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四年级教案,了解一下它们的特点和教学思路。
课题教时五、2(29)。
学习。
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学习。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他们的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境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62–48=70–48=70–62=。
62+48=48+70=62+70=。
2、探索算法。
先请学生估计以下62–48=,可能等于几,再请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证。
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中交流,互相帮助。
汇报小组意见(允许学生使用各种算法)。
(1)、62–40=22,22–8=14,我们会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所以先把48看成40,减完40,还少减了8,所以再减去8等14。
(2)、62–50=12,12+2=14,把48看成50,减完50,还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等14。
3、比较几种算法的简便性。
请学生说说以上几种算法,哪一种更为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老师认为“不够向十位借一”的计算方法比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所接受的方法。
(三)、实际应用。
2、教科书第63页的“想一想”。
3、教科书第64页的第1题。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2题。
5、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四)、总结。
有什么向对大家说的?有没有什么意见要发表?
学生活动。
学生看表,并汇报:小东跳了62下,小红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请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
62–48=70–48=70–62=。
62+48=48+70=62+70=。
(3)、各位上的2不够减8,于是就向十位借十,就成了12–8=4,十位上的数被借走了十,所以就成了60–10–40=10,再把10+4=14。
用的是“不够向十位借一”的方法。
(4)、用竖式计算。
1、完成70–48=70–62=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借一,数位没对齐等。
板书设计xkb1.com。
跳绳。
小东比小红多跳多少下?
教学反思。
学习。
2、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3、通过复习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
学习。
重点巩固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100以内的数。
1、读数、写数。
(1)教师出示数学卡片,让学生读出该数。
(2)出示计数器。
a、复习数位。
b、在计数器上拨35、47、62、100等数,让学生读一读,在写出来。
c、老师在计数器上拨100问:“十位和个位上有几颗珠子?
师:那写数的时候,该用什么表示呢?
师:百位上有几颗珠子?表示什么?
2、复习数序。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将老师所读的数抽出,然后请同桌之间合作,将数按照一定得顺序排列。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排的吗?
师:这两种排列的顺序都可以。接着我们将进行“我问你答”的游戏。
(2)我问你答。
师:示范:xx同学,我问你,36的前一个是谁,36的后一个是谁?
3、比大小。
(1)让学生拿出计数器,同桌每人拨一个数(不要让对方看见),然后比一比谁拨的数大。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2)让生独立做88页第四题,试着不用计算就能比较大小。
二、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1、卡片游戏。
(1)游戏准备:同桌(两位同学)准备一套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卡片。
(2)游戏要求:在规定的两分钟里,同桌之间先由一个学生拿着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算对了卡片留给自己,算错了卡片放在旁边。两分钟后,再换另一个学生算,时间也是两分钟。
(3)学生同桌合作游戏,教师巡视,关注每个学生的计算状况。
(4)请个别小组反馈游戏时的输赢情况。
三、数字小魔方(第14题)。
师:大家刚才的表现让老师十分地满意,现在我们就进行数字小魔方的游戏,好吗?
让学生用铅笔任意地圈出方格图中的四个数字:两个数字在上面,两个数字在下面,像老师这样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所圈出来的数字,,上下、左右,交叉的两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3、学生反馈。
四、课时小结。
师:在今天的课上,我们复习了生活中的数和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同时运用我学过的只是解决了很多问题。
五、布置作业。学生活动。
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百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一个百。
生:没有珠子。
生:用0表示。
生:百位上有1颗珠子,表示一个百。
生:我们小组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我们小组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生:36的前一个是35,36的后一个是37。
生:好。
生:(1)横着看我发现左右两个数字相差1,1和2差1,11和12也差1.
(2)交叉着看我还发现,交叉的两个数一边差9,另一边差1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总复习(二)教时。
49。
学习。
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
2、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相加、相减、加减混合计算。
3、培养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习与他人合作。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
重点。
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相加、相减、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有关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笔算部分。在复习前,我们先做个游戏吧。
1、卡片游戏。(口算)。
(1)老师拿出数字卡片75,学生从自己的卡片中任抽一张,把老师的数字卡片75减去学生抽出的数字卡片。
(2)教师举数字卡片43,学生任意抽出一张数字卡片与43相加。
2、让学生完成总复习第8题。
(1)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3、森林医生。
师:小朋友们,今天竖式王国由几位小朋友生病了,大家愿意帮助他们把病治好吗?
师:我们一起比比看,谁的医术最高明,在最短的时间里治好它们。
二、巩固练习。
1、夺星大赛(第8题和第11题)。
师:现在我们将进行一个夺星大赛,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吗?
