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我们写作中的好朋友,它能够引导我们合理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提升大家的写作水平。
生:不认识。
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
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
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
生:赵!
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生:(背诵)。
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
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
(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
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
生:乡愁。
生:同意!
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
师: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他今天多大岁数了?
生:81岁,因为他1928年出生,用-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龄。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师和几个学生小声交流:来啦,昨天睡得好吗?看到你在这。好像很紧张,紧张吗?看到我不要紧张。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打个招呼。
生打招呼。
师:没声音呀,愿意跟我打招呼吗?
生:愿意!
师:大点声啊,伸出你们的小手!
生大声。
师:没听到啊。
生更大声。
师: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小猫。
师:小猫要是听到肯定很高兴。
生:我喜欢小鸡。
生:我喜欢乌龟。
生:鲤鱼。
生:白鹅。
师:哦!
生:我喜欢小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你家有只聪明的小狗儿!
生:我喜欢乌龟。
师:为什么?
生:它很可爱。
师:它也能成为你兄弟。
生:我喜欢小白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生全说“不讨厌”。
生:可以。
生:南京、祖国。
师: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吗?
生:没有。
师:看见过吗?
生:没看见过。
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
生:不会。
师:但是有一个方法,就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出来了。这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板书:小时候、少年)。
生:母亲、父亲、亲人。
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电话、写信。
生:邮票!
师: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
师: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背诵)。
生:不是,是船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
娇妻在那头。
师: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
生:好!
(配乐,学生背诵一、二节诗)。
师: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
师:把这首诗的前三节完整地背诵一遍。
生:国愁。
师: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
生:乡愁!
师:研究到这,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什么了。
生:就是国愁和家愁。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美妙的《乡愁》,走进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感之中。(播放课件、发课文,学生捧着课文,随着课件演示朗读)。
师:同学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教师深情地朗诵)。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本诗作者余光中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结构分析。
全诗共4节,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在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第1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4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语意理解。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情。
写作特点。
1.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生:缓慢,低沉。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节,注意慢一些,低沉一些。
学生读第一节。
师:再慢一点。师范读第一句,生再读第一节,教师配合,同是屏幕显示第一节。
师:“那”字开口小点好吗?读“那”
生读该句。
师:下面配乐在读这首诗。(音乐很舒缓)。
师:读诗的感觉真好,你们在用心用情,读到了什么情感呢?
生:读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恩,你把握了情感的基调。
生:无奈之情。
师:对,你读到了更深的一层。
生:一种悲伤的,伤心的情感。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们再也见不到的忧愁。
生:孤独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
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纠结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坟墓海峡。
师:这些叫做意象,我们可以圈起来。你们读诗的感觉真好,读出了丰富的情感,余光中也说这首诗是浅易之作,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易,也不是容易,而是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这也就是余光中的独特表达。
教师板书浅深入浅出。
易平易近人。
你们嗅一嗅,闻一闻每个句子,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配乐——录音——男中音——。
屏幕上一句话: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
师:我们再来回味揣摩一下。
生:用时间顺序,体现不同层次,格式上很特殊,每一节都很整齐。
师:这在诗歌上成为“重章叠句”,你相当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它们叫做叠音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小小……浅浅……。
屏幕上显示-四组叠音词。
师:你们知道这为什么要用叠音词吗?我们来比较感受一下吧。
屏幕显示四句,分别为“小邮票“窄船票”“矮坟墓”“浅海峡”
男女声分别读这些需要比较的句子。
生:情感特别浓重,多了一个词。
师做动作叠字和第三声的动作:我们的音调就长了,你们我看的手势,一起读,这四组词。
师:什么感觉。
生:拖长了。
生:拖长了就绵延了,拖长了乡愁。
再读一遍整首诗。
师:再绵长一点,我请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起来读。
师:我太喜欢你读诗的动容的'感觉,太美丽了,你们朗读,还有什么发现?
师:真是太厉害了。
师:你从简单的文字上读出了不仅是个人的,还有家国的乡愁。
师:哪些词语让你揪心?
生:有些似乎断开来了。
师:你读一下。
学生读后很有感觉,听课老师鼓掌。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揪心之处,外头,里头,有多远?
生:生和死的距离吧,特别远,再也见不到了。
师:谁再来读一下,自信一点。
一女生起来读,“后来啊……”特别有味道。
好,大家一起来感觉——后来啊——。
屏幕显示《招魂的短笛》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节。
生:应该是最后一节,天鹅还小,在石头上,前面是一条溪,它飞不过去,很害怕……。
生:我感觉是第一段,雏鸟可以是指小时候的诗人,遥望他母亲……。
生:应该是最后一节,因为雏鸟很渴望飞过去,但是又办不到,于是很忧伤,很向往惆怅。
师:你把握得很好,惆怅,无奈,,情感一天天地延续下去……。
生:第三节吧,无助,孤独的感觉,眼神当中看出孤独无助的小鸟。
生:诗人的乡愁还在,因为大陆和台湾没有真正团圆。
生:还在,因为母亲不在了,只要我还活着,就会思念母亲。
生:因为他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改变了,故乡已经不是那个故乡了。
生:我想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屏幕显示:这份乡愁如同一叶方舟,载着我们回到心中那永远不肯老去的最初——。
授课地点:杭州天长小学。
(一)导入新课。
师:清晨天蒙蒙亮,小花开始睁开眼睛,树林里又开始热闹起来了,闭上眼睛,听听是什么?出示课件。
生: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
生:我听到了小鸟在唱歌;
师:睁开眼睛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画。
生:我看到了小鸟;
生:我看到树林里有许多小鸟。
(二)学习第一节。
师:这幅图就藏在书上,打开课文127页,请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爱读书了,瞧,有些小朋友在读的过程中还用笔,划划,读读。谁愿意来读读课文,来展示一下你的读书能力。
生:读。
生:读“蓬松、梳理、叽叽喳喳、蹦蹦跳跳”
师:课件出示第一小节。
生:读这一小节。
师:纠正“一会儿”的“会”的音。
生:读这一小节。
学:齐读这一小节。
师: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小鸟很快乐。
生:小鸟快乐,我也很快乐。
生:小鸟在枝头快乐的叫唤。
师:听,小鸟在唱歌。课件出示听鸟叫声。
学生听。
师:小鸟们在唱得是什么歌?
