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进度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按照一定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而制定的一份教学指南。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教学工作计划的参考,以下是一些教学经验的分享。
1、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辨认。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
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辨认。
投影片、投影仪。
一、观察活动
师出示洗衣机,每位学生坐在座位上看洗衣机,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两人一组说一说。
二、观察物体
1.出示小气车图。(略)
2.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分小组讨论。
4.判断练习
6.电脑显示大象、小猫、小猴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分小组说一说,他们看到的是哪一面?用直线连接。
三、观察物体
1.桌上摆出自己的玩具,同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看到的什么?
2.讨论:为什么小组内四个同学看到的物体都不一样?一个物体可以分为几个方向去看?
四、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1、让学生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根据看到的不同的形状正确确定正面、侧面、背面的观察位置。
3、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玩具小鸡、小鸡四个面的照片、小鸡头饰、玩具相机、电脑课件。
给学生分四人一组,并给每个学生确定号码1到4号。
一、引入:
师: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有时需要对一些物体进行观察,会不会也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去研究,挂出课题《观察物体》。
(让学生充分发言)。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发现由于拍摄时站的位置不同,所拍摄出来的照片也就不同。
你们想不想像他们一样也来观察一下?请各小组把玩具小鸡摆到桌上。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在脑子里。(学生活动)师把四张小鸡照片贴在黑板上。
师:下面请你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给小鸡拍一张照片,想一想你拍的是这里的哪张照片?(学生活动)。
问:你看到的是哪张照片?(找三个人说)。
师:请和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起立。你们发现什么?
师:同一位置的小朋友拍到的小鸡照片是一样。
师:很好,大家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拍的照片,你想亲眼看一看你们这组其他小朋友拍到的小鸡是什么样子的吗?下面就请大家一块儿来做个找头饰的游戏。我们先来看二(3)班的小朋友是怎样做这个游戏的?(录像)。
学生游戏。
四、课间操。
师:下面到课间操的时间了,我们来放松一下。同学面对面站好。
问:做课间操时,老师发现面对面的同学伸出的手和脚正好相反,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师:当我们面对面时,你的右边是对面同学的左边,你的左边是对面同学的右边。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这是它的照片。你知道它是谁?肯定是小熊吗?要看它的哪一面就能肯定?现在你们看到它是小熊,请把它带到你们小组。
问:这两张照片分别是站在小熊的哪面拍的?
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又是站在小熊的哪面拍的呢?为什么?
师:请各小组同学站到能看到小熊右手的这边,和照片上一样吗?
问:这张呢?为什么?
师:请你们也站到这边看一看,一样吗?
出示打乱的小熊照片。
问:老师重新整理了一下照片,这张是站在小熊的哪面拍的?(师指生答)。
六、练一练(略)。
师:观察物体不仅可以从前、后、左、右进行观察,还可以从其它位置进行观察。以后我们还会继续来研究。
八、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老师对你们今天的积极表现非常高兴。
1、观察、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茶叶的外形特征,感知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2、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和起源。
3、体验品茶的乐趣。
1、收集各种茶叶(白茶、铁观音、龙井、碧螺春、银针、茉莉龙球、苦丁茶、普洱茶),每组一份。
2、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3、记录纸人手一张、大记录表。
4、茶具一套,小茶杯每人一套。
(一)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师:上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回家品尝爸爸或者是爷爷泡的茶,并了解茶的名称和茶的有关知识,有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茶的知识,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2、引导幼儿观察在桌面上的各种茶叶。
通过看看、闻闻、摸摸、说说、感知茶叶的形状。
师:有的小朋友为了和大家分享茶叶的知识,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茶叶,就放在边上的桌子上,请小朋友去看一看茶叶的形状、颜色,用鼻子去闻一闻味道,并完成一张记录表。
(1)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并完成记录表。
(2)请个别幼儿交流,教师作记录。
(3)小结:
教师:茶叶的形状都不相同,颜色也不太一样,有深有浅,但是闻上去的味道都是非常清香的。
(二)幼儿观察用开水泡后的茶叶的变化,谈谈茶叶的作用。
1、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杯中的变化。
师:茶叶到了水中,经过开水泡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
2、小结:我们看到的是茶叶经过开水泡后,又慢慢变回刚采下来的样子,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红,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绿,闻一闻真香呀。
(三)品茶。
师:这么香的茶想不想品尝一下。
(四)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
师:这么香的茶是怎么制成的呢,我们张家港有一座美丽的山叫凤凰山,凤凰山上种植了许多的茶叶,前几天老师到凤凰山玩,特意去询问了当地的茶农有关茶叶的知识,拍下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了解茶叶的起源。
师:人们是怎么知道茶叶可以用来泡水喝的呢?
