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可以用来描述和度量数据的特征,比如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相对关系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数据图表,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和分析。
一说教材:
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二说学情: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六、说教学理念与教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种习惯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历“动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
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统计红、黄、蓝苹果个数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还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方格表示2人,那么1人可以用半格来表示,为后续学习打下能力基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认识了统计及其作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3、在问题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结合“习惯责任树”,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来自于生活。等分是生活中的一个数学活动,探索性强,操作性大,在平日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的活动中,幼儿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本次活动,适当选用幼儿熟悉的实物,如苹果、圆饼、细绳等,先启发幼儿通过操作,自己去探索发现,然后反复比较,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让幼儿自主探索对不同形状物体和实物进行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实现认知的平衡,获得发展。
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大班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探索物体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并理解其意义。
2、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幼儿准备了:
熊妈妈图片,熊宝宝图片两个,狐狸图片,水果刀一把,苹果、饼干、果盘、毛线段、各种图形(心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预设为:掌握二等分、四等分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设为: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原来的图形大于等分出来的任何一部分,等分出来的部分小于原图形。
2、等分后的每一部分一样大。
3、等分的次数越多部分越小。
1、主要运用故事引入法和引导启发式教学。利用《笨笨熊》的故事引入课题,并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并启发他们向教学目标思维。
2、幼儿主要运用尝试操作法、比较观察法、探究认知法。
利用尝试操作法引导幼儿理解二等分与四等分的意义。
利用比较观察法突破难点,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利用探究认知法掌握二等分与四等分的方法。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育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讲述故事,利用故事引入、随故事内容出示图片。(故事内容略)
讲完故事设计问题:假如请你帮忙,你怎样分大黑和小黑才高兴呢?
2、指名让4—5名幼儿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放置于果盘中,然后教师小结并指导,可能出现的现象:有的幼儿分的一样大,有的幼儿分的不一样大。
3、比较、理解二等分的意义
选出上述幼儿二等分的作品为范例,引导幼儿比较理解二等分的意义:
二等分就是分成两块,两块一样大。
教师小结:我们把一个物体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就叫二等分。
4、教师示范分苹果,巩固幼儿对二等分意义的理解,引导幼儿比较观察,突破难点,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设计问题并小结:
原来的苹果和分出来的苹果比比看谁大谁小。(原来的苹果大,分开的苹果小,即整体大部分小)
把分开的苹果放在一起比比看怎么样?(分开的苹果都一样大)
5、利用毛线段和图形启发幼儿探究:你有什么方法把这些物体二等分吗?幼儿操作,教师小结:要把图形先折叠后切开。
让幼儿操作,然后教师指导并小结: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四部分,就叫四等分。
7、比较二等分和四等分的结果,突破难点
取两个一样大的苹果,让幼儿一个二等分一个四等分,分完后各取一块,进行比较,设计问题谁的大,谁的小?让幼儿理解“分的次数越多,部分就越小”的意义。
学习儿歌《饼干》,鼓励幼儿晚上和家长一起做分饼干或分苹果的游戏。
我的课说完了,请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谢谢大家!