生:快乐的歌。生:会说“红领巾”真好!
生:还会说,向哥哥姐姐们问好,打招呼。
生:你看我多快乐呀!
师:读好词语“叽叽喳喳、蹦蹦跳跳”。
生:读。
师:我感受到你的快乐了。
生:读。
师:谢谢你,分享了我的快乐。
生:读“蓬松的羽毛”。
师:你真会读课文。蓬松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很松软的。
师:(教师出示小鸟的布娃娃)说:摸摸我的羽毛吧。学生动手感受羽毛的松软。再读第一小节。
师:清晨林中谁最快乐?
生:是可爱的小鸟。
师生合作读这一小节。同桌读。配上动作读。指俩同桌读,男女生合作读。
(三)、学习第二小结。
师:听树林里越来越热闹了。(听课件中的鸟叫声)小鸟们在忙些什么呢!
快读第二小结。(听课件中的鸟叫声)。
生答:小鸟们在忙着捉害虫。
教师检查生字读的情况。
生:读扑棱棱。师纠正“棱”在这里读第一声。
学生自由齐读第二小结。
师: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生:这是一只活跃的小鸟。
生:这是一只机灵的小鸟。
师:你能读出活跃和机灵吗?可以同桌互读,也可以自由读。
学生自由读,同桌读。
师:指名一男生读。生:读。
师:你的语速太快,我没有听出你是一只机灵的小鸟。
生:读。
师:你真是一只机灵的小鸟。再请机灵的小鸟来读。
生:读。
师:多活跃的小鸟呀!让我们都飞起来去捉害虫吧!请小朋友们都站起来做动作。我可要来采访了。
教师飞进孩子们中间问:小鸟,小鸟,你快乐吗?生:我很快乐。
师:小鸟,你累吗?生:我不累。
师:你的羽毛都湿了,为什么脸上还挂着笑脸?
生:我要保护翠绿的树苗。
听鸟叫声。
师:这一次它又会唱什么歌呢?
生:小鸟很忙。
同桌合作读第二小结,两组同桌读。
齐读这一小节。
齐读第一、第二小结。
(四)、学习第三小结。
师:清晨林中谁来的最早?出示第三小结。
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师:出示“鸟巢”。生:读这个词。
师:鸟巢是什么?
生:小鸟的窝。
生:小鸟的家。
生:小鸟住在里面。
看课件。
师:小鸟的家在哪里?
学生上台找找,并说说。
师:小朋友为什么来的最早?
生:不想吵醒小鸟。
生:乘机放上鸟巢,给小鸟一个惊喜。
生:给熬夜的小鸟安上一个家。
生:给小鸟的生日礼物。
师:下面请小朋友轻轻的把小鸟安到树上去。
学生上台操作,放鸟巢。
师:你为什么这么轻?生:怕吵醒小鸟。
师:你来招呼一下小鸟吧。
生:快来吧!小鸟,这是你的新家。
师:瞧,这时,小朋友还背来一块宣传牌。来读一读,写的是什么呀!
生:读。
师:你是真情的在读。
生:读。
师:你是有感情的在读。
师:瞧,小鸟又在唱什么歌了?
生:小鸟说,红领巾真好!
生:谢谢小朋友们。
生:我会用鸟语说谢谢。
齐读第三小结,同桌合作读,齐读。
(五)、配乐读全文。
(六)、作业。
让机的小鸟活在林间!
---------红巾护绿队。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网络。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板书,齐读。
二、学习生字。
三、初读课文。
1、同伴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同伴纠正。
2、指名分段读文,正音。其余同学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
(一)、第一次。
2、指导朗读(尤其是蔡桓公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
(二)、第二次。
1、指名读第3自然段,边听边想:假如你是扁鹊或者蔡桓公,你是怎么想的?
2、师采访扁鹊:大王根本不相信你,你为什么还来?
3、采访蔡桓公:您为什么很不高兴?不理睬扁鹊?
4、指导朗读。
(三)、第三次。
1、指名读,再次采访。
2、齐读。
(其实第二段已经训练过,这一段完全可以一读而过,结果浪费了时间。)。
(四)、第四次。
1、默读第5段,这一次见蔡桓公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2、蔡桓公为什么惊奇?
3、扁鹊怎么想的?从文中找相关语句。读扁鹊的话。
4、练习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即使……也……一旦……就……。
(1)、()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还能治好。
(2)、()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3)、()深入骨髓,()只能等死。
(五)、最后一段。
1、结果呢?齐读第6自然段。
2、蔡桓公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他怎么想?
(六)、总结。
1、看板书,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了命?