在古代的时候,有个叫陆羽的人,有一次到山上去采药,觉得口渴了,附近又没有什么水。突然发现附近有一棵树,有很多鸟儿都在吃树上的树叶,他也摘了一片放在嘴里,顿时感觉不口渴了,而且精神也变得非常好。于是就把这种树叶叫做茶叶,用这种茶叶泡水喝,效果会比吃茶叶更好。茶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饮料,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是采茶最忙的季节,我们一起去帮茶农采茶吧。
继续探究“茶”知识。
游戏活动:茶馆。
活动一开始,为了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进行了聊茶这一环节。后来通过看、闻、品,让孩子对三种茶有了初步的认识:看――看茶叶在未泡水和泡了水以后状态、色泽的变化;闻――茶叶的香味;品――感受几种茶叶的口味,全面地让孩子感知了解。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厚,也调动了孩子的基础经验,看到过爸爸、妈妈喝茶,和今天的学习联系后也有一些自己对茶的认识。这里将茶道的展示添加并放在延伸环节是让孩子将对茶的认识的延续,激起他们新的学习欲望。
课本p67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教学反思:
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在三年级上、下两册教材里,先后教学了由2个、3个或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学生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上再摆一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新摆成的物体的某个视图与原来保持不变;第二段是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正方体,这组正方体摆成并列的、不相连的两部分。安排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摆一摆、看一看是本单元最主要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切不能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画来代替观察实物。
第52页例题里已经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成了一个物体,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物体的三视图,教材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在这个已拼成的物体上再添1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添了正方体后的物体与原来的物体有相同的正视图。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也是他们乐意接受的问题,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线索是:接受并理解问题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里添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把各种摆法分类整理,找到规律。
在接受问题时要理解从正面看形状不变的意思,通过观察并记住原来物体的正视图是横着排成一排的3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在猜一猜、估一估时要考虑添上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放在哪里,如果放在原来物体的上边,正视图会不会变化?如果放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呢?放在左边或右边呢?在经过比较周密、充分思考之后,确定添的一个正方体应摆的位置。要摆一摆、看一看,证实虽然添了一个正方体,正视图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确认自己的答案。在交流中不但要展示自己的摆法,还要关心别人的摆法,体会摆法是多样的。最后通过对全班同学的各种摆法进行分类整理,明白添上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试一试要求添上一个正方体后,上视图不变或侧视图不变,让学生再次经历与例题相同的学习过程。
想想做做第3题把5个同样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这里有三个小题,第(1)题和第(2)题的答案是开放的,第(3)题的答案是惟一的。教材希望这些灵活的练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像,发展空间观念。第4题里有四个物体,每个物体都是许多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各个物体所用正方体的个数都不同。这题要求学生先数出各个物体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再照样子把这些物体摆出来。在数的时候,既要数在实物图上能看到的正方体,也要数图上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这些被遮住、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有些在物体的后面、有些在下面,想到它们的客观存在是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数过以后再摆一摆,让学生验证数的结果,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第54页例题先让学生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样子摆一摆,这5个正方体应摆成两堆(右边2个左边3个或右边3个左边2个),这两堆是并排的,它们的底面沿着同一条直线,而且左右两堆不连在一起。教学活动分两层进行,第一层先分别指出图中男孩和女孩摆出的物体的三视图,即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从侧面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和位置。第二层分别比较两种摆法的正视图、侧视图、上视图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差别。通过这道例题让学生体会三视图既能表达物体的形状,还能表达位置关系。
学生已经能够用视图表示物体的形状,用视图表示位置关系是第一次学习。分别说出例题里男孩摆法的正视图和上视图并不困难,在学生说出这两个视图后,要引导他们注意每个视图里都有两点内容:一是物体的形状,二是相互的位置关系。两排长方形表示了形状,之间空开的距离表示了位置。侧视图是教学难点。要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从侧面看,左边的两个正方体被遮住了,只能看到右边的三个正方体,所以画出三个正方形上下排成一排的图形。类似地在说出例题里女孩摆法的侧视图时,也要在观察中体会两部分间有被遮住的关系,弄清楚视图中最上面的一个正方形和下面两个正方形分别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教学这道例题时,也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促进认知迁移。先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下面的样子,分别指出三视图。
