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学工作计划的成功与否,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遮挡计数的方法,知道看见的数,看不见的'也要数。
2、能仔细地观察物品的造型,发现被遮挡的部分,有一定的空间感知能力。
3、知道活动中轻声数数,为别人的操作提供方便。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正方体若干,笔幼儿有用积木进行多种造型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活动。孩子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
今天,老师就请大家玩积木,请搭出你喜欢的造型?你用了多少个积木搭成的?
二、基本部分。
1、今天老师也用积木搭了一辆小汽车,请你们来数数共有多少个积木?
表扬在活动中轻声数数,不影响同伴的幼儿。
2、请个别幼儿回答。(6、8)为什么我们数的不一样呢?你是怎样数的?
3、数有遮挡的积木造型。
教师小结:在数数的时候,看见的要数,看不见的也要数。
4、幼儿分组数积木,并记录。
数积木:先引导幼儿观察图中的积木造型,数一数,圈出正确的答案。
5、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摆的时候一定要和图片上造型一致,完成的孩子可以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学会了新的数数方法,我们回去给其他的孩子讲一讲!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对两个两个数数的理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个别幼儿还不能独立数数,教师应该在设计几个游戏环节,训练幼儿掌握两个两个数数的技能。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课前准备:一次性水杯、1分硬币、电话卡1张、学生用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做单位呢?
生:用米做单位。
师:谁了估计一下,这门大约有多高?
生:大约高2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谁来到黑板上画出来?
(指名画,师适当帮助并板书:米(m)教给学生读法)。
师:去年我们还学了一个长度单位是--生:厘米。(板书:厘米(cm)教给学生读法)。
师:厘米是用来量比较怎样的物体的?谁能上来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
师:1米这么长,1厘米就只有这一点长呀!那这1米的线段里面有几个1厘米的线段呢?(100个)为什么?(因为1米=100厘米)。
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十进制的,比如说10分钱就是1角,10角就是1元,我们计算加法时,一般也是满十进一的,而这里要满了100厘米才是1米,感觉怎样?那有没有一个比厘米长些又比米短些的长度单位呢?(分米)。
师:小朋友们想得真好,科学家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米。
(板书课题:认识分米)。
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
1、认识分米。
(1)画一画。
师:按照我们刚才十进制的想法,我们应该把多少厘米定为1分米呢?(10厘米)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在你的课堂练习纸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板书:分米(dm),教给学生读法)。
(2)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一般会说从0刻度画到10刻度)。
(3)找一找。
师:你们也是这样画的吗?那你们的尺子上只有这一个1分米吗?仔细找找看,看谁的眼睛尖!(引导学生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11、从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
(4)比一比。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吗?请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测量验证,看谁比划得准。
(5)举例与测量,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师:好,知道了1分米大约是这么长,那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边找一边量一量。
(6)沟通米与分米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自己创造出了米和厘米中间的长度单位分米,我们规定1分米就是10厘米,那1米是多少分米呢?嘘--请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板书:1米=10分米)。
2、认识毫米。
(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刚才我们测量了很多物体,现在请大家来量一量我们数学书的厚度。
(测量结果估计有以下四种情况: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6个小格、6毫米,师根据情况总结引导,使学生感到要比较精确地进行测量,需要有新的长度单位来解决,直接请学生介绍毫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对毫米的认识。)。
(师板书:毫米(mm)并教给学生读法)。
师:到你的尺上找一找1毫米。让学生明确尺上每一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沟通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请大家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3)举例与测量,体会1毫米的实际长度。
师:知道了1毫米是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我们找找看,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物体,让学生量一量它们的厚度,如1分硬币、电话卡等)。
师:在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再量一量这8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4)比一比。
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用硬币、银行卡等物体插进两指之间测量验证,多进行几次,看谁准。
(5)想一想。
师: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四人小组讨论,集体汇报,师总结补充。)。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的。
说明:刚巧对准哪一个数字就是几厘米,不到点或超过点就要用毫米表示了。
2、选择合适的单位。
(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铅笔,先选定合适的单位,再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估计情况:对于橡皮的厚度,学生一般会用毫米作单位;对于铅笔的长度可能用分米,也可能用厘米作单位,可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铅笔有长有短,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都可以,要根据铅笔的实际长度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单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a.比划一下图中几个物体的实际长度。师把所带的实物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比划。
b.填上合适的单位。
3、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
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来验证结果。
4、日记改错。
明明的日记:
3月10日星期四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师:你们笑什么?明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请你帮他改正了,希望你不要和他一样闹出同样的笑话。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本领,和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2、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1、练习7以内对应计数的表达。
2、能进行7以内数量、物体及空间位置的二次对应关系练习。
3、怎强分工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重点:
练习7以内对应计数的表达。
活动难点;。
能进行7以内数量、物体及空间位置的二次对应关系练习。
活动准备。
1、“田”字形玩具架和5-7的数群卡。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3、1-7的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7以内计数。
1、出示5-7的数群卡:冬爷爷给我们班送来很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4本书,5辆小车、6只小熊、7个皮球。)。
2、这些礼物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二、空间方位对应练习。
2、请你们用手脚来表示玩具柜上的各个格子,老师说出玩具名称,你们用动作告诉我这种玩具的位置。
3、老师用动作来表示玩具柜的各个格子,你们说出这个格子里有几个什么玩具。
三、操作练习。
1、出示教学挂图: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上有什么?我们小朋友要干什么呢(给孩子读题目)。
2、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3、展示幼儿作业,交流评价。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和亿级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2分钟)。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数的产生和十进进制计数法。