2、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一天皮肤。
过了十来天皮肉之间。
十来天后肠胃。
又过了十几天骨髓。
五六天之后病死了。
《离骚》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下面是其教学课堂实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课堂的学习内容为《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节选。我在讲最后一个课时:从课文的句子中,来看屈原的性情、品行和写作行文。像平时一样,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找出不同的句子,说出这些句子体现屈原品质高洁、忠诚无比,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而且他行文优美,有大胆的想象和优美的比喻,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正当我情绪激昂地要表达我对这位古人的尊敬时,有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老师,屈原可以不死的,他怎么非要傻到去自己投江呢?”
“是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国为民呢?”
“屈原投江真是蠢,这也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己寻找解脱,他太自私了。”
几个声音从教室不同角落响起,刹时,我无语,这可是我从学习屈原到作品以来,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站在讲台不知从何说起。台下的同学也受此震撼,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下也听得见,他们也陷入到思考中。终于,有人说话了:
“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这才不得以投江的。”
“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当他的压力超过他的受压限度时,他便只能选择这种这式了,屈原的命运也很惨,我们应该原谅他。”
看到台下许多同学不服气,想要畅所欲言的表情,我立刻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同学们,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想说的话,那我们现在就开设一个论坛,谈谈‘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现在开始准备。”
教室里顿时不安静起来,自语声、议论声、争论声皆起,还有许多在纸上匆匆记下自己的想法。好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站起来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放弃生的权利,这只是软弱的表现。”
第二个:“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想办法让自己的心保持乐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要战胜地软弱。”
第三个:“海伦、霍金、张海迪在遭遇命运的不公时,没有倒下,能奋进,最终取得不朽成就;而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死,则是战争年代的勇敢行为,是死有所值。屈原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压,应该做一个反面例子,教育大家珍爱生命。”
第四个:“屈原他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的言行会影响到很多人,他的投江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屈原的这样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这是不可取的。”
激情正在漫延------。
第n个:“屈原他也不想死的,谁不想活着呢,他那么热爱祖国和人民,怎么会轻易抛弃呢?只是他实在找不到出路了,他的满腹才情无处可抒,所以不得以为之。”
第n+1个:“屈原是个诗人,他对理想过于执着,而现实太残酷,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让他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差落,就像海子一样,所以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他就只能自己了断了。”
第n+2个:“屈原在楚国已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又是个极自尊的人,难道要他去为别国的国君服务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以死明志,表明自己的理想和立场。”
热烈仍在继续------。
第n+n个:“屈原的死抹杀不了他的忠诚与文学成就,我们应该尊敬他;但他生于一个昏君与奸臣当道的社会,苦闷、伤心至及不得已投江,我们应该理解他;不过,我们应该比他更坚强的面对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中来’,我们应更好的学习好知识,面对各种挑战,因为世界是我们的!”
掌声从四面响起,课堂不再安静,变得活跃无比,我的心也激动不已。我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自己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从这堂不同寻常的语文课,我也学到课堂不只是老师教授,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想象、思考。
拓展阅读:《离骚》中的“初度”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本第三册中对《离骚》(节选)句“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注释为:父亲观察我出生时的器度啊,开始赐给我美名。这里把“初度”解释为“刚出生时的器度”。笔者认为不妥,理由如下。
其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对“初度”的解释是“犹言初生的时节”。笔者以为这个注释是正确的。王逸说:“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赐我美善之名也。”王逸之说正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最后,清代顾炎武的《与友人辞祝书》一文中这样写道:“《小弁》之逐子,始说‘我辰’。《哀郢》之故臣,乃言‘初度’。”顾炎武此文是其为推辞祝寿而写的一封书信。文章的开头,他指出古时对生日的称词。《小弁》是《诗经·小雅》的篇名,诗中在“我辰安在”之句,“我辰”即“我生”之义,那么“初度”即为“生日”,相信不会有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教版对“初度”的解释不妥,该词应解释为“生日”或“初生的时节”,不应注为“刚出生时的器度”。依据屈子自己所言“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孟陬是夏历的正月,而正月恰恰就是寅月。所以屈子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个连“八字”先生都认为的难得的吉日,也就难怪屈子的父亲要为其“赐美名”了。
印象中新世纪初,鄙人眼所能及的土地里还多是戴着斗笠、背向青天面朝黄土的身影,干的是持镰荷锄、改造地球的营生。现如今“园地”已代替“农田”,土地大小不变,涵盖的范围却变得宽泛得多。种果蔬也罢、种药材也罢、种玫瑰蔷薇也罢,但凡不让那土地终年毫无遮掩地暴露在风吹日晒下,土地的主人就算负起了职责。
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懵懵懂懂地,鄙人将其浅显地归功于农业税的取消,各类工种的进一步拓展开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在中国的一批人呵,尤指农村男子,普遍有着被各类体力劳动催生出来的`强健体魄,以及后辈对其表现得懵懂的阅历。
去年寒假鄙人归园田居,瞧见邻家伯孔武有力地挥动着锄头,早个二三十年前,人们寄期望于靠“研究七寸笔头”,来摆脱七尺锄头的束缚。好在和平年代没有多少七尺长枪的用武之地……当时由于笔头是“物以稀为贵”,才获得民众如此青睐,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的扩招,笔头也作为常态而被理解;锄头也早已不再纯粹是贫穷生产生活的代表,在基本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下,它更像是一种释放工具。而他们或许是最后一批会在自留地上滴下汗水的生产兵。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湖南长沙县就出了个“李四喜”问题。当年迫于革命思想的压力,兴起一场针对农民自私狭隘思想的批判运动,媒体造势+群众呼应,最终声称对当事人完成了思想改造……事件真伪权且不议,但它也确实地展现了以农民为代表的普通群众的生活期望,再过半个多世纪后看待当时的问题,其实他的目的很明确,无非是想安稳地拥有自我的园地。无奈当时是革命主调,此刻是经济主调,对于同样的事件,社会评价截然不一样。
时过境迁,园地!单是字面意思就变得丰富而浪漫得多。它不再是土壤的专属名词,而多了匠人们在各自领域的私人属地。
周作人先生声称自我的属地是文艺,这范围着实有些大了。毕竟多数人不具备他那广博甚至晦涩的学识。不妨细分:泼墨点染的丹青师、雕梁画栋木匠、和泥烧土的陶艺师、坐足十年冷板凳的作家学者……既能干好本职工作的也不耽误陶冶情操。
从土地劳作直到其他生产生活,贯穿悠然自我的境界能够概括为——眼前两碗米饭,心中一粒飞鸿。
生:(齐)斜边。
师:下面我们就要想办法怎么拼?我有个建议:在拼剪之前要注意(先想好)怎样进行合理地分割?分割好之后用铅笔把痕迹画出来,然后再剪,现在你用手中的学具试试看(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把痕迹画好了,可是有一部分同学还不知道从哪入手,下面我们进行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共同探讨一下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合理的分割?好,开始!
