。
13、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生长)或(运动),如指甲的生长等。
14、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15、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6、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17、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
18、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19、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一次)。
20、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系,(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21、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摆角大小)没有关系。
22、同一个摆,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学生每小组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3)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
(2)到水里去了;
(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4)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学生仍然会设计用砂糖放入水里观察;教师建议改用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实验操作:把一小颗的高锰酸钾晶体轻轻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约一分钟后,将会看见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再轻轻地搅动一下,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云雾向水的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最后,这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像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溶解现象。
6、运用知识。
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没有溶解。并在课本42页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来。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学生会想出很多的办法做实验,比如: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课题,学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而杯里并看不到糖,这时已经引起了它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黄砂糖代替白砂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糖颗粒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知道了糖能在水中溶解以外,还有哪些能溶解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实验,培训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证实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测想符合。实验证明,食盐、味精能溶解,粉笔、砂不能溶解。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可以加快溶解,课后延伸。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由《你必须把这条小鱼放掉!》、《狼和鹿》、《放飞蜻蜓》三篇课文组成,这三篇课文都是关于人和大自然的,每课侧重点不同。《你必须把这条小鱼放掉!》告诉人们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放飞蜻蜓》激发学生要保护有益动物,《狼和鹿》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凯巴伯森林的居民认为贪婪而凶残的狼威胁着美丽而活泼的鹿的生命,为了保护鹿群,在25年内,捕杀了6000多只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群繁殖过多超过十万只,造成森林饥荒,疾病流行,鹿大量病死,两年内死去六万只,到1942年只剩下八千只病鹿,而且森林也被严重破坏了。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没有意识到看似善良的举动,却是违反了大自然应有的规律,成为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自然界一切生物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随意破坏生态平衡,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寓深刻的哲理于鲜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鲜明的对比,向人们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23个生字,会写10个,认识2个多音字。结合课文理解“功臣”和“祸首”,归纳出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画面对比想象、具体数字感受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进自己的想象和感想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遵守自然事物之间内在的规律,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根据以上目标,将课文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通过画面对比想象、具体数字感受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通过朗读懂得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其实是人,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复述内化语言。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涌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本课采用的学法是:。
1、对比质疑:让学生在自身对狼和鹿的认识和课文中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对比中,提出疑问。
2、自主学习:围绕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句子谈谈感受。
3、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灾难。
4、读中感悟: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多种方法揉合在一起,感悟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其实是人,是人违反了大自然应有的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
本课文的故事生动而寓意深刻,三年级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本质。针对这一点,本课采用的教法是:
1、对比法:教学中抓住两组鲜明的对比森林前后的对比和鹿群前后的对比,在对比中感受灾难,在对比中找出狼、鹿、森林之间的联系。
2、想像法:让学生从形象的图片和具体的数字中想象灾难。
3、创设情境法:为学生创设说话、复述课文情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一)对比设疑,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后学生读题。
2、学生说说“狼”和“鹿”给自己的印象。学生会说狼凶残,鹿温顺美丽。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3、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4、故事中森林和鹿群在一百多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能够看出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作出批注,在书上留下读书的痕迹。
这部分设计分两块进行一是感受森林变化,二是感受鹿群的变化:
1、森林的变化:
(1)指名读所画森林变化的句子。
(2)出示句子: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3)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的?请读读句子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出森林里美丽的景色和动物们美好的生活。学生读句子想像画面时,可能会仅仅想像句子中描写到的景色,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想像句子中没有写到的美好景象。比如:天空蓝湛湛的,铺满新绿的草地上,野花竞相开放,小河波光粼粼。通过这些想加深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4)出示图片加深感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2句。
(5)后来森林变成什么样呢?出示图片学生说说看到的,理解“消退”、“蔓延”再谈谈此时自己的心情,再让学生带着悲伤的心情读这句话。学生说看到的景象时,引导和森林以前的景色对比说,小树、野草、野花都不见了踪影,小河干涸,到处尘土飞扬想像森林绿色消退,枯黄蔓延的情景。
2、鹿群的变化:
(1)指名读所画鹿群变化的句子。
