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以其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和意境深远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优秀作文的经验和技巧,写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之作。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从宏观上着眼、微观上入手。
一、宏观上着眼。
是指教师要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教材和确定教法,对教材有相当强的驾驭能力。为此,至少必须做到三条:
1.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外语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英语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有些教师教书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工作中却既难以创新,教学水平又上不了更高的层次,关键就在于缺乏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
2.深刻领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3.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微观上入手。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就提高一堂英语课的教学效率而言,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我觉得下列几点尤需注意。
1.教师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练如何结合等必须作出精当的安排。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来确定,诸如听录音、看录像、做游戏、搞表演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应予以精心安排。总之,只有把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为此,一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二要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三是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若能运用有趣的实物、简笔画或幽默的语调、动作、表情,必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4.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质、度三者的关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节奏。慢条斯理的讲解不可取,但节奏过快也不行,那种连珠炮式的讲解,使学生无暇思考,也来不及消化。因此,确定教学密度应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鉴于英语课的特点,教师在精讲必要的语言知识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所花时间应不少于三分之二课时,参加练习的学生最好达到100%,最少不得低于80%。这种面广、量大、质高的练习无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因此,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1]。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从宏观上着眼、微观上入手。
一、宏观上着眼。
是指教师要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教材和确定教法,对教材有相当强的驾驭能力。为此,至少必须做到三条:
1.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外语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英语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有些教师教书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工作中却既难以创新,教学水平又上不了更高的层次,关键就在于缺乏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
2.深刻领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3.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微观上入手。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就提高一堂英语课的教学效率而言,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我觉得下列几点尤需注意。
1.教师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
因为年龄的关系,低年级的英语阅读要求固然不能跟中高年级的相提并论,但又不能断然分离——它既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又要解决学生对图片、单词和简单句子的正确理解。这里所谓的“正确理解”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也有不同评价方式:高年级的学生多是根据图意或短文内容(以后者更为常见)判断所给句子的正误,选择正确的答案,回答相关的问题,或者是要求学生读懂图意后,写5至6句话;中年级的学生则多是根据图意或短文内容(图片出现的相对会稍多一些)判断或选择相应的一些短语、句子或对话,书写方面的要求比较少,一般局限于单词或短语范围的;而就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则需要根据图片的意思,正确说出和辨认出相关的单词或简单句子。
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受到“英语口语”这四个字的影响,都很少在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涉及到“英语阅读”这个似乎只属于是中高年级的“专有名词”,一般认为只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感受一下英语学习的快 乐、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已经完成任务了。其实,让孩子尽早地接触“英语阅读”范围内的`东西(如单词、短语或简单句子)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衔接中高年级的后继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正如本学期的一年级期末考试题中的最后一部分要求学生把图片与相应的单词用线连接起来,在学生们的完成过程中,他们必然是经过了三个阶段——先看图片,然后再根据图片的内容在一堆单词中通过读音和字母的辨认,最后找出他们认为正确的单词。掌握得比较好的同学,大都能找对;而找错的同学,也能带着“应该是哪个”的问题再重新找一次,把正确和错误的答案相互比较一番。因此不 管他们找到的结果如何,这都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英文单词的过程,是属于一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过程。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渐从单词积累,到短语积累,最后到句子的积累,如此这般到三年级全面接触英语学习的时候,他们所累积到单词、短语和句子想必已经达到一定数量。正是因为这样的累积,学生们对单词记忆、课文理解和句子辨认等都不再陌生和畏惧了。
如何让一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开展得更有效呢?如何让孩子感觉英语阅读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呢?我尝试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在第一学期开学的前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节课我都让学生打开课本,初步培养学生开书看课本内容的习惯;即使是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关练习,我也会先让学生开书读或唱相关内容,然后再做练习。慢慢地,在课堂上要求打开书读小诗或唱歌曲的时候,90%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提示下,都能自觉地用小手指指着相应的内容跟读或自己读了。就这样,学生们养成了指读的习惯。伴随着他们读的次数,孩子辨认单词的次数也随之增加,孩子们就在这个“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认了不少的单词。在第二学期的英语期末口试中,有个别的学生不能背出小诗,为了体现他们,我翻到了小诗的所在页,这些看着老师的课本,竟能准确无误地读所有的小诗!这可真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呢!
而单词的辨认单单依*“指读”是不够的。第一学期,为了减低学习难度,我把单词配以框架形状的形式出现,从辨认单词的形状入手,引导学生辨认不同的单词。期间,以小组竞赛、组内合作找单词等不同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这些单词的形状。当然,这个辨认的过程,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留意单词的拼写形式,这为学生以后的单词记忆做好铺垫。第二学期的时候,我开始慢慢淡化单词的形状,把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到了字母辨认上。这个辨认的训练过程是与刺激的竞赛游戏紧密结合的,如bombgame,keepsilence,louderorlower等游戏,只要让孩子感到fun,他们就能投入到游戏中去,从而感受到了这简单的“阅读快乐”。
词卡片,在学生初步认识单词后,把图片与单词分开,让学生多读。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如何使小学音乐的教学更高效是达到新课改教育目标的热门课题。作为一名当代的音乐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笔者总结了几点体会。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小学音乐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充分的课前准备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而教材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音乐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确定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将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真正吃透教材,充分掌握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学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将教材内容完整地诠释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并很好地吸收,所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
现代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格局,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与教师的单向活动方式,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变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让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当教师在课堂上拥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时,学生也会被深深感染,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多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如利用vcd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在五线谱识谱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在地板上画上五条线代表五线谱,让学生像跳格子一样,在上面边唱边跳,这样识谱既好玩又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识谱能力在玩中得到了提高。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方法中的重点,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运用灵活的课堂语言。
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个性的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这样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课堂评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四、让丰富的实践能力成为有效教学的保障。
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通过学习音乐,并把音乐融入生活实践,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目标的延续。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实践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知识观察分析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并在指导学生自己模仿、重新编排、自唱旋律等创作过程中,让学生们在体验美妙音乐的同时,在实践中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体验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竞赛等形式,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从而教会学生将音乐融汇到生活当中,让丰富的实践能力成为有效教学的保障。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充实和丰富自己,大胆创新,为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不断发展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徐春雨.音乐传播视野下有效音乐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刘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中),2011(05).
(江苏省宝应中学)。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英语的学习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英语入门之后与深入之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所以,就需要提升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英语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革新。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高效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探究。
课堂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场所,所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位置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中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高中英语中的创新能力,让高中英语的教学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师也需要在信息时代下,提升自己的英语素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英语的教学更适合于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地跟随教师的步伐,不懂的问题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探讨,争取在英语课堂上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为后面更深入以及踏入社会做好积极的准备。
一、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精心研读教材,明确知识中的难点与重点,为课堂上的教学做好积极的备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前对课堂进行设计,让课堂一环接一环地进行,保证教学的`高效。教师对于时间要有很好的把握,充分利用时间,不让课堂上的时间白白地流失。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提问,让学生增强对英语知识的探索,同时,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就相应的被调动了起来。创新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新时代的英语教学,教师创新的越多,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就会提升得越快。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始终对英语的学习保持强烈的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教学方式的改变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改善,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雷慧青。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写字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低年级写字教学既是启蒙,也是关键.我们的写字教学应不拘泥于笔画的分析,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作用,植根课堂,课内外结合,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爱上写字.