生:小组讨论。
生:分割到了。
师:分割到了没有?
生:分割到了。
师:然后我继续再分割,分割谁?
生:两个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这个长方形对不对?
生:对。
师:谁告诉我怎么添(辅助线)呢?痕迹在哪?
生:那个两个长方形的对角线。
师:怎么连?按哪个方向?给老师比划一下。
生:这样向上,斜的。
师:注意看:这个方向是吗?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好!你请坐!谁来说一下:沿着哪个方向?
生:向下的。
师:这个方向,那么这个长方形呢?
生:向上的。
师:好!向上的,请坐!然后怎么办?
生:剪下来。
师:剪谁?
生:对角线。
师:沿着对角线把这个剪下来对吗?
生:对。
师:再剪谁?
生:右边那个。
师:这个三角形,然后再进行拼接对吗?
生:对。
师:好!动手迅速完成以上拼图。
哪组有结果了?举手和老师示意一下,非常好!李莹莹!你来一下看你们小组是怎么拼的?咱们选一个代表啊。
生:这个没剪断。
师:摆成原来的就行。
生:直接拼可以吗?
师:直接拼可以。同意吗?
生:同意。
生:对。
师:再移动哪个?
生:下边那个。
生:a。
师:这个正方形边长为(多少)?
生:b。
师:谁能告诉老师他的面积是多少?
生:a2+b2。
师:很好!右图这个正方形边长为多少?
生:c。
师:它的面积为(多少)?
生:c2。
【教学过程】。
一、魔力游戏――观察生米粒。
1?同学们,你在吃饭的时候,都见到过哪些主食?
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它就与常吃的主食有关。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袋生米。)。
3?对,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板书课题)。
4?平常,你或许没有留意过它们。今天,我就请大家仔细地观察这小米粒。我把它放在了小组长的书箱里,把它拿出来,前后四人一起来观察。
5?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教师预设的问题有:这小小的米粒如同什么一般大小?每个小米粒上面都有一个缺口,那个缺口就像什么呢?你看看它们的身上是否有花纹?它是白颜色的,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用手使劲地捏一捏,能改变它的形状吗?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把它含在嘴里,什么味道?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再把它含在嘴里,说说是什么味道的?(教师板书:大小、形状、颜色、软硬、气味、味道)。
6?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手帮助你获取发现呢?(板画:眼、鼻、口、手)。
7?这些好帮手帮你获得了有关小米粒的哪些特点呢?
8?小声地把这些发现连贯地说一说,给你1分钟时间,自己练习。指名说。
二、魔力游戏――观察熟米饭。
1?研究完生米,你们再来看看这个小袋里装有什么?(熟米)。
每当在家的时候,你是否留意爸爸、妈妈是怎样把它们蒸熟的呢?
2?用你的好帮手再来细致地观察一下熟米,看看有什么发现?每组的小组长从书箱里拿出那袋熟米,把它倒在小盘子里。再来观察。
3?哪个小组来汇报?
你们选派一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发现吧。再请组内和组外成员补充。
三、我的魔力习作。
1?这节课上,同学们观察了生米和熟米之后,有了太多太多的发现。想想你在这次探索与发现中又有了什么体会。
板书:
小米粒。
眼睛。
鼻子。
大小形状颜色。
软硬气味味道。
口
手
发现(具体)。
感受(真实)、
讲评课。
【教学过程】。
一、提出目标,明确任务。
1?常言说得好,“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文章不厌百遍改”。因此,对于我们自己写好的文章,一定要及时地修改。今天,我们就来评改昨天的习作。(板书:习作评改)。
2?请大家回想一下,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板书:具体地叙述发现,真实地表达感受。)。
二、自由朗读,体悟写法。
1?拿出自己的习作,读一读,把写自己发现的句子找出来。
2?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3?在你们完成习作时,我发现了有一位同学不是这样叙述的,我们来听一听。请穆为铮读一读叙述自己发现的部分。
预设的问题的有:听出来了吗?他是怎么写的?你喜欢哪一种?