1、教材内容。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情境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学习《7的分解组成》是在幼儿学习6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活动时,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较强。由此,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各种事物,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理解抽象的数概念,学习7的分解和组成。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对教材的分析,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操作活动和探究学习7的组成,理解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
2.能够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初步了解分合规律。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喜欢数学的情感。
三、说活动重难点
大班幼儿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学习7的分解组成,理解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活动中,体现“做中学”的思想精髓,采用情景体验法、游戏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等形式,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
说学法:运用操作法、讲述法等,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学习新知识。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如下: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掌握6的组成,并具备用语言讲述的能力。
物质准备:数字卡片1—6若干,塑料雪花片、小鱼等每人一套,记录单。
布置场景:苹果树一棵,大小、颜色不同的苹果若干;小猫钓鱼背景:大小、颜色不同的鱼若干;游乐场背景:大小、颜色不同的汽车若干。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 游戏导入,复习6的组成。
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注重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碰球游戏,出示数字6,师: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你的1球碰了5球,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环节二:通过操作活动,学习7的分解。
抛出问题,帮助小鸭分吃饼干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大班幼儿活动中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在操作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方便操作的塑料雪花片、小鱼等玩具,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7的几种分法,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操作习惯。
环节三: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大班幼儿好学、好问,学习内容应有一定的挑战性。为此,我引导幼儿归纳7的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提高幼儿的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找一找,合一合,学习7的组成。
在周围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特点,进一步掌握7的组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同时要求他们进行记录和同伴交流,有利于发展他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环节五:游戏:鸭宝宝找朋友。
为使活动前后呼应,通过游戏鸭宝宝找朋友,促进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使幼儿有目的的学习。引导幼儿每人选择任意一张点卡(1—6),引导幼儿学说:1和6合成7,2和5合成7……所有的鸭宝宝找到朋友,游戏结束。
七、说教学评价本次活动以游戏导入,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活动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将大家的知识经验加以交流和反馈,达到教学目标。重点部分的教学,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7的分解组成,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老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会带给幼儿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过程,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会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熊妈妈,几点了》它是大班数学认识单双数第二课时的活动。
1、教材来源:
认识单、双数是幼儿园大班幼儿上学期学习的数学内容之一,它来源于幼儿园课程中的科学领域。我发现幼儿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后,对单、双数的掌握还存在个别差异,仍需要进一步的巩固、练习。我们知道,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节数学活动。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第二课时的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2、目标定位:
以幼儿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目标:
(1)幼儿通过游戏能较熟练地分辩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分析
(3)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判断能力。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亲自操作,能作证明10以内的任意一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根据单双数的排序规律,成功地解决游戏中的一些问题。
为了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数字卡片、实物教具、磁性黑板、胸卡、头饰等:此外,富有挑战性的游戏还要求幼儿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如:掌握序数、相邻数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采用了游戏法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正如杜威所说的:游戏就象是一个“糖衣”,让幼儿在“糖衣”的诱惑下,把本来难以下咽的“苦药”吞咽下去。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以饱满的情绪、适时的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进一步使幼儿加深和巩固对单双数的区分以及把握单双数的排序规律。使在攻破难关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教也正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观察操作法、赏识激励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活动达到科学性、趣味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根据纲要精神:数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大班幼儿处于学前晚期,学习能力显着增强、游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丰富的游戏带动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师生互动的形成。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一)幼儿通过听数做反应,复习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
我以可爱、笨拙的熊妈妈形象吸引幼儿游戏的兴趣,边和他们玩“熊妈妈,几点了”的游戏,边进入教室:当熊妈妈说到“天黑了”的时候,幼儿回位坐好。愉快的游戏氛围给整个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游戏引入课题,提出新的游戏规则:当熊妈妈说单数时它会回头,这时幼儿站好不动;当说到双数时,熊妈妈不回头,幼儿可以自由活动。新游戏开始,教师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游戏后请个别幼儿操作数字和实物来证明10以内的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二)幼儿通过观察数并用肢体动作表现10以内的单、双数。
