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是我们对学习经验和学习收获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以下是一些优秀学习心得的摘录,供大家参考学习和借鉴。
。
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机遇说,强调了发展的关键说,提出了全面发展说,要求在发展的实践中实现科学发展。我省突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义,就是要抢抓发展机遇,“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积累、汇聚、激发社会创富热情和力量,提高全省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和后劲,进一步把富民强省的目标落到实处。在现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反不正之风面临着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情况下,我们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五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增强惩治的威慑力。
一是要坚持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既坚决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严惩不正之风分子,又加大预防工作力度、不断铲除不正之风滋生的土壤,努力把不正之风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要牢固树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始终保持坚决惩治不正之风,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严厉查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深入开展治理商业工作;坚决惩处各种工程建设中的不正之风行为。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手软,决不姑息,增强惩治的威慑力。三是要强化治本功能,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综合功能和作用,扩大办案综合效果。坚持以查促教,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做到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教育一片,净化一方;坚持以查促管,对在查办案件中发现有轻微违纪行为的党员干部,及时实施提醒、诫勉谈话,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坚持以查促纠,通过剖析案情,查找根源,对暴露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向发案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帮助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坚持以查促建,从查办案件中总结分析违法违纪行为产生发展的规律,及时查找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产生不正之风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办案工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纪效果相统一,四是要坚持严肃查办大案要案与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相结合。既要通过查办大案要案,达到惩前毖后、以儆效尤的目的;又要通过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果。
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增强监督的制衡力。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规范行使。要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程序规则,明确用权界限,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把权力运行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既保证权力高效运行,又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使党员领导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只有加强监督,增强监督的制衡力,才能保证干部不滥用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带领人民前进。二是要坚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不受监督的权力,往往容易导致滥用,往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监督,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带头接受监督。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组织监督,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增强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三是要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通过党内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四是要构建廉洁网络,落实各方责任,实行立体监督。以党风廉政责任制为纽带,与各级党委政府构建廉洁责任网络;以廉洁书为纽带,与各级党员干部构建廉洁网络,有效发挥了各方的管理和监督优势,强化了廉洁体系建设。继续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等各项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防止“灯下黑”。五是要加强对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制约,将权力运行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坚持发挥内部监督的优势,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预防不正之风行为的发生;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程序、制度,进一步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请示汇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巡视制度,加强对地方和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经常性监督;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约束力。
一是要不断认识和把握规律,以建设性的思路、建设性的举措、建设性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不正之风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条件、法制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涵义,并予以贯彻落实。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们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完善育人体制和管理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百年之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应试教育”课程他体系的重建。它既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建,目的是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为此,学校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各项课改制度。各专业教师积极探索构建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编制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学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构建有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
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让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走科学的发展之路,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以上是我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粗浅认识,今后我要在学习中提高,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我们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首先,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其次,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升华,从统筹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再次,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在加强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第一,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但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和成功经验,我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年来,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也大量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出经济工作的不少方面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努力学习宏观经济知识,把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学习微观经济知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自觉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努力学习国际金融和贸易知识,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自觉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面对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新要求,必须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断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在许多领域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我们的生产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都必须克服技术瓶颈的制约,都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通过加强科技知识学习拓宽视野、增进学识,掌握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了解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前景,科学确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复杂、风险加大,社会整合和社会调控的任务非常繁重。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体制的要求已经十分迫切。要学习社会结构演变规律的知识,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变化,合理引导社会行为预期。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履行好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四,面对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必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行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在我国,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依法行政这一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还任重道远。要学习宪法,树立牢固的宪法意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依宪行政。要了解与科学发展有关的主要法律制度,提高依法推动工作、解决矛盾的能力。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自觉规范行政行为,依法提高行政效能。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一)