4?喜欢哪一种方法,就采用哪一种,这就叫不拘一格地叙述自己的发现。
三、品读赏析,体验成功。
2?你们最喜欢谁写的句子?那好,我们请他们再读一读,说说它妙在何处?
3?我还搜集了几位小伙伴写的精彩的句子,想再听听吗?听完之后,还要请你来点评。(使用投影)。
四、边读边想,读中修改。
1?我的电脑里还有两位小伙伴的句子,写得怎么样呢?请你读一读。(使用投影)。
2?你能再读读,帮助他们修改修改吗?
五、修改习作,交流评议。
1?你们可真是修改的高手,下面请你们这些修改文章的高手来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吧。看看习作中的发现是否写得具体,感受是否真实,句子是否通顺。
2?你在修改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可以向你的同桌请教,如果你已经修改完了,把你修改后的习作读给你的同伴听,请你的同伴说说,习作妙在何处,还有哪些美中不足之处。
3?谁愿意读一读自己完美的习作?
六、作业。
请将修改后的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习作本上。
光盘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你在吃饭的时候都见过哪些主食。
生:看见米饭、馒头,面条等等。
师:嗬!看见得还真不少。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你们看(教师出示一袋生米)这是什么。
生:米。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板书课题)。
师:或许以前你没有细致地观察过他们,但这节课我们就要细致地去看一看。小组长,请把你书箱里的小米粒盘子拿出来,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去观察吧。
(小组观察)。
师:说说你的发现吧。
生1:我把鼻子凑进小米粒闻了闻,发现它有些面味。
师:噢,鼻子是你的好帮手,你发现了它的气味(板书:气味)。
生2:我发现小米粒有一个小缺口,像小耗子咬过的。
师:哎呀,你把自己看到的又加上了想象,多精彩。还有吗?
生3:我发现小米粒是椭圆的。
生4:小米粒的颜色有的还是半透明的呢?
师:哦,是说它的光泽。小米粒的颜色是半透明的吗?
生:不是。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5:它是白色的。
师:你告诉我它们的颜色(板书:颜色)哪一种白。
生6:雪白色的。
师:是雪白色的吗?你再来看一看。哦,有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啦?你来说一说。
生7:我觉得小米粒是乳白色的。
师:噢,这样说就把小米粒的颜色说得准确具体了。再来说说它的大小。
生8:我用手摸了摸,发现它摸起来很光滑。
师:哦,还发现了它的特点,手可是你的好帮手。
生9:我把它放进嘴里尝了尝甜甜的。
师:你去尝了是吗?你的发现可真好,用上的小帮手是什么?
生:嘴。
师:发现了味道(板书:味道)用手去捏一捏,有什么发现。
生10:我用手捏一捏,发现小米粒很硬,捏不碎。
师:对了,你发现了它的软硬(板书:软硬)它大吗?
生11:我们用尺量了量,发现它长5毫米。
生12:长是4毫米,宽是2毫米。
师:哦,同学们还用尺子量了量,发现了它的大小。我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手帮助我们。
生13:在观察中有这些好帮手帮助我们:眼睛、鼻子、手。
师:对了。眼睛可以帮助我们去看,鼻子可以帮助我们去闻,还有口它也是我们的好帮手。手可以帮助我们去摸,发现它的软硬。这些好帮手帮助我们发现小米粒的哪些特点。(板书:眼睛、鼻子、嘴、手)。
生14:通过这些小帮手,我们发现了小米粒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和气味。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小米粒的这些特点连贯地说一说。
(生练说)。
师:谁来说一说。
生15:我发现小米粒跟小蚂蚁一样大,形状是椭圆形的,颜色是乳白色的。它非常硬,气味像面味,味道有点淡淡的香甜。
生:她把小米粒的特点说得这么具体,让我们对小米粒的特点印象特别深。
师:哦,写具体了,说具体了,就可以让我们描写事物的具体形象更生动更形象,还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观察完了生米,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是什么?(出示熟米)。
生:熟米。
师:我想问问大家,平常在家你留意过爸爸妈妈是怎样把米蒸熟的吗?
生1:我看见爸爸妈妈他们先用水把米淘了三遍,然后放进锅里,再上上火煮一会儿香甜甜的米饭就煮出来了。
师:煮一会儿,煮出来的是稀饭。我们要把它蒸一蒸才能把它做成干饭。同学们,小组长的书箱里还有一袋熟饭,我们把它拿出来再观察一下。
(生观察熟米)。
师:哪个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
一组:
生1:我发现小米粒是奶白色的,比生米大了许多,它们身体很粘,紧紧地抱在一起,好像怕别人拆散它们一样。用鼻尖一闻,它们有一股香味,用嘴巴再一尝,比生米更甜了。
生:胖起来了。
师:谁能说说它为什么胖起来了。
生2:也许是熟米多喝了几口水。
师:它的身子就。
生:胖了。
师:多有意思啊。
谁还来。
生3:我们做生米实验时,用尺子把生米一压,生米就不由自主地跑了。我们把熟米放在桌子上一压时,它就变成两半了。
师:哎呀,你观察米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小招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还有什么发现?
生4:我发现生米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它吹动而熟米吹不动。
师:是吗?我也来试一试。
师:哎,轻轻地一吹,生米粒就动起来了,熟米粒动吗?
生:不动。
师:你的发现可真出色。还有发现吗?
生5:我发现生米粒是乳白色的,蒸熟以后就变成奶白色的。
生1:熟米粒穿了一件雪白色的衣服。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发现吗?