作者:葛明勇作者单位:高邮市甘垛镇中心小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写字教学兴趣情感途径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后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学生也可在平时写日记、读书、看报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素材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1、培养观察能力。《大纲》指出:多看,指的是多读书报,还指的是多观察事物,即“多留心周围的事情。”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2、培养想象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力。3、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思维的结果是靠词句来表达的。教师在讲读课文中把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落实到字、词、句上。并进行一系列用字造句的基础训练。这样学生写文章时,词汇量大,句式多样,文章就会丰满,生动一些。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准确地选择词句,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段成文,并注意前后的内在联系。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紧密结合的。读是为了吸取范文中好的写作知识经验来指导写作练习和实践。而写又是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知识的综合训练和运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类系。读得怎么样,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要写东西,除了要有生活基础之外,就要多读点书,写起来才能有许多词语和句子任自己选择调动,得心应手。阅读课文中有丰富的`词汇和各种语言表达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儿童积累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文章中记人、状物、写景、抒情的好片段,让学生模仿,进行单项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当然,阅读和写作如何结合,教师要有一个通盘计划,要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写作结合学生实际,就是解决学生写的材料问题。结合实际做到以下几点:
1、要凭观察作文,正如前文所讲,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在常识性文章教学中,配合观察、参观学习、实验等活动,提供了儿童作文的资料。我们要训练学生把客观事物、思维、语言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不致凭空想出话来说来写。如冬天,引导学生观察冬天的一些自然特征,带学生参加一些冬季游戏。在作文时,准备一幅冬天景色图进行谈话。然后要求学生作文。
2、要凭借生活经验作文。学生生活经验虽不够丰富,但他们可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得到许多实际的作文题材。就是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方面也已经有了社会感知,教师要善于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选举他们最熟悉的题材,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或写出真实的感受。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
3、作文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发展水平。指导学生作文除了密切学生生活实际,还必须对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选材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他们语言发展水平。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语言发展水平选择题材,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书倍集》下集),这就说明多练的重要性。进行多种形式的作文练习,确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如扩写、改写等基本训练,还可鼓励学生写日记。引导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留心观察,捕捉周围生活的小题材,丰富日记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练笔,提笔写东西就会熟能生巧,克服没东西可写的困难。提倡多练,也不是多多益善。要明确练的目的性,必须与提高学生写的能力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每个学期应当有计划地安排作文时间,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要营造轻松简单的课堂气氛。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营造轻松简单的数学氛围。数学本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数学很好地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实现生活化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和教学手段生活化。故此,本文就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展开以下的讨论。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所谓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意思是在教学的时候尽量结合生活例子,从而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由于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是很强,而且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强,故此,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很好地结合相关的生活例子,就可以将教学内容简单化、生活化,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故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拿着各种数额的人民币,比如,1元、5元、10元、50元以及100元,在进行加减的时候就可以用人民币来代替了,比如,教师要求大家进行100-30和15+25的运算。首先,教师先拿出一张100块,然后将假设要用100块去买东西,买了30块的东西,然后就拿100块给钱,这时应该找回70块,也就算出100-30的结果。至于15+25的运算,同样的,教师拿出一张10块和一张5块,一共15块,然后再添加两张10块和一张5块,这个时候一共有40块钱,这样也就算出了15+25的结果了。除了在加减运算上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也可以在时间的认识上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总的来说,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除了要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外,还要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所谓的教学过程生活化,就是在教学的时候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这些生活情景中来着手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主要是进行生活情景教学,故此小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恰当的生活情景,并运用实际的教学过程。比如,在进行克与千克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该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加减运算结合到一起,教师可以假设班级就是一个菜市场,然后挑选几个学生来充当消费者的角色,再挑选几个学生充当菜市场的老板。然后教师就给学生假设情景,()假设:小明要到小红那里购买570克的'猪肉,然后再到小华那里购买1千克的白菜,到小方那里购买1千克的苹果,请问小明一共购买多重的东西?首先,要将单位统一化,也就是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克等于500克,故此小明购买了1000克的白菜,1000克的苹果,一共购买了570+1000+1000=2570克的东西。通过计算,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克与千克的换算,巩固学生对于万以内的加减运算,通过情景假设,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真正地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故此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第二步。
三、教学手段生活化。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生活化是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谓的教学手段生活化是指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的时候,使用简单易懂的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时候,教师分别让学生去菜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的蔬菜的价格,比如白菜2.5元一斤,娃娃菜1.8元一斤,生菜2.2元一斤,然后就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搭配,例如a同学想要买1斤白菜、半斤娃娃菜和1.5斤的生菜,这个时候a同学就要自己运算自己一共需要给多少钱。a同学一共需要给:2.5×1+1.8×0.5+2.2×1.5=6.6,也就是说,a同学购买的这些东西一共需要给6.6元。同样的,班上的每个学生首先就挑选出自己想要购买的蔬菜的重量,然后自己计算自己所购买的蔬菜的价格,由于每个学生选择的种类和重量都不一样,故此每个学生计算出来大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通过选择组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搭配蔬菜和肉的购买,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而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共使用了两种教学手段,第一是调查记录,第二是计算分析,并且都很好地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故此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
综上所述,要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实现教学过程中“三个生活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生活化,其次是教学过程生活化,最后是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故此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参考文献:
[1]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
摘要:如今,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要德才兼备,如果道德品质败坏,才干越大,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一个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一、精心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如果足够精彩,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集中在课堂上,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上,教师要格外花费一番功夫,一味的“把书翻到xx页”,时间久了,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要从学生的这一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在课堂伊始就牢牢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的无非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之中,使二者完美融合。第一,在教学之余,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做到一定的了解,心中有数;第二,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讲授《欢欢喜喜过春节》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能说一说你的理由吗?因为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从记事起,已经经历了几个春节,因此他们有话可说:有的说喜欢,因为过春节爸爸妈妈会给自己买新衣服穿;有的说会有很多好吃的;有的说过春节一大家人会聚在一起,特别热闹。
就在学生十分积极踊跃地发言的时候,我将精心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红红火火的大红灯笼;一家人围坐在美味的菜肴周围欢聚一堂,举起酒杯,辞旧迎新;孩子给长辈拜年,长辈笑盈盈地递过了红包等等,无一不唤起孩子们的春节情结,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开始憧憬:什么时候才能过年呢?这样一来,在课堂伊始便將学生置于我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之中,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二、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然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无法参与其中,更谈不上是生活化的教学。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科目少,课业负担相对来说也比较轻松,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用和实践,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因此,教师要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开始紧跟课改的脚步,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所起到的`只是引导的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比如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小型辩论赛等等;最后,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小学生年龄小,教师不妨为他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而又积极地思考和学习。
例如,在讲授《我的一家人》这一课之前,我布置学生上交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并作为本节课课件的素材,上课时进行展示和分享。这样一来,学生会看到自己家的全家福展现在大屏幕上,会享受到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和喜悦,觉得自己也拥有做“小老师”的潜质。
三、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想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学科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妨从点滴做起,从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开始。语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学生的身心施加重要影响。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抚摸,都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我们班里故事多》这一课时,班级里的一个女生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我并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委婉地说:“窗外的风景很好,可是老师觉得,课堂里的风景也不错。”说完,这位女生就意识到老师说的是自己,涨红了脸,转过身来,投入到课堂中去。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启蒙课程,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更是承担着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起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实施生活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扎实而又良好的基础,也让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落到实处,而不再流于形式,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
参考文献:
[1]许小辉,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j],《学周刊》,2015(26).