十七大以来,全国各地一直都在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本周通过认真研读《同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等刊物和评论,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我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下是我就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局开展工作的指导方针,它既统揽一切工作,又贯穿每一工作的始终。作为一名我局领导班子成员,一名共产党员,我想,对我而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修养,遵守党员标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促进我区建设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淘汰的危机,自觉地将勤奋学习的思想化作深入持久的行动。 二是努力做到全面系统持之以恒地学习。要把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与我局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相关业务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用党章精神要求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做好先锋模范表率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功底和知识素养。
三是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既要向书本学习,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工作规律,更要注重工作实践,在日常的工作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增长才干,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本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主观世界改造和业务工作深化,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们互相尊重,共同营造良好愉快的工作氛围,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的战斗力。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扎实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首先,要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新台阶。
其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积极思考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再次,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紧要的莫过于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体现。
过精心组织勘察设计、精心组织施工、精心实施质量监管,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在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三)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科学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推动科学发展,对全系统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从影响机关效能的具体问题抓起,认真查摆和整改群众反映强烈的党性、党风、党纪问题。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全局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实现新的飞跃,能力素质实现新的提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在局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启动的动员大会以后,我按照局党委的安排部署,认真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紧紧抓住学习提高、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完善体制机制、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我谈谈第一阶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 提高认识,增强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增强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深理解,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思想是人类的灵魂。真正做到深入学习、理论武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我们的方向,只有朝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四、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做到“四个坚持”
1.是坚持深钻细研真领会。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文件文章读过了,基本观点了解了,掌握得也差不多了,而不愿深钻细研,导致学得不深,学得不透,难以致用。必须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时时放在心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2.是坚持全面掌握学完整。必须坚持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学、系统学,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满足于浅尝辄止,片面掌握,一知半解。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指导实践。
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
4.是坚持联系实际求实效。要以求真的精神,深入钻研原著;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社会生活。不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必须从生动的实践中领悟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要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和实际能力。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立足本职工作。
2015年4月9日
和平镇新胜小学 陈菊香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优秀、廉洁干事,为党的宗旨去坚强奋斗的干部队伍做好组织和政治保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教育工作。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本人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发展观念,增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深刻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展唯gdp论的弊端。
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让科学发展观真正深入入心,就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和引导学院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强化学习教育。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规划,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同时,加强监督检查, 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作为考察和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开展主题培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扎实有效地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采用启发教育、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各级干部能够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学深学透;突出学以致用,坚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院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支持和鼓励利用简报、网络和改进理论宣传,开辟各具特色的栏目,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注意及时发现和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使党员干部干有目标、学有榜样。
2
部队伍。对学院干部的评价和任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评价和选用干部,对那些在引领科学发展上有能力、有实绩的干部,要敢于重用。二是激发各类人才致力于科学发展的活力。必须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认真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创业的关键问题,健全机制,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院各类人才的活力和潜能。
组织人事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和保密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的时期新的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树立组织人事工作新观念。首先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合理使用;其次是从组织人事工作神秘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的新观念,不断提高组织人事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三是摒弃“组织人事工作是软任务、难以出政绩”的观念,树立组织人事工作不仅能出凝聚力、战斗力的新观念,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衡量组织人事工作优劣标准;四是破除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新观念,进一步强化组织人事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国土房管事业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增强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组织人事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3