生2:生米粒上有缺口而熟米粒没有了。
师:哦,缺口看不清了,这是因为它胖了的缘故。
生3:我们组还发现熟米长9毫米宽3毫米。
师:老师想给你们这句加一个词,刚才在小组交流时已经说过,谁记得。
生4:加一个大约。
师:哎,你来说说,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大约”
生4:因为有的米粒大有的米粒小,它的形状有时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要是都一样的话不可能。
生:我发现生米粒是尖尖的,而熟米粒的两头是圆圆的。
师:哎呀,你真是火。
生:火眼金晶。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小声地把熟米粒的特点串起来说一说。
(生自由说熟米粒的特点)。
师:谁来说一说。
生1:我发现熟米比生米要大得多,它的形状是月牙形,形状更加像一条弧线,它的颜色变成雪白色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我用鼻子闻了闻,它的味道更加浓了一些,我用嘴尝了尝,感觉它更加得甜了。
生1:我体会到了别看小米粒它小,奥妙可比它本身要多得多呢。
师:奥妙可真多啊。
生2:我体会到了科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师:生活当中就蕴藏着许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
生3:是个小魔术师,一跳进锅里就变大了。
师:她表演得节目大家喜欢看吗?
生:喜欢。
师:我也非常喜欢看。
生4:我感觉我的小帮手就像计算机一样,只要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就出来了。
师:小帮手给你提供了这么多的帮助,真不愧是你的好帮手。
生5:每当我做在餐桌前看着小米粒根本没有发现这么多奥秘,而当我仔细观察一下它的秘密也是很多的。
师:哦,你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那就要我们细致地观察,细致地发现。还有吗?
生6:小米粒跟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一样,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的许多秘密。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同学们,我开始在想,我们的小帮手帮助我们发现,我们的大帮手帮助我们想象,在想象与发现中我们又有了独特的感受(板书:感受),我请大家把你的发现具体地写出来。把你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写自己的发现时候,可以从大小、形状、颜色、气味,味道去写,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去写。下面就把纸拿出来写吧。
(生写)。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写到这。下面我交给小组同学一个任务。请把课前发的那两袋小米粒的塑料袋拿出来,一个同学撑开塑料袋,另一个同学把生米粒放进去。再一个同学撑开塑料袋,另一个同学把熟米粒放进去,这些小米粒还很有用途,粒粒皆辛苦啊。
(生装米粒)。
师:下课。
讲评课。
生1:要把小米粒的样子写具体了,最后写感受的时候写真实的感受。
师:说自己的心理话,说真实的想法。
生2:这次习作的要求是把你的发现写具体,把你的想法写真实,还要把句子写通顺。
师:好。把你们的习作拿出来吧。请我们同学自己来读一读,找一找你所写小米粒特点的部分。
(生自读)。
师:谁来读一读你叙述发现的部分。xx你来。请同学听一听他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身子坐正了去听。
生1:生米的大小像小蚂蚁,形状是椭圆形的,颜色是乳白色的,用手特别用力地去捏也捏不动,气味特别像面粉,大概是有面粉的缘故吧,含在嘴里有一点一点的甜,它的身上有一些很难发现的纹路,还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小老鼠刻的吧。熟米就不同了。大小像卵特别可爱,形状像月牙,颜色是雪白雪白的,一捏就粘在了手指上,非常得粘,气味比以前更加的香了,味道很香很甜。
师:好。她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1:先写了生米大小、形状、软硬、气味和味道,然后又写了熟米大小、形状、软硬、气味和味道。
师:噢,她先写了生米的'特点,接着又写了熟米的这些特点。我在看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同学和她写得不一样,她是怎么写的呢?请xx来读一读你的习作。
生2:米有生的有熟的,生米的大小是5毫米,而熟米是生米大小的5倍,生米是椭圆形的,也熟米则很有趣,有的熟米是月牙形的,有的是卵形的,生米的颜色是乳白色的,熟米的颜色是雪白色的;生米是硬的,比石头软一点点,而熟米怎样呢,它非常软。我闻了生米的气味,它很像面味,我闻了熟米,它的味道很香,我把生米吃在嘴里,它很香,熟米吃起来很甜。
师:你看他不仅会写,而且会读。读得时候多入神啊,听出来了吗?他怎么写的。
生1:他把熟米和生米放在一起写的。
师:哦,把生米和熟米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了。
生2:他把生米和熟米进行了对比。
师:对比了一下,你喜欢哪一种呢。
生1:我喜欢后面这位同学的,写得特别有对比性,前面那位同学要找特点得找好半天。
师:我同意你的说法。他这么写,对比性特别强,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的不同。
生2:我也喜欢,因为他生米和熟米一块比较写,让人知道生米和熟米有什么不同。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生3:我喜欢前面同学写的,因为分着写,可以把生米和熟米各自的特点写得很具体。
生:看到了。
生:在告诉我们这句话写得很好。
师:对了,这句话写得很精彩。现在就读读你那些精彩的小句子。
生1:老师又拿来了一些熟米,它不像生米那么硬了,脚长出来了,而且长得白白胖胖了,可能多喝了几口水吧。它身上的条纹不见了,它们抱在了一起,显然它们是好朋友。
生2:咦,熟了的米粒怎么可以都团成球呢,而生米粒却不能。噢,原来熟米粒很粘啊!