(2)出示句子: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 了六万只。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3)鹿群有什么变化?学生会说出数字上的变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出鹿群生活状况的变化。
(4)教师这样问:光是数量在变化吗?一百多年以前鹿群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想像鹿群虽然要时刻提防着狼,但生活中没有饥饿、没有疾病。后来鹿群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引导学生想像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时,起初鹿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时间一久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它们没有东西可吃,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最后让学生带着悲伤读这句话。
1、同学们,森林和鹿群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此时学生会说出是因为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捕杀了狼。
2、凯巴伯森林的居民做梦也不会想到,学生读这两句话。
3、为什么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呢?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练习说话。
通过说话让学生明白狼和鹿和森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4、是啊,狼和和森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凯巴伯森林的居民只看见贪婪而凶残的狼威胁着美丽而活泼的鹿的生命,却没看到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他们捕杀了狼,无意中让鹿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请再读读这两句话。
5、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是谁?为什么?此时,通过前面的感受和铺垫,学生会说出因为人们捕杀了狼,鹿的生活安逸、舒适,没有危险,从而导致繁殖过多,产生饥荒和疾病。再让学生说说他们错在哪里?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人们因为不知道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好心做了坏事,让学生明白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
6、现在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来到你们中间,你们会对他说什么呢?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不停留在人捕杀了狼这表面现象上,而应该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像凯巴伯森林的居民这样的人有很多,人们由于不明白大自然有她自身的规律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老师讲述故事《老鼠和兔子》。
2、你知道哪些这样的事。学生交流。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违反大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其实只是不爱护大自然的一种方面。学生欣赏图片。
(一)练习复述,内化语言。
同学们,凯巴伯森林的居民因为活生生的事实明白了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还不明白这一点,正在肆意地破坏大自然,请你们以狼和鹿的故事让人类明白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为了让你的故事具有说服力,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图。请大家对着图讲讲这个故事。讲的时候多用课文中优美语句和精彩句段,并用上具体数据。加进自己的想像和感想。
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
4、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7、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两)天时间。
8、蚕茧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1.5—2.5)克。
9、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正常发育)。
10、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1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12、(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用(丝绸)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3、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14、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1)摘掉蚕茧表面乱丝(2)把蚕茧在开水中浸泡(3)细刷搅动,找出丝头(4)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
15、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蚕卵)、(蚕)、(蚕蛹)、(蚕蛾)。
16、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变态”)。
17、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1)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3)胸部都有三对足(4)有两对翅膀(5)一生都要经过几次变化。
第一单元:
2、(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3、(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4、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5、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7、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8、纸鹦鹉这所以能站在手指上是因为(保持平衡)的原因。
第二单元:
1、校园里(花草)、(树木)、(小鸟)、(蝴蝶)、(蚂蚁)、(蜜蜂)等都是有生命的。
2、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等。
3、(生物)一般可分为(植物)和(动物),动物中又包括我们(人类)。
4、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随时记录)、(注意安全)、(不惊动或伤害小生物)、(校外寻找要和大人打招呼)。
5、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
6、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7、蜗牛的身体分为(壳)、(头)、(腹足)、(尾),头上有(两对触角),(腹足)可以运动。
8、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9、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对刺激有反应)等。
10、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有:(1)萝卜不能改变自身位置,兔子可以运动(2)萝卜依靠阳光独立生活,兔子所需营养由外部供给。
第三单元:
1、(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2、我们可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称一称重量,就能知道它含有多少(水)。
3、人体(65%)是水,一个鸡蛋中含有(76%)的水,一条鱼(85%)是水,蔬菜中(90%)是水。
4、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5、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6、认识物体,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等方法。
7、像水这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8、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孔隙(越小),水爬得(越高)。
9、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10、水有(压力)。水(越深)压力(越大)。
11、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12、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却变甜了,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13、水可以溶解的物质有:(白糖)、(食盐)、(奶粉)、(洗衣粉)等。
14、水不能溶解的物质有:(面粉)、(沙土)、(塑料)、(石头)、等。
15、水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海洋)、(冰川)和(地下)等许多地方。
16、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
17、、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水,(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18、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19、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20、我们周围的一些活动会污染到水资源,如:(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