皮亚杰在认知学说中提山:“幼儿在游戏中扩大认识,形成概念,思维变得灵活,能用实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周围世界。”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游戏由浅入深:当幼儿问几点时,熊妈妈不回答,只出示数字让大家判断:看到单数,就独自站好不动,看到双数,就找一个同伴相抱。这个游戏是活动的重点环节,它让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进一步感受和表现单、双数的不同之处。游戏的难度加入了,趣味性也更浓厚了,好奇、好动是幼儿的特点,这一环节的游戏使幼儿的情绪高涨,活动的白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
(三)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归纳出单双数的排序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单、双数的排列规律并清楚、正确地表述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幼儿就能真正地掌握单数、双数了。于是,老师出示1—10的数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反扣在黑板上。游戏由易到难地请幼儿操作数字:
(2)教师再次把数字反扣在黑板土:请幼儿翻出最小的单数;最人的单数:最小的双数;比2大的双数;2的大隔壁邻居;翻出6的小隔壁邻居:从1——10还有哪些数字没有翻出来,它是几?是单数还是双数呢??(难点一个个的被攻破,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巩固单、双数。
音乐游戏《伦敦桥》的欢快气氛可以使本次数学活动达到新的高潮。请来到的所有单数宝宝到前面站好,请最大的单数和最小的单数宝宝搭桥,游戏开始,捉到一个数字宝宝就要请它的人、小隔壁邻居来救它,游戏继续进行。
请今天来到的所有双数宝宝到前面站,游戏玩法如上所示。
结束环节:熊妈妈和大家玩了这么多游戏,它要带着数字宝宝们(全体幼儿)去数学王国认识更多的朋友……本次数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始,在游戏中收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游戏使逻辑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起来,让孩于们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给定的条件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是: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中所要用到的铅笔、尺子、橡皮擦以及多媒体课件是本节的教具和学具。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设疑诱导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主动与我同行,我准备从学生身边寻找数学,创设了一个我们班中各小组分别有多少人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并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我准备设计一个矛盾冲突,告诉学生这样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看出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怎么办?从而引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复习了旧知识,检查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准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本单元是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是在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与总量的百分中,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对比观察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3、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二、说学法教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独立思考,开展同桌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并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数学教学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引入新课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们如何增强体质,抵御严寒,预防感冒呢?同学们自然就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随之就问,你们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学生感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统计一下。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有了统计的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知识整理,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哪些数学信息,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当学生提出喜欢乒乓球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在条形统计图中不能很容易的看出,而这种百分比在生产生活中又会经常用到,这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种新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由此而产生。面对新知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扇形统计图的价值,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优越性。
三、教学流程分析:
(一)激趣引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资料,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新旧知识对比,探究学习。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最喜欢的明星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师收集的扇形统计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交流,并归纳概括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练习提高。
学生在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出示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及108页习题2,使学生会利用扇形统计图处理解决问题,以同桌互问互答得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中的收支情况,力争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体会数学带给我们的人文性。
说教材: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数学第五册90~91页的内容,本课教学的内容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这是学生在已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和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为后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奠定基础。
教材先组织学生玩摸球的游戏,袋中装有3个绿球,每次摸1个球,摸出后把球放回原处,一共摸40次,让学生在摸球活动中体念摸到红球,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时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再次体会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还通过抛小正方体装铅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确定事件。
说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之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绿球的机会是相等。
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教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形式多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迸发智慧的光芒。
说教学流程:
1、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有关可能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及知识两方面的准备。