[2]易先兰,谈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31).
四年级上册的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以一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课文内容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本册课文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要求不同,略读课文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半独立地阅读文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从精读课文教学中初步习得阅读方法,要借助略读课文教学进一点熟练掌握,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为课外自读做好准备。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那么,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我认为:
一、利用提示,自主阅读。精读课文是为略读课文服务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精读课文,只是在传授或引导学生习得一种阅读方法,形成一种能力,略读课文才是真正放手给学生施展阅读能力的广阔舞台。因此,这位老师如果要出效果,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读,去体会,问题提得越多,学生学得越不自由,思维发展越受到限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抓重点句、段引领学生学习。在我讲《电脑住宅》一文时,我只是列出一条提纲:(表格)。
地方名称特点。
门外。
大门。
会客厅。
厨房。
卧室。
浴室。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完成。学生有了提示,就会按照平时的阅读方式方法进行对课文阅读,通过阅读完成内容,便找到自己的方法,达到预设的效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二、围绕要点,品味语言。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一步。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其实是主要就是语言的品味。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振涛曾说过:“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的妙处,形成语感。”朗读文章是了解文章的前提,多读也能增强语感。语感不是靠教师的讲授获得的,而是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而习得。
诵读是一个初步感知语言的方法,品味是对语言的深刻领悟的一个过程。比如学生在学《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他们对“乘客”很羡慕,怀着这样的心情,学生很快就进入阅读状态,想更好的了解这些特殊乘客回到地球后生活会怎样?通过了解,是学生认识到“太空黄瓜”的维生素c大大提高;“太空水稻”、“太空番茄”、“太空辣椒”和我们平时的品种都有些不同;通过品味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无穷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三、积累语言,拓展实践。略读教学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略读,根据提纲自主解决问题,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学好课文,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老师只有放手,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得以发展和提高。在略读教学中,拓展实践很重要,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课外的阅读材料,为学生训练阅读技能服务。如何拓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通过量化的手段对学生的`略读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检验工作的关键,教师长期、持之以恒地坚持评价是检验工作的核心。课外拓展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教学,教师只有掌握教材重、难点,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才能使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有所提高,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不光学到自学的技巧,而且掌握了独立阅读的技能,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对幼儿学外语的问题,大部分人的观点是:由于儿童早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学外语越早越好。譬如有位论者指出,英语教育“应从儿童的早期开始,而且愈早愈好。这一点无论对中国儿童还是对美国的少数民族儿童来讲,都是如此”,开始英语教育的最佳时间“是当一个婴儿最初开始学其母语的时候。因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天生具有接受语言的能力”。与此相类似的思想在许多讨论幼儿学外语的文章中都可发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由于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加之缺少有效的科学指导,往往采取“逼迫”的办法让幼儿学外语,而一些幼儿外语教学人员在教学中边采取简单化做法,忽视了幼儿外语学习的特点,造成少慢差费。因此,笔者认为确有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必要,特别是要对幼儿学外语的理论依据及语言环境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母语发展的关键期是否外语学习的最佳期取决于是否拥有双语际的环境。
儿童在人生最初的几年内就可自由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儿童早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句话被当成了科学真理,但实际上,它的表述是存在问题的,那就是,它把婴幼儿期说成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没有说明这种语言是作为母语的语言,它并不代表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儿童在人生最初的几年内就可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语言是本族语(母语),是儿童生活中的语言,而不是儿童生活以外的其他语种。而母语严格地说来,不是教会的,也不是学会的,而是在母语环境中自然地发展出来的。
一些著名学者已表述过这种观念。例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语言是发展而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儿童语言的发展有如自发的创造。同时,它的发展遵循着适宜所有儿童的固有法则”。蒙台梭利这里所说的语言都是儿童生活环境中的自然语言,即母语。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也提出了类似的观念,不过,他是在一个更为系统化的语言哲学、语言心理学的背景中提出这种观念的。他认为,语言不是通过教和学而获得的。“儿童生活于没有组织的语言环境中,没有受过训练,甚至没有任何特殊的语言教导,语言也是能发展起来的。”他曾说过,“‘学语言’这一说法容易产生误解,不如改说成‘语法成长’更妥当”(乔姆斯基这里所说的语言实际上是“语法”或“普遍生成语法”,它实际上是语言的深层结构和普遍本质,它有一个自然的发育过程)。他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精神器官”像身体的各种器官一样,也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认为语言的生长类似于一个身体器官的发育,这个思想十分自然而又可信”。只要有正常的语言环境,儿童的语言就能正常地发展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乔姆斯基在此所说的语言均为作为母语的语言。
可以看出,蒙台梭利和乔姆斯基都认为,儿童的语言是在母语环境、母语文化中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这种说法是不证自明的。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乞丐的孩子与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们,都能发展出一套可以自由表达的母语,所不同的或许只是在词汇的丰富程度以及某些表达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二者不同的生活圈子和生活质量造成的。
为什么说母语是在母语环境中自然地发展出来呢?我认为这是由语言的本性决定的。语言是交往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库”。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由语言编码储存的。儿童生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他的交往、他的思想、他的知识学习都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他的所有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语言,因而对于儿童来说,他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语言习得的“潜课程”。母语的习得过程使儿童既认识了周围世界,又获得了本民族的语言。与其说母语的习得过程伴随着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还不如说是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习得了母语更为恰当。由于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暗含着母语习得的过程,所以儿童对母语的习得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
儿童早期如果学习非母语的语言,其效果要依赖于儿童周围是否存在该种语言的自然语言环境,这对语言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据美国语言学家阿尔伯特施道姆的报告,小时他在美国的挪威移民孩子中长大,虽然能听懂挪威话,却只说英语。从大约7岁到30岁,他都是生活在只说英语的环境中,与挪威语完全失去接触。后来他与一位在挪威出生的姑娘结了婚,在新娘家生活了三个月后,他不仅再次获得了理解这种语言的能力,而且能比较流利地说这种语言。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儿童从小学第二语言,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求儿童拥有所学语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儿童周围存在着双语际的环境。
一般认为,外语学习环境中的交际有三种:一种是无需作出反映的单向交际,如只是听或读;一种是只需作出有限反应的双向交际,如在听或读时以母语或姿势、表情作出反应;一种是接受与传递信息均使用外语的完全的双向交际。很显然,幼年的阿尔伯特施道姆对挪威语的使用是只听不说,他用自己的母语(英语)对挪威语作出反应,他是在只作出有限反应的双向交际水平上使用挪威语的。他没有用挪威语进行完全的双向交际。但他仍然在幼年习得了挪威语。这说明了自然的语言环境对于语言习得的极端重要性。
在中国,目前英语是外语教学的主要语种。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掌握英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不像母语那样自然而然地存在于生活中,我们的文化不是由它来编码的,它无法作为思维的工具、交往的工具,我们的认知结构也不是由它来编码的。它不可能像我们的母语--汉语那样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生成。我们的母语--汉语不是教会的,也不是学会的,而是自然生成的。而英语由于无法自然生成,所以它既离不开教,也离不开学。母语是在自然的语言背景中自然生成的,它有一个发展的关键期。而对我们来说,英语学习是一种人为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成过程,所以,它不存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期,至多只能说它有一个学习的最佳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把外语学习与关键期联系起来恐有不妥。中国缺少双语际的条件,外语不是自然地生成的,而心理学上的“关键期”这一概念是与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外语学习是否有一个关键期”这一问题的表述本身就有不妥,而不如表述为“外语学习是否有一个学习的最佳期”。