再把两个物体的左右两边平移拉开一些距离,让学生分别说说三视图。
比较男孩、女孩摆法的视图,要把力量放在正视图和侧视图上。要比出正视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视图表示物体形状。侧视图虽然相同,但图中的三个正方形所对应的正方体不完全相同,它反映了物体两部分被遮住的情况不同。在相同的结果里找出不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正确思考。
试一试为学生创设了摆法多样的空间,先是保持上视图不变,可以左边摆4个、右边摆1个或者左边摆1个,右边摆4个。要提醒学生,必须把左、右两部分沿着一条直线摆,它们的上视图才是左、右并排着的两个正方形。再是保持侧视图不变,可能略有难度。要让学生在摆摆、看看的活动中自己解决,不要过早提示。
二年级上册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
四年级下册从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不同。
从3个位置观察3个不同的几何体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在某一个位置可能看到3个物体的形状会一样,为以后学习逆向思考作铺垫。
五年级下册根据给定的观察到的一个面的形状,摆出4个、5个小正方体的立体拼搭形状,使学生感受到:从一个角度观察到的形状,不能唯一确定立体图形形状;随着所用小正方体块数的增多,拼搭出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数量也增多。
给出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摆出所观察的图形。使学生感受到从三面观察才能确定立体的形状。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在观察、操作和验证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在“搭一搭”的具体活动中,用拼摆小正方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6.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1.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难点: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师生交流后明确: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位置对实物进行观察。
2.出示由若干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图形。请学生猜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1.教学例1。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小正方体,再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小组成员分别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进行观察。
(2)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
(3)小组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后,概括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各不相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连一连,并交流反馈。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每位同学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相同。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小组交流后,反馈总结。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拼摆图形,交流反馈。
师生交流后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科学概念: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
2、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
3、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谁能说一说。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眼睛观察点)。
4、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墙)它的最高处在哪里?(墙的右上角)。
5、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阻碍点)。
6、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虚线)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7、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往上画会怎么样?(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往上画会怎么样?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10、汇报。
11、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的变化。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呢?
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2、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大。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3、联系古诗: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80页试一试第2题。变化的楼房。
(1)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生:逐渐缩小。
(2)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
5、在城市建设中,规定两幢楼的距离不能太近。为什么?