师:请大家翻开总复习,找到第8题和第11题。小朋友没做对一题,就能获得一颗星,我们比一比,谁是夺星小能手。
2、拔萝卜大赛。(第15题)。
(1)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三、课时小结。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列出加法算式并解答,然后同桌交流。
生:愿意。
生:列竖式要注意: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上加起或(减起)。
(3)加的时候要注意满十进一,减的时候,如果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
生:愿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数学游戏,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数学游戏。(找朋友)。
(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书57页第10题。
打枪游戏。
(1)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20+()。
35+()65~75。
16+()。
即两个加数相加得数应在65和75之间。
50+()。
38+()70~80。
44+()。
即两个加数相加得数应在70和80之间。
(2)由于本题具有开放性,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学生只要说出一种就符合要求。
2、书57页的数学游戏。
先向学生说清游戏规则,可以先指导两个学生进行游戏,然后再组织全班进行,然后再组织全班进行。
规则:两人轮流选数。
(1)、每人每次选两个数相加,结果要小于100。
(2)、填表并把选过的数划掉。
(3)、比较两人的得数,把大的得数圈起来。
(4)、连续玩5次,谁圈得多谁就胜利。
活动中,注意学生的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学游乐场。
20+(45)。
35+(31)65~75。
16+(56)。
第八课时:小小图书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和59页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小小图书馆”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和统计表,然后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借助小棒。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33,减7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方法三:13-7=6,20+6=26。
方法四:7-3=4,30-4=26。
方法五:33。
-7。
26。
竖式计算:(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试一试”第(1)题。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只要对就应给予肯定。
2、“试一试”的第(2)题。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并汇报。
3、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练一练”第1题。
利用计数器,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4、书59页的第2题。
48-9=53-6=70-7=32-3=。
独立竖式计算。
(四)、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结合算式,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小小图书馆。
33-7=26。
13-7=6337-3=4。
26。
(1)、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3加上10得13,13再减7得6,合起来就是26。
第九课时:练一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第3、4内容。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加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加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数学游戏,巩固口算。
1、书60页第1题。
10-7=13-5=100-1=。
30-7=23-5=100-2=。
50-7=33-5=100-3=。
将第1题写在黑板上,选9人参加此游戏。
3人为一组,接力做题。哪组做的又对又快,哪组获胜。
计算出得数后,全班观察每组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擦掉得数。引导学生翻开书60做第1题,先只计算每组的第一题,然后推算出后面两题的得数。
汇报规律:第1列是减数不变,被减数每次多20,因此差也是每次多20。
第2列是减数不变,被减数每次多10,因此差也是每次多10。
第3列是被减数不变,减数每次多1,因此差每次少1。
2、书60页第2题。
制成口算卡片,全班轮流开火车计算,然后独立翻书做题。
(二)、森林医生。
书59页第3题。
教学时,请学生先找出错误的原因,再独立在书上进行改正,汇报时,请3名学生当医生,给小树治病,并说明病的原因,再开药治病。(写出正确的算式)。
(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书59页第4题。
每人准备1张口算卡片,通过乘车活动,练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再全班互相检查,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
(三)、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一练。
10-7=313-5=8100-1=99。
30-7=23-5=100-2=。
50-7=33-5=100-3=。
第1列是减数不变,被减数每次多20,因此差也是每次多20。
第2列是减数不变,被减数每次多10,因此差也是每次多10。
第3列是被减数不变,减数每次多1,因此差每次少1。
第十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书60页第3题。
通过数字加工机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练习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时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书61页第6题。
以小组为单位分成4组,代表小猴,小兔,熊猫,狐狸。
在小组中开展竞赛,看看谁先过河,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找规律。
书61页第5题。
(1)24,31,38,(),52,(),()。
(2)69,62,(),48,(),(),27。
先说说有什么规律,再独立填写。
(三)买东西。
1、书60页第4题。
出示图。
童话故事奇妙的世界科幻故事可爱的动物。
42元8元12元10元。
还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进行解答。
如:买1本童话故事和奇妙的世界需多少元?
2、书61页第7题。
出示图。
火腿肠烤鸡蛋糕色拉油。
15元18元16元24元。
40元钱可以买什么?
看懂图意后,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商量与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三)、实践活动。
调查有多少本课外书?