2.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和亿级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一)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认真阅读课本第16、17页的文字并观察图片,(重点理解记忆17页上面的两段话)时间:5分钟,5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又准又快的回答下面问题。
1、古时候人们记数方法有()、()、刻道记数。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就是()。
2、现在最常用的数字叫()数字,它是()人发明的。
3、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4、一个物体也没有,用()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的。
认真阅读课本第18页并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后,5分钟再回答下面问题:
1、亿级包含的数位有()、()、()、()。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二、合作交流。(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交流)。
1.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2、一个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一个九位数的最高位是(),一个十二位数的最高位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
4.先把下面的数分级再说出它是几位数。
5、32562700000说一说:
“3”在__位上,表示_____。
“5”在__位上,表示________。
“7”在__位上,表示________。
三、质疑探究。
你能读下面两个数吗?
1204000000读作:
103050600000读作:
四、当堂检测。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都是()。
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
4、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5、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6、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7、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个数位是一级,亿级的四个数位是()。
8、“千”和“万”的进率是(),请你写出两组进率是十的计数单位。
()与()的进率是十;
()与()的进率是十;
9.判断题。
(1)0,1,2,3,4,5,……都是自然数。
(2)最小的自然数是1。
(3)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位这个概念,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本节课的学习对数的认识和对数位的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操作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他们有时候也会将捕到的幼小动物圈养起来。有一天,有几只小山羊跑到了圈外,一位猎人的妻子正在琢磨着怎样记录圈外的只数呢!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山羊?
如果要一次性记录小山羊的总只数,猎人妻子就有点为难了,快来帮帮她吧!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体会10个一是1个十。
提问:怎么摆小棒,就能让猎人妻子一下数出来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先数出10根小棒放在一堆或捆成一捆,再从1开始数剩下的1个,猎人妻子也可以一眼看出来了。
(及时鼓励、表扬)。
提问:为什么要把10根小棒放一堆或捆一捆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人们一般只有10个手指,用手指来数数只能数到10,把10个放一起,剩下的再从1开始数比较方便、好记。
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2、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3、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说说一捆和一根有什么不同?
(1)、合起来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认识计数器及数位。
1、11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数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1吗?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着重说说十位上的1表示几?个位上的1表示几?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15、19、20,学生快速数出小棒后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古人计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古人计数》教学设计3、当拨20时要注意是从19根再添1根组成的,让学生明白2个十合起来是20。
四、活动三: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读一读尺子上的11~20各数,试着倒读或背诵。
(二)、教师提问。
根据尺子回答问题:
1、14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一个数是()。
2、和17相邻的两个数是()、()。
3、比15大的数有()。
4、比18小的数()。
5、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五、活动四:走过独木桥。
1、第一关:数一数(看图填数,原题略)。
2、第二关:填一填。
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1416。
1915。
第三关:猜一猜。
在计数器上,我的个位是2个珠,十位是1个珠,你猜我是()。
10+8的得数就是我,我是()。
我的十位是2,个位是0,你猜我是()。
六、随堂练习。
(一)、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二)、对口令。
1、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2、生生互对。
七、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目标:1、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为自己长大感到高兴。
准备:
1、每人三张相片(出生、两岁、现在)。
2、绒面板一块。
3、歌曲录音磁带《世上只有妈妈好》。
过程:1、介绍自己:幼儿将自己的相片分别按出生、两岁、现在三个年龄段贴在绒面板上。谈谈小时候开心、有趣的事情。看看自己和朋友有什么变化。
2、交流讨论:
重点观察出生时候的“我”:
――“刚出生时候的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你出生的时候有多重?你长得像谁?”(人刚生下来的时只会哭,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每个人体重是不一样的。)。
重点观察两岁时候的“我”有哪些变化:
――“两岁时候的我和出生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在亲人的照顾、抚养下,我长大了长高了,会说话会走路,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等。)。
重点观察现在的“我”,介绍“我”的本领:
――“现在的‘我’和小时候相比本领已经很大了,说说自己的本领。”
3、感谢父母:
每位幼儿说一句感谢父母的话,教师用录音,录下幼儿的话。全班合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学重点。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板书: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2.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内容.。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国家的数字?各是怎样的?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5)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因进位制有很多种,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所以后来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方法,又逐渐发展成较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教师提问:a、九亿再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十亿应写在什么位置?百亿、千亿呢?(教师同步板书)。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教材p77~80。
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教学准备:三角板、纸片、钟、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角。
1、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角,现在你知道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吗?(指名汇报)。
2、谈话:看看这个正方形,你能指出它的角吗?