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疾病预防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我们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疾病控制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谋划好今后的疾病控制工作和人民身体健康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疾病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所讲的都是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中最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其中,“提高重大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这一条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要提升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疾病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重大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就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今年我中心从年初就开始布置了章贡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综合培训班,利用夜校和星期日时间系统安排大家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为了使疾病监测工作做得更好,对各医疗机构性病、艾滋病、结核病、传染病等网络管理直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才能使他们更新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素质的提高。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窗口单位,它的服务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众的投资热情。我们要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热情服务的宗旨,实行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公开,做到廉洁办事,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疾病控制工作者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要着力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岗位责任、行业自律制度,形成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监管体系。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做人要谦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疾病控制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工作的落实。
。
一直忙到现在,就为了写学习《科学发展观》笔记,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下,我心里也有了一点自己的小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学生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教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学生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家长、社会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领导下和同事、家长们的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教育工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实现祖国的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要靠发展,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动力和保证。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经济发展。
回首几年来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事业是一马当先,捷报连年。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财政人坚持科学发展,以提高地方可用财力为中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依法理财,创新理财思路,财政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财政收入一路高歌,突飞猛进。从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年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到年达到9.6亿元,六年翻了四番,为促进古县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一路走来,几多感慨,几多欣慰。我们深深知道:财政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更知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看到:在政府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财政支出的重点也向改善民生倾斜,凸显出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取向。
我们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全力保障民生福祉,努力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大力推动和谐古县建设。
我们关注“三农”。财政出资1000万元,共计筹集资金1.9亿元,用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重点支持24个重点推进村开展“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工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支持“三农”发展。
我们关注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财政出资1000万元倾斜农村教育,重点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和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础条件;拨付资金642万元,大幅度提高农村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全面落实“两免一补”。
我们关注民生。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21万元,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养老金、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实行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和受灾救济等,重点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我们关注生态。投入大量环保资金,用于蓝天碧水工程建设,用于企业节能减排治理补助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用于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和治理大气环境达标,有力支持县城创卫,并一举成功,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我们关注的还有许许多多,方方面面……。
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中,我们看到老人健康的笑容,农民收获的笑容,学子成长的笑容。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一片片农田沃野千里。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中,我们看到城市变大了,天空变蓝了,生活变美了。
这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涵,也更加深刻理解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风潮汹涌,自当扬帆破浪;。
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展望财政前进的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财政人信心百倍、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此刻,耳畔又响起了那首振奋人心的革命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物价的目标要求,进而促进了新形势下价格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校长,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后,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我认为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作为书记和校长,除了平时加强自身的学习外,更要带领全校教职工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素质,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学校的科学发展就应该以师生的发展为本。我们要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热情为家长、学生服务的宗旨,为我校师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更应该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的学习、生活、工作相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水平帮助同学,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生活中当同学的好伙伴,在学习工作中当老师的好帮手。我们要提升为他人的服务意识,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作为学生学习应放第一位。实践也要有扎实的知识作基础,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同时再举一反三贯彻落实到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不管学专业科目还是辅助选修科目,都要认真努力学习,然后再到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牢固树立认真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通过学习,才能使我们更新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素质的提高。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同学的本领。在开展学习科学观的形势下,我们对未来有远见的认知,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班级工作,社团工作,学生会工作,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都全力以赴。时时刻刻为服务他人作准备。我不求做大事只求做实事。点滴的积累也能实现自己在团体中的个人价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把说实话、办实事、苦干实干的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科学发展观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脚步,与时俱进制定的发展宏观理论。我作为21世纪新一代接班人,又即将大学毕业踏进社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行动和思想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按计划前进的同时超前行动。不断突破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形象。我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正确认识自己,培养高尚的人格。做人要谦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我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提高自己也能带动同学一起进步,迎接新世纪高科技时代的挑战。将科学发展观实践进行到底。