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引导非常自然,产生于学生记住摸球结果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取于学生的生活智慧,利于学生的生活应用。
3、就小学生而言,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而实验活动是学生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骤。为此,老师精心组织活动,明确活动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并具体感受到摸到红绿球的次数差不多,并进而启发学生想象,继续摸下去的结果。
4、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归纳反思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5、抛小正方体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活动进一步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6、课后学生自主总结,既能把所学知识结合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观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游戏贴近生活实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本节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本单元是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是在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与总量的百分中,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对比观察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观察的能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3、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独立思考,开展同桌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并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数学教学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引入新课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们如何增强体质,抵御严寒,预防感冒呢?同学们自然就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随之就问,你们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学生感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统计一下。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有了统计的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知识整理,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哪些数学信息,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当学生提出喜欢乒乓球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在条形统计图中不能很容易的看出,而这种百分比在生产生活中又会经常用到,这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种新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由此而产生。面对新知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体验扇形统计图的价值,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优越性。
(一)激趣引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资料,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新旧知识对比,探究学习。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最喜欢的明星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师收集的扇形统计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交流,并归纳概括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练习提高。
学生在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出示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及108页习题2,使学生会利用扇形统计图处理解决问题,以同桌互问互答得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中的收支情况,力争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体会数学带给我们的人文性。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在填一填、涂一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以1当2”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有趣的童话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听了霍老师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始,教师以亲切的谈话引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由神秘的礼物引出国庆联欢会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让学生看动物的出场去统计几种动物的数量。学生情绪高涨,然后,借助学生看到的动物展开收集整理数据活动,使每个学生都主动、认真地记录统计数据,体会数据的收集过程。
2、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索新知识中采用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例如统计图的方式,先让学生试着涂一涂,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着解决的方法:接着向上涂,并排涂,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后,每个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情景,丰富学习资源。
但一节好的课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对霍老师的一点商讨的地方:
1、动物出来收集用的时间多了,能否让动物出场交替出或分小组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
2、在讲一个格表示2个单位时,让学生讨论怎么办,不要只是老师讲,有点讲得多,留学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统计图评讲时,老师在黑板讲就不要在课件里再讲一次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喜欢这个故事情节,乐于解决问题。
2、初步理解实物图表和条形图表的形式,能看懂两种图表所表达的意思。
3、具有简单的统计、推理等数学逻辑思维。
培养幼儿按要求回答教师问题的好习惯。
1、重点:初步理解实物图表和条形图表。
2、难点:能表达出两种图所表示的意思。
3、关键性语言:通过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1)教师准备:故事《送给恶猫的礼物》、一张实物图表、一张条形图表、内容(同《幼儿用书》p35---36)。
(2)幼儿准备《幼儿用书》。
一、玩一玩:
1、看图讲故事导入:地下仓库住着16只老鼠。仓库里温暖舒适。鼠爸爸管理着仓库,妈妈带着孩子们一起玩着游戏,幸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今天。因为它们收到了一封信,看看上面的内容,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3、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境,简单说一下怎么对付恶猫的办法。
4、继续讲述故事——鼠爸爸听说在恶猫脖子上挂个会响的东西,那恶猫一走路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小老鼠就不会再害怕它了。可是,挂个什么东西好呢?引导幼儿简单的讨论。
二、说一说:
1、引导幼儿观察实物图标。
(1)教师出示一个小铃铛和一个小闹钟图标,提问:这两种会响的物品你同意哪个呢?同意小铃铛的小朋友举手,同意小闹钟的小朋友举手。引导幼儿通过举手表决来比较。(图标贴在黑板上,统计数字)。
(2)小朋友们的结果已经出来了,那小老鼠们是怎么来选择的呢?
(4)小结:这是一种实物图表,是小老鼠们用石子表示了自己的不同选择。
2、引导幼儿学习柱形图表。
(1)故事继续:什么时候把铃铛送给恶猫呢?大家提出了三种选择:
a.清早农场主拿牛奶的.时候;。
b、中午邮递员送信时;
c、晚上大家都睡着时。
(3)小结:这是一种条形图表,图表上一侧是表示三种时间,另一侧表示的是同一人数。
(4)通过柱形的高度你能发现什么?大家最后决定什么时候送出铃铛呢?