(指名一生上前指角,指出有4个同样的角)。
在纸工袋上有几个这样大小的角?三角板上呢?
3、谈话: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角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直角”。一般我们还要在直角上标上一个符号来表示直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角。
二、折角。
1、谈话:那么你想自己来折一个直角吗?(课件出示例2)。
(学生用圆形纸和不规则纸折角)。
2、提问:比较你折的两个直角,有什么发现?
再与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别比较后汇报)。
3、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直角都是一样大小的)。
三、找角。
(学生找直角)。
2、提问:谁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直角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的?(全班交流)。
3、谈话:小朋友真棒,找到了那么多的直角。其实啊,在我们经常看见的钟面上也有直角,你知道吗?(课件出示例1想一想)。
(学生交流,教师在钟面上拨一拨,并验证)。
(学生汇报,两种方法。)。
下面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到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学生活动)。
5、提问:你找到几个直角?谁来指一指?
(指名上前指一指)。
(同桌合作拼直角。
指名汇报,并展示拼出的直角,另请生验证。)。
四、画角。
谈话:拼了角后,你想把直角画下来吗?
(学生在书本p74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
指名展示,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怎样验证?
教师在点子图上示范画直角,学生再画一个直角)。
五、认识锐角、钝角。
(指名上前指一指)。
2、想想做做第4题。
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想想做做第5题。
照下面左图的样子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展示、汇报。
六、练习。
1、想想做做第6题。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想想做做第7题。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七、总结。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10个一千万是,10个一亿是(),10个一百亿是()。
2.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个数位是一级,亿级的四个数位是()。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4.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5.有一个整数,它里面有100个一千万,这个数是()。
6.一个数由7个十亿、5个百万组成,这个数是(),读作()。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8页。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
难点:掌握万级以上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与不同的数打交道,你都在什么时候用到了哪些数?那么这些数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1、探究数的产生过程。
(1)打开课本,阅读16、17页的内容,请同学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么计数的?对古代计数法作一个评价。(不方便所以发明了符号计数法)。
(2)符号计数法和以前的方法比较感觉起来怎么样?(方便很多,但每个国家用法不同,交流起来也不方便)。
(3)后来出现了阿拉伯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的来源。
2、认识自然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心跳约25~30亿次;我国20xx年11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总人口是1339724852人等。
(2)用计数器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让学生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习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出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4)说说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教师指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一)、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没有比前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
3、0是自然数,也是整数。()。
4、10个一千万是十亿。()。
5、任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6、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7、没有最大的整数。()。
8、一个十一位的自然数,它的最高位在十亿位上。()。
(二)、连一连。
10个一百万1000亿。
10个十亿1亿。
10个一千万100亿。
10个一百亿1千万。
(三)、填空:
1、每()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
2、亿级包括()、()、()、()四个数位。
3、一个十二位的自然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4、一个自然数,最高位在千亿位,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5、全世界约有6302309691人,这个数中的两个6分别表示()和()。
(四)、读资料,谈想法。
1、我国每年要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共达到四百五十亿双。
2、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xx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3、联合国粮农组织20xx年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达到13亿吨。倘若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能够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目前约为9亿的饥饿人口。
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2、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
以集体、个别、小组的形式,学习用两个标记卡记录三角形、长方形的不同点。
2、学习按标记记录数量。
幼儿一次按标记集体、分组操作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用数字卡表示)。
引导幼儿学习讲述操作结果。
要求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
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看教师出示标记图,图形特征与标记相符的幼儿,举起卡片站起来。
送图形回家,要求图形必须符合门牌号。
看图按标记记录。学习记录后,说说这幅图里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板书: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学生回答:人们在劳动生产中有了计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物体个数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教师明确: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词数物体的个数,只是知道“同样多”。“多”、“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来计数。
2.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内容。
(1)放牧时摆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对应起来,若二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2)人手中的木棒,木棒上有好多道,这就是记录。人们出去打猎时,拿走的武器,每拿一件武器就在上面刻一道,等到人们打猎回来时,再看二者是否同样多,以此来判断武器的丢失。
(3)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过去人们无论采取的哪种计数方式,都是要把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
(4)随着语言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符号也不同。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国家的数字?各是怎样的?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5)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因进位制有很多种,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所以后来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方法,又逐渐发展成较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教师提问:a、九亿再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十亿应写在什么位置?百亿、千亿呢?(教师同步板书)。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数位分级(学生自学)。
自学题目:从右边起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异同点?