由此可见,在双语际的条件下,母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外语(在双语际的条件下,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既可称为外语,也可称为第二语言。被称为第二语言的情况居多)学习的最佳期;在非双语际的条件下,母语发展的关键期并非外语学习的最佳期。
二、幼儿学外语需要适宜的语言环境。
很多人认为,儿童学外语越早越好,但我认为这是需要特定条件的。中国儿童学英语的条件与美国少数民族学英语的条件是大相径庭的。在美国这样移民较多的国家,母语与英语的关系不像在中国这样单纯、明确,有各种复杂的情况。例如,一对中国夫妇移民到美国,其子女转进美国的学校后,必须与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孩子一起学习美国的法定语言,他所处的是自然的英语情景和英语文化,他有足够的机会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交往。对于这个中国孩子来说,英语虽然不是母语,但他所面对的生活中的信息基本上是用英语编码的,他所处的自然的英语文化使其耳濡目染,他会自然而然地用英语思考、学习和交往。自然的英语环境保障了他对英语的掌握。在中国学英语是没有自然的英语环境的。英语对于儿童来说,没有自然的交际需要,没有不得不用英语进行思维的生活需要,也没有可供吸收的自然的“原汁原味”的英语现象。所以儿童学英语只能采用有些机械的多听多说多练,背单词,学习英语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等方式来进行。这意味着,儿童所学习的英语已不是自然的全真的英语,而是一种过渡,它是由儿童对汉语的理解与对所接触到的英语的认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匹配、比较等相互杂揉构成的。
由此可见,在美国的中国儿童学英语是水到渠成的,年龄愈小愈容易学会。而国内儿童学英语由于需要将英语单词与汉语字词相互匹配,需要归纳与演绎语法现象,需要意志的努力以及智慧的参与,所以,年龄愈小学英语会愈感困难。
这里的理论推断与一些实验研究可谓不谋而合。据许志坚报告,他曾做过三个年龄班的外语教学试验,得出了以下结果。第一班为6-12岁年龄段,他们的日常会话无明显差别,8岁以上的学生书写能力比年龄小的要强得多,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也是年龄稍大的更胜一筹;第二班为6-7岁年龄段,儿童由于母语习得只局限于口语方面,识别和书写能力刚开始培养,在外语学习中表现出口头模仿能力强,但必须反复模仿多次才能记住,书面识别和写作能力较差;第三班11-12岁年龄段,由于他们的母语体系基本形成,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单词记忆较好,句型理解较深并能灵活运用,发音要领容易接受。同样是初学者,同样的时间里,同样的语言环境中,第三班比第二班学得多且学得好,单词和句型的习得量是第二班的2倍。由此可见,年龄大的儿童学外语要比年龄小的儿童的学习效率高。
也许有人会说,幼小儿童学外语从长远来说有好处,早年学到的东西印象深刻,即使忘了,以后重捡回来也会容易。语言学家桂诗春认为,这只适于在自然的(双语际的)状态下学外语的情况,正规课堂教学是否如此大可置疑。奥勒等人在美国中小学第七、第九、第十一年级做试验,每个年级都掺进一些在小学过6年外语的学生。如果是从小学外语有后劲的话,应当是越到高年级学得越好,然而结果却恰恰相反:到了九年级差别就大大缩小,但仍有显著意义;到了十一年级,没有显著意义的差别。这一结果意味着,年龄大一点的学生用五年的时间学到了年纪小的学生在十一年内学到的东西。
综上所述,儿童早期并非外语学习的最佳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就不可以外语。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学外语创设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双语环境),根据幼儿身心条件和外语学习规律改进教材及教学方法,避免简单化的做法,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益。
注:
[1]周文宪:《早期儿童第二语言教育的特点及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1995年第10期。
[2][意大利]蒙台梭利著,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5页、429页。
[3][美国]乔姆斯基著:《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6页、212页。
[5]许志坚:《试论早期外语教育》,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1995年第10期。
[6]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
(文见《教育研究》第11期)。
舞蹈教育是一种人体的艺术,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品。通过舞蹈教育能培养少儿的节奏感、韵律感增强少儿的体质,陶冶少儿的性格,是对少儿进行审美教育比较理想的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少儿工作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少儿舞蹈;舞蹈教学
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的心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品质与情感。通过舞蹈教育能培养少儿的节奏感、韵律感增强少儿的体质,陶冶少儿的性格,是对少儿进行审美教育比较理想的方式。
少儿是人生最美的时期,性格活泼,好奇好模仿,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如何针对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辨别美与丑的能力?这是少儿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
选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选材不当,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是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包括学习内容、目的,学习训练应达到何种程度、教学内容要从何入门是有科学依据的,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准备自己的教学大纲。二是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对少儿舞蹈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更要考虑他们的身体数素质和表演素质。因此学习的目的要有针对性,少儿舞蹈必须是少儿的,亦即少儿天性的写照,不要人的痕迹,或表现少儿的天真稚气、纯洁可爱,或表现少儿好奇执著。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要以符合少儿自身素质的训练为目的,尽量从专业角度上达到效果,尽可能达到学生所需求的舞蹈形体的完美。三是要有规范性和全面性。在少儿舞蹈教学中,不论在哪个年龄段都不能缺少基础训练这门课程,我在教学中比较突出基础训练的内容,把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民族舞律动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每堂课共分三个时间段进行。第一段上把杆芭蕾基训和中国舞基训相结合;第二段上地面基础技能、古典身韵组合,简单训练含、腆、俯、仰、拧、倾的韵律,充分开发身体语言;第三段是中间训练,结合各族民间舞以及地方民族舞素材,吸收现代舞动律、芭蕾形体训练、中国舞身段组合等内容进行规范性训练,为少儿全方位发展奠定基础。
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必须按着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培养学生。例如:头、肩、腰、胯、膝、踝各关节的灵活性练习,各种脚的位置单一训练都是有其科学性的,是应该训练的。但如果让孩子按专业演员训练那样单一训练,他们就会觉得乏味,失去了练习的兴趣,训练效果不会好。
少儿舞蹈本身就是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因为少儿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所以根据这些特点,少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无疑应当摆在首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喜爱的题材来用于舞蹈表现,教学内容也要符合儿童天性的特征来设计,以至于他们不仅能够在枯燥的训练中达到训练目的,还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如上基训课,训练时间稍为长一点,学生就觉得很厌烦,坚持不住,一旦上带有表演性质的游戏动作,如模仿动物神态、幽默夸张的舞蹈动作,学生们就特别来劲,这堂课还没上完就问老师下堂课还做舞蹈游戏吗?说明这样的教学法含有趣味性的成分,很符合少儿的生理特征以及心理需求,孩子们学习兴趣很高,从兴趣中再进一步引导进入系统化训练。这样的舞蹈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使之与教材所反映的"语境"产生情感共鸣,那么,知识技能的训练与趣味性处于和谐统一的境界,就把干巴巴地传授知识训导技术变为生动有趣、形象化的愉快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少儿舞蹈教学要增强趣味性,所谓的“趣味性”是要在舞蹈训练当中去体现的,不能纯粹地游戏,也不能枯燥地训练,两者如何结合,实际上是对一个教师最大的挑战,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要继续摸索和探求的一条道路。
少儿舞蹈教学与少儿舞蹈创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鱼和水,教员兼编导、编导兼教员成为一体,有利于少儿舞蹈艺术的训练和表演能力的培养,通过舞蹈创作把基础技能和技巧更加完美地展示出来,这也使舞蹈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因此,作为少儿舞蹈教师要随时随地收集舞蹈素材(包括生活素材)。
素材的积累不单是积累一些成品的少儿舞蹈内容,而是广泛地积累各种素材。比如各种民族舞蹈,像朝鲜族舞蹈稳中带柔,队形变化流畅,服饰艳丽;汉族舞蹈动作精巧,神态美丽俏;藏族舞蹈舒展豪放,棉柔有力;傣族舞蹈轻灵飘逸,玲珑秀美;新疆舞蹈尤其优美,热情奔放,潇洒妩媚等等。
作为一个少儿舞蹈教师应该广泛地了解民族舞蹈的音乐特点的动作特点,注意它的结构编排和服饰特点,从民族艺术保库中吸取精华,在自己创作时才能毛塞顿开,找到灵感,从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
[1] 叶昌.审美教育模式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孙颖.浅谈少儿舞蹈艺术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1).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在习作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以前大有不同,堪称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餐”与“点心”,一正一辅,互为补充。
教材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8道习作“正餐”,依次为: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一个熟悉的人;写一幅选的或者画的秋天的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一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除“正餐”外,教材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这些“小练笔”都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同时,“小练笔”与习作“正餐”也有密切的联系,在日积月累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贵在平时。如果仅仅依靠数得清的几次习作训练,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的习作要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这一点上,“小练笔”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革新。
二、荤素搭配,花色繁多,营养全面。
前些年,作文教学比较讲究限定体裁和题材。新课改的来临,给作文教学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吹走了许多禁锢和限定,也吹走了许多的抱怨和无奈。作文,重新开始恢复了自由身,并且日益活跃,越来越体现出它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从教材的8项习作训练中,就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的脸正悄悄地在改变。
(一)内容上,从单一走向丰富。
8项习作训练,涵盖了写人、事、物、活动、地方、童话等多项练习,打破了许多旧教材三年级侧重写物、四年级侧重写事、五年级侧重写人的逐级排列的顺序。而且,作文的内容与同组中的课文有关联,使得同组中的课文都成了优秀的范例;作文的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联。