让学生和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完成统计表。
我我的同桌一共。
()本()本()本。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六。
(1)24,31,38,(),52,(),()。
每次多7。
(2)69,62,(),48,(),(),27。
每次少7。
第十一课时:跳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表,并汇报:小东跳了62下,小红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
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请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
62–48=70–48=70–62=。
62+48=48+70=62+70=。
2、探索算法。
先请学生估计以下62–48=,可能等于几,再请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证。
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中交流,互相帮助。
汇报小组意见(允许学生使用各种算法)。
(1)、我想62–40=22,22–8=14,我会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所以先把48看成40,减完40,还少减了8,所以再减去8等14。
(2)、我想62–50=12,12+2=14,把48看成50,减完50,还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等14。
(3)、我想各位上的2不够减8,于是就向十位借十,就成了12–8=4,十位上的数被借走了十,所以就成了60–10–40=10,再把10+4=14。
用的是“不够向十位借一”的方法。
(4)、用竖式计算。
62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
-485–4=1。
14。
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正确即可。
3、比较几种算法的简便性。
请学生说说以上几种算法,哪一种更为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老师认为“不够向十位借一”的计算方法比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所接受的方法。
(三)、实际应用。
1、完成70–48=70–62=。
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2、教科书第62页的“想一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3、教科书第63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借一,数位没对齐等。
4、教科书第63页的第2题。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教科书第63页的第3题。
明确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其中“()+40”的答案不唯一。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可能是0,也可能是4,如果“()”是其他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四)、总结。
有什么向对大家说的?有没有什么意见要发表?
板书设计:
跳绳。
62–48=14(下)。
我想:62–40=22我想:62–50=12。
22–8=1412+2=14。
62十位上的6借走1还剩5,
-485–4=1。
14。
课题教时五、1(28)。
学习。
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先对“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进行讨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并列式:28+4=2、探索算理。
竖式计算:(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49页的“试一试”第(1)题。
学生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
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和讨论,只要学生所说的答案符合要求,就应给予肯定。
2、“试一试”的第(2)题。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四、总结。学生活动。
学生可能提出:(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2)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多少本?
(3)汪汪乐园、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多少本?
(4)买1本汪汪乐园和1本海底世界需多少钱?
(5)买2本汪汪乐园需多少钱?……。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借助小棒。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28,再在个位上拨出4,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剩2,十位上的2加上1就是3,合起来就是32。
方法三:28+2=30,30+2=32。
方法四:8+4=12,20+12=32。
方法五:28。
+4。
32。
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
(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一点,横线要用尺子画,要画直。
(3)、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
板书设计。
图书馆。
《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课伊始让学生随意提问,学生提了很多与本课无关的问题。如果此处只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效果会好些。或都师直接出示书中的第一个加法问题,让学生做后再放手让学生提问,也就不会出现此处延时的现象。此处实属老师没能掌握教材,把握教材。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在研读教材上下工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的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相关计算。
(教科书第63页的第4题、教科书第64页的第1题。)。
做对一题得一颗,你可以得到几颗。
请学生抢答,进行口算。谁对就可以得到一颗。
对于竖式计算,学生在书中独立完成,小组互检,正确了就可以得到一颗。
(二)、实际应用。
1、森林医生。(教科书第64页的第2题)。
请学生独立在书中“就诊”,并找出病因,及时给予治疗。
集体反馈时,让学生指出病因,并说说要如何纠正,今后要如何避免出现这种的错误。
2、口算比赛。(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大纲》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口算题。评出口算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的小组,并加以奖励,对于其他学生也要加以鼓励。
3、蜻蜓找花。(教科书第64页的第5题)。
在媒体上演示,每只蜻蜓的身上都有一道算式,每朵荷花上都有一个数字,请学生帮助蜻蜓找花。
请学生上电脑操作,拖动蜻蜓,媒体中加以判断。
最后,请全班学生在书中连一连。
1、画出跷跷板。(教科书第64页的第8题)。
明确题意再独立完成。
完成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判断,两只小熊的轻重的?
汇报时,鼓励多种方法比较。如:我是通过计算等出结果后,比较小熊轻重的;我是通过观察两道算式的关系进行判断的,35+6和6+35,只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得数没有发生变化。76–12和76+12,一个是减12,另一个是加12,所以加12的算式的得数比减12的算式的得数大。60–14和60–41,第一个算式减的数比第二个算式减的数小,所以得数也就比较大。
2、把得数排一排。(教科书第64页的第11题)。
明确题意,再根据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汇报时,要说出自己想的过程:先把算式的得数计算出来,再根据得数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三)、游戏。
猜猜我是多少?
1、教师示范:我比38大17,请你猜猜我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55,比38大17,就是把38+17=55。
教师示范:我减去13,就是60,请你猜猜我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73,()-13=60,()填73。
教师示范:我加上20,就是52,请你猜猜我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32,()+20=52,()填32。
2、学生在小组中模仿老师,互相出题。
学生活动,教师从旁指导。
(四)、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练习七。
我比38大1713就是60我加上20就是52。
38+17=5513+60=7352–20=32。
第十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图意和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比多少等应用题,有进一步的理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观察图意和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比多少等应用题,有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图意和题意。
教具、学具的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为例子,编应用题。
学生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集体反馈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具体分析:求静宜小朋友拿到了几个五角星,,静宜小朋友拿到的五角星个数是与郑光昊小朋友拿到的五角星个数做比较的,而且静宜小朋友拿到的五角星个数比郑光昊小朋友拿到的五角星个数多7个,所以把38+7=45(个)。
(二)、实际应用。
1、自编应用题。
根据刚才的例子,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也来编应用题。
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如,我做了25道计算题,我同桌比我多做9道,我同桌做了几道?