生3:我惊奇地发现生米粒大小和蚂蚁一般,长大约5毫米,宽大约1毫米。
生4:小米粒还张着嘴巴笑呢,它的一身半透明的水晶大衣和它身上美丽的花纹让我越看越觉得小米粒可爱。
生5:绿豆就算小的了,而小米粒却比绿豆还要小。
生6:铃,清脆的铃声一向我们就回到了座位上,小米粒要陪着我们一起上课了。几粒小米粒跑啊,跳啊,笑啊,我们不知不觉就喜欢上它们了。
师:多有趣啊。
生7:我用鼻子闻了闻,它的气味有点像面味,我又轻轻地一闻,呀,坏了,我把它吸进鼻子里了。
生8:把小米粒放在嘴里慢慢地嚼一嚼,小米粒有一点甜味,在嚼的同时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
师:还有声音呢?
生9:我一摸它的缺口,它好像在告诉我说,疼疼疼,别摸这。我听了这句话就不摸它了可是为什么会有缺口呢,会不会是小老鼠咬的呢。
生1:我最喜欢听xxx。
师:请xxx起立。
(大家认为写得好的同学都起立)。
师:请他们再来读,我们再来听听。听的时候给大家提个小小的要求。要给他们点评。
生:我一摸它的缺口,它好像在告诉我说,疼疼,别摸这我听了这句话就不摸它了,可是为什么会有缺口呢,会不会是小老鼠咬的呢。
师:你写的句子这么精彩,能不能声音洪亮一些,让教室里的同学都听见,你一定能读得清清楚楚。
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声音真洪亮,谁来评一评。
生1:她很有想象力,因为米粒根本就不会说话。
师:哦。她让米粒说话了,她把米粒当成了自己的小伙伴。
生2:她写得很有趣味。
师:哪句话?
生2:疼疼疼,我感觉小米粒变成了一个小人。
师:哦,还能让这个小伙伴说出话来,让它发出声音。这样的句子有情有趣。请xx来读。
生:我用鼻子闻了闻,它的气味有点像面味,我又轻轻地一闻,呀,坏了,我把它吸进鼻子里了。
师:谁来点评。xxx洁白的牙齿露出来了,笑得真开心,你说说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生1:因为他闻一闻就算了,还再闻干什么呀,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都不同意,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因为去掉,他的句子就无聊没有趣味了。
师:哦,那样的句子就没有生趣了。
生2:因为去掉就不幽默了。
师:哎呀,风趣的小句子每个同学都喜欢。请xxx来读。
生:小米粒还张着嘴巴笑呢,它的一身半透明的水晶大衣和它身上美丽的花纹让我越看越觉得小米粒可爱。
师:谁来点评。
生1:我感觉他好像把小米粒穿上了一件花衣裳。
师:而且这件花衣裳特别得漂亮。
生2:她把小米粒当成了一个人来写,因为小米粒不用穿衣裳。
生:体会到了。
师:请xxx来读。
生:咦,熟了的米粒怎么可以都团成球呢,而生米粒却不能。噢,原来熟米粒很粘啊!
生1:他写得很细致,但我提一个小建议。我感觉熟米不一定全能团成球,应该是团成团。
生:谢谢你的建议。
师:他写得好,读得好,评得好,这就叫――。
生:三好。
生2:我给他纠正一个字音,请你跟我一起读“熟米”
师:他们这两个小伙伴多好,他的耳朵特别得灵敏,一听就听出问题来了。谁再来评。
生3:我觉得他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真好。
师:哎,自己给自己提个小问题,小问话特别吸引我特别想听听小米粒为什么团成团了呢?xxx来读。
生:铃,清脆的铃声一向我们就回到了座位上,小米粒要陪着我们一起上课了。几粒小米粒跑啊,跳啊,笑啊,我们不知不觉就喜欢上它们了。
师:谁来说一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生1:这句话的好处就是她把小米粒当作人来写,小米粒不会跑不会跳,可是她让想象让她跑跳。
师:哦,小米粒不会跑不会跳,她把小米粒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让她跑跳笑了起来。
生2:我觉得她特别富有想象力。
师:她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生3:我听完他这句话感觉小米粒真的动起来了。
师:小米粒跑啊,跳啊,真动起来了。请xxx来读。
生:把小米粒放在嘴里慢慢地嚼一嚼,小米粒有一点甜味,在嚼的同时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
生1:她把句子写得有声音了。
师:让句子发出了声音,这样的句子不仅有趣,而且具体。
生2:我觉得吱吱地声音很好听,因为没有了吱吱的声音这个句子就不具体了。所以这个吱吱的声音很好听。
生:想。
(投影出示学生1作品)。
师:谁写的。
生:xxx。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我惊奇地发现:米粒同蚂蚁一般大小,长大约五毫米,宽大约一毫米。
师:请同学来点评。
生1:我觉得他写得很具体,因为他把小米粒还仔细得量了量。
师:你可真会听,而且会听会评。其他同学也来评一评,只要把手举起来,你也很出色。xx你来评一评,我们给他点掌声。
(掌声)。
生2:我觉得他观察得很仔细。
师:哪里看出仔细。
生2:他用尺量了量小米粒的大小。
师:我请你把这句读一读,找一找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
生2:我惊奇地发现:米粒同蚂蚁一般大小,长大约五毫米,宽大约一毫米。
师:哪个词语用得特别准确。
生2:大约。
师:再给她一点掌声。
(掌声)。
生:xxx。
师:刚才就听到大家说喜欢他的句子。
出示:小米粒还张着嘴巴笑呢,它的一身半透明的水晶大衣和它身上美丽的花纹让我越看越觉得小米粒可爱。
师:我遇到了这么知音,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下一位是谁的,猜一猜?