(二)形式上,从呆板走向灵活。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了、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他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语文园地五》这样的习作训练,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你讲我听、你指导我写的僵化局面,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使习作成为一种综合性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同样的,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单单是作文技巧。
(三)评价上,从一元走向多元。
作文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学生写,老师批的传统格局还有很大市场。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把习作的实际读者,从老师扩展到学生,再扩展到父母,甚至延伸到其他人。交流的方式除了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意见修改,还有装订成习作集或者把作品展示在教室里等。学生写作文,除了要表达内心的感受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动机是获得别人的赞同。教材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享受成功的需要,自然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三、就地取材,自助用餐,形式自由。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或是从课文中生发出去,或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与相应的季节等相关事物相结合,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大餐”,学生自然爱吃。至于“吃”的方式,也留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写一个吸引你的地方,可以写与众不同的,也可以和别人写同一个地方;可以写曾经去过的地方,也可以写没去过但很想去的地方。《语文园地八》中的习作训练,更为开放,不规定内容和范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没有丝毫的学习负担,因为供选择的路多了,自然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了这道“大餐”,的确是学生的大幸,但如何用好这道“大餐”,让它发挥最佳的功效,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了。
(一)加足“作料”
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读和写的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但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如,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既然是小练笔,便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自由畅达。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等。不过,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做好预设。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会。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要懂得欣赏。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习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在加强多写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语言的积累。教材中多处出现读读背背抄抄优美句段的练习,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二)吊足“胃口”
没有好的“胃口”,纵然是山珍海味也是枉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作文的起步阶段,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大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认为写作文是最麻烦的苦差事。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习作”的含义,排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告诉学生写作就像我们平时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那样平常,取材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写身边的人和事。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学首次肖像描写时,我首先出现一个描写班上有显著外貌特征的同学的片断,如:“他1.20的个子,足足有60公斤重。胖胖的脸,眼睛显得格外的小,似乎整天眯成一条缝。人家胖,下巴肉有两层,可他足有三层。因为太胖了,所以肚子凸出老远,走路也慢得多。笑起来下巴也随着笑声抖动着。”让学生猜是谁,然后现场素描,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显现这个人的外貌,趁学生目瞪口呆之际相机问:谁能再写这么好的片断让我画出来呢?堂下顿时举起许多小手。所以,我认为:
1.重要的第一印象。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先显示同情:“写作文挺不容易吧?”继而话锋一转:“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4如何?”当学生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化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自己小时候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强烈的模仿意识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教师需要处理的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殊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信任是相互的。教师的才华和责任心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更应该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作文的潜能。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催化剂。对学生写得较好的文章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贴在作文栏展览,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这也成为学生写作的动力。总之,抓好三年级习作教学,以此为突破口,能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打好基础。
摘要:幼儿师范钢琴教学,要求教学应总结传统钢琴教学特点,吸收国内外最新的、成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加强音乐基础知识和钢琴技能学习的联系。教学的方法应做到系统、科学、实用,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践能力。
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度不高。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缺乏“质”与“量”。在师资建设方面,尽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教师队伍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因此造成一些教学科目开设力度不够。教师在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方面团队意识不够;教学形式化,甚至填鸭式教学。部分教师发表论文质量不高,潜心钻研教学的意识不够,以及科研能力较差等,依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硬件设施落后影响教学。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今后的就业能力,须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设立各种艺术实践团队。但在实践中,由于基础设施的短缺、更新滞后,教学环境较差等原因,很多活动无法持续开展,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这些反映出学生对教学环境的不满情绪,对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随着生源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艺术实践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基础教学设施与教区环境,已经成为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教学科研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和阻碍之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在。机遇主要有两点:是国家实施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接受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关键时段,抓住了这个时间段,加强管理,以评促建,也就真正地抓住了发展机遇。幼儿师范钢琴教学现状分析与创新性思考挑战也主要有两点:第一,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许多大学纷纷把音乐舞蹈教育列为自己的专业或列入课程体系,并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财力,这种竞争意味着钢琴教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二,发展成败的核心与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以及管理制度。幼儿师范专科的学生在入校前,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没有接触过钢琴。在刚开始学习钢琴弹奏是有兴趣的,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练习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随之减退。钢琴弹奏是弹奏者一切音乐知识的最终结晶,弹奏者的学问、修养,都凝聚在演奏中。要演奏好一首作品,除了高超的记忆外,演奏着必须了解历史,了解作曲家,懂得作品的风格、内容以及作曲家是通过哪些形式和手段(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等)来表现作品内容的。尤其对于幼儿师范专科的学生来说,专业要求能够做到独立编配儿童歌曲,独立弹奏并演唱。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难免会有畏难情绪。如果一开始,基本功就不扎实,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会有影响。学生不会练琴,方法不得当,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弹琴需要手、眼、口、脑、耳都积极配合,再加上刻苦勤奋的练习,才会日益进步。在学习上,教师须教学生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表使他们有计划、有系统、合理地去学习全面的知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开阔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全面的修养。
二、课堂实践互动性探讨。