我吃了12颗糖,还剩下9颗,原来有几颗糖?------。
在自编应用题的时候,根据具体要求,加以解决。
2、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看图明确图意,再根据问题,独立解答。
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是如何分析的。
如,条件是松鼠吃了25个松果,篮子里还剩下17个,问题是原来有多少个松果?
要求原来有多少个松果?就是把吃掉的25个松果加上篮子里还剩下的17个松果,就是25+17=42(个)。
3、教科书第65页的第6题。
明确图意和题意后,只要学生能列出算式,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
如果学习有困难,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4、教科书第65页的第7题。
让学生观察,理解题意,教师也可以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图的含义,然后估计小黄可能有多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其他的问题。
如:小花比小点高多少?小点比小花矮多少?
(三)、购物游戏。
(教科书第66页的第9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买法,但总价不能超过20元。
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拿出教具中的人民币,进行购物活动。(想买什么玩具,应付多少钱,又要找回多少钱)。
活动结束后,反馈,小组中谁表现最佳?谁是最佳服务员?谁的计算又最快?
学生有什么话都可以评价。
(四)、总结。
有什么收获?想评价谁?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我已经吃了25个松果,还剩下17个松果,原来有多少个松果?
25+17=42(个)。
小象出生时,象妈妈29岁,今年小象3岁,象妈妈今年多少岁?
29+3=32(岁)。
第十四课时:火星探险。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以及竞争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教具、学具的准备:游戏的材料(若干个棋子,火星探险图,筛子)。
教学过程:
(一)、明确游戏要求与规则。
1、明确游戏规则。
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火星探险图,图中就是我们要走的路线图:从1到50,1是起点,50是胜利的终点。
掷一次筛子,朝上的面是几,就将棋子放在相应的位置,再根据要求移动棋子。小组中比一比,看谁先到终点。
2、扫清语言障碍。
每个数字的周围都有相应的要求,请全班学生一起把这些要求读一读,明确要求,同时也记请相应的文字。
如:找到火星地图到达25–19,那么就是计算25–19=6,就前进到6的位置。
(二)、组织学生开始游戏。
明确各项要求后,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
教师可以从旁给予指导或肯定。
(三)、游戏结束后,反馈。
让学生汇报,比赛的结果,谁是第一个到达目的地的,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小组中又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各抒己见。
(四)、总结。
谈想法,今后想怎么学数学,用数学。
板书设计:
火星探险。
1:找到火星地图到达25–19,25–19=6,就前进到6的位置。
2:建立与地球联系到达81–77,81–77=4,就退回到6的位置。
5:看到火星化石到达12+8,12+8=20,就前进到20的位置。
40:太阳温度太高退回31–16,31–16=15,就退回到15的位置。
第十五课时:小小运动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利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图形的认识,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利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关键: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的准备:电脑多媒体,附页3中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最近刚开展的运动会的情况,让学生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以及自己班取得的成绩。
学生发表想法。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动物学校“开展运动会的情况。
说说都看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如:有18只兔子在赛跑,有34只小狗在进行跳绳比赛,有9只袋鼠在进行跳远比赛,有37只猴子在进行爬树比赛,天空中还有蜜蜂、蜻蜓、蝴蝶和小鸟。
2、根据自己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
小组中说一说,都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与小组中互相提出问题,再互相解决问题。
小组中活动。
3、反馈,汇报。
如:参加跑步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
参加跳远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
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跑步的多几只?
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跳远的多几只?
参加爬树的比参加跳远的多几只?
参加爬树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
蜻蜓组成了什么图形?又是有哪些形状组成的?
蝴蝶组成了什么图形?又是有哪些形状组成的?
小鸟组成了什么图形?又是有哪些形状组成的?
评价小组成员的回答情况。
(三)、动手做一做。
制作奖杯。
比赛结束后,要对获奖的班级或个人颁奖,所以要小朋友们动手做一个奖杯。
展示几种不同的奖杯图案,让学生说说要如何制作。
学生动少制作,还可以用水彩笔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让奖杯更好看。
展示学生作品,还可以互相交换作品,促进学习。
(四)、解决问题。
比赛结束了,学校准备了两辆最多可以坐50人的车子,那么这两辆车,运动员够坐吗?
学生讨论,要想知道够不够坐,首先要考虑什么?(运动员是否超过了100人,超过了就不够坐,没有超过或刚刚好100人,就够坐。)。
如果有96个运动员,你会怎么分配呢?
学生讨论,只要方案合理均可。
(五)、总结。
想对大家说什么?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小运动会。
参加跳远的比参加跳绳的少几只?