生:xxx。
出示:咦,熟了的米粒怎么可以都团成球呢,而生米粒却不能。噢,原来熟米粒很粘啊!
师:又跟同学们的想法一致了,你们可真是我的知音啊。下一个呢。
生:xxx。
出示:米的颜色像奶一样,是乳白色的,但缺口的地方却是洁白的。
师:谁想点评?
生1:缺口的地方不都是洁白的,大部分缺口的地方发黄。
师:哦,你提出了一个小建议,你能帮他把这个句子改得更完美吗?
生1:可以这样,缺口的地方有的是洁白的,有的地方是发黄的。
师:哦,这样这个句子就更好了。xxx,听了同学的小建议,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谢谢你的建议,下次我一定把这句话修改得更好。
师:多虚心啊,我要向你学习。同学们,这句话经xx同学一改,出现了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3个。
生1:我觉得特别得具体。
师:是怎么具体的。
生1:把各部分的不同颜色都写得非常清楚,所以我觉得写得很具体。
生:xxx。
师:你自己来读读。
生:熟米粒胖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猜想:它们一定是渴极了,把盆里的水喝了个精光。真没想到,小米粒也会胖起来,太让我惊讶了。
师: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我来读小问题,请你们来回答。xxx发现了什么?
生:小米粒胖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她猜想。
生:它一定是渴极了,把盆里的水喝了个精光。
师:xxx的感受是。
生:真没想到,小米粒也会胖起来,太让我惊讶了。
师:在这里,xxx把什么什么还有什么结合在一起写了。
生:把发现的猜想到的还有感受到的结合在一起写的。
师:你的感受能力可真强。xxx是把你的看到的想到的及感受结合起来写的,而有的同学则不是这样写的,先集中写自己的发现,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同样是在课堂上,可大家观察生米和熟米却有不同的感受,读读你的感受,xxx,你来读。
生1:你看,小米粒是不是很像一位小巫师呢?
师:像不像?
生:像。
师:你再来读。
生2:我觉得世界可真奇妙,连一个小小的米粒都有这么奇怪的事情,既然世界这么奇妙,我们更要细致地去观察。
师:你的收获可真大。
生3:米粒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东西,而我们却发现了这么多的学问。
师:非常好,生活中处处藏着学问,等待着你们去发现呢!
生4:这节课上得可真有意思啊。
师:哦,这样的课你喜欢上吗?
生:喜欢!
师:听了你的回答我可真开心。
生5:我感觉您像一个导游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探索的世界。
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生6: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观察就能有发现。
师:把你明白的道理再读一遍。
生6:只要观察就能有发现。
出示:小米粒有个缺口。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能帮帮他吗?
生1:小米粒有个缺口,像是小蚂蚁啃掉的。
师:哦,他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说,这样就具体了。还有吗?
生2:小米粒有一个缺口,我想是淘气的小老鼠刻的吧。
生:会。
师:谁来读这个句子。
生1:熟米粒非常粘。
师:把它说具体。
生1:熟米粒非常粘。它们像是亲兄弟似的绑在一起,好像怕别人把他们拆散了一样。
师:你可真会说,真会思考,把自己看到的与自己想象到的结合在一起,说得具体了。
生2:熟米粒为什么这么粘呢,可能是不懂事的米粒把胶水弄得满身都是,才这么粘的吧。
师:xx笑了,你在笑什么?
生3:他说得很有趣。
师:对了,这句话充满了灵气。
生4:熟米粒非常粘,我手一碰她就粘在我的手上了。
师:把自己发现的方法告诉大家了,这样也可以把句子说具体。
生5:熟米粒非常粘,都可以做浆糊了。
师:过年的时候,我们在贴窗花,是不是可以用一个小米粒把它贴在窗户上啊,谁试过。
生举手。
师:非常好。同学们,你们现在可真称得上是修改句子的高手了。下面就请你们拿起笔修改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生修改习作)。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改习作的时候遇到小小困难可以请教你旁边的同学,如果你修改完了,可以读给旁边的同学听听,让他说说你的习作妙在何处,或者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习作)。
师:谁来读读你的习作。
生1:以前我并没有注意过这普普通通的小米粒。在今天的作文课上,我认认真真地观察了小米粒,小米粒长得跟蚂蚁一般大小,形状是椭圆形的,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就像被虫子咬掉了一口似的。米的颜色是像奶一样的乳白色,但缺口处却是洁白的,有点硬,不过它比小石子软,它有一股香味,就跟面一样香,把米放到嘴里嚼一嚼,会有点甜味,这就是生米。把生米放进锅里蒸一蒸就变成了熟米。熟米就和生米有很大的区别,熟米就像生米变瘫了许多,有蚕卵一般大小。形状有点像一条弧线,不过它更加像天上的月牙,它的颜色也变成雪白雪白的了。它也变成软软的了。一压他就变形了,闻起来的味道也比原来的生米更加得香了,尝一尝以生米更加甜了。我感受到米粒就像一个导游,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探索的世界。
师:真是一篇佳作。xxx,说说,你的小伙伴给你提了什么好建议啦。
生1:我的好伙伴给我提了不少好建议,有一句话原来是:不过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就像一个黄瓜被一把刀切了一刀。xxx认为小米粒很小,怎么能像一个黄瓜被切了一刀呢。所以她让我改成了就像被一只虫子咬掉了一口似的。
师:你觉得她提得这个小建议怎么样?
生1:我觉得她提得很好。
生:好。
师:下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jinaghuagao/7989.html