21、、要获得更多干净的淡水,人们想的办法有: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咸水)变(淡水)。
22、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有:(水龙头关不紧)、(马桶漏水)、(用流水洗漱)、(冲厕所)等。
23、节约用水的方法:(用完水关紧水龙头);(刷牙、洗碗不用流水);(洗衣、洗澡后的水用来冲厕所、洗车)等。
第四单元:
1、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
2、直接来自大自然的为(天然材料);由天然材料加工而成,性质特点发生了改变的,为(人造材料)。
3、天然材料有:(木材)、(石料)、(棉花)、(蚕丝)、(羊毛)等。
4、人造材料有:(纸)、(铁)、(玻璃)、(塑料)、(尼龙)等。
5、造纸术由(蔡伦)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
7、同一张纸,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不一样。
8、不同用途的纸,其(吸水性)和(透明度)不同。
9、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11、常见的纺织材料有:(棉)、(麻)、(丝)、(毛)和(人造纤维)等。
12、看(纺织品成分标志)可以认识纺织材料的不同种类。
13、(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它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14、棉布与尼龙的不同:棉布属于(天然纤维):(1)比较结实(2)吸水性强(3)燃烧时散发焦肉气味,燃烧后灰烬分散,颜色发白。尼龙属于(人工合成纤维):(1)很结实(2)吸水性弱(3)燃烧时散发刺鼻气味,燃烧后灰烬成团,颜色发黑。
15、我们采用(砂纸磨)、(加热)、(敲打)等方法,发现了金属的性质有(表面有光泽)、(易传热)、(易变形)等。
16、一般用(铁)做炒锅,因为(便宜)、(坚硬)、(铁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
17、用(铝)做易拉罐,因为(便宜)、(轻)、(易加工)。
18、首饰用(金银)做,因为(昂贵)、(光泽度好)、(不易氧化)。
19、塑料的优点:(轻便可塑)、(牢固有弹性)、(透明隔热)等。
20、塑料的最大缺点:不易(分解),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极为有害。
21、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不好的影响有:(占用土地)、(威胁海洋生物)、(影响市容)。
22、(白色污染)是人们大量使用(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
23、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1)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回收利用废旧塑料(3)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4)购物尽量用布袋或纸袋。
第五单元:
1、(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2、问题从哪里来:(1)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2)对流行说法提出怀疑(3)科学小制作时提出问题。
3、(亚里士多德)认为:同样材料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的重量决定。
4、(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5、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6、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1)多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打96121电话、短信查询等方式得到关于天气的信息。
2、天气通报常从温度、降雨量、湿度、风力、风向等方面来说天气。
3、气象工作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定时观测和记录天气状况,分析记录的各种数据,做出预报。
4、150多年前,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5、关于天气的谚语:
蜻蜓低飞要下雨;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里;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将有大雨到;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6、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7、百叶箱要安放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
8、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我们通常用风向标测风向,用风力计测风速,用湿度计测空气的湿度,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9、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10、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的时间在午后2点左右。
11、风级歌: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
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
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
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
动植物都有季节性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
做事要认真仔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是非常高的,因为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天气预报的水平。在古时候是不能做到的,因为科技不发达,没有先进的观测工具和技术水平。
14、举例说明下雨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下雨对人类活动既有害也有利。下雨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在室外无法正常施工或干活,下雨还可能导致山洪暴发,淹没房屋、农田等。但种子发芽,植物生长需要雨水,人、动物每天要饮水,不下雨就没有水源了,植物、动物都可能会干渴甚至死亡。
2.学会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2.指名读第一段(出示图画),
小朋友们,我们做游戏时是那样的开心,无忧无虑,可这些鹿为什么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东张西望,还向后看呢?它们怕什么呀?(生答)。
狼在死之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进行说话练习和想像训练)。
4.图文对照,对比读第一三自然段。
游戏:时空隧道 。
一百多年前—— 投影填空( )的鹿在林间( )。
( )的小鸟在( )。
二十五年后——投影填空( )的鹿在林间( )。
( )的小鸟在( )。
鹿为什么会无精打采的?小朋友,你来猜猜看有哪些原因?(饥饿、生病)。
鹿饿了,干吗不去找吃的?这么多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生病了呢?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不能把狼消灭掉?为什么?(师小结)。
7出示词语: 葱绿 嬉戏 贪婪 提防。
捕杀 哀号 血泊 饥荒。
消退 传染 繁殖 祸首。
根据词语复述课文。
8.听了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
板书: 14狼和鹿。
森林 葱绿 枯黄。
小鸟 歌唱 (哀鸣)。
鹿 四千只 十万只。
狼 吃鹿 捕杀。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亲人送的什么礼物?(学生交流)。
2、师小结:当你过生日时,当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人都会满怀关爱和期盼地送上一份礼物。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收到了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正确流利,困难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分小组合作解决,筛选出难解之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四)品读课文,体会发现。
1、读一读:
(1)自由读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说一说:
(3)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亲人的关爱之情。
(4)你觉得家人对你还会期待些什么?
3、背一背: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五)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2、师生交流。
3、让我们仿照课文1—4自然段作诗。
4、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自由作诗。
6、评选班级“小诗人”。
(六)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三、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教师重点指导:博、套、绵、)。
2、抄写文中好词(7页抄一抄)。
3、选用抄下的好词造句。
四、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中线上的笔画。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3遍。
2、背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