(5)故事结局:第二天中午趁邮递员叔叔送信时,老鼠们将准备好的铃铛放在门口,农场主看到铃铛很高兴,马上为恶猫带上铃铛。从此,老鼠们一听到桄榔桄榔的声音就藏起来。他们又过上了安全快乐的日子。
三、做一做:
朱老师《统计》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引入课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衍接流畅,过渡自然。
整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分工明确,思路清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分析能力。
在学生进行分类统计的过程中,教师能很好地进入各小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补救,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完成统计。
老师语言干净利落,声音抑扬顿挫,关键地方能得到突现,充分体现了教者课堂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确实很强,学生能完全由教师掌控,以实现目标的完成。
这一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无痕状态下学生自然而然的把握了新知,培养了能力,掌握了数学探究的方法。
教者还特别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更正和补充“每格代表两人(两个单位)”,这样注意了引导学生用语的准确,为以后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基础。
再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训练,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的承前启后是很重要的.,不要忘记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学习和工作,暗示学生还得加油。
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都紧紧围绕目标设计,突出重点,知识过手,能力过手,这样的课才是落实的,值得推广的好课。学生自我评价也很好,可以检验学生是不是真的懂得了统计的方法。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dd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学习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dd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dd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dd课堂活动。
第1。
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王老师这堂课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各知识点分析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是一堂非常不错的复习课。
下面就这节课来谈谈我的看法:
1、导入直截了当。
2、设计思路清晰。
从长跑成绩到具体的练习,学生的解答,教师的讲解,而且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1、教师以新的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兴趣和愿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教师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问题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4、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5、评价方式多样灵活,教学中能够正确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建议:1、如果在学生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总结出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和统计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2、本节课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一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及其用途,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及兴趣。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体验同伴互助的快乐。
2、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认识事物(事件)。
活动重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
活动难点: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感受统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分类整理到表格统计的过程。
活动准备:动物面具四个、水果图片四个、统计表、方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昨天,老师收到了森林国王的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他们的化妆舞会,你们想不想去呀?不过我想看看男孩子多还是女孩子多。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来吗?请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方法,推出一种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统计图,初步了解统计图)。
3、小结:原来这个统计图可以又快有准确的看出男孩多还是女孩多。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
3、小朋友们喜欢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师不知道每种面具要做准备多少个,怎么办呀?
4、请幼儿在喜欢的面具下面贴方片,再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每种面具各有多少个了。
5、师生共同整理,教师画出统计表。
三、操作练习,巩固游戏。
1、教师:舞会上还得准备点水果,那我们带上一些吧!老师准备了四种水果,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统计需要各种水果的数量(教师出示四种水果:苹果、桔子、梨和西瓜)。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水果,找出小组最喜欢的`水果。
3、整理并完成统计表,找出大家最喜欢的水果。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舞会的准备中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填写的表格就叫统计表,我们通过统计知道了小朋友喜欢什么面具,喜欢吃什么水果,统计的用处可真大呀。
1、学会分类记录"9"以内农庄里的农作物和动物数量,认识统计表。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统计,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1、教具:农庄动物、蔬菜ppt,填有答案的蔬菜统记表ppt。种子统计表1份;
2、学具:每人一份种子、动物记录单,动物统计表每小组一份,农家菜园记录、统计表作业单每人一份;4个篮子里装有白果、花生、蚕豆、黄豆种子(数量在9以内),一次性杯子每人一个、记号笔每人一支,农庄小小统计员奖牌若干。每张桌上贴有水果标志2份。
一、农庄收种子,探索统计的方法
1、设置情景,"农庄里收获了许多种子,王爷爷不小心把种子混在一起了,今天我们学做农庄小统计员帮助王爷爷把种子分一分,记一记。"
2、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出示种子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统计表。明确统计时要找到相应的标志,在它对应的格子里记录数字。
3、师幼共同完成种子统计表。
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
1、幼儿观看农庄小动物ppt,初次尝试记录小动物数量
2、小组分工合作记录动物数量。
讨论:有什么方法把这么多动物又快又对的记录下来?教师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记录小动物。
小组商量,幼儿自主选择统计的小动物。
观看ppt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交流分享记录的方法
3、小组合作统计农庄里的小动物。
4、师幼共同检查每组统计情况。
三、独立完成蔬菜统计小统计员们,你能一个人独立的统计农庄里其它物品吗?那我们挑战一下吧!统计的又对又快、细心认真的小朋友活动后将颁发"农庄小统计员"奖牌。
1、幼儿观看农家菜园ppt。
2、教师提出比赛的要求。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自主评价统计表四、颁发奖牌,结束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学生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什么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然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学生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课下思考:学生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学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成功,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学生既经历统计的过程,又新生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