钢琴教学的教学内容包含五个方面:1.从认识键盘与视奏入手,从而使钢琴入门化难为易。2.采用集体大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学时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将音乐基础理论、钢琴演奏知识自然融入钢琴的课堂教学之中,使钢琴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4.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选用中外作曲家创作的练习曲、奏鸣曲、复调音乐、舞剧与歌曲改编曲,使学生在钢琴技术训练与弹奏过程中,形成对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又做到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认识与传承。5.发展学生的键盘即兴创造能力,注重学生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能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学生就会克服畏难情绪,增加对钢琴的学习兴趣。1.养成准确读谱的习惯,学会认识乐谱上的音符、节奏、指法及各种音乐符号,逐步培养横向看谱和纵向看谱的能力。2.养成准确地看谱视奏习惯。3.养成正确地运用指法的习惯。4.培养双手熟练的键盘弹奏能力,并能够边听边唱,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5.训练大脑与视觉、手指触觉与听觉的协调性。6.熟记力度记号。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实践了启发式教学,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光辉命题。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显示了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课堂实践的互动性不强,学生与老师交流少。势必影响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强调:“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称,乃为善教也”。教学活动由本质而言,是指导学生将科学真理转变成学生的真知,将知识转变成学生的技能的过程,重点体现在指导并促使达成转变。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
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科目是钢琴课,钢琴课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因此必须注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无疑会推动钢琴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但现在很多教师并未对此给子足够的重视,导致钢琴教学在创新实践方面落后于其他学科,这严重影响了钢琴艺术的发展。总之,完善钢琴教学的方法势在必行。应诗真所著《钢琴教学法》一书,书中提到钢琴教学程序性的问题,以及钢琴教学中的主要课题。这是钢琴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作者在文中指出“钢琴初级阶段的教学,是整个钢琴教学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也就尤为突出。一个学生学业的基础是否正确、牢固,对接下来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正确、严格、扎实的钢琴基础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初学阶段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弹奏中的节奏准确、统一,保持演奏中的'速度统一,这也是节奏训练的基础;内心节奏感也要从基础教学开始培养。教师在纠正学生演奏中节奏的错误或节奏的不稳定时,可以用理性分析、示范等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用手掌击出正确的节奏,还可以编配一些节奏型的伴奏来稳定学生的节奏,培养音乐感觉。如果长时间的用脚打拍子,或教师在学生的演奏中从头至尾为学生打拍子,这样学生既听不到自己的演奏,也失去了真正的内心节奏感。钢琴艺术是新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元素,曹理在《音乐教育学的探索》一文中提到,音乐教学包括音乐教学课程论、音乐教学法这两方面内容。对音乐教育课程进行深入探究,包括课程设计、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音乐教学法主要研究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中进行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寻求与选择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包括器乐教学法、唱歌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创作教学法、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法等。
幼儿师范钢琴教学法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需符合国家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要求。能够符合“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幼儿教育指南中关于艺术领域的教育方向。在艺术领域中,所使用的教育手段是音乐和舞蹈。在音乐教育中,具有突出地位的就是钢琴教学。因此,通过对幼儿师范钢琴教学法的研究,使幼专生在钢琴课中,不仅具有钢琴弹奏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钢琴课,学习到幼儿的音乐教学法,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通过借鉴三大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如把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柯尔文手势,弘扬民族文化理念;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探索出新的钢琴教学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集教学、表演、创作于一体的课程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学生职业需求。提升钢琴教师个人素质,培养学生音乐感觉。使学生明确“会弹”与“弹好听”,“知道”与“了解到”的区别,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钢琴,确定音准概念,逐步培养音乐感觉。对于民族乐器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弘扬民族文化,感受真善美。培养具有多元化理念,开放性思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教育学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
不知不觉,我担任城基实验中学初中体育教师工作一年了,在这一年我能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将这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初一的学生刚刚踏进初中校园,对体育的知识的了解还只是很片面,加上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是很健全,为了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中考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和使他们身体能更健康的成长,开学时就为他们量身制定了计划,每节体育课都对他们的耐力及体能进行训练,让他们在了解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训练度,这样,学生尽快学好了技术,形成技能,在考试中部分学生也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
二、两操工作:
学校“两操”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学期来,体育组继续严格规范广播操进出场的纪律及做操质量,做到出操静、齐、快,动作规范、美观。不断改进广播操动作质量,树立领操员榜样模范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训练工作:
我还担任了学校篮球队教练,利用学生的下午放学后时间训练,但他们都不埋怨,很开心,一开始有的家长很担心孩子在训练过程中会耽误学习,所以不准许他们参加训练班,学生表现出不愉快,我便努力地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思想工作做好了,训练比以前都要积极的多,他们都配合我。
因为本校打篮球教师人数有限,我组织篮球队几名技术比较突出学生配合教师和韩师队比赛,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敢打敢拼的精神让我看得很欣慰,虽然篮球队到现在还没有参加过区或市的比赛,不过我相信,随着学生身体的成长和这种无谓的精神,我们城基篮球队是可以和其他学校强队抗衡的。作为教练员和学生都是深有体会,我和队员积累资料,继续努力训练,加强对抗训练,积极备战20xx年的xx区中学生篮球比赛。
通过总结,看到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和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借鉴以前的长处,改进不足,为学生更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文档为doc格式。
。
摘要:初中物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限于教学生学会教材中给定的一种方法,或者验证一个已知的事实。教师十分重视“动手”的规范训练;强调教学生“学会使用——”,“学会制作——”,强调学生要了解实验的直接结果;强调学生要集记住“应该如何做”,而不够强调“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更不强调“更好的做法是什么”。这样,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只是把前人做过的实验依葫芦画瓢地重复一遍,收效甚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生物学关于实验探究式教学地思想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地设计、操作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为此,教育部在初中和高中的新教材中都增添了许多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探究性实验,如初中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高中的“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等。
1.观察、产生问题感并作出适当的假设。观察是探究实验得第一步。很多科学发现就是藏在“偶然”和“司空见惯”中,通过观察,学生能产生一定的问题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如可将问题产生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2.实验方案的设计。假设是否正确就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假设为基础,明确实验的目的,并对实验材料、方法手段的可行性加以斟酌,要有清晰、简洁的实验步骤。并且要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也在实验方案上反映出来。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代表以适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小组实验方案。在这过程中小组间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并引起争执,学生为弄清楚是非,往往会以比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验活动中。有时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有一家创设性的设计方案来,教师对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适当的鼓励。3.实验过程的安排。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直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得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追求统一结果的习惯,引导他们关注探究的过程。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记录能如实放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在实验过程,教师应深入一个小组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掌握具体、准确的学生操作的细节;同时要注意全面巡视,了解整体情况;还应收集来自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反馈信息,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及时的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有时候,一个实验只能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其余需在课后完成。这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应该不定时地去督促、指导和学生一起把实验完成。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并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一份较详细清晰的实验方案。方案应包括: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和实验结果等。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审慎密、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1.对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作为一堂实验课,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达到自我提高,一课时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张,以两节连排的课为宜。通过两节课的实验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科问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