6、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
7、填空。
(1)观看物体时,站的越(),观察到的范围就越()。
(2)路灯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离路灯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离路灯越远,物体的影子就越()。
(3)红红和芳芳分别住在同一栋房的4楼和8楼,她们观看夜景,()比()观察的范围要大。
8、判断题。
(1)同样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2)人远离窗子时,看到窗外的范围变大。()。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本学段有具体要求,即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因此本设计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设计先是用课件呈现教材中让学生摆出的图形,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要求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正视图与课件中的图形一样的几何体,引导学生对正面观察到的形状进行分析、思考和推想,最后通过互相合作和动手操作,经历想象与尝试的过程,摆出相应的几何体,探索不同的摆法并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完整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知识的.迁移能够使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知的学习产生影响。在例1(1)的基础上教学例1(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加1个同样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仍然不变。利用学习例1(1)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推理,自己尝试摆一摆并互相交流,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体与相应视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ppt课件同样的正方体若干。
学生准备同样的正方体若干。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1.师:我们以前已经学过观察简单的立体图形,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出示课件)你认识这个立体图形吗?你能画出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形状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再用语言描述)。
2.导入新课。
师: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学习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情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准备。
1.教学例1(1)。
(1)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同样的4个小正方体按顺序不遗漏、不重复地摆出从正面观察得到的图形与课件中图形相同的几何体。
(2)实践操作。
学生拿出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3)展示,并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把这4个小正方体摆在了什么位置?
(学生上前演示)。
师:这样摆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变了没有?还是3个小正方形吗?
(4)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摆法。
(5)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正视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组织学生动手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能够从同一方向观察到相同视图的几何体的不同摆法,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辨认。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辨认。
投影片、投影仪。
一、观察活动。
师出示洗衣机,每位学生坐在座位上看洗衣机,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两人一组说一说。
1.出示小气车图。(略)。
2.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分小组讨论。
4.判断练习。
6.电脑显示大象、小猫、小猴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分小组说一说,他们看到的是哪一面?用直线连接。
1.桌上摆出自己的玩具,同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看到的什么?
2.讨论:为什么小组内四个同学看到的物体都不一样?一个物体可以分为几个方向去看?
四、板书设计: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二、分层练习。
1、练习十六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
2、练习十六第2题。
判断下面三幅图分别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练习十六第3题。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数学书,分别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然后再书上连线。
4、练习十六第4题。
观察老师准备的图片,分别看看是在哪个位置拍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练习十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做练习你学到了什么?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以后再观察物体的时候,要多从几个方向看一看。
四、课堂检测。
再往桌面上摆一个立方体,让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看到的形状与上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说出看到的具体形状?
(2)分别把你所看到的形状画下来教师逐个检查。
1、在找找、看看、说说、做做中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小蚂蚁。
2、初步了解蚂蚁的特征、生活的地方及喜欢吃的东西。
提前请幼儿准备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糖果、饼干等),放大镜。
一、谈话引出活动。
1、你为小蚂蚁准备了什么吃的`?
2、小蚂蚁住在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给它们带去好吃的。
二、找蚂蚁。
1、带领幼儿到小区公园,请幼儿找一找小蚂蚁。
2、你在哪里看到了蚂蚁?它是什么样子的?
三、喂蚂蚁。
1、请幼儿把准备的食物给蚂蚁吃,看看蚂蚁最喜欢吃什么?
2、引导幼儿与蚂蚁说说话。
如:小蚂蚁快来尝一尝;好吃吗?等。
小蚂蚁好像说了什么?(真好吃,谢谢)。
3、你还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请幼儿走走看看蚂蚁最喜欢吃什么?
四、与蚂蚁说“再见”,带幼儿回园,教师进行小结。
作业内容:
设计理念:
课前让学生观察动物,积累素材,课上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制定习作目标,以“我”口说“我”心,盘活心中积累,然后自主完成习作。这种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旨在体现生活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作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习作指导课。
课前交流。
学生积极地举手。
师:别急,你可能回答“一只也没有了”。老师有更高的要求,看谁能说出五种以上答案。
学生纷纷放下手。
师: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越多越好,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好,开始。
学生讨论。
师:好。大家的答案都出来了。请交流。
生1:这们讨论出了五种答案:一是剩九只,因为鸟全是聋子,打死一只其他鸟都不知道;二是剩零只,原来一枪打过去鸟全吓跑了;第三种是七只,打死一只,两只吓跑了,其他的吓昏了;四是剩六只,一枪打死了四只鸟;五是剩一只,九只都跑了,那一只是惊弓之鸟,被吓昏在树上。
师:看来大家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作文课就需要打开思路、思维活跃。好,上课!