县农机局的大门。有人替我惋惜,说农机局是一个不起眼的单位,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单位。是激情,让我选择了留下!是了解让我热爱了农机事业!
是啊,农机局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单位,它失去了年代大型农机站风靡一时的辉煌,失去了年代优惠供应柴油的大权在手,它从单纯的农机管理的政府部门,转变成为服务单位,整天和农民打交道,没有企业的高薪,没有公务员的体面,但是,有什么样的工作能比服务人民更崇高?有什么样的事业能比身体力行贯彻党的惠民富民政策更神圣!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和党的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一次集中用“发展阶段”“关键时刻”“重要时期”,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和论断,历史给农机事业的发展又一次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些最受百姓欢迎的实用农机具、农机推广项目却像一只只春燕飞到寻常百姓家,飞到了古县这个浸透着红色风采的革命老区。
我县乡村经过几年的农业机械化推广,现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连续多年靠玉米产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旧县镇西庄村农民亓天宝,经营了两台大型拖拉机,每年实施机械作业1500余亩,年收入6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解决了水土流失、焚烧秸秆等问题,降低了成本,达到了增收节本、减少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中国农机事业就像春蚕破茧化蝶,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如今,它又搭上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顺风车,一路飞速发展,勾画出了一幅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农业机械化担负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人大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任务将越来越繁重,加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市万州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具体做到坚持“三个围绕”,突出“三个创新”,抓好“四个建设”,为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
坚持“三个围绕”
一是围绕服务中心抓党建。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把政治工作的重点、经济工作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人大机关党建工作的着眼点。当前是万州抢抓机遇,推进“500亿万州”建设,实现加快和率先发展,为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区人大机关党委始终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着重围绕人大常委会针对产业发展、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移民安稳致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万州等带有长远性、根本性、全局性和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事项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开展机关党建工作,推动万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是围绕实施监督抓党建。坚持在人大党组的领导下,发挥好机关党委的核心保证作用,认真学习贯彻实施《监督法》,依法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把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人大实施监督的重点,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人大执法检查的重点,紧抓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把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与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应对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峡大移民的机遇与挑战。
三是围绕固本强基抓党建。坚持用科学理论和现代知识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提高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突出“三个创新”
一是机制创新。区人大机关党委既隶属区直机关党工委的领导,又接受区人大常委会党组的直接领导。区人大机关党委下属4个党支部,其中离退休党员单独成一个党支部。党员中包括现任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机关全体党员和离退休老党员,副处级以上党员108人,其中副厅级以上党员20人。独特的机构模式和人员构成情况决定了人大机关党建工作既与其他部门的党建工作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区人大机关党委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形成了在人大党组的直接领导下,由机关党委总体负责,各支部分别活动,办公室和各委员会协调配合的局面,健全完善了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努力确保机关党建和人大业务工作在时间分配、计划安排、工作成效等方面同步考虑、同步安排、同步运作,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是内容创新。机关党建是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塑造人的工作,目的在于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促进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的完成。因此,区人大机关党建工作内容力求做到“三个着力”和“四个结合”:即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规范运作程序,结合增强监督实效,结合发挥代表作用,结合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机关党建工作的新突破和人大工作水平的新提高。
三是方式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人大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域和空间,使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增强凝聚力。充分发挥人大机关离退休同志“政治、人才、法制”三大优势,在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方面作足文章。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奖惩机制,激发人大机关党建工作活力,不断开创人大机关党建工作新局面。
新右旗党建工作的创造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牧区改革发展进程。通过深入开展好第二、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总结和归纳出了上百条关系边疆牧区长远发展、新右旗繁荣兴盛、牧民群众福祉利益的关键问题,重点在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创新发展牧区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加强社会建设改善牧民福祉等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实现了牧区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和谐共进、互补双赢”的发展目标。
着力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坚持走“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
针对巴尔虎草原生态脆弱的实际,新右旗在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积极倡导现代游牧生产经营方式,在呼伦贝尔市率先推广了流动宿营车和移动棚圈;创新推进实施了“人口收缩转移”战略,解放了牧区富余劳动力,有效保护和恢复了草原生态。我们大力实施畜牧业“增草”工程,出重拳加大清理外来户和非牧户占用草场工作力度,累计收回牧民草场50余万亩,有效扩大了基本牧户生产生活空间;严格控制草原载畜量,不断加大了牲畜出栏工作力度,2009年整体出栏率已达到45%。我们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坚持走“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路子,鼓励牧民实施“增大减小、精养少养”战略,大力发展乳肉兼用牛和肉牛养殖。我们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工作,把产业化发展作为推进牧区改革,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出路,深入推进“品牌化战略”,完成了西旗羊肉地理标志认证和品牌确认,全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放贴息贷款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畜牧业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