2.对探究教学的一点体会学习是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实验过程更应该如此。教师不应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等传统的做法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推动学生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跟传授教学方法相比,尽管学生在学习中可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领悟能力和创新意识。
钢琴对于3至5岁的小朋友来说俨然就是一个庞然大物,幼儿在看见钢琴的时候大脑里肯定有很多疑问:这个大家伙是干什么用的?它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多大象老虎和小鸟的声音?我是否也能弹好听的乐曲呢?等等,针对幼儿的好奇心,通常我会当着孩子们的面把钢琴的顶盖轻轻掀开,让孩子们亲眼目睹“钢琴的内脏”,然后用他们的小手弹响钢琴,也可由老师即兴弹奏孩子熟悉的小儿歌,这时你会发现孩子们无比的兴奋和激动,原来钢琴是这样的,一些小疑问就自动解决了,孩子的兴趣也慢慢激发起来了,在幼儿对钢琴具有一定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进行正常的钢琴教学了。
三:斟酌教学语言,化解学习困惑。
四: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理念。
1:边弹边唱,提高视奏和读谱能力。
“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达伊强调:不先歌唱就开始学乐器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音乐。前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也说过:学习任何一种乐器之前,学生---无论是幼童.少年.或成人,应当已经在内心掌握了一些音乐,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把一些音乐记在脑中,藏在心里,并且可以用自己的听觉听见它。”那我们教师每次指导孩子学习一首新曲时,先让学生认识五线谱,感受音乐的节拍特点.旋律走向及音乐情绪之后就开始尽可能的先让孩子大声反复地唱一段旋律,包括里面的休止符。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读谱.视奏能力,还可以让孩子较快地理解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综合感觉。
2:耐心的示范,教师应当成为幼儿最直接和最好的榜样。
六:重视手指练习的教学。
1:规范音阶琶音的指法。
2:“预备”的重要性。
在触键发音前手先到位“预备”好,是准确演奏的前提条件。具体的说,远距离的大跳要抽出来单独练习,准确先导,速度其后,从慢练开始,在手指触键发音前,手臂和手指先行到位。有的学生会在某个段落总是弹错音或碰错键,我会把发音前手指先预备到位的要求提出来,让他在错音前停下来,先把手指放到正确的位置。可以先用较慢的练习,手指找到正确的位置再弹下去,几个来回后,在发音正确的基础上加速练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键盘感觉和肌肉习惯。
3:两手独立性的练习。
培养两手的独立性是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即使在一些很短小的乐曲中,也常常会有左手伴奏右手弹奏主旋律的段落,或是左手跳右手连.右手跳左手连的部分,学生常常会跟着一只手走,即:要么两手一样的轻响,要么两手都用一样的奏法.这时首先要告诉孩子两手分别做的不同的动作,分手慢速练习,然后才逐渐把两手放在一起弹奏,加强两手的机体协调性。最难的是要求学生左手轻一些或右手主旋律响一些,我的方法是弹旋律的手在钢琴上正常弹奏,而弹伴奏的手则只动手指不出声音的“无声法”来进行练习,使两手在用力和触键上拉开距离,便于体会两手的独立性,然后再逐渐缩小两手在音量上的差距,直到耳朵听到的音色令自己满意为止。
七:养成聆听的习惯,培养综合性的音乐感觉。
耳朵是钢琴演奏者的监视器,也是学生独立练琴时最好的老师.拥有一双灵敏的,善于倾听的耳朵,能够倾听自己弹奏声音的对错.音的质量.音色以及节奏的对错等等,是每一个习琴着宝贵的财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正确的弹奏方法,更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在弹奏中的不足与差距,培养他们自我修行的技巧和能力,他们才会在练琴时进行弹奏动作的自我调整,向正确的方向靠拢。
1: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
2: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
学生在弹奏中同时也要注意聆听和声的变化。因为音乐中和声的序进.色彩.紧张和松弛.游移与肯定,都对音乐的表情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段明亮的和声段落后,紧接着一个柔和色彩的和弦或者出现变化音和转调时,问问学生“这个音写成这样你觉得好不好听呀?”也可以在他弹奏新的和弦和段落前以感叹“真好听啊”来提醒学生注意和声的变化,学生就会逐渐有意识地体会到音乐色彩的变化,感受到音乐表情的细腻转换。
八:了解乐谱的意义有助于提高音乐表现力。
1:乐谱所蕴藏的音乐密码。
乐谱是体现作曲加乐思的载体。演奏者一个理解并遵循乐谱上的音符.休止.强弱.快慢等音乐标记,并通过这些标记去领会和表现音乐,我八这些音乐标记称为“音乐密码”.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在学琴的初级阶段就培养他们科学.立体.全面的了解乐谱的意义,引导他们发现“音乐密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2:表现音乐从乐句做起。
音乐的旋律总是在流动着的,乐句经过起句推动走向高点(高潮)收束结尾,这是音乐忽而语汇的基本方式。把这些乐句的结构表达清楚,像平时说话一样有语调.语气和呼吸,就能赋予音乐自然的生动性,使之“像说话一样”,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新功课基本上可以完整弹奏时,就开始要求弹奏的乐句感,我让孩子们把音符串起来用说话的语气弹出像唱歌一样。比如有“落提”连线的两个音,我教孩子弹成“你好”“苹果”的语气语调。
4.钢琴培训心得体会。
5.钢琴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摘要: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幼儿钢琴教育就成为了一种能够很好的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功能的途径。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是整个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钢琴教学的基础,起决定性作用。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教育的多元化现象日益普遍,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儿童的兴趣培养也被越来越重视。素有“乐器之王”美称的钢琴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幼儿对学习钢琴的热情也不断升温,对钢琴充满了向往。在这一阶段,重点要放在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钢琴学习兴趣上,所以要采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工作。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美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提出“左右脑分工理论”,即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等,因此左脑可以称作、“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灵感、顿悟等,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音乐脑”、“艺术脑”。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右手,很少使用左手,这就影响了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发挥,影响了整个大脑的平衡发展。而众所周知,钢琴演奏是需要两只手协作来完成的,这就增加了左手的锻炼,激发了大脑右半球的潜能,使大脑左右半球和谐发展,变得更加聪慧。所以幼儿钢琴启蒙教育能开发智力,使他们更加具有创造力。二、目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幼儿自身兴趣的不稳定性、不持久性幼儿的主观判断意识差,智力水平较低,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最初学习钢琴可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有的是看到周围的小朋友会弹钢琴,所以他们也想学,也有的是家长要求孩子学,或许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或许没有。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幼儿一会喜欢画画一会喜欢唱歌,这说明他们对一件事的`兴趣存在不稳定性、不持久性。教师在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阶段就要特别注意幼儿的这些特点。针对幼儿兴趣的这些特点,制定适合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方法,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上,让他们喜欢上钢琴学习,能够让他们在钢琴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二)钢琴教师教学技能素质的良莠不齐对于一个幼儿钢琴启蒙教师来说,教学技能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些教育培训机构聘请的钢琴老师,没有通过系统的钢琴学习,有些是为了考学才学,这部分人学习时间短,并没有从基础手型、坐姿、指法等方面开始学习,只是单纯的演奏乐曲,对于钢琴的基本内容没有很好的把握。如果这样去教幼儿钢琴,肯定不会达到好的效果。三、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正确方法(一)兴趣的培养在幼儿的钢琴教学活动中,幼儿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自制力和兴趣的稳定性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学习钢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兴趣,那么钢琴的学习就会产生厌倦、消极的心理。所以,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在初学时,可以给他们弹根据幼儿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如《小星星》、《两只老虎》等,由教师先弹奏做示范,学生可以跟着哼唱,等他们自己学会演奏这些乐曲时,可以边弹边唱。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四手联弹的曲子,经常性的与幼儿进行合作。通过有效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对钢琴有兴趣,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喜欢学习钢琴。(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幼儿钢琴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和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除了钢琴教学本身,同孩子的思想交流也非常重要。合格的幼儿钢琴教师必须要对儿童心理特点非常熟悉,应该很好把握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以鼓励为主,先表扬弹得好的地方,再适当的指出错误。(三)家长的配合家长在幼儿钢琴学习和教学中要配合好幼儿钢琴教师的教学工作。家长要摆正态度,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能急于求成。并且在平时练习钢琴时,家长要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幼儿学习钢琴的辅导任务。参考文献:[1]李坤.如何提高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j].小演奏家,(7).[2]吕真.对幼儿钢琴教学的两点看法[j].钢琴艺术,(5).[3]陈若梅.儿童钢琴教育现状的思考[j].乐器,(6).