34–9=25(只)。
参加跳绳的比参加跑步的多几只?
34–18=16(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2)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多少本?
(3)汪汪乐园、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多少本?
(4)买1本汪汪乐园和1本海底世界需多少钱?
(5)买2本汪汪乐园需多少钱?……。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方法一:借助小棒。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28,再在个位上拨出4,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剩2,十位上的2加上1就是3,合起来就是32。
方法三:28+2=30,30+2=32。
方法四:8+4=12,20+12=32。
方法五:28。
+4。
32。
竖式计算:(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
(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一点,横线要用尺子画,要画直。
(3)、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
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三、四、五的计算方法较为可取。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48页的“试一试”第(1)题。
学生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
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和讨论,只要学生所说的答案符合要求,就应给予肯定。
2、“试一试”的第(2)题。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完成教科书第49页的“练一练”第1题。
通过圈小棒的过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位值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四)、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之处,提出留着下节练习课解决?也可以将问题保存在:“问题银行”中。
板书设计:
买书。
28+4=32。
28+2=30288+4=12。
30+2=32+412+20=32。
32。
(1)、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8加4等于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
第二课时:练一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的第2~5题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情境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同时解决培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计算题(教科书第49页的第1题),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解答。中间如果出现错误,加以纠正。
2、夺星大赛。
(教科书第49页的第2题)。
先独立做,每个风筝中的三道题都做对,学生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
(二)、实际应用。
1、教科书第49页的第4题。
爷爷有50元钱,他买了一副眼镜和一个杯子,用去多少钱?
杯子眼镜。
9元25元。
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让学生在选择中,排除“爷爷有50元钱”这个多余条件,培养学生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列式解答。
9+25=34(元)。
2、教科书第49页的第5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把说话的男孩也算上。
先搞个模拟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做题。
(三)、总结。
学到了什么?还可以将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加以解决。
板书设计:
练一练。
爷爷有50元钱,他买了一副眼镜和一个杯子,用去多少钱?
杯子眼镜。
9元25元。
9+25=34(元)。
第三课时: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情境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与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计算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要求以及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复习计算。
1、第50页第2题。(吹泡泡游戏)。
54+9=26+9=33+8=7+42=38+7=。
6+37=56+4=8+22=3+79=40+15=。
可采用小组接力竞赛的形式,看谁算得最快。
2、书第50页第3题。(森林医生)。
让学生当医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把对的写在旁边。
3、书第51页第8题。(小猴摘桃)。
19+5=43+8=32+40=64+9=8+55=。
49+6=8+36=65+7=4+28=20+35=。
68+5=17+30=26+9=43+8=6+39=。
18+8=77+5=56+5=9+27=42+6=。
采用竞赛的形式开展比赛,谁算的又对又快,便摘到桃,汇报时,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比赛,其他学生加油。
4、第51页第7题。(比较大小)。
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算出得数直接进行比较。
(2)、直接对左右算式进行比较。
(二)、实际应用。
1、书第50页第1题。
上层357911。
下层2727272727。
一共。
让学生先计算得数,再进行比较,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2、书第51页第5题。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条件。
生:2个已知条件(兔哥哥比妹妹多采了8个,兔妹妹采了37个。)。
出示问题:“兔哥哥采了多少个?”
学生先列式,并汇报为什么这样列式。
3、书第51页第6题。
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羽毛球乒乓球。
38元29元5元2元。
先让学生提问题。
学生可能有:(1)、买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要花多少钱?
(2)、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要花多少钱?
(3)、买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多花多少钱?
(4)、买乒乓球拍和乒乓球拍要花多少钱?
(5)、4个都买要花多少钱?……。
再根据问题列式解答,若解决不了的放入问题银行。
(三)、找帽子。
结合书50页第4题,全班一起玩找帽子游戏。
每人手上1张口算卡片,去找相应的帽子。
(四)、总结。
通过学习,你解决了“问题银行”中的哪些问题。
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再存入“问题银行”,下节课再来解决。
第四课时:发新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目标: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发新书”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并列式。
学生可能提出:(1)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少多少本?
(3)女生比男生多多少本?