着力创新发展牧区新型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嘎查集体经济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我们尊重和重视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吸收和借鉴基层党组织和牧民群众的创举,深入推进以草场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方向的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牧区畜牧业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先后成立了阿镇兰旗庙养殖合作社、白音德日苏蔬菜专业合作社、贝尔苏木“大贝”养牛专业合作社、呼伦镇呼伦诺尔畜牧业合作社、克尔伦苏木乃日木德乐嘎查养牛协会等新型合作经营组织。特别是呼伦镇呼伦诺尔嘎查,党支部动员带领全体党员和牧民群众实施联户经营整合草场,在全国牧区率先以嘎查为单位创新成立了畜牧业新型合作组织,在保留游牧畜牧业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将原来“一家一户”的行政区划变为功能区划,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集体牧场合作经营,形成了党支部带领牧户自愿联合、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实体。这些新型的牧区合作经营组织整合了生产资料,实现了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入,保护了草原生态,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极大地调动了嘎查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新右旗以“牧区发展、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深入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提出的“解决牧业的问题从发展非牧经济上找出路,解决牧区的问题从推进城镇化上找出路,解决牧民的问题从转移牧区劳动力上找出路”思想,立足“改革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变牧区生产经营方式,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以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统揽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广大牧民群众在推进建设新牧区宏伟工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抓好新牧区编制规划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对试点嘎查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试点嘎查和样板村建设力度,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和尝试,正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新右旗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正确发展道路。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牧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促进牧区社会和谐。
我们时刻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以富有呼伦贝尔特色的“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为总抓手,深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继建成一批具有自治区一流水准的公共公益项目。全力扶持壮大阿拉坦额莫勒镇无公害蔬菜、花卉、瓜果特色种植和生猪、养鸡、“巴尔虎蒙古牧羊犬”特色养殖等八大惠民产业。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在自治区东四盟市率先实现镇区集中办学,全部免除中小学住宿生伙食费和住宿费,积极开展申报自治区首批迎接“两高普九”验收旗市前期工作。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新型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双百”覆盖目标。精心建设城镇居民、牧民安全饮水、自来水管网改造和垃圾处理工程,方便城镇居民和牧民生活。为进一步改善牧民群众的住房条件,新右旗创新探索牧民住房公积金制度,从2008年起在全区率先实施“牧民住房公积金缴存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牧民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截至目前全旗已有152户牧民缴纳了住房公积金,其中70户已享受到公积金贷款894万元。同时大力推进牧民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2009年已建成285套,2010年还将建设150套。认真解决老干部住房待遇,以实物形式补贴兑现了离休干部住房。2003年以来,新右旗深入实施“1412”扶贫脱困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脱贫780户3,762人。成立自治区首家“帮扶中心”,累计帮扶贫困户417户、1,223人。在全市率先推行牧民养老保险工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为彻底解决散居在草原上的特困户和五保户的生产生活问题,新右旗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中扶贫计划”,兴建“扶贫蒙古大营”,把草原各处的贫困牧民收缩到镇区集中开展扶贫工作,累计迁入特困户和五保户50户185人,同时将入住牧民全部纳入农牧低保范畴;2009年又创造性地组建了“扶贫蒙古大营”党支部和旅游观光社区,积极扶持牧户发展吃、住、游、购、娱等服务业,有效解决了收缩转移牧民的产业支撑问题。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推动牧区党建工作实现新跨越。
认真总结近年来新右旗牧区党建工作的经验,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启示: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事业的大发展。解放思想是党建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灵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右旗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切实推进了思想和观念的不断解放,正因为我们充分尊重和汲取牧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团结带领全旗各族人民奋力开辟牧区改革发展的伟大征程,才取得了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右旗现象”!全市牧区党建研讨会在新右旗的胜利召开,将再一次极大地激发全旗各族人民的昂扬斗志和工作热情,全旗牧区党建工作又会结出丰硕成果!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改革创新,始终保持基层党建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新右旗“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它各类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相互促进、和谐共赢。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切实增强牧民群众的满意度。群众满意是党建创新的根本标准。只有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把基层所需、党员群众所求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创造出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光辉业绩。近年来,我们把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对人民群众始终带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去开展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想富民之策,多施爱民之举,多干利民之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生活,不断提高了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推动牧区党建科学发展,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强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造就一支勇于创新、敢于吃苦、善于创造、高效精干的干部队伍,始终是党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宝贵财富。这些年,正是因为我们正确处理了“想事干事”与“选人用人”的关系,在用人上始终坚持事业选人才、实绩用干部、发展论英雄,才造就了一支过得硬、使得上、打得赢,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坚强干部队伍,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和人才保证。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首先,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升华,从统筹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再次,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在加强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扩散蔓延、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变幻,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首先是对各级领导班子的挑战和考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历史课题,是推进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中央的一贯明确要求。
事业兴衰,成败在人。一个单位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核心在领导班子。一个不会抓、不善抓、不常抓领导班子建设的单位,工作也肯定好不了。一个班子就是一个团队,就是一个整体。事业的发展就是班子的使命。抓好班子自身建设,是事业之基,发展之要。抓不好发展,是渎职;抓不好班子,是失职。
实践充分证明,事实充分说明,事业成就干部,干部成就事业。办好企业,干好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管人与管事相统一,管思想和管资产相结合。班子建设与企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越是面对复杂的局面,越是面对艰巨的任务,越是在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紧要时期,加强各级班子建设,更为迫切、更加紧要。越要高度重视加强各级班子建设。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领导班子建设怎样抓,抓什么?根本就是要按照建设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的目标要求,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保证行动和工作的高度协调。
具体来讲,就是要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相结合,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强班子、抓干部、带队伍。
重点是锻炼培养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逆境中锻炼成长,在困境中磨练意志,沉着冷静、处变不惊,驾驭复杂局势、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
越是在困难时期,越是在挑战面前,有没有思路,有没有办法,能不能经得起磨难和考验,能不能抗得住风浪和挫折,能不能守得住坚韧和艰辛,迎难而上、负重奋进,最终把事情处理好,把问题解决了,这是衡量和评价一个班子、一名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关键。
“越是形势严峻,越要勇于担当;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勇于破难;越是局面复杂,越要崇尚实干‘越是困难时期,越要甘于奉献”。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过去我们讲,要决断不能武断,要干事不能出事,要全面不能片面,要客观不能主观,要到位不能越位,要保护不能包揽,等等。现在看来,提升干部的素能,关键在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既是一种科学理念,也是一种科学方法。看起来很大,做起来很实。关键是要理解把握精髓实质,把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贯穿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之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很大程度上在于解决班子和干部的问题。
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来讲,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发展,必须考虑人本因素,必须坚持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必须统筹兼顾的处理和解决问题。只要这样,就不会被任何挑战吓倒,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压垮,就不因任何风险所惧,就不会为任何干扰所惑。
对于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我们抓什么?