一、激情引趣,丰富素材。
师:同学们,让我们随着动听的音乐,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如果同学们认识可以叫出这些动物的名字。(教师播放各种动物的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识的动物可真不少,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呢?
生:我喜欢小狗,因为它很忠实。
生:我喜欢小猫,因为它很可爱。
师:大家说的小狗的忠实或者小猫的可爱就是它们的特点(教师板书“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或者这样的形式,概括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的()。
生:笨拙的乌龟。
生:调皮的小猫。
生:可爱的小白兔。
二、创设情境,制定目标。
1、回顾课文体会写法。
生:《白鹅》《白公鹅》《猫》《母鸡》。
生:栩栩如生。
生:跃然纸上。
生:历历在目。
师:是的,这四篇课文所描写的哪些地方给你印象特别深?可以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补充板书)。
生1: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就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
这几件事让我感到小猫非常可爱。
师:是的,这里作者用具体有趣的事例来说明了满月时的小猫非常可爱。(板书“趣事”)。
生2: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从这里我觉得猫的确挺古怪的。
师:对呀,作者通过对比表现出了猫的性格——古怪。(板书“对比”)。
生3: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这一段把“鹅老爷”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意思。
师:这里把鹅称作“鹅老爷”,是不是作者很讨厌白鹅呢?
生:不是。作者内心还是很喜欢白鹅的。
师:这里作者用了反语,在整组课文里面的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这种方法(板书“反语”)。生: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从“小梅花”这个词我感觉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师:很好,是小梅花而不是黑脚印。还有一个词特别传神,是那一个?
生:我认为是踩印。
生:我认为是“蹭”
师:对,一个“蹭”,蹭出了作者与猫的感情。表达喜爱之情可以直接表达,可以借助事例融入到字里行间。用什么方法,还要看你写的内容。
(教师相机补充板书。)。
师:看来,大家的积累可真多。所以,我们写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动物的特点去写具体,表达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样写出的动物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指导试说,掌握方法。
师:你的作文准备抓住动物的什么特点?怎样写?请同学们先自己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听,用笔做一下简单的记录。边听边思考:这位同学是否具体地介绍出动物的特点,有没有流露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指名试说重点段。
生:我讲讲我家小乌龟怎样吃食:中午,我给它吃小鱼。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吃的,就盯着它看。它看见了我,就不敢吃了,用那种渴望的眼神看着鱼。我知道它想吃却又怕人。于是,故意躲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我偷偷一看,发现它正在吃鱼呢!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1:我认为他说得很有趣。
生2:我认为应该把我看到小乌龟怎样吃鱼还应具体一些,把它的动作一一讲清楚。生3:我认为比如写吃食时要用上一些动词,要生动地描述。
生:我认为,可以用上反语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比如可以说“好一个偷偷摸摸的家伙”。
师问生:你接受他的观点吗?能不能再根据大家给你的意见再说一下?
生:中午,我给它吃小鱼。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吃的,就盯着它看。它看见了我,就不敢吃了,用那种渴望的眼神看着鱼。我知道它想吃却又怕人。于是,故意躲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我偷偷一看,发现它正在吃鱼呢!只见他它划动四条腿,伸出老是缩着的头,两只小眼睛眨了眨,嘴一张一合地把食物吞吐下。好一个偷偷摸摸的家伙!