(四)教学亿级的读法。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回忆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
5000010600040030500。
2.在上面三个数后各加4个0,变成例1。
(1)学生试读、互相读、小组讨论读。
(2)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的“0”不读?什么位置的读,读几个?
学生总结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是亿级,万级有……。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0000读作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3.读出下面每组数。
(1)656500006500000000。
(2)407040700000407000000000。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0000人。
2.1999年全国有生135479600人。
3.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00000千米。
六、板书设计。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1) 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间 , 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
总之 , 我们应以现代教育观点正确妥善地对待学 生突如其来的提问 , 处处以学生为本 , 注意保护好学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 敢于提 出自己的独立看法。
1、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数字的演变过程。
2、在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
3、教育学生要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重点难点。
理解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资源。
课件、教学用书。
课时1课时。
备课方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激趣。
出示0、1、2、3、4、5、6、7、8、9。
问:这些都是什么?
那这些数字都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数的产生》。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齐读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师:古时候,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逐渐有了记数的需要。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记数的吗?
学习古人的记数方法。
课件16页中的例题。
观察交流古人都是怎样记数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板书并补充讲解。
实物记数。
结绳记数。
刻道记数。
指名读一读问:看到古人的记数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师:由于古时候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较低,还没有数字的出现,人们只有借助一些物品来表示数,确实不方便。
学习数字符号,随着文字的发展,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这就是最初的数字。
出示课件16页例题。
观察,有哪几个国家的记数符号?
并说说看到这些记数符号有什么感想?
师:数的产生,各个地区的数字不同,交流很不方便。
出示课件17页的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结:就这样,经过很长的时间,逐渐统一成现在这种通用的阿拉伯数字,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课件出示17页的例题。
指名汇报。
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
仔细观察。
交流汇报。
“实物记数”
“结绳记数”
“刻道记数”
认真记忆。
“太麻烦、不方便”
倾听。
观察。
汇报。
评议。
生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阅读识记掌握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并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基础知识。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思考汇报。
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活动。
汇报评议。
设计意图。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总结回顾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发言。
学会归纳知识点。
五、作业设置。
我会填:
1、古人使用()()()记数的。
2、阿拉伯数字是()发明的。
3、()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
4、自然数的个数是()。
5、一个物体也没有用()表示。
板书设计。
数的产生。
0、1、2、3、4、5、6、7、8、9。
古人记数:实物记数。
结绳记数。
刻道记数。
数字符号。
数的产生。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板书: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学生回答:人们在劳动生产中有了计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物体个数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教师明确: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词数物体的个数,只是知道“同样多”。“多”、“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来计数。
2、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内容。
(1)放牧时摆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对应起来,若二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2)人手中的木棒,木棒上有好多道,这就是记录。人们出去打猎时,拿走的武器,每拿一件武器就在上面刻一道,等到人们打猎回来时,再看二者是否同样多,以此来判断武器的丢失。
(3)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过去人们无论采取的哪种计数方式,都是要把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
(4)随着语言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符号也不同。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国家的数字?各是怎样的?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5)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因进位制有很多种,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所以后来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方法,又逐渐发展成较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教师提问:a、九亿再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十亿应写在什么位置?百亿、千亿呢?(教师同步板书)。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数位分级(学生自学)。
自学题目:从右边起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异同点?
(四)教学亿级的读法。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回忆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
5000010600040030500。
2、在上面三个数后各加4个0,变成例1。
(1)学生试读、互相读、小组讨论读。
(2)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的“0”不读?什么位置的读,读几个?