他们第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我又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校2070名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学生们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学生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听课教师进行统计实践及帮孔校长想统计办法,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孝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数学《统计》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横坐标是统计的物品种类、纵坐标是统计的物品数量。
2.能根据前后统计图的对比,明白条形统计图一眼就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并能独立制作完成条形统计图。
3.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1.每组桌面玩具:齿轮积木8个、雪花积木5个、子弹积木7个、圆圈3个、聪明棒6个。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空白条形统计图。
活动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小结:哦,像这种先把要统计的物品分一分类,再数一数,最后再把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就是统计。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统计。
(1)幼儿按要求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物品的数量。
师:在统计的时候呢,一桌5个小朋友,担会请小朋友自己去选择,统计一下你们桌上的东西并把统计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统计图上。在统计的时候可要细心一点,别统计错了。
(2)交流统计结果,巩固、复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的统计结果。(老师把他的统计结果记录在大的统计表里)小结:从这张图上你们能看出统计了哪些东西?他有多少吗?(一起看图说一说)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记录方法,看,这里也有一张统计图,你能看懂这张图吗?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用?(重点引导孩子从横纵坐标上看出物品的数量)(2)比较前后两张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和刚才我们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条形来制作统计表呢?(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可以一眼就看出哪种物品数量多,哪种数量少)小结: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那像这种有横坐标、纵坐标,用条形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统计图,我们就叫他条形统计图。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一眼就看出物品数量的多少。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师:你们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吗?老师帮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张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该怎么记录呢?在记录统计物品的数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记录呢?(要看纵坐标上的数字)(2)幼儿根据原来统计图上的数据,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拿出刚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上的统计结果,把他们制作成一张条形统计图吧!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活动延伸。
欣赏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结束:原来条形统计图有这么大的用处啊,可以不用数数就能一下子看出物品的多少。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所以很多地方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下课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条形统计图吧!
【活动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尤其是条形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表达的意义及制作条形统计图时直条对应数据是本节课着重要突破的知识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突破难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真讨论真探究了。
与以前类似教学相比,统计教学往往热闹有余,而思考不足,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我认为这节课学生是有收获的。知识的难点真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的。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紧扣难点,围绕“1、你知道纵轴上的这些数量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2、标数据的直条该如何确定高度呢?3、为什么要在直条顶端标出相应的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再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发散他们的思维,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完成后用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请同学互相观察“他画的好看么,符合要求吗,完美吗?”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让他们指出同伴们的优缺点,我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碰撞。在大组交流中不断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纵轴上数量的设计,提供一组数据,请学生来设计纵轴数据,即一格表示多少数量,要参看原始数据,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准确定位直条的高度。沟通学生知识储备,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准确把握数据,从而定位直条的高度。
听了朱老师《统计》这节课,觉得整节课的过程比较流畅,引入时采用了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物森林运动会来创设情景,强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中安排了动物的零乱出场,创设了要计算各种动物的难度,从而引出统计的需要,让小朋友觉得需要一种方法来记录动物出场,比较自然引出“统计”这个概念;然后又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统计动物的出场只数,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因为要数出各种动物的`难度,所以让学生体会到应该分工合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人人参与的机会,又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又从统计表中引出统计图,观察统计图所缺少的地方,认识统计图和填写统计图,表现在数字的填写和各项应该涂写的位置,老师都比较注意引导;对于在涂色方面,因为学生之前有了统计的知识经验,所以学生就发现这表中最多只有8个,16只动物该如何去涂,在这个困难中,老师充分引导学生重点突破一个格表示两个单位,让学生在疑惑中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些都比较到位,新授的整个过程都能从学生的疑惑中一步一步引导解惑,然后在练习中能进一步巩固和反馈新课内容,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部分都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高。
但是对于统计的方法,教师没有很好地提出来让学生提供统计方法,又没有作指导,以至学生的统计方法比较乱,也没有科学的方法利用,这一点教师教学中是忽略的。在学生会涂色统计图中,老师就自然引审了出有关统计的应用意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都很快回答出来,答案也比较准确,但是对于答案的来源,如谁的只数最多?小兔比狮子多几只?老师只是注重了结果,没有去更好去追问怎样得来。在练习的这环节里,教师能巩固和反馈学习的内容,学生也能认真地去完成,效果也不错,但这些练习多数都是做新课的反馈,缺少了创新的和延伸的题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8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