(4)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针对“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让学生讨论这一个问题的含义,想出解决的方法。
汇报时,应鼓励学生估算结果,可以让估算结果较合理的学生讲讲是怎么估算的。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的19+18=让学生尝试计算,有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学生可能有。
方法一:10+10=208+9=1720+17=37。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19,再在个位上拨出8,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7,十位上的1加上1再加进上来的1就是3,合起来就是37。
方法三:19+10=29,29+8=37。
方法四:20+18=38,38-1=37。
方法五:20+20=40,40-3=37。
方法六:19。
+18。
37。
竖式计算:(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已经有所认识,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的竖式算法)。
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根据竖式,在小组中说说。请学生汇报:
(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
(2)、从个位开始计算,先算9加8等于17,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7。再算十位上1加1再加1等于3。
(三)、实际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52页的“试一试”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
汇报时,请4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
26+7=3+39=18+27=。
26+27=23+29=18+47=。
先在心里默算1分钟,然后想想每个苹果中间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独立做题。
3、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1题。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和书写的方法。
(四)、解决问题。(我们去春游)。
教科书第53页的“练一练”第3题。
一(1)二(2)一(2)二(1)二(3)一(3)。
27人34人30人30人33人25人。
问题:“每辆车最多能做60人,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教学时,可把各班人数做成卡片,让学生进行搭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如把数从小到大排列,然后进行搭配等。
(五)、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用什么方法学到的?
板书设计:
发新书。
19+18=37。
10+10=208+9=1720+17=37。
19+10=29,29+8=37。
20+18=38,38-1=37。
第五课时:练习五(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以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1、书55页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时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2、数学游戏。(找朋友)书54页第3题。
选9个各同学每人手拿一张以下的算式卡片。
45+7=40+27=39+25=17+24=58+6=。
得数相等的同学做最好的朋友。
(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书54页第1题。
算一算,各年级参加歌咏比赛的总人数。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男生463248354637。
女生343046275238。
总人数。
先让学生估算哪个班的人数较多,再进行准确计算。
2、书54页第2题。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商量与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完成后,进行汇报。55+35=90(米)。
3、数学游戏。
(1)、教科书第55页第5题:接力赛。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接力赛,使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情境中巩固新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2)、教科书第55页第6题。
淘气套中了两个,共得了42分,他套中的可能是哪两个?
让学生先估算,再选择不同的答案。
35和713和2915和2724和18。
(三)、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五。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男生463248354637。
女生343046275238。
总人数。
第六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找规律,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估算及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教学过程:
(一)、估算及具体应用练习。
1、书第56页第7题。
(1)、先让学生看图明白问题的含义,(左边有17个杯子,右边有18个杯子,把这些茶杯全部放进能装36个杯子的纸箱里,能装得下吗?)。
(2)、再让学生先估算,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17+18=35,3536,所以能装的下。
2、书第56页第9题。
小明小亮小丽。
10m15m。
(1)、3人比赛投沙包,小丽第二名,她可能投多远?
(2)、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小丽投了()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做第(1)题时,可从小丽第二名中,估计出即比10米大,但小于15米。所以猜可能是11米、12米、13米、14米。
做第(2)题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小丽和小亮只差2米”算出小丽投了13米。15-2=13(米)。
做第(3)题时,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小明和小亮一共投了多少米?
谁第1名?谁第3名?
小丽比小明多投了多少米?……。
(二)、找规律。
1、做第56页的第8题。
2123。
4143。
3353。
3555。
小组讨论观察规律,说说表格中的规律。
汇报:第1张表格,横着看相差1,如:21、22、23。竖着相差10。如21、31、41。
第2张表格,横着看相差10,如:33、43、53,竖着相差1。如:33、34、35。
2、接着往下写。
1247()()。
23568()()()()。
12358()()。
先观察,找出规律,再独立做,并说说规律。
(三)、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板书设计:
估一估,找一找。
2123。
4143。
3353。
3555。
课题教时四、2(15)。
学习。
目标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2、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新课标第一网。
3、发展初步空间观察,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
重点能用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折一折。
1.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实践,再对比。
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二、拼一拼。
1.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三、练一练。
4.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四、总结: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活动。
2.展示你的作品。
3.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试一试。
1.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
2.口算训练比赛。
3.折飞机。
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动手做(一)。
教学反思。
课题小小养殖场教时一、3(4)。
学习。
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发表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估计的思想,发展估计意识。
学习。
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事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2、第2和3题。
3、数学游戏,
猜数。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学生活动。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88人()、12人()、76人()。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4285()()()42885()()()。
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同桌合作,
板书设计。
小小养殖场。
88人()、12人()、76人()。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换算关系。
2、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教学重点:1、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2、掌握元角分的关系。
3、体会一元的币值。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民币之间的正确兑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要购买这些文具需要什么?
3、揭示课题。
二、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1、说说你认识哪些人民币?
2、看“认一认”
图中有哪些人民币?给他们进行分类。
说说哪些是纸币,哪些是硬币?
3、游戏。
我举你认,我说你举。
三、开展换币,购物活动。
1、说说元角分的关系。
2、进行换币活动。
3、那一元能买多少东西呢,我们来开展一项购物活动。
出示主题图,图中文具个卖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完成71页练习。
四、填一填。
独立完成。
五、本课小结xkb。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有什么用处?