师:说得真好,不但写具体了乌龟进食的过程还表达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还用了反语。
接下来又有几名同学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评,及时指导。
3.归纳总结,完善目标。
生1:写外形时要按一定顺序。
生2:可以运用反语或者对比的手法。
生3:比如写吃食、捉鼠时要会用有关动词,要生动地描述。
生4:书写要认真,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师:对呀,条理清楚、语言规范、标点正确、书写认真、修改认真等都是我们写好作文应该做的。
师:对于本次习作,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明确要求独立成文。
师:以上我们共同讨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老师进行了归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本次习作的目标。这样我们不但明确了习作的目标,还构思了自己的作文,现在请同学们开始把我们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受到的喜欢的动物写下来(板书‘写自己喜欢的动物’),下一节课我们将要根据目标一起来评改自己的作文。
板书: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外形。
抓住特点具体习性:叫声、步态、吃相。
趣事:
真情实感喜欢反语拟人对比。
点评:首先,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有效唤醒了学生的体验。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感受课文的精彩之处。在教师的强化点拨下,学生领悟了课文中作家是如何抓住动物特点写具体、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并共同制定了习作的目标。丁有宽先生曾经说过:“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当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撞击”时,就会产生分析自己经历或生活现象,表达自己理解和感受的强烈愿望,于是潜在的写作激情便萌发了。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倾听期待中,激发自我表现欲。这个过程融合了听力、理解、分析、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学生再去写作时,写作心得已经不再是空洞抽象的条文,而是具体、深刻、鲜活的记忆。
习作讲评课。
一、简要总评。
二、逐条引评。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本次习作对内容具体的要求。
指名学生说。
师生共同修改病例文。教师在实物展台上面直接修改。
师:大家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这位同学也是在别人的帮助下认真修改了自己的习作。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修改之后的作文与修改前的作文有什么变化。
教师读修改文。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是的,修改后的片段描写不但写出了猫捉老鼠时的样子,如“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竖得直直的”“脖子上的绒毛全蓬起来了”,而且把老鼠出来时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更重要的的是作者还写出了猫捉老鼠时的动作。把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师:下面请同学们评一下自己的作文,看一下作文中还有那些地方写得不够具体,有没有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指名学生评价自己的习作。
三、多元评改。
师:同学们,快拿自己手中的笔,试着改一改,看看能不能使自己的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
师:看大家笑眯眯的神情,一定收获不少。找学生读读自己修改前后的作文,大家一起评一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修改得更好。
指名把自己的作文用实物展台展出,展示自己作文修改的过程。
师: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不仅要自己改,还要请别人帮忙改,去吧,赶快把你的习作送给附近的同学,请他帮助你修改修改,让你的文章更精彩!
学生互改。
四、佳作亮相。
师:大家最想听听谁的作文?好,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你,你的作文题目是什么?生:可爱的兔子。
师:在这位同学读的时候,王老师和同学们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这位同学的作文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听完了之后,我们还要给他报以掌声,因为这是他的劳动成果。下面请欣赏: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和学习有序观察方法。
方法:让孩子在较近的距离里观察,观察时,家长引导孩子有顺序地观察,一般观察动物从头--颈--身体--四肢--尾巴的顺序,家长要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观察和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家长提问要针对此动物的明显特征,并能及时概括其特征)如让孩子观察小兔。
家长提问:
这个漂亮的小动物,它叫什么?(小兔)。
小兔的头上有什么?(耳朵)。
小兔的耳朵长吗?(是长耳朵)。
小兔的眼睛是什么样的?(是红的眼睛)。
小兔的嘴在哪里?(请孩子指一指)。
它的嘴有凡瓣?(三瓣)。
家长总结:
小兔有两只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唇。
家长提问:小兔的身上长着什么?(毛)什么颜色的、什么样?(白色)。
孩子模一模白兔的毛怎么样?(毛茸茸、又暖、又软)。
白兔的`身子后边长着什么?(尾巴)。
兔子的尾巴短吗?(短)。
兔子的身体下长有什么?(腿)。
有几条腿?(四条)。
前腿和后腿哪个长哪个短?(前腿短后腿长)。
兔子是怎么走路的?(让孩子学兔蹦蹦跑)。
兔子喜欢吃什么?(青草、萝卜、青菜)。
家长总结:兔子有短尾巴、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喜欢吃青菜、青草、萝卜。
通过上述方法,经常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同类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提高感官感受事物的准确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1、反馈: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1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