学生总结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是亿级,万级有……。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0000读作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3、读出下面每组数。
(1)656500006500000000。
(2)407040700000407000000000。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进制计数法,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五、布置作业。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到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0000人。
2.1999年全国有生135479600人。
3、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00000千米。
六、板书设计。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板书: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学生回答:人们在劳动生产中有了计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物体个数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教师明确: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词数物体的个数,只是知道“同样多”。“多”、“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来计数。
2.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内容。
(1)放牧时摆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对应起来,若二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2)人手中的木棒,木棒上有好多道,这就是记录。人们出去打猎时,拿走的武器,每拿一件武器就在上面刻一道,等到人们打猎回来时,再看二者是否同样多,以此来判断武器的丢失。
(3)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过去人们无论采取的哪种计数方式,都是要把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
(4)随着语言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符号也不同。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国家的数字?各是怎样的?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5)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因进位制有很多种,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所以后来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方法,又逐渐发展成较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教师提问:a、九亿再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十亿应写在什么位置?百亿、千亿呢?(教师同步板书)。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数位分级(学生自学)。
自学题目:从右边起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异同点?
(四)教学亿级的读法。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回忆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
5000010600040030500。
2.在上面三个数后各加4个0,变成例1.
(1)学生试读、互相读、小组讨论读。
(2)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的“0”不读?什么位置的读,读几个?
学生总结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是亿级,万级有、、、.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0000读作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3.读出下面每组数。
(1)656500006500000000。
(2)407040700000407000000000。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0000人。
2.1999年全国有生135479600人。
3.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00000千米。
六、.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和,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板书: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学生回答:人们在劳动生产中有了计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物体个数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教师明确: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词数物体的个数,只是知道“同样多”。“多”、“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来计数。
2.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内容。
(1)放牧时摆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对应起来,若二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2)人手中的木棒,木棒上有好多道,这就是记录。人们出去打猎时,拿走的武器,每拿一件武器就在上面刻一道,等到人们打猎回来时,再看二者是否同样多,以此来判断武器的丢失。
(3)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过去人们无论采取的哪种计数方式,都是要把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
(4)随着语言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符号也不同。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国家的数字?各是怎样的?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5)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因进位制有很多种,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所以后来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方法,又逐渐发展成较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板书课题:)。
(二)教学。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教师提问:a、九亿再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十亿应写在什么位置?百亿、千亿呢?(教师同步板书)。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数位分级(学生自学)。
自学题目:从右边起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异同点?
(四)教学亿级的读法。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回忆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
5000010600040030500。
2.在上面三个数后各加4个0,变成例1.
(1)学生试读、互相读、小组讨论读。
(2)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的“0”不读?什么位置的读,读几个?
学生总结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是亿级,万级有、、、.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0000读作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3.读出下面每组数。
(1)656500006500000000。
(2)407040700000407000000000。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五、布置作业 .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0000人。
2.1999年全国有生135479600人。
3.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00000千米。
六、.
1、数的产生2、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中的数位顺序表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向我提问:"老师,这个’千亿位’左边的省略号是什么位?比千亿位大的数怎么读?气全班同学的注意一下子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提问所吸引。我开始一愣,但又很快冷静下来,看到全班同学也很想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计划。先表扬了这个学生肯动脑筋,敢于提问。接着便向学生作了解释: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地方要用到比"千亿位"大的数赞,对于大于"千亿位"的数,教材还没有规定具体的数位,在读写时,我们可以把它们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或取近似值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这需要我们掌握好现在的每一步知识。
问题总算平息了,但给我留下许多思考。
(1)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间,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
心理素质和师德修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处处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们有的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自己准备好的教学任务不让学生节外生技,不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更是"消灭在萌芽状态"或是讽刺、挖苦学生:"这样的问题还用问吗?"、"自己去想吧"等等。殊不知,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有的更是在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甚至在扼杀一个未来的"爱迪生"。
(2)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间,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在知识迅速更替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更要通过学习,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以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
(3)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要妥善处理好。对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当场解决,教师不能立即回答的要客观地说明缘由,实事求是地做好解释。以前也听过有些教师对学生提问无法回答时,会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说:"这个问题老师先考考你们。"这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虽然当时可以应付过去,但学生成人以后会知道这是一个"骗局"。当然对于个别学生个别问题,我们有时确实需要师生课后个别处理。
总之,我们应以现代教育观点正确妥善地对待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处处以学生为本,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看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2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