2、买衣服。
教学内容:教科书72页主题图,认一认,说一说,73页练一练和数学故事。
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及换算关系。
2、体会人民币的用处。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难点:能正确清点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看人民币认读。
2、听币值,找出或组成相应的人民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主题图,理解图意。
2、提问。
想买一件衣服和一条裙子需要多少钱?
你能用刚才学过的人民币支付吗?
你有别的办法让付钱更简单吗?
(用大额人民币)。
三、认识大额人民币。
1、说说自己认识的大额人民币。
2、师举生认。
四、开展购物活动。
1、交流,大额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下面老师要看看谁会用这些大额人民币购买主题图中的衣服。
3、抽生购物。
4、同桌互相进行购物活动。
五、练一练。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讲故事。
感受银行和储蓄功能。
七、本课小结xkb。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去商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元角分单位间的换算,掌握最简单的元角的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元角单位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元角单位间复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xkb。
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元、角、分及其相互间的简单换算,而且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此,本节课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第72页的图。)。
1.活动一:
(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
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
(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打开课本第72页填一填。(放一段音乐。)。
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
2.活动二:
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
3.活动三:
(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
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
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
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
(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元、角单位的计算,在计算上要注意相同单位的数才能加在一起,如果整角数已满十,要把10角换算成1元。
板书设计:去商店。
买牙膏和奶糖:2元6角+6元5角=9元1角。
买书包和铅笔盒:38元+12元=50元。
买铅笔和钢笔:3元7角+1元2角=8元9角。
第四课时应找回多少钱。
教学内容:人民币元、角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人民币元、角单位间的换算及最简单的元、角单位间相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元、角单位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单名数减复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复习:
5角+2元4角=14元9角+1角=。
3元+8元=100元+82元=。
27元4角+10元2角=1元-8角=。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每件物品各多少钱?
2、根据统计表要求填一填、
(1)乒乓球拍9元,付出了10元,从付出的10元中去掉买乒乓球拍的9元,应找回1元。
(2)跳绳的价钱是6元5角,付出的钱是1张5元和1张2元,合起来是7元,去掉6元还剩1元,1元-5角=5角。
(3)乒乓球是7角钱,付出2元,应找回多少钱?
(4)足球18元4角,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5)乒乓球拍和乒乓球一共用多少钱?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6)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多少钱,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小组活动,用不同方法计算。
三、数学游戏:小小百货店。
小组活动要求:1、每人准备2~~3件小物品,标上价钱,进行分类,组成小小百货店。小组内同学轮流当售货员。
2、顾客用附页2中的钱,到小小百货店购物。
四、课外作业:回家后和妈妈一起玩付钱、找回钱游戏。
板书设计:
应找回多少钱。
10元-9元=1元。
5元+2元-6元5角=5角。
2元-7角=1元3角。
20元-18元4角=1元6角。
10元-9元-7角=3角。
50元-28元-2元5角=19元5角。
课题教时(33)。
学习。
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的乐趣。
学习。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计算,提高学生计算速度。
教材32页第一题,第二题。
二、图画应用题。
三、游戏:小熊投篮。你观察到了什么?小熊投中了哪几个篮?连一连。
四、接着画:
观察:发现图中的奥秘后请独立做一做。
五、写算式。得数是37的加、减法算式。
总结:说说本节课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学生活动。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教时计时。
第二题指名学生班演,全班学生纠正。
这是小明今天所走的路线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明从家到学校,再到少年宫,共走了多少米?
小明从家到学校比从家到少年宫少走多少米?
全班交流汇报。
完成教材32页第四题。
学生先说一说图中的奥秘后独立做一做再全班反馈。
学生组内完成后全班汇报,看看哪个小组写的多。
板书设计。
练习三。
小明从家到学校,再到少年宫,共走了多少米?
42+35=77(米)。
小明从家到学校比从家到少年宫少走多少米?
课题练习三教时(34)。
学习。
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的乐趣。
学习。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填空:
1、一个加数是40,另一个加数是23,和是()。
2、被减数是82,减数是20,差是()。
3、一个数加上32就是57,这个数是()。
4、比57大23的数是()。
5、比大小。(34页第8题)。
二、解决问题。
(1)书33页第7题。
妈妈有100元钱,要习一套衣服,可以怎么买?