摘要:本文就幼儿钢琴基础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幼儿园钢琴基础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阐述了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孩子勇于探索学习,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幼儿钢琴;教学;兴趣;因材施教;创造性思维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了学习钢琴的热潮中,有些四五岁的小朋友也踏着蹒跚的步履走向美妙的音乐殿堂。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重实效;同时注重科学性、新颖性,启发孩子创造性思维,让孩子感兴趣、勇于探索学习、感受音乐的美妙,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笔者对幼儿钢琴基础教学的一些看法和做法进行简单的探析。一、提高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由于大多数孩子是利用业余时间练钢琴,需要放弃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的时间,所以孩子的心里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培养孩子对钢琴学习的浓厚兴趣就成了钢琴教学的首要任务。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幼儿时期的孩子经常表现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快等特点,这时期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往往终生难忘。当孩子缠着父母要这要那、问这问那的时候,家长就应当抓住孩子“好奇”的心理特征,有目的地逐步提高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如经常与孩子一起欣赏优美的钢琴乐曲,一起观钢琴演奏,让孩子产生想弹钢琴的愿望,向家长提出学习钢琴的想法。这时,家长不要急于答应,而要继续与孩子一起进行这样的活动,培养孩子对钢琴学习的兴趣,重复几次,直到孩子想要学琴的欲望变得很强烈,并做出每天练琴的承诺。当完成了孩子身心和精神上的准备后再带孩子一起学琴,便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幼儿钢琴基础教学中,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存在一些个性差异,所以我们不能采用同一个模式进行教学,应切实考虑到钢琴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的存在,注重个性化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首先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因势利导。例如:大多数男孩儿活泼好动,要想让他端正地坐在钢琴前练习弹奏单一的音符,孩子的注意力很快便会分散开来;而大多数女孩儿文静,比较脆弱,教师稍微严厉一点,她们可能就会哭得厉害;遇到自尊心强又非常敏感的孩子,既不能太过严厉地指正批评,也不能放任其错误的发生,应在每次钢琴课后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需要改正的地方,相信孩子更乐于接受这样的语调,很快改正错误。但对待一些一向乖巧懂事、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过于频繁地给予赞扬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会使得孩子自视过高,甚至有可能导致其骄傲自满的性格。另一方面,家长的期望与态度对孩子学琴的成长历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会因“恨铁不成钢”的态度,严厉地对待孩子学琴,甚至是手拿一把尺子,弹错了便狠狠敲打小手;有的家长会因自己孩子学琴的'进度比同龄孩子慢而显得十分不满,严厉地训斥,甚至打骂。长此以往,孩子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厌恶钢琴。当然,这也是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其实,更多的家长还是希望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学琴。作为教师,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够轻轻松松上好每一堂课,并完成每一堂课的练习任务,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中受到艺术熏陶。三、注意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一个创新时代,家长送孩子学习钢琴,当然希望孩子学有所成。但是,在孩子还未进入专业音乐学院学习之前,他们只是利用其业余时间进行钢琴学习,如果对钢琴学习没有兴趣,认为钢琴学习是强加在自己身幼儿钢琴基础教学初探上的一种负担而产生抵触心理,那么在学习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常常有意识地去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同时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是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充分进行表达。幼儿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孩子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孩子建立音乐形象。通过教师准确的范奏,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总之,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来表现音乐的内涵,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钢琴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乐器,它不仅涵盖了各种繁难的技巧性的东西,也包含了我们对音乐艺术的想象与表现,它所积累的作品文献更是浩瀚如海。只有从小让孩子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他们才能在这一艺术领域里获得理想的成绩。参考文献:郭玉峰,刘东云.音乐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发生了不少的改变,都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育人之师,而不是解题机器制造者,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种课程改革形势下,一种新的教学思想理念出现并不断深入教师之心,成为众多教师所推崇的教学方法——开放性教学。
为什么开放性教学会这么受教师的欢迎?首先,开放性教学,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死读书,读死书的思想,尊崇了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开放性教学,它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第三,开放性教学,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师生间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
说了开放性教学的这么多好处,那究竟如何来实施开放性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教师要树立开放性意识
开放性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教学开放性实施的如何还是受限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要树立主体性教学的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时,不要帮学生铺好一条平直的路让学生去走,否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没有多大益处。教师可以尝试放手,大胆开放,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开放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人也变得更聪明。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聪明。”
二、教学过程上注意开放性
数学本身是开放的,课堂教学更应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课堂教学实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由课堂氛围决定,课堂要开放,就得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就能民主地交流,达到开放的教学氛围。
亮。正在学生认真书写时,教师突然叫学生停下笔,同时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上课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知识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进行思考,有的回答到:“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说:“我还有50%没完成”等等。但也有这样回答:“我比同桌多完成了任务的30%”。后者,更能体现出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题目设计上注意开放性
题目的设计主要是情景题与练习题的设计,但无论是哪类题,都可以渗透开放的思想。开放型的题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创新技能。例如在教学“小数减法”的巩固练习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材料:开心文具品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枝3.05元、钢笔每枝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20元、10元、5元、5角、1角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你会拿出多少钱给营业员,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竖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一次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抄写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与技巧。在这种开放性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开放性教学固然有着它的优势所在,但往往教师在实施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会进入到这样那样的误区。
一、开放就是好
《开放式教学之我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5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