一是着力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面对困难,信心是金,推进发展,理念生金。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在危机中看到机遇。思想不解放,就找不到切入点、应对点、突破点,局面就打不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根本在于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要树立和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企业意识、改革意识、勤俭意识、效益意识。着力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以思维方式的转变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着力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随着企业混合所有制、多元化发展,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考核等各方面也面临一些新的课题。要按照集团管控体系建设的要求,优化组织设置,调整组织结构,理顺管理关系,规范管理权限,健全完善各级班子的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四好班子”创建办法,立足实际,分类指导,探讨建立省外企业委派人员管理考核的有效途径,完善巡视制度,理顺新矿投参股、控股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办法。
三是着力在?结构优化上构建新格局。以实施模块式岗位化管理为载体,通过知识培训、实践锻炼、岗位交流,形成“培育一批、使用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建设规模大、素质优,梯次合理、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深化干部直选制、选聘制,完善市场化的干部选聘和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优秀人才梯次管理激励机制,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年轻干部的培养,为各类人才增长知识、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四是着力在发展信念上树立新追求。要鼓励创业、激励创新,弘扬企业文化,广大企业精神,围绕企业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坚持“好中求快、由大变强”的战略方向,以建设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国际化能化大企业集团为战略目标,毫不动摇地抓好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节约降耗等各项工作,不失时机地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地推进企业平稳快速发展。进一步营造“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会干事的人有作为、多干事的人有地位”的正气和氛围。
五是着力在企业管理上拓展新思路。困难时期,更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建立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关心困难职工,帮扶弱势群体,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加强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导入和谐管理理念,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诉求,创造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环境,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职工群众两个积极性,在创新实施安全生产评价、经济运行评价和基建矿井评价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想政治工作的评价体系。
六是着力在整体素质上推进新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注重学习、更加维护团结、更加尊重创新、更加自觉奉献。事业是发展的、是开放的,岗位就是责任,领导就要奉献,要始终以发展为先,以事业为重,要把握大局,更要维护大局,一条心、一股劲、一把号、一个调。探索研究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管理体制,研究探索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研究探索制胜困难、推进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必须无愧于组织、企业和职工,必须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和考验。
3月以来,作为第二批参加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名普通党员,我经历了从预备党员向正式党员的转变,科学发展观成为我正式入党后的第一课。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从自我来讲,是个人的发展,包括事业和生活;从集体来讲,是企业的发展,企业如何产生最高的效益,如果持续产生高效益;从社会来讲,是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如何更和谐包容地共同生活;从人类来讲,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发展,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生命体,如何参与到其中的良性循环发展。
结合我部目前的首要工作――gs路建设。在我看来,它之所以重要,受到各界的关注,就是因为它是通往灾区的一条奋进之路。在过去,我们常常会说,这里是四川的北大门,是四川北上出川的唯一一条高速公路。但在目前,作为mg路的一部分,它贯通连结了绵阳、广元两个地震重灾区。在目前中央大力开展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下,gs路的重要性比四川的北大门、比拉动四川经济的发展重要了n倍。因为它受到重视,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它的开通与否,可能关系到灾区一幢楼房重建的速度,可能关系到灾区某一项旅游业恢复的速度,可能关系到灾区人民重新过上有稳定年收入日子的速度。
压力大,责任重。但背袱得越多,我们越难前进,只有放下包袱,做好手边能做的事,整个团队才能完成任务。
作为一个普通的___工作人员,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放下自我,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中,做团队安排完成的事情,完成团队的共同目标,就是自己做为团队一份子能做的。
作为工会工作者,按照全年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完成工会日常工作,协助分工会工作开展,保持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就是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把以人为本搞发展的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做好手边的事,为完成___目标任务而努力。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一科学发展观内涵博大丰富,体系科学完整,要求概括明确,对其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理论的系统性首先表现为理论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即它提出的理论观点是丰富的而不是个别的、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体现在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体现在十六大以来中央重要文献中。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概括为“七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这“七个坚持”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首先要理解和把握这个核心内容。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主体、核心,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始终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紧密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搞建设、谋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综合发展观是继可持续发展观之后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它着眼于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把社会结构、人类发展与宏观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曾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发展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促进各种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朝着“现代”的方向转变的变革过程。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全面发展。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是以工业和教育的发展为前提的,而工业和教育的发展又是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的。正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如此密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把有密切关系而且极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和它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列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五大特征之一,并且断言,没有社会政治的变化,现代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建设的共同进步,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同时要看到,在以往的实践中,发展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解放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上,在协调发展方面着力不够,致使一些矛盾积累起来并成为困扰改革深化的重要因素,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地区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摩擦增多等等。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现实。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教训极其深刻。
二、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和事物内部诸要素对立统一的观点思考和谋划发展,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规律,各项要求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深刻领会构成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正确把握这个科学体系,才能全面理解其丰富内涵,从而才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片面地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不仅协调发展无从谈起,而且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制约,甚至受到损害,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不可能。如有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挤占”了群众的实际利益,有的甚至恶化了环境,给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必须记取。全面发展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已经被大量事实所证明。比如,有研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当劳动力的高等教育平均达到4年时,经济增长将发生显著的跳跃性变化。对于我国来说,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低、科学文化程度不高是造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普遍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仍将继续妨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创造每一单位gdp,我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而据联合国的一个统计,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排名104位。这看似互不相关的数据,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告诉我们,在坚持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既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安全等多方面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协调发展是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但全面不等于协调,全面了也往往更难以协调,要协调,就要在全面中体现科学的比例,必要的平衡。比如,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却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水平盲目推进。一些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也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人为限制城市化的水平,实际上也就限制了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进程。反之,如果盲目追求城市化,城市化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导致“城市病”。在一些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大量农村人口就不受限制地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吸纳这些人口就业的条件却不充分,不仅就业严重不足,而且产生大量社会问题。许多事实说明,没有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就难以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将落空。其实,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早在我国先秦就已经有思想家意识到了。比如,管子尽管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他看到,如果工商业发展过快,就会同农业发展产生矛盾,造成“野与市争民”、“金与粟争贵”的局面,最终“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窄者,其野不足养其民”,因而管子提出了“野不积草,农事为先”,工商业只能适度发展的思想。