(2)书34页第9、10题。
(3)可能是什么数?书35页第11题。
三、数学游戏:神奇的算式。
……。
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活动。
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后说一说每题是怎么想的。
学生认真读题中的信息,
小组合作说一说方法。
全班汇报,集体订证。
学生独立思考并说一说理由。
算一算,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说规律。
板书设计。
练习三。
……。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识点:
1、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千米用字母km表示,米用字母m表示,分米用字母d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毫米用字母mm表示。
3、1米=10分米10分米=1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分米。
1厘米=10毫米10毫米=1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1千米=1000米1000米=1千米1分米=100毫米100毫米=1分米。
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支铅笔长约12数学课本厚约7()跳绳的长约2()爸爸的'身高大约是175()一块玻璃的厚度大约是5()。
一棵大树的高约13()一栋楼高约25()一根筷子长约2()。
课桌长约6()我国南北相距约5500()课桌高约7()。
火车每时行120()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42()。
小红的身高是1()40()数学书长约2()6()。
2、1cm=()mm1m=()dm1km=()m4km=()m。
m=()km9dm=()cm500cm=()m30mm=()cm。
7cm=()mm7m=()dm800cm=()m2000m=()km。
3、在()里填上、或=。
14cm()20mm100mm()10cm8毫米()7厘米50dm()400cm。
1m()8dm2千米()2100米1厘米()10毫米20cm()2dm。
4、我会计算。
15米+9米=()46厘米—26厘米=()48千米+32千米=()。
1米—20厘米=()3千米—2千米=()5分米—50厘米=()。
5、判断。(8分)。
(1)一张床长约22dm。()。
(2)明明的身高150cm,红红的身高15dm,两人一样高。()。
(3)测量一段路的长度,可以用km,m做单位。()。
(4)飞机每小时飞行800米。()。
6(1)同学们去献血,我排在第15个,每次进去4人,我第几次才能进去?
(4)停车场有6排小汽车,每排8辆,后来又开来5辆。现在停车场有多少辆?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船、弯、两、头、见、闪、蓝”7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认识部首“舟”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描写“船、头、看、见”。
2.能背诵儿歌,不加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能认识叠词的形式,学会初步运用。
4.观看媒体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想像说话:弯弯的月儿像_______。
5.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课的开始,出示静中有动的图画情境,将小朋友们带入了优美的意境中,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顺其自然的切入主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采用分散识字法进行教学。
针对一年级新教材特点,学生的识字任务重,本人采用了分散识字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识字任务。
三、注重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并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四、注重说话训练和想象力的培养。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说话训练到位,说话时想像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首诗有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句中“弯弯的月儿”可爱而有趣,在理解月儿和小船之间的联系后,立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这弯弯的月儿还像什么。第二句的品读中,结合课后说话练习“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了_____星星,_______天”,我加以想象力培养的拓展,改成了“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了__________”,然后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再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情趣盎然的谈起自己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的景色。这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水到渠成了。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说到火星、流星雨、银河系、外星人等等,进军宇宙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通过想象,扩展了作品的境界,使诗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诗的意境更加开阔,而感情也随之飞驰,升华。起到了分析讲解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顺利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1.美读不到位。像这样优美的文章,是培养学生美读文章的能力的大好机会。但文中两个词的读音不到位——“船儿”的儿化音过于僵硬,“星星”的后鼻音过于重,使得整首诗的美读大打折扣。其次,虽然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朗读形式,但还是不理想。
2.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在生字教学中,“头”学生交流记字好方法时,提到找朋友的方法“两头”,我应该顺势引导学生“两头什么?”及时渗透量词知识。这样就不用再另外提问学生“你能说说一头什么?”其次,在学生找朋友“一头老虎”“一头狼”时没有指出他们的错误。
3.课堂教学没有把握好时间。原定的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但拖延了将近5分钟时间,我想教学过程中,自己过于追求学生回答参与面广而没有控制好时间,其次生字教学时间还可以挤出些时间。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一、填一填。
1、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3、2个十是()。
4、10比8多(),3比15少()。
5、按顺序在括号里填数。
0,6,15,9,12,14。
()()()()()()。
6、在里填上、或=。
8+514。
18()20。
0()7-7。
18-4()13。
7+5()5+7。
二、计算能手。
18-6=。
8+4=。
10-3=。
5+7-2=。
10+7=。
19-9=。
15-4=。
19-5-4=。
4+6=。
5+9=。
17-3=。
3+7+6=。
8+3=。
17-7=。
8+9=。
6-6+4=。
三、生活在线。
1、小明做了9朵红花,6朵蓝花,他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2、车上原来有16人,到站以后下去了4人,又上来了5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3、小红有4本故事书,小明有7本故事书,小明比小红多几本?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挂图。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十五第1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口算乘法。
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课件、口算卡片。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设计第五课时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6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教学重点:弄清面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发现一些运算规律;联系数的已有知识认识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征;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操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通过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观念,了解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3)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经历从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3、数学思考方面:
(1)在联系已有知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开展猜想、讨论、解释、交流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2)在观察、探究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征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能对现实生活的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规律和概括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特征和对图形进行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5)经历把现实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发展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等活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解释。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结果,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2)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5)能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利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能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说明所得的结论。
(8)能从生活中主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单统计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主体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内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3)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初步体验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地探索问题的意识与态度。
(4)能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体验;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有质疑和反思的意识;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5)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知识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2)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4)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5)解方程及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 56课时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kouhaodaquan/10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