(三)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和协调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有近1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不仅不能持久,而且环境破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最终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而且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统筹考虑,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和协调发展才有可能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四)以人为本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j;社会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k。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一般认为社会发展问题从属于经济增长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从70年代起,发展的内涵被广泛拓展,发展目标向社会偏移,重视就业、平等、根除贫穷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离开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五)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互为前提和动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人的发展越全面,一个国家或民族创造各种财富的能力就越强,由此带来的物质文化财富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从18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开始的,只有短短200年历史。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工业化迅速改变了经济面貌和社会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经济发展史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时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当代的全球通讯、网络办公、卫星教育、虚拟空间等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也空前地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将使人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规模和尺度等方面扩大自己的优势。如,在时间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及分子技术延长人的寿命;在空间方面,探索和利用行星,等等。
三、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统筹兼顾,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统筹兼顾占有重要地位,强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显著特点。统筹兼顾的实质,就是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那些涉及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发展这个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到实处,从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做到统筹兼顾,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动力。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为了发展和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当然,改革力度要同社会承受度相适应。改革力度过小,不能触动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这些矛盾依然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障碍;而利益调整力度过大,有可能使利益格局发生严重失衡,也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每一项决策中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体现到每一环节中去。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不可能顺利进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涉及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改革的进程中,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如果把握不准,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危害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切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做到统筹兼顾,重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社会毕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政治民主、教育程度、生活质量、财富分配、生态环境等的全面进步。政治文明作为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做到统筹兼顾,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的范围,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转型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改革的滞后,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面临的主要矛盾。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政府改革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现代化建设的每一项成就,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进程。当前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也大都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失业压力,如何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严重差距,走上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等等,都越来越迫切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四、防止和纠正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把握上的一些错误认识与不正确做法。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历史任务,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正在全党全国蓬勃兴起,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并化作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然而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上也有一些错误认识和不正确做法值得注意,应及时防止和纠正。
(一)要防止和纠正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生动摇的观念。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强调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应当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种看法似是而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据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2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总体状况还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没有变。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仍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党全国都要进一步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概而言之,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防止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忽略统筹兼顾,造成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失调;又不能因为存在一些片面发展经济的问题,而怀疑或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二)要防止和纠正部分先富论过时了的看法。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部分先富论的实践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改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则应改变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实现比较均衡发展,凸显出社会公正的价值,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它并不是要“劫富济贫”、“压快拉慢”,并没有否定部分先富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思想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思想的正确性。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这决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想。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j部分先富论并没有过时。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还要加大力度落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当然,我们所主张的部分先富是有条件的,第一,部分先富必须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实现的;第二,不能离开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过程谈部分先富,更不能忽视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矛盾。据有的学者保守估计,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至少是3.3:1,“基尼系数”达到0.4以上,东中西地区间差距是1:0.7:0.4,这些数字所包含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们的发展,非解决不可。但却不能因此否定部分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协调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三)要防止和纠正简单否定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宏观经济指标的倾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但这并不是要抛弃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gdp存在很大误解,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地等同于“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gdp增长成了考核干部政绩的惟一指标。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和认真反思gdp的局限性,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这一指标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如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变化和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的变化等。因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然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保持gdp的增长是内在统一的,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突出特征。简单地否定gdp这一经济指标不可取。
(四)要防止和纠正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思想。目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费明显上升,水资源供求关系依然紧张,总体水质状况略有下降,赤潮发生次数增多,各种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当年人均水资源207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七大水系干流地表水有38.1%的断面为四类、五类水质,比上年上升11.3个百分点;全年发现赤潮119次,比上年增加40次,累计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280万元。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森林、草地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等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实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一方面,我国经济投入高、消耗高,还有许多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规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要防止和纠正具体工作中平均用力的做法。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科学要求与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工作中平均用力,没有轻重,没有取舍。科学发展观反对的只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重点论”基础上的“两点论”,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抓住了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个核心问题,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既是我们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和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理解、辩证认识和正确把握其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总体要求。否则就不可能融会贯通,就难免浅尝辄止、片面理解和断章取义,从而犯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和走极端等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错误。
五、以优良的学风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
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特别是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最近的许多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献。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结合对一些发展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优秀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从古至今多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苦苦思索,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发展问题更是做过许多精辟论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贯穿着发展这样一条红线。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拓展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内涵,坚定地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充分地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极大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一大丰硕成果,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同学习其他发展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从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科学发展观具有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的理论品格。它是我们完成当前和今后一切工作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能把这一理论学深学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把发展问题摆上了党执政工作的首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些经济特别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已经或正在出现,有的且比较严重。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住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对发展问题深刻反思,对发展观重新审视,从而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成为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要通过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认真研究和借鉴,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只有放到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科学发展观充分借鉴了国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经验教训,往往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极具启发意义。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搞得好,经济社会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得不好,则往往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重要阶段上,要避免走弯路,稳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区地处__市东大门,辖区范围广、编兵任务重,是各级首长和军事机关始终关注的一个地区。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除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一、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责任。
(一)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我国的安全发展环境并不乐观。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对增强国家整体防卫能力,提高战略威慑力,构建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形势发展变化的脉搏,正确把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方针,进一步丰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健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全面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最大限度地把蕴藏于民间战争潜力的挖掘出来,把作战能力储备起来,提高应对多元化威胁的能力,有效维护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三)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富国与强军统一的现实要求。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既是建设强大国防、确保国家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军地各级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加速推进国防后备力量质量建设。
二、紧贴形势任务变化,创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思路。
一是坚持理论先导。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以“打得赢、不变质”为目标,以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结合可能担负的任务,对后备力量建设中遇到的平(战)时指挥体制、组训装协调发展、战时力量使用和后勤保障等重点和难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寻求有效对策,努力形成在国防后备力量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新思想新举措,不断开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搞好统筹规划,从顶层搞好设计。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切实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通盘考虑,扎实推进。
三是坚持科技主导。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借助地方科研部门集中、技术力量雄厚、信息设施先进的优势,搞好国防后备力量指挥自动化建设,着力提高兵员的科技含量,尽快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切实把国防后备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四是坚持同步推进。必须以作战任务为牵引,坚定不移地走与现役部队同步建设、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路子。要坚决摒弃“后备后抓”、“后备后建”、“补充角色”的思想误区,牢固确立“首战必用”、“首批运用”和“全程使用”的观念,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标准定位在能直接参战支前上。
五是坚持“双应”一体。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必须按照“合成、精干、高效”的要求,把国防动员体制与应急防灾体制统一起来,建立具备应急应战双重功能的国防后备力量指挥体制;着眼提高快速动员能力,加强对应急应战任务预测和分析,制定完善配套的方案和保障计划,落实人员、装备,把应急训练与应战训练捆在一起抓,谋求“双应”能力功能同步增强。
三、围绕提高质量效益,突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重点。
一是编实建强各类队伍。在组织布局上,加大重点方向、重点地区、重要目标和主要交通要道沿线的民兵分队组建力度。在兵员结构上,要把科技含量突出起来,要针对辖区内院校多、高新产业多的特点,多组建一些民兵网络、雷达、电子对抗等技术含量高的民兵分队,储备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人才,把科技含量突出出来。
二是强化实战能力训练。突出信息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突出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及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训练。改进训练方法手段,本着“就地就近、专业对口”和“方案对接、编组对接”的原则,大力开展挂钩训练和联编联训联演,不断提高后备力量训练层次和质量。
三是搞好装备调整配备。武器装备要按照“一体化”联合作战和成建制配备、成系统配套的要求,将民兵预备役部队武器装备纳入武装力量装备建设的体系之中,坚持“先参战先装备、重点使用重点装备”的原则,优先配备主要方向、重要目标和交通干线的民兵预备役部队,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配套率和使用效益。
一路走来,回顾中华民族的前进之路。聆听到一首又一首澎湃的歌。从“五四运动”莘莘学子“反帝反封建”呐喊,抗日战争铁血男儿奋勇杀敌的怒吼;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豪迈宣言,坚持改革开放绝不动摇”铿锵之声,每一首歌都是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进行曲,每一个音符都是东方巨龙腾飞的震撼声。那是那个年代最凝心聚力的大合唱。那是那年代让人激情飞扬的最强音。聆听这里的每一首歌,心中总会激荡着无限的豪情;重温这里的每一首歌,身上总会升腾起滚滚的热血。
于是寻找着属于这个年代的最强音。
当“科学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当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切实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我工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才逐渐地明白,如果问我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肯定无法很好的诠释它但是当我看到一户户贫困家庭搬进廉租住房时的灿烂笑容;当我看到一片片荒山被绿荫覆盖后的郁郁葱葱;当我看到一座座的工矿企业上空又重新拥有的蓝天白云;当我看到偏远山区小朋友拿着免费课本时的兴高采烈;当我看到免除税赋后农民的轻快身影。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6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